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论文研究方法13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3-11-19 08:40:05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研究方法1、关于课题申报表未按要求填写的,应按要求填写到位。封面上的课题名称如果研究方案里作了调整,这里封面上也需作相应调整;课题负责人,只填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文研究方法13篇,供大家参考。

论文研究方法13篇

论文研究方法篇1

1、关于课题申报表

未按要求填写的,应按要求填写到位。

封面上的"课题名称"如果研究方案里作了调整,这里封面上也需作相应调整;"课题负责人",只填写1个即可;"完成时间",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一年,或1-2年,"完成时间"应填某年某月底,课题研究的正式开始时间早于申报填表时间;"成果形式"写一种即可,一般为"报告",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而"论文",为报告的高级形式;"单位及职务、职称",一般填3个内容,实在没有职务的,填单位、职称2个内容;"邮编、地址"应填写清楚、完整"联系电话"一般填写单位(自己办公室)电话和本人手机电话号码,便于我们之间的联系。

第二面"课题组其他面员的有关情况"中的"课题内分工",应填写明确,尤其是谁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谁承担课题结题报告的执笔撰写任务应予明确;"课题负责人所有单位意见",单位公章和单位分管领导的签字,都不能少。如果课题已批准立题,而签字盖章都应该补上,否则你的研究得不到单位及领导的支持。

2、关于课题的题目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求符合需要性、新颖性、可行性等基本原则。题目,是对研究的高度概括,文字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特色鲜明,字数一般不超过21个,如果太多时可使用副标题的形式。

对照上述要求,象申报2005年度省、市规划课题有的方面我们认为不太适宜,如"幼儿园英语"(目前争议较大,开设条件不够)、"图式理论在初三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图式理论"不太适宜进行)、"在低段数学中培养学生"互评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低年级还不太适宜)、"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英语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以提教学方式转变为宜)、"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融入"(一般在高中研究);

有的内容(题目)我们市里已有比较多的研究,如果再去研究,我们认为必要性不大,如"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初探"、"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与研究"、"构建小学数学情境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新理念下的学生活作文的实践与研究"等;

有的题目提法欠妥,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研究"和"农村后进生自主学习心理素质优化的研究"中的"后进生"、"外来民工子女融入当地初中的实践与研究"(不明确)、"用新理念激活初中英语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一般用"新课标");

有的是老题目,如果要研究,须有新的角度。如"小学科幻画特色教育的研究",你的"科幻画",准备从那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呢?要在题目中表明这个新的角度、"幼儿园折纸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着眼于哪个新的角度呢?)、"幼我积极生存、安全自护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自护"教育方面的研究已比较多,目前强调加强幼儿园门卫保护、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保护等),可改成"幼儿园安全保护工作研究",或换成深一点的角度--"幼儿生存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有的题目未加一定的限制词,使题目显得太大,如《我区社区教育的研究》,若改为《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统合的探索与研究》,研究角度就鲜明一些了。有的题目加了限制词,但不够恰当,影响了研究的价值,如"在童装之乡的学校美术教学中引入童装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可改为"在美术教学中引进童装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一些规范的课题目,最好点明研究方法,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方法为教育实验研究)。有的课题题目没有点明,所以需要在题目中点出来为好,否则象是经验总结式的题目。

如果谁的申报课题题目存在上述情况的,应作必要的调整。

3、关于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表》,最后一个栏目为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要求方面的"说明",即规定研究方案撰写的内容方面的要求。

"说明"是这样要求的:

课题申报须附有详细的研究方案,方案应按规范要求设计,字数为2500-5000(用电脑打印),并包括有以下内容: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4)如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可写上初期研究成果或"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5)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6)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可有的研究方案没有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写,需要修补。

一如写"课题的现实背景及",往往本人、本校、本县(区),甚至本市的背景情况、实际中碰到的、存在的问题情况没有反映或没有足够的反映。

这里介绍阐述的比较好的例子,如《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对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是这样陈述的:

"在幼儿班的多年教学中,经常碰到有孩子把积木塞进鼻孔,或手拿剪刀、竹竿在活动室里追逐打闹;或爬高爬低,乱挤乱撞,造成呼吸障碍、刺伤、摔伤等事故。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中也经常报道幼儿被拐、溺水、发生交通事故等严重事件,而且许多事例触目惊心。我们对幼儿班20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为

分类孩子出生以来受过伤的家长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没有进行过的孩子出现问题时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希望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全面指导、教育的

人数984811537200

百分比49%24%57.5%18.5%100%

由上说明,幼儿期是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繁时期。分析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幼儿自身的弱点。在幼儿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及体力等方面远不及成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以外事故时,很难及时作出正确反应,容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幼儿家长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还很不重视。据资料反映,国外对幼儿此方面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视,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强于国内孩子。另外,家长希望幼儿园对孩子进行较为全面指导人数达100%,这说明家长对幼儿园寄予极高的期望。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幼儿园纲要对此方面要求不够强调,同时也没有这方面的完整教材。因此,我们把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二如写"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一些课题申报者往往把从网上浏览到的许多东西洋洋洒洒地写上,但是不是拿来作为对本课题的指导呢?本课题将要在上面引述基础上研究什么呢?我们本县(区)、本市、本省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呢?等等,都没有说,或没有很好说,如有必要请予补上。本县(区)、本市、本省的研究情况,可从近年来公布的立项课题和获奖课题成果目录中去作大概了解,还要去购买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

三如写"研究内容和目标",一些方案在"研究内容和目标"的陈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要么缺乏可操作性,要么缺乏"研究"性,有的是比较含混、罗嗦。

这里介绍陈述得比较好的例子,如《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

(一)研究内容:

1、幼儿自我保护教育内容研究:

一是交通安全;二是生活安全;三是活动安全;四是防火安全;五是防止意外伤害,设计一系列教育活动,进行幼儿自我保护教育。

2、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一是采用集体教育活动进行;二是通过玩角色游戏进行;三是在日常活动中进行;四是利用一些环境进行;五是与家长联系配合进行。

3、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一是案例、故事分析法;二是游戏模拟法;三是对比法;四是反语激将法;五是家庭作业法。"

上面对"研究内容"的叙述,可以看出课题设计者从"内容安排"、"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阐述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将"操作"与"研究"结合在一起,条理清晰,层次感强。

关于"研究的内容",一般还要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界定"。如果是搞实验,还应写出"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而目前许多被立项的课题,需要但没有作"界定",也没有考虑"变"量的问题。

(二)研究目标:

1、形成自我保护教育序列,提供一系列的自我保护教育活动设计。

2、通过教育,使幼儿掌握有关自我保护方面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3、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揭示和探讨。"

上面对"研究目标"的陈述,很有层次感;二是形成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仿照采用;二是对幼儿有哪些帮助,使得幼儿掌握知识,增强意识,形成能力;三是理论突破,如规律性的揭示和探讨。

四如写"研究基础",往往是课题申报之前没作任何研究,开始申报就是县(区)级,甚至市、省级课题,或者对自己研究室的其他课题,包括本校其他研究的课题没有加以联系起来,象是孤零零的一个。实际上,仔细想想,"研究基础"方面还是有内容可以写,而且是必须给予反映的。如《中国教育券制度的实践与探索》这本书,写的是长兴县教育券这一省级规划研究课题成果鉴定、省教育厅在长兴县召开教育券研讨会等情况。可省厅领导黄新茂却在研讨会上提出:"如明后年,全国课题立项时浙江教育券立进去,作为全国规划课题"。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有了长兴的研究基础、全省研讨会的基础,才考虑全国课题的立项。所以你们在申报省、市科研课题时应将"研究基础"写上,或者说,当你们已有一定研究基础时再报省、市级课题,才更具有条件,才更有资格。

五如"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要有阶段时间和阶段任务,不能脚踩西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至少是三个大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实施阶段,三是结题阶段。其中"实施阶段",又可以具体分出几个来。课题组人员分工也要具体、明确,不能全由主持人一人来做。有的课题较大,需要明确立子课题,那么,由谁,承担什么样的子课题,应该明确。

六如"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包括课题负责人及其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科研水平、能力,所在单位所能提供的人、财、物力的支持程度。有的课题涉及到自己的权限,须得单位领导同意和支持。所以单位盖章、领导签名这一条争取到,一定得补上。

论文研究方法篇2

论文研究方法

一、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 描述性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信息研究方法 探索性研究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数量研究法 功能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 定性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 实证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实验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二、具体论述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8、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9、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0、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11、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13、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4、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三部分,简

要分析选文的单元编制,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6、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7、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18、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篇3

交通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利于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一

摘 要

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安全管理手段,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的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其执法效能大,在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一新生事物也存在不规范执法因素。本文旨在从行政法的角度寻求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有效路径,为电子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电子交通警察;电子证据;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电子交通警察的技术内涵

电子交通警察是公安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套由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技术支撑的电子设备。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交通警察的技术内涵正在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深化。从概念上说,凡是对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实施监测并记录其交通违法行为的设备均可称为电子交通警察系统构成,其核心内容是自动监测和取证。按照采集的信息类型来分,电子交通警察可分为图像型电子交通警察和数据型电子交通警察两大类。图像型电子交通警察是以采集图像为基础的设备,常见的有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车载式交通违法取证系统、车辆稽查管理系统等;数据型电子交通警察是指以采集数据为基础的系统,常见的系统有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汽车行驶记录仪、车辆超速整治系统等。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专门法律法规,只是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条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这一规定是电子交通警察执法被广泛应用的前提条件。《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十六条第二款:“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设置地点应当向社会公布。”该条款规定了电子交通警察执法形式应该公开,不应隐蔽。第五十条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当事人应当及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处以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以二百元(不含)以上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应当适应一般程序。”本条款是关于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处罚方式和程序规定。

此外,还有《行政处罚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和司法解释也确认了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合法性,并为电子交通警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子证据运用立法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可以对违法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处罚。对能够明确驾驶人的,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这里的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就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七类证据之一的视听资料,它实际上是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电子证据。一经形成便保持最初、最原始的状态,能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来面貌。存储方便,亦可长期无损保存,随时反复重现。但又具有易破坏性,当有人为因素、技术手段介入,电子证据极容易被篡改、伪造、破坏、灭失。另外,非主观故意行为,如,误操作、病毒、硬件故障、软件兼容引起的数据丢失等,也危害到数据安全、真实。然而,我国还没有专门立法,就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产生的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证明力等系列问题予以规范,导致执法实践中因电子证据运用产生的争议较多。

3.2 电子交通警察执法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3.2.1 产品质量不过关,摄录数据缺乏准确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电子交通警察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未经检定,不得投入使用,其监测结果也不得用作处罚依据。实践中,全国有众多厂家公司生产经营电子交通警察产品,质量性能良莠不齐,部分电子交通警察在安装前未经检定便投入使用,具体表现为图像不清晰、图像信息量和可视范围不够、清晰度和稳定性存在矛盾等。

3.2.2 数据审核不严,证据运用有疏漏。同一种违法行为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仅凭电子交通警察“一面之辞”执法是不符合法理的。如,部分执法人员受责任心、鉴别力所限,在监控资料录入前没有与车驾信息系统进行比对、核实,对同一交通违法行为已被处罚过的,机动车号牌被盗抢期间违反通行规定的进行处罚。还有,当事人违法可能存在多种不应受法律追究因素的,如,可能因交通标志设置不合理,或者交通标志被遮档;执法电子交通警察本身存在故障;受胁迫而违法;紧急避险措施所致等。依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所以,公安机关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事实存在或者事实不清的,是不得处罚的。

3.2.3 处罚时效上的滞后性。实践中,不少地方缺乏寄达交通违法通知书时效方面的可操作性规定。如,由于驾驶人登记的住址等信息不详细、不准确,不能及时告知违法车主,导致无法及时处罚。这恰恰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及时有效履行告知义务,致使群众无法有效行使《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陈述权和申辩权。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途径

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途径,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而言,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4.1 做好“三个规范”

4.1.1 端正执法目的,牢固树立正确的交通执法理念。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服务民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和谐社会。”适应上述要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科学认知问题,进一步端正交通执法思想,更新执法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群众意识、执法为民意识、服务意识、人权意识。正确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理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融于交通管理之中。4.1.2 规范使用主体,严格数据审核。电子交通警察对违法行为的采集、审核、录入、发布、核实、处罚等环节都应当由在编公安民警负责,严禁交给协管员、辅警等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操作。

4.1.3 规范信息发布和违法处理流程,力求透明、客观、公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监控记录的车型、号牌、违法时间、地点、相关违法信息查询方式,通过有效方式及时告知执法相对人。同时提供互联网查询、报纸公告,设置违法信息自助式查询终端等多种便民举措。

4.2 做好“三个加强”

4.2.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抓拍能力。目前,部分电子交通警察系统仍然存在图像不稳定、传输滞后以及只能拍摄单一违法行为等技术问题。随着网络通讯、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力求及时进行产品升级维护。注重技术研究,推进电子交通警察技术、性能进步,提高技术含量,确保形成的电子证据有效无误。克服连续多辆车先后或并排通过、逆行、超车或骑压分道线行驶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车辆车牌漏拍现象,提高车辆的抓拍率和车牌的识别率。

4.2.2 加强路面管控,增强动态执法功能。一方面要严格查处逃避交通监控违法行为,一方面要加大流动电子交通警察的投入,进一步延伸执法触角。

4.2.3 加强电子交通警察系统执法程序规范,形成有利的交通执法环境。

(1)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程序,建立交通违法异议受理和核查、复议机制。重点解决程序不合理的问题,祛除隐蔽执法等行为,大力倡导公开、及时、文明执法,尊重相对人权益。在交通违法行为处理部门应建立专门受理电子交通警察异议处理的复议机构,负责对电子交通警察记录的受理、核查、复议等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及时做出维持、变更和撤销的复议决定。

(2)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数据档案管理。重点解决电子交通警察系统数据库的管理问题。对使用电子交通警察收集的违法信息,必须清晰反映车辆的类型、外观以及违法行为的种类、时间、地点等内容,并与车驾档案资料核对相符后再录入处理系统,确保数据有效、准确、完整。

(3)要使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电子交通警察执法设备,并由质检部门定期进行检验,经质检不合格的,坚决不使用。对电子交通警察系统的管理和使用实行公开和有效的监督,确保其投放使用不受不正当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执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应从服务的角度,公正、公平、严格、文明执法的立意来思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备其执法程序与措施,使电子交通警察执法得到群众更广泛的认可。

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二

论文摘要:

对交通警察应对方式的状况及应对方式、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面对压力民警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工作压力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低。对于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显著。所以,应加强训练民警面对压力时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以利于减小工作压力感,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工作绩效。

论文关键词:

应对方式;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

0引言

交通警察担负着维护交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机动车数量、驾驶人数量、道路通车里程的飞速增长,交通管理任务也随之加大。巨大的交通管理任务,给有限的警力带来了超负荷的工作,由于警力不足,长时间加班加点,导致交通警察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较低。在面对相同应激事件时,个体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有差异,会导致个体的心理感受不同。因此,研究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对于今后在交通警察群体中开展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保持公安队伍饱满的,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现状

应付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会采用一定的应对方式,或积极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或消极应对。肖计划将常用应对方式分为6种,(1)退避:指逃避问题;(2)幻想:指用想像中的美好来安慰自己;(3)自责:指责备自己,认为是自己的错;(4)求助:指请别人来帮助自己;(5)合理化:指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以便减轻自己的痛苦;(6)解决问题:指积极着手解决遇到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积极的应对方式,退避、幻想、自责和合理化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

李金钊(2004)对上海市882名中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消极应对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问存在着显著相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彼此独立起作用,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张月娟等(2005)对751名研究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压力与抑郁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赵凌燕(2008)对成都市846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在面临挫折和烦恼时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问题解决、忍耐、退避、发泄、幻想、求助。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较好适应性,反映成熟人格而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求助和退避的应对方式属于中间型应对方式;发泄、忍耐、幻想是消极被动、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

同一应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引起的应对方式和身心反应不同。这些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应对方式在应激源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2研究方法

2.1研究目的研究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文献众多,研究应对方式对压力与心理健康的文章也较多,但研究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文章很少见。本研究探讨交通警察样本中,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

2.2研究对象

于2009年2月对一线执勤队500名交通警察施测,回收有效问卷393份,有效回收率为78.6%。被试的具体信息如下:年龄方面,20~30岁的为96人,31~40岁的为135人,4l~50岁的为135,50岁以上的为27人;性别方面,男性为366人,女性为27人;学历方面,中专为6人,大专为200人,大本为175人,研究生为12人;婚姻方面,未婚为71人,已婚为307人,离异为l5人;从警时问方面,1—5年为70人,6~10年为49人,11~15年为119人,16~20年为53人,20年以上为102人;职务方面,民警为334人,警长为44人,科队长为15人。

2.3研究工具

采用肖计划的应付方式问卷,该问卷是由肖计划等1996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用于评估个体的应付方式特点。该量表包括62个条目,分为6个因子:(1)退避:指逃避问题;(2)幻想:指用想象中的美好来安慰自己;(3)自责:指责备自己,认是自己的错;(4)求助:指请别人来帮助自己;(5)合理化:指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以便减轻自己的痛苦;(6)解决问题:指积极着手解决遇到的问题。本次调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7,信度较高。

通过查阅、访谈等方式对交警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参考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工作压力量表。工作压力计分方式依受试交警对每一题的想法,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五点量表中选择与自己想法最相近的选项,分别给予1,2,3,4,5分,其中1=没有压力,2=压力较低,3=压力中等,4=压力较高,5=压力严重。受试交警通过量表测量得到的分数愈高,表示感觉到的工作压力愈大,反之则小。本次调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1,信度较高。

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是参考其他研究的问卷及结合北京交警具体情况修订而来,问卷题目设计分为工作成就、工作条件、领导与管理、工薪报酬、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6个维度,由15道题目构成。设计量表主要通过受测交通警察对问卷各项题目的内容反应程度的强弱,进而判断交通警察工作满意度的大小,并通过调查量表的6个维度,来分析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本量表的计分方式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方式,即“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等级,分别给予5至1分,分数越高,代表受测者工作满意度越高。本次调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信度较高。

2.4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技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被试群体采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是合理化和退避,再次是幻想和求助,较少采用自责。总的来说,被试交通警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具体情况见图1。

为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在采取的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分别以6种应对方式为因变量,分别以年龄、婚姻状况、从警时间、职务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结合LSD事后多重检验(表略),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民警在求助和解决问题上差异显著,3O岁以下的民警比30~50岁之间的民警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方式;在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上,31~40岁的民警比其他民警的积极应对倾向性差。性别方面,女性明显比男性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学历方面,大专比中专和研究生更倾向于采取退避、自责和合理化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婚姻状况方面,离异和未婚比已婚的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从警时间方面,l0年以下的民警比10年以上警龄的民警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15年以上警龄的民警比15年以下警龄的民警更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职务方面,不同职务民警在各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3.2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为考察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工作压力与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这些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求助和解决问题这些积极应对方式无显著负相关。

为考察工作满意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总工作满意度及其各因素和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看出,自责与总工作满意度负相关,求助和解决问题与总工作满意度正相关;自责与工作满意度中的工作成就和人际关系负相关;求助和解决问题与工作成就、工作条件、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和工资待遇正相关。说明应对方式不同,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求助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自责)的,工作满意度越低。公务员之家

3.3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分析

由表3看出,工作压力与总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工作压力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此研究结论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如龙均臣(2007)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警察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表示工作压力会直接影响交通警察工作满意度,亦即工作压力愈大,满意度便愈低。朱梅(2008)对话务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话务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有负相关关系,工作压力的5个维度与工作满意度都有负相关

关系。由表3还可看出,工作条件、个人发展、工资待遇这3个维度与工作压力负相关显著。

3.4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分析

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假设应对方式会改变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那么应对方式是调节变量。本研究借鉴张月娟、史云静等人研究中的方法,用积极应对减去消极应对的分数来表示被调查者的应对方式。正分越高,表示更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负分越多,表示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根据温忠麟、侯杰泰、张雷的研究,以层次回归来探讨调节作用。以工作满意度总均分Y为结果变量,以工作压力、应对方式M及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的乘积XM为预测变量,分三层进入方程(1)做Y对X的回归,若X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显著,则工作压力的主效应显著。(2)做Y对X和的回归,得测定系数(3)做Y对X、M的XM的回归,得测定系数,若显著高于,则调节效应显著。表4显示:工作压力的主效应显著,方程三的R2较方程二的R2变化显著,说明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显著。

4结论

(1)年轻和年长的民警更易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于中间年龄段的31~40岁的民警需要加强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已婚民警和男性民警要注意加强运用求助这种应对方式。

(2)工作压力与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这些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可见,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工作压力感越大。所以,应加强训练民警面对压力时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以利于减小工作压力感。

(3)采用的应对方式不同,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这与余菊芬(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低。

(4)对于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显著。也就是说,在工作压力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工作满意度的大小有显著影响。所以,今后在交通警察群体中应开展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培养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工作绩效。

论文研究方法篇4

课例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县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题,以课例为载体,以县域教研和学科教研为依托开展教师行动研修,推进研训合一,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教师实践智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二、活动目的(一)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探讨和解决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难点。

(三)学习与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展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四)努力打造各学科精品课例。

三、活动原则

(一)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问题引导式原则。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研培一体原则。

(三)“三课两反思”的行动原则。

(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团队共研原则。

四、活动步骤

(一)研究步骤

(1)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组织领导、实施步骤、评价办法、保障措施等。

(2)学科实验小组制定实施阶段性实验计划,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时间安排、实验教师、具体措施、预期成果等。

(3)采用“三轮研究”模式推进课例研究。

第一轮研究:原行为阶段。大体分为“教学设计一课堂观察一反馈会议”三个步骤,即实验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设计,上研讨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仍分为“教学设计一课堂观察一反馈会议”三个基本步骤,所不同的是,先由实验教师围绕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设计思路,然后是课题组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上第二次研讨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教师第二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第三轮研究:新行为阶段。参照第二轮的步骤,上第三次研究课,进一步调整教学行为。

(4)撰写课例。由实验教师执笔。教研组其他教师一起参与,认真撰写课例。

(5)课例研究总结。首先课题实施小组进行小结,然后进行课题组总结,对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激励先进,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再提出下一轮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进行下一轮研究。

(二)阶段性安排

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制定实验阶段性计划,开始第一阶段研究,进行第一阶段总结(初步建成课例研究的模式)。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制订第二阶段计划,进行第二阶段研究,总结(建立课例研究模式,在评价体系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制订第三阶段计划,进行第三阶段研究,总结(进行推广)。

五、组织机构

组长:赵正辉

副组长:冯广庆魏志强赵晓鹏

成员:刘淑英裴永文岳元戈李艳波韩继昌荆红秦秀英王冬玲张金慧 办公室主任:张金慧

办公室副主任:杜柏军佟磊赵海儒温亚梅许德河石荣芳李宏伟

工作人员:各科教研员各校教研处主任教导处主任

论文研究方法篇5

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

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篇6

交通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利于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一

摘 要

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安全管理手段,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的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其执法效能大,在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一新生事物也存在不规范执法因素。本文旨在从行政法的角度寻求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有效路径,为电子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电子交通警察;电子证据;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电子交通警察的技术内涵

电子交通警察是公安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套由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技术支撑的电子设备。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交通警察的技术内涵正在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深化。从概念上说,凡是对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实施监测并记录其交通违法行为的设备均可称为电子交通警察系统构成,其核心内容是自动监测和取证。按照采集的信息类型来分,电子交通警察可分为图像型电子交通警察和数据型电子交通警察两大类。图像型电子交通警察是以采集图像为基础的设备,常见的有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车载式交通违法取证系统、车辆稽查管理系统等;数据型电子交通警察是指以采集数据为基础的系统,常见的系统有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汽车行驶记录仪、车辆超速整治系统等。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专门法律法规,只是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条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这一规定是电子交通警察执法被广泛应用的前提条件。《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十六条第二款:“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设置地点应当向社会公布。”该条款规定了电子交通警察执法形式应该公开,不应隐蔽。第五十条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当事人应当及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处以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以二百元(不含)以上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应当适应一般程序。”本条款是关于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处罚方式和程序规定。

此外,还有《行政处罚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和司法解释也确认了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合法性,并为电子交通警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子证据运用立法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可以对违法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处罚。对能够明确驾驶人的,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这里的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就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七类证据之一的视听资料,它实际上是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电子证据。一经形成便保持最初、最原始的状态,能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来面貌。存储方便,亦可长期无损保存,随时反复重现。但又具有易破坏性,当有人为因素、技术手段介入,电子证据极容易被篡改、伪造、破坏、灭失。另外,非主观故意行为,如,误操作、病毒、硬件故障、软件兼容引起的数据丢失等,也危害到数据安全、真实。然而,我国还没有专门立法,就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产生的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证明力等系列问题予以规范,导致执法实践中因电子证据运用产生的争议较多。

3.2 电子交通警察执法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3.2.1 产品质量不过关,摄录数据缺乏准确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电子交通警察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未经检定,不得投入使用,其监测结果也不得用作处罚依据。实践中,全国有众多厂家公司生产经营电子交通警察产品,质量性能良莠不齐,部分电子交通警察在安装前未经检定便投入使用,具体表现为图像不清晰、图像信息量和可视范围不够、清晰度和稳定性存在矛盾等。

3.2.2 数据审核不严,证据运用有疏漏。同一种违法行为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仅凭电子交通警察“一面之辞”执法是不符合法理的。如,部分执法人员受责任心、鉴别力所限,在监控资料录入前没有与车驾信息系统进行比对、核实,对同一交通违法行为已被处罚过的,机动车号牌被盗抢期间违反通行规定的进行处罚。还有,当事人违法可能存在多种不应受法律追究因素的,如,可能因交通标志设置不合理,或者交通标志被遮档;执法电子交通警察本身存在故障;受胁迫而违法;紧急避险措施所致等。依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所以,公安机关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事实存在或者事实不清的,是不得处罚的。

3.2.3 处罚时效上的滞后性。实践中,不少地方缺乏寄达交通违法通知书时效方面的可操作性规定。如,由于驾驶人登记的住址等信息不详细、不准确,不能及时告知违法车主,导致无法及时处罚。这恰恰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及时有效履行告知义务,致使群众无法有效行使《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陈述权和申辩权。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途径

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途径,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而言,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4.1 做好“三个规范”

4.1.1 端正执法目的,牢固树立正确的交通执法理念。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服务民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和谐社会。”适应上述要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科学认知问题,进一步端正交通执法思想,更新执法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群众意识、执法为民意识、服务意识、人权意识。正确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理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融于交通管理之中。4.1.2 规范使用主体,严格数据审核。电子交通警察对违法行为的采集、审核、录入、发布、核实、处罚等环节都应当由在编公安民警负责,严禁交给协管员、辅警等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操作。

4.1.3 规范信息发布和违法处理流程,力求透明、客观、公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监控记录的车型、号牌、违法时间、地点、相关违法信息查询方式,通过有效方式及时告知执法相对人。同时提供互联网查询、报纸公告,设置违法信息自助式查询终端等多种便民举措。

4.2 做好“三个加强”

4.2.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抓拍能力。目前,部分电子交通警察系统仍然存在图像不稳定、传输滞后以及只能拍摄单一违法行为等技术问题。随着网络通讯、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力求及时进行产品升级维护。注重技术研究,推进电子交通警察技术、性能进步,提高技术含量,确保形成的电子证据有效无误。克服连续多辆车先后或并排通过、逆行、超车或骑压分道线行驶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车辆车牌漏拍现象,提高车辆的抓拍率和车牌的识别率。

4.2.2 加强路面管控,增强动态执法功能。一方面要严格查处逃避交通监控违法行为,一方面要加大流动电子交通警察的投入,进一步延伸执法触角。

4.2.3 加强电子交通警察系统执法程序规范,形成有利的交通执法环境。

(1)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程序,建立交通违法异议受理和核查、复议机制。重点解决程序不合理的问题,祛除隐蔽执法等行为,大力倡导公开、及时、文明执法,尊重相对人权益。在交通违法行为处理部门应建立专门受理电子交通警察异议处理的复议机构,负责对电子交通警察记录的受理、核查、复议等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及时做出维持、变更和撤销的复议决定。

(2)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数据档案管理。重点解决电子交通警察系统数据库的管理问题。对使用电子交通警察收集的违法信息,必须清晰反映车辆的类型、外观以及违法行为的种类、时间、地点等内容,并与车驾档案资料核对相符后再录入处理系统,确保数据有效、准确、完整。

(3)要使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电子交通警察执法设备,并由质检部门定期进行检验,经质检不合格的,坚决不使用。对电子交通警察系统的管理和使用实行公开和有效的监督,确保其投放使用不受不正当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执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应从服务的角度,公正、公平、严格、文明执法的立意来思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备其执法程序与措施,使电子交通警察执法得到群众更广泛的认可。

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二

论文摘要:

对交通警察应对方式的状况及应对方式、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面对压力民警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工作压力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低。对于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显著。所以,应加强训练民警面对压力时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以利于减小工作压力感,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工作绩效。

论文关键词:

应对方式;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

0引言

交通警察担负着维护交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机动车数量、驾驶人数量、道路通车里程的飞速增长,交通管理任务也随之加大。巨大的交通管理任务,给有限的警力带来了超负荷的工作,由于警力不足,长时间加班加点,导致交通警察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较低。在面对相同应激事件时,个体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有差异,会导致个体的心理感受不同。因此,研究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对于今后在交通警察群体中开展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保持公安队伍饱满的,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现状

应付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会采用一定的应对方式,或积极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或消极应对。肖计划将常用应对方式分为6种,(1)退避:指逃避问题;(2)幻想:指用想像中的美好来安慰自己;(3)自责:指责备自己,认为是自己的错;(4)求助:指请别人来帮助自己;(5)合理化:指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以便减轻自己的痛苦;(6)解决问题:指积极着手解决遇到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积极的应对方式,退避、幻想、自责和合理化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

李金钊(2004)对上海市882名中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消极应对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问存在着显著相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彼此独立起作用,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张月娟等(2005)对751名研究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压力与抑郁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赵凌燕(2008)对成都市846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在面临挫折和烦恼时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问题解决、忍耐、退避、发泄、幻想、求助。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较好适应性,反映成熟人格而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求助和退避的应对方式属于中间型应对方式;发泄、忍耐、幻想是消极被动、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

同一应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引起的应对方式和身心反应不同。这些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应对方式在应激源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2研究方法

2.1研究目的研究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文献众多,研究应对方式对压力与心理健康的文章也较多,但研究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文章很少见。本研究探讨交通警察样本中,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

2.2研究对象

于2009年2月对一线执勤队500名交通警察施测,回收有效问卷393份,有效回收率为78.6%。被试的具体信息如下:年龄方面,20~30岁的为96人,31~40岁的为135人,4l~50岁的为135,50岁以上的为27人;性别方面,男性为366人,女性为27人;学历方面,中专为6人,大专为200人,大本为175人,研究生为12人;婚姻方面,未婚为71人,已婚为307人,离异为l5人;从警时问方面,1—5年为70人,6~10年为49人,11~15年为119人,16~20年为53人,20年以上为102人;职务方面,民警为334人,警长为44人,科队长为15人。

2.3研究工具

采用肖计划的应付方式问卷,该问卷是由肖计划等1996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用于评估个体的应付方式特点。该量表包括62个条目,分为6个因子:(1)退避:指逃避问题;(2)幻想:指用想象中的美好来安慰自己;(3)自责:指责备自己,认是自己的错;(4)求助:指请别人来帮助自己;(5)合理化:指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以便减轻自己的痛苦;(6)解决问题:指积极着手解决遇到的问题。本次调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7,信度较高。

通过查阅、访谈等方式对交警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参考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工作压力量表。工作压力计分方式依受试交警对每一题的想法,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五点量表中选择与自己想法最相近的选项,分别给予1,2,3,4,5分,其中1=没有压力,2=压力较低,3=压力中等,4=压力较高,5=压力严重。受试交警通过量表测量得到的分数愈高,表示感觉到的工作压力愈大,反之则小。本次调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1,信度较高。

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是参考其他研究的问卷及结合北京交警具体情况修订而来,问卷题目设计分为工作成就、工作条件、领导与管理、工薪报酬、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6个维度,由15道题目构成。设计量表主要通过受测交通警察对问卷各项题目的内容反应程度的强弱,进而判断交通警察工作满意度的大小,并通过调查量表的6个维度,来分析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本量表的计分方式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方式,即“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等级,分别给予5至1分,分数越高,代表受测者工作满意度越高。本次调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信度较高。

2.4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技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被试群体采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是合理化和退避,再次是幻想和求助,较少采用自责。总的来说,被试交通警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具体情况见图1。

为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在采取的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分别以6种应对方式为因变量,分别以年龄、婚姻状况、从警时间、职务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结合LSD事后多重检验(表略),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民警在求助和解决问题上差异显著,3O岁以下的民警比30~50岁之间的民警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方式;在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上,31~40岁的民警比其他民警的积极应对倾向性差。性别方面,女性明显比男性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学历方面,大专比中专和研究生更倾向于采取退避、自责和合理化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婚姻状况方面,离异和未婚比已婚的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从警时间方面,l0年以下的民警比10年以上警龄的民警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15年以上警龄的民警比15年以下警龄的民警更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职务方面,不同职务民警在各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3.2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为考察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工作压力与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这些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求助和解决问题这些积极应对方式无显著负相关。

为考察工作满意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总工作满意度及其各因素和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看出,自责与总工作满意度负相关,求助和解决问题与总工作满意度正相关;自责与工作满意度中的工作成就和人际关系负相关;求助和解决问题与工作成就、工作条件、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和工资待遇正相关。说明应对方式不同,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求助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自责)的,工作满意度越低。公务员之家

3.3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分析

由表3看出,工作压力与总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工作压力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此研究结论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如龙均臣(2007)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警察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表示工作压力会直接影响交通警察工作满意度,亦即工作压力愈大,满意度便愈低。朱梅(2008)对话务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话务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有负相关关系,工作压力的5个维度与工作满意度都有负相关

关系。由表3还可看出,工作条件、个人发展、工资待遇这3个维度与工作压力负相关显著。

3.4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分析

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假设应对方式会改变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那么应对方式是调节变量。本研究借鉴张月娟、史云静等人研究中的方法,用积极应对减去消极应对的分数来表示被调查者的应对方式。正分越高,表示更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负分越多,表示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根据温忠麟、侯杰泰、张雷的研究,以层次回归来探讨调节作用。以工作满意度总均分Y为结果变量,以工作压力、应对方式M及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的乘积XM为预测变量,分三层进入方程(1)做Y对X的回归,若X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显著,则工作压力的主效应显著。(2)做Y对X和的回归,得测定系数(3)做Y对X、M的XM的回归,得测定系数,若显著高于,则调节效应显著。表4显示:工作压力的主效应显著,方程三的R2较方程二的R2变化显著,说明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显著。

4结论

(1)年轻和年长的民警更易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于中间年龄段的31~40岁的民警需要加强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已婚民警和男性民警要注意加强运用求助这种应对方式。

(2)工作压力与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这些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可见,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工作压力感越大。所以,应加强训练民警面对压力时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以利于减小工作压力感。

(3)采用的应对方式不同,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这与余菊芬(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低。

(4)对于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显著。也就是说,在工作压力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工作满意度的大小有显著影响。所以,今后在交通警察群体中应开展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培养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工作绩效。

论文研究方法篇7

上述从“事实”到“理论”,再进行“猜想”就构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既要侧重从事实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也同时在研究中要有质疑和猜想的勇气。而这一思路并不是一个终极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猜想和质疑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后,理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认为符合科学规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为演绎法(Deduction)和归纳法(Induction)。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应该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

另外,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研究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将实践中的带有经验性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让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统规律性的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的共享才能对具体的实践产生普遍的影响。研究者除了承担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研究的结论之外,还要将这一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用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让大家去分享。不能进行传播和与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对社会进步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撰写论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过程,不断探索和总结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对实践产生影响。我们强调,论文的写作不是想法(idea)的说明,也不仅是过程的表述。论文的写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的假设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验证某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条件。

研究的路径(Approaches)是我们对某事物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两个路径(Approaches):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标准的度量方法,或者通过观察对现象进行描述,主要用来总结是什么情况(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这种研究路径去提出理论假设,并验证理论。规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决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be)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来推论事物的发展规律。研究者也会用这种路径去建立理论规范。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研究的路径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而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支持和依据;后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两个路径,研究过程中都存在着分析(Analytical)过程,也就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过程就需要具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来支持。

[2]。然而,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定量与定性的方法问题更多的是从分析技术上来区别的[3]。因为,任何的研究过程都要涉及数据的收集,而数据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们不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立起来。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的研究过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优势。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对于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对用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或者其他非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则是对用数量所描述的内容,或者其他可以转化为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一项研究中,往往要同时涉及到这两种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来定义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点(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来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从定义、类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来概括事物的特点;定量分析则假定概念的成立,并对其进行数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统计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基本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离散情况等。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关度分析、多变量之间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统计检验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强调,是因为定量分析的过程和定量结果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观因素所影响。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优势是对理论进行验证(Theory Testing),而不是创建理论(Theory Generation)。当然,相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由于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种变量的可控性被遭到质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准试验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论文研究方法篇8

在我们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过程中,甚至于我们自己从事课题研究时,不禁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关研究的基本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在我们探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完成论文本身的写作,还是完成一个研究过程?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果论文写作应该反映一个研究过程,那么研究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以我个人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中总结的一些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共享。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世界上无论哪个领域都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规律。我们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规律,将之上升到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然而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正,因此,就会有人对理论的前提和内容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又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我们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就需要有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就是[1]:

论文研究方法篇9

论文研究方法

一、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 描述性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信息研究方法 探索性研究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数量研究法 功能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 定性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 实证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实验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二、具体论述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8、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9、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0、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11、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13、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4、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三部分,简

要分析选文的单元编制,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6、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7、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18、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篇10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创业的技巧。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论文一

摘要:

微信营销模式是源于移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而开发,所以它与生俱来的继承了移动互联网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准率的优良基因,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有力法宝。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人群定位+互动模式+精准营销”三点联动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实施路径

一、前言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与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微信已经从刚起步的小众化走向大众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微信营销模式也应运而生。由于微信的开发平台跨过了传统的互联网,而是源于移动互联网理念设计与开发,这使得它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及时性,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有移动终端(如手机等),通过微信就可以轻松无障碍的与你的精准客户进行交流与互动,而不需要再携带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如电脑等),从而真正实现快速、高效、单点对多点营销模式的创新,这为创业之初资金并不充足的创业者,提供了较低的门槛和创业机会。

二、微信营销模式的优缺点

微信营销模式指通过建立微信数据库,把微信数据库转化成购买你产品的精准顾客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一)高接受率。20xx年微信用户数量统计显示,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9.27亿,微信已然成为了主流信息接收工具,其具有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为后续的营销提供了良好基础。并且由于微信的公众账号粉丝都是通过主动订阅而获得,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是主动获取,不存在遭受垃圾信息的骚扰而产生强烈抵触情绪的情况。

(二)高精准度。微信营销优点是省去顾客人群的细分,通过精准信息发布所聚集庞大的粉丝数量,而且粉丝群体具有高度集中的垂直行业背景,这就是真正炙手可热的营销资源和推广渠道。比如佳酿网旗下酒水招商公众账号,拥有近万名由酒厂、酒类营销机构和酒类经销商构成垂直行业粉丝,这些精准用户粉丝群相当于一个盛大的在线糖酒会,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客户。

(三)高效性。移动互联终端的便利性再一次增加了微信营销的高效性。相对于传统PC电脑而言,移动终端(如手机)不仅能够拥有PC电脑所能拥有的全部功能,而且方便携带,用户可以随时获取关注的信息,从而为商家营销推广带来极大的便利。

(四)高经济性。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成本已经大幅降低,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不需要额外购置其他设备,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即可与客户完成实时互动与信息推送,并且发送和接受信息的成本几乎为零,具有极高的经济性。

(五)高强制性。由于微信营销所形成的高粘性的关系网络,如果不考虑用户的感受和体验,强制的推送各种垃圾广告和信息,会引起用户的反感甚至取消关注。

三、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就业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与此同时20xx年李克强总理从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一举措,促使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基因的这一群体,积极投身其中,然而创业环境和现实并不乐观。

(一)创业资金的缺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缺乏往往导致大学生创业无疾而终。目前大学生创业类型主要有两大类:技术类和创意类。技术类大学生创业往往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前期采购,在技术研发成功之前,高昂的资金投入往往令大学生们望而却步;而创意类大学生创业同样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意实施和前期营销推广,从而导致创业往往停留在开始阶段,即使有幸获得小额天使投资,由于急于得到资金,为得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最终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导致创业失败。

(二)创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以及对市场方向把握不足,同时受到学生身份限制,对所在行业最新动态发展及企业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把握不准,不能全面了解创业现实情况以及进行理性的创业风险控制,因而在寻找创业方向和合作伙伴时,往往无所适从,很可能盲从市场上所谓的热门行业。

(三)创业方式的单一。大学生创业以首次创业居多,由于缺乏经验和对风险把控力不足,往往选择已合伙创业为主,而在合伙创业过程中,由于彼此之间知识、经验、处事方式等不同,以及合伙人之间知识和能力并不一定很好匹配互补,在涉及到公司一些重大决策时往往可能出现意见不统一和偏差,导致公司经营决策失误陷入困境。

四、基于微信营销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实施路径

源发于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微信营销模式,基于微信营销的便利性、有效性、以及精准性等特点,使得创业机会越趋于扁平化,利用微信营销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创业资本投入不必太大,创业方向选择性较多。从而解决了大学生这个创业群体创业资金不足,创业切入点不精确,以及创业经验缺乏等关键问题。大学生要做好微信营销,首先,要做好人群定位,微信的人群定位要比微博、博客获取粉丝更加精准。微信通过搜索附近的人,就可以找到身边朋友,而大学生创业初始阶段的客户一定是周围的在校学生,找到大多数同学的需求点,甚至是痛点,通过利益前置,将大家拉进微信群,然后形成一个微信圈。然后就是圈层的互动,微信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圈层互动,例如抽奖、签到等形式,让每个在微信圈的准客户时刻保持对微信群的关注,并且随机的通过发放红包增加圈层成员的互动性和粘性,定期分享大家关注的有价值的干货,与成员保持长期良好的沟通互动。最后就是微信的精准营销,微信通过公众号和好友形式可以形成一对多,或一对一的交流沟通模式,同时由于微信是直接把营销信息精准推送到顾客的手机,从而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所以通过前期良好的圈层互动,以及潜在顾客分类,找到准客户,然后通过一对一的精准营销,激发顾客需求,使其产生强烈购买欲望,最终通过微信支付等形式完成成交流程。

五、结论

通过微信营销进行人群定位和获取,然后形成有共同需求的圈层进行深层互动,结合一对一的精准营销,避免了大学生创业之初由于启动资金有限无法大面积投入开发客户,同时也解决了维护客户与互动费用过高等问题,优化微信营销模式,将客户导入线下,与多家商业联盟,线上线下双频互动,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论文二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分析

(一)创业精神的缺乏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又包含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心理基础和道德品质。创业理性认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和创业动力。创业心理基础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另一方面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承担责任、直面现实的勇气,包括自信心、与人合作、情绪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创业道德品质包括企业运营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准则,是企业社会公德的必备要素。但现在的“90后”“00后”多是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自主性和适应性差,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风险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弃努力,缺乏创业精神。

(二)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如财务、管理、法律等。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但由于在校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有限,能力培养途径不多,导致学生难以在大学阶段完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进入创业阶段后往往屡遭碰壁。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创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指导创业定向,培养创业精神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素质,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精神,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来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第一项就是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过程,能够使学生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将创业理念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相结合,对自己的创业发展方向做进一步设计、规划,使未来的创业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立足于个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依据现实规划未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在学生创业遇困时助学生一臂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还能在学生创业成功之后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有规划地运营企业。

(二)补充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企业常采用的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时,立足于个人实际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个人的优势、劣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制定相应对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展开创业规划和准备,最终实现创业目标。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制定分阶段的、详细准确的创业成长目标。大一,重点考虑提高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学习上,应将重心放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的养成上,通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评估目标的方法,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书本以外的团体性活动能力的培养,例如参加社团、竞选干部等。大二,重心仍应放在“学”上,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应重点学好,同时还应积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大三,开始进入实践,重在“练”。通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模拟实践检验“学”的水平,同时积累“练”的经验。

三、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途径

(一)建立全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

创业并不是学生临近毕业,开始就业阶段才着手进行的,而是应在学生入学之初甚至最早萌发创业想法时,就需要开始进行指导。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人群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人会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结束时,没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95%的人所创造的资产价值,远不如这5%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多。这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全程、系统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创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上应以跨学科课程设置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客观审视个人创业的基础,理性规划创业蓝图。同时,将创业理念、创业方法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拓宽创业思路、筹划创业步骤,最终实现创业目标。

(二)完善培训师资

现阶段高校创业培训教师多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担任,理论经验丰富而实战经验欠缺。要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老师不但需要丰富的创业理论,还要具有扎实的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广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今天,应为创业培训教师提供合适的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这部分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还可通过选聘成功创业校友、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企业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授创业技巧、创业须知、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分享成功经验,规避风险。

(三)加强实践孵化,扶持创业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强调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和潜力。学校应重视创业孵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园,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锻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巩固实践应用;同时,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并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重点孵化一批创业项目,培养创业人才,形成创业氛围。

论文研究方法篇11

交通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利于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一

摘 要

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安全管理手段,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的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其执法效能大,在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一新生事物也存在不规范执法因素。本文旨在从行政法的角度寻求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有效路径,为电子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电子交通警察;电子证据;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电子交通警察的技术内涵

电子交通警察是公安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套由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技术支撑的电子设备。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交通警察的技术内涵正在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深化。从概念上说,凡是对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实施监测并记录其交通违法行为的设备均可称为电子交通警察系统构成,其核心内容是自动监测和取证。按照采集的信息类型来分,电子交通警察可分为图像型电子交通警察和数据型电子交通警察两大类。图像型电子交通警察是以采集图像为基础的设备,常见的有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车载式交通违法取证系统、车辆稽查管理系统等;数据型电子交通警察是指以采集数据为基础的系统,常见的系统有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汽车行驶记录仪、车辆超速整治系统等。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专门法律法规,只是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条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这一规定是电子交通警察执法被广泛应用的前提条件。《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十六条第二款:“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设置地点应当向社会公布。”该条款规定了电子交通警察执法形式应该公开,不应隐蔽。第五十条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当事人应当及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处以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以二百元(不含)以上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应当适应一般程序。”本条款是关于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处罚方式和程序规定。

此外,还有《行政处罚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和司法解释也确认了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合法性,并为电子交通警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子证据运用立法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可以对违法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处罚。对能够明确驾驶人的,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这里的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就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七类证据之一的视听资料,它实际上是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电子证据。一经形成便保持最初、最原始的状态,能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来面貌。存储方便,亦可长期无损保存,随时反复重现。但又具有易破坏性,当有人为因素、技术手段介入,电子证据极容易被篡改、伪造、破坏、灭失。另外,非主观故意行为,如,误操作、病毒、硬件故障、软件兼容引起的数据丢失等,也危害到数据安全、真实。然而,我国还没有专门立法,就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产生的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证明力等系列问题予以规范,导致执法实践中因电子证据运用产生的争议较多。

3.2 电子交通警察执法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3.2.1 产品质量不过关,摄录数据缺乏准确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电子交通警察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未经检定,不得投入使用,其监测结果也不得用作处罚依据。实践中,全国有众多厂家公司生产经营电子交通警察产品,质量性能良莠不齐,部分电子交通警察在安装前未经检定便投入使用,具体表现为图像不清晰、图像信息量和可视范围不够、清晰度和稳定性存在矛盾等。

3.2.2 数据审核不严,证据运用有疏漏。同一种违法行为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仅凭电子交通警察“一面之辞”执法是不符合法理的。如,部分执法人员受责任心、鉴别力所限,在监控资料录入前没有与车驾信息系统进行比对、核实,对同一交通违法行为已被处罚过的,机动车号牌被盗抢期间违反通行规定的进行处罚。还有,当事人违法可能存在多种不应受法律追究因素的,如,可能因交通标志设置不合理,或者交通标志被遮档;执法电子交通警察本身存在故障;受胁迫而违法;紧急避险措施所致等。依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所以,公安机关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事实存在或者事实不清的,是不得处罚的。

3.2.3 处罚时效上的滞后性。实践中,不少地方缺乏寄达交通违法通知书时效方面的可操作性规定。如,由于驾驶人登记的住址等信息不详细、不准确,不能及时告知违法车主,导致无法及时处罚。这恰恰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及时有效履行告知义务,致使群众无法有效行使《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陈述权和申辩权。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途径

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的途径,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而言,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4.1 做好“三个规范”

4.1.1 端正执法目的,牢固树立正确的交通执法理念。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服务民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和谐社会。”适应上述要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科学认知问题,进一步端正交通执法思想,更新执法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群众意识、执法为民意识、服务意识、人权意识。正确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理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融于交通管理之中。4.1.2 规范使用主体,严格数据审核。电子交通警察对违法行为的采集、审核、录入、发布、核实、处罚等环节都应当由在编公安民警负责,严禁交给协管员、辅警等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操作。

4.1.3 规范信息发布和违法处理流程,力求透明、客观、公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监控记录的车型、号牌、违法时间、地点、相关违法信息查询方式,通过有效方式及时告知执法相对人。同时提供互联网查询、报纸公告,设置违法信息自助式查询终端等多种便民举措。

4.2 做好“三个加强”

4.2.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抓拍能力。目前,部分电子交通警察系统仍然存在图像不稳定、传输滞后以及只能拍摄单一违法行为等技术问题。随着网络通讯、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力求及时进行产品升级维护。注重技术研究,推进电子交通警察技术、性能进步,提高技术含量,确保形成的电子证据有效无误。克服连续多辆车先后或并排通过、逆行、超车或骑压分道线行驶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车辆车牌漏拍现象,提高车辆的抓拍率和车牌的识别率。

4.2.2 加强路面管控,增强动态执法功能。一方面要严格查处逃避交通监控违法行为,一方面要加大流动电子交通警察的投入,进一步延伸执法触角。

4.2.3 加强电子交通警察系统执法程序规范,形成有利的交通执法环境。

(1)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程序,建立交通违法异议受理和核查、复议机制。重点解决程序不合理的问题,祛除隐蔽执法等行为,大力倡导公开、及时、文明执法,尊重相对人权益。在交通违法行为处理部门应建立专门受理电子交通警察异议处理的复议机构,负责对电子交通警察记录的受理、核查、复议等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及时做出维持、变更和撤销的复议决定。

(2)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数据档案管理。重点解决电子交通警察系统数据库的管理问题。对使用电子交通警察收集的违法信息,必须清晰反映车辆的类型、外观以及违法行为的种类、时间、地点等内容,并与车驾档案资料核对相符后再录入处理系统,确保数据有效、准确、完整。

(3)要使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电子交通警察执法设备,并由质检部门定期进行检验,经质检不合格的,坚决不使用。对电子交通警察系统的管理和使用实行公开和有效的监督,确保其投放使用不受不正当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执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应从服务的角度,公正、公平、严格、文明执法的立意来思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备其执法程序与措施,使电子交通警察执法得到群众更广泛的认可。

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二

论文摘要:

对交通警察应对方式的状况及应对方式、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面对压力民警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工作压力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低。对于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显著。所以,应加强训练民警面对压力时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以利于减小工作压力感,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工作绩效。

论文关键词:

应对方式;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

0引言

交通警察担负着维护交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机动车数量、驾驶人数量、道路通车里程的飞速增长,交通管理任务也随之加大。巨大的交通管理任务,给有限的警力带来了超负荷的工作,由于警力不足,长时间加班加点,导致交通警察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较低。在面对相同应激事件时,个体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有差异,会导致个体的心理感受不同。因此,研究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对于今后在交通警察群体中开展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保持公安队伍饱满的,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现状

应付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会采用一定的应对方式,或积极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或消极应对。肖计划将常用应对方式分为6种,(1)退避:指逃避问题;(2)幻想:指用想像中的美好来安慰自己;(3)自责:指责备自己,认为是自己的错;(4)求助:指请别人来帮助自己;(5)合理化:指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以便减轻自己的痛苦;(6)解决问题:指积极着手解决遇到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积极的应对方式,退避、幻想、自责和合理化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

李金钊(2004)对上海市882名中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消极应对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问存在着显著相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彼此独立起作用,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张月娟等(2005)对751名研究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压力与抑郁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赵凌燕(2008)对成都市846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在面临挫折和烦恼时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问题解决、忍耐、退避、发泄、幻想、求助。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较好适应性,反映成熟人格而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求助和退避的应对方式属于中间型应对方式;发泄、忍耐、幻想是消极被动、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

同一应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引起的应对方式和身心反应不同。这些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应对方式在应激源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2研究方法

2.1研究目的研究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文献众多,研究应对方式对压力与心理健康的文章也较多,但研究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文章很少见。本研究探讨交通警察样本中,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

2.2研究对象

于2009年2月对一线执勤队500名交通警察施测,回收有效问卷393份,有效回收率为78.6%。被试的具体信息如下:年龄方面,20~30岁的为96人,31~40岁的为135人,4l~50岁的为135,50岁以上的为27人;性别方面,男性为366人,女性为27人;学历方面,中专为6人,大专为200人,大本为175人,研究生为12人;婚姻方面,未婚为71人,已婚为307人,离异为l5人;从警时问方面,1—5年为70人,6~10年为49人,11~15年为119人,16~20年为53人,20年以上为102人;职务方面,民警为334人,警长为44人,科队长为15人。

2.3研究工具

采用肖计划的应付方式问卷,该问卷是由肖计划等1996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用于评估个体的应付方式特点。该量表包括62个条目,分为6个因子:(1)退避:指逃避问题;(2)幻想:指用想象中的美好来安慰自己;(3)自责:指责备自己,认是自己的错;(4)求助:指请别人来帮助自己;(5)合理化:指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以便减轻自己的痛苦;(6)解决问题:指积极着手解决遇到的问题。本次调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7,信度较高。

通过查阅、访谈等方式对交警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参考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工作压力量表。工作压力计分方式依受试交警对每一题的想法,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五点量表中选择与自己想法最相近的选项,分别给予1,2,3,4,5分,其中1=没有压力,2=压力较低,3=压力中等,4=压力较高,5=压力严重。受试交警通过量表测量得到的分数愈高,表示感觉到的工作压力愈大,反之则小。本次调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1,信度较高。

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是参考其他研究的问卷及结合北京交警具体情况修订而来,问卷题目设计分为工作成就、工作条件、领导与管理、工薪报酬、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6个维度,由15道题目构成。设计量表主要通过受测交通警察对问卷各项题目的内容反应程度的强弱,进而判断交通警察工作满意度的大小,并通过调查量表的6个维度,来分析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本量表的计分方式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方式,即“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等级,分别给予5至1分,分数越高,代表受测者工作满意度越高。本次调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信度较高。

2.4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技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被试群体采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是合理化和退避,再次是幻想和求助,较少采用自责。总的来说,被试交通警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具体情况见图1。

为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在采取的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分别以6种应对方式为因变量,分别以年龄、婚姻状况、从警时间、职务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结合LSD事后多重检验(表略),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民警在求助和解决问题上差异显著,3O岁以下的民警比30~50岁之间的民警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方式;在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上,31~40岁的民警比其他民警的积极应对倾向性差。性别方面,女性明显比男性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学历方面,大专比中专和研究生更倾向于采取退避、自责和合理化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婚姻状况方面,离异和未婚比已婚的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从警时间方面,l0年以下的民警比10年以上警龄的民警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15年以上警龄的民警比15年以下警龄的民警更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职务方面,不同职务民警在各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3.2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为考察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工作压力与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这些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求助和解决问题这些积极应对方式无显著负相关。

为考察工作满意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总工作满意度及其各因素和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看出,自责与总工作满意度负相关,求助和解决问题与总工作满意度正相关;自责与工作满意度中的工作成就和人际关系负相关;求助和解决问题与工作成就、工作条件、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和工资待遇正相关。说明应对方式不同,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求助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自责)的,工作满意度越低。公务员之家

3.3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分析

由表3看出,工作压力与总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工作压力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此研究结论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如龙均臣(2007)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警察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表示工作压力会直接影响交通警察工作满意度,亦即工作压力愈大,满意度便愈低。朱梅(2008)对话务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话务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有负相关关系,工作压力的5个维度与工作满意度都有负相关

关系。由表3还可看出,工作条件、个人发展、工资待遇这3个维度与工作压力负相关显著。

3.4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分析

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假设应对方式会改变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那么应对方式是调节变量。本研究借鉴张月娟、史云静等人研究中的方法,用积极应对减去消极应对的分数来表示被调查者的应对方式。正分越高,表示更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负分越多,表示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根据温忠麟、侯杰泰、张雷的研究,以层次回归来探讨调节作用。以工作满意度总均分Y为结果变量,以工作压力、应对方式M及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的乘积XM为预测变量,分三层进入方程(1)做Y对X的回归,若X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显著,则工作压力的主效应显著。(2)做Y对X和的回归,得测定系数(3)做Y对X、M的XM的回归,得测定系数,若显著高于,则调节效应显著。表4显示:工作压力的主效应显著,方程三的R2较方程二的R2变化显著,说明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显著。

4结论

(1)年轻和年长的民警更易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于中间年龄段的31~40岁的民警需要加强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已婚民警和男性民警要注意加强运用求助这种应对方式。

(2)工作压力与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这些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可见,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工作压力感越大。所以,应加强训练民警面对压力时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以利于减小工作压力感。

(3)采用的应对方式不同,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这与余菊芬(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工作满意度越低。

(4)对于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显著。也就是说,在工作压力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工作满意度的大小有显著影响。所以,今后在交通警察群体中应开展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培养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工作绩效。

论文研究方法篇12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必须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我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必须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透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忙确定研究课题。②能构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透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论文研究方法篇13

一、研究方法

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原则,采用文献调查法(又称文献计量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对调查情况进行描述和统计,对问题及建议部分进行解释。研究设计如下:

1.资料来源和样本

笔者于12月8日和10日利用互联网文献检索工具,分两次进行了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第一次是通过《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社科类)》,使用高级检索方式,在“关键词”中查询“高等教育”或“大学”或“学院”,均为模糊匹配,获得1259条;然后选择其中2000~的博士学位论文,浏览并下载其包含有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法的章节,主要是“前言”或“引言”或“序”,得到45篇。第二次是通过《万方数据库:全国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检索范围为“全部”,年限为2000~,在“关键词”选项中查询“高等教育”或“大学”或“学院”,均为模糊匹配,获得1582条;然后进行二次检索,在“授予学位”选项中查询“博士”,得到119条,逐条浏览并下载其包含有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法的章节,主要是“前言”或“引言”或“序”。前后两次调查共计得到164篇,扣除其中重复的26篇,实际得到138篇。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凡未明确注明“研究方法”或“研究设计”等的论文予以剔除,最终得到调查样本100篇。

2.资料整理的方法

首先要解决的是整理资料的框架问题,也即对研究方法的认识问题。笔者在此采用了袁方[7]和陈向明等学者对研究方法的界定,把研究方法看作是由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三个层面有机联系的整体。陈向明认为,“‘研究方法’是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可以包括方法的特点、理论基础、操作程序、具体手段、作用范围等方面。一般说来,‘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①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②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③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8]同时,陈向明明确指出,自己对质的研究方法进行讨论时,对这三个方面均有涉及。在这三个层面中,方法论同一定的哲学观点和学科理论相连,也可进一步分为哲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等层次。研究方式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它包括研究设计和研究法;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不同的研究类型和设计方案决定了不同的研究方式;各门学科常用的研究法可能有所不同,社会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法有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在教育研究中,主要指经验总结法、

2.从研究法层面看,常规研究法魅力犹存,新的研究方法急剧增加。 在调查中,有94篇论文说明了各自的研究法。其结果分为如下两类:  (1)85篇论文中的研究法(见表2)。  (2)9篇论文中的研究法。对于9篇不宜分类的论文的研究法摘录如下:①比较法、多学科研究的角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②以系统论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协同学役使原理、非线性系统理论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中的内、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模型、评价开展相关研究;③采取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④坚持理论与实际相合,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定性与定量、国际比较与国内历史分析相结合,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方法;⑤在研究方式上,以参与实践和较长时间的观察为主,辅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等,在方法上,采取定性与定量、一般统计与典型个案分析、现象比较与理论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⑥主要采取座谈会和个别访问方式,本研究更多采用方差分析和逻辑回归模型的方法,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形式;⑦将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服务领域;⑧定性与定量、质量与数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并结合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进行研究;⑨通过文献调研以及问卷、访谈等,收集数据和调查案例,并对数据进行质的研究和量的分析。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归纳出两点结论:  第一,常规研究法魅力不减,仍占主导地位。在表2统计的85篇论文中,居于前4位的研究法依次是比较法、文献法、历史法、调查法,分别约占到总频次的18.2%、16.5%、15.1%、10.5%,四项合计约占到使用总频次的60.3%。这还不包括9篇单列研究方式中包含的常规研究法。 第二,新的研究法种类急剧增加,研究法出现多样化。在表2统计的85篇论文中,涉及的研究法种类多达46种。除了一些较为常见的研究法之外,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例如文化分析的方法、组织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叙事研究、生态学方法等。

推荐访问:方法 研究 论文 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 论文研究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论文研究方法万能模板 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类型 论文研究方法和手段 论文研究方法包括 论文研究方法不包括 毕业论文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