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13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05-12 11:46:56 来源:网友投稿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13篇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1

  张连印从军报国40载,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组织培养之恩,心怀乡亲养育之情,抱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风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植树造林18年,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是新时代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张连印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个56年党龄的老党员,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回到故乡,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一干就是18年,诠释了共产党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

  张连印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军人的血性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军人的本职是履行使命、担当尽责。张连印以军人特有的勇气和毅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人生信条,始终坚守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细胞转移扩散,他依然斗志不减,手术不到一个月就重返荒山继续植树。他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张连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却选择在家乡改善生态环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乡亲植树造林。为了种树,他动员家人解囊拼凑启动资金,坚持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承诺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境界情怀。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2

  她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佳师德标兵。2019年10月,云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向她学习。(人民网)

  张桂梅作为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这三十年中也一直积极践行这一人生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她心系困难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教育扶贫行列,在她的努力下,华坪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自己却甘守清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桂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家访。张桂梅身体不好,但是她却从来不让学生家长来开家长会,自己拖着生病的身体进大山挨个对学生进行家访。在遇到有辍学思想的学生时会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给学生和家长做工作,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就是这样的家访,张桂梅坚持了十年,帮助很多想辍学的孩子又重新走进了学校,坐在了课堂上学习。

  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张桂梅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张桂梅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3

  钱海军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为那些有需要的人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他。服务时间长了,他车子的后备箱也已经成了一个维修用的“百宝箱”,里面放着日光灯、启辉器、开关、插座、螺丝、螺帽……因为常去五金店“进货”,慈溪哪儿有五金店,他都一清二楚。

  “老人们买材料难,买到好的材料更难。既然去服务了,我就索性‘一条龙’服务到家。”钱海军每次买材料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收用户一分钱。每当老人要支付买材料的钱时,钱海军就会说:“做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但是收了钱我就不快乐了。每个人家里都有老人,看到你们快乐、健康,我就很开心了。”每个周末,只要不抢修,他都会抽时间去陪伴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同他们聊天解闷,看他们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家住青少年宫社区的王姓老人因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右手蜷曲,走路必须借助凳子,钱海军就包了她家的电工活,每年入夏或入冬,他都会赶来检查电路,怕老人开空调电线短路;家住中兴小区的赵姓老人的儿子经常出差,钱海军就包下了他家换灯泡、修开关、购电器的活儿,赵老伯的儿子为家里添置了一台家用吸氧泵,钱海军便掏钱给赵老伯配上了稳压器……钱海军给这些人服务坚持“不收费”原则,很多人笑他傻,有钱不赚还耽误工夫。可钱海军却说,当个傻子很幸福……

  默默无闻的奉献,不计回报的付出,钱海军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2012年,为了传承钱海军精神,服务更多的人群,慈溪市供电公司筹建了以钱海军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90余名,有表后维修、无偿献血、扶贫助学、关爱空巢老人、未成年人社会体验岗等组别。仅2014年,该服务队开展表后电力抢修服务1000余次,走访慰问90余次,组织爱心献血11600毫升,扶贫助学5人次,心理援助33个小时,完成未成年人社会体验服务13次,计100余人。

  2015年3月5日,慈溪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在民政局完成注册,成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公益组织,使志愿服务朝规范化、社会化发展,旨在打造“志愿路上,人人都是主角”的社会风尚,让爱由盆景变成风景。

  如今,钱海军精神正在每一个队员、每一个职工手中传递,温暖着更多的普通群众。志愿服务正由一个盆景变为风景,由微美凝聚成壮美。在黄昏,在深夜,在凌晨……他们用坚守点燃一盏不灭的灯,把光明送入千家万户,把温暖播撒百姓心田;用爱心和责任唱响着一首冷暖相关、和谐美好的大爱之歌!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4

  为了进一步发扬王红旭同志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精神。学校按照区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了向王红旭同志学习活动。

  2021年6月1日,在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面对两名儿童(一人五岁,一人六岁)意外落水,重庆育才小学王红旭老师丢下自己3岁的孩子,奋不顾身跳进长江进行施救。很快水里的异常也引起路边群众的汪意,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帮忙救人。大家通过手牵手的接力方式,成功协助王红旭老师把两名儿童从水中救起,经检查,两名儿童生命都没有大碍,可是王红旭老师因为救起1名女童并将其递给共同施救的同伴,转身继续营救另1名被冲入江中的男童过程中,回游途中体力严重不支,瞬间被卷入江中,不幸罹难,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

  王红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均为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心关爱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喜爱。2012年以来带领校田径队取得优异成绩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王红旭老师一腔赤诚爱党爱教,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通过对王红旭老师先进事迹的学习,我被王红旭老师在危难时刻舍己救人、用生命托举生命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着。王红旭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英勇壮举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要以王红旭老师为榜样,将王洪旭老师留给世间的“爱”谨记心间,将这份“爱”传承,并用这份“爱”温暖我教育的每一位学子,王洪旭老师虽然随着冰冷的江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爱的火焰将永远不灭,照亮教育系统每一位老师前行的路,引导中华大地每一位莘莘学子不断前行。我亦将立足本职工作,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教育事业。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师德素养,以实际行动,心怀大我,无私奉献,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老师。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5

  20_年6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的一场暴雨和山洪,彻底夺走了黄文秀年仅30岁的生命,她的青春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她所热爱的这片热土上。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黄文秀在多年前的入党志愿书里写道。回过头看,黄文秀生前的种.种事迹正是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对自己的理想信念的践行,将自己无悔的青春与生命的热血献给了她所追求的事业。

  作为毕业于北京知名高校的研究生,黄文秀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没有丝毫犹豫的回到自己的家乡,深入到边缘的百色村,驻扎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作为一个小姑娘,初入乡村,不适应不习惯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生活的困难可以慢慢挺过去,但是工作上的瓶颈却让黄文秀一筹莫展。

  一接触基层扶贫工作,黄文秀就开始挨家挨户对村里的贫困户访问,俯下身子了解他们的家庭问题,倾听他们的生活疾苦,但是,有的村民并不配合她的工作,甚至觉得小姑娘就是来镀金的,并不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面对这个棘手的情形,黄文秀尽管觉得无力适从,但仍然奔走在群众堆里,帮他们干农活,收拾屋子,申请补助等等,真真切切为村民着想,成为了百坭村的“家里人”,是百坭村的“女儿”。

  以心换心,赢得真心。黄文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关心百姓痛痒,换来了相互的信任。她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就职期间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率下降20%,这一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以及村民的一致肯定。

  黄文秀的先进事迹触动了无数人,特别是驻扎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们,基层服务者们要以黄文秀这一“时代楷模”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敢于啃扶贫这块“硬骨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勇毅前行。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凝结着奋斗的血汗,充满了无穷的智慧。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崭新的蓝图铺展在前,吾辈青年当自信自强、学史力行,以质朴的初心、崇高的使命、奋斗的身影融合为奋进时代的力量,让青春在“为民初心”“清澈之爱”“奋斗脚步”中吐露芳华,在新时代绽放青春熠熠生辉的光芒。

  “为民初心”吐芳华,以坚定信念踏平艰险。回望党史百年,共产党人的“初心”叩响心弦,感人故事那一幕幕不禁让人让热泪盈眶。最是初心饱含情,最是初心动人心。因为心怀人民的利益、心系人民的幸福,共产党人向前的步子里有凝聚力,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向同进;共产党人奋斗的姿态里有战斗力,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理想信念根植在心,把艰难险阻踩在脚下,从不忘记初心,从未丧失精神,为我们立起了精神巍峨之丰碑。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在初心里孕育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在初心里繁茂经受考验、战胜困难的精气神,为人民群众的事业锤炼出“大臂膀”,凝聚起“大力量”。

  “清澈之爱”吐芳华,以忠诚之心报效祖国。无论面对的是革命时期奋战沙场的生死抉择,还是面对战疫战洪大考,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心怀家国大义,他们用热血浇灌沃土,用青春绽放芳华,用无私的奉献讲述着这个时代里最动人的故事。谷文昌、孔繁森、廖俊波、黄文秀、陈祥榕……一个个名字带着一个个以身许国的故事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中。一样的爱,一样的坚守,一样的信念,拉近了我们与榜样的距离,对榜样的崇敬化作心里澎湃不息的力量,引领着我们为国家事业而砥砺前行。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清澈的爱”、坚定的信念、蓬勃的青春力量奉献给祖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锤炼品格、锻造本领、增强力量,推动国家的发展步伐。

  “奋斗脚步”吐芳华,以强韧意志奔赴远方。时代楷模黄文秀曾说:“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照亮别人的生命是最美丽的生命,充满奋斗力量的青春是最动人的青春。奋斗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意义非凡,让我们的青春绽放出无尽芳华。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前浪高扬着腾跃而起的气势,后浪凝聚着奔涌向前的力量,一朵朵的浪花竞相奔涌,汇聚为推动梦想的磅礴伟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远大的理想要实现,我们有历史的使命要去践行,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以强韧的意志去奋斗,便能够征服星辰大海,能够抵达我们心中的远方。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7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8

  张桂梅,像一团火、一盏灯、一颗星,燃烧着、闪烁着、散发出爱的光芒,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播撒希望的种子,引领她们走出大山。在她身上,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勇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她以自己的行动和忠诚诠释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新时期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仁心大爱和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一个心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

  __岁后,能够干什么?

  多数人是退休回家,含饴弄孙,悠闲自适。但在张桂梅眼中,__岁则是焕发生机活力的又一个起点,培养山区贫困家庭女学生的“第二春”。

  “我一定要让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今年__岁的张桂梅激情满怀地向记者“规划”着未来。

  随着年岁的增长,张桂梅非但没有放缓将贫困山区女学生带出大山的节奏,反而增加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

  “每天5点半起床的张老师,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教师韦堂云说,每天早上,叫完学生集合后,张老师回到办公室一边啃馒头一边开始处理日常事务,等忙完手里的活,她还要去各个教室检查,常常没有一个完整的早餐时间。

  很多人问张桂梅,华坪女子高中建校以来,你已经帮助了1500多名山区贫困学子走出大山,还把自己获得的7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丽江华坪女子高中也连续10年获得了丽江市高考综合第一的好成绩,如今都这把年纪了,有必要这么拼吗?

  “我没时间了,多抢一点时间,多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是多作一份贡献,特别是要培养出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张桂梅说。

  身体本就不好,还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张桂梅全身时常疼得动不了,可她却瞒着所有人,吃点止痛药,稍好一些,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今年3月,张桂梅再一次住院。医生要求静养。这对视时间如生命的张桂梅来说,简直和病痛一样难受:“静养,把我照顾管理学生的权利都夺走了,这样干待着,太浪费时间!”

  好不容易熬过了3天3夜,张桂梅稍微缓过劲来,没等医院同意出院,她就自己偷偷跑回学校。“孩子考上好学校,就是最好的药!我一定要培养出能上清华、北大的女学生。”说话间,张桂梅的眼睛里闪烁着充满希望的光芒。

  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张桂梅忘记了病痛,忘记了年龄,使她浑身充满了力量。为了学生,她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几次晕倒在讲台上,而每一次张桂梅都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命运放在心坎上。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9

  英模,是前进道路上的闪光旗帜。走近英模,我们能感受心灵上的震撼;解读英模,我们能经历灵魂上的洗礼;学习英模,我们能汲取精神上的力量。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的2022年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经典优秀范文五篇,欢迎阅读!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10

  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与意义

  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当前,世界面临着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威胁。对于香港而言,食水供应困难是香港发展的障碍,拥有充足的食水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本前提。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大屿山以及新界组成,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71037万,此为2011年底数据,数据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数据统计处,。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7日。年平均雨量23985毫米。香港概况:香港特区政府一站通,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7日。香港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又长期缺少足够的塘库存储雨水,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向香港提供的原水是香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主要原水。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东深工程每年向港供水量占“全港用水总需求量差不多七至八成”。香港的主要用水来源: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 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7日。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讲话中指出,“向香港供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谊”,“32年对香港供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向香港供水三十二周年纪念报告会举行》,199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第4版。

  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历时久远,是中国政府关心香港同胞、支持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工程自1964年2月20日动工,于1965年2月竣工。1965年3月,东深工程开始向香港供水,后经三次扩建、一次改造。当前,学界关于香港问题研究,要么停留在政策层面的分析,要么专注本港历史,少有以国史中的香港问题为视角的研究著述。东江—深圳向香港供水是共和国史中香港问题研究的重要个案。本文探求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考察工程的缘起、工程概况、工程改建历程,借以展现内地与香港之间水乳交融的历史联系,体味中国政府对香港同胞的关心、对香港繁荣发展的支持。

  一、修建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缘起

  在修建东深工程之前,深圳水库就开始向香港提供原水。1960年2月28日,深圳水库主体工程竣工。4月15-10月3日,宝安县政府同港英当局就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问题进行了6次会谈。11月15日,宝安县政府同港英当局签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协议。协议规定,每年9月中旬开始至次年5月底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2275万立方米(50亿英加仑),交水点在“三叉河”边界处,收费收取标准为每千英加仑收人民币1角钱。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151页。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

  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香港发生严重水荒,港英当局向广东省地方政府提出供水请求,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决定修建东深工程。当时有歌谣唱到:“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无水荒”,正是香港民众深受缺水之苦的真实写照。1963年5月30日,港英政府发出公告称:从6月1日起实施严格“制水”,规定每4天供水1次,每次供4小时;各街巷公共水喉隔日供水1次。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为减轻水荒,港英政府在广东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派出巨轮到珠江口装运淡水;深圳水库在原协议基础上增加60亿英加仑对港供水。为了从长远解决用水问题,港英当局向广东省地方政府提议,研究修建从东江引水补给香港供水的工程。1963年6月10日,周恩来审阅广东省委《关于向香港供水问题的谈判报告》后,批道,“交涉是成功的”,并对向香港供水的一些事项作出安排。6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向香港供水谈判问题的批复》,《批复》指出:我们已经做好供水准备,并已发布了消息,而且已在港九居民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应。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59页。1963年底,当周恩来出国途经广州时,时任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厅长的刘兆伦受托作了详细汇报。周恩来认真听取了汇报和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意见后,表示同意和批准该方案。

  中英双方围绕东深工程的交涉主要通过外交部西欧司和英国驻华代办处实现。其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英方向中方感谢在缺水问题上的帮助并提出铺设水管补水备忘录阶段。1963年6月18日,外交部西欧司宋之光副司长接见英国驻华代办贾维。在交谈中,贾维对中国政府在香港缺水问题上给予的帮助,表示十分感谢,并带来一个备忘录。备忘录指出,“香港当局将很高兴有机会尽早与中国广东当局就采取额外措施的技术上的可能性作进一步讨论,以改善香港长期供水问题。它所希望研究的可能性曾在5月份(注1963年)第一次非正式交换意见中提及,就是修筑一条从东江引水到香港的水管。这一工程的实现当然需要取得中国当局的同意,其施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中国当局的积极协助。”《中英商谈铺设水管向香港供水问题(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1。宋之光表示:关于香港缺水问题,在香港建成水库、完全解决供水以前,中国政府愿意给以帮助。1963年7月15日,宋之光又接见英国驻华临时代办莫干,莫干代表英方再次提出关于敷设水管问题的备忘录。备忘录是经过香港有关方面研究后提出来的,希望与广东方面就技术性的问题进行探讨性的会谈。此外,备忘录中提出了从事实际修建工程的可行性办法及相关技术问题。宋之光表示将提交有关部门研究。第二,中方决定自主修建东深工程并告知英方阶段。1964年1月21日,外交部西欧司谢黎通知驻驻华代办贾维中国政府决定修建一条水道,由东江引水至深圳,向香港供水。谢黎指出:“中国政府考虑了香港英国当局提出的由东江引水至香港,以解决香港用水的建议。中国政府本着既往的一贯立场,愿意采取友好合作态度,协助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已经指示广东省当局做了研究。现在,根据广东省当局研究的结果,中国政府认为最为方便可行、而又能够解决香港用水的办法是从东江修筑一条水道,分级引水至深圳水库,以向香港供水。按照这个办法,估计今年内可以完成修建工程。以后每年约向香港供水一百五十亿英加仑左右,甚至可以更多一些;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国政府将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并负担全部费用。在开始供水之后,广东有关当局将只按正常价格收取水费。”贾维表示:这是个好消息。我从谢先生所作的声明中看到了中国政府,确实认真考虑了并且关心香港用水问题。我十分感谢你的通知。《我同英国就向香港供水问题的会谈纪要(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4。1月24日,贾维向谢黎回复了港英政府的意见。意见指出:“香港政府很有兴趣地获悉中国决定修建一条由东江到深圳水库的水道,并欢迎由此而来的从水库获得更多水量供应的可能性。现在正作出必要的技术性会谈的安排。”《中英商谈铺设水管向香港供水问题(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1。

  总体来看,中国政府关心并支持香港用水问题的解决,“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国政府将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并负担全部费用。”《我同英国就向香港供水问题的会谈纪要(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4。该费用是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家计委负责同志从援外经费拨出的专款。

  二、东深工程的兴建及历次改建历程

  东深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动工兴建,1965年3月1日正式开闸向香港供水。工程全称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它是实现北水南调的一项宏伟工程。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同时,内地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兴起也加大了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在此背景下东深工程分别于1974年3月~1978年9月进行东深工程一期扩建,1981年10月~1987年10月进行东深工程二期扩建,1990年9月~1994年1月进行东深工程三期扩建。为改善水质问题,东深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2003年6月28日进行改建。

  (一)东深工程的兴建

  1960年代,宝安县政府曾与港英当局签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协议。在东深工程开工前后,广东地方政府与港英当局就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进行了协议层面的磋商。广东省外事处于1964年1月向外交部上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和香港当局关于由东江取水供给港九地区用水的协议(草案)》,并于1月31日在与英方会谈中,将该草案逐条念给英方代表听。外交部综合广东省委、省外办、省水电厅、国家计委等有关单位对供水量、供水开始日期、供水年限、收费基数等问题的不同意见,于2月7日草拟新的协议草案上报国务院外办。廖承志主任审阅后,作口头批示,“对供水开始日期,供水量等应再与广东有关单位研究确定下来,把协议条文订具体些。”《关于九龙“反对拆迁委员会”代表要求我支持事及关于向相关供水协议草案的请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189-01。根据廖承志指示,外交部重拟供水协议草案。在草案拟定过程中,主要围绕水费问题和水费基础问题进行仔细斟酌。第一,关于水费问题。原草案规定每立方米人民币一角。根据英方反映,认为我收费过高。2月10日,港英水务局长黄觐对香港新华社说港方财政司表示如我们不能减收,也就算了。2月17日,广东省委批示:“供水150亿加仑以内,仍应坚持每立方米一角人民币,超过150亿加仑以上可以考虑超过部分打七折或八折……由国务院外办考虑决定。”外交部认为:关于水费标准问题,总理曾指示:“每吨收一角钱(人民币),可定下来,不要讨价还价。”因此我们意见,不管供水多少,仍按每吨一角计算,既不打折,也不降价。《关于九龙“反对拆迁委员会”代表要求我支持事及关于向相关供水协议草案的请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189-01。第二,关于水费基础问题。原草案第六条第一款内规定,年用水量不足120亿英加仑时,亦按120亿英加仑计算。(原定150亿加仑,广东省修改为120亿加仑,并据此念给英方听了)。外交部意见,为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实行经济核算,以收水费办法逐步收回成本”的指示,该条似仍可按150亿英加仑计算。《关于九龙“反对拆迁委员会”代表要求我支持事及关于向相关供水协议草案的请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189-01。

  1964年4月22日,广东地方政府与港英当局签订《关于从东江取水给香港、九龙的协议》。《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香港当局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九龙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2。该协议是此后双方签订东深工程新协议的基础性文件,《协议》规定: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于1965年3月1日开始由深圳文锦渡附近供水站供给香港、九龙淡水;每年供水量定为六千八百二十万立方米(折合150亿英加仑);供水期由每年十月一日起至下一年6月30日止,共9个月;香港当局按本协议规定交付水费,水费标准每一立方米人民币一角(折合每一千英加仑人民币四角五分五厘)。当年需要供水量不足规定的年供水量时,亦按规定的年供水量计算水费,所余水量不能留作下一年度取用。

  从工程的结构上看,工程取水于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东江,通过拦河筑坝和建立大型抽水机站,逐步提升水位改东江支流石马河由北向南倒流入雁田水库,再通过人工渠道导入深圳水库,最后通过坝下输水管供水给香港。工程线路全长83公里,由6座拦河坝、8级抽水机站、2宗调节水库和16公里人工河道组成。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东江水经新开河引至桥头(东莞市境内),然后经抽水站逐级通过渠道及石马河把水位提升共46米,流入雁田水库,再跨流域流入深圳水库,最后由14米直径35公里长的压力钢管输送到深圳三叉河交水点由港方接收。工程安装抽水机33台,总装机容量6975千瓦。除首要向香港供水外,工程还灌溉沿线农田1189万亩,排涝农田062万亩,向深圳镇供应生活用水每年73万立方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从工程的组织上看,工程总指挥部总指挥曾光,副总指挥连维、黄志强、肖锋(后期参加)。总工程师陈国干。工程总指挥部的职能部门设政治部、办公室、工务科、计划科、机电科、质检科、供应科、财务科等。总指挥部下设4个工区,即深圳工区、凤岗工区、塘马工区和桥头工区。工区下设工段,负责具体施工。1965年1月,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成立,随后参加了全线联合试运转工作。1965年2月27日,东深供水灌溉工程总指挥部正式向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移交工程。从工程的实施来看,工程采取现场设计和施工密切配合,广州动员了知识青年,东莞、宝安、惠阳动员了农民,沿工程沿线全面铺开。全国14个省、市及广东省近百家工厂赶制各种机电设备,调给物资,交通部门积极配合运输。经过紧张施工,并克服多次台风暴雨的困难,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包括240万立方米土石方和10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在内的全部建筑安装工程,使用经费3584万元。与初期拟定投资总额3228万相较有一定的增加。其中建筑工程255758万元,安装工程11756万元,设备价值57383万元,其他费用33497万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1965年2月,东深工程经验收委员会验收,获得的评价为:“工程规划是对头的,设计标准是符合国家要求的,施工质量是良好的,机电设备,除雁田抽水站3台电动机是1961年制造的库存产品质量较差外,其余全部都是优良产品。整个工程质量是良好的,达到了建设工程目的和要求”。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2月7日,香港工务司邬利德等3人参观东深工程后,邬利德表示这个工程是第一流的头脑设计出来的,对我国制造机电设备很赞赏,对高速度良好质量建成工程表示敬佩。《我就向香港供水事给我驻印尼使馆及我驻英国代办处的通告电、广东省委外办和省水利电力厅关于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仪式情况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2019-05。2月27日,广东省在东莞塘头厦举行《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礼》,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大会赠送了两面“引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的锦旗。3月1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在深圳水库红楼为供水香港举行开闸放水仪式,按供水协议向香港供水。在仪式上,邬利德又一再表示,他不能理解我们如何能够在一年内建成这样规模的工程,并且说,这个工程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保险公司,对香港有很大的价值。《我就向香港供水事给我驻印尼使馆及我驻英国代办处的通告电、广东省委外办和省水利电力厅关于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仪式情况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2019-05。

  自东深工程初期工程竣工后,工程运转正常,设备完好。但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深圳特区的设立与发展也是东深工程一再扩建的动因之一。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共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1979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省革委会决定,将深圳市由省、地双重领导的体制改为地区一级省直辖市,直属省领导。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160页。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和南山三个区。1981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升格同广州市一样的建制(副省级)。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页。1982年12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属深圳市领导。宝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宝安县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2010年5月,中央批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面积的申请,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

  (二)东深工程一期扩建

  东深工程扩建的直接原因是1973年港英当局正式要求1974~1979年的供水量由9550万立方米增加到168亿立方米。根据1964年4月双方协定,初期工程每年向香港供水6820万立方米。但是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供水量逐步上升。1967年,年供水量为7638万立方米,1972年,年供水量达8182万立方米。从人口数据上看,1972年香港人口达到411万多人,生产总值为303亿港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一期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深圳水库扩建钢管以及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和新开河扩建两部分。1973年11月5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扩建工程处”成立,主要负责深圳水库扩建供水钢管。1976年3月21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扩建工程指挥部成立,主要负责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扩建工程。一期扩建深圳水库供水钢管工程,完成总投资35142万元,于1975年12月底完成,实际投产时间为1976年10月。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一期扩建工程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和新开河工程于1978年9月完成,完成总投资113235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70465万元,设备价值15092万元,其他费用7678万元,给地方补水节电费用200万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从一期扩建工程的成效上看,一期扩建工程共增加抽水机7台,安装总台数达40台,装机容量8805千瓦,完成工程量土石方50万立方米,混凝土12万立方米,使用工程费1483万元,对香港年供水能力增至168亿立方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三)东深工程二期扩建

  二期扩建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香港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结果。1979年香港人口增加到492万多人,生产总值达到1070亿港元。港英当局虽然采取了增建贮水塘,建造海水淡化厂等措施,但海水淡化成本比东深供水费高6倍,水源仍不足。因此,港英当局再次提出增建供水要求。1980年5月14日,双方签订《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九龙的补充协议》。《协议》规定:自1983~1984年度供水22亿立方米开始,逐年递增3000~3500万立方米,到1994年~1995年度达到年供水量62亿立方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为了保证该协议的顺利实施,必须进行第二期扩建工程。

  为保证二期扩建工程的顺利开展,广东省成立东江—深圳二期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刘田夫(副省长),副组长:刘俊杰(副省长)、魏麟基,成员:申田、冯志仁、谢均。1980年6月4日和9日,深圳市委两次召开市属各单位会议,讨论二期扩建工程筹建及施工有关问题。《关于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第二期扩建(深圳段)施工筹建会议纪要(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日)》,深圳市档案馆藏,深革发【1980】291号。会议讨论了关于工程施工人员的生活供应问题、关于工程施工人员边防治安管理工作、关于扩建工程临时占用和永久占用黄贝岭大队土地问题等,提出:东深供水二期扩建工程应对深圳市供水有足够的考虑,应充分考虑到深圳市建成,城市人口猛增的长远供水问题,要确保深圳市区和特区今后的用水。1981年1月15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二期扩建工程指挥部成立。二期扩建工程根据边供水、边施工、边扩大供水的特点安排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包括:深圳水库输水系统及加固扩建工程、扩建各级抽水站新厂房工程、东江抽水站枢纽工程、供水渠道与河道扩挖工程、机电安装工程五部分内容。

  从二期扩建工程的成效上看,自1981~1987年,二期扩建工程的主要工程量为:开挖土石方30214万立方米,回填土方7826万立方米,砌石方967万立方米,混凝土2678万立方米。完成工程总投资269858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1160482亿元,安装工程71940万元,设备价值179551万元,其他费用1286614亿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4~65页。二期扩建工程的特点是不仅要在施工期间继续供水,还要逐年增加供水量,而且必须不影响沿线农田灌溉,二期扩建工程使对香港供水能力达到初期工程的9倍。施工期间对香港供水量不断增加。1987年,年供水量达432亿立方米,超过1980年5月签订的供水补充协议的水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四)东深工程三期扩建

  三期扩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行的。这次扩建既是香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1987年12月,粤港双方在商谈1989~1995年增加供水问题,港英当局提出1995年以后继续每年增加供水量。1989年12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政府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的协议》签订。协议确定对港供水量由1995年的66亿立方米逐年增加,到2008年达11亿立方米。根据1989年的供水协议,水价是由广东省与香港两地政府协商决定,调幅是根据运作费用的加幅,并考虑到粤港两地的有关物价指数,以及港币对人民币的汇价变动。在香港要求增加供水量的同时,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与发展,深圳市同样提出了增加供水的要求。1983年,深圳市政府致函广东省水利厅,要求增辟水源,增加长期年供水量4亿立方米。加上原有的9300万立方米,合计年供水量493亿立方米。《四十年回眸:东深建设工程》,2004年7月9日《广东科技报》。三期扩建工程路线长,工程量大,工期短,要求边供水边施工。工程由广东省水利水电厅实行总承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施工办法,经过3年4个月,实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质、安全,提前一年完成”的要求。这期扩建工程的措施包括,全面扩建河渠614公里,新建隧洞642公里,抽水站6座总装机33台共48950千瓦,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3200千瓦以及相应输变电工程,年供水能力达1743亿立方米,相当于首期工程供水能力的10倍。《四十年回眸:东深建设工程》,2004年7月9日《广东科技报》。向香港年供水能力为11亿立方米,向深圳年供水能力为493亿立方米,沿线农田灌溉用水15亿立方米。

  此外,2000年8月28日~2003年6月28日,东深工程实施了供水改造工程。此次供水改造工程与前三次扩建工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三次扩建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向香港、深圳等地供水总量,而此次改造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水质,实现“清污分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深工程供水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部分水体受到污染。“为彻底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经规划论证,立项审查,并报国家计委批准,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根本性改造,建设专用输水系统,实现清污分流,改善供水水质,并同时适当增加供水能力,解决深圳和东莞沿线地区用水需求。”《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全长517公里,总投资49亿元,年设计总供水能力2373亿立方米。改造工程封闭式输水系统长约52公里,设计提水总扬程7025米,主要建筑物包括:供水泵站3座、渡槽3座(39公里)、无压隧洞7座(145公里)、有压输水箱涵99公里、无压输水明槽、箱涵和涵洞104公里、人工渠道改造91公里、分水建筑物36座。工程设计总体布置合理,系统功能完善,实现了“清污分流”和扩大供水规模的目的。工程高效、优质建成投产,为香港、深圳和东莞地区2000万人口和19000亿生产总值提供了水安全保障。《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人民网,

  三、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史意义

  自1965年3月东深工程开始向香港供水至今已近50年,历经3次扩建、一次改造,在共和国史上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工程初期工程使用的是周恩来总理亲批的对外援助专项资金,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命之水。东深工程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紧密联系的枢纽,是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见证。在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之际,透过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可以深切体味以下几点历史意义。

  第一,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体现了祖国始终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很多香港知名人士都高度评价东深工程,一致认为没有东深供水工程,就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每任港督到任不久,总要到东深供水工程去拜会一番。《总理拍板东江解港水荒》,2011年10月21日香港《文汇报》。香港水务署官员多次视察东深工程,香港环保组织“地球之友”也一再举办“饮水思源·东江行”等活动。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是“政治水”也是“经济水”,关乎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大局。这和内地向香港供电、供应鲜活物资等“挺港”措施都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密不可分的血脉联系。“供水香港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首要任务”,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珠三角地区人民为保证优先向港供水做出了历史贡献。1963年前后,受旱灾所困的不止于香港市民。从1962年9月起至1963年6月7日止,宝安全县无雨,造成水田龟裂,河流干涸,受旱水田33万亩,当年粮食减产73万担。《宝安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而中国政府为照顾香港、九龙居民的用水困难,花费3584万元,兴建东深工程为香港、九龙供水。此外,在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保持低水价13年不变。内地向香港供水,是“象征性地按每立方米01元人民币计费,这种远低于成本的收费,使东深供水局成为需要财政补贴的事业性单位”。《关于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情况的报告(1994年3月22日)》,中国水利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水利年鉴1995》,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低价水费一直持续到1977年。为确保供水水质,广东省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出台《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东深供水工程水质保护规定》等保护性法例。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为香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香港的繁荣提供了机遇。从东深工程到港珠澳大桥,再到深圳前海的发展都体现了香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画面。

  第三,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体现了中央始终是从有利于香港和国家发展的两个大局来处理香港问题和香港工作的。不论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还是“一国两制”方针都不是权宜之计,都是为了香港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领导人在涉港问题上的高瞻远瞩和大局观念还是受到两地人民的赞扬和肯定。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贯彻下,在中央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东深工程必定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内地与香港的联系必定越来也紧密,祖国和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11

  低进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

  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学生们报喜的短信把张桂梅的手机震得嗡嗡作响,但她却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这一届,华坪女高159名学生参加高考,150人达到本科线,本科上线率为94.3%,其中一本上线人数70余人。“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姑娘们能考得更好。”张桂梅心有不甘。其实,这个成绩真的很不错了。

  因为,华坪女高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基础差,甚至中考分数远低于当地高中的最低录取线。低分进、高分出,高考成绩常年位居丽江市前茅,华坪女高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12年来,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

  27岁的陈法羽是其中之一。2009年,家境贫寒的陈法羽中考分数没过线,自费读高中一年要好几千元。“当时我妹妹也在上学,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陈法羽说,实在没办法,她只能放弃读书,回家种地。

  后来听说华坪有一所女子高中,专门招收家庭贫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费用,陈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赶快跑来报名。在女高学习三年之后,陈法羽顺利考入云南警官学院,如今已成为丽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忆高中三年,陈法羽难忘校长的严厉与坚守。不管刮风下雨,张桂梅每天清晨都会陪着学生晨练;白天,几乎每节课她都会亲自查课;晚上,她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里12点后查完宿舍才入睡。

  “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陈法羽说。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12

  观看视频,几度哽咽,王红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让我们震撼,为了救起两名落水儿童,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3岁的儿子还在岸边等爸爸带他回家,父母还在等着您回家,可6月1日这一天,王红旭老师家人永难遗忘的一天,因为您和大家一起挽救回了两个生命,拯救了两个家庭,可您再也没有回来。

  看视频听讲述,这一天就在这天,本该陪3岁孩子开开心心过节的王红旭老师,因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遇难。事发地点在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一对兄妹(一人六岁,一人五岁)意外落水。在此危急关头,重庆育才小学的王红旭老师飞奔入水,行动十分果断,没有一丝犹豫。最终两个孩子被救了起来,但体力不支的王老师却被湍急的江水卷走,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人间。

  意外无情,人间有爱。

  当发现两名儿童意外落水后,周围的群众迅速自发开展了救援行动。大家手拉手,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人墙”。

  而在“人墙”最外延的正是王红旭老师。

  大家紧紧拉住彼此的手,在滚滚江水中站稳。接着,从王红旭老师手中传递出一个女孩,人墙立刻接力,大家一个一个地传递着生命,将女孩托举到安全地带。

  接着,王红旭老师又救起了那个男孩。

  两个孩子脱离了危险,然而人群还没来得及庆祝,王红旭老师就因体力不支被江水卷走。

  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6月2日下午,在距离落水点三十多米的江中,救援人员发现了王红旭老师,但他已经没有生命特征了。

  事发现场的人回忆说,如果王红旭老师放弃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来,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救人。

  王红旭老师母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禁痛哭失声,她说,在最后关头,他自己都快没有体力了的时候,他还不忘把两个孩子往岸上推。

  这已经不是王红旭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学时,他就曾经救过落水者。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热心助人、有活力的好老师,工作负责认真,待人友善。当他离去的噩耗传回学校时,全校师生都陷入了悲痛中。

  6月3日,晚上八点,王红旭的告别仪式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宝山堂殡仪馆举行。数千名群众自发前来悼念,人们静默地送别着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舍身有义古渡英杰救幼童,江水无情育才园丁铸大爱”,低垂着的挽联让悼念厅氛围更加肃穆。

  在江边,也有群众悼念,献花寄托哀思。

  同时,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明办追授王红旭为“重庆好人”。

  据了解,王红旭老师是家中独子,还有个刚满三岁的孩子。

  他救起了别人的孩子,但他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啊!

  他的父母妻儿要怎样面对这幕惨剧?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他的家人正在遭受着多大的痛苦,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走出悲痛。

  我们无意去责怪任何人,这是一场谁都不希望发生的悲剧。

  但是在悲痛之余,仍要提醒大家,特别是在暑假即将来临的当下,身为家长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让孩子远离危险,防止意外。

时代楷模人物简短事例200字篇13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xx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xx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推荐访问:楷模 事例 简短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200字左右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简短 人物典型事例200字 时代楷模人物介绍200字 时代楷模的事例100字 时代楷模事迹材料200字 中国时代楷模人物事迹 故事100-50 时代精神的人物例子200字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2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