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读后感> 正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7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09-27 08:10:06 来源:网友投稿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7篇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爱和自由》故事内容1590字读后感之前自己曾经读过一本《童年的秘密》,《爱和自由》和《童年的秘密》里的观念是相同的,包括叔叔和爸爸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7篇

篇一: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和自由》故事内容 1590 字 读后感 之前自己曾经读过一本《童年的秘密》,《爱和自由》和《童年的秘密》里的观念是相同的,包括叔叔和爸爸的例子也源自那本《童年的秘密》。不过因为是中国人写的,所以更好懂。

  我把看完这本书自己感触深的地方摘出来谈自己的感受。红色为摘录《爱和自由》的文字。排列顺序不是原文顺序。

  因为人们并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通玻

  这个我感触非常深。这里要说起《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因为读完这本书我经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所幸自己的记忆力还不错,多年前的事情一直记忆深刻,这个我想《窗边的小豆豆》作者东彻柳子也一定是对童年的记忆深刻才能完成这本好书吧。我回忆起童年里因为把一群小朋友领到家里把妈妈辛苦晒的一坛子柿饼给分发了遭到妈妈的责备;回忆起小学时一位女老师把一盒粉笔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学习不好的同学砸过去,粉笔四溅的情形;回忆起童年本来美好的夏天晚上怎样被表叔用鬼故事吓的不敢回家;太多太多的故事让我记起不要这样对待我的孩子。所幸我还属于下面这段话的前者。

  自己有又知道有的人绝少,而自己有又不知道自己有的人太多。

  关于这句话我最想说的是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记自己被

 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而又继续把这种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

  个性跟创造力是画等号的。因此人的整个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关于个性我的理解是一定不能让孩子受到束缚,这也就是《爱和自由》这本书里提到的自由。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不然的话也就像下面说的一样,只能是这样的结果。

  我们在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指导,我们甚至没有在“自己发展”时得到尊重,我们深深的、独到的思维能力丧失了。

  虽然我的父母也爱我们,但是回想这一路的爱,自己还是觉得有缺憾,虽然我也很爱很爱父母,但是我不能说他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自由的爱,宽容的爱和理解的爱!所以对下面的话我要谨记在心,学会怎样去爱。

  什么是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以及怎么样去“教”。首先谈谈我的认识,我认为的教应该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量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下面的这一条我就非常认同。

  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教的。看下面:普通的“教”的本质了: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觉,更不是深入的感觉。

  这一条我这个妈妈感觉做的还比较好,从来我抱着豆豆很少沉默不语不去关注孩子,即使她很小很小时,我抱出去,看见她在看什么,或者她可能会看到什么,我都会把我的注意力变成她的注意力,然后轻轻的告诉她她在看什么,这个豆豆说话比较早以及现在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我觉得应该和她从小跟她说有关系吧。另外看完《窗边的小豆豆》时我真的非常喜欢书中的巴学园,如果我们的学校都像巴学园那样给孩子自由多好啊!而不是现在这种“普通的教”。

  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

 好的感觉加深。

篇二: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老师读书心得《爱和自由》读后感

 时间过得很快,孙瑞雪的书已经读完了第二本《爱和自由》,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彻底改变,他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千万个孩子因此书成长成为心理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卓越创造力的一代新人!

 孙瑞雪老师称这本书是一本“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这是打开书看到的第一句话,怀着这份好奇,我仔细品读这本书,想要一探究竟,这本书为什么被她定义为“爱”孩子的书。

 书中有这 邦 样一句话:“幼儿期学什么 形 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 瞩 童自立发展自己的心智、生 奄 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 惺 这是最重要的。”

 这要 醚 是一位家长看到了会怎么想 销 呢?孩子的家长总会向老师 蒲 问各种类似的问题:“老师 觅 ,我们家的孩子每天都学习 宽 到了什么啊?为什么问什么 睬 都不会?你们幼儿园问什么 先不教识字、写字和英语.. 谤 ....”

 家长们以为 枚 对孩子的爱就是让孩子学习 铡 很多的知识,

 从起点上远超 鱼 于同龄人,于是疯狂的给孩 菩 子施压,让他们学习他们不 犊 理解的知识,给他们报很多 占 的补习班、特长班,参加各 晴 种比赛,赢得尽量多的奖项 袖 ,好像要把孩子养成神童, 创 这样就能让孩子将来成为国 藐 家栋梁。

 可是,作为教 绽 师,我们不仅学习的专业要 艇 求我们遵从孩子身心发展规 净 律,给孩子适当的教育,国 坍 家也要求幼儿园严禁小学化 誓 倾向,孙瑞雪老师也告诉我 皱 们,幼儿园孩子重要的学习 倡 让儿童自立发展自己的心智 耐 、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 拥 巧,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要 芜 远重要于对孩子知识的教授 栅 ,更要对教授孩子“死知识 豫 ”说“不”!

 刚开始, 孵 幼儿园里面每天上午安排两 绣 节课,下午一节课,除去吃 捡 饭、睡觉、喝水如厕、运动 亚 时间,孩子基本上没有多少 橙 自由分配的游戏时间,老师 忆 也感觉到很疲劳,好像每天 演 都在赶课。

 最后,经过 液 深思熟虑,改成了上午下午 蓄 各一节课,这样空余的时间 浚 大大延长,孩子的活动就自 所 然丰富起来了,有时候去捏 需 一捏超轻土,有时候去区角 螺 游戏,有时候一个小破网就 灿 能玩很久的“网小鱼”游戏 暂 ......

 一天,我 幽 拿来两块废旧的纸板往地上 争 一放,孩子们就可以自由地 谭 爬,让每天没事在地上爬和 麦 滚的孩子有专门的区域去满 物 足自己的需要,渐渐的,没 樟 事趴在地上的的现象就变少 彩 了。

 一次,我拿来我的 喂 破床罩,一部分孩子们抓住 真 两边,一部分孩子爬上去, 帧 既锻炼了胆量,又让孩子知 藻 道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有不 浩 同的用途,鼓励他们去开拓 苏 思维。

 一日活动皆教育 引 ,只要你愿意每天精心设计 展 的活动和无意中发展的有趣 懊 活动都能让孩子快乐的人成 隐 长。并不局限于一方讲台, 者 一节课堂。

 还有,书中 秤 这样的案例我深有感触。“ 伊 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 夏 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 泳 示、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 扯 的权利。也不能用夸奖和赞 窝 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 兔 给别人。因为儿童此时正是 吨 感觉自己私有财产的敏感期 欧 ,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 唆 别人就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 耘 拿别人的东西。”

 身边 乳 有这样一类人,她们强迫孩 豪 子去学习分享,觉得孩子愿 闷 意分享给别人东西就是一种 驭 大爱的举动,会得到表

 扬, 丹 而如果孩子一点又不愿意分 辫 享出去又会被冠上“自私” 乒 的罪名,孩子苦不堪言,就 娩 会用无休止的哭来抗议。

  慨

 特别是我的小侄女,她的 忧 妈妈总是要求孩子分享,可 虫是他的孩子才两岁多,把什 肖 么都认为是自己的,连她的 凑 妈妈抱一下别的孩子都难以 匝 接受,我偷偷把我给她买的 波 她用不上的手工书放到我的 饥 书包里,被她看到了都要哭 平 闹一场,她的妈妈竟然要她 邵 学习分享,否则就说她自私 轧 ,我相信这对孩子强制压抑 夯 的行为必定让孩子苦不堪言 承 。

 还有更让人无法理解 莫 的是,有的人还喜欢逗孩子 撤 ,让孩子把好吃的好玩的分 弄 享给自己,如果不分享就会 爸 被说成“小气”,如果分享 溺 了又会说:“谢谢你。我不 缨 要,你自己吃吧!”看到这 蛹 种场景我总会替孩子难受。

 进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时 井 候,对自己还了解不够,更 促 不谈了解别人和自己与他人 熏 的关系了怎么能强迫他分享 晴 呢?

 爱和自由是孩子成 踞 长的必要条件,是需要教师 唾 与家长都要研究的课题,不 恬 要为孩子提供以“爱”为名 玉 的“毒药”。

 2018 年 1 沙 月 15 日星期一

篇三: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和自由》读书笔记 5 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一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此刻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我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我十分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我去确定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我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

 伤害。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明白自我的不足,就要确定自我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我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二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可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以前有位姐姐带着自我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教师!”“教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教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教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光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教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和孩子在玩扔球,教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

 是孩子把球扔给教师,结果,教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教师想:这回教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教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欢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三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异常认同,此刻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我,只明白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

 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以往,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我: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应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我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我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我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我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齐欢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四

  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资料,只需供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所以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五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

 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构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资料,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教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我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

 终目的。网上此刻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此刻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此刻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当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本事,数学本事,绘画本事。

篇四: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和自由》 读后感

 读《爱和自由》一书背景:去年老二刚出生,全家人都忙碌刚出生的婴儿,老大只能自己睡觉自己做作业还得经常被说动作轻点小声点,但老大还是各方面表现不错。本以为这也是很正常的,直到这次寒假在家上英语课,有节课是将音标中的重音和弱音,讲课老师把重音和弱音比喻成家里只有一个小孩时这个小孩就是重点,当有弟弟或妹妹出生后可能这个老大就不再是重点了,当时我家老大毫不犹豫的说:“这个老大就是我”。我在旁听课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醒悟到了对小孩心理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决定了解儿童的心理和怎样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怎样做才是爱孩子。

 在这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儿童成长的偶尔性特别大。比如说在家里兄弟姐妹排行不同,心理状态就不一样。不经意的话语、不起眼的行为我们大人不知道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但对儿童的心理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可以让孩子打开心结。

  蒙氏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人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首先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需要不断的学习。

篇五: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 1280 字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

 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篇六: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的一句话:

 100 分把童年变成 100 岁 爱和自由电子版 内容简介:

 《爱和自由》 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 的最新版本(第 3 版)。

 该书的前 2 个版本通过网上邮购和直销在全国各地千万个家长中流传。

 本版对前一个版本稍稍作了修改, 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 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中内容作了提炼, 以便于阅读。

 这是一本关于“爱” 孩子, 而不是“教” 孩子的书, 正如作者所说:

 “我爱孩子们, 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 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

 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的每一章讲解了一个观念, 辅以生动的例子。

 本书可以作为蒙台梭利教育的精彩入门书。

 作者简介:

 孙瑞雪 女 蒙特梭利教育专家 生于 1962 年, 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

 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 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 宁夏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 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她是国内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创办者, 在国内外幼儿教育界颇具声望。

 从 1998 年起为《银川晚报》 “蒙特梭利科学教育方法讲座” 栏目撰文, 写有文章 100 余篇约 100 万字。

 从 1995 年起应邀到全国许多城市进行蒙特梭利教育讲座, 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相继在宁夏电视台、 银川电视台、 兰州电视台做过多次专题报导。

 2000 年出版了教育学术专著《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 以及合著出版《心智教育成长丛书》 ——《和孩子终生分享数学逻辑的快乐》 上下册;《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心灵与创造》。

 第三版前言:

 《爱和自由》 来源于一部演讲稿, 最初由学员们根据录音整理出来, 在家长中、 在网上广泛流传, 后经作者整理, 2000 年 8 月出了第一版, 2000 年 3 月再版。

 前两版均未走图书发行渠道, 仅通过网上邮购和直销在全国各地千万个家长中流传。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 成年后, 我们又有了 孩子。

 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 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因此, 当家长

 们发现有这样一本书能帮助他们真正了解孩子、 给孩子带来幸福时, 他们的感激和欣喜便油然而生, 这就是《爱和自由》 广泛流传的秘密。

 《爱和自由》 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

 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 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 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 知道儿童的想法, 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她说:

 “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 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 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

 她说, 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 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 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 创意不能教; 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 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 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 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 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 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 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 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 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 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 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 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 却可能离幸福很远。

 2003 年 10 月举行的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 作为全国幼儿教育领域唯一的大会发言人, 作者做了“爱和自由” 的主题演讲; 仅在 2003 年期间, 她还应IBM 北京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 北京回龙观小区、《广州日报》 以及西安、 吉林、昆明、 郑州、 石家庄、 武汉、 兰州、 桂林、 海口等地机构的邀请, 作了十多场育儿讲座, 这些讲座改变了千万个家长的育儿观, 也改变了千万个孩子的人生。

 在家长们的企盼中, 我们推出了《爱和自由》 第三版。

 在前两版的基础上, 本版稍稍作了修改, 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 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中内容作了提炼, 以便于阅读。

 本版将通过图书发行渠道正式发行。

 让我们用作者钟爱的一首诗来结束这个开场白: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目录: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章 智力来自哪里?

 第四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智力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第七章 智力的真正内涵 第八章 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九章 爱是土壤, 爱是阳光, 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第十章 从爱坡度向独立 第十一章 “教” 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第十四章 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 第十五章 掌握知识与发展心智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应用 第十七章 因为爱而愿意顺从, 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第二十一章 吃的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1)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 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 我们曾经做过实验, 在一个年龄段, 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 无论多有吸引力的器材和活动都不能吸引他, 如果大人阻止他, 他会顽强抗争。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 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 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 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 指导儿童去抓什么, 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 。

 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 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 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 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幼儿园最小的孩子是一岁半, 我们用一岁半到六岁的孩子做试验, 把超越智力水平的教具给孩子, 如果教师不强制, 不给儿童压力, 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

 比方说, 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 只要把他带出去, 多么具有“吸引力” 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 他只玩沙子, 脸上懵懵懂懂, 对他怎么说脸上都是这种表情。

 他知道他要干什么, 如果成人阻止他, 他会同成人抗争。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两岁多的时候, 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

 “你一个, 你妈妈一个。

 ” 他走过来以后说:

 “这两个玉米, 爸爸说都给我吃。

 ” 我问他爸爸, 他爸爸说:

 “不是的, 是给你一个, 给孩子一个。

 ” 我对孩子说:

 “爸爸说给你一个, 给我一个, 并不是说都给你吃。

 ” 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 他听完这话后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 站在那思考了一分钟,一动不动, 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

 “怎么会这样?” 真奇怪。

 但是, 有一天, 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特别尴尬和难为情, 不让人说。

 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 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

 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 而是强加于他, 逼迫他做, 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 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 但却认为精神的种子从不曾在儿童内

 心存在过, 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 有序的成长过程, 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在儿童的精神上, 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 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 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 他一定会成为人才。

 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 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 包括智力。

 所以蒙特梭利说,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 但是今天, 当我们把儿童的自我、 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 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

 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 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 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 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

 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 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7)

 一个孩子, 一手拿着洗脸毛巾, 一手拿着梳子, 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

 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

 遗憾的是, 他的父母并不知道, 没有把“软” 和“硬” 这两个词及时告诉孩子; 有幸的是, 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

 

  实际上技能不重要。

 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 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

  蒙特梭利在两本书中都说: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感觉。

 这些天大家听讲, 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们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

 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

 这个部分内容, 必定是你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 必定跟你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

 

  关于儿童,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我的孩子。

 他一岁多的时候还不太会说话。

 我当时心里有点着急, 我想他是不是有点迟钝?当时急得我都要到医院去给他看舌头了。

 我家有个教棒, 我就拿着这个教棒给他指“灯” 。

 我说:

 “这是灯, 灯, 灯!” 指完以后我又指着书说:

 “这是书, 书, 书!” 我天天抱着他, 给他指这指那, 家里都指遍了, 每天重复。

 但孩子依然“木木登登” , 什么表情都没有。

 我想:

 “怎么回事儿, 这个方法怎么一点都不起作用呢?” 他的听觉很好,

 有时候会说:

 “啊, 啊, 啊!” 这说明他嗓子没什么问题, 我弄了一块干净毛巾把他的舌头拽出来, 看看舌下有没有粘连, 没有, 就证明舌头也没问题。

 

  但他就是不说话。

 两岁一个月的一天, 他跑出去玩, 外面停着一辆卡车, 他要上卡车, 我就把他带上去。

 那时候正好是夏天

 宁夏夏天的傍晚, 天空的蓝色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湛蓝湛蓝的, 非常的广阔和深远。

 那种感觉会终生留在你的记忆里。

 我的孩子就扒在车栏杆上, 仰视着天空。

 他看了很久, 我不知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他。

 我说:

 “天!” 我孩子就说:

 “颠(diān) 。

 ” 第一个会说的是“天” 。

 他那个大舌头就说“颠, 颠, 颠。

 ” 当时我很震惊。

 过了一会儿他就不断地指着说:

 “天, 天, 天。

 ” 从那一刻起, 他见着人就拉人的手说:

 “天,天。

 ” 说了三天。

 后来我指着脚下踩着的地说:

 “地, 地!” 我孩子说:

 “地” ,这是第二个词。

 我当时想, 应该再给他说一个天和地中间的东西。

 我说:

 “树,树!” 他不说, 他坚决不说“树” 。

 我说:

 “人, 人。

 ” 他说:

 “人, 人。

 ” 他掌握的头三个概念:

 天、 地、 人。

 在这以前, 实际上我不断地给他指着“灯” 和“书” , 而且我孩子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书架那儿, 把书一本一本往地下扒拉。

 扒拉下好大一堆, 在那儿玩一会儿, 然后撒一泡尿, 尿一撒就走了。

 每天都这样, 以至于我们家的书已经被扒拉得很乱了, 没办法就弄了个柜门把它封住。

 在这个过程中, 他如此地接近书, 不断地摸书, 但是我给他指着书说“书” 他不说。

 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观察到书, 他对书没有感觉。

 而他观察天时天触动了他, 他对天有感觉了, 恰恰这个时候我把这个词语给了他。

 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 稳固了感觉, 清晰了感觉, 加深了感觉, 使模糊的、 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

 蒙特梭利说, 这个东西就叫“智力” 。

 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智力就是这一过程, 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 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这种能力每个人都不一样, 这个过程每个人也不一样。

 

  现在我们明白普通的“教” 的本质了:

 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 然后“教” 什么。

 但注意力不是感觉, 更不是深入的感觉。

 你知道儿童的感觉需要多少时间吗?再说, 你让儿童注意一朵花, 他却可能注意花上面的一个斑点。

 我敢说这种“教” 恐怕会把孩子教糊涂的, 你的语词不知道把什么概念化了, 你的语词, 对孩子, 对你, 都不知道表达了什么。

 这样的孩子上了学, 头脑不清, 思维能力弱。

 长大了, 也比较糊涂, 而且互相之间——像北大著名的教授金克木说的

 “谁也不理解谁” 。

 

  很多人认为儿童不断用手往口里放东西这个行为是没有意义的, 或是不知饥饱的表现。

 小孩子刚生下来, 开始时如果他能够偶尔把手伸进嘴里, 他第二次还会这么做, 第三次、 第四次……你就会发现他的手往嘴里伸的这个动作又快又准确。

 你看很多小孩子睡觉的时候都是这样:

 把手攥得紧紧的。

 他这个时候还没有经验。

 经验还没有告诉他手能放到嘴里, 他控制不了手。

 但是一旦他把手放到嘴里, 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以后, 他会不断地把手往嘴里放。

 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能产生一种经验, 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

 皮亚杰(让-皮亚杰, 瑞士心理学家, 1896~1980 年) 称之为“智力的萌芽” 。

 

  实际上儿童在一岁以前, 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 能够抓到而且能够往嘴里放的东西, 他都会往嘴里放...

篇七: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和自由》- 读书分享

 我们为什么不够完美•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 实际上在6岁以前所奠定的一切是为他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性。• 儿童3岁前掌握的东西成人需要60年的努力才能完成• 音乐等感觉训练只能在6岁之前以后这个能力会永久丧失。

 为什么分享《爱和自由》• 祝愿所有的孩子都在爱和自由中长大• 祝愿我们彼此之间也有更多的爱和自由• 与孩子的互动能让我们更好更快的成长• 提升自己才能给出更多爱和自由• 推荐更多的人看这本书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案例4岁可阅读贴纸条等方法不断的刺激提升智力。– 结果智力状态高但会不自信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 结论6岁前的儿童需要学习什么• 案例1岁的孩子咬毛巾和梳子– 错误拿走物品破坏孩子的感觉– 正确用词汇和孩子的感觉配对硬和软•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感觉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案例3岁的女孩选服装格格的衣服– 结论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表现– 结论成人压抑孩子经常是无意识的。• 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理论如果我们在儿童没有产生画画敏感期的时候强制孩子画画可能造成一种极其可怕的后果扼杀孩子的绘画天赋。– 结论观察孩子的敏感期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案例树干画成红色树叶画成黄色怎么办– 温柔的告诉孩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拿树叶启发孩子问什么颜色– 鼓励孩子有创意– 不闻不问– 原因孩子对颜色的敏感期还没到。

 爱是儿童的一切• 问题什么是爱–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爱。

 - 《新华字典》–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 《圣经》– 爱是全部感受的组合。

 - 吴学文–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少有人走的路》

 爱是儿童的一切• 问题爱孩子会否导致孩子的依恋– 依恋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有爱的孩子不会依恋。• 问题1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饭吗– 成人怕麻烦剥夺孩子自己吃的权利– 导致孩子自身发展减少– 过于注意别人的意志、眼光、暗示– 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 自省我们是否也剥夺了客户或组员的权利

 爱是儿童的一切• 案例3岁小女孩手指破了门外笑门内哭– 用心计获取爱是可悲的孩子– 问题衡量爱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情绪– 结论给孩子好脸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 用爱的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和生活。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案例2岁多烤红薯母亲剥皮孩子不吃– 原因孩子要的是剥红薯皮的动作、过程、经验和感觉。这是孩子内心需要是心智发展的需要。• 案例幼儿园鱼画在天空中画地平线• 自省我们是否教的太多是否在奴役别人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案例吃饼吃不了浪费– 宁可浪费也不能破坏孩子的这种完美的追求。– 这个时候节俭的观念还不能形成审美观念正在发展– 审美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远离丑恶和犯罪审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案例豆沙饼妈妈吃一口– 整体的完美咬并不破坏完美• 案例小时候吃冰棍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案例测试孩子智力2把椅子藏东西– 孩子想让父亲有成就感– 孩子在跟父亲玩一种游戏为了满足父亲的需求他认为他只要发现不了爸爸就会觉得自己很聪明• 案例“你多大了”“你叫什么名字”没礼貌– 为什么大人总问愚蠢的问题• 案例你越烦躁孩子越哭越闹– 孩子能感觉到你烦躁的情绪知道那不是爱。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案例孩子都爱拆东西闹表、汽车– 等孩子大到不会拆的年龄孩子也不想玩了– 剥夺的不是玩具而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机会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人愿意顺从因为什么能够顺从因为什么• 对于儿童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 顺从的人按马斯洛的说法是自我实现的人– 实现了自己才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 三个阶段– 有时顺从“任性”。– 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 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

 爱和自由的规则• “爱和自由”家庭规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

 爱和自由的规则• “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创造力来自哪里儿童必须自己感觉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目录•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从爱走向独立“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应该怎么理解孩子自由与纪律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掌握知识与发展心智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因为爱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能够顺从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目录•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谢谢中宏保险精英部周正阳13916809396zhouzhengyang@gmail.com

推荐访问: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读后感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