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12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06-16 15: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12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1

  会议明确了20__年经济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 “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2

  会议明确了20__年经济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 “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3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是引领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不同寻常,因为它不仅要定调明年的经济工作,还要擘画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原因是,今是“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很显然,如何更好地继往开来、开好新局,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寄予厚望。

  纵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用一系列数字涵盖,比如五个“主要任务”和十个“更加注重”等等。五个任务即:解决工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去杠杆、降低企业成本、改善薄弱环节。十注重包括稳定经济增长、实施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进行资源配置、扩大对外开放。无论五任务还是十注重,都是明年乃至未来多年需要狠抓不懈的发展要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一年多来,公众对经济新常态已不陌生。经济新常态的表达,最早出现在去年5月在河南调研时的讲话,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新常态重点强化,而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意味着所谓的新常态不是暂时的简单定位,而是趋势性的全盘判断。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显而易见,五大发展不只是指导明年经济发展的走向,而是指导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走向。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就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说到供给侧改革,不少人或许觉得有点陌生甚至生僻,但是仔细品读,便知这是经济层面的一个大动作,这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有益也是有力调整,意味着向着更健康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稳定持续发展,让亿万民众受益。

  很多网友非常关注本次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不难想象,限购令一旦解除,房地产市场将迎来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更不难预料的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一定加快,无论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农民工进城落户,对农民工来说都是利好。目前困扰农民工进城的一大难题是住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提出加大城市房屋租赁市场建设,还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直接受益者将是亿万农民工。

  “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意味着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一方面应看到,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另一方面也不应回避,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中央对中国经济有准确把脉,有清醒认知,更有一揽子计划,这正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的重要理由,也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到20_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4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明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的重要会议,也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进行重点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要到位,适应要主动,引领要有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从症状上看,表现为增速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所致。化解矛盾的根本办法,在于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适应新常态,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引领经济迈上新台阶。

  做经济工作,贵在把握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需求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只有宏观政策稳,才能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只有产业政策准,才能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只有微观政策活,才能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只有改革政策实,才能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只有社会政策托底,才能守住民生底线,最大程度减少阵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结构性改革,既要坚持持久战,更要打好歼灭战。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则要抓住关键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化解过剩产能,才能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供给,打好扶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习主席李总理的讲话,很多人进行了解读,这里,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2019年主要强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主要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2021年主要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过去三年,发展重点有明确的指向,在资本市场里,也有明确的板块相对应。

  而2022年,这些明确的发展方向,都让位给了“稳”字。整个会议通稿,也出现了24个“稳”字。对此,我的理解是:2022年,我国经济受外部冲击比往年大,因此需要先托底经济,再谋求发展。

  原因是:疫情期间,我国是全球第一个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也是第一个经济复苏的国家。所以过往两年,我国经济增速快于其他国家,而2022年,是其他国家刚从疫情中爬出来,各个产业链开始恢复的年份,其他国家的产业链复苏,对于我国是有着供给方面的竞争和冲击的。

  就在从会议开完到我写文章的这一周内,美国已经以各种理由,把我国30多家企业列入打压名单,由此可见,我国明年的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明年的资本市场,需要多关注能够托底经济的板块:(1)消费,已经占到GDP的74%,显然消费的恢复,不仅能够托底经济,而且能增加经济的韧性。尤其是2021年,消费板块表现并不好,所以2021年跌过的,2022年业绩增速比2021年更高的消费股,值得重点关注。(2)基建,依然可以拿出来托底经济,所以旧基建和新基建,也可以适当关注。

  二、中国已经放弃负债式增长模式,房地产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会议通稿中,特意提出“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见我国现阶段,生育率下滑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无论是从人口增量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都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虽然体量依然庞大,但是总量已经到顶,未来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都没有什么成长空间了。

  会议强调需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因此未来的房价,有可能继续分化,有的城市需要控制房价上涨,有的城市需要控制房价跌幅过大。

  回到资本市场里,房地产企业和相关股票,已经进入了衰退期,只有反弹行情,很难有长期上涨行情了。包括和房地产行业捆绑甚深的,业务单一的产业链上其他企业股票,也是如此。

  三、科技行业的发展仍然是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北交所的重要性会逐步提高

  从美国主动挑起贸易战,到现在开始打压有相当科技含量的中国企业,相信每个人都能明白:科技的长远发展,是国家强大的根本。因此,资本市场里的科技企业,长期看,是会不断涌现投资机会的。尤其是在某些行业已经形成压倒性优势的企业和一些研发投入大,潜在成长性好,但是目前业绩还没释放出来的企业,相对应的股票,都是未来非常好的投资标的。

  但是站在当下,我反而要提醒投资风险:过去三年,大量的优质科技股,已经经过了长期的上涨,有些甚至已经上涨了五六倍,甚至十倍。估值高企,所以站在当下,作为明年的操作,我认为应当回避估值高企的科技股。

  但同时也要明白,未来的优质科技股,就像过去二十年的优质房地产股票和优质消费股,是会不断给投资者提供丰厚的投资回报的,只不过要等到估值回落到合理估值,甚至砸出黄金坑的时候才能买。

  另外,会议提出,明年要“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因此,我认为,作为定位专门给“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北交所,地位会日益重要。我也衷心希望,有一天,从这些初创的“专精特新”的企业中,能诞生执行业牛耳的巨头。

  四、碳达峰碳中和是长远目标,过去三年涨幅过高的新能源股票,需要注意风险

  这两年,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很热,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化石能源的使用,确实走到了尽头。一方面,使用化石能源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化石能源,也需要保留下来,保证人类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因此,使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我国的未来要达到发展目标,也是全人类未来需要努力的目标。

  但是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没办法一蹴而就。所以在国家层面,制定的是未来10年和未来40年的远期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会议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所以回到我们的资本市场里来,资本市场在过去三年,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在相当程度上,把长远目标当成了短期概念来炒。所以很多新能源板块的股票,都已经涨幅过高。未来在资金面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不是碳达峰碳中和不时髦了,而是估值过高的股票,要注意风险了。

  当然,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比如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我相信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题材,会长期是市场主线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6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总结了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2年经济工作,释放出了鲜亮的进展信号。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经济会上,再提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更有深意。首先是受疫情影响,2021年我国经济虽然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唯一正增长者,但一路走来却很艰辛。再是,目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财政资金必需花在刀刃上。

  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是使命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我党近100年来的奋斗历程证明,必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真心真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党政机关机的使命就是要落实党的初心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换句话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政机关及其党员干部就是为民服务的公仆,必需永葆勤俭节省的政治本色,纳税人的钱一分一厘也不能随便乱花。

  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是人民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事实上,党政机关只有过紧日子,老百姓也才有好日子。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是党政机关办公支出不断紧缩,另一方面是财政开支民生比例不断增大,从城镇到农村,社会公益事业蓬勃进展,养老、扶贫、助学、架桥修路,等等,国家在民生的方方面面都投入巨大,人民群众无不感慨,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好。正是因为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国家才有了更多的钱用于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更美好。

  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是创业底线。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如今,实现全面小康,全国贫困县虽已全部摘帽,但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奋斗起点,对脱贫群众还需扶上马送一程。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2035远景目标,还有很长很艰苦的路程需要走。所以,党政机关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过紧日子。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根本就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奋斗、厉行节俭,过去是这样,如今是这样,将来还需这样,这种本分必需始终坚守。

  总之,党政机关必需以坚持过紧日子为“本分〞,把过紧日子作为一种习惯和常态,带头厉行节省、反对浪费、执守简朴,控本钱、讲绩效、提效能,保障党政机关高效运转,才能带着广大人民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7

  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这是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正因为有党中央统筹实施的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才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通过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同时,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辉煌的成绩已然属于过去,未来的辉煌仍需要保持定力,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宏观政策不急转弯。

  从历史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宏观政策保持强大的稳定性,尤其是坚持改革开放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对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坚持相对稳定的宏观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现实而言,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不仅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更有助于产业规划、实体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2020年,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特别是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有关部门出台了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即对地方法人银行实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予以一定激励,并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提供优惠资金支持。政策实施取得显著效果,惠及小微企业310多万户,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但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特殊困难仍需加以帮扶。12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对于仍处于恢复生产经营的小微企业而言,实现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起到了政策“扶上马、送一程”的效果。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相对于2020年而言,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内外部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在这样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宏观政策必须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否则就会变成“行百里者半九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8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真抓实干,为“十四五”开好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严峻挑战下交出非凡答卷。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国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体现在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反映在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等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

  这一年历经艰难险阻,成绩来之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的结果。这也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国的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但只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有了这样的信心斗志,在面对“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风险和“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的挑战时,只要我们也能像“站立在海中的岩石”一般,真抓实干、勇挑重担,敢于直面矛盾,才能经得起海浪的冲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娄山关”、“腊子口”。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10

  会议明确了20__年经济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 “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11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明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的重要会议,也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进行重点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实现了“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要到位,适应要主动,引领要有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从症状上看,表现为增速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所致。化解矛盾的根本办法,在于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适应新常态,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引领经济迈上新台阶。

  做经济工作,贵在把握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需求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只有宏观政策稳,才能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只有产业政策准,才能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只有微观政策活,才能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只有改革政策实,才能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只有社会政策托底,才能守住民生底线,最大程度减少阵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结构性改革,既要坚持持久战,更要打好歼灭战。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则要抓住关键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化解过剩产能,才能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供给,打好扶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推进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要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改革举措的重大牵引作用。结构性改革必须有国际视野,要更坚定地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结构性改革,还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都要坚决反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此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尤其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让我们把这次会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握正确方向,脚踏实地推进,努力在结构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2年篇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1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由此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开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新开局、塑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把握规律,确保新开局。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艰巨繁重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会议鲜明提出了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五大规律性认识,这是我们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们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理论坐标、行动依据和实践路径。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深刻把握这五点规律性认识,办好自己的事,坚定发展信心,确保新开局。

  着眼全局,塑造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新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事关发展全局。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并对2021年重点任务进行部署。会议着眼全局,对关键领域、重点工作、重要任务进行了周密部署,既体现了和“十四五”重点任务的衔接,又突出强调了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明年重点任务之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只要顺势而为、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新竞争优势。

  抓住关键,实现新突破。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重点,成为这次会议的一大突出特征。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会议聚焦种子和耕地,提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等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会议指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强调“要依法规范发展”。会议瞄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问题,在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同时,重点部署了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提出“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等举措。会议抓住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举措,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将推动我国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发展新突破、开创发展新局面。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明年经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20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0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2021 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模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0心得体会范文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感想 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019年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