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策划方案> 正文

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9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09-11 14:40:02 来源:网友投稿

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9篇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

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9篇

篇一: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一、总体思路

突出质量主题,强化教学管理,以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室建设为抓手,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以提高育人质量、彰显教学活力为目的,通过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教学科研创新优势的培育与扶持、团队特色项目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积极探索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增强团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力争把团队建设成为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现有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教学团队现有道德和法律教研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教研室,共专兼职教师24人,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近年已经得到优化,该团队原本就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塌实的工作作风,教师普遍具有自觉严谨的工作态度。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在上级政策支持和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各方面都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尤其2011 年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正式独立以来,借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检查的东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加强自身建设,教育教学团队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很多方面走在全校工作的前列,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如在教学工作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不仅承担了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已建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院级精品课程,完成了德育网的建设工作,完成了多项教研教改课题,已结题省级科研课题多项。部门内教师团结协作,共同编写并公开出版了《形势与政策》教材,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当前正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具备优秀教学团队的基本条件。

但是,由于本课程是对人的思想观念改造的社会科学,思想观念的改造对比自然科学对有形世界的改造更加具有艰巨性,尤其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深和加快,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从总体上看,该团队所承担的工作和任务以及所达到的结果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还需要在各个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团队成员自然条件构成上,在教材体系建设上,在教学理念的革新上,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在教学资源的拓展上等方面都还需要加强和强化,迫切需要作为一个团队进行整体建设,这是我们完成其它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总体目标

通过团队建设,切实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努力打造思政理论课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教学积极性;创新教育教学途径方法,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思政理论课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保障体系,使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四、具体目标

(一)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实现年轻教师学历硕士化,高级初级和中级职称比例协调,实现老中青教师之间的传帮带。

(二)课程和课程群建设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形势与政策》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三)科研工作目标

积极组织申报各种课题,省社科基金项目3-5项;其它省级项目 15—20 项,使科研经费总额达到5万元以上,参加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到 2015 年底,争取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论文 10 篇。

(四)教研教改目标

“五个一”,团队成员每年完成:

一篇教研教改论文

一节教学教改公开课

一个教研教改课题

一次学术会议

一场校内报告

(五)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目标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网站开设课程网站,以课程网站建设为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网络化,数字化。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六)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建设五至八个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至两个校内实践实训场所

五、建设举措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以教研课题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抓手,以教学创新为突破,以网络资源为平台,全面加强教学团队的工作队伍、内容、方法、资源等方面的建设。

(一)队伍建设举措

教学队伍是教学团队的主体。通过选评引进、新教材培训、学习进修、科学研究、会议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深入课堂听评课,督促他们读书学习,勤做科研,在教学创新、科研立项和论文撰写上予以指导。

2 、根据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的安排,选派部分老师到省培训基地,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课程轮训和骨干研修。建立培训档案,对培训工作进行常态管理。

3 、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教师到地方参观考察,多层次、多渠道地安排教师参加适合自己职务的培训、学术交流及社会实践调研,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抓好培训成果固化工作。每次培训结束,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要提交书面的心得体会、论文或调查报告

4 、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到全国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争取45岁以下教师在未来三年里全部达到硕士以上学历层次。

5 、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课程建设举措

课程建设是完成团队工作任务的依托和载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思想道德与法律教研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教研室为基础,整合两个教研室教学资源,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1 、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编写和细化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

2 、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和课程网站建设等,组织编写教学参考辅导用书。

3 、研究和通过专题化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件、案例、实践教学、习题题库、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统一建设

4 、研究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

5 、确立课程考试大纲,严格课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

6 、组织申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等。

(三)科研工作举措

科研工作是完成团队工作任务和目标的智力支持和后盾:

1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和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在经费和时间上给与配合,并努力打造一支精良的科研团队,力争每年申报2项以上省级课题,三年内申报一项国家级课题

2 、努力提高总体科研水平, 形成集中、特色型科研方向,引导团队教师向核心、重点科研成果奋斗

(四)教研教改工作举措

    教研工作是完成团队工作任务的技术保障

1 、实行严格规范的教研活动制度。即团队教师每月一次听课、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一次专题报告会、每学期一次研讨会、每学年形成一篇有影响的文章。

2 、在教学内容上,组织规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制订专题性教学流程,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3 、在教学方法上,适当增加多媒体、录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单向性、封闭性向互动性、开放性转变,探索教师主讲与师生对话教学法,学生试讲与教师点评教学法,主题演讲与辩论教学法,社会实践与读写议教学法,学生自学与教师答疑教学法,行为训练与角色扮演教学法,影视品评与阅读评议教学法,形势盘点与时事评议教学法,案例分析与人物评论教学法,典型环境与行为分析教学法。开展优秀教学示范活动,挑选优秀教师上公开课。

4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课堂教学+网络教学 + 实践教学相结合模式

5 、实践教学改革: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希望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形式愈加丰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能取得显著成效。

6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改变考试方法:继续完善试题库,尝试开卷、半开卷等多种考试方式,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7 、开展“精彩一课”建设。以思政理论课二门必修课程教材中的一章为主,面向授课教师,要求准确讲授教材的观点,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注重案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每门思政理论课至少建设2个“精彩一课”,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省里“精彩一课”的申报评选。

(五)教学资源建设举措

加强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推进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认真开展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将思政理论课主要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库、教学和研究资料、学习参考资料等纳入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共享,积极搭建教与学交流互动平台。

1 、网络课程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建成网络课程,利用网络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 、开发教案、素材库(制作各种教学文件的资料:原始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等,如剪切CD、 VCD 或DVD、 CAI 课件、资料等;网上即时下载文字、图片和动画、音像资料等)、电子教案、自制或共享助学及助教CD、 VCD 或DVD、 CAI 课件等、自拍摄图片和音像等较为全面的教学资源库。

3 、将教学安排、教学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讲义讲稿、多媒体课件、思考题、考核办法、参考文献、教学录像等信息资源及时发布。将学生实践活动图片及影像资料、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优秀论文集在网上发布。

3 、加强课程的教材和实验室的建设

(六)社会服务举措

1 、依托教学团队内人才资源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优势,积极开展校内校外服务,建立海事学院法律服务咨询中心,为在校学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2 、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优势,配合院团委百川讲坛,创办“政法周末大讲堂”,以“领域宽、品味高、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为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利用“双休日”时间,广邀省内外专家、学者与社会贤达,采取学术讲座、专题访谈等多样化形式,围绕相关专业理论和学术前沿,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和广大学生密切关注的学习、生活与就业等问题,进行深入讲解与透彻介绍,拓宽学生眼界胸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充实、自我完善。

六、建设进度和验收指标

1 2012年 6 月—8月 , 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对教学团队总体教学情况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 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管理机制

2 、2012年 9 —12月, 进行集体备课思路、方法研究和确立集体备课改革方案,调整相关教学内容;示范课程演示、录像和经验总结报告;完成试题库建设、完善电子教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网络教学平台的初建工作。

3 、2013年 1 月—2013年 7 月,资料库建设初步完成;完成青年教师技能培养;制作完成多媒体课件;整合教学资源,确定教研方向,定员定岗,配齐和精 化课程师资;完成必要教学用品的添置。

4 、2013年 7 —12月,完成基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团队骨干教师专题报告

研讨和总结;科研经验交流总结;加强网络建设,完成现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包括特色课程、精选教案、多媒体课件、师院名师和骨干教师教学风采和教学图片、资料以及试题库等。

5 、2014年 1 月—12月,实现省级课题、国家课题、省精品课程申报的突破;

争取实现培养和申报成功一到二名省级教学名师;实现45岁以下教师全员达到硕士以上学历。

6 、三年内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2012 年,课程负责人授课录像上网

主讲教师臧书霞教授授课录像上网

主讲教师陈友放教授授课录像上网

主讲教师李玉宝副授课录像上网

2013 年,主讲教师房安民讲师授课录像上网

主讲教师郑荣伟讲师授课录像上网

2014 年,主讲教师丁常文授课录像上网

主讲教师丁倩、孔非、顾育授课录像上网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2012 年,课程负责人授课录像上网

2013 年,专职教师张连、袁芳、周晶、王冬岳授课录像上网

2014 年,兼职教师授课录像上网

七、保障措施

1 、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由党委直接领导,学校思想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2 、实施人才工程战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充分发挥现有教授的学术引领作用,及时补充、引进人才,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正态分布、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的教师队伍。
   3、完善教学科研条件,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优质保障。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图书资料室,设立名师工作室,并与兄弟院校、省、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4、实施质量工程战略,保障人才培养水平。完善系部教学督导制度、实行定期听课制度、完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实行集体备课、说课和试讲制度,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
    5 、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强化课程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团队课程建设在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建设检查中获得专家的好评。目前已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通过院级精品课程,通过课程的建设,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的建设,加快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

 

八、建设经费使用预算

教学改革实践费20000.00元

实践教学改革费10000.00元

网站建设费20000.00元

篇二: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任务,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八个相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四个自信”,具有责任担当、扎实学识、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目标

以教学内容研究为基础,推动在线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力度,改革教学方法、形成特色教学模式,继续扩大影响,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大力建设在线课程;彰显实践教学特色;打造国内知名“多彩中华”思政课。

三、组织机构

组长:杨金洲、魏大江

成员:张涛华、梅喜萍、董杰、黎海波、邓纯余、张燚、王珊萍、蒋邦芹、尹旦萍、教学团队负责人

四、思政课程建设

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在线课程、特色课堂、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格局。

(一)推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以课程团队负责人为核心组建课程团队,推进专题教学改革课程;加快在线课程建设,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落实学校在线课程建设计划;重点建设特色课堂,聚焦“多彩中华”主题,整合名校、名师、名课资源,建设融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于一体的特色品牌课程;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开展“导航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活动节,深化一课堂与二课堂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师生主体与生师互动融合的教学模式。

1.推进专题教学改革。确定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团队负责人,由负责人确定本课程的专题设计及专题模块负责人。团队负责人组织研究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若干专题,几个专题组建1个专题模块,一般1门课形成3-5个模块;开展模块化教学与管理,确定模块负责人,牵头专题模块内容的研究与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统筹协调、组织专题研讨、集体备课,最终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日历;组织编写完整讲义,制作出配套PPT和习题集、试题库,选定相应的参考文献和课外阅读资料;出版或发表专题教学研究论文,出版专题教学研究著作。

2.加强在线课程建设。课程团队负责人以现有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基础,将相关的微课视频、文字材料、PPT和习题集上传更新,有计划地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和国家级精神在线课程。负责人按教务处在线课程建设管理文件完成建设项目,学院加强监督与管理。完成微课视频、文字材料、PPT和习题集的撰写与制作;在线课程项目结项。

3.强化实践教学特色。根据学校教务处实践课程课时标准,团队负责人做好实践课教学计划,其中“基础课”12学时、“纲要课”12学时、“原理课”12学时、“概论课”24学时,每学期初各团队向学院提交实践教学计划,由教学委员会审订通过实施。“导航杯”作为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的必选实践教学计4课时列入实践教学计划,团队负责人负责每学年的策划方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导航杯”组委会统筹协调。负责人负责按计划组织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做好方案后报学院备案。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的策划及组织;总结提升导航杯实践教学经验、优秀实践作业案例等,撰写《中南民族大学“导航杯”品牌实践教学活动创新研究》。

4.打造精品“多彩中华”选修课。以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确定课程团队负责人,开设公共选修课,每学期拟定6个专题,专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突出民族特色。组建工作小组,设专题负责人,策划实施专题教学内容。每学期前2个月确定专题,课程负责人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并做好课后的反馈与宣传,由专题负责人组织协调。

(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课程融入思政的内容与机制研究,系统研究受众需求、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方法适用、效度评估等全教学过程闭环;加大对教学研究项目、论文、奖项、成果的支持力度;探索科研成果应用教学的路径,开展科研教学一体化建设案例示范推广。

五、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建设任务

对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任务,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在线教学、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四位一体”建设;促进教研室、党支部、教学团队融合,推进学科建设与教学建设一体化,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总体水平。

(二)教学团队组成

教学团队由团队负责人、业务骨干、青年骨干以及专任教师组成,根据学院发展与团队建设需要设置相应岗位,团队成员按照岗位要求管理。

1.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要负责团队发展规划、团队业务分工、团队成员考核等工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团队负责人由教研室民主推荐或公开招聘、院教学委员会评审、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与学院签订岗位任务协议后履职。

2.教学团队骨干教师。担任团队负责人副手,牵头团队主要方向的业务工作,落实团队负责人安排的其他团队业务工作。团队骨干教师应为本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潜力;业务水平精良、工作作风扎实、群众基础良好。业务骨干由团队负责人提名、团队讨论通过,报党政联席会批准后,与团队负责人签订任务协议后履职。

3.青年骨干教师。落实团队负责人安排的团队业务工作。热爱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潜力,具有卓越意识与奉献精神,年龄不超过45岁。青年骨干教师由团队负责人提名、团队讨论通过,报党政联席会批准后,与团队负责人签订任务协议后履职。

4.常聘教师。落实团队负责人安排的`团队业务工作。热爱教学科研本职工作,能较好完成团队工作任务以及与学校、学院或原二级单位约定的聘期合同考核任务。由团队负责人提名、团队讨论通过,并报党政联席会批准,与团队负责人签订任务协议后履职。

(三)教学团队建设任务

教学团队建设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如下:

1.建设完成1门在线课程;

2.在学校规定的专业CSSCI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或G类期刊4篇以上;

3.主编出版教材或教辅、教学研究著作内容1本以上;

4.每年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目1项以上或平均每年至少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

5.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上;

6.获教学竞赛校级二等奖以上;

7.师生获得感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融合有成就感,学生知识掌握系统、思维视野拓展、生师互动加强。

8.教学品牌彰显度明显提高,省部级及以上期刊报道课程建设成效2篇以上;

9.专题教学全面推开,实现模块化管理;

10.完成学院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

(四)教学团队申报、管理与考核

1.团队申报与立项

团队申报由团队负责人领衔,采取团队立项建设机制,学院与团队签订团队任务书。拟设立的教学团队及小组:

(1)采取团队负责人责任制。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团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并按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与团队成员签订岗位任务书。

(2)根据学院预算,给予相应比例立项团队经费为团队运营经费。

(3)学院鼓励团队利用团队立项经费自主设立项目,项目经费使用先期拨付50%,结项时拨付剩余的50%。

(4)经费使用按学校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等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2.教学团队管理

教学团队管理坚持党支部建设、教研室建设与团队建设融合,要把团队建成在党坚强领导下的自主发展、业务精良的战斗堡垒。

(1)明确分工协作。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团队建设,支部书记负责政治方向把握与团队发展议题,教研室主任负责教学科研运行保障;团队可根据学校、学院相关规定,制定党支部书记、团队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议事规则。

(2)实行民主集中制。涉及人、财、物等涉及团队发展重大事项需执行民主集中制,由党支部书记、团队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民主协商;涉及学科发展、教学工作以及其他重大事项,报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及党政联席会审定。

(3)完善团队内控机制。团队负责人可根据团队建设需要,在民主决策基础上出台团队内部管理制度,报学院办公室备档。

3.教学团队考核

(1)团队考核。学院成立团队考核小组。由党政班子成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同行评审专家组成。团队立项一年后进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合格需完成团队建设任务的6项以上,其中1、2、3、10项必须完成,否则考核不合格;学院在评优评先指标、年度绩效分配、进人指标、下一轮立项经费等方面给予考核优秀团队倾斜;考核不合格团队,要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并在教学委员会督导下开展整改;团队建设两年为一周期,结项考核不合格,团队负责人自动引退。

(2)团队成员考核。由团队负责人牵头,成立团队负责人、团队所在的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组成的考核小组;每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果报学院党政联席会审核;考核结果适用学校年度考核、学校岗位聘期考核,与个人年度绩效、评优评先等挂钩。

六、其他情况说明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未尽事宜由领导小组解释和议定。

篇三: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新一轮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政策,参照《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 [20**]3 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推进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三年( 2014 年 1 月 1 日 — 2016 年 12 月 31 日)。

  三、组建条件

 1. 团队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团队负责

 人需具有博士学位)

 , 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考核成员需在组建团队前三年内的年度科研量化考核合格。

 2. 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团队考核人数为 最少 3 人),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 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 45 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 58 周岁(男)或 53 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 40 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 50 %。

 4. 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点学科、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5. 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各类团队的经费条件为:理工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 10 万元(含)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 5 万元(含)以上,其中外语、思政、体育类团队人均 3 万元

  (含)以上;艺术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 5 万元(含)以上。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 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每人只能加入一个团队。

  2. 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组建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3. 我校首轮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合格的负责人可自动入围组建第二 轮科研创新团队,在第二轮组建团队时可调整团队成员,但需满足组建条件的第 1 、 2 、 3 、 4 条。

  五、建设任务

 1. 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获奖、论文、专利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 考核须同时满足团队考核条件和成员考核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Ⅰ

  理工类团队

  ( 1 )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 10 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 2 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 1 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 10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500 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 2 篇(含)以上。

  ( 2 )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 2/3 人

 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 1 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5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 30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 15 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 1 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

 SCI 收录期刊论文、 EI 收录期刊论文。

  Ⅱ

  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

  ( 1 )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 5 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 2 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 1 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 3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100 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 2 篇(含)以上。

  ( 2 )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 2/3 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 1 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2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 150 万(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 5 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 1 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

 SCI 收录期刊论文、 EI 收录期刊论文、 SSCI 收录期刊论文、 A&HCI 收录期刊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 xxxx 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和高水平期刊论文、 CSSCI/CSCD 来源期刊论文(核心版及扩展版)。

  Ⅲ

  艺术类团队

  ( 1 )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 10 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 2 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 1 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 10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500 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 2 篇(含)以上。

  ( 2 )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 2/3 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 1 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5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 15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 5 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 1 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

 SCI 收录期刊论文、 EI 收录期刊论文、 SSCI 收录期刊论文、 A&HCI 收录期刊论文、《 xxxx 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和高水平期刊论文、 CSSCI/CSCD 来源期刊论文(核心版及扩展版)。在符合要求的期刊上发表的作品每 2 幅相当于 1 篇论文(同一种刊物只计一篇)。

  六、说明

  1. 项目 ( 课题 )

 、获奖、论文、发明专利须以 xxxx 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2. 项目 ( 课题 ) 、获奖、论文、发明专利第一署名人或论文通讯作者 ( 须在论文中注明 ) 必须是团队成员。

 3. 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 3 人,有团队负责人署名)完成的获奖、论文、发明专利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艺术类作品获奖除外)。

 4. 在一个考核期内,同一项目获得不同级别奖励就高计算。

 5. 增刊、专刊、特刊、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作品)不计 ( 收录论文除外 ) 。

 6. 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 同时也不参与奖励分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确定。

 7. 新进校工作的教师,可由团队负责人申请加入团队,如参加考核,其成果应当满足团队成果考核条件和成果署名条件,考核和发放奖励时间从其加入团队申请得到批准当月起计算。

 8.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可由奖励、发明专利、科研经费折抵,具体说明如下:

  ( 1 )团队考核条件中折抵论文的说明

  以奖励折抵:获国家二等奖(含)以上奖励 1 项可以折抵全部考核论文;获省(部)级一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6 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 1 项或大连市一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4 篇;获得省(部)级三等奖 1 项或大连市二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

 论文 2 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一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5 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二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3 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三等奖 1 项或大连市三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1 篇。其它获奖按《 xxxx 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折抵。

  以发明专利折抵:

 1 项授权发明专利可以折抵 1 篇考核论文,最多可以折抵论文考核总数的 20% (可折抵论文数有小数的按四舍五入取整); 1 项转化后的发明专利可以折抵 1 篇考核论文,最多可以折抵考核论文总数的 50% (可折抵论文数有小数的按四舍五入取整)。同一项发明专利只能折抵一次,专利总折抵数不超过考核论文总数的 50% 。

  以科研经费折抵: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超额完成的科研经费,每 30 万元可折抵 1 篇考核论文;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 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超额完成的科研经费,每 15 万元可折抵 1 篇考核论文。

  通过奖励、发明专利、科研经费折抵的论文总数不大于考核论文要求总数的 80% (获国家级奖励除外)。

  ( 2 )成员考核条件中折抵论文的说明

  以奖励折抵:奖励证书中必须有署名(有外单位参加的获奖按去掉外单位成员后计算署名次序),且省(部)级一等奖只能由前 6 名成员折抵;省(部)级二等奖或大连市一等奖只能由前 4 名成员折抵;省(部)级三等奖或大连市二等奖只能由前 2 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一等奖只能由前 5 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二等奖只能由

 前 3 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三等奖或大连市三等奖只能由第 1 名成员折抵。其它获奖按照《 xxxx 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参照的奖励级别由相应成员折抵。

  以发明专利折抵:必须是第一发明人。

  以科研经费折抵: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以项目主持人身份进账科研经费,每 30 万元折抵 1 篇考核论文;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以项目主持人身份进账科研经费,每 15 万元可折抵 1 篇考核论文。

 9. 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由艺术设计学院或服装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

 10. 新引进人才申请组建团队参照本方案执行。

 11. 近三年指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

  七、管理与经费资助

 1. 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加入新团队。

 2. 团队在年度工作完成后,须向科学技术处(产业办)提交《团队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年度评估和检查。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团队,学校将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 对考核合格的团队,学校按每人 1.2 万元 / 年发放奖励。

  八、附则

  1. 本方案自 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原《**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暂行)》(**校发 [2012]38 号)自行废止。

 2. 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负责解释。

 篇四: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平台,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跨学科、跨部门教师集体。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职业活动(教书育人)为构建逻辑,其实质是立德树人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改革共同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涵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教学团队也应该涵盖三种类型,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本研究所指的教学团队特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一)立德树人共同体:共挑“思政担”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首要原则。高职院校所有教师都有“思政担”,所有课程都应有“思政味”,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得企业也有育人职责,包括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企业专家等人员在内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职业活动(教书育人)为构建逻辑重构传统教学组织,通过学科交叉、人员交叉的组织形态,旨在破除专业(学科)壁垒、话语壁垒、部门壁垒等,成为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立德树人共同体,在互动交流和支持配合中从自发的“种好责任田”变为协同的“种好整片田”,单线作战的“守好一段渠”变为联动作战的“守好整段渠”。

(二)教师成长共同体:共增“守渠力”

高职院校教师成长,是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双提升,是专业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的双进步。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平台,通过知识互融、观念互启、方法互鉴等,非专业课教师获得多学科视野和素材支持,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得到提升,成为共增“守渠力”的教师成长共同体。

(三)教学改革共同体:共打“攻坚战”

深化“三教”改革,教师是关键。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同时做好教材编审选用;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亦是共打“攻坚战”的教学改革共同体。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转观念,从区隔到共识

1.教师能力观:育人育才共轭

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增进学生智慧,更要涵养学生德行。育人育才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职责和使命,所有教师均需具备育人育才的双重能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准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双重考核评价。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专业思政工作者而言,“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专业特点、职业要求等,了解专业、企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理论素养。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则需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底、专业学科与思政融通的基本能力等。通过转变教师能力观,整体提升课程观的团队跨学科,互补互促的育人能力。

2.课程观:守渠种田共生

课程思政旨在使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工具理性单向度带来困惑与挑战的今天,价值理性应强势回归,所有课程均共挑“思政担”、上出“思政味”以实现育人的目标。既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又共生共振,产生出专业与思政融合、课程与课程协同的化学反应。需要指出的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合一的课程观,不是将所有课程同质化为思政课程,而是在尊重课程差异性前提下致力于价值引领的同质效力和同向合力。课程、专业、学科之间相对的边界需要规范,特色和优势需要保持,功能需要有侧重,同时推进功能互补、内容互补、方式互补。通过转变课程观,以课程观的团结为纽带,推进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

3.思政观:显隐精准共振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各有其特征和优势。显隐结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课程思政而言,教育目的是显性的,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等;实施方式是间接的、渗透的,以立足生活、贴近生活的自然融入,产生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效果。课程思政不仅是隐性思政,亦是精准思政。通过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使思政与生活实际、学生思想实际、职业行业实际等有效关联对接,搭建了知识接受与价值内化同频共振的桥梁。思政课程要以精准思政为方向,加强对高职教育类型特点的研究,加强对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学生需求等的研究,寻找面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生的差异化思政教育实施路径,“接地气”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式叠加等,从而增进思政课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提高成效。通过转变思政观,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提升育人成效。

(二)增能力,从疏离到融合

1.厚植政治底蕴,增强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

政治底蕴指“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为胜任和善任课程思政任务所需的一种内在的政治储备”。厚植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员政治底蕴,一是要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重点,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熟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跟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三是要与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结合,强化团队成员角色使命,引导团队成员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要以政治站位的提升发动育人使命站位的凸显,提升讲好“党言党语”的意识,始终做到“在马信马言马”,培育具有高职特点的课程思政话语表达体系,增强价值引领的话语自觉。要在“四个自信”基础上增强课程思政的话语自信,密切关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结合课程、专业、学科讲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故事。

2.提升实践智慧,增强教学胜任与善任

首先,课程思政团队要当好课程思政挖掘工。一是要有深度。一方面,要立足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链条挖掘。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且不同课程在专业中处于不同位置;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支撑。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不能局限于课程,而应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不断深化和相辅相成中去把握。另一方面,不是对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简单嫁接,而是对专业课程的二次开发,包括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工匠精神等思政基因契合的专业资源。二是要有广度,要从行业产业视角、国家战略、国际比较、发展眼光、文化基因等宽视野审视课程、专业、学科,融合传统与当代、技术与文化、国际与国内、产业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资源。三是要科学。要与课程的知识体系契合,与课程的性质地位契合,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契合。

其次,课程思政团队要做好课程思政设计师。一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个规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发挥专业优势,开设示范课,以思政课守正创新带动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积极参与专业课程的集体备课,为课程思政把好政治关、提供方法指导。二是做好“政理、学理、事理”“三理”架构。在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和建设的基础上,具备一定跨专业素养的团队成员集体攻关“思政基因”与“专业元素”融什么、怎么融、融多少、什么时候融等难题,即对政治理论、专业理论、生活实际进行合理设计,努力实现融合自然、踩准节点、难度适当、效度明显等目标。

最后,课程思政团队要打好课程思政组合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以此为根本遵循,同时向专业课教师学习,拓宽视野、获取素材、汲取智慧,推进思政教育教学精细化发展。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人员要把握“八个相统一”的组合拳要求,领悟思政教育教学道与术,在思政主业上胜任并逐渐善任。

(三)扬特色,从移植到创新

1.校企社联动,构建多动力支持系统

多元化参与主体,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点,充分吸纳企业专家、劳模、校友等人员加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集聚各种育人主体的优势和资源。多样化激励措施,针对不同育人主体采用差异化激励措施,对教师而言可与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关联,对企业专家可与产业教授评聘挂钩,对校友、劳模主要是精神激励。多途径培训培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企业人员可加入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了解社情民意;以岗位标准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重大项目合作、企业文化建设等为纽带,校企联动加强课程思政教科研;以技能大师、劳模等宣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营造良好氛围等。

2.底色+特色,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征

在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重点基础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团队可立足应用型、职业性、区域性的类型教育特征,打造特色。一是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研究中深化课程思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二是在产业文化、专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研究中深化课程思政,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三是在区域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研究中深化课程思政,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成效。

 

篇五: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深入学习贯彻 xx 思想,贯彻落实 xx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为扎实推进“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条

  教学团队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明确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设目标、建设特色,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工作方案及创新举措,加快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成才教育”向“成人教育”转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

  教学团队组建

 第三条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教学团队与课程教学团队两类。专业教学团队以本专科专业为建设单位,鼓励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群、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建。

 第四条

  教学团队实施团队负责人制,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若本团队没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也可由特别优秀的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具有良好师德水准、较高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学术思想,能长期致力于本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

 第五条

  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由至少 5 名专任教师组成,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梯队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已有一定积累。同一名教师(含校内兼职教师及实验教师)只能主持或参加一个教学团队。

 第三章

  教学团队工作任务

 第六条

 教学团队应编制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七个方面的德育元素,研究制定本团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第七条

 教学团队应推荐课程思政教改课程。根据团队建设目标,遴选至少 6 门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其中至少 1 门课程(成员曾主持或参与)已获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所选课程内容也应尽量覆盖本团队课程思政改革核心内容。

 第八条

 教学团队应指导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指导各门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案设计等教学文稿,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大纲应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第九条

 教学团队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目标,融通课堂内外,开展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组织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的实践活动,至少打造 1 个课程思政品牌实践项目。

 第十条

 教学团队应建设教学案例库。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建设包含所有入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每门课程应选编不少于 3 个包含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案例应包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整理汇编课程学生的反馈及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

 第十一条

 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建设期内公开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不少于 3 篇。

 第十二条

 教学团队应定期组织开展团队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 2 次教学观摩课。

 第四章

  教学团队遴选与资助

 第十三条

 二级教学单位党政要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规划和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条件,遴选优秀教学团队组织申报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团队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表》,所含课程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申报书》。二级教学单位对申报团队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公示,无异议后,择优向学校推荐。

 第十四条

 教务处对二级教学单位推荐的教学团队组织专家评审,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评议,形成推荐成为校级教学团队的名单。

 第十五条

 学校校长办公会对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确定的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名单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

 第十六条

 新建校级教学团队学校每学年评选 1 次;原有校级教学团队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者,需在团队年度考核结束后的一个月内,由团队负责人提出申请,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期为 2 年,学校资助 8 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入选“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含课程自然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再另拨建设经费。

 第五章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

 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校级教学团队开展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负责人述职制度,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查看材料、听取汇报、观摩检查、学生座谈等形式,重点查访制度落实、职责履行情况。

 第十九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工作机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教学成果等 4 项一级指标,12 项二级指标。

 第二十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结果达到 85 分及以上者授予“课程思政校级示范教学团队”称号。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六: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及省教育厅工作安排,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我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强对我市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工作原则(一)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大中小学教育突出位置。(二)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三)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四)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五)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二、工作目标(一 )

 实现课程目标一体化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二 )

 实现课程设置一体化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逐步深化。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开设要求,开齐开足课程,确保学时学分。聚焦《红色文化》系列课程,小学阶段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 32 课时,初中阶段不少于 12 课时,高中阶段不少于 8 课时,大学阶段不少于 16 课时。(三 )

 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 。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

 础上,重点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小学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初中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高中课程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围绕思政课必修课,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建设任务(一)教学教材体系一体化1. 加强一体化教材建设 。统一使用国家统编的思政课必修课教材,规范选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教材。用好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材,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用好《美丽江西》和垃圾分类等地方教材。各县区和学校使用的思政课校本教材,必须由市教育局组织审定。2. 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 。用好国家统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和大中小学红色文化课程教材教辅用书、高校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配套用书。通过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广泛征集一批优质课例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用好江西教育系统融媒体中心、“赣

 教云”平台。(二)教学形式一体化1. 线上课程教学一体化 。完善融媒体思政公开课建设机制,围绕同一教学主题,积极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加“同备一堂思政课”,组织中小学生 “同上一堂思政课”。2. 社会实践一体化 。围绕同一实践教学主题,用好大学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小学生研学实践、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生实践基地,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研发社会实践学习项目,探索实施大中小学生联合、“大手牵小手”方式等一体化实践教学项目。3. “ 四史 ” 教育一体化 。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各中小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用好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四史”大学生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读懂新时代”丛书—《道路何以自信》《理论何以自信》《制度何以自信》《文化何以自信》等读本读物。围绕同一教育主题,一体化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的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系列项目。(三)教学教研一体化1. 健全一体化教研机构 ( 组织 )

 建设 。完善大中小学校

 思政课教研机构建设,加强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建设,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协作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格局。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建立市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分级建立一体化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形成各学段层层递进、有效贯通、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格局。2. 完善一体化协作机制 。

 围绕学段内整体水平提升 ,持续实施高校重点和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工作室对口帮扶民办或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

 围绕相邻学段课程纵向衔接,按照“本科+高职、本科+普通高中、高职+中职、普通高中+初中、初中+小学”的纵向衔接模式,组建若干个区域性思政课一体化联盟,组织大学、中学优秀思政课教师分别走进中学、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组织小学、中学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学、大学课堂教学观摩。

 围绕跨学段有序衔接 ,积极参加高校牵头组织的区域性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学术研究、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工作。3. 建立一体化备课机制 。

 围绕教材使用 ,参与省级、区域性集体备课机制和平台建设,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发挥各学段优秀教师带领备课示范作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

 结合教学实践 ,组

 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促进不同学段教师在共同备课学习过程中相互融通、整合资源,提高对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把握能力。4. 推出一体化优秀教研成果 。设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专项,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一体化研究,在市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加大对思政课的支持力度。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优秀示范课巡讲、教学观摩等活动,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及时推广一体化建设优秀成果、分享一体化建设经验。5. 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 。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和学科德育示范中小学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四)队伍建设一体化1. 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要求。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应不少于应配思政课教师总数的 50%,中学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健全专职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完善兼职思政课教师培训上岗制度,每 3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 5 天的集中脱产

 培训。2. 加强一体化后备人才培养 。市、县(区)在接收公费师范毕业生、选聘高层次教育人才、定向培养农村师范生、公开招聘教师等工作中,须有一定比例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计划。支持一批优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硕士学位。3. 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水平 。围绕各学段内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学段、年级为基础,围绕统编教材教法、专题教学、实践锻炼教育等方面,一体化规划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各学段都有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目标。4. 加快一体化专业团队建设 。开展“同一主题、四个联合”系列活动(联合举办培训研修、联合开展教学研讨、联合组织教学展示、联合实施实践研学),实行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结对共建,重点培养一批引领一体化建设的领军团队,孵化一批一体化建设骨干团队。四、组织保障(一 )

 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各学校研究制定本县区本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范畴,督导检查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各县区各学校把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重点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

 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二)加强平台机制建设。建立“机构+专家组织”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家组工作例会,研究解决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创新一体化评价激励机制,推选一批大中小学优秀思政课教师。(三) ) 改革教学评价。推动各县区各学校结合各学段学生不同特点,探索学习效果评价办法, 小学阶段以测验方式进行认知评价, 中学阶段重点考察学生案例分析和判断能力,大学阶段重点考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中考、高考、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纳入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依据,作为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四 )

 加强舆论引导 。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加大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做法、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一体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篇七: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好中小学思政课,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要不断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大重点举措:

 一是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退出制度,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按相关要求从严处理,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不能胜任思政课教学和未按要求完成培训学时的及时调离或退出思政课教师岗位。

 二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师德师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教育;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制定出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加强实践教育,建立健全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制度,定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加强源头培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研队伍,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示范授课、巡回评课等制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每年遴选一批国家级示范团队,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

 三是不断创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制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表彰奖励机制,选树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在有关表彰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

 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经费保障,完善督导评估,促进社会参与,全力确保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各地各学校要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台落实本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各地组织、宣传、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要主动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中小学

 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各地各学校要重点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机制,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对各地、各级教育督导和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各类力量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拓展教师发展平台和资源。

篇八: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一)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的绝对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鉴定“四个自信”,始终贯彻“八个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机构 组 长:*** **中学校长 副组长:*** **中学德育副校长 成 员:

 三、工作目标 1.坚持以思想政治课堂为主阵地,加 强理论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活动,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统一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组织学习、宣传发动阶段 (2019 年 9 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中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建设阶段 (2019 年 10 月—2020 年 11月中旬)。政教处、各学科制定实施方案,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建设等系列活动,阶段性成果随时整理存档,集中力量开展落实。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20 年 11 月下旬)。总结并凝练前期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表彰奖励优秀成果。

 五、具体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开展全员培训,要人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保障道德与法制课时 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足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想政治课课时,确保每周 2-5 课时思想政治课。要将课时严格执行在课表安排中,不得随意挤占德育课时。不得随意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缩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想政治课课时,提前结束课程。

 (三)积极实施各学科的思政渗透 各学科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学校将开展课程思政渗透方面的专题优质课、示范课比 赛,进一步强化对各学科思政教育渗透内容的教学评估,使思政教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四)加强思想政治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思想政治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结合节庆日、重大事件、学生入学和毕业等环节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六)、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思想,做到服务育人。组织教师学习,树立领导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为家长服务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召开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对学校办学、教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方法,适应新世纪教育教学需要。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工作领导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作为具体责任人,由政教处牵头,协同各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落实经费支持

 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对在培训、专题活动方面提供经费保障。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二)

 —— 以孝为先,爱党、爱国 、爱家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黑狼口中学结合学校实际, 与本片王卜庄高中和我校辖区校黑狼口小学及东庄小学共同商讨,选择切合实际的共建项目,协同推进一体化建设。为全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打造学校思政课亮点,特 制定了本学校以“以孝为先,爱党、爱国 、爱家 ”为切入点的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校课程育人作用,以“以孝为先,爱党、爱国、爱家”为切入点,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孝为先,爱党、爱国、爱家”。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构建思政课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1.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思政课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2. 坚持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素质拓展课和文化知识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实施方案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 增强知识文化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政治、历史课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语文、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课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总之各个学科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

 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2. 以学校校园文化为根本,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黑狼口中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示范课,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孝义文化”这一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优势,组织开展“以孝为先,爱党、爱国 、爱家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立德树人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党员教师传帮带、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充分运用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立德树人”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立德树人”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教学设计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立德树人”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评比中设置“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立德树人”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科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学科思政示范课程不少于 2 节。

 思政示范课的标准如下: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2. 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各学科的知识教育,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学科组为单位全面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4. 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学科推出 1-2 个思政课示范课堂,开展 1 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各学科提交汇总统计 , 报教务处备案。

 5. 开展思政课授课评比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张率增任组长,李全海副校长、德育主 任邹德 君和教务主任张殿琦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以学校的政史教师为骨干,以语文教师为助手,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加强校际合作 本实施方案基于打造本校思政课亮点,并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积极与王卜庄高中和黑狼口小学及东庄小学展开校际合作,观摩研讨,互促互进,有效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篇九: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要求,扎实推进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特制定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评选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文件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人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时代主题,探索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加强课程实施的培训和指导,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二、总体思路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标准和要求为参照,以中职思政核心四门课程为基础,按照“择优遴选、创建培训、校校合作、示范引领”的原则逐步推进,到2023年,建成5个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争创1—2个省部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5个市级思政示范课堂,争创1——2个省部级思政示范课堂。

(二)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又是提升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教科院职成室将逐步建立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办法

 

三、遴选标准

一)参选条件

1、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团队教师做到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申报学校开足开齐思政课。

2、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团队骨干成员一般5——8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占30%以上。团队成员中有优青、学带、教学名师。

3、团队负责人业务能力突出。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一线授课经历(经验);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教科研成果、教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思政课程教学标准、具有课程设计经验。

4、团队成员教学质量高。教学成果突出,在校级以上教育教学能力大赛、教师说课竞赛等教学比赛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

5、教学改革基础良好。教学改革立项(成果)获校级及以上奖励。积极参与或主持市级以上职业教学资源开发、课程建设项目等。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融合创新。积极参加院校间课程交流或举办专题讲座。

6、组织团队教师开展教法研讨、新课标研讨、课程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应用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教学诊断与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7、定期组织团队教师参加相关业务能力的提升学习培训,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8、组织团队教师每学期到红色文化基地进行一次体验式社会实践研修,建设1个思政课老师企业社会实践基地。

选申报

1、择优申报

根据本单位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择优推荐教师参与思政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填写《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附件1)。

2、评审立项

市教科院组织相关评审专家,根据思政教学创新团队评选条件,遴选市级思政教学创新团队。

四、验收管理

(一)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期三年(2021——2023年);

(二)思政教学创新团队的考核验收以申报时提交的申请为依据,分为期中考核检查和期末验收评估两个环节。

推荐访问: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团队建设 创新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