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教育整顿> 正文

教育评价改革的三个尝试等三则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15 09:00:08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评价改革的三个尝试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年第9期刊发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的《呼唤教育评价背后的公正与博爱》,评述了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三个尝试。摘要如下。

高端,还是底线?不少地区对学校办学绩效的评估,往往只按“上”“中”“下”进行级别分类,不排具体的名次,以淡化对名次的无谓追逐。近期,这些地区的学校评价开始特别关注“下”这一级别的提升度,以此衡量该地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业绩。这种由“上”而“下”的视点转换,表明新的评价举措正超越对高端的“专宠”转而更关注底线的提升。

培植,还是发现?上海市前不久推出了“新优质学校”的评选,他们没有事先立项,也未将其列入某项工程刻意打造,而是从“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的宗旨出发,寻找在教育变革进程中自主自觉地致力于自身内涵式发展且卓有成效的优质学校,申报资格强调“三不”的前提性条件,即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不集聚优质资源,这就自然而然地将那些过去备受关注、实力雄厚的“经典好学校”拦在界外,“草根”学校方能“浮出水面”。这种评选,是一种“发现”,而非有意“培植”。

效能,还是效益?上海市推出“绿色评价”举措,意在克服以往单一的成绩(或业绩)评价的弊处,以更有整体意识、更富人文关怀和更有学生立场的观念确立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评价重心;在十项指标中,十分突出“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和“师生关系指数”的重要性,并在“教师教学方式指数”中,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还学生以评价权。以往的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达成度,这是单纯的“效能”观念使然,而绿色评价则更关注学生整体而真实的成长及其实际的心理感受,如,对学校是否认同、是否得到了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公正对待等,这都体现了一种关注成长的“效益”评价观念。

上述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三个尝试,是对以往社会期许目标的纠偏与修正,其背后是由公平、公正理念作为支撑的。对精英、精品的过分追求,会导致人们过度关注高端人群及其组织,进而造成对处于低端的人群或“草根”不应有的忽略。

提升德育教学的倾听与对话品质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5期刊发湖北省宜都市教学研究室陈光全特级教师等的《德育课程改革:反思与前瞻》,认为教师应从五个方面提升德育教学的倾听与对话品质。摘编如下:

倾听与对话,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倾听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基本前提,而对话则为倾听提供丰富的意义蕴含。对话教学是德育课程基本的课堂形态。提升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品质有五点要求:一是运筹好对话教学目标,做到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完美统一;二是建构起真正的对话关系,即“我一你关系”,师生、生生之间敞开心灵,相互理解、相互商讨。共同分享对话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智慧因素的滋润;三是要建构能兼容不同声音,充满“爱”的对话场域;四是善于借助话题键引领和优化对话流程;五是注重提升学生参与对话的学习品质,包括勇敢品质、言说能力、倾听能力以及借助自己的口、耳、脑及其心灵整体参与对话的能力。

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问题

《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刊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贵华博士等的《从标签式趋同到内涵式多样——生态课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探讨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紧密相关的三个问题。

在教学目标上,生态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师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全面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于当前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未来的发展。对于学科能力表现而言,生态课堂教学目标是:重视学生基于知识理解的学习能力、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基于推理想象迁移的创新能力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生态演替,这是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理想诉求。

在教学策略上,生态课堂的操作程序,既要关注不同知识、不同能力的整体联系,又要重视不同生命个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运用“生态补偿”机制也许就是生态课堂最适切的教学策略。所谓生态补偿,就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在教学评价上,生态课堂强调对整体与过程的关注。必须制订科学合理、体现生态理念的评价标准,且需从一种关联的角度,了解教师以往的教学水平与风格、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状况等。此外,借鉴“生态位”理论、“生态承载力”原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科能力表现的评价,这将开辟生态课堂教学评价的新途径。

(史 航 摘编)

推荐访问:尝试 评价 改革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