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党史学习> 正文

2023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3-06-30 14:40:06 来源:网友投稿

2023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2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正确,而是与学生*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

  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扩展阅读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扩展1)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篇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

  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透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搞笑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用心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用心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十分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用心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用心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状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用心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应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贴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潜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潜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资料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构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创造性,为学生带给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明白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此刻,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务必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资料务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决定。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3

  今年5月我参加了在瑞景中学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活动。通过专家的解读,让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一、课标修订的基本框架,转变课堂教学。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建立健全的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课标的实施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学习*台,对于已和课程改革一起走过十年的我,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4

  通过队初中数学新课程的认真学习,我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初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我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有以*会: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四、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 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六、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相应的高中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则为: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合作。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设计一堂课时,新课的引入,题目的选取及安排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总之,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5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从课程角度来说,体育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运动回归自然,爱玩好动的自然天性,是每个所具有的,因而,作为体育老师的我,更容易了解他们最真实,最天性的一面,更容易在轻松和悦的气氛中与他们沟通,在细微的角度,潜移默化的给他们以影响。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从年龄的节度而言,我觉得一个年轻教师具有更多亲近于小朋友的特质。在这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孩子们所接触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身边充满新鲜的事物,这就满足孩子们好奇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调皮总能让自己有不同的感受,但工作,尤其是人民教师的工作,总会使自己多一份责任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出色。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他们也希望老师能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原则,使他们也因为喜爱老师而好好学习。反思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以大人的眼光、以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在区分什么是对孩子适合的,什么是对孩子不适合的;什么是对孩子有利的,什么是对孩子不利的,于是,我们总喜欢以一种先知先觉的态度,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课堂上不能很好给予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所以,当孩子破坏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总是指责他的不是,当学生测试成绩差的时候我们说他学习不努力,当学生与老师有对抗情绪的时候我们总是暴跳如雷,觉得这是“大逆不道”,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样的“教育”产生过“多大”的教育效果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读罢此书,深受启发。我将努力着,履行好体育教师的职责,用心走近学生。努力使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得到百分之百的发展!

  一、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体育知识,所以体育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体育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体育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在体育课中把体育技巧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技巧作为学生会不会体育的标准,不但偏离了教学体育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体育惧怕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体育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体育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体育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感受,逐渐地喜欢体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教,死板的讲述体育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也无法令孩子们喜欢。我在对低年级学生教学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许多与传授体育技能有关的小游戏,并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创想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甚至连刘翔跨栏的动作都出现在了课堂上。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环节

  一堂课四十分钟,是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最重要时光,把握住这四十分钟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首先,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开头的设计上应该注重新颖,吸引与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把注意力都投放到课堂上来;其次各环节的衔接要巧妙,使课堂教学流畅自然,各环节自然过度,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且不中断学生的思路,易于学生接受;再次,把握好结果的处理,让学生有一种精彩的感觉,就如同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体育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前夕。“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使学生意犹未尽,期待着下节课的到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现在的教学重要的是去"做"。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都是其次的,我们要使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不应把目光盯在道路尽头教学结果上,要集中精神引导学生在道路上如何前进。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到自己在这场改革中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中,让我们“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练促学”,尽快适应“新课程”,克服自身工作中的不足,让我们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6

  今年学校印发了高中地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历程”和“经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误区

  1、把课标直接移植成课堂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一种课程终结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标,是为达到整个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简单认为,课标是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前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仅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显然无法具备明晰的行动纲领,无法弥补教材内容与课标的落差,无法调和教讲授与学生活动的矛盾,更无法解决传统经验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冲突,困惑与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机械套用课标结构。

  新课标将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我们常常不顾具体内容结构,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按此结构进行表述和执行,机械套用,从而带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模糊与混乱。

  五、有效解读新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深入解读课标表述的内涵,明确学习结果与要求。新课标的表述中,教育术语诸如“说明”“分析”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种联系的内涵。后者需要学生能通过分解、辨别、概括形成认知策略。从本质上讲,它们预示的结果都是学生要达成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面是我从视频学习中节选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供给大家看一下:

  (1)了解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2)了解导致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

  (3)辨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对大气热量收支的影响;

  (4)以及大气对这些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5)有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的技能;

  (6)具有阅读、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和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的技能;

  (7)并且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这些过程。

  2、正确解读课标的目标指向!明确教材内容的功能定位。

  简单的讲,就是有些内容不是教学目的,就不需要去讲授,从而人为加大难度。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出主动探究的能力。

  3、科学解读课标内隐的学习层级,明确课堂教学顺序。

  学生的各种更高一级的学习可能性隐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级的学习结果之中,若要获得某项能力,需以先前已获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为基础。从这一角度讲,每一个课标都内隐着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与态度等的学习层级,理清了这一学习顺序,教学的基本顺序也就明朗了。总之,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和创造的过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7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1、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2、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

  3、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8

  在假期里,我对新课标进行了再学习,经过认真学习《新课标》,是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这次课改的内涵,确实感受到这次课改具有划时代意义。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一名老教师更要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对新课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断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设计,并不断反思和交流,从而建立全新的教与学的体系和学习评价体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焦点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讲授者;而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要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之中。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被迫的去接受知识。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以学生需要为依靠,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状况,学习潜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促进不同水*的学生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顾及个体差异,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三、建立和谐、民主、*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合作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辩。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自己,在教学中,不可唯我独尊,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的呈现教学内容,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多媒体的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使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保持兴奋,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教学节奏,增加信息输入量。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理念,不断提高自己,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新课标。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9

  几年的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可爱的孩子们我有欣慰也有苦恼。我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从而深刻体会到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重要性。我对新课标的最大的体会是: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摒弃了过去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落后观念。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这一特点,我们作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坚持人本位,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旧课堂的“要我学”变为新课堂的“我要学”,适时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

  二、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改版后的《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想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课标的工具性。

  三、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上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新课标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以及评价目标多层次的特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上的发展。新课标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

  小学英语教育要重视持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持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一般来说,小学生刚从学龄前的游戏活动进入系统的学习阶段,他们对学习的动机比较模糊,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而兴又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性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握好小学生的初步兴趣,这种初步兴趣就是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有一种很强的好奇心,而这种初步兴趣是极不稳定的。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升华为热情和爱好,就要在教学活动中下工夫,要懂得童年期的心理特征,要懂得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不是来源于英语语言本身,更多的则是来自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形式。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形式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那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初步兴趣就会丧失殆尽,更谈不上对英语的热情和爱好了。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英语新课程标准20xx版》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同时还明白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策略与评价等方面有了新的改革与创新,体现了我国教育教学与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英语学科的特点。此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小学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以上是我本次学习的粗浅体会,我想更多的还需要我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课堂,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本地经验,更好的帮助一线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交际能力。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

  5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扩展2)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篇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

  我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这次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明白了《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同时还明白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策略与评价等方面有了新的改革与创新,体现了我国教育教学与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英语学科的特点。

  此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小学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对于零起点的农村的学生来说,我认为要尽可能让他们多听地道的英语,语言介绍宜采用先输入后输出的方式,即尽可能让学生多听,运用听觉记忆,使他们用第一语言做出反应。

  三、创设情景

  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迎接了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我们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会探出一条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2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心得体会《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m。ok3w。net)。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3

  20xx年5月12、13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数学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教学引领研讨活动》培训学习。会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座无虚席,与会者热情高涨。

  会上五位专家做了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并开展现场交流互动。他们的发言既开拓了我的视野,又加深了我对数学教学的深层次理解,感触颇多,感受颇深。特别是他们的工作态度、研究精神、专业知识和能力,使我们肃然起敬;他们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及人格魅力无不让我们赞叹不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特别对于“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予以强调,指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强调了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及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大核心概念。“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传统的教师熟悉的“双基”概念发展为“四基”,由原来的“两能”演变为新课标中的“四能”。这一改动,就是对课程改革实验理念的进一步诠释,也是10年来对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反思与总结的结果。而这些课标中内容和核心概念的调整和变化让我深刻反思: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孩子?而这些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深入解读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基础上,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最终实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数学素养的人才。

  本次新课标第二个重大调整无疑应该是“减负”。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删除部分内容;第二是降低要求。第三是通过进一步明确基本概念的内涵,限制知识难度。第四是通过设置“选学”内容,增加课程的弹性。减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所有老师共同努力,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学生实际情况的具体课改实施方案。

  在本次新课标中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公*、民主、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收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我感受到了新课标对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北京市特级教师田立莉老师应用新课标研究“图形与几何”内容领域的案例也给我们一线教师上了生动的一课。新课标20xx版把“空间与图形”改成了“图形与几何”更突出体现了几何学的本质:以图形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以空间形式作为分析和探讨的核心。让我们明确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概念: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帮我们分析了新的课程标准在图形的认识方面有哪些变化和新的要求。田老师结合课例从“图形与几何"的四个组成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具体解析新课标,从个人专业研究的角度,结合学员们提出的问题与需求,全面、充分地进行了阐述。

  这些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使我们对(20xx版)新课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领会了新课标对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尤其在以下几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

  1、新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更加全面和科学。

  首先“双基”变为“四基”,在原实验课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不但全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还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同时要求教学时以学生为本,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在感悟、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知识领域的表述更加系统和规范。

  把原实验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表述改为“图形与几何”,这样表述与“数与代数”不但形式上更加一致,内容上也更加科学、规范。因为“数与代数”中的“数”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对象,“代数”是研究的方法,同样的“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是研究的对象,“几何”是研究的方法,与实验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的“空间”、“图形”都是要研究的对象,同时两都又是并列的关系,显然新课标的.表述更加科学。

  3、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标从实验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增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而当前教育中学生急需提高的素质,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体现。

  4、新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数学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做了具体的描述。如对课标要求的“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索”等的基本含义作了规定,并说明了与之同等程度的同类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贯彻和实施。

  5、调整了一些学习内容。

  对各学段的数学学习内容作适当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适当降低有些学习内容的难度,如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删去了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内容。

  6、实例选择更具代表性。

  新课标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实例,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就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奇妙有趣的事情,进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衡可持续发展。评价一节课的好坏要从多维度来考评,将我们观课的重心更多地下移到学生身上,观察孩子的上课表现,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关注孩子们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等等。毕竟在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侯经历过程与收获结果相比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总之,十年的课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今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具有独立的人格,善于思考,并拥有自主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人。我们期待我们的教学应关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讲降到最低限,而去自觉地多倾听、多鼓励、多宽容,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要重视自主学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以德为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要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4

  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等。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

  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现在课堂上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师也不乏其人。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价值,只是把课文中的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教师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逼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

  四、是转变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看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这种教学质量观显然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实践指导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三,要具备特定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传授学科知识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五、改变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课改实施过程最直接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课改的新理念内化为每日的教学行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课改。

  5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5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正确,而是与学生*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

  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6

  今年寒假,有幸又一次通过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高的最好评价吗?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因此,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必须的。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所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因此读和背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课文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上,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7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有时也会出现手捧语文书,不知怎么教的困惑。新课程的体验观让我摆脱迷茫,走出困惑,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以“体验”为线索,从三个方面来优化语文教学。

  一、开放课堂积累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发现与利用学生的体验资源,给予了语文教学无限的希望。但今天的小学生,在拥有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生活经历和实践体验并不比鲁迅小时候只看到四角方方的天井好多少。他们有的在各类家教中忙于周旋,有的被锁在家里进行学习,也有的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干脆放任自流。封闭的生活与放任的生活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走向普及化的电脑、电视、书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窗户,同时,又关闭了另一扇感受现实生活,积累体验的窗户。开放课堂,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用身心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多种多样的体验。

  “生活大眼睛”、“发现小明星”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每一天,学生相信自己能发现,鼓励自己有发现。他们走向生活,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在活动中,学生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人与人和谐交流的快乐、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

  “相信自己,我能行”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用双手去实践,用言语去沟通,热爱生活,快快乐乐学做生活小主人。

  语文课前的“三言两语,我们来聊天”,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畅谈、相互交流的谈话空间。学生在聊天中传递信息,发展语言,提升自信度。

  开放课堂,参与实践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有目的、有意识的经历各种体验,补充积累体验,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感受,满足了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与课外之间撑起了一片绿荫,丰富的体验优化了课堂学习;课堂学习中取得的技能,又促使学生更有能力去经历生活中的新的体验。课堂与课外的学习体验一脉相承,互为补充。

  二、学习文本生成体验。

  学生的自我体验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起点,但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这个起点上。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对话中激发生成新的体验,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审美情趣。

  三、走向生活发展体验。

  课堂学习行为帮助学生激发生成了多种体验,但教育最终是为了促使人的发展,让学生的体验活于课堂又跳出课堂,源于语文教学又走向生活,让学生带着课堂上被激活的体验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新一轮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素质,在生活中尝试求真、求善、求美。

  新课程的体验观让我在语文教学时,真正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通过体验教学,使生活、文本、教师和学生四因素有机整合,这既赋予语文教学新的活力,也加强了语文课程建设,有效开发了语文课程教学。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8

  我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9

  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等。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

  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现在课堂上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师也不乏其人。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价值,只是把课文中的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教师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逼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

  四、是转变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看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这种教学质量观显然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实践指导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三,要具备特定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传授学科知识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五、改变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课改实施过程最直接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课改的新理念内化为每日的教学行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课改。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扩展3)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菁选2篇)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2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正确,而是与学生*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

  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扩展4)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0篇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热爱读书,每有感触便记录下来,有两句话我摘抄在读书笔记上,感受至深。一句是“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一句是“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读书与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与我们怎样教书育人是息息相关的。

  教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这段时间,我特别认真的学习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了一些体会。“新义务教育法最突出的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保障权利,这样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到了立法整体当中。”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制度。新义务教育法是维护教育的公*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总之我认识到: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作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2

  通过新教导的学习,我再次深深地认识到,新教导对教导革新是一次深刻的革新,新教导提倡全人教导,强调课程要匆匆进每个学生身心康健的成长,培养学生优越品质的终身学习的才能,新教导提倡扶植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倡导交流与互助、自主立异学习。课程革新的成败症结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革新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学习了新教导之后感觉我们教师应做到: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成长和终身成长奠定根基。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做到:

  1.创设各类情景,对他们在学习历程中的失误和差错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成长的一个空间;

  3.勉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互助、探索等方法,成长听、说、读、写的综合才能;

  4.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或许探究他们本身的一些问题,并自主办理问题。

  二、关注学生感情,创造民主、协调的教授教化氛围。

  关注学生我们应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勉励他们在学习中的考试测验,掩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教授教化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类互助学习的运动,匆匆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赞助,体验成绩感,成长互助精神;

  3.关注学习有艰苦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树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常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历程和学习后果,互相勉励和赞助,做到教授教化相关。

  三、增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指导,即让他们在学习和使用的历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那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介入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纳推测、查阅和和谐的措施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历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依据必要调剂本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新教导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但我要说我相信我们本身,更相信新教导。只要行动,就有劳绩。任何事情,说得再好,如果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只是一场空。他说你去做,你就行;

  你去做,你就能胜利。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抱负,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向往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必要的是行动,记着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才有劳绩;只要行动,就有奇迹。

  《新教导》是一个向导,引领着我们从迷茫走向光明。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永远没有学生的愉快。让我们沿着这条光明大道去寻找我们的幸福,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3

  今天,和同事们一起去济宁实验中学倾听了“任城区关于开展新教育实验研究专家报告会”。富有激情和人文关怀的卢志文院长对“学生苦,教师累,家长急,校长冤”的教育现状做了很中肯的剖析和评判,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新教育产生的必然趋势,以及新教育实验的理念、精神和新教育实验的架构体系。引起与会教师的强烈共鸣!卢院长朗诵着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诗句“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陶醉自己的同时也让我心生向往之情!的确,新教育实验就像荒凉旷野中的百合花,幽幽山谷中的叮咚泉,就像寒冷冬日的暖阳,炎炎夏日的阴凉,能让师生体验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如果说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让教师向往,那么新教育实验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方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则让教师看到了实现的希望。

  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社会和家庭的支持都是美丽的肥皂泡,很美但是很脆弱。可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明明又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所以我想,不但老师要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家庭和社会关注得也应该是孩子明天走得远不远,而不是今天走得快不快。互相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好的教育梦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实现才会指日可待。

  学习新教育实验,我觉得作为老师必须要加快学习的节奏:多读教育专著,提升理论素养;多关注教育方面的信息,跟上教育潮流;多读经典作品,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教育的春天驾轻就熟,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呵呵。在这美好的九月,我热切期望新教育实验遍地开花,成为*教育的主流!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4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与道德教育培训课,王局针就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孝亲和法治教育,讲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司法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研究现代青少年成长方向目标、素质培养和道德与法制教育等问题。王局长全面透彻的讲解在会上大感人心,深受启迪和震撼。

  一、感恩:一种朴素而深广的伦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

  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

  其次是师长之恩。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

  其三是国家之恩。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土之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的管理,有赖于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二、感恩的缺失与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报章电视,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

  首先,我们要从学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况而言,学校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而且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几个学科。“三好”本来是以德为先,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在“三好生”的评比中却总是将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学习成绩。学校有意无意之间在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这样一种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的环境中,孩子当然很难学会感激和体谅他人。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问题也很多。问题之一: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未加节制。古人言“欲不可纵”,又言“欲是深渊”,过度地、不加限制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宠子不孝”之感叹。

  问题之二: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家长将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学科学习上,认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会有好的前途。

  问题之三:现在的家长不像从前那样对老师有尊重之心了,当然这与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也有关系。如果说教学生孝敬父母是学校的责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师无疑是家长最应当重视的事情。都说现在孩子难教,这与我们家长的身教和言谈有绝大的关系。

  其实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坚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与孝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到了中学,我们更应鼓励学生为家庭尽责、为报效祖国立志,而这也要从感念父母之恩、国土之恩、大众之恩开始。或有人言,这些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其实从大处着眼,从根本抓起,必将事半功倍。我们不是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自觉、不认真吗?如果是为了自己学习,那么当他累了,不高兴了,或有其他更好玩的事,他就会偷懒、懈怠,不然何苦呢?反之,如果他懂得感恩,他就会自觉约束自己、努力学习,也能够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因为不这样做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乃至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天下百姓。

  其实,感恩的道理很朴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难。如果我们能够多启发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恩之心,多鼓励同学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协作,相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生机勃勃、气象一新。因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际,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就有了心灵的交通。在这种充满支持和感激的气氛之中,学再多的东西可能都不会觉的累。是故,我们也应当反省,也许并不是孩子们的功课太多,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精神力量。

  三、孝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道德文化是“以仁为本”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内心之仁。但如果没有内心的仁慈与恭敬之心,外在之“礼”(行为习惯)就徒具形式,毫无意义可言。然而这个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因此,如何唤醒或开显这个仁性良知就成为道德发生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这样的一个理路,即从“孝道”开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终能泛爱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

  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我们很难说他能够真爱他人,更不用说去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的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从字源上说,“教”字左从“孝”、右从“文”,“教”的原义其实就是教人以“孝”。学校孝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启发学生感知父母的大爱与深恩。一个能一个真正能孝的人,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是故,先圣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总之,“新八德”教育对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所做的这些提示非常适用。因此,我打算将“新八德”教育内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并且进行“新八德”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应该亲自去践行。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则力行“新八德”,决不搞个人*!另外,我校本学期也确立了以“道德与法制相结合八德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为题目的“新八德”教育课题研究,并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方案。我要按照学校制订的计划和方案,认真地进行每个阶段的研究,并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形成材料,为课题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5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施行,对于保障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教育也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6月29日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这是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改,它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

  20多年前《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走上了法治化轨道。20多年来,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义务教育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此次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代背景。

  《义务教育法》的涵义和精神,是对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二字有了一个正确而深刻的诠释。比如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乱收费、上学贵问题,其中固然有部分学校片面逐利等原因,但财政投入不足以及*部门监管不力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原因。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xx和地方各级人民*根据职责共同负担,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哪个部门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关于经费的规定,就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再比如群众普遍不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上学难问题,其中可能有地区发展不*衡等原因,但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像义务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更当如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各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出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还对农民工子女,以及进城的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等的教育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都直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是对“义务”二字的延伸解读。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正是国家和*的基本义务。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正是国家和*履行这种义务、落实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对于广大公民而言,义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适龄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义务教育首先是国家和*的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学校教育,是现代*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

  制定并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是切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客观需要。在现代社会,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普遍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宣布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多方面研究表明,国民的高水*教育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要变人口大国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我们就必须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责无旁贷。正是因为准确把握了义务教育中“义务”二字的科学内涵,此次的新义务教育法才能亮点频现;同样,也只有正确理解这“义务”二字的涵义,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实践中才能确保真正的贯彻落实到位。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从思想上、方化上、政治上充实自己,我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学习和不断提高,早日成为一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教师。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6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施行,对于保障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教育也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6月29日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这是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改,它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

  20多年前《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走上了法治化轨道。20多年来,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义务教育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此次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代背景。

  《义务教育法》的涵义和精神,是对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二字有了一个正确而深刻的诠释。比如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乱收费、上学贵问题,其中固然有部分学校片面逐利等原因,但财政投入不足以及*部门监管不力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原因。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xx和地方各级人民*根据职责共同负担,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哪个部门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关于经费的规定,就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再比如群众普遍不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上学难问题,其中可能有地区发展不*衡等原因,但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像义务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更当如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各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出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还对农民工子女,以及进城的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等的教育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都直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是对“义务”二字的延伸解读。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正是国家和*的基本义务。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正是国家和*履行这种义务、落实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对于广大公民而言,义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适龄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义务教育首先是国家和*的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学校教育,是现代*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

  制定并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是切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客观需要。在现代社会,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普遍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宣布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多方面研究表明,国民的高水*教育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要变人口大国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我们就必须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责无旁贷。正是因为准确把握了义务教育中“义务”二字的科学内涵,此次的新义务教育法才能亮点频现;同样,也只有正确理解这“义务”二字的涵义,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实践中才能确保真正的贯彻落实到位。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从思想上、方化上、政治上充实自己,我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学习和不断提高,早日成为一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教师。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7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空间。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第二款规定县级人民*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而实施教育的人是教师,所以发展教师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级的重视。因此,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尤为重要,同一地区师资力量的均衡,对薄弱学校建设的加强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我认为在同一学校中,教师可通过循环教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因为知识是有体系的,只有对整个小学阶段某个学科有个系统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学科特点,更利于教学。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8

  假期里,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一个系统的、全新的了解。这次阅读,让我知道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了解了它的精神,知道了它的“学理基础”,学习了它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九大定律”等,“新教育”的确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阅读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基础活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新教育对阅读的重视。

  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知识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而一切知识的来源都自阅读开始。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从阅读开始的,崇尚阅读的民族,才是顽强的生命力的民族。国家是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昌人口数量,而是人口素质,只有倡导全民阅读,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获得不竭动力。

  朱老师提到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现在的教育挤占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无书可读、学生无暇读书、不爱读书的情形屡见不鲜。除了干巴巴的几本教科书,学生几乎再没有其他的书可读可看。电视文化、电脑游戏、不良读物等不断的的侵害着广大的少年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在这时,新教育倡导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正在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朱老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也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能在他的童年与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相知,伴随他成长,成为他的习惯,为他们的发展铺垫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开启未来自己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起来,与孩子共享阅读的欢乐,收获阅读的成果,伴随孩子成长,和他们共同享受阅读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一个永远美丽的梦,是每个教育人共同的梦,我们将共同努力为“新教育号”航母的远航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让这艘航母上的每个希望都过一种真正的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9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教育理念指导之下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习”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

  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应当成为主角。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在课堂教学中,*等的师生关系、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手段,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优化,这就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和谐课堂。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主题性。要确立和提高受教育着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和自身发展中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题体性就是要顺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0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与道德教育培训课,王局针就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孝亲和法治教育,讲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司法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研究现代青少年成长方向目标、素质培养和道德与法制教育等问题。王局长全面透彻的讲解在会上大感人心,深受启迪和震撼。

  一、感恩:一种朴素而深广的伦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

  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

  其次是师长之恩。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

  其三是国家之恩。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土之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的管理,有赖于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二、感恩的缺失与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报章电视,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

  首先,我们要从学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况而言,学校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而且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几个学科。“三好”本来是以德为先,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在“三好生”的评比中却总是将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学习成绩。学校有意无意之间在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这样一种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的环境中,孩子当然很难学会感激和体谅他人。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问题也很多。问题之一: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未加节制。古人言“欲不可纵”,又言“欲是深渊”,过度地、不加限制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宠子不孝”之感叹。

  问题之二: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家长将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学科学习上,认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会有好的前途。

  问题之三:现在的家长不像从前那样对老师有尊重之心了,当然这与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也有关系。如果说教学生孝敬父母是学校的责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师无疑是家长最应当重视的事情。都说现在孩子难教,这与我们家长的身教和言谈有绝大的关系。

  其实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坚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与孝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到了中学,我们更应鼓励学生为家庭尽责、为报效祖国立志,而这也要从感念父母之恩、国土之恩、大众之恩开始。或有人言,这些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其实从大处着眼,从根本抓起,必将事半功倍。我们不是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自觉、不认真吗?如果是为了自己学习,那么当他累了,不高兴了,或有其他更好玩的事,他就会偷懒、懈怠,不然何苦呢?反之,如果他懂得感恩,他就会自觉约束自己、努力学习,也能够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因为不这样做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乃至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天下百姓。

  其实,感恩的道理很朴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难。如果我们能够多启发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恩之心,多鼓励同学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协作,相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生机勃勃、气象一新。因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际,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就有了心灵的交通。在这种充满支持和感激的气氛之中,学再多的东西可能都不会觉的累。是故,我们也应当反省,也许并不是孩子们的功课太多,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精神力量。

  三、孝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道德文化是“以仁为本”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内心之仁。但如果没有内心的仁慈与恭敬之心,外在之“礼”(行为习惯)就徒具形式,毫无意义可言。然而这个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因此,如何唤醒或开显这个仁性良知就成为道德发生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这样的一个理路,即从“孝道”开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终能泛爱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

  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我们很难说他能够真爱他人,更不用说去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的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从字源上说,“教”字左从“孝”、右从“文”,“教”的原义其实就是教人以“孝”。学校孝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启发学生感知父母的大爱与深恩。一个能一个真正能孝的人,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是故,先圣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总之,“新八德”教育对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所做的这些提示非常适用。因此,我打算将“新八德”教育内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并且进行“新八德”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应该亲自去践行。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则力行“新八德”,决不搞个人*!另外,我校本学期也确立了以“道德与法制相结合八德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为题目的“新八德”教育课题研究,并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方案。我要按照学校制订的计划和方案,认真地进行每个阶段的研究,并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形成材料,为课题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扩展5)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5篇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基础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本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十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我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笔者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还有,新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3

  《小学音乐课中节奏教学方法初探》这篇文章中笔者主要阐述了一下几点教学理念:

  一、何为节奏?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掌握旋律的基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是构成音乐时间的实质,是音乐的核心和骨骼。不同的音乐形象需要特定的节奏形态来完成。

  三、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来阐述小学音乐课中一些实用的节奏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重要性,准确的把握好节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作合奏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等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是音乐教学基础内容之一。

  因此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节拍感、节奏感,是学生学习音乐所应具备的技能,是进入音乐艺术殿堂的第一步。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学习节奏、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可以在律动中让学生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也可以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其次可以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以及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4

  新教材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它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对音乐学习方法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音乐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参与创造”中鼓励学生

  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讲究学生的“参

  与”“创造”,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讨、表现。“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找不出答案,请教别的同学寻求帮助和提示,集思广益营造出热烈活跃的气氛。可恰当采用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词典》栏目,这样既能动员所有的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又从博采众长中感受到乐趣,这样的交流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好风气。

  二、在“自录自赏”中激励学生

  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一些,一般都有录音设备,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业余时间把自己演唱的歌曲录制下来,并把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带到课堂上,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来激发其成功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越来越高。

  三、在“评价方式”中关注学生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乐趣。评价语言可采用“想象很丰富”“回答很精彩”等。

  四、在“教学软件”中吸引学生

  音乐教材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师要在多媒体上下功夫,除去直接用的软件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一些融图、文、音乐、flash于一体的PPT,恰当的运用能使学生自觉地融进音乐里去体味、想象和触摸,从而降低了专业化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同时作品要表现的音乐形象、音乐意境也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拓展想象”中启发学生

  “音乐不寻求统一答案”,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要让他们亲自去体验音乐并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常常以“谁还有补充?”“思路可以再开阔一些!”“还有别的唱法吗?”等方式启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新课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共有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仔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的情感体验,根据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要素在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上课时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的感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去享受,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实践

  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创造

  中小学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7.提倡学科综合

  教学的综合包括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建立综合机制。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水*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总之,在以前的音乐课中我对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整合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课堂上应注重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扩展6)

——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2

  通过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数学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

  3、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之我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3

  5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扩展7)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篇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始于20xx年数学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她的童年。20xx年,教育部颁布了源自对实践的反思和理性思考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她将在今后一定时期指引着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

  一、《新课标》充分体现数学价值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景、案例与栏目等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都与数学内容有实质性地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实质的理解。

  1、教材内容首先关注数学课程内容的主干

  教材在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等部分内容中,突出了“代数模型”的含义和建立代数模型、求解代数模型的过程。在分析不同概率实验实质的过程中,抽象出“概率模型”的含义,分析概率模型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模型思想的实质,以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在运用图形性质解决几何问题、构造代数对象的几何背景、利用图形特征表达数学问题等活动过程中,概括出借助图形表达数学对象结构的含义、基本做法和作用,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在有关证明与求解方法的教学内容中,关注对通性通法内涵与价值的介绍,而不应当舍本求末,过于关注特定的技巧、方法。

  2、教材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对于定理的学习,教材体现了结论的探求过程,以利于学生明确条件,理解结论由来的道理;在证明过程中,用严谨的过程来帮助学生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3、课程的编排反映数学价值

  《标准》对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不仅仅包含知识、技能方面,还包含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教材在表现课程内容时,围绕主题,介绍有关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思想方法、应用情景等,以求全面反映其数学价值。

  二、《新课标》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是使用教材的真正主人,所有的教材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1、教材更接近学生生活

  教材在内容的引入上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更能体现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从“梯子问题”中出现的“与直观相异”的现象出发,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求解思路。

  2、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与学生认知相辅相成

  《标准》强调: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应树立新观念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的合作者,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教学中师生应互相沟通、交流

  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分享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学习。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3、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数学开放题是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

  通过这次新课标培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本次培训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提高了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原先我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总觉得改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有这个必要吗?通过培训后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但我会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因为希望就在前面!

  二、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此次学习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更新,为我开辟了新视野,使我改正并更新了头脑中原有的死板的教学思想的观念。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等、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

  三、形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已发生重大变革,准确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念,认真研究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分析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专业化水*都有直接帮助。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应把握好以下点: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要清晰、有价值,要体现学科特点;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同时,才可能不断提高教学水*,使改进教学沿着正确的方面发展。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我会继续努力,为教育贡献自身的力量!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3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大,感触很多,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本事,让学生享受“欢乐数学”。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欢乐数学”。下头谈一下自我的感受: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资料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资料,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资料,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资料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资料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理解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角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并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景的评价,强调对学生本事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供给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欢乐”且欢乐地学数学。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4

  开学后,学校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又一次学习,感觉受益匪浅,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的课程教材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帮忙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帮忙学生发展多元智能

  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的。此刻几乎从每一套经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提示法等提倡的方法的应用,可谓兼收并蓄,并集各家所长。例如,从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所提议的课堂活动类型有:

  ①调查和采访活动,包括专题采访,民意调查,做出决定或选择并解释原因等;

  ②探究活动,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数字说明具体的事情,比如模拟购物、模拟储蓄等活动,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等等;

  ③合作学习活动,即学生为了到达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我的任务负责,经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一样条件,有效发挥每个的学生的特长。

  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新的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构成适合自我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我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忙他们构成以本事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经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

  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思维本事和生活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经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本事。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忙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我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5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 父 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 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新课标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6

  时间像发动的车轮一样永不停息地向前滚动着,转眼间本次培训将接近尾声。虽然学习的时间短暂,但却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自参加国培以来,我认真聆听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和业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用心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使我更加懂得怎样备好课、备好学生,怎样去评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给了很好的帮忙,为我前行注入了新的原动力。

  透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随时用新理论、新方法来指导自己,提高自己,要认真学习新《新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对要求滥熟于心,然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主角,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训中专家讲的很透彻到位,这就应都是我*时先做的,只是比较粗略,能够说是略知一二罢了。让我明白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怎样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所应当具备的智慧。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去吃透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减,才能到达真正的教育教学目的。同时我们应当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这种热爱体此刻对工作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兢兢业业。要有自强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你所应对的学生,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做出榜样。

  总之,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专家们讲解的资料,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在今后教育道路上我会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会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7

  《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要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文字的表达,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让“走教案”变为为生动性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改的道路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入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知识、物质、身体的准备等;

  其次,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8

  学习新课标和区里进行新课标培训,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本意识还有待加强,有时对于教学的预设过多,导致对学生的牵引教多。再看昨天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时都十分关注学生,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学生,把时间充分的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学习、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实效的。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

  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语文教学增强“实践创新”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课程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多中途径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并且在大量的实践和运用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鼓励学生多创新,让学生能进行探究、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新的课程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走出新的一条道路!

  在新课标指导下,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因此,*时备课中要研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9

  工作之余,我又一次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以往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学*结如下:

  (1)经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

  和处理信息的本事;将听说本事整合为口语交际本事,异常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经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本事。并将自我的这些认识经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能够经过语言进行交流,也能够经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本事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本事。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异常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我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研活动,构建和楷高效的语文课堂。经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同时也“被迫”对自我的心态和主角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一天的听、想、写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培训真的是既太紧张太辛苦!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0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20xx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

  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在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历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悟历史,进而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等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我们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0xx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二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

  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在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历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悟历史,进而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等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我们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1

  假期我认真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标准》基本理念的粗浅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参与活动的时间尽量多些,参与活动的效率尽量高些,教师应多考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画面,有利于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气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注重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找到改进教学要点,提高数学教学水*。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2

  新课标出台后,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跟随专家们的解读,以及自己的研读,我也从中获得了新的心得和体会。最大的感受就是新课标的字里行间都在彰显着“育人”理念。20xx版新课标总体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以核心素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如何在每节课,每个活动贯彻育人理念,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将结合最近正在教授的新魔法3A第五单元 Cooking at home,谈谈如何践行新课标里“育人”理念。

  一、育人之兴趣

  新课标对兴趣的培养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单元词汇多样,句型复杂,要想很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孩子们必须学会主动学习,方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何激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激起他们的兴趣,是我备课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我在网上搜罗了很多有关的视频资料,希望把这节食物类英语课,上成世界美食制作与科普的融合课,让孩子们感觉到不再是单纯的学英语,而且还获得其他有趣的知识。课后我还给孩子布置了绘本阅读拓展、饮食调查问卷、菜谱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动手又动脑,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这无疑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应着我的一切问题,让我倍感欣慰。我想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东西的一种方式。

  二、育人之见识

  新课标中文化意识一级目标比较与判断的表现中提到:要观察、辨识中外典型文化标志物、饮食及重大节日;初步具有观察、识别、比较中外文化的意识。在本单元中我让学生们调查*各地的口味偏好,了解*菜系,各省的名菜,以及世界各国的饮食烹饪方法,在调查中给学生渗透中外文化的差异,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最后我再回归我们国家饮食文化的优点,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内心的文化自豪感。

  三、育人之思维

  新课标对思维的培养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本课虽然是关于找食材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对比中外饮食习惯,挖掘饮食背后的原因,来培养他们举一反三,以及逆向推理思维,Why is beef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Why don’t we eat hot food in Guangdong? 孩子们思考了背后的文化原因,气候原因,后又推理至地理原因,最后我再告诉孩子们物质决定意识,地理气候条件是决定性因素,他们豁然开朗,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去思考,总结和推理,这大概就是思维建立的过程吧。

  四、育人之合作

  新课标学习能力学段目标中的合作与探究中提到:让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校任务;语言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单打独斗了。我在本单元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比如,关于班上同学口味偏好的调查问卷,酸甜苦辣咸涩,6种口味分给小组里6个人,每个人去设计提问,收集,整理,最后由组长上台做汇报。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需通过查资料等方式对中外饮食情况以及菜谱制作进行查阅。我想新课标的初衷,也是希望学生们在合作中去设计,搜集,发现和解决问题。

  英语的本质,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我相信在往后的教学生涯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经渐渐地把它变成“育人”的工具。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3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我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资料,自我还教得异常累。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简便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现谈谈自我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这一部分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坚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应对课堂、应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本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所以,真正的教学应当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同时,还应异常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一样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

  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并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我们仅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完美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4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xx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锥、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本事、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职责感。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练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兼顾理念与实践,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建构、增强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仅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本事。

  一、课程资料的调整

  现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各校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不会出现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而是统一规定选修模块,并且大多选择一些对师资要求不高的技术性模块,这样一来,整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体系就偏离了学科本质,偏向技术,而忽视了其信息科学的核心。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学科是个承载重任的学科,若要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必须对课程做调整,一是能够提高我国国民信息素养,二是为今后想在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专业发展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学习的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项目学习应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为目标,在项目实践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整体梳理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资料,再以阶段性教学资料为依托,提炼学生的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节点设计项目的推进路径。教师要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应淡化知识单一讲解,鼓励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项目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整合知识,促进思维,要从“学会操作”的课堂价值取向转向“构成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在“尝试-验证-修正”的试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三、教学评价的改变

  作为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资料后,学科核心素养到达的等级水*,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一样水*,帮忙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供给了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构成育人合力。

  总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课程供给多样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他们信息社会参与的职责感与行为本事,成为合格的数字化公民。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

  经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谈谈自我学习的感受:

  《新课标》对于教材的编写异常提出了: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趣味的素材

  2、给学生供给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3、呈现能小方式要丰富多彩;

  4、资料设计要有必须的弹性;

  5、重要的教学概念与教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6、关注各部分资料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7、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我感受到:新教材异常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应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当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到达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总之,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扩展8)

——小学学习新课标数学心得体会 (菁选2篇)

小学学习新课标数学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这样的话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有深刻地体会,并且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来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小学学习新课标数学心得体会2

  我参加市教育局小学数学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新课标 学习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0篇 2023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 语文新课标2023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