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学习强国> 正文

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19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2-25 17:40:05 来源:网友投稿

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19篇)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1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刘凤英1070720110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19篇),供大家参考。

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19篇)

篇一: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1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刘凤英107072011016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当今两个重要的战略,是时代的产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走人才强国之路,同当代大学生密切相关,对我们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分别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出发,阐述两者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及影响。

  科教兴国战略内涵中指出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培养科技文化素质。首先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可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浏览科技相关网页或者去听学校举办的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等来丰富这些知识。还要具备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正确的事,做善良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学用在正确的地方,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民族的发展。

  当前,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我们身边的电子科技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其中核心部件,也就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部分大多出自发达国家。我国由于科技水平落后,主要是加工和消费这些产品。加工环节虽然能提高就业率,但是其中的利润很低,而且我国还是这些产品的消费大国,市场庞大,让外企赚了不少钱。如果我们能自主研发这些产品,并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大大提升。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发展科技将是重中之重,而研发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对能不能出成果、科技能不能发展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将来可以从事研发行业,为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在整个产业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我们掌握了核心科技,我们就可以从生产低科技含量、低利润的产品转型为生产高科技、高利润的产品,从而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同类产品非常多,企业竞争压力大,如果没有科技作支撑,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难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失去市场竞争力就会使企业衰退,甚至倒闭。所以一个长青的企业必须要有够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不仅能使企业稳定市场,而且还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毕业后很有可能会进入企业工作。企业的发展好坏将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把我们自己变得更好,能力更强,才能为企业效力,为国家效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有众多方面的好处: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前面已经提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减小东西部的差异,包括经济和教育水平;它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科技能提高物质水平,教育能提高文化水平,科教兴国战略将同

  时作用于两者,随着两者的不断提高,将逐步向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迈进,即共同富裕;它还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百姓衣食无忧,精神文明又得到提升后,就能安居乐业,兴国安邦;它还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虽然我们国家现在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当然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更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因为科技发展了,才能清洁生产,才能更好地处理污染,从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科教兴国战略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让我们明白该向哪方面努力、为何而努力、以及怎样去努力。我们学习科学,提高科技文化素养,甚至致力于科学研究,不只是为了自身,更重要的是为了祖国的昌盛与繁荣。

  人才强国,顾名思义就是人才可以增强国力,振兴国家。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才还是相对欠缺的,尤其是科研方面的人才,那些国际大奖总与我们无缘,比如诺贝尔奖。那些高新技术的研发者大多是外国人,知识产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只能花大价钱买,甚至买不到,这样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人才来解决困境。人才强国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措施。它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但是我国人才还是存在好些方面的不足,比如专业分布不太合理,热门专业人才较多,比如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还有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更糟的是这几年出现了公务员热,很多大学生放弃了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选择了考公务员。或许是为了那个铁饭碗,或许是为了公务员的福利,亦或是为了在政坛上青云直上。但是公务员所需人数并不多,而且不是人人都适合,为什么不利用专业所学去深造,去突破,去成为那方面的人才呢?一味地跟风只会造成人才浪费,得不偿失。

  我国人才的地区分布也不合理,高级人才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导致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十分匮乏人才。其原因可能是农村、西部等地的工资低、待遇差、经济发展落后等。但是为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到国家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奉献自己,去创造价值。这几年,大学生当村官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到农村和基层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如果有个优秀的带领者,村民致富和提高文化素养就会容易得多。而且带领者也会收获村民的爱戴和赞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到要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由于国外,尤其是那些发达国家,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前沿的科学技术,而且整体素质高于我们,生活和就业环境都比较好,所以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鼓励创新的机制下,理论相对成熟、设备先进的基础上,出国留学的学生可能会有所造诣,但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不能忘却国籍,不能失去热爱祖国的心,应该在学有所成后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面对有些方面的人才欠缺,我们国家也必须接纳外籍人才,加强国外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架飞机可以由那么多国家合作生产,一家企业可以建立那么多跨国公司,那么人才为什么不能相互流通呢?如果各国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又能互相帮助,那么世界将更加美好。

  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人才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精通一切。你可以是一名专

  心致志的建筑师;可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是一名关爱学生的老师;还可以是一名细心认真的车间工人等。我们要学会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形成科学的人才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将来也会步入各行各业,也许曾经的你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一名艺术家,但是成长让我们逐渐明白了现实和人生,也让我们逐渐清楚了什么适合自己、应为什么而奋斗。就业后,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积极、乐观地去完成自身的任务,同时还要向更好处努力,志存高远。这样,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就不会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它指日可待。

  人才强国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一样,对我们的成长同样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指导我们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让我们学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及让我们明白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这个重任。正所谓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作为即将步入人才队伍的我们,应该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地去迎接挑战。

篇二: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如何正确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在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为顺应该战略,关键字:人才强国战略;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人口素质;小康社会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因为人才才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该战略的实施,努力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它更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运用和发展,抓住了执政兴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人才强国战略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客观发展规律把握不够,以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不重视知识分子,使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针对在人才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和国家建设急需大量人才的情况,邓小平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初步形成人才强国战略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人才问题主要是组织路线问题;人才难得,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紧培养选拔各类优秀专业人才;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标准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人才包括党政干部人才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必须打破常规去选拔人才;优化人才群体结构,实现人才流动更新制度;等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强调人才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人才强国的思想。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原来的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充分反映和说明我们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强国”。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目的主要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这一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强国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从而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广纳人才,为我所用,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如何正确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2010年两会《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大会为我们清晰的指出了以下任务:第一是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第二是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第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第四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第五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六是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为完成这些任务,首先是各级政府要提高对人才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最可靠的财富绝不是土地、矿藏、黄金、纸币,更不是宫殿、楼阁,而是在同一个时代的人类社会中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最优秀的人才。必须认识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屡见不鲜的事例是,没有人才了,曾经拥有的金银珠宝乃至国土都会丧失;拥有了最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正确使用,即使一穷二白,也一定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国家也一定越来越强大。在人类进入到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今天,自然资源对财富增值的作用相对下降,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而且,争夺稀有资源也得依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完全成为客观现实。尤其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技术、资源、环境制约。特别是技术制约,而要实

  现技术的突破或者说跨越,没有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其次是要努力做到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怎样才能做到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最优秀的人才呢?毫无疑问,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以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好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较高,已经成为人才大国,潜在的优秀人才资源量大。我们不能放松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引进工作,但同时更应当做好自有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十分重要的是,必须深刻认识人才成长规律。经验表明,学校教育只能给人打下成才的基础,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来最优秀的人才的。政治家要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成长,企业家要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成长,科学家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成长,外交家要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成长,军事家要在军事斗争实践中成长。实践才能造就出最优秀的人才。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实践造就的,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建设实践造就的。因此,必须下定决心着力解决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在实践这个最伟大的学校培养最优秀的人才这个课题,不断深化对相关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创新相关制度机制,真正解决好培养得出的问题。

  四、人才强国战略与提高人口素质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号召“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党中央的号召,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指导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搞好人口科学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去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就人的个体而言,即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人的总体、社会关系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体现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意识到人类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给自然带来的破坏,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表现在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人口质量的提升上。一方面要求人类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以达到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提高全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全面开展对国民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全方位教育,使国民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准、行为规范得到全面提高,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落实到人口

  政策上,就是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人才强国的实施过程就是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

  五、人才强国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强国的实质是素质强国。列宁曾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强国战略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科举教育不能兴国,精英教育也不能兴国,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普遍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而认真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进行大胆创新,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并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持的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必然要回应时代的挑战和要求,全面实施并改进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应该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本质内核。。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提出“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核。在我国建立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高校素质教育必须力图营造一个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环境。

  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形势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人员匮乏,人才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科技人员90%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科技人员数只占10%。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国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为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世界各国相继变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展开了人才争夺大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据此中央不断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一系列目标归结到一点,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面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我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具体表现在党的领导机关干部身上,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如果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缺乏这些能力就必然在各种挑战和危机面前处于被动,无法应对市场经济和国际环境带来的复杂局面,丧失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就可能丧失人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七、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揭示了人才工作与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靠科学、靠法制与靠人才的辩证统一关系,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选择,当今世界,谁拥有经济发展的强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发言权,而发展说到底就是看人才。因而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其人才比较优势,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无不以人才为核心优势,我国恰恰在这一方面有着较大的缺陷和弱势。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正是应对了我国人才不足的国情。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没有大量的人才资源是不行的。人才的数量、人才的质量、人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快慢的制约性因素和主要来源。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能够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党的执政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标志着党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因此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使两者很好地得到了结合。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能够极大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加深了全党对科学技术和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科教在国家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性地位,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源泉。把科教兴国与人才问题综合考察,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认识的新高度,正确地把握了科教兴国的规律性和实质,也精辟地揭示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联系。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生机和活力和谐离不开发展,发展就要有活力,而活力源于人才,因此人才又是和谐发展的生机和源泉。人才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探路创新的示范作用。社会和谐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势必面临许多新的领域

  和新的问题;探索新领域,开辟新道路,就要依靠人才。

  参考文献

  [1]山东人才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意义》,2007[2]许颖,《论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2009[3]刘贵芹,石国亮,《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2004[4]孔令伟,韩明祥,《人才强国战略与大学生素质培养》,2005[5]林利本,《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6]赵明,《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2007

篇三: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相关资料及主要内容解读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要重大而紧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做客强国论坛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人才强国战略-战略由来基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

  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人才强国战略-工作重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讲座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我们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客观要求我们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

  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对专业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我们自己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人才强国战略-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发展来检验。以人为本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创新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上,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上,

  提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提出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把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统筹协调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主要表学术报告会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区协调,东部人才开发要与中西部人才开发协调;二是产业、行业协调,要求合理配置三大产业和各个行业的人才,把人才优势真正体现到产业和行业优势中去;三是所有制协调,要求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协调;四是城乡协调,城市人才开发与农村人才开发协调;五是国际国内协调,国内人才开发与国际人才开发协调,真正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针对中国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要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搞好科学统筹,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外开放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在强调抓紧做好国内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人才资源,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海外人才、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成效确立科学人才观,党的人才理论成为全社会共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点。科学人才观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才定义和人才标准问题,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人为本、“四个尊重”在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形成了共识。提出党管人才,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并在党委组织部门普遍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在改革实践中,通过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坚持市场导向,人才管理机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基本确立,“面向市场、自主选择”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采用,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引进人才的主渠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实施;以聘用制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

  体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创新,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支持。加大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国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据统计,至2007年10月底,全国公务员达617.2万人;2006年底,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475.6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达450.4万人。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仅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了48%,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增长了60.9%。人才强国战略-重要意义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

  俱进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要加强宏观指导,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篇四: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科教兴国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是党中央是党中央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国务院按照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国务院按照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科学分析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社会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并充分估计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人民生活和现代化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进程的巨大影响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根据中国国情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它是中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强调的是科技、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富有挑战性的世纪,在世纪之交,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当然离不开教育。4、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作为大学生,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于我们更是意义重大,其具体意义有:

  1、由于科技创新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的动力,因此必将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创新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切实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国家必将十分重视科技的创新,同时也会大力倡导创新,在大学校园里的我们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勇于创新,增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此一来,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当你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你的思想就会更有跳跃性、更具创新性,当你遇到问题时也就不会太手足无措了。

  2、国家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加大科技用人制度的改革力度,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应有的价值,鼓励科技人员在竞争中创新创业。这样的发展

  .

  .

  态势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作为大学生的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鼓舞着我们向科技进军,让我们对科学技术拥有更浓厚的兴趣。

  3、政府大力倡导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推陈出新,让优秀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建立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扩散和应用。这样的举措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精神支持,让我们有更大的奋斗动力,让你的能力能够被发现。同时能够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的适合我们学习,创造舒适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效果更佳。

  4、由于实行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根本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样为企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趋于科学化,为我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也让此时身在校园的我们有了更大的奋斗目标。为了将来的美好发展而努力。

  5、为了成功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强调建立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科研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加强原始性创新。如此一来让我们的科研环境更加的人性化,让我们拥有更高的科研兴趣,对我们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实施这一战略,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鼓励探索未知世界和客观真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倡团队精神,不拘一格地选用创新人才。让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们勇于创新。这样,我们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7、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措施,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贡献在分配上体现出来,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次类似按劳分配的措施,让人更有动力。中国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让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能够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不会在科技实力上落后与其他国家的,让我们有更大的后盾和奋斗动力。

  8、实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知识造福于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这一点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历史使命。不管将来你的发展如何,你都是在你的祖国的栽培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回报祖国,不能够忘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与我们大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是对我们将来发展的一个引导与鼓励,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个约束。引导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人类的进步与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鼓励我们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幸事,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了这一时代,能够享受如此成

  .

  .

  果,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国与睿智的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如此优越、如此美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全民族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而高校又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责任。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坚定地履行的新的历史使命。只有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才能不辜负我们的祖国与先辈们的不懈努力与奋斗。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应该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我们的历史使命。为了自己发展、更为了国家发展我们更应该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勇于创新和实践,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培养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积极参加各种发明、创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利用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多阅读科技类的课外书籍,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做到“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认真遵守法律和学习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不断学习,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师范)年级:2011级姓名:傅奕敏学号:107012011008

  .

篇五: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党管人才与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组织领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党管人才既包括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还包括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而党的组织领导也不仅仅限于人才工作方面故两者虽有一定交叉之处但不能等同因而项也是错误的

  精品文档

  热点专题十

  [背景介绍]

  你我共享

  人才强国战略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这是科学的人才观的最基本的观点。确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观念,与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出台。2004年1月,江浙沪人事部门的领导齐聚上海,商讨出台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宣言规定:今后长三角的人才将实行资源共享,统一政策和制度,由三省市确定的人才可在长三角区域内自由流动,不迁户口、不转学籍、互认学分,实行一证通。这一规定使得135万上海人才、222万浙江人才、428万江苏人才统统“转籍”为“长三角人”了。“长三角人”的特征是:上班无定所、工作无时限、手持一卡通走遍江浙沪。拿着杭州的身份证,参加上海的考试,在南京当翻译。工作日在异乡上班,到了周末就回家与家人团聚。[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具活力的因素,无论是发明劳动工具,还是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2.人才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比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管理制度更为根本的要素。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企业经营者),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企业如果不能培养、延揽人才,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以留住人才,就不可能提高其经济效益,必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3.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资源的流动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自由度,人才资源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从国家角度看,只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延揽并留住人才,国家经济的发展才能获得更为根本的动力。(二)从哲学角度分析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符合当今时代特征,也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小康大业的实现。2.坚持重点论,着重抓好主要矛盾。在21世纪,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4.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青年成长成才,促进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广大青年要抓住机遇,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并努力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5.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源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又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和必将进一步取得巨大成就,又说明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的具体体现。2.实施人才战略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3.做好人才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各类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各级干部,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素质,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由于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才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四)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例如,建国只有200多年的美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成功有多种因素,其中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美国兴盛的根本所在。不仅美国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安全战略,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人才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的国家战略。二、怎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1.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种种限制,疏通各种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2.国家正确进行宏观调控。要深化改革,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做好服务、引导和监督工作。制定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人才流动中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采取措施,引导人才向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3.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进人才工作深入发展提供保障。5.坚持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还可以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引进海外人才,要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方针。(二)从哲学角度分析1.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2.善于抓主要矛盾。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工作中还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中高级领导干部、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3.坚持全面的观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必须坚持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4.坚持联系的观点。要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推进人才整体开发,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5.坚持发展的观点,创新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要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2.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制定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管理。3.坚持党的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能力训练]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据此回答1-3题。1.中央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主要是因为A.人才资源的配置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的B.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C.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D.我国人才资源匮乏,人才流失严重2.把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根据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因为①党是人才政策和法规的制订者②党管人才就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组织上的领导③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④党管人才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④3.近年来,为了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领导岗位,我国党政机关领导上任实行任前公示制度,让群众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A.选举权B.决定权C.监督权D.任免权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4.当前,我国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及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底,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根据“党管人才”原则,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各尽所能的良好环境;二是创新人才政策和工作机制,确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我国人才工作迈上一个台阶。(1)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确定了“党管人才”原则的意义。(2)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应如何推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3)某校学生在老师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下列资料:一是高层次专家和管理人才等严重短缺。二是我国目前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全国高级技工人数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学生们对自己应立志成为高层次专家和管理人才还是成为高级技能人才感到迷惑。请依据所学哲学道理,就这个问题发表你的意见。[参考答案]1B2C3C解析:第1题,A项属于错误观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包括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D项明显不符合实际,容易排除;C项没有直接论及人才问题,属于“二级引申”,也应排除。第2题,①项属于错误观点,国家政策和法规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但不是由党直接制定;党管人才与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组织领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党管人才既包括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还包括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而党的组织领导也不仅仅限于人才工作方面,故两者虽有一定交叉之处,但不能等同,因而②项也是错误的;③④两项符合题意。第3题,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是指公民具有选举和被选举为人民代表的权利,因此题中公民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并不是行使选举权。4.(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确定了“党管人才”原则有利于我国人才制度建设,为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②提出“党管人才”,体现了党的组织工作与时俱进,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③“党管人才”原则的确立,有利于人才队伍自身建设。(2)①人才是重要资源,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②完善分配制度,保障人才的合法利益的实现。③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利用国际资源,加强我国人才队伍的培养。(3)此题答案应包括以下几点: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一个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条件。一个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应考虑到时代需要和国际发展趋势。③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个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还应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从其他角度作答,可以酌情给分。

  沁园春·雪<毛泽东>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篇六: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百科名片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目录

  科学内涵战略由来工作重点关键问题一、观念问题二、理论问题三、开发问题四、流失问题五、结构问题六、体制问题主要环节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第二是以人为本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以人为本的特点改革创新的特点统筹协调的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实施成效

  重要意义科学内涵战略由来工作重点关键问题一、观念问题二、理论问题三、开发问题四、流失问题五、结构问题六、体制问题主要环节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第二是以人为本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以人为本的特点改革创新的特点统筹协调的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实施成效重要意义展开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做客强国论坛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战略由来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做客强国论坛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基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讲座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对专业人才进行表彰奖励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

  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关键问题一、观念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要认识到人才有优点,也有缺点,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才不可大用,大才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人才观,才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二、理论问题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逐渐掀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与人才强国战略——打造自主知名品牌此相伴随,人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人才的概念、如:范围与判断标准;人才的成长规律;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测评;如何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何构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如何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等。对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解答,能够为有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三、开发问题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人才队伍。但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中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必须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和培训系统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四、流失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

  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例如,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截止目前,累计回国的只有15万多,只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5.86%。加入WTO前后,中国出现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为政之道,重在得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中国必须尽快扭转被动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为此,要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使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五、结构问题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5)地区分布不合理,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仅为225人,而东部地区为302人,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6)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如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之和仅为26%。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六、体制问题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近些年,中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二要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所谓能力主义管理体制,即唯有能者宜在其位。它是由三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即公正评价系统、公正待遇系统和能力开发系统。在能力主义管理中,以公正评价为基础,对人才给予公正待遇。这里的待遇,包括职位、工资福利和荣誉等。经过评价,如果一个人有弱项或不足,则进入能力开发系统,进行培训和提高。很显然,能力主义管理具有鲜明的优点:(1)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的能力,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供科学依据;(2)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避免或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3)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人才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够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激发人才奋发向上,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主要环节

  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发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决定了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意味着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绩正是靠我们13亿人口中的劳动力和人才。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理念,要通过组织和政策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与聪明才智;要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维护人才权益,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第二是以人为本十七大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指出了人对发展的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核心理念,确立二者的主体地位。发展要依靠和充分保护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让人才做贡献,也要为人才做贡献。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投入,创造好的环境。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的观念。不仅注重量的开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注重人才使用,还要关注人才保护。要从选拔、管理、使用、退休,尤其是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源。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针对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要更加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顾。所谓人才工作中的统筹兼顾,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实现人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差距,减少差别。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人才大会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发展来检验。以人为本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

  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创新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上,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上,提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提出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把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统筹协调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区协调,东部人才开发要与中西部人才开发协调;二是产业、行业协调,要求合理配置三大产业和各个行业的人才,把人才优势真正体现到产业和行业优势中去;三是所有制协调,要求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协调;四是城乡协调,城市人才开发与农村人才开发协调;五是国际国内协调,国内人才开发与国际人才开发协调,真正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针对中国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要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搞好科学统筹,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外开放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在强调抓紧做好国内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人才资源,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海外人才、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实施成效确立科学人才观,党的人才理论成为全社会共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学术报告会求,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点。科学人才观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才定义和人才标准问题,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人为本、“四个尊重”在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形成了共识。提出党管人才,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并在党委组织部门普遍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在改革实践中,通过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坚持市场导向,人才管理机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基本确立,“面向市场、自主选择”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采用,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引进人才的主渠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实施;以聘用制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体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创新,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支持。加大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国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据统计,至2007年10月底,全国公务员达617.2万人;2006年底,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475.6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达450.4万人。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仅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了48%,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增长了60.9%。重要意义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人才强国战略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人是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要加强宏观指导,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篇七: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

  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

篇八: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从人的总体社会关系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体现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意识到人类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给自然带来的破坏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如何正确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在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为顺应该战略,关键字:人才强国战略;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人口素质;小康社会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因为人才才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该战略的实施,努力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它更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运用和发展,抓住了执政兴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人才强国战略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客观发展规律把握不够,以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不重视知识分子,使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针对在人才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和国家建设急需大量人才的情况,邓小平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初步形成人才强国战略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人才问题主要是组织路线问题;人才难得,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紧培养选拔各类优秀专业人才;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标准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人才包括党政干部人才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必须打破常规去选拔人才;优化人才群体结构,实现人才流动更新制度;等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强调人才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人才强国的思想。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原来的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充分反映和说明我们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强国”。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目的主要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这一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强国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从而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广纳人才,为我所用,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如何正确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2010年两会《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大会为我们清晰的指出了以下任务:第一是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第二是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第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第四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第五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六是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为完成这些任务,首先是各级政府要提高对人才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最可靠的财富绝不是土地、矿藏、黄金、纸币,更不是宫殿、楼阁,而是在同一个时代的人类社会中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最优秀的人才。必须认识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屡见不鲜的事例是,没有人才了,曾经拥有的金银珠宝乃至国土都会丧失;拥有了最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正确使用,即使一穷二白,也一定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国家也一定越来越强大。在人类进入到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今天,自然资源对财富增值的作用相对下降,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而且,争夺稀有资源也得依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完全成为客观现实。尤其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技术、资源、环境制约。特别是技术制约,而要实

  现技术的突破或者说跨越,没有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其次是要努力做到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怎样才能做到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最优秀的人才呢?毫无疑问,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以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好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较高,已经成为人才大国,潜在的优秀人才资源量大。我们不能放松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引进工作,但同时更应当做好自有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十分重要的是,必须深刻认识人才成长规律。经验表明,学校教育只能给人打下成才的基础,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来最优秀的人才的。政治家要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成长,企业家要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成长,科学家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成长,外交家要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成长,军事家要在军事斗争实践中成长。实践才能造就出最优秀的人才。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实践造就的,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建设实践造就的。因此,必须下定决心着力解决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在实践这个最伟大的学校培养最优秀的人才这个课题,不断深化对相关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创新相关制度机制,真正解决好培养得出的问题。

  四、人才强国战略与提高人口素质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号召“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党中央的号召,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指导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搞好人口科学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去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就人的个体而言,即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人的总体、社会关系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体现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意识到人类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给自然带来的破坏,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表现在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人口质量的提升上。一方面要求人类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以达到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提高全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全面开展对国民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全方位教育,使国民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准、行为规范得到全面提高,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落实到人口

  政策上,就是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人才强国的实施过程就是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

  五、人才强国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强国的实质是素质强国。列宁曾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强国战略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科举教育不能兴国,精英教育也不能兴国,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普遍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而认真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进行大胆创新,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并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持的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必然要回应时代的挑战和要求,全面实施并改进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应该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本质内核。。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提出“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核。在我国建立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高校素质教育必须力图营造一个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环境。

  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形势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人员匮乏,人才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科技人员90%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科技人员数只占10%。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国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为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世界各国相继变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展开了人才争夺大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据此中央不断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一系列目标归结到一点,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面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我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具体表现在党的领导机关干部身上,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如果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缺乏这些能力就必然在各种挑战和危机面前处于被动,无法应对市场经济和国际环境带来的复杂局面,丧失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就可能丧失人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七、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揭示了人才工作与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靠科学、靠法制与靠人才的辩证统一关系,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选择,当今世界,谁拥有经济发展的强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发言权,而发展说到底就是看人才。因而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其人才比较优势,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无不以人才为核心优势,我国恰恰在这一方面有着较大的缺陷和弱势。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正是应对了我国人才不足的国情。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没有大量的人才资源是不行的。人才的数量、人才的质量、人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快慢的制约性因素和主要来源。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能够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党的执政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标志着党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因此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使两者很好地得到了结合。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能够极大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加深了全党对科学技术和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科教在国家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性地位,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源泉。把科教兴国与人才问题综合考察,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认识的新高度,正确地把握了科教兴国的规律性和实质,也精辟地揭示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联系。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生机和活力和谐离不开发展,发展就要有活力,而活力源于人才,因此人才又是和谐发展的生机和源泉。人才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探路创新的示范作用。社会和谐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势必面临许多新的领域

  和新的问题;探索新领域,开辟新道路,就要依靠人才。

  参考文献

  [1]山东人才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意义》,2007[2]许颖,《论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2009[3]刘贵芹,石国亮,《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2004[4]孔令伟,韩明祥,《人才强国战略与大学生素质培养》,2005[5]林利本,《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6]赵明,《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2007

篇九: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备人:范留峰复习目标:1、体会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2、掌握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现状。3、了解我国教育科技方面的成就;理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知识回顾:(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并随着生产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②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P59(2)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或重要意义):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②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③总之,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P59-60(3)为什么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P61(4)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5)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只有把教育搞上去:①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④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P61(6)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或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在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P62(7)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原因):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②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P62(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怎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①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62(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应该怎样做?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

  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高度重视人才问题。(1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应该怎样做?①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能,胜任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当堂训练:单选题1.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得出的评估结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空间技术正广泛运用于通信、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A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①②③④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C.①②④③我国科技总体水D.②③④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已没有差距④我们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B.①②③2.2012年3月8日,由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制的城际动车组在马来西亚批量上线运营,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城际动车组首次走出国门。列车设计过程中大量采用圆弧顶、屏风、棕榈叶等马来西亚本土文化元素,还专门设计了女士专用车厢。这一成就A①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结果②是尊重外国文化的具体体现③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④说明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创新不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准备B.只要敢于异想天开,一切都能成功C.成功来自于想象D.想象是创新的先导4.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是因为B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往往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③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④我国还没有实现小康生活A.①②④多选题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国之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BCDA教育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B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C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D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6.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27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专家对来自我市中小学生的58l项科技创意作品评价很高,齐赞这一活动好。活动的开展BD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A.提高了青少年对智力成果权的保护意识B.展示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C.能迅速将作品投人生产,产生经济效益D.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7.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广大青年坚持开拓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够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开拓创新,我们中学生应该ABDA善于观察,敢于想象B摆脱定势,求异思维C因循守旧,固步自封D积累知识,勇于实践8、阅读右图,我们得到的启示有ABDA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B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C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的唯一途径D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轨,提高了经济效益1、材料一2011年9月29日21时25分,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此作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慰问,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玩强拼搏,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佳绩。材料二2012年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83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和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说明了什么?

  (2)党和国家重视发展航天事业和重奖科学家有哪些重要意义?(1)作为中学生,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参考答案:(1)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评分说明: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内容均可给分。(2)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积极的贡献;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等。(3)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积极培养自己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2.材料一:2010年7月13—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本世纪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纲要》的序言中说:“教育是民

  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材料二:2011年2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亿万网民就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坦诚、平等的交流。在回答网友有关“中国崛起”的问题时,温总理说:“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什么发展战略?(2)请你谈谈对“强国必先强教”的理解。(三点即可)(3)为了“中国崛起”你应该怎么做?(三点即可)答案:(1)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2)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教育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先决条件,将是人们在知识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拼搏。等等。

篇十: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它是中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强调的是科技、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富有挑战性的世纪,在世纪之交,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当然离不开教育.4、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作为大学生,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于我们更是意义重大,其具体意义有:

  1、由于科技创新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的动力,因此必将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创新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切实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国家必将十分重视科技的创新,同时也会大力倡导创新,在大学校园里的我们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勇于创新,增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此一来,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当你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你的思想就会更有跳跃性、更具创新性,当你遇到问题时也就不会太手足无措了。

  2、国家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加大科技用人制度的改革力度,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应有的价值,鼓励科技人员在竞争中创新创业。这样的发展

  态势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作为大学生的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鼓舞着我们向科技进军,让我们对科学技术拥有更浓厚的兴趣.

  3、政府大力倡导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推陈出新,让优秀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建立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扩散和应用。这样的举措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精神支持,让我们有更大的奋斗动力,让你的能力能够被发现.同时能够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的适合我们学习,创造舒适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效果更佳。

  4、由于实行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根本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样为企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趋于科学化,为我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也让此时身在校园的我们有了更大的奋斗目标。为了将来的美好发展而努力.

  5、为了成功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强调建立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科研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加强原始性创新。如此一来让我们的科研环境更加的人性化,让我们拥有更高的科研兴趣,对我们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实施这一战略,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鼓励探索未知世界和客观真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倡团队精神,不拘一格地选用创新人才。让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们勇于创新.这样,我们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7、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措施,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贡献在分配上体现出来,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次类似按劳分配的措施,让人更有动力。中国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让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能够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不会在科技实力上落后与其他国家的,让我们有更大的后盾和奋斗动力。

  8、实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知识造福于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这一点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历史使命。不管将来你的发展如何,你都是在你的祖国的栽培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回报祖国,不能够忘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与我们大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是对我们将来发展的一个引导与鼓励,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个约束。引导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人类的进步与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鼓励我们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幸事,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了这一时代,能够享受如此成

  果,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国与睿智的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如此优越、如此美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全民族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而高校又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责任。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坚定地履行的新的历史使命。只有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才能不辜负我们的祖国与先辈们的不懈努力与奋斗。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应该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我们的历史使命.为了自己发展、更为了国家发展我们更应该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勇于创新和实践,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培养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积极参加各种发明、创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利用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多阅读科技类的课外书籍,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做到“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认真遵守法律和学习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不断学习,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师范)年级:2011级姓名:傅奕敏学号:107012011008

篇十一: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P>  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关于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情〕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开展中国家,从

  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比拟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养还不够高;〔另外要留意材料中的要求〕

  〔教育〕教育科学文化建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的有机组成局部,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开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立的根底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造就人才和增加民族创新实力的根底,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健,根底是教育。只有教育事业切实得到开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素养,造就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所须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科技〕①科技是

  不能刚好制定有效的开展战略,提高本土的创新实力。④当前同兴旺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有必须的差距。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在高新科技方面有所作为,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开展。

  2、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或提建议〕〔教育角度〕①必需大力推动教育创新,不断开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②加强根底教育,大力推行以造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为核心的素养教育;③落实义务教育。〔科技角度〕①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开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立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养的轨道上来。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舞创新,敬重学问,敬重人才;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科技体制。④抓住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在开展高新技术方面有所作为,实现跨越式的开展。⑤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青少年〕青少年要树立崇高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学问,造就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发扬艰辛奋斗精神,确立正确成才目标,担当时代给予的'使命,为建立小康社会做奉献。〔详细行动:踊跃参加小独创、小制作活动;造就自己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向获奖的科学家学习科学精神〕3、运用有关学问,谈谈对党中心、国务院召开国家科技嘉奖大会重奖科技工作者的相识。

  〔1〕科学技术已成为

  〔1〕国际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底的综合国力的比赛。

  〔2〕科技进步是经济开展的确定性因素。〔3〕科技、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究竟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开展的势必要求。〔4〕说明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毅信念和决心*党中心、国务院为在我国科技事业开展中作出出色奉献的科技工作者隆重授奖说明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热忱鼓舞科技人才的成长,努力营造敬重学问、敬重人才、敬重创新的良好气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重奖科学家的重要意义:⑴重奖科学家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开展关键地位,使经济建立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养轨道上来的重要举措。⑵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关键在人才,重奖科学家表达了党和国家敬重学问,敬重人才鼓舞创新。⑶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机灵才智,热忱鼓舞科技人才的成长。⑷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4、国家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开展的须要。生产力是社会开展的最终确定力气,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泼最具确定性的因素,因而人才资源是

  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加综合国力的须要。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究竟是人才的竞争。

  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须要。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须要。5、什么是人才?社会主义条件下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所谓人才,是指为社会开展和人类进步进展了缔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中作出较大奉献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所谓德才兼备,是指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6、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应当怎么做?〔国家〕〔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敬重劳动、敬重学问、敬重人才、敬重缔造的方针。〔2〕紧紧抓住造就、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立。〔3〕重视教育的优先开展,深化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批高素养的人才。〔4〕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嘉奖机制,鼓舞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造就大批高尖人才。

篇十二: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P>  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形式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②从整体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③要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科学技术竞争已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它,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的素质提高要靠教育。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走科教兴国之路。

  了解我国在科技和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①成就: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业技术领域,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航天事业成就辉煌;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远程教育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初具规模;民办教育迅速发展。②差距: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我国科教和教育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现代化建设还有一定距离。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优先发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育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发展教育途径:实施科教兴国重大战略决策。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③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

  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科教兴国就是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国家。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

篇十三: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P>  试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才强国战略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建设和人的发展观念需要更新。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成为当今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蓝本,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才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摆正人才与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拓展人的全面发展途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观念更新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过程,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不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在满足国内外需求方面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更高层次的产品经营、管理和设计、加工方面的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项目;从政治方面看,自上而下的治理体系和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体系的结合才可能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建立现代民主的模式,仅仅有少数“精英”显然不能满足政治良性运作的要求;从教育方面看,我国目前创办的各类院校不少,但精品不多,教育对象的培养上只注重数量的扩大而不重视教育理念的攀升,在教育成果的体现方面以产品和经济效益的开发为主,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在综合国力以及军事方面同样存在着人才需求与人才素质的矛盾。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队伍与现代化建设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去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了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目前,我国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现状如下:第一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地位的认识偏差。在过去的年代,人们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优越性,认为随着事业的发展人自然而然会获得全面发展。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的发展只处于辅助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这种理念对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显得后劲不足,难以培养合格和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保持人才更替的良性发展。第二是人才培养、使用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我国在引进外国的生产管理经验时候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有所借鉴和吸收,例如:在人才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法、计算机管理法以及业绩评定和环境激励法,但由于原有思想影响和物质基础的限制,对人才的培养只注重当前成效、个人能力和短期目标,而对如何把目标管理与综合评价、即时绩效与长期效益、个人素质与集体能力、创新能力与潜力挖掘等方面有效结合,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思考。第三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落实不够。缺乏明确的法规和制度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就无法使得人才最终落实到各项建设中去,人才的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伯乐识马”式的人才使用情况对我国的人才和事业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少数领导的“任人唯亲”把真正的人才拒之于事业之外,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事业的发展就大打折扣。事实证明,有效的法规及其落实对人才和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力的保障。最后,在吸引人才的环境建设上应该改善和提高。人才成长的环境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解决人才在物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而且要注重“软环境”。即有的人才成长环境偏重于对人才的“锦上添花”而较少“雪中送炭”,人才使用上喜欢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挫

  伤了一部分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积极性。观念有时会左右着人的具体实践。因此,要适应新时期建设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观念必须更新。

  二、“人才强国战略”是对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具体贯彻和落实

  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和演进中,从最初的政治理念到现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内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革命导师的探索与实践中所得出的结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看待人、人类社会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现实条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在以人为本这一历史性主题中具备了新的思想含义,突出了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三个特点。1、人才强国战略重点提出了“从人才自身发展需要”这一创新性思想,注重人的发展需要以及个性和积极性。在计划经济时代,要求一切都应该服从和忠诚,人的创新思维有时被压制甚至受到打击,对“创新”一词的解释也仅仅被理解为在具体的科技知识上有所发明创造而巳。在人文意义上的创新还没有被认可和提倡。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并不具备实际意义。而在人才强国战略中,“从人才自身发展需要”这一观点不仅关注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重视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应该追求的各种理想和需要。这一思想在人才建设中的首次提出,不再一味强调人在事业中的奉献和服从,而是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创新中实现人才的价值,以人的创新思想、制度的创新来发展和巩固对人和事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2、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动态机制为人才建设注入了适应其本质的活力。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形成“计划”的习惯,使人的创造性、灵活性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与社会、事业的协调性也处于一种僵滞的状态,发展较为缓慢。在适应国际背景和国内市场变化的体系中,人才发展的规划也必须随之改进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人才和事业的发展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二者发展机制中寻找一个随时更新的、动态的平衡点,是解决二者之间矛盾、取得预期的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尤其是注重人才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协调,依据新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使得人才的发展具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基础性的条件,才能够使人才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要求进行协调和统一。3、人才强国战略注入了对人才建设的科学内涵。在过去,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都只是一些笼统的提法和宏观的概念,没有从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的过程以及人才造就的目标和具体人才的分类使用、培养上予以准确的细化和区分,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上出现了一些影响人才培养、发展以及人才外流的情况。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更合乎当今时代要求的体现:首先是对人才培养和成长环境的优化。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要改革体制,加强教育培训,用法规来规范人才建设系统的目标,使得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和发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把人才的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中进行全面的设计,把人置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并以此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对人才建设过程和目标的统一性。我国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远远没有跟上发展的需求,各个专业领域包括经济领域都出现了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的现象,尤其缺少精尖人才。而现有人才知识的专业化、系统化和尖端化距离社会和事业发展还有一段距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过去的人才培养观念上有所偏差,缺乏对人才教育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过程支持,或者有了计划受现实条件影响难以实现。此外,对人才的合理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没有给予足

  够的重视,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外流和人才的后继乏力。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建设提出了一个总的目标,就是人才从数量的增加、与经济结构的基本适应、以至于到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有效机制、有效法规的建立这几个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而贯穿此总目标的过程就是发展各种教育、推进教育的社会化,开辟教育的新途径,形成教育的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形成整个社会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最后是对人才队伍建设体现出专业化趋势。人才强国战略从总体上对各类人才的建设和目标进行详细阐述和划分,有了分门别类的指导,把各项人才建设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划,在庞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能够对人的使用和发展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既能达到人的“术业有专攻”,促进人的专业技能发展,又能顾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把人的“专才”、“专能”投入到事业中,再从事业的良好发展中获得人自身的升华和提高。

篇十四: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P>  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企业要做大,就要重视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有一句经典对白:"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搞企业,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如果想把企业做大,不想当一个小作坊主,那就必须重视人才。无论干什么事业,人才都是成功的保障。

  古今中外,治国也好,治企也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真理。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在21实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的依据。在现如今的中国,有很多人都在羡慕西方国家,他们的科技水平为什么那么高,生活条件为什么那么好。城市为什么那么美丽,国立为什么那么强盛。。。。。。一切皆源自于教育水平。

  正是因为有良好教育的国民,他们才能在城市、人文、法制、经济领先全世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都有大学甚至更高的学历。德国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又奇迹般地恢复,不正是因为有了几千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吗?我们的农村和城市为什么差距那么大,还不都是因为农村的教育水平有限而造成的吗?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建国以来,在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努力拼博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向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二、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民族强

  在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工业时代里,一个优秀技工和一个普通技工的收入差距不会太大,但在信息时代里,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收入差异可能高达50倍。微软公司刚起步时,比尔盖茨为早期的微软计算机编写basic语言解释器,他写出的解释器可以在64KB或更小的内存中运行,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尔盖茨的天分造就了后来的微软巨人—微软公司,比尔盖茨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人才对于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里一举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强国,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建立了一个以人才为中心的良性循环机制。在美国,政府为教育和科研投入了大量经费,不遗余力的尾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从教育科研机构走出的大批人才带着大量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进入美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帮助企业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在全球化的

  经济模式和客户至上的经营管理理念指引下,美国企业向全世界的客户销售产品,并由此创造出大量的财富。企业和国民也必然导致美国政府收入的增加,这反过来又切实保障了政府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持续推动。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实现我国有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战略选择。

  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科技的竞争。从建国6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了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美国,一流的教育创造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正是有了一流的科技,美国才能在短短的200多年里,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以IT产业为例,1980年代初期,PC机和DOS等操作系统在美国诞生,它们催生了电子表格、文字处理等应用形式,这不但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帮助IBM、微软等企业创造出了可观的财富;随后,鼠标、图形用户界面、局域网等技术推动了桌面出版、企业应用等相关领域的发展;1995年到2000年间,与Internet相关技术及测览器、电子邮件等应用为全球IT产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今天,语音和手写识别、嵌入式设备、无线网络、Web服务等一大批先进技术方兴未艾,一大批先进的企业正致力于利用这些新技术创造更多的产品和财富。从1980年至今,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都引发了产业环境、高新企业和产品的重大变革;每一次的变革也都有效地扩大了IT产业规模,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和新的财富。目前,全球的IT产业已达到了每年2000亿美元的规模,而美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科技力量,始终在IT领域处于领跑者的地位——这显然应归功于美国在科技、人才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优势。

  教育创造人才,人才创造科技,科技创造财富。教育、人才、科技创造繁荣强盛的国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五: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P>  战略特点促进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发展来检验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

  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

  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

  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

  才强国战略,加强各

  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关键问题

  观念问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要认识到人才有优点,也有缺点,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材不可大用,大材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人才观,才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理论问题

  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逐渐掀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与

  此相伴随,人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如:人才的概念、范围与判断标准;人才的成长规律;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测评;如何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何构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如何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等。对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解答,能够为有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

  开发问题

  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人才队伍。但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中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必须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和培训系统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

  流失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例如,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截止目前,累计回国的只有15万多,只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5.86%。加入WTO前后,中国出现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为政之道,重在得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中国必须尽快扭转被动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为此,要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使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结构问题

  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5)地区分布不合理,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仅为225人,而东部地区为302人,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6)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如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之和仅为26%。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体制问题

  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近些年,中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二要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所谓能力主义管理体制,即唯有能者宜在其位。它是由三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即公正评价系统、公正待遇系统和能力开发系统。在能力主义管理中,以公正评价为基础,对人才给予公正待遇。这里的待遇,包括职位、工资福利和荣誉等。经过评价,如果一个人有弱项或不足,则进入能力开发系统,进行培训和提高。很显然,能力主义管理具有鲜明的优点:(1)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的能力,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供科学依据;(2)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避免或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3)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人才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够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激发人才奋发向上,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首发展度

  发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决定了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意味着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

  绩正是靠我们13亿人口中的劳动力和人才。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理念,要通过组织和政策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与聪明才智;要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维护人才权益,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以人为本

  十七大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指出了人对发展的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

  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核心理念,确立二者的主体地位。发展要依靠和充分保护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让人才做贡献,也要为人才做贡献。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投入,创造好的环境。

  可持续发展

  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的观念。不仅注重量的开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注重人才使用,还要关注人才保护。要从选拔、管理、使用、退休,尤其是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源。

  统筹人才

  针对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要更加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顾。所谓人才工作中的统筹兼顾,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实现人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差距,减少差别。

  战略特点

  促进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

  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发展来检验。

  以人为本

  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

  改革创新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上,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上,提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

  制。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提出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把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统筹协调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区协调,东部人才开发要与中西部人才开发协调;二是产业、行业协调,要求合理配置三大产业和各个行业的人才,把人才优势真正体现到产业和行业优势中去;三是所有制协调,要求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协调;四是城乡协调,城市人才开发与农村人才开发协调;五是国际国内协调,国内人才开发与国际人才开发协调,真正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针对中国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要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搞好科学统筹,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对外开放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在强调抓紧做好国内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人才资源,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海外人才、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

  实施成效

  确立科学人才观,党的人才理论成为全社会共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

  求,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点。科学人才观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才定义和人才标准问题,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人为本、“四个尊重”在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形成了共识。提出党管人才,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并在党委组织部门普遍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在改革实践中,通过贯彻党

  管人才原则,落实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坚持市场导向,人才管理机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基本确立,“面向市场、自主选择”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采用,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引进人才的主渠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实施;以聘用制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体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创新,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支持。

  加大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国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据统计,至2007年10月底,全国公务员达617.2万人;至2006年底,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475.6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达450.4万人。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仅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了48%,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增长了60.9%。

  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

  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

  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

  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要加强宏观指导,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篇十六: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P>  人才铸就强国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正在向

  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国家之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各大强国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主要体现两个核心:一是要做到国家是人才的强国;二是通过合理利用人才达到强国战略的目的。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人才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人才战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

  [1][2]

  要成为人才的强国;另一个方面在于用人才来实现强国的战略

  。

  人才的强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想要强国兴国,首先要做到总量上、结构上、素质上又领先世界的人才,同时包括人才的投资上、人才的发展指标上、人才的效率上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要不断得到优化。要确定人才的全球竞争优势,世界上优秀的人才到中国来能够获得发展,中国也成为世界优秀人才汇集的中心之一,在国际上具有人才竞争优势,这是“人才强国”很重要的体现。第一个是人才总量素质结构要处于一个高的水平;第二个来讲,就是人才的发展水平,比如投资发展水平要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第三就是人才效率、人才的贡献度要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第四就是人才生存的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机制环境,要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优秀人才的价值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世界优秀人才都到中国来。

  也就是说你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在全球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这是一个层面的意思。第二个方面用人才来实现强国战略,要求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报以积极培养、重点引进与知人善用的态度,最终使得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达到强国富国的目的,通过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方针。提出人才要优先发展,实际上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就是说通过人才的优先发展,通过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国家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这个层面上,真正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力度,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去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推动我们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未来竞争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人才强国成功的历史案例

  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一系列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他们的强大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不管哪个方面的因素都和人的作用分不开,而且其中人才往往对国家的强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如今的经济强国中人才起到的作用,不仅可以看出人才强国的可行性,同样为我们国家制定有本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方针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熟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才所起到得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革命,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

  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正是由于出生于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和瓦特使得英国成长为该时代的“日不落帝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国家。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正是由于美国和德国涌现了大批的科技人才,不断革新各项技术,完善工业体系,最终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美德两国实力赶超英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发达国家的“发达资本”主要是人才新加坡建国之后,任何资源都没有,连饮用水都必须向邻居马来西亚买。但新加坡却依靠发掘人才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治国”战略而成为发达国家,本国人才不够优秀,就提供高薪、低税去引进海外人才。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曾概括说:“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增强竞争力,都必须依赖外来移民和人才,而美国之所以能在许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就是因为它广纳人才。”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以“人多地少”作为国家无法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但是,同样起步较晚,又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面积不如中国云南省、而人口却达1.2亿、多火山地震又资源贫瘠的日本,各类人均自然资源指标比中国、印度都更为严峻,却依靠能揽全世界资源为己所用的人才战略,而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收入曾一度高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先后有7名华裔获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其中4人是中国留学生出身,但没有1个人拥有中国籍。如今,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内都开始复制这种美国模式,包括塑造国家梦想吸引人才。专门负责海外猎取人才的“联系新加坡”主管David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我们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这三个20世纪才开始独立的国家,如今也都成为发达国家。

  韩国为了对外国顶尖人才表现足够的诚意,这个过去反对双重国籍的国家决定最迟2011年允许外国顶尖人才(包括外籍韩裔人才)持有双重国籍。韩国《朝鲜日报》等媒体甚至认为与欧美竞争对手相比,这样的努力还不够:“要想成为人均收入达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就要确保一人可以养活数万人的21世纪型人才。要最大程度地将他们吸引到韩国,仅提供奖励远远不够。我们应该进行全方位努力,改善商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能积极接受外国人并与其共存的宽容文化,打造有吸引力的韩国。”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但是,获得外国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即使人口再密集的国家的公民也能够感受到:太多普通外国人的入籍扎根,可能会让土地、公共资源、就业机会等更加紧张,但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超级人才”入籍,则只会让他们得到更多好处。美国的氢弹之父、美国的电子计算机之父都来自于欧洲。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美国曾经动用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加上整个第六集团军,组建了一支特殊作战部队——“阿尔索斯突击队”到德国去抢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当时前苏联也在德国抢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前苏联忙着搬设备、工厂,而美国抢的是人才,德国研发氢弹、原子弹的科学家都被挖到了美国。当时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是德国的1/3,而今天,美国拥有全世界2/3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从以上各大案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家体制的更新还是技术的发展,人是核心是关键,这其中高新技术人才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所以,归根结底发达国家其实是人才的发达,人才强大国家才能强大。

  三、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

  人才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关键,是振兴中华、走向强国之路的根本。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发展和新变化,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我们党首次提出了

  [2]

  人才强国战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

  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我国在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先,在对人才资源上,树立了“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一理念。对人才思想理念的改变,为人才优先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人才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仅需要开发利用好国内人才市场,同时要加强国内外人才交流和竞争,而且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最后,对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目的,一定要做到以用为本。不仅要在各种项目交流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最重要的是做到用好人才,用活人才,达到富国利民的根本目标。我国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强国战略,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步步攀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新中国的崛起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是绝对的主角,其中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善于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是这个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人才铸就强国。

  参考文献

  [1]朱钧侃,刘宇舸.论人才强国战略.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第2卷第4期[2]付春生.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职称论文发表专家[3]逯惠艳.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相关问题探究.探索与争鸣

篇十七: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P>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

  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

  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

篇十八: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P>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

  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

  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

  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

  才强国战略,加强各

  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关键问题

  观念问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要认识到人才有优点,也有缺点,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材不可大用,大材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人才观,才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理论问题

  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逐渐掀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与

  此相伴随,人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如:人才的概念、范围与判断标准;人才的成长规律;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测评;如何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何构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如何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等。对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解答,能够为有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

  开发问题

  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人才队伍。但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中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必须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和培训系统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

  流失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例如,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截止目前,累计回国的只有15万多,只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5.86%。加入WTO前后,中国出现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为政之道,重在得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中国必须尽快扭转被动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为此,要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使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结构问题

  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5)地区分布不合理,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仅为225人,而东部地区为302人,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6)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如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之和仅为26%。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体制问题

  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近些年,中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二要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所谓能力主义管理体制,即唯有能者宜在其位。它是由三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即公正评价系统、公正待遇系统和能力开发系统。在能力主义管理中,以公正评价为基础,对人才给予公正待遇。这里的待遇,包括职位、工资福利和荣誉等。经过评价,如果一个人有弱项或不足,则进入能力开发系统,进行培训和提高。很显然,能力主义管理具有鲜明的优点:(1)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的能力,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供科学依据;(2)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避免或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3)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人才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够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激发人才奋发向上,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首发展度

  发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决定了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意味着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

  绩正是靠我们13亿人口中的劳动力和人才。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理念,要通过组织和政策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与聪明才智;要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维护人才权益,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以人为本

  十七大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指出了人对发展的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

  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核心理念,确立二者的主体地位。发展要依靠和充分保护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让人才做贡献,也要为人才做贡献。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投入,创造好的环境。

  可持续发展

  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的观念。不仅注重量的开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注重人才使用,还要关注人才保护。要从选拔、管理、使用、退休,尤其是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源。

  统筹人才

  针对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要更加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顾。所谓人才工作中的统筹兼顾,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实现人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差距,减少差别。

  战略特点

  促进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

  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发展来检验。

  以人为本

  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

  改革创新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上,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上,提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

  制。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提出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把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统筹协调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区协调,东部人才开发要与中西部人才开发协调;二是产业、行业协调,要求合理配置三大产业和各个行业的人才,把人才优势真正体现到产业和行业优势中去;三是所有制协调,要求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协调;四是城乡协调,城市人才开发与农村人才开发协调;五是国际国内协调,国内人才开发与国际人才开发协调,真正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针对中国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要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搞好科学统筹,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对外开放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在强调抓紧做好国内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人才资源,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海外人才、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

  实施成效

  确立科学人才观,党的人才理论成为全社会共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

  求,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点。科学人才观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才定义和人才标准问题,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人为本、“四个尊重”在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形成了共识。提出党管人才,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并在党委组织部门普遍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在改革实践中,通过贯彻党

  管人才原则,落实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坚持市场导向,人才管理机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基本确立,“面向市场、自主选择”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采用,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引进人才的主渠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实施;以聘用制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体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创新,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支持。

  加大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国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据统计,至2007年10月底,全国公务员达617.2万人;至2006年底,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475.6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达450.4万人。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仅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了48%,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增长了60.9%。

  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

  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

  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

  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要加强宏观指导,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篇十九: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P>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认为现在的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的磨练经受书记赵勇认为现在的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的磨练经受书记赵勇认为现在的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的磨练经受的艰苦并不多对他们来讲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的艰苦并不多对他们来讲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的艰苦并不多对他们来讲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情磨练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质既为祖国建情磨练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质既为祖国建情磨练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质既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设作出了贡献设作出了贡献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一个坚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一个坚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历史上的一代代先人如何自觉地肩负起民族的重任。历史清晰地记载着: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年轻人在党的召唤下到苏联学习,用所学知识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由此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再次为我们提出了新世纪我国的发展目标,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四化”大业。那么,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全面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

  为首要任务。如何才能提高生产力呢?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国家及时地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以此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只有这样,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才不是空谈。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中国人已经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良机。在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革命浪潮中,我们同样吃了大亏,比如在不少行业只能做些信息业下游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平台,没有自己的品牌,被外国人占尽了便宜。1998年,在我国人民与特大洪水作斗争的时候,日本人虽然也派出医疗队,带着药品到洪涝重灾区进行“红十字”服务。事后得知,在抽血的过程中,日本人竟带走了极关键的一部分血样,回国后经过分离、提纯,得到许多珍贵的我国民族所特有的基因,并用其中有益的基因制造出特效药物,获得了巨额利润,还专门申请了国际专利。这不正是我们国人科技意识缺乏造成的结果吗?如此多的漏洞应由谁家补偿呢?责任已一步步落到我们年轻一代身上。我国要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而与外国人打交道,还得学会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努力取胜。

  中国在经历了14年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在2001年成功地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WTO,是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强国地位作为支撑条件。一个国家对高科技的拥有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和在WTO的游戏规则中的强势和弱势。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WTO中无疑处于强势。它们除了资本的优势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掌握了世界的大部分高科技资源,其中包括人才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高科技;有了高科技,就能赢得在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人才不是凭空得来,人才的获得主要是靠教育培养。现在,“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全民族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而高校又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责任。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那么,如今的大学生又怎样才能成才呢?近些年,在一些高校乃至全国许多行业和部门,考“托福”、考GRE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成了许多有为青年奋斗的最高目标。谈到底,有些人的学习目的无非是为了出国。走出国门开阔知识视野,其实并不是件坏事。但不少人却是“一去不复返”,宁愿在西方国家低人一等,也不愿回国效力。国内有项统计,八十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6名赛手,当今除一人仍在上海,一人不知去向,其余4人全在美国。当初,微软要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下就用高薪网罗了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十几名科学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培养人才,往往只落

  得“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结局。如此恶性循环,国家如何能迅速发展?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大力培养政治和业务全面发展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其智力因素即知识水平,更要看德育的种种表现。“德”的标准是很宽泛而实在的。但真正佩称为人才的,至少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基本的社会道德。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对社会做出贡献。千万不要忘记,当年掌管奥斯维辛集中营焚化炉的一批希特勒信徒中,就有戴着医学博士耀眼头衔的出色科学家。宋朝司马光在总结前人做人经验的基础上,曾特别强调了“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的人才判断标准。据报道,前几年北京四中有位学生会主席,学习成绩很好,工作能力也强。在高三复习期间,有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派人与他联系,为他提供免费到美国波士顿某大学留学的机会,条件是学成后需为该公司服务。尽管答应这个条件即意味着他可以不用参加当年残酷的高考,而到美国直接接受良好教育,还意味着他可以为自己并不富裕的家庭节省一大笔开支,并且他未来的事业也可能一帆风顺,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邀请。这名同学在高考中不仅考入了名牌大学,并在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安全部门工作。可以说,他就很好地做到了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光荣典范。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们纷纷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使

  命,如今爱国的表现已不再是救国,而是兴国、强国。当代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间的较量日益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制衡,一个国家的技术单凭模仿、引进已不能保证经济的真正优势,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社会责任“当一名志愿者,到西部去,这是我多年的梦想!”

  “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把青春和智慧贡献给我们的时代,是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连日来,首都各高校志愿者共同的心声。

  “去西部,将使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它将磨练我的意志,培养我的品格。”6月15日晚10点50分,面对记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莫锋由衷地说。那首《丝绸之路》乐曲,曾唤起出生在广东清远、今年23岁的莫锋对西部那种纯净大自然的向往。“我能想象那里的贫瘠,但作为大学生,参加建设西部,责无旁贷。”今年2月份以来发生的非典疫情给国家带来的严峻挑战,更坚定了他服务西部的信念。为此,5月中旬,莫锋还给有关中央领导写去了一封信。信中他建议国家能制定更多的政策为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他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使他有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机会。为此,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已和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成了的就业协议。他表示:“能到西部去做一名白衣战士,传播知识、播洒文明、奉献爱心,是我人生中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面对服务甘肃贫困县的抉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伟兴致勃勃:“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多地思考:‘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而不是社会能

  给我们些什么。”“我是学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鼓励、帮助更多的西部孩子成长、成才,用他们的智慧建设自己的家园!”来自江西革命老区、今年23岁的华伟对未来信心满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分校年仅21岁的管锋已不是第一次当志愿者了。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他就有幸当上了“彩虹志愿者”。“父母对你志愿服务西部支持吗?”“当然,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但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共产党员大学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责任,是模范带头作用。”管锋说,他的父母都理解他,并表示了支持。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比起我们的父辈少了很多吃苦的机会,我的父母就经常跟我讲,只有经过磨难,才会知道生活的甘甜。我想拥有了服务西部这样一段经历,经过这样一种锻炼,培养起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样,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23岁的徐彩峰真诚地表达了他当志愿者的心情。

  做志愿者,服务西部,建设西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在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有许多有志青年学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引导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知国情、受锻炼、增阅历、长才干,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举措。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认为,现在的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的磨练,经受的艰苦并不多,对他们来讲,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情、磨练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质,既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过去参加过团中央发起的扶贫接力计划的青年志愿者,通过志愿者服务,他们在各方面经受了锻炼,许多人完成志愿服务后,回到原来工作岗位都成为业务骨干。完全可以预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将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

  面对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们说,他们只是在做当代大学生应做的事情。他们说:“没有优惠政策鼓励,我们也会去!”他们共同的心声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联,努力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他的那个时代,生命才有意义,青春的岁月才会更显生动、精彩。

推荐访问:人才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强国 意义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