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思考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13 17:5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转变是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是怎样的教育,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要让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变“知性”教育和“信仰”教育从“平行”到“相交”,直到“融合”,进而“提升”,从而真正实现思想与行动的整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教育;信仰教育

一、知识与信仰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知识属于认识论范畴,解决“人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了解和把握存在”的问题;信仰属于价值论范畴,解决“世界的存在及其认识对人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如何看待知识和信仰的作用以及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历史上看,知识与信仰大体存在着如下两种关系。

(一)知识与信仰互相压制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强大支配力量,知识和信仰之间的较量始终未曾间断过,甚至曾经达到异常激烈的程度以致出现一方绝对压倒另一方的情况,其极端表现是以信仰摧毁科学,抑或以科学或理性的名义对信仰进行摧毁。

知识屈从于信仰的典型表现是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它以对神的信仰来遮蔽、压抑并蒙昧理性,科学匍匐在神学的脚下,成了神学的婢女。中国传统社会对儒家伦理的信仰也曾对知识的发展构成局限。此外,人类早期普遍存在的图腾崇拜以及今日仍存在的商品拜物教、权力本位、各种邪教等都把人类理性与信仰对立起来,拒绝知识的指导和实践检验。

西方启蒙运动之后对知识及其应用的过分关注导致对信仰的疏离。若说有信仰,也往往是单纯的对自然科学的信仰,而忽视了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关照。康德曾说,要推拒知识以便为信仰留余地。马克思则在人的异化理论中对此进行了揭示。恩格斯对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狂热现象发出警告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尽管思想家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但直至今日,信仰屈从于知识的状况依然存在,并成为一个严重的现代性问题。

(二)知识与信仰辩证统一

知识与信仰应该在张力平衡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二者的辩证统一又有先信后知与先知后信两种基本情况。当然,知识和信仰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经常相互交融、彼此作用,相伴而行。

有些信仰主要在感性经验、环境熏染、情感浸润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缺乏理性自觉和知识论基础。宗教信仰的家庭影响经常就是如此。恩格斯也曾指出,西方中世纪的强烈宗教信仰是不自觉的和未开发的。我们平日所谓“亲其师必信其道”、“之所以信,是因为爱”等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先于知识而形成的缺乏理性自觉的信仰没有牢固的思想根基,需要经过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论说服,才有可能继续保持坚信。

有些信仰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深层精神共鸣后的主动趋向。在理性高扬的时代,真信建立在真知并对这种真知表示认可的基础上。一种理论“无论多么吸引人,假设多么大胆,只有当经验可以支持它们时,换句话说,只有根基于事实上的证明可以支持它们时,这些观点在科学上才具有价值”,也才更有可能成为人们的信仰。在社会生活中,仅有如何行动的知识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在知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信仰来长期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增强行动中的自信和坚定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实现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的意义

1.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今天的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应加强信仰教育,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自由、全面、幸福、和谐的发展,关系到能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2.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不在于单纯增加有关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的力量,进而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把信仰教育混同于知识教育,就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灵魂,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观点,并以之作为形成信仰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就必须实现从知性教育向灵魂塑造的转变、从灌输教育向激发主体思维的转变,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然而,在西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信仰整体上呈多样化趋势,部分大学生的信仰趋向非理性化、世俗化、功利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弱化。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同时又要超越知识层面,上升到信仰教育领域,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和原理,而是真正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真正体验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成长成才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二)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转变的途径

1.拓展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途径

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必须处理好教材和教学的关系。教育过程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教材体系,另一个是教学体系,这二者在教学中紧密关联,互为前提,教材体系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教学体系是教学的关键和结果。要实现知识教育走向信仰教育,就必须从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把书本上抽象的、理性的、说教的概念和原理变成活生生的、感性的、体验的知识实践和现实生活。

从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进步、教学方式的拓展以及教学考核的创新,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本质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实现创新,使其贴近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国情,贴近当代社会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体现时代性、大众性和针对性,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出发,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目标。

2.搭建教师“我来教”向学生“我要学”之间的桥梁

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还必须处理好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是一种硬性的“要学生学”的灌输教育,强调的是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它重视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材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思政课,而难以真正从内心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说,思政课着重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仅仅依靠僵化的硬性灌输教学,是无法触及学生心灵,得到学生回感的,由此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层皮”的效果,教师不遗余力的讲,学生无精打采的听,这样的结果只能够使思政教育适得其反。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和身份角色,从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播者变成学生的领航者、对话者、交往者和示范者,除了对学生传授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深入学生内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身的知识、信仰、人格等魅力征服学生,运用引导、指导、开导等方式,在学生社会生活中为其成人做事提供现实指导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理想信仰”,什么是“价值追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巨大作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主动参与融入课堂教学,体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塑造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选择。

3.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契机和结合点

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也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科学,思政课是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的课程,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规范的现实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它能够科学有效地阐释论证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空洞说教和教条论述,而是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说,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因此,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侧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契机,帮助学生提高科学认识和分析阐述社会现象的能力,培养他们变革社会的高超能力,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的基本要求

(一)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由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首先必须实现有关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有效衔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对人心的触动,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对新的社会形势和大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应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和有效的说服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和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正确看待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处理好主导信仰与多样信仰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信仰呈现明显的私人化趋势,也增加了不确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多样化信仰及其理论基础进行客观的知识性介绍的同时,还应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又尊重合理的多样信仰,以宽容心态建立开放性信仰机制,在不同信仰间的良性互动中促进彼此的健康发展。

(三)确立分层次的信仰教育目标

由于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政治觉悟等方面的不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承认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注意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确立分层次的信仰教育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分层次的信仰教育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既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又有利于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说来,应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说服来巩固并充分发挥学生中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示范作用;争取持中立态度学生的支持;发现对马克思主义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并及时寻找原因,实施有效干预,从整体上扩大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群体。

(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增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通过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五)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容易感到课程抽象、晦涩。近年来,一些较好的通俗理论读物被引入课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研讨、撰写学习体会、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树立正确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此外,教师通过丰富生动的教学课件、精选视频、课堂讨论等各种手段,以及与辅导员、党团组织等部门的合作,均可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缺乏理论深度的通俗化讲解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今时代,学生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往往比教师更及时快捷,他们欠缺的是对相关材料的深度理论分析。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合情合理的分析,帮助他们拨开认识的迷雾,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理论担当的勇气就显得尤其重要。

基金项目:

此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的研究》(批准号:L13bzz034)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推荐访问:教育 政治理论 信仰 思考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