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教育整顿> 正文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17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2-13 16:50:04 来源:网友投稿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17篇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17篇,供大家参考。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17篇

篇一: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

  2/11

  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

  3/11

  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4/11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农村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

  5/11

  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篇二: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一、中美教育投入结构分析

  1、中美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中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总投入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渠道的教育投入格局加速了教育投入的增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2000年要达到4%。但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没有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影响了某些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制约现有中小学教学条件的提高,并进而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美国:教育是美国政府开支比较大的项目。据美国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教育投资共计74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4%,其中,基础教育为4.5%,高等教育为2.9%。

  总结:从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美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不仅是数值上的直观差距,更加是占GDP权重比例上的差距。但值得肯定的是,从趋势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视在日益增加,增长幅度明显。

  2、筹资渠道中国:由于国家财政对于教育投入不足,自然产生了导入民间资金来补充经费的动力。如表二所示,全国教育经费来源中,除财政拨款外,学杂费已经占较大比重,捐资集资和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通过多渠道筹集的民间资金在教育投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和模式,使教育经费趋于分散,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有利于各方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总体计划,灵活机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财力,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发展。

  。

  总结:中国的多渠道筹资的市场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尚需完善。美国以州政府投资为主体,

  联邦和市地政府为补充的三级投资体制趋于稳定成熟,各自承担的投资比例亦基本确定3、教育投入的阶段分布

  中国:1、高等教育投入多于基础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阶段投入远远高于基础教育阶段投入。例如,1996年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高校、职业中学、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的投入金额分别为5956.7元、1007.88元、1088.05元、549.24元、302.54元,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几乎是小学的20倍。同时,高校民间资金的增长也高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增长。1994年地方所属教育机构中,高等教育、职业高中所吸收的民间资金的比例分别为27.7%、32.9%,高于初中的25。0%和小学的24.5%,这说明多渠道筹资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效果越来越明显。美国:1、基础教育投入多于高等教育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国家统包,高等教育解决部分。以1991一92年度为例,当时估计国家用于各级教育的总投资是4250亿美元。在这笔经费的具体分配上,中小学是2610亿,占61%;高等教育是1640亿,占39%。国家在经费投入比例上做此划分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中小学教育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为体现其义务教育的性质,其经费自然应由国家全部承担.实行国家主义。二是中小学人数庞大,所需数额自然应该占有较大比例。_二是中小学为基础教育,缺乏自创能力。高校尽管国家投入较少.但它可以通过收费、自创等多种渠进去获得收入。这样一来,不仅可补偿国家少投的那一小部分,而且,通常可保证其经济条件高于中小学校。

  4、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投入中国:私立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上,基本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办学经费的雏形,但仍然过分依赖于收取学费,政府资助不力,社会捐资不丰。而公立学校主要是国家政府财政拨款。美国:1、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多于私立学校

  在联邦、州和市地三方投资分配的总体比例上,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始终高于私立学校。以1991一1992学年度为例,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经费是3466亿美元,而对私立学校的投入只有784亿美元。在基础教育层次,公立学校是2月09亿,利几大学校是201亿。在高等教育层次,公认学校是1057亿,私立学校是583亿。

  2、联邦政府高教投资,私立多于公立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与州和市地政府很不相同,表现为用于私立院校的投资比例

  高于公立院校,多年来一直是私立大学独领风骚。

  二、当前中国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投入匮乏

  目前,我国教育机构的财政状况明显地趋于恶化,物质投入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1)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根据我国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以前未突破17%,而1994年为16.17%,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过低,不仅低于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2)、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教育财政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在我国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三级教育中经费

  比重过高,而义务教育的教育财政投入比重偏低。地区的经济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数量的巨大差异。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造成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拉大了不同地区间的差距。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篇三: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亿元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占gdp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41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四: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

  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农村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开发落后地区、支援落后地区发展,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西部的开发,德国东部的十年建设等。在这些国家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中,财政政策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五: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美国财政支出结构

  根据美国统计署(www.census.gov)分类,美国财政支出分类为:Totalexpenditure:1.Generalexpenditure:①Intergovernmentalexpenditure

  ②Directexpenditure:Ⅰ.Education.Publicwelfare.Hospitals.Health.Highways

  Ⅱ.Policeprotection.Correction.Naturalresources.Parksandrecreation.GovernmentaladministrationⅢ.Interestongeneraldebt.Otherandunallocable2.Utilityexpenditure3.Liquorstoresexpenditure4.Insurancetrustexpenditure

  GovernmentFinances:2000-2010

  支出量

  美国2000--2010年财政支出

  2500000000200000000015000000001000000000500000000

  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年份

  year

  Totalexpenditure

  Generalexpenditure

  Utilityexpenditure

  Liquorstoresexpenditure

  Insurancetrustexpenditure

  美国200-2010各项财政支出项目占总支出的比例

  0%12%1%

  Generalexpenditure

  Utilityexpenditure

  Liquorstoresexpenditure

  Insurancetrustexpenditure

  87%

  Generalexpenditure占86.124%;Utilityexpenditure占1.455%Liquorstoresexpenditure占0.280%

  Insurancetrustexpenditure占12.141%

  美国财政结构分析:按照一般财政项目分类一.物质投资资本支出二.二.国防支出三.三.健康保障计划支出

  四.四.研发支出五.五.教育与培训支出六.六.行政管理费支出七.七.利息支出

  八.

  随着美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均GDP水平的提高,美国财政支出的总量以及财政支出各个主要项目的绝对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美国政府的职能目标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支出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均衡的,因此美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投资支出重要性的下降,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也大幅降低;国防支出虽然在美国财政支出占有重要地位,但比重大幅下降;而健康保障计划支出持续增长,已经成为美国财政支出中最主要的部分,并未来还将继续扩大,为美国未来的联邦预算和经济增长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此外研发、教育培训、行政管理费支出和国债利息支出等的比例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趋于稳定

篇六: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的比重: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财政性教育拨款”亦即;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2005年数据,按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4.8)美国、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在我国,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3中表“转移支付前”“转与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

  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l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

  比重由29.0%提高到32.7%。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四、对提高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建议据2008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资料,2008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预计达到1581.8亿元。按此推算,2008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超过3%。但这一比重与OECDl5国平均比重5%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1.我国的财政收入比重不高。对此,我们用一个简单公式来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三者的关系:Er=Gr*R(其中:Er为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Cr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R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公式表明,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取决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两个因素,其中财政支出比重是决定因素。一般而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0~14%间较合理(OECD国家平均13.2%),过高则会影响农业、国防和公检法等支出,甚至危及社会稳定。2008年我国教育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达14.9%,若按西方同口径计算(扣除社保资金)则超过15.5%。这表明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是努力的。而表2表明,凡是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较高的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超过或接近35%。虽然近年来我国仅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即使是快速增长的200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仅为20.68%。若按教育拨款占GDP的4%要求,则全国应有1/5财政收入用于教育。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的根本路径,应当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但是,这涉及到产业结构和工商企业的承受能力。在我国以简单加工、低附加值为主的产业结构下,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2.多元财政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6万亿元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2007年,笔者曾调查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发现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3.缺乏基于理性的地区性教育财政政策。随着近年来财力增加和国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的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1)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状况获得缓解;(2)随着多年的持续投入,城市和东部工

  商业县义务教育资金相对充足,但受资金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资金浪费较严重;(3)群众关注点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为此,应摈弃全国“一刀切”的财政政策,而采取更理性、符合地方利益的多元政策。但在分级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是特定的利益主体,强制要求市级政府将自己的钱用于县级农村教育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居民利益的。“一刀切”政策的后果,一是使新增教育经费滞留在本已经费充足的城区中小学——大部分无实效;二是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利益关系的职业教育却因某些原因而无法发展。花钱而得不到效果,导致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转向消极。总之,财力总量的有限性、体制上的脱节和机制上的非理性,是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长期达不到4%的三个主要原因。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在提高公共教育投入比重上无能为力。既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属于教育财政政策范畴,我们就可以在现阶段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第二,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第三,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第四,寻找合理的教育支出增长点。随着城市和工商业县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饱和,国家急需制订新的教育支出增长点和教育财政政策,引导地方教育资金投向。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是三大教育中最薄弱的,又是适合市县管理的领域。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制订基于地方利益、理性多元的教育财政政策。例如,对城市和工商业县来说,在生均拨款达到一定水平后,鼓励他们将资金转向旨在吸收中西部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大幅度提高本地区劳动者技能和竞争实力、“农替代民工”的职业教育上;而对广大农业县来说,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不只是向农村教育拨款,也应考虑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的要求。

  第五,完善和调整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解决高校贷款问题。公立高校是政府办的高校,建设资金应当由政府承担,假如高校决策不妥,政府可以纠正,甚至拍卖房地产还贷。为此,作为应急措施,建议国家分期、逐年解决高校贷款问题,至少高校合理贷款部分的利息,先由省和中央政府分担,然后逐步理顺政府与高校的财政关系。这也是提高教育经费比重的可行政策。总之,实现教育支出占GDP比重4%是我国政府的庄严承诺,是一张承兑支票,虽因种种原因,目前还无力完全承兑,但措施得当,就可以做到在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量中让教育多分一点,让新增教育资金用得更好一些,这应成为我们的积极对策。

  作者:来源: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心马国贤马志远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3期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张春玲

篇七: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首先介绍一下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上找到的:“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2009年预算安排,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在预算执行中,预备费的安排也主要用于上述领域,使各项重点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到较好保障。1.农林水事务支出3501.24亿元。2.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加377.69亿元,增长23.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67.6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413.77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支持解决88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借读费,补助资金51.7亿元。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稳步实施。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出80亿元,改造校舍1.2亿平方米。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建设,支出11.3亿元。对约42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补助资金24亿元。全国约470万名高校和11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支出162.3亿元。从2009年9月1日起,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由原来的240-28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补助103亿元。实施“211工程”等,支出420亿元,促进高等教育发展。3.医疗卫生支出1277.14亿元。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6.66亿元。

  5.保障性住房支出550.56亿元。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0.73亿元。7.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支出1746.62亿元。8.科学技术支出1512.02亿元。9.环境保护支出1151.8亿元。10.公共安全支出1287.45亿元。1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969.99亿元。12.国防支出4829.85亿元。13.交通运输支出2178.71亿元,。1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26.63亿元。15.国债付息支出1320.7亿元。汇总以上各项支出,2009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如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2679.2亿元,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274.5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2723.2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地方对中央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安排,也有很大部分用于民生和“三农”支出

  图: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新华社发接着说一下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以及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年份财政收入GDP(亿元)200013395992152002189041203332004263961598782006393732108712008613173006702001163861096552003217151358232005316491830852007513042573062009668477

  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德国(1998年)2.7%英国(1999年)4.2%泰国(2000年)5.2%加拿大(2000年)7.1%埃及(1997年)3.1%韩国(1997年)5.1%印度(2000年)6.3%俄罗斯(2000年)7.6%

  美国(2000年)9.9%用于教育,医疗的比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25.7

  中国:3.8%印度:19.7%美国:21.5%日本:23.3%1、中国行政成本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06年上升为24%,世界第一,大约是日本的十倍。而这个十倍的前提是:中国的GDP不到日本的60%,而财政收入却是日本的1.2倍。60%,1.2倍,十倍,换算一下,同等条件是日本的20倍。2、中国2004年的数据估计:◆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元◆公款出境旅游:2400亿元(300亿美元)◆公款赌资外流:2000亿元◆仅这几项开支合计就是:12086亿元。◆而当年的财政收入是:26396.47亿元。

  然后看一下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对教育支出比重的展望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次《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4%的目标,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话,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第二句话,我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第三句话,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4%的目标。从今年到2012年,还有三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总之,我们将通过以上各项措施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最后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总结。

  去年15个省份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下降

  http://money.163.com/09/1122/04/5OMSLJJ500252G50.htmlhttp://tieba.baidu.com/f?kz=715722741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02/266068_71136.html?uni=830cb6f0-6744-4b36-9187-28d4be7ff7f4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200903/t20090319_124155.html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9/3/gj090303.htm

篇八: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05教育经济研究2005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秘书处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等部门领导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团体会员单位部分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等

  英美日韩教育财政特点的比较及对我国教育财政改革的启示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洪柳一、英国教育财政的特点1.英国大部分教育经费由地方教育当局负担,中央对地方教育经费提供补助。英国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但英国中央政府一般只直接负责高等教育的财政,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类型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教育当局负担,中央政府对地方教育当局给予补助。2.教育财政立法包含在普通的教育法之中。由于所属法系、立法传统和习惯的差异英国没有制定像日本的《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或美国的《1984年拨款法》等专门的教育财政法,其有关教育财政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他的教育法之中。教育财政作为教育立法内容的一部分,成为国家加强对教育改革与管理的手段。英国几部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法案,如初等教育法、巴尔福法、费舍法等都有这一特征。3.不同类型的学校,经费来源不同。英国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有公立中学和独立学校系统的“公学”,即私立学校;高等教育有大学。公立中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教育当局,而私立中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学费、私人捐款和其他资助。二、美国教育财政的特点1.教育经费来源呈多元化美国教育经费投入是世界上公认的多元体制,经费来源相当广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除政府拨款、学费外,社会捐赠、学校服务社会收入也占很大比例。美国鼓励社会团体、开明人士为教育捐赠,并大力推广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2.发挥政府的主渠道作用

  尽管美国教育经费来源已经呈现多元化特征,但政府投资仍然发挥作用。教育经费是教育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就可以保证国家对教育的调控,使教育更好地体现政府的意志。

  3.公私立学校财政来源的区分美国学校中有公立和私立之分,资金来源略有差别。在美国公立学校中,实行以州政府投资为主体、联邦当地政府投资为补充的投资源共享体制。而美国公立教育主要形式是州立学校,州政府也就自然而然成为美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私立学校占主导地位。私立学校主要是由个人、宗教组织私人团体兴建资助而成。三、日本教育财政的特点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保证人力资源开发众所周知,日本国土外向狭小,天然资源贫乏,战后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在战

  争的废墟上建立一个发达的经济强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本非常重视教育,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曾经说过:“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日本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前首相福田赳夫也曾指出:“日本资源匮乏,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高度。”2.重视基础教育,将普及义务教育置于首位战后,日本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一翼就是重视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将普及义务教育列为重要国策,借以普遍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向高层次延伸,发展中等后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此,人们实行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制度,对义务教育采取无偿制、免费提供教材等。义务教育一直是日本教育投资的重点。无论是在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濒于枯竭、百废待举的情况下,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或是紧缩开支的年代,日本都大力增加教育投资,并一直坚持将教育经费的半数左右用于义务教育。而日本国民的文化教养普遍提高,为日本进入信息化社会、创办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发展尖端科学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实行官民共同分担政策,充分发挥民间活力日本在教育上采取积极鼓励私人办学和国家予以补助的政策。九年义务制学校是国立的公立占主导。私立学校的经费主要靠自筹资金和学生的学费,而政府为了维持其教育质量,提高其教育水平和条件,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根据《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对其进行经常费补助。此外,还通过四学振兴财团实行长期低息贷款等,采取许多振兴措施。这种官民共同担负教育责任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国家和国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了地方、企业、团体和私人等的民间活力。4.健全各种法制,保证教育投资顺利进行日本素以法制健全著称于世,在教育财政上也同样。战后伊始,它就着手各种教育立法的制定,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规模的扩大予以充实和修改,使之臻于完善,从而保证了各种财政制度的执行,为日本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从大的方面来讲,战后首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私立学校设置法》、《社会教育法》。在教育财政方面,有《地方财政法》、《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市镇村立学校职员供给负担法》以及有关《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产业教育振兴法》、《理科教育振兴法》、《学校图书馆法》、《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等。总之,战后日本教育财政之所以取得发展,除了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的主要原因外,还与各种立法保证了其顺利实施有关。四、韩国教育财政的特点1.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力度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有的教育条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韩国虽然对教育投入较大,但教育投入相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比较小,教育投入的规模与实际教育需求尚有一段距离。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一致要求政府增加教育投资,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此,韩国政府采取了增加教育税、增加政府教育预算和地方政府预算的方法加以解决。

  1

  2.政府扶持私立教育的发展韩国私立教育在其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在韩国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私立学校法人对学校的投入不足,已经影响到学校的发展。私立学校,特别是私立大学为了保持学校的发展,稳定教育经费,不得不把经费的负担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基于多方面的考虑,韩国政府增加了对私立教育的投资。3.教育投资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领域,高等教育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普通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阶段,也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在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先山区、农渔村、偏僻地区,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山区、农渔村、偏僻地区,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如果国家在财政投资上不给予倾斜,其普及义务教育的速度将会很慢。而在教育质量和教育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韩国政府考虑到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采取了普及义务教育首先从山区、农渔村、偏僻地区开始的政策。大中城市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市民的收入也比较高,即使国家的教育投入不很大,学龄儿童也能入学。4.重点支持教育改革项目1995年5月31日,在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发表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共提出了72项教育改革的课题,韩国教育部根据其内容的相似性和连贯性,将其归纳为48大项。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将主要支持这些项目。这些项目都是韩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如增设特殊学校,扩大幼儿教育,加强实业(职业)教育,加强外国语教育、培养国际性人才、设立国家多媒体教育支援中心、强化远距离教育、设立尖端技术信息中心、设立教育课程评价院、加强大学的科学研究及实现大学的多样化和特性化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保障。五、启示1.充分发挥财政拨款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作用我国的教育管理制是与财政管理体制基本对应的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体制。这种体制具有分散性,往往由于地方政府财力间的差异和管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教育资源区域配置上的非均衡性。解决教育体制分散性所带来的缺陷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对体制本身进行修正。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体制变动来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从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责以及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政府财力分配格局的变化来看,实施宏观调控的责任应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承担,特别是中央要承担更大的责任。2.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实行有区别的财政政策我国现行对教育的财政政策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而且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要依法达到“三个增长”。这种政策和规定虽然强调了财政对教育的全方位支持,却忽视了不同阶段的教育财政支持强度应具有差异。(1)基础教育(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首先,应由省级政府部门制定与确定资助标准、资助内容和资助金额。资助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免除学杂费,有条件的免除书本费,以及对于非常困难的家庭提供学生入学必需的现金支出补助。同时,确定资助资金的负担责任。在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

  2

  移支付制度之前,省级政府应规定贫困学生资助的标准、内容和金额,并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承担这一部分经费;在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之后,应把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支出作为标准支出需求因素计算。(2)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的核心是完善银行助学贷款制度。现行银行助学贷款制度的主要问题是银行没有积极性,单笔贷款额度小,成本高,银行害怕出现坏账。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学生集体贷款可减少贷款成本,政府则应公开宣布对学生贷款提供担保和用财政资金对发生的坏账进行偿还,以免除银行对坏账的忧虑。此外,应取消目前实行的向所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普遍发放助学金的制度,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资助少数真正困难的学生,增大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对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来说,即便助学贷款制度比较完善.他们也难以承受还贷的压力,3.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教育财政法规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对教育财政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做出规定,或是规定得不够具体。应修订现行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尽早制定《教育投入法》,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法规体系,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和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从而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第3期)

  主

  管:湖北省教育厅办: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辑: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秘书处送: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等部门领导,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团体会员单位,部分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等

  教育经济研究

  2005第3期(总第26期)

  主编报

  3

篇九: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但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低并且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也只占总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还很薄弱这是导致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紧缺的重要原因

  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探讨及启示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一世界领先地位根源于其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筹资。本文对照美国多渠道筹措资金来源分析了我国筹措资金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启示教育投资在国家各项投资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既受制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更体现着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对教育的投资置于国家支出的重要地位。美国每年的教育总投资在4000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居世界首位,如此庞大的教育投资来自何方,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费有哪些可借鉴之处,需要做深入探讨分析。一、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1、政府拨款。美国政府始终是高等教育财政来源的主要提供者。一般而言,公立大学有50%以上的经费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私立大学的财政拨款也占有30%左右,逐步形成了以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为主体的财政拨款体系。联邦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一般占到整个高等教育收入的12%左右,主要用于贫困学生资助和高校科研资助。以2003年为例,联邦政府提供的学生资助资金达到670亿美元,接受各种财政支持的学生超过60%以上,为经济不富裕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创造了条件。对高校的科研资助主要是通过合同的形式进行,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以相同的资格竞争联邦政府的科研项目,如麻省理工学院每年7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自联邦政府的支持。州政府保证本州高校60%左右的经费来源,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分给州公立大学,并为私立大学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办的或以社区为主办的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用以提供低学费的两年制学位教育。2、学费收入。美国高校的学费也是逐年增加的,2002年上完4年私立大学需要13万美元,公立大学需要5万美元,名牌大学需要30万美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学费要比一般大学、冷门专业高些;教育成本高的专业(如医科、建筑、工科)的学费要比教育成本低的专业(如文科)高些;教育成本投入多的学年要比教育成本投入少的学年学费高些,如本科三四年级的学费就高于一二年级的学费。事实上,美国的学费政策仍然属于相对温和的收费政策,公立大学的收费标准占人均经费成本的15%,私立大学也不足50%,即便像耶鲁这样的私立大学,向学生收取的费用也只占学校运作经费收入的14%。况且,美国政府每年仍然会提供一定规模的经费来资助学生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各类学校的学生凡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请联邦和州政府的奖学金和贷款,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各种资助。近年来,尽管美国高校收费有所提高,但仍在多数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3、教育捐赠收入。在美国,向高等教育进行捐赠的历史悠久。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都是享受私人捐赠的著名高校。教育捐赠主要是争取校友会、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等社会各界的支持。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募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据1989年资料介绍,美国捐赠收入在亿元以上高校近百所,最多的哈佛大学为45亿美元(目前已达60亿美元)。为鼓励更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把巨额财富捐赠给高等教育,美国政府制定了免税等优惠政策。在财政预算紧缩的情况下,教育捐赠逐渐成为与政府投入、服务

  收费等并列的重要经费来源,有效地缓解了教育经费的紧张。4、科学研究费收入。在美国,科学研究经费收入或研究成果转让收入(一般不直接举办产业)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是十分重要的收入。它不仅占学校经费比重大(约1/4),也是学校研究能力和水平的象征。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广泛,联邦、州、地方政府以及大企业、大公司都会以合同招标等形式提供大学研究经费,进行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大约50%是在大学院校中进行的。大量的研究经费,不仅支持了学校的科研活动、活跃了学术气氛,也是学校仪器设备的主要经费来源。项目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列入合同计划后,由研究经费开支。在项目研究经费中,学校可以提成多少,则由学校和联邦、州政府每两年商定一次,所提比例各校不一。由于研究经费基数大,学校每年所提成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经费数量也是很大的。如伊州大学香槟校区1995年可提取6600万美元,这对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5、社会服务收入。社会服务收入主要包括由学校举办的公寓、饭店、医院、书店以及体育场馆、影剧院等,按照市场价值规律,通过为师生提供服务所取得的收入,这是和我国高校“一切包下来”的做法最明显的区别之一。社会服务收入约占学校总收入的1/4~1/5。虽然学校不能从这一庞大的收入中提取多少,但这些举办单位需自负盈亏、自收自支,对学校来说等于增加了收入或减少了支出。这些项目的收费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并不强求师生必需租用或使用学校的这些设施条件。由于价格略优于社会或使用比较方便等原因,保证了学校社会服务收入的稳定性。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1、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我国总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多少的主要标志在于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多年来,我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总是徘徊在2%~3%左右。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DP的5%~7%,而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也占GDP的4%左右。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但并没有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12年要达到4%的目标。2、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薄弱,结构不合理。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处在由政府包办、单一拨款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过渡的阶段。1978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的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1987年,国家开始推行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摊和回收制度,把原来的助学金改为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制度,并鼓励高等院校拓宽经费来源。1993年后,全面推行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但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低,并且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也只占总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还很薄弱,这是导致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紧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拨款虽然已经逐年递减,但其所占比重仍然偏高,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仍没有走上市场化的道路,辅助渠道还没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中国社会和私人办学以及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的比例又过低,近年来两年之和一直低于1%,没有很好地发掘这两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篇十: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美国加州基础教育财政改革及成效

  作者:袁慧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第11期

  摘要:公平、效率和充足是美国教育财政的三大关注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基础教育资助因不满足这三点一度受到严厉批评。2013年以来,该州采用地方控制资助法则,在为处境不利的学生和学区提供额外经费之外,转变教育经费使用模式,为学区提供更大的自主权,促进家长和社区参与,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加州加强了问责制,通过设立明确的指标和公开评估结果,推动学校不断进步。研究表明,地方控制资助法则缩小了加州贫困学区和富裕学区的教育经费差距,提高了学生——尤其是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表现,也使加州的学校更加安全和友善。

  关键词:基础教育财政改革地方控制资助法则问责制

  公平、效率和充足是美国教育财政的三个主要关注点[1],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以往的基础教育财政分配方式因不满足这三点而受到严厉批评。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州便出台多项立法和措施,力图保障基本公共教育财政,缩小学区间生均经费差异,但教育经费的匮乏以及由此而来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2007—2008学年至2011—2012学年,加州的基础教育预算减少了74亿美元,生均支出减少了1271美元[2]。2013年,该州的生均支出仅列全美第35名[3]。为应对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加州各地区的学校缩短了教学天数,削减了约3.2万个教师岗位[4],新教师也越来越多地受雇于短期合同,且未能接受相应的入职培训[5]。随着学校教师人数的减少,加州的班级规模开始扩大,高中班额甚至达到40多人,小学班额也超过了30人。与此同时,学校的非核心科目遭到删减,许多重要支出(如校舍维护)被搁置。尽管当时所有学校都受到了财政削减的影响,但是那些招收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的学校受到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图书馆员、艺术和音乐教师、辅导员及学校医护人员流失情况严重。可以说,加州基础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在此情形下,2012年,加州政府决定转变以往按照教育项目进行专项拨款的方式,采用“地方控制资助法则”(LocalControlFundingFormula,LCFF)。根据这一法则,加州政府为同一学段的每位学生提供相同的基本拨款,并为处境不利的学生设定了额外的拨款权重。

  一、LCFF的資助方式

  加州政府认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的教育结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资金的数额,还取决于这些资金的使用方式。以往,加州按教育项目进行的专项拨款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资金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州层面,学区缺乏自主权;学生人口规模相同的不同地区的资金分配存在很大差异[6];一些学生希望得到帮助,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申请渠道,致使许多学校中需要付费的项目更多以富裕学生为服务对象等。美国各州的教育资金来自于联邦、州和地方,但加州与大多数其他州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多依赖州级资金(60%),而不是联邦资金(9%)、地方税(25%)或其他资金(6%)[7]。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资金分配方式,其分配法则不仅决定了一个学区从州和地方获得的资金水平,还影响着学区选择如何使用资金。LCFF作为加州分配教育资金的新方式,并没有增加新的资金来源,而是按照学段,向学区、特许学校和郡教育办公室

  (CountyOfficeofEducation)统一提供生均基本拨款,从而确保将可用的资金分配到学区,由学区决定如何分配给学校和学生,并针对高需求学生和学校进行额外拨款。也就是说,这种拨款不是由学生自行申请,而是直接认定和落实到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身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资金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LCFF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拨款(basegrants)。LCFF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阶段分为四个学段,即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初中及高中,每个学段按照学生平均出勤率进行统一拨款,并在每年根据生活费用变化和不同学段的需求进行调整。由于加州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实行小班授课,学生与教师比例不得超过24:1[8],而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成本较高,因此LCFF对四个学段的基本拨款在调整后呈现出两头偏高、中间偏低的态势。例如,2013—2014学年,四个学段(由低到高)调整后的生均基本拨款额分别为7557美元、6947美元、7154美元和8505美元,2015—2016学年分别上调至7820美元、7189美元、7403美元和8800美元。[9]

  第二部分是补充拨款(supplementalgrants)。LCFF特别关注处境不利的学生,在保障基本拨款的基础上,为低收入家庭学生、英语学习者(Englishlearner)和寄养青年(fosteryouth)提供额外拨款。其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是指有资格获得免费餐或优惠餐的学生,其资格由各学区自行确定;英语学习者是加州教育部每年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进行的评估中被鉴定为英语能力不合格的学生;寄养青年是亲生家庭暂时或长时间无法给予儿童所需的照顾,且不愿意或不可能被领养的学生,由儿童福利系统在一定时间段内提供替代性的家庭照顾,如在亲戚或无血缘关系的家庭寄养等。这三类学生补充拨款的额度相当于基本拨款的20%。拨款根据学生的“非重复计数”进行分配,即符合一项以上资格标准的学生(例如,一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英语学习者)只计算一次。

  第三部分是为上述三类处境不利的学生超过学生总数55%的学区额外提供的集中拨款(concentrationgrants),其额度达到基本拨款的50%。

  二、LCFF的问责制度与执行系统

  LCFF不只是一项教育拨款计划,还是一项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它一改以往高度集中和复杂的专项拨款制度,除了增加对处境不利学生的资助和支持外,鉴于学区最了解本地学生的需求,还将经费直接划拨给各个学区。这种赋予地方较大决策权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为确保地方的教育经费决策能真正符合当地的需求,LCFF还积极加大学校、家庭、社区等地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力图创建一个更加透明的教育财政制度。为此,LCFF要求每个学区每三年提交一次“地方控制和问责计划”(LocalControlandAccountabilityPlan,以下简称“问责计划”),确定学区的三年发展目标,明示为实现这一目标,如何使用和分配LCFF拨款。

  (一)LCFF的问责制度

  “问责计划”是实施LCFF的监督与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问责计划”明确规定了学区制定规范的LCFF的流程。加州所有学区每年都要召集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其他人员,详细说明学区的重点工作和支出,征求其对初拟的“问责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学区至少要举行两次公开听证会,要求第一次听证会必须征求公众对计划的建议和意见,并在随后的听证会上采纳或修改“问责计划”,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当地工会或协会)就该计划进行讨论和完善[10]。此外,LCFF要求学区成立由学区内大多数家长组成的家长咨询委员会,英语学习者比例达到15%的学区还要组建专门的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学区必须向家长咨询委员会和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如有)提交“问责计划”以供审查和提出意见和建议。即使学区没有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建议,也必须在最终的“问责计划”批准之前以书面形式回应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问责计划”为学区设置了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LCFF的问责制一改以往几乎完全依赖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估方式,在根据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CoreStateStandards)以及2015年颁布的《每个学生成功法》(EveryStudentSucceedsAct)中的一些学术指标(如学业成绩和课程标准),考察教育资金投入对学生学习结果影响的同时,增加了多项涉及教育公平和多样化的新指标。例如,学校是否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取学业成功,是否为更多学生提供大学预科和大学水平的课程(如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文凭课程、双学分课程)以及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LCFF给予加州学区极大的自主权,要求社区和家庭参与制定“问责计划”,因此强有力的社区和家庭参与也被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另外,针对加州之前由于学校资金缩减引起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的问题[11],LCFF规定学校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充足的教学材料以及适当的教学和辅导人员。

  具體而言,LCFF共设立了8个优先教育目标和24个详细指标,学区必须据此制定“问责计划”,详细说明实现目标的战略和行动。这些目标和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学生成绩、家长参与和学校环境(见表1)。

  与上述优先目标和指标相匹配的是2017年3月正式发布的在线评估系统——学校仪表板(SchoolDashboard)。作为LCFF的构成部分,学校仪表板一方面是为了让学校、家长以及公众更好地获知学校的状态、变化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另一方面,它更加关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尤其是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其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州政府确定需要额外帮助的学区和学校提供参考,通过调整投资的重点和力度,进一步保障教育拨款的公平性。

  根据上述指标,加州教育部门选择了10个指标用于学校仪表板,其中6个为州级指标,4个为地方指标。州级指标包括高中毕业率、大学准备情况、英语学习者的进步、标准化测试成绩、长期缺勤率以及停学率,收集来自全州范围内所有特定学生群体(包括少数族裔学生、英语学习者、低收入家庭学生、寄养青年学生、残障学生等12个学生群体)的相关信息,评估结果以蓝色、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五种颜色,分别表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和很差五

  个表现水平。根据这6项州级指标,学校仪表板会公布四份报告,公众可以通过学校仪表板的官方网站,知晓相关学校和学区的评估结果。第一份是整体绩效报告,显示所有学生在州级指标中的表现水平,包括被评为红色(很差)和橙色(较差)的学生群体数量等。第二份为状态与变化报告,展示每一个州级指标的绩效,以及相较于过去一年发生的改变。第三份报告相较于第二份更加细致,显示州级指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绩效水平,呈现学生的出勤、学业成绩、毕业率、学校办学条件、学习氛围等。第四份报告是学生群体报告,用五种颜色呈现所有学生和学生群体的绩效水平。

  4个地方指标由当地学区、郡教育办公室以及特许学校提供,包括校园清洁和建筑安全、学校氛围、家长参与以及其他课程的开展情况等。当然,学区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地方指标,监测他们认为在“问责计划”中重要的指标。对于地方指标,学区会得到“达标”“不达标”或“两年及以上不达标”的整体绩效等级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地方指标是仅对当地学区进行的整体评价,并不适用于个别学校或学生团体。

  (二)LCFF的执行系统

  LCFF的执行系统是多层次的。首先,学区“问责计划”的批准权掌握在加州各个郡的教育办公室手中。根据LCFF,加州各郡教育办公室发挥“审查”和“技术援助”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加州政府指定郡教育办公室为“问责计划”的“守门人”,负责审核、要求学区修改、批准或拒绝其“问责计划”[13]。郡教育办公室按照三个硬性条件来评估学区的“问责计划”是否合格:一是该学区的预算支出是否足以实施其所述战略;二是资金分配方式是否满足LCFF规定的比例(即补充拨款和集中拨款分别相当于基本拨款的20%和50%);三是用于学区或学校的补充资助和集中资助的资金是否有效[14]。其次,郡教育办公室还要对“问责计划”不达标的学区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指派学术专家协助学区确定和实施有效的计划,或将该学区转介到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CaliforniaCollaborativeforEducationExcellence)——一个在LCFF下建立的新机构,专门为郡教育办公室和学区提供咨询和协助。2013年,加州拨出1000万美元用于该组织的运作,并在随后几年额外补充了2400万美元,旨在提高学区和学校的领导能力与教学质量,满足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需求。郡教育办公室审核通过的“问责计划”由加州教育部进行最终审核和批准。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郡教育办公室和加州教育部共同构成了LCFF的支持系统,确保学区能够调整资金,实施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战略。

  如果学区未能持续改善州级或地方指标的结果,或教育卓越协助组织在提供了援助后,确定该学区未能实施其指导建议,那么加州教育部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干预:第一,变更学区的“问责计划”,修改学区的年度目标和具体措施;第二,对学区的预算进行修订,使其支出计划与“问责计划”的变动保持一致;第三,停止学区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一)LCFF的问责制度

  “问责计划”是实施LCFF的监督与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问责计划”明确规定了学区制定规范的LCFF的流程。加州所有学区每年都要召集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其他人员,详细说明学区的重点工作和支出,征求其对初拟的“问责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学区至少要举行两次公开听证会,要求第一次听证会必须征求公众对计划的建议和意见,并在随后的听证会上采纳或修改“问责计划”,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当地工会或协会)就该计划进行讨论和完善[10]。此外,LCFF要求学区成立由学区内大多数家长组成的家长咨询委员会,英语学习者比例达到15%的学区还要组建专门的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学区必须向家长咨询委员会和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如有)提交“问责计划”以供审查和提出意见和建议。即使学区没有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建议,也必须在最终的“问责计划”批准之前以书面形式回应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问责计划”为学区设置了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LCFF的问责制一改以往几乎完全依赖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估方式,在根据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CoreStateStandards)以及2015年颁布的《每个学生成功法》(EveryStudentSucceedsAct)中的一些学术指标(如学业成绩和课程标准),考察教育资金投入对学生学习结果影响的同时,增加了多项涉及教育公平和多样化的新指标。例如,学校是否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取学业成功,是否为更多学生提供大学预科和大学水平的课程(如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文凭课程、双学分课程)以及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LCFF给予加州学区极大的自主权,要求社区和家庭参与制定“问责计划”,因此强有力的社区和家庭参与也被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另外,针对加州之前由于学校资金缩减引起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的问题[11],LCFF规定学校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充足的教学材料以及适当的教学和辅导人员。

  具体而言,LCFF共设立了8个优先教育目标和24个详细指标,学区必须据此制定“问责计划”,详细说明实现目标的战略和行动。这些目标和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学生成绩、家长参与和学校环境(见表1)。

  与上述优先目标和指标相匹配的是2017年3月正式发布的在线评估系统——学校仪表板(SchoolDashboard)。作为LCFF的构成部分,学校仪表板一方面是为了让学校、家长以及公众更好地获知学校的状态、变化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另一方面,它更加关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尤其是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其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州政府确定需要额外帮助的学区和学校提供参考,通过调整投资的重点和力度,进一步保障教育拨款的公平性。

  根据上述指标,加州教育部门选择了10个指标用于学校仪表板,其中6个为州级指标,4个为地方指标。州级指标包括高中毕业率、大学准备情况、英语学习者的进步、标准化测试成绩、长期缺勤率以及停学率,收集来自全州范围内所有特定学生群体(包括少数族裔学生、英语学习者、低收入家庭学生、寄养青年学生、残障学生等12个学生群体)的相关信息,评估结果以蓝色、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五种颜色,分别表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和很差五

  个表现水平。根据这6项州级指标,学校仪表板会公布四份报告,公众可以通过学校仪表板的官方网站,知晓相关学校和学区的评估结果。第一份是整体绩效报告,显示所有学生在州级指标中的表现水平,包括被评为红色(很差)和橙色(较差)的学生群体数量等。第二份为状态与变化报告,展示每一个州级指标的绩效,以及相较于过去一年发生的改变。第三份报告相较于第二份更加细致,显示州级指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绩效水平,呈现学生的出勤、学业成绩、毕业率、学校办学条件、学习氛围等。第四份报告是学生群体报告,用五种颜色呈现所有学生和学生群体的绩效水平。

  4个地方指标由当地学区、郡教育办公室以及特许学校提供,包括校园清洁和建筑安全、学校氛围、家长参与以及其他课程的开展情况等。当然,学区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地方指标,监测他们认为在“问责计划”中重要的指标。对于地方指标,学区会得到“达标”“不达标”或“两年及以上不达标”的整体绩效等级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地方指标是仅对当地学区进行的整体评价,并不适用于个别学校或学生团体。

  (二)LCFF的执行系统

  LCFF的执行系统是多层次的。首先,学区“問责计划”的批准权掌握在加州各个郡的教育办公室手中。根据LCFF,加州各郡教育办公室发挥“审查”和“技术援助”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加州政府指定郡教育办公室为“问责计划”的“守门人”,负责审核、要求学区修改、批准或拒绝其“问责计划”[13]。郡教育办公室按照三个硬性条件来评估学区的“问责计划”是否合格:一是该学区的预算支出是否足以实施其所述战略;二是资金分配方式是否满足LCFF规定的比例(即补充拨款和集中拨款分别相当于基本拨款的20%和50%);三是用于学区或学校的补充资助和集中资助的资金是否有效[14]。其次,郡教育办公室还要对“问责计划”不达标的学区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指派学术专家协助学区确定和实施有效的计划,或将该学区转介到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CaliforniaCollaborativeforEducationExcellence)——一个在LCFF下建立的新机构,专门为郡教育办公室和学区提供咨询和协助。2013年,加州拨出1000万美元用于该组织的运作,并在随后几年额外补充了2400万美元,旨在提高学区和学校的领导能力与教学质量,满足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需求。郡教育办公室审核通过的“问责计划”由加州教育部进行最终审核和批准。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郡教育办公室和加州教育部共同构成了LCFF的支持系统,确保学区能够调整资金,实施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战略。

  如果学区未能持续改善州级或地方指标的结果,或教育卓越协助组织在提供了援助后,确定该学区未能实施其指导建议,那么加州教育部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干预:第一,变更学区的“问责计划”,修改学区的年度目标和具体措施;第二,对学区的预算进行修订,使其支出计划与“问责计划”的变动保持一致;第三,停止学区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一)LCFF的问责制度

  “问责计划”是实施LCFF的监督与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问责计划”明确规定了学区制定规范的LCFF的流程。加州所有学区每年都要召集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其他人员,详细说明学区的重点工作和支出,征求其对初拟的“问责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学区至少要举行两次公开听证会,要求第一次听证会必须征求公众对计划的建议和意见,并在随后的听证会上采纳或修改“问责计划”,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当地工会或协会)就该计划进行讨论和完善[10]。此外,LCFF要求学区成立由学区内大多数家长组成的家长咨询委员会,英语学习者比例达到15%的学区还要组建专门的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学区必须向家长咨询委员会和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如有)提交“问责计划”以供审查和提出意见和建议。即使学区没有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建议,也必须在最终的“问责计划”批准之前以书面形式回应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问责计划”为学区设置了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LCFF的问责制一改以往几乎完全依赖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估方式,在根据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CoreStateStandards)以及2015年颁布的《每个学生成功法》(EveryStudentSucceedsAct)中的一些学术指标(如学业成绩和课程标准),考察教育资金投入对学生学习结果影响的同时,增加了多项涉及教育公平和多样化的新指标。例如,学校是否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取学业成功,是否为更多学生提供大学预科和大学水平的课程(如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文凭课程、双学分课程)以及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LCFF给予加州学区极大的自主权,要求社区和家庭参与制定“问责计划”,因此强有力的社区和家庭参与也被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另外,针对加州之前由于学校资金缩减引起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的问题[11],LCFF规定学校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充足的教学材料以及适当的教学和辅导人员。

  具体而言,LCFF共设立了8个优先教育目标和24个详细指标,学区必须据此制定“问责计划”,详细说明实现目标的战略和行动。这些目标和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学生成绩、家长参与和学校环境(见表1)。

  与上述优先目标和指标相匹配的是2017年3月正式发布的在线评估系统——学校仪表板(SchoolDashboard)。作为LCFF的构成部分,学校仪表板一方面是为了让学校、家长以及公众更好地获知学校的状态、变化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另一方面,它更加关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尤其是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其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州政府确定需要额外帮助的学区和学校提供参考,通过调整投资的重点和力度,进一步保障教育拨款的公平性。

  根据上述指标,加州教育部门选择了10个指标用于学校仪表板,其中6个为州级指标,4个为地方指标。州级指标包括高中毕业率、大学准备情况、英语学习者的进步、标准化测试成绩、长期缺勤率以及停学率,收集来自全州范围内所有特定学生群体(包括少数族裔学生、英语学习者、低收入家庭学生、寄养青年学生、残障学生等12个学生群体)的相关信息,评估结果以蓝色、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五种颜色,分别表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和很差五

  个表现水平。根据这6项州级指标,学校仪表板会公布四份报告,公众可以通过学校仪表板的官方网站,知晓相关学校和学区的评估结果。第一份是整体绩效报告,显示所有学生在州级指标中的表现水平,包括被评为红色(很差)和橙色(较差)的学生群体数量等。第二份为状态与变化报告,展示每一个州级指标的绩效,以及相较于过去一年发生的改变。第三份报告相较于第二份更加细致,显示州级指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绩效水平,呈现学生的出勤、学业成绩、毕业率、学校办学条件、学习氛围等。第四份报告是学生群体报告,用五种颜色呈现所有学生和学生群体的绩效水平。

  4個地方指标由当地学区、郡教育办公室以及特许学校提供,包括校园清洁和建筑安全、学校氛围、家长参与以及其他课程的开展情况等。当然,学区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地方指标,监测他们认为在“问责计划”中重要的指标。对于地方指标,学区会得到“达标”“不达标”或“两年及以上不达标”的整体绩效等级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地方指标是仅对当地学区进行的整体评价,并不适用于个别学校或学生团体。

  (二)LCFF的执行系统

  LCFF的执行系统是多层次的。首先,学区“问责计划”的批准权掌握在加州各个郡的教育办公室手中。根据LCFF,加州各郡教育办公室发挥“审查”和“技术援助”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加州政府指定郡教育办公室为“问责计划”的“守门人”,负责审核、要求学区修改、批准或拒绝其“问责计划”[13]。郡教育办公室按照三个硬性条件来评估学区的“问责计划”是否合格:一是该学区的预算支出是否足以实施其所述战略;二是资金分配方式是否满足LCFF规定的比例(即补充拨款和集中拨款分别相当于基本拨款的20%和50%);三是用于学区或学校的补充资助和集中资助的资金是否有效[14]。其次,郡教育办公室还要对“问责计划”不达标的学区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指派学术专家协助学区确定和实施有效的计划,或将该学区转介到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CaliforniaCollaborativeforEducationExcellence)——一个在LCFF下建立的新机构,专门为郡教育办公室和学区提供咨询和协助。2013年,加州拨出1000万美元用于该组织的运作,并在随后几年额外补充了2400万美元,旨在提高学区和学校的领导能力与教学质量,满足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需求。郡教育办公室审核通过的“问责计划”由加州教育部进行最终审核和批准。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郡教育办公室和加州教育部共同构成了LCFF的支持系统,确保学区能够调整资金,实施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战略。

  如果学区未能持续改善州级或地方指标的结果,或教育卓越协助组织在提供了援助后,确定该学区未能实施其指导建议,那么加州教育部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干预:第一,变更学区的“问责计划”,修改学区的年度目标和具体措施;第二,对学区的预算进行修订,使其支出计划与“问责计划”的变动保持一致;第三,停止学区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一)LCFF的问责制度

  “问责计划”是实施LCFF的监督與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问责计划”明确规定了学区制定规范的LCFF的流程。加州所有学区每年都要召集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其他人员,详细说明学区的重点工作和支出,征求其对初拟的“问责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学区至少要举行两次公开听证会,要求第一次听证会必须征求公众对计划的建议和意见,并在随后的听证会上采纳或修改“问责计划”,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当地工会或协会)就该计划进行讨论和完善[10]。此外,LCFF要求学区成立由学区内大多数家长组成的家长咨询委员会,英语学习者比例达到15%的学区还要组建专门的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学区必须向家长咨询委员会和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如有)提交“问责计划”以供审查和提出意见和建议。即使学区没有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建议,也必须在最终的“问责计划”批准之前以书面形式回应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问责计划”为学区设置了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LCFF的问责制一改以往几乎完全依赖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估方式,在根据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CoreStateStandards)以及2015年颁布的《每个学生成功法》(EveryStudentSucceedsAct)中的一些学术指标(如学业成绩和课程标准),考察教育资金投入对学生学习结果影响的同时,增加了多项涉及教育公平和多样化的新指标。例如,学校是否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取学业成功,是否为更多学生提供大学预科和大学水平的课程(如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文凭课程、双学分课程)以及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LCFF给予加州学区极大的自主权,要求社区和家庭参与制定“问责计划”,因此强有力的社区和家庭参与也被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另外,针对加州之前由于学校资金缩减引起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的问题[11],LCFF规定学校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充足的教学材料以及适当的教学和辅导人员。

  具体而言,LCFF共设立了8个优先教育目标和24个详细指标,学区必须据此制定“问责计划”,详细说明实现目标的战略和行动。这些目标和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学生成绩、家长参与和学校环境(见表1)。

  与上述优先目标和指标相匹配的是2017年3月正式发布的在线评估系统——学校仪表板(SchoolDashboard)。作为LCFF的构成部分,学校仪表板一方面是为了让学校、家长以及公众更好地获知学校的状态、变化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另一方面,它更加关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尤其是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其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州政府确定需要额外帮助的学区和学校提供参考,通过调整投资的重点和力度,进一步保障教育拨款的公平性。

  根据上述指标,加州教育部门选择了10个指标用于学校仪表板,其中6个为州级指标,4个为地方指标。州级指标包括高中毕业率、大学准备情况、英语学习者的进步、标准化测试成绩、长期缺勤率以及停学率,收集来自全州范围内所有特定学生群体(包括少数族裔学生、英语学习者、低收入家庭学生、寄养青年学生、残障学生等12个学生群体)的相关信息,评估结果以蓝色、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五种颜色,分别表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和很差五

  个表现水平。根据这6项州级指标,学校仪表板会公布四份报告,公众可以通过学校仪表板的官方网站,知晓相关学校和学区的评估结果。第一份是整体绩效报告,显示所有学生在州级指标中的表现水平,包括被评为红色(很差)和橙色(较差)的学生群体数量等。第二份为状态与变化报告,展示每一个州级指标的绩效,以及相较于过去一年发生的改变。第三份报告相较于第二份更加细致,显示州级指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绩效水平,呈现学生的出勤、学业成绩、毕业率、学校办学条件、学习氛围等。第四份报告是学生群体报告,用五种颜色呈现所有学生和学生群体的绩效水平。

  4个地方指标由当地学区、郡教育办公室以及特许学校提供,包括校园清洁和建筑安全、学校氛围、家长参与以及其他课程的开展情况等。当然,学区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地方指标,监测他们认为在“问责计划”中重要的指标。对于地方指标,学区会得到“达标”“不达标”或“两年及以上不达标”的整体绩效等级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地方指标是仅对当地学区进行的整体评价,并不适用于个别学校或学生团体。

  (二)LCFF的执行系统

  LCFF的执行系统是多层次的。首先,学区“问责计划”的批准权掌握在加州各个郡的教育办公室手中。根据LCFF,加州各郡教育办公室发挥“审查”和“技术援助”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加州政府指定郡教育办公室为“问责计划”的“守门人”,负责审核、要求学区修改、批准或拒绝其“问责计划”[13]。郡教育办公室按照三个硬性条件来评估学区的“问责计划”是否合格:一是该学区的预算支出是否足以实施其所述战略;二是资金分配方式是否满足LCFF规定的比例(即补充拨款和集中拨款分别相当于基本拨款的20%和50%);三是用于学区或学校的补充资助和集中资助的资金是否有效[14]。其次,郡教育办公室还要对“问责计划”不达标的学区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指派学术专家协助学区确定和实施有效的计划,或将该学区转介到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CaliforniaCollaborativeforEducationExcellence)——一个在LCFF下建立的新机构,专门为郡教育办公室和学区提供咨询和协助。2013年,加州拨出1000万美元用于该组织的运作,并在随后几年额外补充了2400万美元,旨在提高学区和学校的领导能力与教学质量,满足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需求。郡教育办公室审核通过的“问责计划”由加州教育部进行最终审核和批准。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郡教育办公室和加州教育部共同构成了LCFF的支持系统,确保学区能够调整资金,实施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战略。

  如果学区未能持续改善州级或地方指标的结果,或教育卓越协助组织在提供了援助后,确定该学区未能实施其指导建议,那么加州教育部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干预:第一,变更学区的“问责计划”,修改学区的年度目标和具体措施;第二,对学区的预算进行修订,使其支出计划与“问责计划”的变动保持一致;第三,停止学区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一)LCFF的问责制度

  “问责计划”是实施LCFF的监督与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问责计划”明确规定了学区制定规范的LCFF的流程。加州所有学区每年都要召集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其他人员,详细说明学区的重点工作和支出,征求其对初拟的“问责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学区至少要举行两次公开听证会,要求第一次听证会必须征求公众对计划的建议和意见,并在随后的听证会上采纳或修改“问责计划”,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当地工会或协会)就该计划进行讨论和完善[10]。此外,LCFF要求学区成立由学区内大多数家长组成的家长咨询委员会,英语学习者比例达到15%的学区还要组建专门的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学区必须向家长咨询委员会和英语学习者家长咨询委员会(如有)提交“问责计划”以供审查和提出意见和建议。即使学区没有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建议,也必须在最终的“问责计划”批准之前以书面形式回应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问责计划”为学区设置了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LCFF的问责制一改以往几乎完全依赖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估方式,在根据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CoreStateStandards)以及2015年颁布的《每个学生成功法》(EveryStudentSucceedsAct)中的一些学术指标(如学业成绩和课程标准),考察教育资金投入对学生学习结果影响的同时,增加了多项涉及教育公平和多样化的新指标。例如,学校是否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取学业成功,是否为更多学生提供大学预科和大学水平的课程(如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文凭课程、双学分课程)以及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LCFF给予加州学区极大的自主权,要求社区和家庭参与制定“问责计划”,因此强有力的社区和家庭参与也被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另外,针对加州之前由于学校资金缩减引起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的问题[11],LCFF规定学校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充足的教学材料以及适当的教学和辅导人员。

  具体而言,LCFF共设立了8个优先教育目标和24个详细指标,学区必须据此制定“问责计划”,详细说明实现目标的战略和行动。这些目标和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学生成绩、家长参与和学校环境(见表1)。

  与上述优先目标和指标相匹配的是2017年3月正式发布的在线评估系统——学校仪表板(SchoolDashboard)。作为LCFF的构成部分,学校仪表板一方面是为了让学校、家长以及公众更好地获知学校的状态、变化以及需要改进之處;另一方面,它更加关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尤其是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其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州政府确定需要额外帮助的学区和学校提供参考,通过调整投资的重点和力度,进一步保障教育拨款的公平性。

  根据上述指标,加州教育部门选择了10个指标用于学校仪表板,其中6个为州级指标,4个为地方指标。州级指标包括高中毕业率、大学准备情况、英语学习者的进步、标准化测试成绩、长期缺勤率以及停学率,收集来自全州范围内所有特定学生群体(包括少数族裔学生、英语学习者、低收入家庭学生、寄养青年学生、残障学生等12个学生群体)的相关信息,评估结果以蓝色、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五种颜色,分别表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和很差五

  个表现水平。根据这6项州级指标,学校仪表板会公布四份报告,公众可以通过学校仪表板的官方网站,知晓相关学校和学区的评估结果。第一份是整体绩效报告,显示所有学生在州级指标中的表现水平,包括被评为红色(很差)和橙色(较差)的学生群体数量等。第二份为状态与变化报告,展示每一个州级指标的绩效,以及相较于过去一年发生的改变。第三份报告相较于第二份更加细致,显示州级指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绩效水平,呈现学生的出勤、学业成绩、毕业率、学校办学条件、学习氛围等。第四份报告是学生群体报告,用五种颜色呈现所有学生和学生群体的绩效水平。

  4个地方指标由当地学区、郡教育办公室以及特许学校提供,包括校园清洁和建筑安全、学校氛围、家长参与以及其他课程的开展情况等。当然,学区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地方指标,监测他们认为在“问责计划”中重要的指标。对于地方指标,学区会得到“达标”“不达标”或“两年及以上不达标”的整体绩效等级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地方指标是仅对当地学区进行的整体评价,并不适用于个别学校或学生团体。

  (二)LCFF的执行系统

  LCFF的执行系统是多层次的。首先,学区“问责计划”的批准权掌握在加州各个郡的教育办公室手中。根据LCFF,加州各郡教育办公室发挥“审查”和“技术援助”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加州政府指定郡教育办公室为“问责计划”的“守门人”,负责审核、要求学区修改、批准或拒绝其“问责计划”[13]。郡教育办公室按照三个硬性条件来评估学区的“问责计划”是否合格:一是该学区的预算支出是否足以实施其所述战略;二是资金分配方式是否满足LCFF规定的比例(即补充拨款和集中拨款分别相当于基本拨款的20%和50%);三是用于学区或学校的补充资助和集中资助的资金是否有效[14]。其次,郡教育办公室还要对“问责计划”不达标的学区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指派学术专家协助学区确定和实施有效的计划,或将该学区转介到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CaliforniaCollaborativeforEducationExcellence)——一个在LCFF下建立的新机构,专门为郡教育办公室和学区提供咨询和协助。2013年,加州拨出1000万美元用于该组织的运作,并在随后几年额外补充了2400万美元,旨在提高学区和学校的领导能力与教学质量,满足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需求。郡教育办公室审核通过的“问责计划”由加州教育部进行最终审核和批准。加州教育卓越协作组织、郡教育办公室和加州教育部共同构成了LCFF的支持系统,确保学区能够调整资金,实施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战略。

  如果学区未能持续改善州级或地方指标的结果,或教育卓越协助组织在提供了援助后,确定该学区未能实施其指导建议,那么加州教育部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干预:第一,变更学区的“问责计划”,修改学区的年度目标和具体措施;第二,对学区的预算进行修订,使其支出计划与“问责计划”的变动保持一致;第三,停止学区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篇十一: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P>  可编辑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在我国,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表3中“转移支付前”与“转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

  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l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

篇十二: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P>  值计算中国当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在近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中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的29位相比经过近的发展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分印证了中国近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但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经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经过近的发展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教育体系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四、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一)中国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

  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GDP(亿财政教育

  育支出元)

  支出占

  (亿元)

  GDP的

  比重

  1993

  867.76

  34634.42.51

  1994

  1174.7446759.42.51

  1995

  1411.5258478.12.41

  1996

  1671.7067884.62.46

  1997

  1862.5474462.62.50

  1998

  2032.4578345.22.59

  1999

  2287.1882067.52.79

  2000

  2562.6189468.12.86

  2001

  3057.0197314.83.14

  2002

  3573.36105172.33.41

  2003

  117390.23.28

  2004

  136875.9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008

  3.48

  2009

  3.09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艾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级机关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高突破20000亿大关。

  表2

  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扩大,且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也逐年增多,可见

  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

  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含学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表3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

  (二)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支出规模情况比较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4)。

  表4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19801985199019941995区

  世界平均4.84.84.84.95.2

  美国6.74.95.25.4

  日本5.85.04.73.6

  法国5.05.85.45.96.1

  印度巴西中国

  3.03.53.93.63.43.63.84.61.652

  2.512.41

  从人均教育支出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的话,中国实际公

  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见表5)。

  表5各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比较

  五、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教育经费

  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种。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为2907万,但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52.11,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49.27%,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远小于非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更低。表6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61999年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

  出(单位:元)

  类级别

  平均

  城镇农村

  别

  义初小财568.70705.56501.22

  务等学政

  教教

  性

  育育

  预433.29502.76399.04

  算

  内

  初财720.96781.67675.44

  中政

  性

  预525.43528.61523.05

  算

  内

  高财825.15

  非中中政

  义等

  性

  务教

  预587.83

  教育

  算

  育

  内

  中财2123.75

  等政

  技性

  术预1934.55

  学算

  校内

  中财2717.26

  等政

  师性

  范预2458.47

  学算

  校内

  高普财10719.89

  等通政

  教高性

  育等预10222.82

  学算

  校内

  (二)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三)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7)。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表7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

  较

  国家

  初等教中等高等教

  育

  教育育

  美国

  0.13

  0.350.21

  英国

  0.15

  0.270.42

  法国

  0.19

  0.270.41

  日本

  0.14

  0.160.49

  韩国意大利巴西印度中国

  0.120.140.110.110.05

  0.170.230.120.150.15

  0.060.451.100.831.93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8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

  际比较(单位:%)

  国家

  初等

  中等

  高等

  中国

  33.0

  42.3

  15.4

  美国

  38.1

  37.5

  24.4

  日本

  32.3

  32.1

  19.0

  印度

  41.8

  29.1

  17.0

  法国

  23.7

  45.9

  19.8

  巴西

  30.8

  34.1

  20.6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四)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财政状况的极不平衡,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

  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性。

  六、中国较其他国家教育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表9)。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二)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1、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5、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表5

  表9

  2、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四)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七、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表10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表10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

  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

  表112008年全国各省预算内

  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见表11)

  4、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5、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

  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八、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

  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

  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四)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五)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六)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七)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注:图表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主要参考文献来自: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凤凰网教育

  论文《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梁素萍

  中国财经报2005-03-08中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吕炜

  《财政学》第七版第四章教育支出陈共

篇十三: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P>  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屮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而我国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三、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国际比较差距明显。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其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偏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7

篇十四: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P>  美国两级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演变分析

  孙阳春;尹晓丽

  【摘要】在美国高等教育大扩张过程中,其两级政府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呈现一定的特征。本文选取20世纪50-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大扩张时期作为分析的时间跨度,分析美国两级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规律,以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级政府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制度有所启示。%DuringtheprocessofthegreatexpansionoftheAmericanhighereducation,thetwolevelsofgovernmentfundingforhighereduca-tiontakesonacertainfeature.ThispaperselectstheperiodoftheAmericanhighereducationexpansionbetween1950sand1980sasthetimespanofanalysis,analyzestheregularityoftheevolutionofAmericantwolevelsofgovernmentfundingforhighereducation,hopingtocastsomelightonthepresenthighereducationfundingsystemsofalllevelsofgovernmentinourcountry,whichnowisinthestageofpopularizationofhighereduca-tion.

  【期刊名称】《教育与经济》

  【年(卷),期】2012(000)003

  【总页数】4页(P64-67)

  【关键词】联邦政府;州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演变

  【作者】孙阳春;尹晓丽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3;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8;G40-054

  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两级管理,省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依照这一基本框架进行。但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央与省两级政府”到底各自应该发挥怎样的投入力度、承担怎样的职能和责任,仍然存在争论和两难。其中,有一个问题亟需澄清——在“两级管理,省级为主”管理体制框架下,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各自所承担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是否一成不变?是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现实条件下应该呈现不同的样态?这是一个关系到宏观决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本文所关注问题的根本指向。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美国不同时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上的演变分析,总结其特点,分析其原因,以期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完善两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制度有所启示。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演变特征的分析,主要集中于20世纪50—80年代初美国高等教育大扩张时期。根据高等教育阶段理论,按照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统计数据,本文将美国的高等教育扩张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大众化实现初期、向普及化过渡时期、普及化实现初期。如表1所示.具体说来,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初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是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实现之后的初期。总体来说,在大扩张时期的不同阶段,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重视程度上呈现不同的样态。数据如表2所示:第一,从绝对金额上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到80年代初为止,教育经费一

  直在不断增加。60年代和70年代的20年间经费的绝对金额增加比较明显,幅度较大。如图1所示。第二,从投入比例上来看,从5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遵循着地方分权制的主要框架,以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主,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一直高于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其中,州政府的投入比例一直呈现上升趋势,80年代以后有小幅减少;联邦政府的投入比例在60年代上升之后,70年代和80年代都呈现相对下降趋势。二者之间的差距在60年代一度减小,70年代以后又逐渐加大。如图2所示。(一)大众化实现初期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初期(195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本达到15%)。这一时期,两级政府经费投入的总体特点是:与20世纪40年代相比,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重有所下降,州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重有所增加;州政府投入比重开始超越联邦政府,联邦政府的投入下降率高于州政府的投入增长率。这说明美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从未实现到实现的关键时期,联邦政府投入的力度非常大,实现了以后,联邦政府的投入力度开始减小。从具体数字上看,1947-1948年度,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5.26亿美元,占美国高等学校经常费收入的25.9%,1957-1958年度投入7.07亿美元,只占15.2%,比重下降了10.7%;同一时期,州政府对高等学校经费投入却增长了7.1%:从1947-1948年度投入3.52亿美元、占美国高等学校经常费收入的17.4%,上升到1957-1958年度的投入11.38亿美元、占24.5%。而19471948年度两级政府投入比重差距是联邦政府比州政府多投入8.5%,到19571958年度,却变成联邦政府比州政府少投入9.3%。之所以呈现联邦政府投入比重大幅下降的状况,主要的原因在于,40年代中后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联邦政府投入了超乎常态的大量教育经费。正是因

  为这种超常规的教育投入比重,才会在50年代当联邦政府投入比重回归正常水平之后,相对显得下降幅度较大。4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投入较多,主要的举措有:第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就投入大量资金资助大学的科学研究,所以1947-1948年度的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重高达25.9%。第二,这一时期颁布的两部法案促进了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194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复员军人法》,该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加速了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进程。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向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提供教育补贴。到1951年为止,联邦政府共计补助就学者八百万名,支出140亿元。1958年联邦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规定:对大学清寒学生给予贷金和奖学金。这充分体现出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的特征。(二)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初,是美国巩固高等教育大众化成果并向普及化过渡时期(197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2%)。这一时期,两级政府经费投入的总体特点是:两级政府都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重,联邦政府的投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州政府,两级政府的投入比重差距明显缩小。这说明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实现的关键点上,联邦政府又承担了重要责任,虽然没有向大众化实现的关键时期那样,投入比重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但是其经费投入的比重也明显上升。从具体数字来看,1967-1968年度,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33.48亿美元,占美国高等学校经常费收入的19.9%,比1957-1958年的15.2%,投入比重上升了4.7%;而州政府1967-1968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41.81亿美元,占美国高等学校经常费收入的24.8%,比1957-1958的24.5%,比重仅上升0.3%。显然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远远高于州政府;两级政府投入比重差距也由1957-1958年度的9.3%缩小到1967-1968年度的4.9%。这说明联邦政府更加

  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之所以呈现上述状况,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美国联邦政府之所以再一次加大了投入比重,是从全体公民的角度,让大多数人都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平衡纳税负担,“向贫困进军,改善学生营养,为减少失业而传授技能,增进国民健康”[5]。第二,在政策举措上,1964年联邦政府扩大了《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又增加高等学校学生贷款和设置国防奖学金。依1964年规定,“贷款由原13500万美元,到1965年增加为13530万美元,1966年增加为17950万美元,1968年增加为19500万美元”[6]。这一时期联邦政府如此多的资金资助进一步巩固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三)普及化实现之后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是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实现之后时期(198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本达到52.3%)。这一时期,两级政府经费投入的总体特点是: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又开始下降,州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重保持稳定,略有下降;两级政府的投入比重差距加大;联邦政府的投入下降率明显高于州政府。这说明联邦政府在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再一次把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转移给州政府。从具体数字来看,1975-1976年度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64.77亿美元,占美国高等学校经常费收入的16.3%,1983-1984年度投入104.06亿美元,比重为12.3%,下降了4.0%;而州政府1975-1976年度高等学校经费投入为122.60亿美元,占美国高等学校经常费收入的30.9%,1983-1984年度投入247.06亿美元,比重为29.3%,下降了1.6%。两级政府的投入比重差距也由1975-1976年度的14.6%上升到1983-1984年度的17%。之所以呈现上述状况,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迫于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等压力,美国联邦政府除了对社区学院和医学等专业教育的资助有所增加外,其他方面

  的教育拨款都在持续减少,资助高等教育“在1970年显然已经变成了不利的政治了”[7]。第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外部的压力,高等教育的增长受到限制,联邦政府的重心开始转移,如通过法律增加对医疗保险的开支,增加12年义务教育的开支,还有监狱、老人的资助以及同时承诺减税。而各州政府由于经济危机的压力,它们的财政经费开支是捉襟见肘,“只有先在高等教育上动动手术,减少高等教育经费投入”[8]。所以,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重也在基本稳定的同时稍有下降,这也是由当时美国整个社会状况决定的。分析美国两级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我国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必须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美国两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不管在比重上呈现怎样的此起彼伏,但在绝对金额上两级政府都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这是值得我国中央与省两级政府借鉴的。1999年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三条明确指出:“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在这种“两级管理,省级为主”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下,我国中央政府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仿效美国两级政府的做法,明确分工、履行职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不断深入,两级政府都要在绝对金额上加大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央政府要随着全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逐年增加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经费的绝对金额投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高度重视本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本地区具体经济情况适当增加本地区高等教育经费的绝对金额投入。(二)根据具体情况协调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重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在不同时期的投入比重对我国的启示意义也是很大的,让我们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实现的关键节点上,联

  邦政府都会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我国在“两级管理,省级为主”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既要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和实际省情确定两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重。现在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如何协调处理好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需要中央政府加大投入,有时候需要省级政府加大投入,不能单纯依靠任何一方。涉及到全国、全局性的问题的时候,中央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本区域的发展更有利的前提下,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则不可推卸。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大众化、普及化的关键时期,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都需要在绝对金额上提高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且中央政府更是要付出比常态下更大的努力,这样才能巩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并顺利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三)以法制手段保障我国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美国十分强调教育立法,通过立法手段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节与控制。美国联邦议会制定过一些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案,这些法案都是规定联邦政府应如何向高等学校提供财政资助,如何向大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重点发展某些特定的学科。历史上的一些高等教育法案如1862年的《莫里尔法案》、1944年的《复员军人法》、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虽然我国有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教育法》和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9],但各省级政府制定的高等教育相关法规、政策很少。因此,我国两级政府在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中央政府必须规范高等教育立法工作,各省级政府也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高等教育法规、政策。通过高等教育立法,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过程中的职责和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如此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稳

  定性和持续性。

  【相关文献】

  [1]强连庆.中美日三国高等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2.[2]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161.[3]HigherEducationinAmericanSociety,RevisedEdition,EditedbyP.G.AltbachandR.O.Berdahl,1987.120.[4]DigestofEducationStatistics1977-78,byW.VanceGrantSpecialistinEducationStatisticsandC.GeorgeLindStatistician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Washinton:1978.126.[5][6]腾大春.今日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8,22-23.[7]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79.[8]于家太.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J].江苏高教,1999,(3):98-102.[9]陈学飞.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4):9-12.责任编辑肖利宏

篇十五: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P>  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日本323321190印度418291170法国237459198巴西308341206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十六: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P>  目录一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二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三中美高等教育拨款体制比较分析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正文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受到各国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关注它直接关系到各高校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财力支撑对高校影响深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比较研究及启示

  作者:赵慧刘辉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06期

  [摘要]国家的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决定了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文章对中美两国现行高等教育拨款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有利于揭示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共性和个性,为健全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美国高等教育拨款体制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受到各国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关注,它直接关系到各高校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财力支撑,对高校影响深远。研究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发挥财政拨款的导向、激励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

  在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是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拨付和管理教育资金。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事务主要包括: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贷款项目等对学生进行援助;设立资助项目鼓励院校进行相关的改革创新活动;提供研究开发经费以资助科学研究等活动。其拨款方式包括学费拨款和合同拨款,一个是针对学生发放的助学金和贷款;另一个是通过合同的方式进行的拨款,支持大学的科研项目。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州政府拥有教育管理权,州教育财政拨款由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该管理委员会除了拥有拨款权以外,还拥有强大的管理权。美国州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拥有广泛的权力,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直接实施对高校的调控。由于各州分权而治,各州之间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各州的教育以及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各不相同,各州的拨款总量、高等教育的拨款比例等各不相同。因此,各州的教育拨款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三种付款方式较有代表性:增量拨款、公式拨款以及合同拨款。一般来说,公式拨款适用于大学教学经常性经费的拨款;而对于大学的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的分配则通常使用合同拨款。

  二、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第六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中央所属和地方所属两部分,国家各部委直属的高校资金由中央财政拨款解决;省、市属高校资金由地方财政解决;还有一些部属院校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其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的单一筹集资金的渠道,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学费、科研经费、校办企业收入、社会筹资和教育基金的多元化筹资格局。

  三、中美高等教育拨款体制比较分析

  1.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及所占比例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一般来讲,大学教育资金有三个来源渠道:学费、捐赠和政府支持,但不包括来自企业的贷款。美国政府的教育投入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以上,财政拨款仍然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美国公立高等学校经费来源比较多,以国家投入为主,达到51%以上。其中,州政府所占份额最大,达40%以上,联邦政府的投入超过10%,高校自筹经费在50%以下。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个人缴纳学杂费。尽管当前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但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也只占总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过低。

  2.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范围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面临着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紧缺的问题,能否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领域,是摆脱高等教育财政短缺困扰的关键。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国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范围也有明确规定。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采取分权管理体制。其特点是,联邦政府只根据有关高等教育法规对高等教育进行指导,这种指导对高校并没有强制性;各州拥有实际的高等教育权,各州的州立大学都属公立;另外,在高等教育的分权管理体制下,美国建立起众多私立高校。联邦政府由于没有实际的高等教育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立法上很难对高等院校实施直接的管理,采用经济手段达成联邦政府的宏观高等教育目标就成为现实而有效的选择。联邦政府的拨款主要是对学生的资助以及科研拨款,且对待公、私立高校是平等的。州政府对高校拨款主要是教学拨款以及一部分科研拨款和少量的学生资助,州政府通过立法、行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等方式加强财政拨款的监督。中国财政拨款对象以公立学校为主,对民办高校几乎没有政府的拨款和项目拨款。由于民办高校的发展长期受国家办学体制的制约,其发展受到许多局限,不能很好地减轻公立学校的压力,也不能有效地缓解民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政府对教育投入能力的不断下降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发展。

  3.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

  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多种多样。美国各州混合使用多种拨款方式,只不过在具体应用范围和实施上有所差别。各州根据经济水平和学生规模采取增量拨款、合同拨款或几种拨款方式并存。中国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拨款方式,但总的来说,拨款方式较单一。自2002年财政部对中央部门的预算核定方式改变后,高等学校拨款模式的改革也与财政预算改革相衔接,改革的方式是“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拨款不能有效适应区域、层次、科类高校的局面,进而有效发挥了财政拨款促进高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调控作用。但是时隔多年,这种方式由于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

  拨款体制改革的启示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研究、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体制和成功经验,有利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

  1.采用绩效评估拨款的方法

  实行绩效评估拨款,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在尊重高校的自主权和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同时建立一系列的评估体系,使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例如,美国某州采取依据绩效评价进行拨款的方式,由该州高教委员会根据一些指标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估,对得满分的学校当年拨款增加5.45%,这样更能促进高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每年给“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财政拨款远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数倍,这样既不利于重点建设高校的长足发展,也打击了一般高校的积极性。如果引用绩效评估拨款的方式,更有利于院校之间进行公平竞争,从而形成一套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拨款机制,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

  2.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拨款政策法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实行“经费定额加专项补助”拨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各院校使用经费的自主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校教育质量下降。高校遇到财政危机时,也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

  如果通过立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拨款事宜,对教育拨款的目的、申请、分配方法和管理等都以相关法律作为保障,这不仅有利于拨款的规范操作,也有利于改善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拨款走上法制化轨道。

  3.设立专门拨款委员会

  拨款委员会不是政府的一个部门,而是一个专门承接政府教育、财政部门对高校拨款任务的中介机构。在业务上,它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但在运作上相对独立。这样能够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由对高等学校进行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以政策引导、经费调节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促使高等学校改变依附于政府的附属地位,真正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4.重视科研拨款,加强高校与工业间的联系

  在美国,科研经费是联邦政府拨款中的主要部分,拨款的重点包括国防、卫生、能源等领域。美国高等教育拨款政策倾向于鼓励大学和工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一方面鼓励大学与工业之间的体制化联系,积极构建多样化的组织机构和合作制度;另一方面是加大立法力度,规范、支持大学与工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我国也应该大力加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高校与工业界的联系,从而加速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朗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善迈,周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拨款体制[J].教育与经济,1991(4).

  [3]官风华,魏新.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1995(2).

  [4]李莉.英美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比较及经验借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孙志军.国际比较及启示:绩效拨款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6]许春淑.我国教育财政困境的原因和对策思考[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6).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张鹤

篇十七: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P>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推荐访问: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美国 财政支出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