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正文

贾谊的“过秦”论及其“六经”思想基础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08 18:50:2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思想家、史学家贾谊的“过秦”论,是汉初“过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贾谊“过秦”论的历史视角分为“攻”与“守”两个阶段,具体分析了秦之兴亡的原因,得出了“攻守势异”的历史认识;贾谊“过秦”论的目的是为西汉皇朝的政治统治提供历史借鉴,由此提出了具体的仁义治国理论。同时,贾谊是汉初“六经”的重要传人。其“六经”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天道观上作出了论证。在此基础上,贾谊具体阐述了“六经”经传内蕴的仁爱、礼治思想。这些“六经”之论,成为其“过秦”历史总结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贾谊;“过秦”论;“六经”;思想基础

作者简介:汪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16JJD770007)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3.018

汉初思想家、史学家贾谊的学术思想具有“颇通诸家之书”1的特点,对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皆有所汲取。然而从学术思想本质而言,无疑属于儒家。西汉刘歆说:“至孝文皇帝……在汉朝之儒, 唯贾生而已。”2清人卢文弨也说:“两汉文、武之世,有两大儒焉,曰贾子,曰董子。皆以经生而通达治体者也。”3贾谊的代表作《新书》,自班固《汉书·艺文志》开始,历代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目录学著作如宋代官修《崇文总目》、清修《四库全书》等,大多将其归入“儒家类”。贾谊关于历史总结的“过秦”之论,自然也是站在儒家角度立论的,对此学界并无异议。值得注意的是,贾谊还是汉初“六经”的重要传人,对于“六经”经传多有阐发,他的“过秦”论实际上是以“六经”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对此,目前的学界显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4本文试对贾谊的“过秦”论及其与“六经”思想的内在关系作出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攻守势异”:秦之兴亡的历史认识

贾谊关于秦之興亡的历史总结,集中见诸收录《新书》中的三篇《过秦论》,相关论述还大量散见于所上奏疏和《新书》其他篇目当中。贾谊“过秦”论的历史视角分为“攻”与“守”两个阶段,具体分析其兴亡之因;“过秦”论的目的则是为西汉皇朝的政治统治提供历史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治国理论。因此,攻守之论的中心和落脚点在于如何“守”。

首先是“过秦”之论。贾谊三篇《过秦论》是汉初“过秦”思潮的代表作。司马迁不但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加以全文收录,1而且在《陈涉世家》中以《过秦》上篇收尾,可见其对此论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认同。

《过秦上》篇集中探讨秦的兴亡之因。该篇认为秦作为春秋战国西陲边地的一个普通诸侯国,是从秦孝公时期开始对东方展拓的。秦国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时期取得“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态势,主要取决于“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的“地势”,“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的“心志”,以及任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富兵强的“形势”。到了秦王嬴政时期,秦已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台下,威振四海”“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秦国的势力达到鼎盛。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统一天下仅十余年,就因陈胜首义而土崩瓦解了,所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夫”之人陈胜,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没有孔子、墨翟之贤,没有陶朱公、猗顿之富;论地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没有诸侯之位;论力量,仅有“谪戌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如此强大的秦皇朝,为何会如此地不堪一击呢?贾谊得出的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中》篇具体分析秦始皇、秦二世之过。该篇认为,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当时天下“莫不虚心而仰上”,希望国家能够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但是,秦始皇“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之所以如此,因为秦始皇不懂得“取与守不同术也”,所以才沿袭了过去夺取天下的做法,“其道不易,其政不改”。秦二世继位之后,天下人都在盼望着能够改弦易辙,所谓“劳民之易为政也”。然而秦二世不但没有顺应天下希望变易政治的民心,以“正先帝之过”,结束之前推行的各种烦苛苦民之政,反而“重以无道”:“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秦二世的暴虐,比起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结果便是陈胜“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便可以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轻而易举地导致了秦皇朝的覆灭。

《过秦下》篇论述了子婴最终亡国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三主之惑,终身不悟”。始皇之惑,在于不懂得“攻守势异”,以严刑酷法治国,导致国家虚弱;二世继起,却不知更改,反而“暴虐以重祸”,进一步把国家推向了危险的境地;子婴个人既不备“庸主之材”,又得不到“中佐”,“孤立无亲,危弱无辅”,最终导致国家的覆灭。所以贾谊说:“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这便是秦皇朝所面临的危局,国家危亡也就成为必然。

《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关于秦的兴亡,集中阐发的中心思想便是“攻守势异”四个字,这跟前辈陆贾所总结的“逆取顺守”四个字的含义大致相同,说明汉初“过秦”之论的历史总结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贾谊所论秦的“攻势”,在时间上是指秦国自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之后,国富兵强,逐渐取得对东方六国的优势,以至最终剪灭六国、完成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贾谊对于秦国所采取的积极进取的国策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一方面指出“崤函之固”的地势作用,有利于秦国的崛起,另一方面更认为秦的崛起主要还是主观努力所取得的形势:秦国自孝公以来就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并且重用商鞅变法,“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交上“连衡而斗诸侯”,打破六国合纵局面。正是这一切,使得秦国逐渐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断积长,最终到秦王嬴政时期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三篇《过秦论》系统阐述了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秦国逐渐取得有利形势的具体过程。

推荐访问:论及 思想 基础 贾谊 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