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3年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6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3-11-06 09:0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上脚动作[垂手]手腕放松,手自然下垂成指尖向下。[提压腕]手腕上提,同时手指放松下垂为“提”,然后手腕下压、手指上翘为“压”。上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6篇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篇1

上脚动作

[垂手]手腕放松,手自然下垂成指尖向下。

[提压腕]手腕上提,同时手指放松下垂为“提”,然后手腕下压、手指上翘为“压”。上提下下压时,肘的位置要固定。

[推指]先在“按手位”十指交叉手心向上(见21页图20),然后小臂内转“手心向外推出,肘伸直(见21页图21)。可向下或向前、向上”推指“,这是使手指柔软的练习。

[绕腕]“里绕腕”:先手心向上,然后五指主动踡起,同时“转腕”成手心向下。“外绕腕”:先手心向下,然后五指主动踡起,同时“转腕”成手心向上。

[立掌折腕]五指并拢,指尖向上,掌心向旁,手垂直。臂不动,腕转动,手做“切”物状。

[前斜下位]手臂伸向“前下位”与“前平位”之间的位置,两臂间距与肩同宽。

[单托手]手臂上举,手的位置在头顶偏前,掌心向“前斜上位”,中指尖与眉梢垂直。

[双托手]双臂都在“托手”位上,两手手指相距约一拳余。

上体动作

[晃头]做法同“倾头”。“倾头”连续做,动作幅度缩小。

[含胸]“勾脚旁开腿”位上低头弓背,上体前屈,腰椎形成弓形,背似“上弧形”,骨盆固定,眼视腹部。可训练脊椎松活。

[展胸]“对脚盘坐”位上双肩向后掰,胸前控,头微仰,上体的肩、胸完全展开,骨盆固定,肩与地面保持平行线。也称“腆胸”,“展”与“含”往往是连在一起应用的。可训练脊椎松活。

[提腰]上体由下至上向右、向左交替晃动,同时将腰椎、颈椎拉直,眼视前方。

[松腰]经低头再“含胸”使颈椎、腰椎依次放松,背似“上弧形”。 下肢动作

[对脚盘坐]盘腿坐地上。脚心相对、相贴,膝外侧部贴地,大腿与小腿的弯曲度为150度左右。“上体”直立,略前倾,以保持平衡。

[双跪立]屈膝跪在地面,脚背绷直与小腿贴于地面。大腿与“上体”成垂直,小腿与大腿成90度角。双腿可根据动作需要或并拢或分开,分开时双腿相距同肩宽。

[旁双吸腿]“仰卧”,屈膝,双膝向旁打开,腿外侧尽量贴地。“绷脚”脚尖相靠,脚心相对。

[踮脚]也可称做“半脚尖”。脚趾踩地,脚跟最大限度提起。

[碎步]“正步位踮脚”用脚掌着地交替快速地移动,可以向前、向后、向旁。做“碎步”移动时,腿部不要僵直,膝微弯,舞步碎小,上身平稳不要跳动。

[踵步]“勾脚”脚跟着地,可向前或向旁。

[蛙跳步]一种是“大八字位蹦跳步”,另一种是“双起单落”跳落成一腿是“勾脚旁吸腿”,另一腿着地并微屈膝。

[跳踢步]“正步位”站立,双腿交替做“后吸腿”,落地时支撑重心腿微屈。在做跳踢过程中,双腿膝部始终靠拢,上体略前倾,以保持平衡。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篇2

1、形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2、神

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中国古典舞 “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表达了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不顺则顺”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二、中国舞蹈有哪些特点与规律

1、以情带舞,以舞传情

舞蹈是一种表情的艺术,舞蹈家采用任何形式进行表演,都是通过特定的生活内容的表述,抒发舞者各种繁复多样的情感,使观众在审美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进而受到思想上的陶治和感染。从舞蹈家内心之情,外化为具体可见的形象,再通过其所表现出的情感,唤起观众的共鸣。这样一个艺术传达过程,必须以情带舞和以舞传情,进而达到情景交融,引人入胜。以舞带情,是从无形到有形。即将以舞带情,是从无形到有形。即将孕育于舞蹈家内心的无形之情,凭借训练有素的人体外化为生动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而以舞传情,是化有形为无形。即通过饱含情感的舞蹈形象,激起观众的情感反应。丰富饱满的情感给舞蹈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内心依据;性格化、美化,有高超技巧的舞又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内心的情。

2、动而合度,形变神真

舞蹈最重要的特性是动作性,凡舞必动,不动不能成舞。但又非凡动皆能成舞,只有经过提炼美化、节律化的动作才可能成舞,这就需要讲究“动而合度”。人体的动从形式角度看可分三类,即形、质、势。形,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之分; 质,有刚柔、粗细,强弱、轻重之别;势,有疾徐、动静、聚散、进退、沉升之态。这些对立的因素,如果能恰如其分地统一在人体动的过程中就谓之合度,达到了和谐,从而形成多样统一的舞蹈美。舞蹈艺术的动,除了要求具有形式美外,在内容的表达上也有个合度的问题,这就是要合乎舞蹈反映生活的规律,正确处理再现与表现、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舞蹈反映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不是直白地再现生活的原貌,如实地模拟人物的活动和事件过程,而主要表现人物对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变化的情感反应,描绘在特定情景中人物内心的感情波澜和性格特征。再现是表现的导引,表现是再现的目的,二者不是排斥而是互补,共同为抒发人物的情感,所以,形虽变而情更真。这些变了形的、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动作和姿态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感情,同时还富于形式的美感,达到了形神兼备。

3、风采独具,舞韵长存。

一个舞蹈演员除了要具有舞蹈基本能力和舞蹈技巧能力外,还要有艺术创造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集中一,就是具有在熟练技巧能力基础上的。舞蹈艺术独创性。有无独创性是区别一个普通的舞者还是一位舞蹈艺术家的尺度所在。我国从古至今的着名舞蹈家,哪一位不是在某一方面有杰出超绝的才能才脱颖而出独步舞坛的呢?因此一个成熟的舞蹈家,应当在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能发扬独特所长的舞蹈作品,才能在舞蹈百花园中独领风骚,流传久远。舞蹈家只有风采独具,才能舞韵长存。

三、学习中国舞的好处

1、优美形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经过舞蹈训练(如挺胸、抬头、收腹)能使他们站得直,形体优美,且能纠正驼背、端肩等形体问题。

2、动作协调:舞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配合,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和谐达成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并且使孩子更有节奏感。

3、肢体灵活性、柔韧性:由于经常练习压脚、劈叉、下腰等,孩子的柔韧性,动作灵活性好。

4、磨练毅力:从基本功开始训练,能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磨练坚强意志。

5、提高身体素质:舞蹈需要一定的体力消耗,练习后能促进孩子食欲、增强消化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生病机会。

6、提高合作能力和集体荣益感:舞蹈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只有配合默契才能表演好,由此训练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纪律,培养了协作的观念。

7、培养审美情感:舞蹈是通过音乐、动作、表情、姿态表现内心世界,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到艺术表演的熏陶,使孩子们热爱生活,并能欣赏美、体验美。

8、培养自信心:舞蹈演出能培养孩子当众表演的能力,使孩子们不怯场,表现力强,增强自信心和更好的心理素质。

9、促进智力:舞蹈是通过形体、动作、眼神来表现的,在跳舞的过程中能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尤其是自编自演的作品,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总之,上面就是有关中国舞的一些常识,希望能增强大家对中国舞的认识。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篇3

上脚动作

[垂手]手腕放松,手自然下垂成指尖向下。

[提压腕]手腕上提,同时手指放松下垂为“提”,然后手腕下压、手指上翘为“压”。上提下下压时,肘的位置要固定。

[推指]先在“按手位”十指交叉手心向上(见21页图20),然后小臂内转“手心向外推出,肘伸直(见21页图21)。可向下或向前、向上”推指“,这是使手指柔软的练习。

[绕腕]“里绕腕”:先手心向上,然后五指主动踡起,同时“转腕”成手心向下。“外绕腕”:先手心向下,然后五指主动踡起,同时“转腕”成手心向上。

[立掌折腕]五指并拢,指尖向上,掌心向旁,手垂直。臂不动,腕转动,手做“切”物状。

[前斜下位]手臂伸向“前下位”与“前平位”之间的位置,两臂间距与肩同宽。

[单托手]手臂上举,手的位置在头顶偏前,掌心向“前斜上位”,中指尖与眉梢垂直。

[双托手]双臂都在“托手”位上,两手手指相距约一拳余。

上体动作

[晃头]做法同“倾头”。“倾头”连续做,动作幅度缩小。

[含胸]“勾脚旁开腿”位上低头弓背,上体前屈,腰椎形成弓形,背似“上弧形”,骨盆固定,眼视腹部。可训练脊椎松活。

[展胸]“对脚盘坐”位上双肩向后掰,胸前控,头微仰,上体的肩、胸完全展开,骨盆固定,肩与地面保持平行线。也称“腆胸”,“展”与“含”往往是连在一起应用的。可训练脊椎松活。

[提腰]上体由下至上向右、向左交替晃动,同时将腰椎、颈椎拉直,眼视前方。

[松腰]经低头再“含胸”使颈椎、腰椎依次放松,背似“上弧形”。 下肢动作

[对脚盘坐]盘腿坐地上。脚心相对、相贴,膝外侧部贴地,大腿与小腿的弯曲度为150度左右。“上体”直立,略前倾,以保持平衡。

[双跪立]屈膝跪在地面,脚背绷直与小腿贴于地面。大腿与“上体”成垂直,小腿与大腿成90度角。双腿可根据动作需要或并拢或分开,分开时双腿相距同肩宽。

[旁双吸腿]“仰卧”,屈膝,双膝向旁打开,腿外侧尽量贴地。“绷脚”脚尖相靠,脚心相对。

[踮脚]也可称做“半脚尖”。脚趾踩地,脚跟最大限度提起。

[碎步]“正步位踮脚”用脚掌着地交替快速地移动,可以向前、向后、向旁。做“碎步”移动时,腿部不要僵直,膝微弯,舞步碎小,上身平稳不要跳动。

[踵步]“勾脚”脚跟着地,可向前或向旁。

[蛙跳步]一种是“大八字位蹦跳步”,另一种是“双起单落”跳落成一腿是“勾脚旁吸腿”,另一腿着地并微屈膝。

[跳踢步]“正步位”站立,双腿交替做“后吸腿”,落地时支撑重心腿微屈。在做跳踢过程中,双腿膝部始终靠拢,上体略前倾,以保持平衡。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篇4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 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及其艺术特征的主要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 “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语汇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唐满城教授曾经诙谐地说:“身韵训练是一本万利的”。中国舞蹈界对此亦为之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舞蹈神韵的延续。吕艺生教授说:“这正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

五、结语

“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篇5

1、形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2、神

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中国古典舞 “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表达了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不顺则顺”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二、中国舞蹈有哪些特点与规律

1、以情带舞,以舞传情

舞蹈是一种表情的艺术,舞蹈家采用任何形式进行表演,都是通过特定的生活内容的表述,抒发舞者各种繁复多样的情感,使观众在审美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进而受到思想上的陶治和感染。从舞蹈家内心之情,外化为具体可见的形象,再通过其所表现出的情感,唤起观众的共鸣。这样一个艺术传达过程,必须以情带舞和以舞传情,进而达到情景交融,引人入胜。以舞带情,是从无形到有形。即将以舞带情,是从无形到有形。即将孕育于舞蹈家内心的无形之情,凭借训练有素的人体外化为生动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而以舞传情,是化有形为无形。即通过饱含情感的舞蹈形象,激起观众的情感反应。丰富饱满的情感给舞蹈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内心依据;性格化、美化,有高超技巧的舞又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内心的情。

2、动而合度,形变神真

舞蹈最重要的特性是动作性,凡舞必动,不动不能成舞。但又非凡动皆能成舞,只有经过提炼美化、节律化的动作才可能成舞,这就需要讲究“动而合度”。人体的动从形式角度看可分三类,即形、质、势。形,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之分; 质,有刚柔、粗细,强弱、轻重之别;势,有疾徐、动静、聚散、进退、沉升之态。这些对立的因素,如果能恰如其分地统一在人体动的过程中就谓之合度,达到了和谐,从而形成多样统一的舞蹈美。舞蹈艺术的动,除了要求具有形式美外,在内容的表达上也有个合度的问题,这就是要合乎舞蹈反映生活的规律,正确处理再现与表现、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舞蹈反映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不是直白地再现生活的原貌,如实地模拟人物的活动和事件过程,而主要表现人物对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变化的情感反应,描绘在特定情景中人物内心的感情波澜和性格特征。再现是表现的导引,表现是再现的目的,二者不是排斥而是互补,共同为抒发人物的情感,所以,形虽变而情更真。这些变了形的、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动作和姿态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感情,同时还富于形式的美感,达到了形神兼备。

3、风采独具,舞韵长存。

一个舞蹈演员除了要具有舞蹈基本能力和舞蹈技巧能力外,还要有艺术创造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集中一,就是具有在熟练技巧能力基础上的。舞蹈艺术独创性。有无独创性是区别一个普通的舞者还是一位舞蹈艺术家的尺度所在。我国从古至今的着名舞蹈家,哪一位不是在某一方面有杰出超绝的才能才脱颖而出独步舞坛的呢?因此一个成熟的舞蹈家,应当在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能发扬独特所长的舞蹈作品,才能在舞蹈百花园中独领风骚,流传久远。舞蹈家只有风采独具,才能舞韵长存。

三、学习中国舞的好处

1、优美形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经过舞蹈训练(如挺胸、抬头、收腹)能使他们站得直,形体优美,且能纠正驼背、端肩等形体问题。

2、动作协调:舞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配合,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和谐达成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并且使孩子更有节奏感。

3、肢体灵活性、柔韧性:由于经常练习压脚、劈叉、下腰等,孩子的柔韧性,动作灵活性好。

4、磨练毅力:从基本功开始训练,能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磨练坚强意志。

5、提高身体素质:舞蹈需要一定的体力消耗,练习后能促进孩子食欲、增强消化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生病机会。

6、提高合作能力和集体荣益感:舞蹈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只有配合默契才能表演好,由此训练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纪律,培养了协作的观念。

7、培养审美情感:舞蹈是通过音乐、动作、表情、姿态表现内心世界,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到艺术表演的熏陶,使孩子们热爱生活,并能欣赏美、体验美。

8、培养自信心:舞蹈演出能培养孩子当众表演的能力,使孩子们不怯场,表现力强,增强自信心和更好的心理素质。

9、促进智力:舞蹈是通过形体、动作、眼神来表现的,在跳舞的过程中能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尤其是自编自演的作品,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总之,上面就是有关中国舞的一些常识,希望能增强大家对中国舞的认识。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篇6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 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及其艺术特征的主要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 “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语汇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唐满城教授曾经诙谐地说:“身韵训练是一本万利的”。中国舞蹈界对此亦为之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舞蹈神韵的延续。吕艺生教授说:“这正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

五、结语

“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推荐访问:古典舞 中国 规律 简述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点 古典舞身韵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动势和特点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由来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中国古典舞身韵经过了哪些阶段 中国古典舞身韵包括 中国古典舞身韵意义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要求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