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3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08-29 10:10:04 来源:网友投稿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3篇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部编四上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项 第一单元: 一、课文直通车。 《观潮》片段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3篇

篇一: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四上期末复习 课内阅读专项

 第一单元:

 一、课文直通车。

 《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

 )、(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感到身临其境。

 3.在段落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4.这段话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

 5.画线的句子写的好吗?为什么?

  二、课文直通车。

 《走月亮》片段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

 (

  )

  (

  )

 的月亮

 的夜晚 (

  )

  (

  )

 2.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你对“走月亮”的理解。

  3.文中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4. 写出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第二单元:

 三、课文直通车。

 《蝙蝠和雷达》节选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

 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

  )

 敏捷—(

  )

 清晰—(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

 A.夜里飞行 B.眼睛特别敏锐 C.捕捉飞蛾和蚊子 D.避开障碍物 4.为了弄清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

 )次试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

 第三单元 四、课文直通车。

 《爬山虎的脚》片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给下面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 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

 )

 (2)不留一点儿空隙(

 )

 (3)一阵风拂过(

 )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3.作者通过(

  ),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

  )、(

  )和(

  )。流露出作者(

  )的之情。

 4.如果划线的句子去掉“漾起波纹”,好不好?

  五、课文直通车。

 《蟋蟀的住宅》片段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

 )土,还用钳子(

 )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

 )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

 )到后面,倾斜地(

 )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蟋蟀盖房子”实际上指的是(

  )。

 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动词是(

 )。

 A.扒

  搬

 踏

 推

  铺 B.推

  搬

 踏

 扒

  铺 C.扒

  踏

 推

 搬

  铺 3.这几段主要写了。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

 A.蟋蟀不辞劳苦、非常勤劳。

 B.“我”是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C.“我”不太喜欢蟋蟀,看久了就不耐烦了。

 5.蟋蟀的生活栖息地,本来是小小的、简朴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单元:

 六、课文直通车。

 《盘古开天地》片段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1.这段话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运用其中的一种写句话。

 仿写:

 2.文中围绕一个“变”字展开,表现了盘古的神力。请展开想象描述。

  3.你还读过哪些像《盘古开天地》这样的神话故事呢?把故事名称写下来。

  七、课文直通车。

 精卫填海 炎帝.(

  )之少.(

  )女,名曰.(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

  ),故为卫精,常衔.(

  )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

 1.本文选自《

 》 。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卫精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第五单元

 八、课文直通车。

 《麻雀》片段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

  3.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 写出了老麻雀飞下来时快疾的样子。

 B 写出了老麻雀一心想拯救幼儿的急切心情。

 C 写出了老麻雀的果断勇敢坚定的形象。

 4.“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第六单元 九、课文直通车。

 《牛和鹅》片段 就在这时候,池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伸出胳臂来比我的腿还粗。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金奎叔给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我说:“鹅,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他小呀!”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1.根据选文填一填。

 (1)“我”怕鹅的原因是。

 (2)“我”听了金奎叔的话之后,再也不怕,也不欺负。

 2.读一读画线的句子,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老雄鹅此时的表现?

  3.从金奎叔的话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第七单元 十、课文直通车。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十一、课文直通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 文中的“那位同学”名字叫。

 2.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描写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描写 (3)他睁大眼睛。()描写 3.对“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了不让同胞受欺凌,要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 B.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C.这句话寄托了周恩来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D.因为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很多事实,所以立下了这个志向 4.如果老师问到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

 第八单元:

 风和水 十二、课文直通车。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出自《 》。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和整个句子。

 (1)常与诸小儿游。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取之,信然。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十三、课文直通车。

 《西门豹治邺》片段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熄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获得到了好收成。

 1.找出文中描写官绅害怕的两个词:

 2.西门豹真的是想让官绅下河去催一催吗?他的目的是什么?

 3.当西门豹说“再等一会儿”时,官绅们心里可能会怎么想?

  4.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课内阅读专项

  参考答案:

 一、1.点拨:仔细阅读句子,句中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语很明显。结合答案做出判断。

 答案:A 2.点拨:仔细阅读句子,体会句子意思,抓住句中描写事物的特点进行填写。

 答案:形状 声音 3.点拨:背诵课文,回忆课文内容,填写缺少的词语。

 答案:拉长 变粗 两丈多高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4.点拨: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找出比喻句,找到句中的喻体,填写相应的内容。

 答案:白线 水墙 战马 5.点拨:仔细阅读句子,体会句子意思,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浪”比作“千万匹白色的战马”,从战马的数量和颜色上更加贴切实物,准确的表现出了大潮此时此刻的特点。

 答案:该句子写的很好。因为它形象的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二、1.点拨: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填写修辞词。

 答案:1.明亮 弯弯 宁静 美丽 2.点拨:结合短文内容,回忆课文,体会文中“走月亮”的含义。

 答案:在月亮下行走,散步。

 3.点拨:仔细阅读这句话,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分析语句内容写出答案。

 答案: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着, 形象生动,写出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

 4.点拨:结合整篇课文内容,阐述文章的主题。

 答案:我和阿妈在明媚的月光下散步,在月光下大自然的景色很美。

 第二单元:

 三、1.点拨: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意思相近的词语。

 答案:灵巧 敏锐 清楚 ...

篇二: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语文教案

 1.观潮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 怎样积累材料.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 “恢复”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 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 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精读课文。

  2 (一)

 读第一段。

 1、 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 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

 讲读第二段.

 1、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 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 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 指名读句子.

 4、 “人山人海"说明什么? “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 讲读第三段.

 1、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 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 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

 指导朗读.

 (3) 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

 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 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 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 “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 么? “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 指导朗读.

 (四)

 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 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4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 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 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 “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 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 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 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 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 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二、习生字词

 1、 教师朗读课文。

 2、 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 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 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5 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 (z a i )

 ”。

 6、 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 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 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 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 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 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

 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 到这般美丽的景色

  6 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 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 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 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 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 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 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 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 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 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 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 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 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 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 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第七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 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 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 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

  7 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 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 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儿明亮 月光柔和

 走过:溪岸桥果园

 (“我"和阿妈)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8 听到:秋虫唱鸟拍翅膀…… 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 瞬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楼,后改姓刘,名靖 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 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 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 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丐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 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 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 《卖布谣》等。1931 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 年 2 月 13 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 岁。

 四、赏析诗歌

  9 1 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 “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 、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 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 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 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4*繁星

 教学目的:

 1、 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 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10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1、 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 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 章?

 3、 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 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 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 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 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 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但也爱

 7、 朗读总起句

 8、 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 学习第一段:

 (1)

 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 星天是什么样儿的?

 (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

 “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 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

  11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 (:1924 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 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 “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 有什么不同?

 (3) “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

篇三: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第 1 1 课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

 一、课文回放。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ēn

 mè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dǐngfèi

 dǐngfó)。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

 bēng)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 划去文中不正确的音节,并在第二自然段空白之处加上标点。

 2. “鼎”可查音序 ;还可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画。“鼎”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古代煮东西的器物;(2)盛大;(3)正为、正在。“鼎沸”的“鼎”应取第 (______)

 种解释。

 3. 读一读画线句子,也写一个连用两个比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短文从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这三方面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

 二、课外阅读。

 钱塘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秋分前后,许多人来到海宁观潮……潮水奔腾而来,潮头高度可达 3、5 米,潮差可达 9 米。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水涨得特别高,落得也最低。

 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 100 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到澉浦附近窄到30 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 3 公里。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相叠,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

 农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潮的奇观。

 1. “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 “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引潮力特别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这一句中,用“南北”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

 4. 文末“潮水更加汹涌”的原因是(

 )。

 A.江面束狭,沙坎阻拦 B.水量丰富,海潮顶托 C.江面束狭,海潮顶托 D.水量丰富,沙坎阻拦 5. 这段文字主要写(

 )。

  A.壮观的钱塘潮汹涌奔腾的景象 B.壮观的钱塘潮给人的深刻印象 C.壮观的钱塘潮与气象天文的关系 D.壮观的钱塘潮形成的原因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次 马路旁的人行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甚至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的……但这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他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撇了撇嘴说①□“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然而孩子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说②□“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小脚又一次地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着③□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他的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这真是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老爷爷摸摸孩子的头,“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永远向新的高度进军!”

 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1. 在文中①②③后的方格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 对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行为,文章共写了四人的态度,请分别加以概述。

 (1)老奶奶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姑娘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 (4)胡子老爷爷的态度:_____________ 3. “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通过(_______)描写来表现小男孩,通过(_______)描写来表现旁观的人。

 A.语言

 B.心理活动

 C.动作

 D.神态 5.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许多第一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简单列举自己的三个事例),其中令你最难忘的是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1. mèn

  dǐng fèi

  bēng 2. 目

 7

 (1)

  3. 学生是树,老师就是深埋地下的根,没有老师学生就不能茁壮成长,当学生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老师依然默默地无声无息地仰望着。

 4. 声音

 颜色

 气势

 1. 列数字 2. 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3. 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沙坝门槛

 沙坎

 门槛

  4. B 5. D

 1. ,

 :

 。

 2. 孩子还小,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大人的帮忙。

 鼓励孩子自己上人行道,让他自己面对困难,学会克服困难。

 相信小男孩是可以的,为他加油。

 对小男孩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表示赞扬,并对他的未来充满希望。

  3. “这”是指小男孩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4. CD

 AC

  5. 示例:第一次走路

 第一次写字

 第一次爬山

 第一次爬山

 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山顶,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眼前的问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第 2 2 课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

 一、课内阅读理解。

 走月亮(节选)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 选文描述了“我”和阿妈看到的月光下的(____)、(____)和(_____),想到了白天(____)。

 2. 赏读句子,再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1)把“流”换成“飘”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开想象,补充句子,把画面写具体。

 读着这句话,我仿佛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一闪一闪的,波光粼粼;我仿佛听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亮倒映在水里,就有无数个月亮的倒影,就像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B.“抱”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月亮、小水塘变得亲切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 爱与赞美之情。

 C.朗读这句话时,应该慷慨激昂,富有激情 4.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选文中出现了两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月迹(节选)

 贾平凹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 “我们看到,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了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把月亮写得________。

 2. 细读短文,找出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踪影?请各用三个字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对“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月亮象征了什么?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一只巴掌也能拍响 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要说像其他孩子那样欢快地跳跃奔跑,就连平常走路都困难。寸步难行的她非常悲观和忧郁,当医生教她做——一点运动说这可能对她恢复健康有益时她就像没有听到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环和自卑感越来越重她________拒绝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个只有一条胳膊的老人却成为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

  观,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这天她被老人用轮椅推着去附近的一所幼儿园操场上孩子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他们。当一首歌唱完,老人说道:“我们为他们鼓掌吧!”她吃惊地看着老人,问道:“我的胳膊动不了,你只有一只胳膊,怎么鼓掌啊?”老人对她笑了笑解开衬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是一个初春风中还有几分寒意,但她却________感觉自己的身体里涌动起一股暖流。老人对她笑了笑,说:“只要努力,一只巴掌一样可以拍响。你一样能站起来的!

 那天晚上她让父亲写了一张纸条,贴到了墙上,上面是这样的一行字:一只巴掌也能拍响。从那之后她开始配合医生做运动。无论多么艰难和痛苦,她都咬牙坚持着。有一点进步了她又以更大的受苦姿态来求更大的进步。甚至父母不在时,她自己扔开支架试着走路。蜕变的痛苦是牵扯到筋骨的。她坚持着,她相信自己能够像其他孩子样行走,奔跑。她要行走,她要奔跑…… 11 岁时她________扔掉支架,她又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努力着,她开始锻炼打篮球和参加田径运动。1960 年罗马奥运会女子 100 米跑决赛中,当她第一个撞线后,賽场上掌声雷动,人们都站起来为她喝彩,齐声喊着这个美国黑人的名字:威尔码鲁道夫。那一届奥运会上,威尔玛,鲁道夫成为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 3 枚金牌,也是第一个黑人奥运女子百米冠军。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只剩下一条胳膊;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哪怕残疾得不能行走。

 1. 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______)

 比喻事物发生巨大的改变。

 (______)

 2. 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至

 终于

 突然 B.甚至

 突然

 终于 C.终于

 突然

 甚至 D.突然

 甚至

 终于 3. “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她的“与众不同”不包括(

 )

 A.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欢快地跳跃奔跑。

 B.她拒绝所有人的靠近。

 C.她喜欢到幼儿园去听孩子们唱歌。

 D.她和邻居家那个只有一条胳膊的老人成为了好伙伴。

 4. 她为什么拒绝所有人的靠近,唯独和这位老人成为好伙伴?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因为这位老人和她一样,身体有残疾。

 B.她觉得自己的命运和这位老人一样,只有老人才能对自己的经历感同身受。

 C.老人乐观的精神感动着她,她乐意听老人讲故事。

 D.老人经常给她带好吃的,她感觉只有这位老人对自己好。

 5. 她让父亲写了一张纸条,贴到了墙上,纸条上写着什么?请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努力,一只巴掌—样可以拍响。

 B.你—样能站起来的!

 C.一只巴掌也能拍响。

 D.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哪怕残疾得不能行走。

 6. 细阅读短文第 2 自然段,将描写老人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并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并做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通读全文,写出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访问: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上册 四年级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