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正文

新时代仁爱思想7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28 18:50:18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仁爱思想7篇新时代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地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多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仁爱思想7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仁爱思想7篇

篇一:新时代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地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多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它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力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这是个: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在这十大传统美德中,我想说说对“仁爱孝悌”的看法。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论语"八佾(yì)》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篇二:新时代仁爱思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仁爱思想的起源

  作者:王维民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11期

  摘要:仁爱是中华传统中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观念。一般认为,仁爱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政治哲学中,但通过文字学、文献学的分析看,这一思想体系是中华人文地理的自然演义,儒家只是博采众长,将其提炼萃取而已。

  关键词:仁爱;儒学;中华文化

  《说文解字》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徐铉解释说:“仁者兼爱,故从二。”这说明,“仁”不是个体的生命体验,而是一种超越个体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原则,它必须满足二人以上的共同体组织条件。段玉裁引《中庸》“仁者,人也”说,人的意思是“相人偶”,即它不是反身、自我的,而必须有一个对象,彼此互相致敬与相亲近。又引《孟子》的“仁也者,人也”及“仁,人心也”两种不同的说法,指出“仁”既是一种人类行为,又是一种心灵追求。当然,我们对“仁”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孔子。在《论语》中,“仁”是一个标志性的高频词。孔子对“仁”的定义可谓多矣。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者其言也仞。”“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当仁不让于师。”“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仁”,既是言行,又是心理,也是礼仪,还是政治。但不论如何解说,“仁”都代表着一种克己、利他、奉公以及亲善、关怀、尊重。这正是一种良好的共同体之间人与人关系的最佳选择。“仁”的理念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民族道德的典范和蓝本。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巨子的多方位多角度解释、补充,“仁”几乎已经获得了中华思想最佳代言者的地位,再由宋明理学家的发展拓宽,上及君王,下达百姓,无不以“仁”为思想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

  那么“爱”呢?依照《说文解字》,“爱”的本义是行走貌,这应该是爱慕、私相亲密的形象刻画,表达的是一种隐秘、隐藏的心理感受。后来更加上恩惠、怜宠、喜好、吝惜等多重意义。同样,这是一种面对他者的情感方式,具有与“仁”相通的共同体意义。孔子释“仁”为“爱人”,孟子的仁政爱民、“保民而王”,又体现了儒家将“仁”和“爱”并列齐观,相提并论的人情、人性特色。仁爱二义的并驾齐驱,是民族心理和道德建设成熟的体现,也成为治国理政、和谐万姓的法宝。它是政治的、心灵的、哲学的交集公约,是文明传统的精髓所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们这里谈论的仁爱,是以儒家的思想范例,其实,中华思想是千流归海的浩荡历程,“仁爱”的思想早就是民族共识了,孔孟不过是集大成者罢了。人类的生命关切,必然不是自我实现的,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已从最初意义上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和“爱”。老子虽然有“大道废,有仁义”的反说,但他提倡的“道”、“德”与后来的“仁”、“爱”是分不开的,某种意义上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先民从原始的小国寡民、分散独处到统一聚合,形成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过程。他的许多观察如“天之道,以有余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以不足奉有余”反映了循天道任自然的平等思想,这本身是仁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仁爱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墨子“尚同”也是对平等思想的追求。“兼爱”、“非攻”、“爱无差等”,所反映的也正是对珍爱生命、返归淳朴的先民遗德的追怀。究其实,由于中华民族自始生息繁衍在东亚大陆上,这里地大物博,天赐丰厚,凭借着温柔敦厚,刻苦耐劳,过着和乐丰足的生活,无事于无谓的争夺扰攘,久而久之,铸成了顺应天时、凭借地利、依靠人和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即使这种观念中在后来走向大一统的民族国家过程中有所失落,诸侯纷争,列国战乱,但是基本的道德面目却未曾置换,而是转圜变易,以适应新时代的姿态,重新写进民族性格之中。儒家的超群出众,终居百家之冠,成为此后三千年国家哲学思想的源泉,正是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双重性所决定的。在孔孟思想中,传统与时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将仁爱定为民族道德基石。它既不同于复古的老庄一派的“返朴”、墨家的“兼爱”以及阴阳术数家的自然主义,也避免了走向法家、纵横家的铁血主义、独裁思想的危险,而是强调顺时而为,刚柔并济,中庸谐和的原则。

  任何一种成熟了的道德思想最终会演化为恒定的政治哲学。仁爱思想既然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共识,也有与之相匹配的政治格局。也正是政治实践,巩固了儒家仁爱思想的独尊地位。仁爱从个人道德上升为共同体精神,对此,上古以来的政治思想都有表述。中国人已习惯于将天下太平称作尧舜之世,就是称颂上古贤君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天下归心的风范。而对桀纣的否定,是针对其丧失仁爱,失去民心而遭到灭亡的命运。总结上古和当世政治智慧的集大成著作《吕氏春秋》,其中有《顺民》、《爱士》、《上德》、《爱类》等篇,都阐述了先王时贤以仁爱致胜的道理。类似的著作《淮南子》也一再强调这一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修务训》里“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这也是仁爱二字联袂使用的初始,但所述事实是上古轶事,充分表明了仁爱原则不但是先民的社会风习,而且早就成为政治准则。这两部书分别成书于秦汉,由当时具有政治野心,但又不在正统王权地位的两位政治家——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发起,网络汇集了各门各派的海量人士作为编篡者,可以说王权性质和民间性质俱备,所以可以确信的是,早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之前,仁爱政治思想就已深入人心了。儒学思想的发端以及最终胜出,在于回应时代人心的变迁和政治的暂新局面。孟子说孔子之伟大在于他是“圣之时也”,孔子也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的“时”与“权”,就是思想家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给出利国利民的最佳答案。随着中华帝国大一统体制的深入人心和日渐巩固,仁爱这一道德律条上升为国家意志,崇尚仁爱哲学的儒学也成为意识形态的代言者。

篇三:新时代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仁者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篇四:新时代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仁者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仅供学习交流

篇五:新时代仁爱思想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

  仁爱

  墨家

  兼爱

  目录

  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1

  1.1儒家“仁爱”的内涵..................................................11.2墨家“兼爱”的内涵...................................................1

  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1

  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2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2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2

  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2

  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3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3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3

  4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4参考文献.....................................................5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句话提出了恭、敬、忠三个字。还有一句话: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就是仁,提出了宽、信、敏、惠四个字,这是对仁的内涵的具体化。孔子首先从如何培养家庭亲情和建立家庭秩序开始入手,如果家庭里人际之间有亲情和秩序,那么就可以推广到社会。“仁者爱人”,由爱家人到其他人。“仁爱”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1.2墨家“兼爱”的内涵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上存在“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的现象,原因在于人们“不相爱”,“交相亏贼”,只顾自己,自私自利。墨子把这叫“别”,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人叫“别士”,只顾自己不顾全国的君主叫“别君”。“别”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消除,办法是“兼以易别”:“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所谓“兼”,是相互彼此的意思,即不分人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家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强调相互的义务,与物质利益相联系。墨子说:“仁人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者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兼爱的目标,是“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

  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走于天下,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想。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忙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想,目的都是让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

  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儒家之“仁爱”以“仁”为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认为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爱”指人类整体之爱。从时间、空间而言,爱是没有时空限制,无论是对大区域、小区域的人,或是此方、他方之人,亦或是过去、现在、未来世的人,皆应平等的对待,爱他人如爱自己,彼此相爱,不分彼此,为对全人类的普遍之爱。

  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儒家将“仁爱”的根本归于对“赋予”生命的父母的感恩和报答,把血缘亲情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和基础,视之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论依据,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儒家将“亲亲”进一步延伸,由爱自己的父母出发推及爱他人的父母,由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出发推及爱他人的兄弟姐妹,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普遍之爱。墨子的“兼爱”显现的是视人如己,爱别人犹如爱自己的生命平等思想,不论阶级、贵贱,普遍无有差别地博爱。

  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孔子的儒家把和平或者说亲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要,或者说是人的本性所使然。之所以人类需要亲和,儒家认为这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弘扬关爱精神,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逐次向外推展,直至无限延伸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与交谊。墨子认为安定社会,治平天下,“兼相爱”是济世良方。若天下人都能“兼相爱”,爱人和爱自己一样,那么,也就没有不孝不慈了,也就没有盗贼了,也就没有大夫乱家,诸侯相攻了。天下乱事都没有了,天下就安定了,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人人相爱,人人互利,祸篡怨恨之事,均无从发生,那么天下才可以大治。

  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2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以程度来讲,儒家讲“泛爱”,讲“仁者爱人”,是爱有差等,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下》)。儒家在阐发仁的层次性时,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等的。”

  墨家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墨子·藤文公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把别人看成自己,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爱自己几分,爱别人也几分,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几分,爱别人的父母、兄弟、子女也几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分毫不差,这就是“兼爱”,是对宗法道德和等级制度的一种否定,一种突破。

  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儒家在对“仁”的阐发上,将“仁”作为道德的本源,并以“仁”统摄“孝悌忠信”等伦理原则和外在的礼仪规范;“仁”以人为目的,认识到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对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力量表现出了高度的确信。它既具有“爱”“不忍”等自然情感方面的涵义,同时作为道德理念,这一范畴又上到了道德本体“道”的高度。正是在后一意义上,“仁”常常与“道”相通。“仁”在内涵上的这种双重性,使它既能够向下落实,又可以向上提升,既不拘泥于具体情感又免于玄虚空幻,从而充分表现出了“仁”作为道德理念的内在张力和独特理论魅力。

  墨家倡扬“爱利万民,爱利百姓”。墨家的“兼相爱”常与“交相利”相提,即“兼相爱,交相利”并论。墨子认为人若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须先关爱他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善待,须先利益他人,利人是利己的必经之路,自己的利益存在于他人的利益实现过程中。墨子为了调和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爱与利结合,借着主动的先爱他人,从而达到人人互爱、互利的境界,使得墨家的兼爱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儒家的“仁爱”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

  3

  做到仁。对于统治者,孔子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墨家则把儒家的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兼爱”思想。墨家认为,人民穷困不堪,死亡相继,天下异常混乱。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争夺的政治局面又进一步造成人民的穷困和死亡。因此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混乱局面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为天下相兼爱则治,相交恶则乱。他认为只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兼爱”的社会。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成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4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儒家“仁爱”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针对现代世界正在遭遇的个人主义危机,儒家仁爱伦理是以家庭为基点的角色伦理学,有益于克服西方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端。儒家的仁爱思想有益于人类理解“民胞物与”的原理,有益于人类发挥自制之心,创造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美好地球。

  墨家鉴于战争导致人类私欲的泛滥,生存问题淹没平时所遵行的道德规范,是以要人们正视问题,了解现象发生的本因——不相爱,然后再提出解决的方法——兼爱。儒家之仁爱乃为涵养人心、人性,终至天人合一之境,而非一来即高举着普天下同等的爱以见其理想之高。因此我们对墨子兼爱的积极补救方法应该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内涵,即“兼爱”必须在道德、心性上立根基,同时必须教人如何去除私心、私欲,进而引发人的道德自觉的产生。因为我们知道一旦人们能去除私心、私欲,则这私心、私欲自然也就不足为祸。同时更让人自觉“爱”之可贵,“爱”之应该,唯有如此之爱,在德性上才能日有所进,久而久之则爱所带来的社会也必将是祥和的社会。

  综上所述,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着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两者均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消弭各种冲突、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各自的思维视觉和有效的解决路径。通过对他们核心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以小见大,引导人们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

  4

  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激发我们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不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6[2]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3]陈克守桑哲.墨学与当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5

篇六:新时代仁爱思想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2)1.1阶级基础(2)1.2内容不同(2)1.3具体要求不同(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4)2..1两种思想都主张“仁”(4)2..2倡导公利,反对私利(4)2..3注重实践(4)3启示(6)参考文献(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

  1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从孔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仁爱”的思想的出发点是爱亲人,爱亲人为其思想最重要之事,是“爱有差等”。墨子的“兼爱”却不分轻重薄厚,亲疏贵贱,血缘尊卑,是爱无差等,是博爱。是普天所有人同等享受的爱。墨子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见墨子的“兼爱”要求人人平等享有爱,人人无私奉献,爱无差等。是一种远、近,无亲、疏,无高、低,贵、贱的爱。同时,墨子的“兼爱”不是单向的施舍,是一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互动的、双向的爱。墨子有云:“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可以看出,墨子提倡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爱。1.3具体要求不同孔子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白话文就是:要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他人,如果自己有什么要求,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这样的要求,在想法设法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人的要求。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接受的事情,不能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的“仁爱”倡导达人先达己,欲人先欲己,爱人先爱亲,由近及远,最终达到“仁者爱人”这个高尚境界。墨子的“兼爱”由于阶级基础,所以在墨子看来,社会的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兼相爱,交相利”。即互爱,礼尚往来,在交往中大家都能获利。在“兼爱”这个思想的事实上,墨子推崇“必吾先以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强调人们之间,互惠互利,互相帮助,对孔子的“亲亲”基础相对较排斥,提倡人们奉献在先,享受在后。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孔子的“仁爱”的思想和墨子的“兼爱”的思想虽然在阶级基础上,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要求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两位圣贤的思想却在很多方面相通。两种思想都主张“仁”,提倡公利,反对私利,并且两种思想都注重践行。2.1两种思想都主张“仁”。孔子有云“推己及人、仁者爱人”。又比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仁之方矣。”(出自《论语.雍也》)。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仁爱”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提倡和注重“仁”是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墨子的“兼爱”也有许多“仁”的成分。《兼爱下》中有这样的语句:“仁人

  2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说仁者,就应该做对苍生有利的一些事,同时,阻住那些对苍生不利的事情。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墨子的“兼爱”思想之中蕴含着“仁”的思想。所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孔子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非常注重“仁”,这是两种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处。2.2倡导公利,反对私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利”即是“小利,私利”的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私利孔子的态度是否定的。对于臣子如何帮助君王的,孔子的思想是陈子必须以忠心辅助君王,这里的忠心是有基础的,臣子应该劝诫君王用仁义以及道德到作为治国的标准,多做一些安民,利民之事,少做一些乱民,害民之事。由此可见,君王的利益和个人的私利并不是孔子所看重的,国家之利、国民之利才是孔子提倡的。墨子“兼爱”更加明显,墨子有云:“仁人之为事者,必务求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这里的“利”就是天下之利,万民之利,国家之利。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墨子对私利坚决反对。墨子的观点:私心越重,距离仁义就越远,如果任损人利己的行为发展,天下必然大乱。因此提倡公利,反对私利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推崇的。2.3注重实践对于怎么实施“仁爱”,孔子提出:像了解一个是否关爱他们,必须观察其行为,观察其爱好,这样就可以了解其是否爱人了。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时候,人说话很谨慎,是因为古时候的人以说得出,但是却做不到而感到羞耻。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指出实践的定义,但是,孔子明确的把行为效果以及实践的过程作为检验是否“仁爱”的依据。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实践非常重视。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实践也非常重视的。墨子的观点是,说过的话必须诸于行动,如果不付诸行动,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的毫无意义。以下这句话可以证明墨子的主张:“言足于迁行者,常之,不足于迁行者,勿常。不足于迁行者常之,是荡口也。”墨子强调实践的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一个重要相同点就是强调实践。3启示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孔墨两种思想的意义在于强调,自觉地实践仁爱精神应该是社会的潮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名言,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乃至保护人类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应该实践“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倡导“让世界充满爱”的精神。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传承,发挥着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到了今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抗击

篇七:新时代仁爱思想

  作文各国仁爱共同繁荣800字

  2020年4月11日,新时代领路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并要努力促进各国仁爱共同繁荣。

  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人以高瞻远瞩的全球治理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其核心要义就是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各国仁爱繁荣的思想。

  2015年9月,联合国70周年系列峰会召开,中国领导人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全面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祟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2017年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得到广大会员国的普遍认同。2018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7届会议第一次把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的文件。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成为中国引领世界潮流和人类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这也标志着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的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世界愈益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的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形成了相互依存,彼此依赖的新型关系。构建人类各国仁爱共同繁荣,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正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

  从自身的发展历程看,从积贫积弱到改革开放,我们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不能独善其身,而应兼济天下,因为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要助力实现“天下大同”的世界梦!

推荐访问:新时代仁爱思想 仁爱 新时代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