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正文

2023年度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11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3-11-11 10:00:16 来源:网友投稿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研究论证(一)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让幼儿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2、促进我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创设出具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11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11篇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1

一、课题研究论证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幼儿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2、促进我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创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科学区、自然角,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兴趣,发展自由探索和好问的态度。

3、树立新的教育资源观,提高本园教师在利用社区资方面的理论水平、指导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

(二)研究内容

1、进行社区资源调查,挖掘适合幼儿探索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探讨如何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课程内容,培养幼儿科学素质;

3、探讨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科学区、自然角,形成园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陶行知、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以社会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学校的范围广大无边。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而在我们农村,其自然资源更是丰富多彩,一年四季的各种瓜果蔬菜、山上树木、沙石形态、等不同质地的自然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我们开展科学活动的材料和内容。

《纲要》精神:《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有农村特有的风俗民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幼儿应该成为这些自然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由此我们确定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探究》的课题研究。

(四)课题实践的意义

1、我园地处资源丰富的农村,有许多先天的自然资源可供教师选择。附近有灵源山和五里工业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自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这些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幼儿进入现场和情境,让幼儿成为现实情境中的一员,获得亲手实验操作、身临其境感受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开放的、真实的、自然的、丰富的探索空间。我们地处农村,

2、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我们从有效利用社区环境、充分挖掘家庭环境双方面入手,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营造幼儿动手探索的科学环境氛围,吸引幼儿主动动手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爱乡的情感,根据以上思路,拟开展本课题研究。

二、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一)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xx/4-20xx/6)课题核心成员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案,查阅相关文献,制订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xx/9-20xx/6)1、全面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2、对课题研究做阶段性的评价,不断调整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第三阶段(20xx/7)收集整理汇编第一期研究材料。

第四阶段(20xx/9-20xx/9)汇编课题组研究文集,撰写论文,书写结题报告,交流研究成果。

(二)保障措施

1、人力资源保障

(1)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依托,还特别聘请教科研专家许琼华副教授做课题研究的顾问和理论指导,全程指导课题研究。

(2)成立专门的课题组班子,课题组分总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总负责人对课题整个实验过程全权负责,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每个过程都能有效实施。教研组负责对各实验班进行跟踪指导,保证每个实验班能有效实施。教研组还要负责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的搜集、整理,负责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撰写与各实验园的经验总结,负责阶段性研究的总结与调整并及时反馈实验意见。

2、制度健全的保障

(1)确立课题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层保证项目的实施。确保有分工、有监督、有落实、有提高。

(2)实施园本教研管理制度。重点抓计划的落实,有记录、有考核要求、有工作总结。

(3)实施教师学习与交流制度。采取请专家专题讲座、看专家讲座实录,课题组长做课题理论培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做业务培训等,积极开展专题经验交流会、案例反思分析及同读一本书活动。

(4)实施园本教研制度。在园本教研的开展中,制定出各类试行评价标准。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落实到教研工作中。

3、经费投入保障

我园将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专门提供研究经费约4万元左右,用于专家指导、购买资料、资料整理、研究交流、交通差旅等。

三、最终研究成果

1、通过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创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科学区、自然角,幼儿能对科学活动探究感兴趣,养成了自由探索和好问的态度。

2、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科学活动课程

3、本园教师在利用社区资方面的理论水平、指导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2

一、研究缘起

1、体能发展的黄金时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并将幼儿健康放在了五大领域的首位。晨间户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实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添加剂,是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日之计在于晨,应重视每个晨间40分钟黄金时间段对幼儿健康的教育,每天合理科学有效地组织晨间的户外活动,可以使孩子拥有健康强壮的体质,更有阳光、开朗活泼的个性。

2、现状呼唤效能课堂

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忽视晨间户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问题一:认识不足,意识薄弱:有把晨间锻炼看成是游戏活动的补充,仅仅满足于有材料可提供和幼儿能进行“一物多玩”的游戏,故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能锻炼和提供符合体能发展要求的器材普遍不够,因此晨间锻炼成了“看堆放羊”的摆设;由此幼儿园户外晨间锻炼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即使开展了也缺乏关注开展锻炼活动的密度与强度关系等等。

问题二:机械训练、缺乏自主:很多时候活动内容是教师选定,教师规定在一定的场地,并按教师示范的要求反复练习,孩子单调机械地重复动作,于是孩子对晨间户外活动逐渐产生厌倦、害怕、担心自己练不好等,孩子对户外活动的内容形式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

问题三:随意性大,效能不够:偏重有形的、使用运动器械的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但随意性大,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指导,晨练质量不高。如有的幼儿拿着活动材料“办家家”,有的在互相追逐打闹,有的拿着器具看别人锻炼,有的则较频繁地更换活动材料。

那么如何根据晨炼的特点,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活动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呢,探讨研究晨间锻炼的效能课堂是迫在眉睫。

3、游戏激发主动、愉快的学习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不是靠机械的训练或反复锻炼,而是需要趣味性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才能促进身体的和谐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中的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幼儿要愉快的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幼儿游戏活动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体验的特征,游戏让幼儿从体验的意义上成为真正完整的、自由的人。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所有的知识、经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倡把效能课堂的内涵拓展到晨间户外活动上,要改变练习式、训练式的户外锻炼形式,以晨间户外活动为突破口,力求通过实践探索,提倡让晨间户外活动游戏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户外活动,使晨间户外锻炼的目标组织、内容组织、活动形式、活动评价科学合理化,以此推动幼儿园课程实施游戏化的进程,推进体育活动科学化组织的总体水平。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晨间户外活动

晨间户外活动是指在幼儿园在8:00至8:40之间所开展的以体能发展为目标的户外体育锻炼活动,其活动组织是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制定具体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显性目标,或模糊、笼统具有灵活性的,幼儿自己选择的隐性活动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动静交替、玩中学等实施策略,合理安排活动量,激趣导入,有针对的户外锻炼活动。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游戏化

游戏化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就活动内容、培养目标、动作发展、评价手段方面,就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内容、情节,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器材、评价方法、教学策略,让孩子以自发主动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过程,从而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研究定位

优化晨间户外活动的目标组织、内容组织、活动形式、指导策略、活动评价等,以游戏化的组织及指导促进晨间户外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3、研究原则

安全性原则

户外活动强度大,孩子在活动中容易兴奋,因此首先在活动组织场地选择上要考虑平坦、舒适、安全。游戏活动中应特别关注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冲突、摔伤、碰伤等安全问题,同时在器材选择上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避免过重过尖过硬的器材,特别是选用半成品的废旧材料时要本着安全意识,进行清洗、消毒。

趣味性原则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不是靠机械的训练或反复锻炼,而是需要趣味性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才能促进身体的和谐发展。

灵活性原则

活动组织中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及班级孩子发展水平灵活又适当地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灵活采用一物多玩,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发现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灵活进行目标调整,使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都能在不同层面上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性原则

晨间活动注重轻松愉快地玩乐,但需寓教于乐,它是发展孩子走、跑、跳、平衡、攀登等能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是作为健康教育活动的补充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3

科研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音乐活动对班级退缩型幼儿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普陀区恒力锦沧幼儿园 全 华

一、研究目的:我们班级有一部分小朋友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孩子由老人带着,整天关在家里让他独自玩耍,不让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使孩子难以适应集体环境,以致性格比较内向、胆小、退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平时上课的时候也不举手回答问题,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对待班级的各项活动比较被动,宁愿一个人呆着。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退缩型幼儿。孩子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引导,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从上学期开始,我发现班级幼儿特别喜欢音乐活动,每次的音乐活动小朋友都能积极参加,就连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因此老师鼓励这些孩子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充分创造自由宽松的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歌唱、一起表演,并鼓励他们能主动进行表演。希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班级通缩型幼儿性格变得开朗活泼、增强自信,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集体环境,和小伙伴之间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

二、研究内容:

本次课题研究以大班幼儿为主,教师根据自己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音乐的实际水平,自己立课题,从大班年龄幼儿入手,从各个层面上对音乐活动对班级退缩型幼儿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进行研究,具体内容为:

(1)歌唱、打击乐器活动对班级退缩型幼儿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在幼儿园音乐歌唱、打击乐教育活动中,一切从孩子周围生活和实际水平出发,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为每个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培养幼儿活泼、开朗、勇敢的性格。

(2)歌表演活动对班级退缩型幼儿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幼儿歌表演活动是综合性活动,是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做一些有规律的、富有美感的动作,具有乐、歌、舞为一体。不仅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欣赏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敏感性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而且能真正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三、研究对象及范围:

班级内性格比较内向的退缩型幼儿

四、预期成效: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参加,能够培养幼儿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坚强不屈的性格。

五、研究的形式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观察法(个案记录)、情感熏陶法和训练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总结评价法等。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音乐的实结际水平,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具体如下:

1、调查法:初测,班级任意抽30%的幼儿进行抽样调查,并以统一的音乐内容对幼儿进行测试:其内容为:兴趣、性格、看图说话、听音乐的感受和描述或附加动作,根据调查情况加以分析,为实验和研究采取的教育方法提供依据。

2、观察法:研究者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依据幼儿园的心理状态和表现,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并广泛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一系列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将观察过程记录撰写成退缩型幼儿观察个案,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研究水平。

3、情感熏陶法和训练法: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一个人只有在情感方面发展是健全而丰富的。它的智力、体力和品德才能协调一致的发展。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健康的个性,才能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知觉、美的体验与美的表现等方面,获得高度和谐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在环境的创设中极为注意营造优美和谐的音乐氛围,激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优美、愉快、轻松、无压力的环境下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加音乐活动,然而教师以有效的方法进行音乐舞蹈、节奏感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幼儿音乐欣赏水平,陶冶了幼儿的情操,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

4、比较法:在实验中,根据对比班发展情况,进行各方面的测试,然后比较分析,再进一步的探索,不断的给予评价与总结,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了音乐教育个案、论文和总结。

六、研究进度:

1、第一阶段(20xx.3-20xx.5)

课题的准备和初步实施: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加强相关理论的积累。认真学习有关音乐研究的理论知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并进行课题研究的设计。

2、第二阶段(20xx.6-20xx.7)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幼儿年龄、与幼儿生活有密切关系、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活动,首先激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理解音乐,喜爱音乐,感受到音乐的美,提高音乐水平。同时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智力。在实践中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调整,论证教学方法、形式的可行性。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案例,整理有效教育策略。确保本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性。

3、第三阶段(20xx.9-20xx.11)

在总结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行动研究、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验证研究,调整、完善已有的教育策略。

4、结题阶段(20xx.12-20xx.3)

总结课题研究工作,完成课题任务撰写教学论文、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4

一、课题的提出

体育是使人的身体健康成长和增强体质的教育,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都是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教育活动。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其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户外体育活动就是幼儿园的常见活动,大多都在户外进行,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开展符合本班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从而来发展幼儿的走、跑、跳跃、投掷等动作,“幼儿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是多么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而户外体育活动正是能提高人体健康的活动,《纲要》指出: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幼儿通过体育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并对促进幼儿独立生活与活动能力的发展,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园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把握不准,出现内容与幼儿身心发展目标不匹配、内容选择随意而不系统,教学活动策略单一的现象,致使体育锻炼效益差,目标达成度低。且现今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社会对幼儿体育的要求,而忽视幼儿主题的体育需要;重“宽松”、“自由”的情景创设,轻“跳一跳,摘下果子”的发展要求;存在密度强度不达标;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系统性,未从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能发展出发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由于以上的问题,影响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需要,立足我们幼儿园,对“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通过选择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形成具有我园一定特色的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体提高我园体育教学活动水平。

二、研究条件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我们成立了体育中心组,组织大家学习新《纲要》中的主导思想、教育方针,另外,通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策略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汇总、分析,正确把握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有年轻教师,她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有骨干教师,她们事业心强、经验丰富,都已达到学前本科学历,参与过多个区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和发表,有两位老师还参加了区级的课题中心组,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结合下,我们一定能研究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形成体现本园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

3、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

4、儿童发展理论:我国心理学家李惠桐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地活动,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工具,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由此可见,在学前期重视儿童动作和技能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四、概念界定

1、本土资源:

当地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2、优化:

指科学地建构,使之更优秀。教学中的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学与教育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的最大效率。本课题中是指选择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传授幼儿一些身体练习的基本形式,是增进幼儿体质以及促进幼儿情绪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径。在本课题研究中是指我园的体育集体教学活动。

五、基本原则

1、经常化原则

经常化原则是指幼儿园体育活动应融贯在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应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2、 适量的运动负荷原则

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时,教师应合理安排及注意调节幼儿身体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在运动后能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提高身体运动的机能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 多样化原则

幼儿园体育活动应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来进行,并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4、 全面发展的原则

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幼儿园体育活动应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二是指在幼儿的身体锻炼活动中,应尽量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技能等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尽量避免身体锻炼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六、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系统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内容以及有效的、适宜的组织策略。

(2)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有效、适宜的体育教学策略,促进幼儿身心(身体、认知、个性、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3)丰富体育教育活动的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进而使教师能以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眼光,逐步完善本园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七、研究内容

1、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的研究

2、如)(何利用民谣,优化幼儿队列队形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3、利用本土资源,在体育活动中开展一物多玩的研究

以三个子课题为重点,整个小班年级组共同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八、研究思路

由幼儿园成立主课题研究组,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修正,确保研究方向正确,措施有效,最终将研究成果逐步成为园所文化的奠基石。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策略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动态了解相关研究现状,正确把握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子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策略。

3、案例研究法:针对本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现场记录,运用测量、评价等方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调整研究进程、方法、手段,以便达成研究目标。

4、个案研究法:用于本园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表现、运动技能发展等的观察,并比较个体前后发展的变化,从而得出对幼儿个体或群体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十、研究措施

1、通过文献学习、参观、专题讲座等途径,帮助教师丰富相关的体育知识,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现场测试等基础性研究,了解本园体育教学活动现状,并加以分析,寻找原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特点,建立具有层次性的目标框架(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通过情感态度、知识经验、意志品质、体能发展和社会交往五个维度来挖掘、筛选、整理优秀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形成适合本园幼儿各年龄特点的,系统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

4、遵循幼儿园体育活动原则,根据本园幼儿的情况,活动的不同内容,幼儿不同的活动方式及环境等条件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适宜的材料、多样的组织形式,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从而提高幼儿运动机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总结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的教学策略,形成体现本园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十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__.9~20__.2)

(1)采用文献法,查阅资料、分析体育教学活动现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了解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意义及课题的研究方向。

(2) 收集资料,分析调查。查阅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确定课题相关成员,划分子课题,确立子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明确分工职责。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__.3——20__.8)

(1)设计调查问卷与体育活动测试项目表,通过访谈、测量等方法对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现状加以分析、研究,做好幼儿园体育活动价值、本园体育教学活动现状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本园幼儿体能发展的现状调查等基础性研究。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培训。

(3)全面实施本课题研究,进行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并进行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的测查、统计资料等系列研究活动,及时积累研究资料,不断总结、完善,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进程。

(4)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发现研究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5)各子课题研究组总结、交流、提升阶段研究经验,整理阶段研究成果,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

(6)完成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的收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__.9——20__.2)

(1)分析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文字、音像成果资料。

(2)提升、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的各类文字成果。

(3)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论文等,申请结题鉴定,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

十二、预期成果

1、阶段成果: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课题研究典型案例、课题研究游戏活动设计、自制体育器械展示,

2、 最终成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集

十三、课题组织

专家指导

朱文学: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

曹丽萍:苏州市相城区教科室主任

课题领导组

组长:葛丽华,小学高级教师,相城区教坛新秀,区评课选优二等奖获得者。

副组长:沈美芳,小学高级教师,相城区教坛新秀,区早期阅读工作室成员。

课题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张建芬:小学高级教师,黄桥中心幼儿园小班年级组组长

陈怡璐:小学一级教师

唐 叶:小学高级教师

朱 磊:3年以内新教师

李庆锭:3年以内新教师

胡燕萍:3年以内新教师

十四、主要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

3、汪超《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4、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郎明琪、陈培燕《幼儿园阳光体育》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为幼儿精心选择和组织的学习经验。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将课程改革视为教育研究、儿童发展的重要环节,视课程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桥梁,因此,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研究是当前幼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实践的反思:

1、对幼儿园课程存在问题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幼教课程受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知识中心论的影响,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强调教育者的地位与功能,无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对象完全异化成为一种“容器”,从而造成孩子“高分低能”,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力图在课程中进一步克服教师中心的现象,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发展要求。伴随着这一趋势,活动课程、游戏课程、生成课程等课程方案走进了幼儿园,但是,新的理念在带来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第一线的幼儿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一部分教师认为以儿童为中心就不能有任何干预与要求,过分注重幼儿的天性而削弱教育的引导作用,养成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儿童智力潜能的开发和规范意识的养成。一部分教师懂得要尊重幼儿主体,以儿童发展为本,但并为掌握正确的培养方法,教育过程所采用的策略与应有的理念往往脱节,有时常常产生矛盾的结果。如:教师只是从温和的教育态度来浅表地诠释尊重儿童,但在温和的外表下,控制儿童言行的实质并未改变,教师仍然用“教育者”的尺度,凡符合教师“标准”的就树为样板,凡不符合的仍然遭淘汰,并未真正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体。

我们认为,实践与理念脱节是阻碍教育改革深化的一个主要问题,解决这一矛盾,固然需要全面的把握理念的内涵与本质,但更需要掌握理念与实践的中介,将正确的教育理念演绎成有效的教育行为。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以儿童为中心,从目标模式到过程模式;理论上,课程的设计、运用和评价,以社会文化、知识和儿童发展这三个方面为依据,而实践中,教师往往难以使这三者取得一种平衡。一种课程模式是否实际地产生理想的效果,不仅在其本身的理念多么先进,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实际,要具备实施的可能性。因此,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本地社会需要和本园实际的园本课程成为本研究的重点。

2、对本园原有研究的思考

本园是全军、广州军区、广西、南宁市四级示范幼儿园,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园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先后进行了《蒙台索利教育本土化的实验研究》、《自主性游戏与幼儿主体性培养的实践研究》两项课题研究(注:均为南宁市“__”规划课题)。20__年初我们对全园二十个班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摸底,经过观摩半日活动、教师座谈讨论、家长调查反馈,我们发现:在区域活动、角色游戏等自发选择、自主开展活动中的幼儿主体性表现明显。但在一些教育活动,生活活动中,幼儿受控制的程度仍较高,主体性无法充分体现。幼儿在平日生活中主体意识、多方面的兴趣性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未能得到应有的培养。

面对现状,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逐渐认识到:从综合教育到“五大领域”、“活动区教学”、“活动课程”,我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儿的生活,忽略了教育对幼儿生活的引导,即引导幼儿以一种积极的个体意识去主动地感受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过程陶冶情操,培养个性,启迪智慧,发展能力。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亦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理性的思考

1、 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基础教育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需要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各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组织和实施、评价等所有环节中,也一致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强调教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各领域的目标表述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突出了基础教育共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儿童能够一生持续的学习,有尊严地、有质量地生活,不仅是未来的生活,也包括其现实的生活。这就使我们必须关注: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是否得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是不是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是因此变得越来越热爱学习还是越来越厌倦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是体验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还是变得自卑、消极、感情冷漠?这些必须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只有让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幼儿园生活中发展潜力,良性成长,才能为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 现代教育“人文关怀”、“幸福生活”的呼唤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其核心是培养“完整幼儿”。培养“完整幼儿”指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幼儿,强调的是人性和对人性的发展。幼儿教育必须把幼儿看作一个人,一个有需要、有尊严、有动机的相对自主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人,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个性、情绪情感、意志、动机、主体性(主动性、自信心、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等,从知、情、意等多方面发展幼儿。

诞生并盛行于70年代初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提出“人文关怀”的主张。所谓“人文关怀”是指课程应充分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生成、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和人生的奠基工程,理应关注幼儿的生存、生活状态,引导幼儿走向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追求理想的人格。对于幸福生活的引导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幼儿积极地展开现时的生活,让幼儿充分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二是引导幼儿主动把握未来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这二者是共同延续不可分割的,只有积极地展开现实生活,才能主动地把握未来;要主动地把握未来,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积极地生活。

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快乐教育课程,目的是克服现行幼儿园教育的弊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形成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案,为幼儿创设愉快、充实、健康成长的乐园。

所谓快乐教育课程,就是让幼儿在充分享受快乐童年生活的同时,培养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与生活,使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获得生活、学习、交往的基本态度和技能。

快乐教育课程是以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培养“乐于生活、乐于学习、乐于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动性的人为总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动机和需要出发,通过创设和提供各种有效和适宜幼儿生理与心理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特点的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身心整体、和谐、健康、自主发展。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6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幼儿园新学期开学之初,幼儿由个体生活步入集体生活,中班幼儿是进入幼儿园的初期阶段,因为离开自己的亲人,感到失去感情的依托,面对着不熟悉的环境和骤然改变的生活习惯,感到不安全,就会产生入园焦虑现象。我们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安抚幼儿的情绪、促使孩子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等等,是教师设计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幼儿园开学初期工作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看,父母基本上都常年在外打工,全年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农村的孩子没有过多的母爱和父爱的呵护,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就失去了安全感,到了幼儿园这所新环境里他们更是感到恐惧和害怕,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抵触情绪。开学初期,我们会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幼儿吵着要回家、哭闹不止、逃跑、拒绝进食、拒绝喝水、不肯午睡等,有的幼儿还会出现呕吐、排泄失控等生理紊乱现象。面对这些不良情绪表现,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困惑不已,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此次选题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园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可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希望能以此研究使教师及家长较全面地认识中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现象。

二、 研究目标

(一) 观察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表现,分析幼儿产生分离性焦虑的原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 尝试探索缓解幼儿分离性焦虑的有效对策。

(三) 探索家园合作途径,以幼儿园教师为主,指导家长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三、 研究的内容

(一) 山区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二) 对山区新入园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有效对策。

四、 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幼儿为本的原则。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心理特点、情绪变化、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教师通过研读《3_6岁儿童发展指南》资料,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心理特点,身体特点来采取措施缓解幼儿入园焦虑。

3、开放性原则。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开放教师的调研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让老师都形成爱生如子的依赖关系。

五、 研究对象

新入园幼儿

六、 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课题组人员观察在自然情境下幼儿发生的情况,不用任何控制变量,模拟或从外部加以干涉,还利用监控录像手段获取更为详细的现场资料。由课题组人员杨梅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变化情况。

2、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而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组的人员对于某一个入园焦虑的幼儿进行个案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一种方法。

3、分析法。通过对事物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合理性的论证方法。

4、行动研究法

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从而不断探索出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5、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来反映新生幼儿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的情况对症下药。

6、谈话法

根据入园焦虑的现象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来寻找策略。

7、总结经验法

主要通过观察记录、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的方法来验证前面工作的正确性,即看看原因是否找准了,方法是否找对了,把我们所研究的方法和建议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能否产生较好的效果。

七、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__年5月_6月):通过调查分析确立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人员分配。

第二阶段(20__年6月_9月):根据手头掌握的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并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__年10月_12月):在理论上探寻方法,在实践中检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科研论文。

第四阶段(2015年1月_4月):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检验研究成果是否能够正确指导老师们的实践工作。

第五阶段(20__年5月_6月):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写出结题报告。

八、 研究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 相关论文 调研材料总结 研究案例

九、 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王正荣

参加人员:杨年丽(女、幼儿园教师) 、杨梅(女、幼儿园教师)、汪小茜(女、幼儿园教师)、李银庆(女、幼儿园教师)、王晓玲(女、幼儿园教师)

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相关制度建立、课题管理、检查考评等。成员主要负责具体的研讨,深入课堂研究、分析、反馈、归纳、整理、运用及有关资料、档案的建立健全,撰写有关论文、报告等。

十、保障措施

1、列拨课题研讨专项经费;

2、研讨人员至少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夯实工作;

3、幼儿园要全力支持,保证课题研讨顺利进行;

4、“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5、课题研讨与常规教学、校本教研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7

一、研究缘起

1、体能发展的黄金时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并将幼儿健康放在了五大领域的首位。晨间户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实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添加剂,是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日之计在于晨,应重视每个晨间40分钟黄金时间段对幼儿健康的教育,每天合理科学有效地组织晨间的户外活动,可以使孩子拥有健康强壮的体质,更有阳光、开朗活泼的个性。

2、现状呼唤效能课堂

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忽视晨间户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问题一:认识不足,意识薄弱:有把晨间锻炼看成是游戏活动的补充,仅仅满足于有材料可提供和幼儿能进行“一物多玩”的游戏,故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能锻炼和提供符合体能发展要求的器材普遍不够,因此晨间锻炼成了“看堆放羊”的摆设;由此幼儿园户外晨间锻炼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即使开展了也缺乏关注开展锻炼活动的密度与强度关系等等。

问题二:机械训练、缺乏自主:很多时候活动内容是教师选定,教师规定在一定的场地,并按教师示范的要求反复练习,孩子单调机械地重复动作,于是孩子对晨间户外活动逐渐产生厌倦、害怕、担心自己练不好等,孩子对户外活动的内容形式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

问题三:随意性大,效能不够:偏重有形的、使用运动器械的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但随意性大,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指导,晨练质量不高。如有的幼儿拿着活动材料“办家家”,有的在互相追逐打闹,有的拿着器具看别人锻炼,有的则较频繁地更换活动材料。

那么如何根据晨炼的特点,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活动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呢,探讨研究晨间锻炼的效能课堂是迫在眉睫。

3、游戏激发主动、愉快的学习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不是靠机械的训练或反复锻炼,而是需要趣味性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才能促进身体的和谐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中的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幼儿要愉快的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幼儿游戏活动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体验的特征,游戏让幼儿从体验的意义上成为真正完整的、自由的人。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所有的知识、经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倡把效能课堂的内涵拓展到晨间户外活动上,要改变练习式、训练式的户外锻炼形式,以晨间户外活动为突破口,力求通过实践探索,提倡让晨间户外活动游戏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户外活动,使晨间户外锻炼的目标组织、内容组织、活动形式、活动评价科学合理化,以此推动幼儿园课程实施游戏化的进程,推进体育活动科学化组织的总体水平。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晨间户外活动

晨间户外活动是指在幼儿园在8:00至8:40之间所开展的以体能发展为目标的户外体育锻炼活动,其活动组织是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制定具体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显性目标,或模糊、笼统具有灵活性的,幼儿自己选择的隐性活动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动静交替、玩中学等实施策略,合理安排活动量,激趣导入,有针对的户外锻炼活动。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游戏化

游戏化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就活动内容、培养目标、动作发展、评价手段方面,就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内容、情节,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器材、评价方法、教学策略,让孩子以自发主动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过程,从而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研究定位

优化晨间户外活动的目标组织、内容组织、活动形式、指导策略、活动评价等,以游戏化的组织及指导促进晨间户外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3、研究原则

安全性原则

户外活动强度大,孩子在活动中容易兴奋,因此首先在活动组织场地选择上要考虑平坦、舒适、安全。游戏活动中应特别关注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冲突、摔伤、碰伤等安全问题,同时在器材选择上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避免过重过尖过硬的器材,特别是选用半成品的废旧材料时要本着安全意识,进行清洗、消毒。

趣味性原则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不是靠机械的训练或反复锻炼,而是需要趣味性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才能促进身体的和谐发展。

灵活性原则

活动组织中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及班级孩子发展水平灵活又适当地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灵活采用一物多玩,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发现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灵活进行目标调整,使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都能在不同层面上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性原则

晨间活动注重轻松愉快地玩乐,但需寓教于乐,它是发展孩子走、跑、跳、平衡、攀登等能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是作为健康教育活动的补充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

4、理论基础

皮亚杰活动理论对晨间活动游戏化的指导:

皮亚杰活动理论强调“自发主动”,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所获得的这些巨大成就主要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来自于儿童本身,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知识能力的获得要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地、自发地学习的机会外,还可以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他认为动作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是否定。

幼儿园晨间户外活动是一日活动中促进孩子动作和谐发展的重要课程环节,孩子动作能力的发展需要在主动宽松的氛围中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与活动器材愉快互动,而不能过多的通过机械训练和反复示范练习,因此应在仔细研究儿童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活动,吸引儿童自觉、自为、自由地参加到游戏活动中去,使他们在充满乐趣、情趣和常识的游戏中体验学习。

5、研究目标

优化幼儿园晨间户外锻炼活动目标、内容、形式、指导、评价的科学合理化,消除户外锻炼机械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以游戏化学习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幼儿园课程实施游戏化的进程,充分发挥户外活动的整体功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6、研究内容

(1)探索晨间户外活动游戏性内容

内容的选择直接的趣味性、教育性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趣味性的游戏内容可以充分运用传统游戏、民间游戏、自选游戏、自编游戏等,。

v传统游戏:巧用旧游戏,给传统游戏注入新的活力,结合新《纲要》的精神,赋予老游戏以新的生命力。如“跳箱 、平衡凳,梯子 ”内容比较单一,幼儿玩起来兴趣不高。如果增加新的内容,整个活动用器械组合贯穿始终,设计不同高度、不同宽度、不同形状的挑战性障碍等,孩子们则活动兴趣更高。

v民间游戏:丢手绢、跳绳、扔沙包等,只需简单的材料就可进行,不受人数的限制,同时让幼儿拥有活动的选择权。

v自编游戏: 教师根据现有活动器材,根据孩子发展目标定位,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器材的特点设计游戏情节,或灵活使用同样的器材,对器材进行一物多玩设计,避免器材的单一枯燥,让孩子在愉快的玩乐体验中享受成长。如托班玩大滚球

(2)探索晨间户外活动游戏化的组织形式

摒弃以往单调乏味的机械练习,把枯燥的动作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变成有趣的模仿活动或有情节的游戏活动,使幼儿轻松、愉快的参与活动,把晨间户外活动寓于有情节、有角色、有竞赛的游戏之中,使之新颖生动,而且有目的、有计划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体质,主要探索情景性、竞赛性、趣味性等游戏的开展。

v情景性游戏:设置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故事情景性的场景。如:要孩子跳高,可设置:猴子摘桃,让孩子投入其中。更多的是针对小托班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可以创设游戏的情景,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v竞赛性游戏:为了激发孩子们创造竞争意识,友谊竞赛是比不可少的。一般针对中大班幼儿动作发展比较协调,理解能力增强,有一定的自控力等特点,逐步采用竞赛性的游戏,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培养幼儿积极进取精神的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v自选性游戏: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自己选择喜爱的活动器材进行自由玩,在玩中发现器材的多种玩法,教师随时关注并与孩子共同捕捉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如托小段孩子喜欢群体追着大滚球跑,教师可以灵机推动大滚球,孩子追着球滚动的方向练习朝一个方向跑,这就是一种对跑的学习方式。

(3)探索晨间户外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活动中教师往往袖手旁观或放羊式让孩子自由游玩器材,活动如果单纯追求游戏而缺乏指导策略,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于是我们预设了以下四种指导策略的研究:

v启发式指导: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不会正确使用活动器材,教师在活动中以点拨启发的方式进行个别指导。

v参与式指导:教师以游戏中的角色参与融入孩子的活动中,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发展需要,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及时指导。

v示范式指导:在游戏活动之前,孩子对基本的动作技能缺乏正确的掌握,这时需要教师作示范动作或让孩子指导孩子。

v发现式指导:教师在活动中眼观六方耳听八方,仔细观察孩子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学习困难给予帮助指导。

(4)探索晨间户外活动科学化的评价

科学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游戏化的晨间户外活动不是单纯的游戏娱乐活动,最主要的是在游戏中全面发展体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心中有目标,只有通过多元多形式的评价才能更好促进活动游戏化进程。

v 过程性评价:每一次活动中及时进行现场点评,或当天的户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晨间谈话小结评价。

v 主题性评价:通过亲子趣味运动会,在趣味性的运动会上开展多种运动项目,或组织平行班同年级段的趣味体育活动游戏,在主题性的活动中围绕孩子的各方面表现评估动作的发展状况。如是否平稳走完一节平衡木;是否能单脚站立半分钟;是否能双脚同时跳过低矮的障碍物;是否能骑三轮车或脚踏车等。

v 阶段性评价:根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各自身体发展水平,主要针对走、跑、跳、平衡、攀登等发展目标,在平衡性、揉韧性、灵敏性、协调能力等阶段性地通过达标测查活动来评价。如小班段会手眼协调地拍皮球,能连续10个以上,大班段手脚协调地跳绳等。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采用观察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1、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针对实际的晨间户外活动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与计划,用以指导活动,并根据实践发展,分阶段进行总结活动效果。

(2)观察研究法:在晨间户外活动中,有目有、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跟踪记录幼儿在各阶段的动作发展事实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幼儿动作、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案例研究——找出典型事件,以研训形式分析、讨论现有问题及对策。

2、研究对象:全园648名幼儿

3、研究时间: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在一年内完成。

4、研究基本步骤:

准备阶段(_____)

(1)以观察、分析、查阅、咨询等形式,了解目前幼儿园晨间户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思考活动低效的存在原因,从而给本课题的研究以明确的研究定位。

(2)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制度。

正式研究阶段:(_____)

(1)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按照研究目标,幼儿园全面组织开展实施。

(2)结合园本教研,围绕“立足常态课,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组织及指导”,定期开展案例讨论学习。

(3)开展网上主题论坛,让教师随时捕捉自己在课题实施中的感悟并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

(4)开展晨间户外锻炼活动的常态课互听互评活动,并以研究课的形式进行课题汇报交流,相互调整游戏策略

总结整理阶段:(_____)

(1)召开课题成果经验交流会。

(2)整理、分析有关课题资料,汇总各班研究成果。(包括案例、照片、观察记录、经验论文等)

(3)课题组撰写研究工作报告。

4、课题成果形式:研究报告、教师相关论文

四、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1、课题前期研究的基础分析

幼儿园一日活动均为课程,前期我们对主题教育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已做了深入的课题研究,特别是对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活动内容选择、教师的策略指导等有了非常细化的研究思考,课题成果《纲要背景下教师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研究》曾获区科研成果二等奖。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旨在继续深入拓展研究内容,对晨间户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实施作系统的研究。

2、研究人员的条件分析

本人自__年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本科学历,区二层次骨干教师,__年至今一直承担分管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带领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协助园长共同承担负责省级立项课题《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基于本土资源开发,幼儿园主题式亲子活动的实践研究》并获杭州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独立承担负责的课题《幼儿园环境课程设置的实践研究》获瑞安市科研成果二等奖,《主题教育背景下教师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研究》获区科研成果二等奖,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参与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其他成员均为区第三层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她们都属幼教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平时团结好学、开拓、创新,有较强课题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五、参考文献

1、《幼儿游戏理论》 华爱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 范惠静 人民军医出版社

4、《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理论与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8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是旨在经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进取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本事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处于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要领悟改革的真谛,顺应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探寻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一样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进取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一样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忙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进取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构成进取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经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本事、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构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进取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异常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理解者,而应当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供给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师生主角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供给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本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参与、互助、民主、合群、合作、竞争、交往等道德观念和现代意识。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明确的目的,进取主动地始终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

三、研究的资料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资料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齐,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景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景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资料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本事,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可是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那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此刻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景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我做自我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资料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景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我做自我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齐,做着自我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齐进行自学;第三种情景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我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齐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样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我的不一样的个人因素,自我原有知识水平不一样的层次,学习本事的不一样层次,表达本事的不一样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一样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小学数学小组自主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经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供给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我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经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我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团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经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本事,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所以,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趣味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经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确定,有自我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并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经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到达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资料,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我的补充和见解,最终,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供给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到达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供给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确定、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并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一样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能够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一样看法。”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和探索构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忙,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忙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经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并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能够经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本事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团体荣誉和个人职责,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供给合作学习的资料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必须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资料,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本事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一)该课题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动研究法:在必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构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其它方法如: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本事情景。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理性思辨:我们拟经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二)研究策略

1.激活性策略:要学生始终坚持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活力,教师首先要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营造民主、自由、安全的学习气氛,建立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向学生渗透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仅有互相帮忙才能共同提高。此外教师本人要作出民主、创新的表率。

2.弹性结构的策略:模式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性质、课堂类型对操作流程作适当调整,或省略或合并调换或分解。

3.分合策略: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本模式的主要形式。独立学习后须进行合作学习,使人人都独立思考,人人都发表意见,调动全体学生的进取性。另外,可经过师生讨论规定几条小组合作规则。

4.教师主角“淡化”策略: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教师的作用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一是点拨:为避免学生探索的盲目性,在知识疑难之外、学习受阻之时作引导点拨、精讲释疑,提升学生的感受力、确定力、联系力和创造力;二是激活:为坚持学生学习热情、避免部分学生对团体产生依靠心理,及时进行激励、评价。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归纳、答题后,不作或迟作评判、讲解,尽量让学生发表意见;学习过程允许学生有不一样想法,尽量让学生自我做决定。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团体中寻求帮忙。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每个年级确定1—2位实验教师,每个实验教师以自我所教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0月~10月)

1.建立健全课题组。

2.分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9月~209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3.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4.课题组积累资料。

5.请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年10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七、课题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XXX

2.课题领导小组组长:XXX

3.课题组成员:XXX

八、预期成果

1.建构“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探索“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本事。

3.探寻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九、实验保证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2.实行行政决策主体,科研理论主体,学校实践主体三结合科研体制。

3.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坚持定期召开实验交流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

4.保证经费。

5.供给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实验设备等。

十、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教育网上的与“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相关资料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9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幼儿园新学期开学之初,幼儿由个体生活步入集体生活,中班幼儿是进入幼儿园的初期阶段,因为离开自己的亲人,感到失去感情的依托,面对着不熟悉的环境和骤然改变的生活习惯,感到不安全,就会产生入园焦虑现象。我们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安抚幼儿的情绪、促使孩子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等等,是教师设计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幼儿园开学初期工作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看,父母基本上都常年在外打工,全年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农村的孩子没有过多的母爱和父爱的呵护,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就失去了安全感,到了幼儿园这所新环境里他们更是感到恐惧和害怕,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抵触情绪。开学初期,我们会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幼儿吵着要回家、哭闹不止、逃跑、拒绝进食、拒绝喝水、不肯午睡等,有的幼儿还会出现呕吐、排泄失控等生理紊乱现象。面对这些不良情绪表现,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困惑不已,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此次选题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园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可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希望能以此研究使教师及家长较全面地认识中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现象。

二、 研究目标

(一) 观察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表现,分析幼儿产生分离性焦虑的原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 尝试探索缓解幼儿分离性焦虑的有效对策。

(三) 探索家园合作途径,以幼儿园教师为主,指导家长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三、 研究的内容

(一) 山区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二) 对山区新入园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有效对策。

四、 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幼儿为本的原则。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心理特点、情绪变化、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教师通过研读《3_6岁儿童发展指南》资料,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心理特点,身体特点来采取措施缓解幼儿入园焦虑。

3、开放性原则。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开放教师的调研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让老师都形成爱生如子的依赖关系。

五、 研究对象

新入园幼儿

六、 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课题组人员观察在自然情境下幼儿发生的情况,不用任何控制变量,模拟或从外部加以干涉,还利用监控录像手段获取更为详细的现场资料。由课题组人员杨梅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变化情况。

2、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而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组的人员对于某一个入园焦虑的幼儿进行个案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一种方法。

3、分析法。通过对事物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合理性的论证方法。

4、行动研究法

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从而不断探索出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5、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来反映新生幼儿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的情况对症下药。

6、谈话法

根据入园焦虑的现象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来寻找策略。

7、总结经验法

主要通过观察记录、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的方法来验证前面工作的正确性,即看看原因是否找准了,方法是否找对了,把我们所研究的方法和建议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能否产生较好的效果。

七、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__年5月_6月):通过调查分析确立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人员分配。

第二阶段(20__年6月_9月):根据手头掌握的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并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__年10月_12月):在理论上探寻方法,在实践中检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科研论文。

第四阶段(2015年1月_4月):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检验研究成果是否能够正确指导老师们的实践工作。

第五阶段(20__年5月_6月):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写出结题报告。

八、 研究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 相关论文 调研材料总结 研究案例

九、 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王正荣

参加人员:杨年丽(女、幼儿园教师) 、杨梅(女、幼儿园教师)、汪小茜(女、幼儿园教师)、李银庆(女、幼儿园教师)、王晓玲(女、幼儿园教师)

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相关制度建立、课题管理、检查考评等。成员主要负责具体的研讨,深入课堂研究、分析、反馈、归纳、整理、运用及有关资料、档案的建立健全,撰写有关论文、报告等。

十、保障措施

1、列拨课题研讨专项经费;

2、研讨人员至少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夯实工作;

3、幼儿园要全力支持,保证课题研讨顺利进行;

4、“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5、课题研讨与常规教学、校本教研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10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自己从教的实践及有关理论,不难看出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本学期以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为研究内容,以中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现将研究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题提出新《纲要》提出:

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在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素质教育的培养。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通过手的动作,利用五彩的线条、大块的色面,刺激幼儿的视觉,给予幼儿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效果,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

二、研究意义《纲要》中指出:

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而在所有的艺术表达形式中,绘画活动以其灵活的形式、鲜活的图象、丰富的内容、灵动的线条、艳丽的色彩特别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也特别喜欢进行绘画活动,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放飞心灵,跨越时空的自由想象,因此,绘画活动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的重要途径,而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着自由与创作的快乐的同时,其它各方面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正确的教育意识直接带动教师积极的教育行为。有着如何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

因为没有正确的教育意识,在以往的绘画课堂中,教师总会拼命地去强调安静作画并以此为理想的作画常规,侧重于技能的掌握,以至于往往评价的是作品形象临摹的准确性,把评价点落在“像”与“不像”上,这些都是对幼儿为何要进行绘画活动的理解上的偏离。我们应认识到:孩子参与绘画活动是一种乐趣,在这种愉悦中,他们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尽管他们画的形象也许有些歪斜,也许与生活中的真实还有些距离,却恰恰是他们在创造“艺术”,是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传达、去表现自己的感知。

当然,有些年轻的教师又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中走过了场,出现了只要求幼儿的“充分想象”,以至于模糊了绘画教学最基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没有一定的技能,幼儿最终也难表达自己的所想。因此,当我们树立和认识到幼儿园绘画教育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借助绘画这一载体,以达到将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因素的提高与发展与绘画融合一起、相互影响,有效促进时,我们也会全方位的考虑影响着这一能够促使幼儿多重能力发展的活动形式的各方面因素。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多种材料的展示,让幼儿形成多种感官表象。

2、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3、运用多种绘画方式,提高幼儿绘画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如何帮助幼儿形成多种感官表象。

2、研究怎样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3、如何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即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研究结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结论。

2、观察法: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论述进行直接、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研方法。

3、调查法:通过现场考察、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收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方法。

4、经验总结法: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分析、核实、验证,从而使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收集相关的资料

卢梭的话“应完全依赖具体事物”,就是说幼儿应通过感觉直接接触事物而学习,因为唯有通过这种直接接触,才能为幼儿抽象思维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一开始要收集大量与绘画相关的材料。不仅对于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师自身也要收集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基础上实施研究。

2、第二阶段:提高绘画兴趣

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这样不仅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而且让幼儿觉得绘画是在游戏。运用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引起绘画的兴趣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激起幼儿的操作欲望,绘画可选择的工具十分丰富,有油画棒、蜡笔、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毛笔、油画笔、棉签、彩色粉笔、印章、水墨、水粉等。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学习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通过线条、图形、色彩、构图等手段,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3、第三阶段:提高绘画技能

研究何种方式可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单一的绘画方式往往让孩子们枯燥乏味,我们从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和多样性入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绘画活动,让孩子们玩在其中并能学到知识。在这个阶段就要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让幼儿觉得绘画就是在“玩”游戏,同时让幼儿感受绘画是件快乐有趣的事情,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设计活动来锻炼幼儿的技能。如《下雨了》、《大草坪》、《妈妈的长头发》等等,不断提高幼儿的小肌肉的控制能力。

4、第四阶段;总结

①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

②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篇11

本学期课题组将根据中期评估专家组的意见,进一步梳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将关注“四个基于”,即基于儿童视野、基于儿童经验、基于儿童学习以及基于园本经验,着重从案例研究、特色活动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及多元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做到逻辑思维条理,内容具体清晰;并注重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的积累,为课题结题鉴定做好准备。

一、基于儿童视野,关注活动研发,提升园所品质

课题组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主题为载体,创造尊重、理解、接纳多元文化的氛围,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增强幼儿全球意识,提高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的能力。经课题中期评估中专家的把脉与梳理,本学期课题组将基于儿童的视野,探索适合幼儿认知与发展的多元文化研发,依托主题活动和特色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开拓幼儿的国际视野,提升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和办园品质。

1、主题活动中的渗透,传承传统文化。在现有主题统整课程的基础上,精心挑选适合幼儿认知的中外文化精髓,并渗透于幼儿园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学科领域中,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激发、保持并发展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中国年的主题中,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的“年”味,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舞龙会等等,从而培养和树立幼儿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幼儿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经典咏流传”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高雅情趣,开阔胸襟,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2、特色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多元文化。课题组围绕“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感知”的原则,注重在区域游戏和职业体验中,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多层次地投放游戏材料,以及教师适时地引导,让幼儿感受多元文化。比如烘焙屋里的中外饮食文化;表演区域演绎中外文学作品等。同时,还有跨文化学习的特色活动,挖掘各国富有特色的文化,使幼儿在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能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异域文化。

二、基于儿童经验,关注资源利用,促进幼儿发展

本学期,课题组将基于幼儿的经验,盘点幼儿园现有资源,关注园所周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规划和建立课程资源图,从而完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更大化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课程审议,审议课程内容、审议课程资源、审议师幼互动的策略,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基于园本经验,关注案例分析,提高研究水平

本学期,课题组还将于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经验,关注教师的案例分析能力,开展现场浸入式和陪伴式的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发现问题,以案例为抓手进行问题剖析和问题反思,从而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提高教师教科研的水平;同时,注重经验的积累,本学期课题组的成员每月完成1篇案例分析或活动反思,每学期至少完成1篇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并发表或获奖。

推荐访问:课题研究 幼儿园 计划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范文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怎么写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书范文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及总结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方案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怎么写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调整说明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幼儿园课题研究计划的人员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