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0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08-30 15:20: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0篇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OFCHANGJIUNIVERSITY2021年9月第4期Sept.2021NO.42017年2月,中共中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0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0篇

篇一: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21年9月第4期Sept.2021NO.4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即“三全育人”,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近年来,高校在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为此在安徽合肥选取了5所高校的20名专业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式调查,调研结果基本反映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完善、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不明确、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不灵活,等。一、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3] 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层面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载体、评价体系和奖惩体系等关键要素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胡金富1程 艳2(1.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1603)摘 要:

 “三全育人”旨在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理念,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抓手,两者是理念与行动的关系,统一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完善、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不灵活,等。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践行“三全育人”的理念,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加强系统设计、细化育人目标、完善课程建设、强化教师培训、改革评价机制等方面扎实推进。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课程思政;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21)-04-0034-05收稿日期:2021-06-18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科研不端行为多元主体预期治理研究”(SK2019A0659);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9054);安徽建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19QDR05)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胡金富(1980-),男,安徽寿县人,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诚信。程艳(1979-),女,安徽淮南人,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课程思政。

 2021年第4期述不够具体明确,导致了具体实践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感不强。虽然教育部出台了《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制定出高校层面的实施细则,对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一些高校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规划,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具体实施方案,未能夯实“三全育人”的基础,尚未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帮扶的交流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对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中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缺乏统筹考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最大、最优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二)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不明确按照课程的育人角色划分,高校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思政课和非思政课(专业课)等两种类型,各自承担一定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程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承担着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重任,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专业课育人目标不具体、不明确的问题,如,各门专业课的育人目标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出现机械类的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育人目标都是“工匠精神”,没有更加具体明确的育人目标,根本达不到各门课“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效果。[4] 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依托,应根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所独有的课程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具体化、差异化体现出来。但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师未能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科学地设定育人目标,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不够细化、课程思政元素不够具体、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活动设计不够合理、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不够灵活,达不到春风化雨的全过程育人效果。(三)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专业课程是落实全方位育人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对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的程度,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笔者调研发现,一些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还不到位,如,外语类的专业课程,没有挖掘出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思政元素,没有围绕思政元素建立相应的课程思政资源、教材每个章节的育人目标与专业知识教学活动设计结合不够紧密。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专业课教师也存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等把握不准的问题,包括对教材涉及专业知识内容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职业准则、法治思想、学术诚信等等,无力把教材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此外,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对国内外时政要闻或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分析把握不透彻,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尚未建立集体研讨机制,也会影响到教材内容相关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四)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师是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主体,也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决定性要素。笔者调研发现,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各高校普遍遇到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短板,突出表现为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如,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仍然满足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调研结果显示,80%的受访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表示认同,但是迫于时间和精力,专业课程教学备课过程中无力挖掘思政元素和创新教学方法,仅20%的教师在积极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并尝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努力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等三者有机统一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受访教师表示,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培训严重不足,导致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战略意义的价值认同不强,实施课程思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探索“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不多,[5] 总之,一些专业课教师综合素质达不到课程思政建设相匹配的业胡金富 程 艳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35

 2021年 昌吉学院学报务要求。(五)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不灵活传统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难以反映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而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笔者调研发现,现有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普遍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效果的追踪和评估,现有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灵活,如,缺乏对知识能力传授以外的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价,传统的基于“期末学业成绩”的“知识和能力导向型”评价范式,不能全面反映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这种评价机制无视课程思政建设中育人目标的达成度,忽略了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6] ,缺乏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以及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反馈机制,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改革创新,从而削弱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性提升。二、 “三全育人”视角下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对策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7] ,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新高度,提出解决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为高校完善“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在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从加强系统设计、细化育人目标、完善课程建设、强化教师培训、改革评价机制等方面扎实推进。(一)加强系统设计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基础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8]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化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9] ,这句话被认为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缘起。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以课程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或思维方式。[10]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高校要坚持系统观念,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载体、评价体系和奖惩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11] ,制定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案。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要强化组织领导,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主抓、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具体推进落实、体现学校鲜明特色的课程思政生动实践。二要强化支持保障,高校要根据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计划,统筹人、财、物等各类办学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的投入力度和支持保障。三要强化示范引领,高校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通过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推动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最佳实践范式。(二)细化育人目标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根本众所周知,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基本职能[1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就是要将课程思政纳入到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进一步细化育人目标,作为推进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高校要制定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围绕“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职业文化,进一步将课程思政建设从理念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落细、落小,引导专业课教师结合各类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思政育人元素,将“政治认同、爱国主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工匠精神、法治理念、国防教育、红色基因、劳动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13] ,实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36

 2021年第4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三)完善专业课程建设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既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就是要抓住课程建设这一核心内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完善课程建设中的思政内核,将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和新标准渗透在课程建设标准上,科学编制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高校要不断充实课程思政资源,可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群,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寻找课程思政的“突破口” “融合点” “切入点”,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思政教育,通过差异化、分众化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高校要组织专家制订课程思政建设标准,编制专业课程育人标准、教学规范和教学指南,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表达:形成教研论文、课程讲义、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加强课程思政典型经验的总结、宣传和推广,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重塑“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14] ,强化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四)强化教师培训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15] 。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强化教师培训,使广大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人才保障。要秉承“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理念[16] ,强化教师的思政素养培训,通过及时研读党报党刊、学习《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的内容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要开展“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工作坊、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专业研讨和示范课堂,提升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和对“思政载体”的选择能力。要培育课程思政的专家型教师,通过制定课程思政教师发展计划,培育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遴选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带头人,形成一批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教师培训,实...

篇二: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 卷第 5 期2020 年 10 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

 TaxationVol.

 34.

 No.

 5Oct

 2020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税务学院 , 河南郑州 451454)[ 摘要 ]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课堂并获得了广泛共识 。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

 设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 在建设理念 、 师资力量 、 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

 设应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 注重顶层设计 , 打造高素质 、 高水平 、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建立健全教学

 体系 , 构建起 “ 大思政 ” 的格局 o[ 关键词 ]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 G6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

 -5793(2020)05

 -0086

 -04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

 作为中心环节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 形成协同

 效应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课程思政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及方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

 当前 , 在课程思政

 建设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及思考 , 如高校对课程思政缺乏深刻认识与宣传 、 思政教育与专业

 教育融合存在困难 、 缺乏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师资 、 缺乏全面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等 。

 从问题出发研究其解决对策 , 对于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 课程思政概述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各类学科课程融会贯通 , 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追

 求等内容根植 、 融合于各类学科教育中 , 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1.

 立德树人 , 全面引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 而课程思政在本质上也是一

 种教育 , 立德树人成为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是题中应有之义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和

 国家非常重视的领域 , 课程思政提倡的就是在各学科的学习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 , 在专业知识教学

 中将思政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 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

 “ 德 ” 字贯穿

 课程思政建设的始终 , 以德立学 、 以德施教,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

 新时期下 , 国内外形势不

 断变化 , 正确理解立德树人这一内涵 , 对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⑴ 。2.

 协同育人 , 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所提倡的教育理念 , 就是在构建全员 、 全程 、 全课程育人格局的过程中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

 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 最终形成协同效应⑵ 。

 课程思政中的 “ 协同 ” 就是将学科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

 治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 将专业学习 、 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 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师的

 每一堂课 、 伴随学生的每一步成长 , 真正实现协同育人 。[ 收稿日期 ] 2020-08

 -04[ 作者简介 ] 王阳 (1984-) , 女 , 河南开封人 ,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讲师 , 管理学硕士 ,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 行政管理 。86

 课程思政从提出到践行再到发展 , 需要高校高度重视 、 高校各部门大力宣传与周密规划 、 教师和学生

 积极参与 , 靠一方或者部分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 需要的是全员的互相配合和广泛参与 。3 •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深度融合我国以往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对学科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挖掘 , 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 , 学科之间

 知识的渗透和融合较少 。

 课程思政改变了这一观念 , 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各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 深入各学

 科知识的土壤中,实现教育的综合化 。( 二 )

 课程思政的特点1.

 知德结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 坚持把立

 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

 项重要内容 , 同样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借助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实现寓德于

 课,将知识与德育结合起来 , 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2.

 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 。

 一方面,专业教学中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相结合 , 在融合中凸显价值引领;另一方面 , 课程思政不单单是向学生灌输思

 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而是在以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 , 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

 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从而实现价值引领 。二 、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 , 课程思政建设在建设理念 、 师资力量 、 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效果不佳 。第一,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深刻认识与积极宣传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打造 “ 大

 思政 ” 格局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 , 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 开辟出一

 条价值引领的道路 。

 在这样一个大格局中 , 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它始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摇篮。

 因

 而,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 。

 当前 , 课程思政建设还

 处于探索阶段 , 其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尚未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 , 高校和教师对其还缺乏深刻认识 。

 一方

 面,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透彻 , 缺乏主观能动性 。

 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课

 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阶段 , 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剖析与学习 , 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课

 程思政建设道路 , 存在一味模仿的现象;部分高校受条块分割模式的影响 , 将思政教育全部划归马克思主

 义学院等教学单位 , 没有站在全局高度审视课程思政建设 ; 部分高校一味停留在理论知识部分 , 实践成果

 甚少 。

 另一方面,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不够 。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重要群体 , 需

 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但他们接受系统性学习的机会甚少 , 这也是造成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未深入人心

 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 ,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困难 。

 专业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独立 , 两者教学

 侧重点有所不同 , 专业教学侧重求真 、 求知 , 思想政治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 树立正确的三观 。

 因此 , 如何将专业领域里的 “ 真 、 知 ” 与思想精神方面的 “ 真善美 ” 进行融合,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要

 问题 。

 部分高校没有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 , 使其逐渐变成了一个难题 。第三 , 缺乏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师资 。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践者 , 课程思政始终需

 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纽带作用,这就对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教师不仅要掌握专

 业知识 , 更要了解课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 。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的是能够处理好 “ 知 ” 与 “ 德 ” 之

 间辩证关系的教师 , 需要的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教师 , 需要的是掌握人才培养辩

 证法的教师 。

 但当前缺乏这样的教师队伍 。

 一方面 , 高校的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体制和机制还不健

 全 , 对教师队伍的教学培训缺乏针对性 、 系统性 、 示范性,并未形成系统化和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制度 ,

 课程思政教学素养的形成更多依靠教师个人的自觉 。

 另一方面 , 部分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积极性不

 高 , 习惯于以专业课知识传授为主的固有教学模式 ,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基本处于随机状态 。

 如

 87

 果高校不重视 、 培训差 , 而教师又墨守成规 、 只愿意关注自身的专业领域 , 那么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

 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无法组建的 ,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未来也是无法实现的 。第四 , 缺乏全面 、 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

 系统 、 全面的教学体系需要集目标规划 、 实施方案 、 教学

 方法 、 教学评价等关键教学环节于一体 , 而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与机制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诸

 多不适应和脱节的地方 , 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

 例如 , 在教学方法层面 , 缺乏有效的教学创新手段和方

 法 。

 高校学科建设不平衡使得一些专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 对于课程思政基本沿用思

 政课程模式 , 对学生多采用灌输式教育 , 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 , 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够专业 。

 在教学评

 价层面 , 不少高校没有意识到评价的意义 , 往往认为教好课程即可 , 不需要进行教学评价 。

 然而 , 只有对

 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评价 ,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教师才能更加及时地发现教学及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存

 在的问题,进而更好地改进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 。

 目前 , 课程思政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 合理的制度

 安排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 还没有建立起系统 、 全面的教学体系 。三 、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分析勰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某一^校或某一门课程,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

 广泛 ,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予以支持 。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 注重顶层设

 计 , 打造高素质 、 高水平 、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建立健全教学体系 , 构建起 “ 大思政 ” 的格局 。( 一 )

 加强顶层设计 , 推动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 , 顶层设计是基础 , 各方重视是关键 。

 高校只有牢牢把握这两点 , 才能更好地

 推动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O在顶层设计方面 , 高校必须从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 , 立足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学科优势 , 充

 分挖掘和整合各类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资源 ,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 形成协同发展的教学机

 制 。

 在各方重视层面 , 高校领导不仅要提高认识更要以身作则 , 协同学校各个部门 , 强化全员课程思政的

 育人理念 , 将课程思政列入日常工作中;高校教师要统一观念 ,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 , 认识到课程思

 政与专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投身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对于课程思政 , 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从课程思政的概

 念阶段走出来 , 深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重要群体中去 , 大力宣扬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 使之根植于师生心

 中 。( 二 )

 结合实际 , 开展特色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涉及不同的学校 、 学科和教师 , 因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结合学校 、 学科 、 教师各自

 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 , 打造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 。第一,结合学校实际 , 办出学校特色 。

 我国地域广大 , 每个地区学校的教学各有差别,要结合高校自

 身的实际情况 , 有侧重地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 。

 例如 ,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思政可以结合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人文历史 、 语言特点等 ,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进一步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港澳地区学校应结合地区特殊情况 , 在推进课程思

 政的过程中 ,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加强港澳地区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结合学科实际 , 办出学科特色 。

 我国学科体系庞大 、 划分细致 , 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和手

 段也应有所不同 。

 科学类课程意识形态色彩并不明显 , 这类学科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

 育同科学精神 、 逻辑思维等相互融合 , 不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 , 一味生搬硬套 ; 哲学类相关课程本身

 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重 , 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深化,坚定马克思主义道路 、 强

 化 “ 四个自信 ” 等都是必经之路;其他种类的课程应在结合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 注重突

 出理想和信念的地位 , 强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第三,结合教师实际 , 办出教师特色 。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 开展课程思政不应一

 味追求整齐划一 , 而是应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发掘其潜力 、 形成其特色 。

 擅长讲理论的教师要注重

 发掘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通点 , 将思想政治元素更加深入地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 在讲述

 88

 理论知识的同时扩展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 擅长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注意广泛

 取材,选择更多既与专业内容相关又有价值引导意义的案例 ,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 , 形成自身的教学

 特色;擅长课堂互动的教师可以将小游戏 、 问答 、 情景演绎等方式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 , 丰富教学内

 容 , 加深理论的实际应用 , 在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三)

 加强教师培训 , 打造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 ,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 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开辟新道路 、 走向新

 高度 。

 面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 、 多措并举 , 以打造一支专业化 、 高素质的教

 师队伍为...

篇三: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课程思政 ” 建设 问题原因分析

 及对策建议思考

  文章剖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提供“课程思政”理论指导;提供“课程思政”制度保障;搭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课程思政在当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指明了方向和前进的道路。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对

 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有助于职业院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和储备人才。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剖析 1 1 、“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课程思政建设要想真正落地,其理念首先需要深入人心。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是“传道授业”和“教书育人”,作为专业课教师,不能把“传道”和“授业”、“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学生除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思政课所占课时比例远远低于专业课,不仅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课也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职业院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师也常常固守旧有的思想观念,认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升才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王道,因此对思政课程并不重视。学生是职业院校学习中的主体,因此,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思想认同同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并未完全达成一致。在文化多元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普遍追求个性化发展,心态浮躁,把思政课视为“心灵鸡汤”,觉得无任何实际效用。

 XX年 XX工业职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以“课程门门有思政 教师处处讲育人”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沙龙活动,参会人员为每院系的专业课教师代表和全体思政课教师。身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通过与现场的专业课教师交流,发现他们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并不深入,不知从何着手,是“刻意插入”思政元素還是“有效提取”思政元素,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容易导致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两张皮”现象。

 2 2 、“ 课程思政” 体制机制建设尚不完善

 “课程思政”实施需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实践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具体到责任人或带头人,严格执行考核评价标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领导层不够重视,教务部门并未出台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课程思政”建设还停留于表面工作,流于形式和口号。部分带头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教师,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不能有效调动广大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宣传部门也未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进行积极宣传和报道,没有及时树立“课程思政”先进典型,未发挥应有的宣传示范功能。

 3 3 、“ 课程思政” 缺乏有效资源平台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提高政治敏感性,积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些专业课教师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是思政元素,缺乏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不了解国家最新发布的政策文件,更难以向学生传授和表达相关德育知识。专业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原因,更多关注的是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技术层面的理论与实践,对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不知从何寻找,只能靠“度娘”大海捞针,搜到的结果质量参差不齐。对正处于“课程思政”建设探索阶段的高校而言,缺乏统一有效的资源平台供专业课教师学习与参考。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索 1 1 、提供“课程思政”理论指导

 针对“课程思政”理念难以深入人心的现象,各高校应引起足够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勇挑重担,充分发挥在思政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思政课教师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对“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帮助与服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结成“帮扶”小组,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开展“思政教师进专业课堂”活动,课前开展“集体备课”,课后一起交流探讨“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性。让专业课教师提高其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并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为课程思政建设奠定理论根基,确保自己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思政元素

 充分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有效转化。

 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各社交软件,建立“课程思政”微信交流群,思政教师或各专业“课程思政”带头人作为管理员,负责解答群内大家的疑问,分享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资料和文件。还可成立“课程思政学习室”,固定时间邀请“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表现优异的专业课教师与大家做交流分享,分阶段邀请专家来学习室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报告和演讲,帮助大家更快的成长与进步。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换目标也需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认识上的宣传与指导,以提升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从而促使其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认同。

 2 2 、提供“ 课程思政” 制度保障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包括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考核机制及奖励机制。首先,学院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带头走进“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制定教学方案,把专业课程融入的思政元素写进教学计划中,让“课程思政”实现真正落地。其次,教务部门应出台具体的考核细则,量化加分,作为绩效考核加分项,采取督导组评价和学生评价两种方式相结合,对专业课

 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情况进行考核。再次,组织人事部门还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对率先实施“课程思政”或“课程思政”建设表现突出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奖励,调动广大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热情,提高“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性。最后,宣传统战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制作“课程思政”宣传栏,对表现优异的专业课教师个人事迹进行宣传,做好相关报道,发布到校内媒体供大家学习。

 3 3 、搭建“ 课程思政” 资源平台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实现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针对各专业课所需的“思政元素”,各高校应搭建统一有效的“课程思政”资源平台供各专业课教师学习和参考。将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教案、PPT 及讲课视频分专业上传至资源平台,供大家观摩学习。在资源平台设置分栏,将“思政元素”进行分类,包括国家政策文件解读、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工匠精神”等,及时更新资源库,对各类思政元素进行补充和完善,与时俱进,让教师随时学习与融入最新的思政元素,向学生传达最新的理论观念,实现“讲得鲜活、贴的舒心”。

 三、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的将思政元素插入专业课程,而是要实现有效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思想教育,不会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要在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基础上,思同学们所思、想同学们所想,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行,以文化为载体寓教于境,以传媒为载体寓教于情,以课堂为载体寓教于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虽然“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在各大高校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离预期效果还有着很远的距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做好后盾,教师做好先锋,学生做好准备,共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地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统一,实现协同育人、同向同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四: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0 教育教研┆高等教育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临沂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陈佩江 韩 虎 田相克 临沂大学档案馆 张 美摘 要: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落实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在专业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做好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规划、加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考核中体现思政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对策阐述,致力于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和引领作用,帮助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17-0030-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17.014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其在育人工作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引导与教育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为高等学校和全体教师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为了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需要协同一致、合力育人,从而使各类课程都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各专业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师要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高校教学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本科生思政类课程为 16 学分。以临沂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专业总学分为 170 学分,思政类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 10% ;另外,专业教育课程及集中实践课程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 70%以上。由此可见,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专业课教师,因此,要想更好地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在继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应当让专业课教师也全面参与思政工作,即专业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目的是: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背后的德行因素,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德行,从而形成自身为人处世的一种素质和涵养。专业课程思政可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的价值渗透和引领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既帮助学生“专业成才”,也促进学生“精神成人”。一、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高校都已开始重视课程思政,开展了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但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专业教师缺少课程思政理念专业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观上是一种创新。但在当前,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到位,或者在实施专业课程思政时无所适从,没有把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学统一起来,从而导致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思政引领两者之间的脱节。(二)专业课程思政缺少系统规划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素质塑造的要求比较笼统,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方面的结合更为缺乏。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总体设置方面,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实施缺少系统规划。(三)专业课程教学中缺少“思政元素”专业课程思政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但在实际教学中,把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的教材、教学案例等资源缺乏,开发相对滞后。此外,大部分专业教师缺少相关经验,没有把专业知识和思政教学有机结合的意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往往具有随意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缺少检验在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评价时,重点是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很少涉及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没有把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思政知识考核纳入学生评价,无法有效地检验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五)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缺少评价部分高校对专业课程思政仅提出了教学理念和一般要求,而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考核以及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师进行课。

 。. .。

 。

 031 高等教育┆教育教研程思政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加强专业课程思政的措施根据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在专业规划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一)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做好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规划教学管理部门应当为专业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有效的教学改革机制,对课程思政提出明确要求,形成完整的教学管理与评估系统。在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建设规划时,要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制定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标准,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坚持知识传授和思政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政教学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相统一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专业课程思政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是具有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专业教师,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建设一支能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结合起来的优秀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应具有一定的思政理论水平,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为此,学校教务部门或学院应加强对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举办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培训班。同时,专业教师可邀请辅导员一起集中备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思政引领。(三)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专业教师要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有思政育人功能。教师要从专业课程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出发,在坚持以专业知识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结合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精神、职业情感等各种思政元素。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要求中, “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等方面都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要以“思政元素”为纽带,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体现出思政内涵,实现育人功能,以合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改革学生评价方法,专业课程考核中体现思政教学内容为提高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需要从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个方面出发。课程考核内容除专业知识以外,还可增加一些“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知识,设置合适的题型,实现教、学、评等诸多环节的有机连接。(五)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评价,提高教师积极性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也要增加对专业教师“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绩效、职称评聘相结合,促进专业课程教师增强育人意识,提高教学业务和实践能力,投身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接受思政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课程内容,找准切入点,不断提炼职业情操、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各种思政元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推动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同向发力,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提高道德情操,促进全面发展,既能“专业成才”,也能“精神成人”。参考文献:[1] 范松仁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三重逻辑关系[J]. 宜春学院学报,2017(08):18-21+34.[2] 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 . 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

 “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8):37-39.[3] 裴晨晨 . 浅析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J].决策咨询,2018(04):77-80.[4] 陆道坤 .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 [J]. 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5] 黄小蕾 . 药学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 [J].卫生职业教育,2019(03):14-15.[6] 郭橙 . 大思政视域下会计专业践行“课程思政”的路径 [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2):60-64.[7] 谢晗进,李鑫,江雯 .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专业课程思政化评价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2019(23):51-53.[8] 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等 .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44-46.[9] 金晓怡,张航,杭鲁滨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J]. 教育教学论坛,2019(42):34-35.[10] 余为 . 理论力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 [J]. 教育教学论坛,2019(52):39-4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改项目“面向新工科背景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多维协同实践平台建设”(项目编号:M2018X062)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佩江(1977—),男,汉族,山东费县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教学。。

 。. .。

 。

篇五: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日期:2014-12-18作者简介:陶小平(1965-),女,湖北黄梅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早在 1989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

 “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党的一贯方针。尤其是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思政课要保证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科学并切合学生实际,保证一定课时量能让知识和道理进入学生头脑,保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保证资金投入以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积极性。然而,现实发展中思政课教学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甚至与国家政策方针目标不相一致的现象和问题,思政课教学地位不显,作用不强,效果不好,领导不重视,学生不爱学,教师难于教的问题未能根本改变。为此,需要我们高效思政课教师进行有益的探索。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一)

 讲起来重要,但做起来不重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下文简称“05”方案)中,对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等都有详细说明和具体要求,提出要把这些工作抓紧抓好,充分体现对思政课教学重要地位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并且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是贯彻落实《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确保课程设置方案的顺利平稳过渡。”实事求是地讲,从 2007年始落实“05”方案前几年,各高校紧跟形势,步伐一致地进行思政课的课改,包括新课程设置、密集的教师培训和专项拨款的课程建设(思政课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及思政专项科研项目,都体现出对思政课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大胆实践和深入推进。然而,思政课教学并未按初衷良性可持续发展。部分学校在贯彻《意见》上出现虎头蛇尾,轰轰烈烈两三年,就开始懈怠、疲软,甚至放任自流。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副书记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纳入学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1] ,出现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又轻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少。相关领导很少过问和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学进展情况。部分高校的主要领导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选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KashgarTeachersCollege 2015年 3月Vol.36No.2Mar.2015第 36卷第 2期(喀什师范学院 思政部,新疆 喀什 844008)陶小平,韩文书DOI:10.13933/j.cnki.j.kashgar.teach.coll.2015.02.021摘 要: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出台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进步和成效,同时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也成为制约提升思政课历史地位、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瓶颈。为此,就思政课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及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找出应对措施。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突出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2X(2015)02-0079-0479 · ·

 几乎没有进入思政课课堂听一节课,不了解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即便是分管领导,也不能持续关注思政课教学动态,偶尔应对检查听一两次课、召开一次座谈会,无法保证连续跟踪调查和研究,以给予正确指导和有力支持。二是在教师配备欠缺。尽管思政课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学历、职称有所提升,但并没有实现配齐配强教师队伍、实现把一流优秀教师配备到思政课教师岗位的目标,也没有为思政课人才引进提供绿色通道,甚至普遍存在思政课“谁来都能上”的偏颇认识,专业一线教师严重匮乏问题突出。三是在硬件上支持力度微小。不少高校把最好的办公和教学用房和设施都提供给行政机关、重点专业系部,思政课部门的物质条件要么最差,要么落伍于其他专业系部。(二)

 强调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意见》明确指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各地各高校在高质量实施思政课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围绕教学目标,制订实践教学大纲,科学规定相应学分,确保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这是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但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执行中,与目标要求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缺乏系统规划和设计随意。各任课老师各自为政、自行其事,层次性、对象性、系统性不能充分体现,重复、雷同、敷衍现象比较严重,实践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凸显出来,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二是实践教学途径单一,学生参与度不够。

 [2]顾虑到交通、学生安全问题,校外实践教学很少或基本取消。思政课都是大班授课,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二百人,不仅交通问题难以靠教师个体解决,安全问题是思政课老师最担心的,因此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望而却步,能省略就省了,主要还是局限于课堂实践教学。一般高校校外实践教学都是参观考察爱国教育基地、博物馆、厂矿企业等所谓的实践教学基地,实际上很多实践教学基地举行过挂牌仪式后,仅仅在评估中起到支撑材料作用,实践教学的作用未充分发挥,要么荒废,要么利用率不高。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尽管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各高校纳入教学规划和教学大纲,而实际的实践教学运作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时学分、考核方式和标准及严格规范的评价体系,在人财物方面不能持续有效保证;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推动实践教学的老师和不开展实践教学的老师不加区别,无硬性规定,与个人考核、评先选优不挂钩,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实践教学动力不足。因而,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社会实践基本名存实亡。(三)

 课时有底线,但突破课时底线现象普遍“加强教学管理,落实规定课程和学分,确保正常教学秩序。决不允许公开或变相压缩课时,这是底线,是大原则,决不能含糊,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突破这个底线,底线突破了,阵地就会面临失守。”这是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特别强调的。然而,现实是很多高校突破了“底线”,公开或变相压缩课时的问题比较普遍和严重。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规定的108总课时、每周 6节的课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在执行。绝大多数高校都执行的是周 4课时,以前没有执行 4课时的,也正转向 4课时,总课时压缩为 72课时或 68课时;《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由 58课时, “砍”到 31课时,连“985”高校也不例外。个别学校考虑评估达标或应对上面检查,表面或课表上总课时不减少,但正式上课时间依然是压缩后的课时,其余课时或变相为网络教学或实践教学,最终“裁减”掉。(四)

 专业课强势,思政课弱势对于思政课的漠视和厌学成为当前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拦路虎之一。睡觉、手机上网、做专业课作业、看小说及旷逃课等这是思政课上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个别老师已经见多不怪,习以为常,你睡你的,我讲我的, “互不干扰,和平共处”。有些学生说“虽然心里明白思政课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但出于日常学习生活养成的习惯,就和专业课做了比较,从而放弃思政课学习。尽管思政课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对学生来说始终无济于事。”还有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包括部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像专业课那样重视思政课,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不像专业课学习能立竿见影,见效快,加上有部分教师马马虎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因此学生不重视、没兴趣、不满意(喀什师范学院学生语)。当前,不仅仅是学生,在整个学校建设、发80 · ·

 展和系部人才培养中,重专业学习、轻思政课学习,认为“思政课课时太多,挤占了专业课”、 “开设太多思政课实在没必要”的倾向性认识愈加突显。如何处理好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这是各高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和作用依然受到质疑和摇撼。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首先,从学校维度看。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开放和大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大交流、大融合和大交锋;同时,实用主义泛滥,不仅仅大学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不少学校领导和管理者也出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和学科发展中,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体现出重理工、轻人文,重与就业直接关联的专业显性价值,轻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素质的隐形价值,进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投入的倾向。这是由文革时期过度重视、夸大意识形态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逐渐淡化、边缘化意识形态,没有从思想上和实践中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重大社会价值,这就是思政课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主要原因。其次,从教师维度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是思政理论课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是影响思政理论课吸引力的关键因素,思政理论课教师直接关系到思政理论课的成败得失。对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政课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中就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十八大以来,各地高等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但是,从总体上看,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也不合理,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同时,思政理论课教师配置不齐,教学任务重,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效果,加上一些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论专业理论学习还是新知识的猎取,教师在教学中只管课堂教学,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等,都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讲,不少高校对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实施方案,缺乏制度、机制保障,没有一个中介机构来统筹实践教学资源和各相关部门,无单独实践教学经费或经费不充足,都是实践教学在多数大学开展不理想的原由。再次,从学生维度看。由于当前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当前的大学生对学习也是急功近利,在对思政理论课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误区,重专业课和技能课的学习,轻思政理论的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得过且过,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这就是专业课强势和公共课弱势的原因所在。最后,从环境维度看,社会大环境和校园环境是造成当前思政课存在突出问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国内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造成了冲击。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存在,一些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看问题办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个人利益的诉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造成了理想信念的缺失或错位。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不感兴趣,对公认的社会公德不屑一顾,独立特性,我行我素。他们往往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感性化和片面化,过分夸大社会个案的负能量,否认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造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的错位,影响到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校园环境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校风上,近年来,高校的校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尽人意的方面,学校管理层对思政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重课堂教学轻学科建设,造成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同时,思政理论课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等也都影响到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时效性。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对策(一)

 校领导应对对思政课给予高度重视“能否切实搞好思政课教学,关键在党政一把手。”[3]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最优教育资源配置到思政课教学方面,而各高校领导主要掌握着资源配置权。一般来讲,一所高校的主要领导,对课程和学科建设的导向起主要作用。领导重点抓什么学科,什么学科将得到人、财、物、事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有利于此学科得到长足健康发展。因此,高校领导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和深81 · ·

 入了解关心及实际助力,是保证思政课教学向好的重要条件。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扎实、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保障。因此要特别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配备和建设,并为人才引进创造优惠条件,开辟绿色通道。(二)

 学校要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和机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目标,实践教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高校必须...

篇六: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

 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学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和光荣任务,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XX 高校思政课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协同改革创新,全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金课”。

 一、XX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XX 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

 推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举措尚有不足。一是思政课师资绝对数量不足,在全国知名的思政课名师数量上落后于上海、北京等地。按照教育部思政课师生 1:350 的比例要求,XX 各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绝对数量缺口较大。以 XX 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现有承担各类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有 68 人,按照简单比例算法似乎符合要求,但是也有“水分”,因为其中有不少是校内兼职教师,而专任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该校针对教师短缺问题,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应在校内外挖掘潜力。比如,学校领导带头承担研究生思政课,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各级党政管理干部、学生思政辅导员团队中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目前基本都在思政课教学一线。同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领导来校开设讲座,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近理论前沿,回应理论关切,介绍实践成就。二是思政课教师身份认同程度参差不齐。依然存在“思政课教学就是思政课专职教师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课程的职责”等认识误区,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科研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区别不大,思政课教师主动投入课程创新的动力不足。三是针对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

 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XX 年,XX 省委宣传部、XX 省教育厅组织全省思政课专任教师在 XX 三所高校进行了集中培训。其中,XX 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训任务,培训期间把课堂搬到淮海战役纪念园,让受培训对象接受情景党课教育,到马庄村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感召,很多教师回去后把培训期间的收获讲给学生听,与学生一起提高,反响很好。

 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落在实处尚有差距。总的来看,高校思政课还是“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再加上师资问题导致的“大班化”教学现状,思政课吸引力不强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不小。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听课状态不好,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授课内容枯燥,有的学生甚至直言不讳,“大学思政课中的不少内容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因此这些课对我们吸引力不大”。因此,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且任务艰巨,非花大力气解决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目前我们与这一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思政课触动青少年心灵,首先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奋斗之中”,使青少年笃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强国目标“心向往之”。“触动心灵”还在于让广大青少年能够真正主动地接受思政课程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价值评判、正确立场、辩证方法。没有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恐怕难以奏效。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业优势,选择某一门课程中最“拿手”的专题采用专题化教学模式,增加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探讨,增加对现实问题的学理分析,增加对重大疑难问题判断的启发引导,从而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不同风格和特点的老师轮番精准授课,地方党政领导、改革先锋、两会代表到学校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专题讲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于中小学的高水准思政课,接收到海量前沿信息,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值得深入思考、完善机制、广泛推广。当然,知识学习应该是成体系的,专题讲座也有其局限性。依靠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在课前、课后有机安排学生在线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全面掌握课程的基礎知识。

 高标准支撑思政课教学的资源保障平台尚需强化。思政课建设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方面。总的来看,XX 省近年来思政课资源保障平台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如 XX 省“示范马院”建设、“中特

 中心”基地建设、思政课教师省级培训等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教学资源保障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省级层面统筹协调还不够。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推出的全省“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个成功的先例,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保障全省平台建设的重要参考。XX 师范大学努力协调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技术资源、校内外包括艺术设计、文学、音乐等不同专业师资资源在内的多方面支持,建立了全省唯一一家教育部设立的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同时也应看到,类似这样的平台主要由一地一校来推动,可能会造成校际重复建设,存在能力不足、保障不力、建设不好等方面问题,亟待省级层面进行统筹协调。

 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思政课有机体系。思政课不简单是学校的教学事务,而是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思政课也不是各层级学校各管一段、自行其是的课程,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 XX 实际,建议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坚持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相结合,以推动重点工程建设的力度,设立全省“思政课建设指挥部”,制定思政课建设专项工作规划,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基础教育学段入手,前后延伸贯通,形成一体化体系;积极组织教学质量管理、教改项目支持、教材建设攻坚、第二课堂衔接等工作,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课程生产链;建立强大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技术支持团队和智囊后援团,形成全省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强化要求多管齐下,全方位打造思政课教师精英团队。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队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具体要求。首先要着力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关爱、尊重思政课教师的浓厚氛围,使他们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同时还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如设立专

 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补贴,在待遇上体现思政课教育价值,不断激发教师投身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要综合考慮数量、质量、能力、目标等因素,建立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团队。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使教师队伍的包容性更强,学科结构更合理,能力配比互补性更强,综合提高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成效。对于高等学校尤其是本科院校而言,可立足省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资源,大规模专项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招生计划,将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前置到学校教育阶段,增强博士、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教学水平;同时允许优秀硕士应届毕业生承担助教任务,加大在职培养,弥补师资不足;出台并落实地方党政领导进高校、进思政课堂的制度措施,充分挖掘地方思政教育资源;设立优秀思政课中青年教师校际交流访学项目,把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定位与发展、学术能力提高与教学能力增长结合起来,在相互促进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聚焦“高水平教学资源、高质量示范课、高标准教学质量”目标,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智慧 XX”行动计划中嵌入“智慧思政”模块,在“学习强国”(XX)平台上为在校大学生开设专门学习空间,并提出相应学习要求,以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探

 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内容建设,按照全省共建共享思路,形成思政课示范课堂视频资源库、思政课程案例库、全省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全省改革先锋进校园教学视频资源库、思政课网络教学素材创作资源共享平台等,以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设立相当数量的 XX 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加强“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省级层面建设若干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

篇七: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稿日期]2021-06-01[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出路”(项目编号:2018GGJS123);2021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协同创新视域下河南省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反思及重构”(项目编号:212400410050);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 3-6-35培养模式的师范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JGLX592);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河南高校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分析”(项目编号:[2019]-JKGHZD-15)。[作者简介]张燕 (1980-),女,河南焦作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田伟华(1999-),女,河南郑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张 燕,田伟华(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摘要]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它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提升大学生整体道德核心素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着教师意识不强,内容定位不准,教学方式不灵活,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尝试从有效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灵活采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以及平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间的张力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以增强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21)06-0150-03   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拓展延伸至各学科课程中的表现,它以学科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学科知识与思政知识的融会贯通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影响。2016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是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课程思政的概念近年来,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关注日益增多,课程思政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课程思政的历史渊源颇为悠久。早在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观点,强调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有教学就会有育人功能的实现,只要有教师就必须履行育人的职责。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一个学科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体系,并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而达到贯彻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目的,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二、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作为承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体系,是思想道德知识与学科课程知识间的交融。[3] 高校课堂中实施课程思政最常见的手段为渗透法,即教师将立德树人等思政教育目标渗入各学科教学中,把学科课程当作一个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熏陶。目前看来,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从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各高校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致力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这些知识大多并不需要明确的价值判断。某些专业课教师在学习西方知识的过程中,还会受到西方的社会观念、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出现政治方向把握不准确的问题。有的教师认识不到课程思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意义,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自己只要把学科知识和技能教授好就万事大吉了。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不强,会影响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二)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把握不准思政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各学科教师并非专业的思政教师,思政教育知识有限,对课程思政理念缺乏研究。[4] 这样,会造成学科教师对思政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对课程思政内容把握不到位,很难有效判断出自己的课程内容中适合进行思政教育的板块,不能很好地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同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5G时代悄然而至,网络上知识大爆炸,信息满天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判断力,使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时陷入误区。(三)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不灵活由于自身知识范围和实践经验的限制,有的学科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上常常把思政知识生硬地套进学科教学中,不仅影响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四)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间的平衡不易调控如何平衡课程思政和各学科课程间的关系,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不将思想的培育当成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做到知识技能传授和以德育人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所起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可若过于强调课程思政,则会使学科课程出现片面“德化”的倾向,使学科教学成为直接的思政教学,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5]三、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建议(一)有效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较强,是大学课堂教学的重心。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会产生对课程思政的误解:认为思政知识的传授会削弱各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负担。因此,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中有效贯彻的前提是让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曾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书育人。”[6] 高校教师必须谨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不断丰富自身的道德涵养,加强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明确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从根本上转变课程思政是教学负担这一错误认知,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全方位加强课堂思政建设。[7](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蕴含着不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高校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资源通常情况下会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有意识加入具有价值导向的内容,这种资源具有显性特征,比较容易挖掘;另一种是隐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它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敏感性,认真深入地挖掘。[8] 有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需要学校和教师有效配合。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体制,不仅要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也要对思政内容作出范围上的界定,要将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最大限度地从单一的学科知识转向多元的核心素养上来,[9] 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开发指出方向,提供支持。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有思政教育1 5 1 第 6期            张燕,田伟华: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学科教师应该自主地参与课程思政培训,明确课程思政为谁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这四个基本问题,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吃透专业教材,使自己在进行思政教学时,能谨慎地选择课程思政内容,做到专业而有深度,将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实现思政内容选择上的螺旋式上升。(三)灵活采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1.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规律,结合专业课程知识和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首先,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环境,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其次,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政教学方式。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学科教师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加工将思政知识变得通俗化、生活化,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影响学生,加深思政知识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行为的引导。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使课堂思政教育得到有效延伸。最后,“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课程思政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领域也应该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场所,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的空间延伸到学生实践活动领域,打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2.注重把握渗透的度和时机理论源于实际。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与各学科课程紧密相连。但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的应用并非越多越好,一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把握合适的度,切勿画蛇添足。另外,不同的学科课程所需要渗透的思政知识侧重点是不同的,高校教师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例如: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要着力引导学生在掌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司法问题,将公平、正义等朴素的法理情怀根植于心;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要重点引导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与远大的教育理想。高校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悄无声息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道德层面的有效引导。(四)平衡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间的张力各学科教师要努力实现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在教学中的平衡,使双方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学科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方向,确保思政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各科教师要认识到学科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准备本课程教学时,要始终将思政教育任务牢记于心,不可只做“经师”,不为“人师”。第二,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线。具体来说,就是各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课程特点,在不违背学科教学初衷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顺其自然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熏陶,[10] 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融合。[参考文献][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2]钱艳芬,唐劲松.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34.[3]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2.[4]尹兰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23.[5]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02.[6]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7]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55.[8]蔡文玉.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30.[9]闫婧.将课堂教学革命贯穿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Z1):47.[10]秦光银.浅析“课堂思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N].光明日报,2020-07-30(1).[责任编辑:康国章 责任校对:康国章 周艳丽]2 5 1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

篇八: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37 期2020·1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汤苗苗 董美娟摘 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充分挖掘通识课、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系统的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部分任课教师对思政育人认知不足、部分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考核评价制度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应紧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同时以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主动力”,完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问题;路径作者简介:汤苗苗,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董美娟,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人才核心素养体系研究”(2018SJA0409)、南京工程学院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工程伦理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YZKC2019099)、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新工科’视域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2020ZC13)的研究成果。DOI:10.19865/j.cnki.xxdj.2020.22.018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0)11-0054-02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为:通过充分挖掘通识课、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系统的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的独特之处,首先是“潜隐性”,即任课教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精心策划的教学过程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最终让思政元素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实践;其次是“融合性”,即课程知识、思政元素与教育主体之间的融合,以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再次是“整体性”,即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探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与路径,有助于推进高校课程改革迈上新台阶,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1. 部分任课教师对思政育人认知不足。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教学科研、职称考核等外部压力使得教师无暇顾及课程思政建设,加之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指导更多偏重于各种文件和会议,较少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具体行动中,故而导致很多任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老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自己教好本门课的课程内容就够了。

 [1] 笔者在南京江宁大学城选取了四所大学的任课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4.4%的教师单纯从事专业教学,仅25.6%的教师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高达 87.3%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自己的工作职责。2. 部分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程度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当前部分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原因在于:一方面,任课老师对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以及运用、讲授这些思政元素的方法技巧了解不够透彻;另一方面,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新媒体时代呼唤多元化的教材,目前传统教学中课 程 教 学54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37 期2020·11使用的教材相对陈旧、滞后,这些教材的使用不利于教师充分挖掘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政育人资源。

 [2]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讲解课程内容,没有深入地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做人做事的准则等思政元素。3. 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理工科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较少,任课教师更愿意相信严谨精密的实验数据和操作技能,而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研究的领域中是否含有思政元素,是否适用课程思政理念有所顾虑。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但是如果不能准确找到这些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也容易造成形神分离的局面。因此,当前任课教师急需将思政元素厚植于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4. 考核评价制度缺失。一是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缺失。教师把握学生思想状况的能力、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能力均处于被忽略状态,只有将这些能力的养成情况量化并反馈给教师本人,才能有针对性地督促教师补短板。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评价体系的缺失。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价值观引领方面的考核,以至于没有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有效途径。三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的缺失。参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部署的情况、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的数量、参与的教师人数等均不够明晰,缺少专门性的反馈文件,导致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大降低。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1. 以教师队伍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教师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主力军。任课教师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其思政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任课教师在课堂或在生活中和学生互动时,自身的教学投入、知识水平、学术魅力、人生态度、对学生的关注度等,学生都会悉心体会,他们亦受教师潜移默化传递的师德师风、人格魅力的影响。当前许多知名教授、院士学者仍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指导年轻教师成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术旨趣,当学生与所钦佩的本领域大师接触、学习甚至合作开展前沿研究时,他们会逐渐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立志为祖国的发展服务,从而在日后加倍努力。这便是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最好的成长“法宝”,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2. 以课程建设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纲要》中明确指出如何有针对性地结合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各类课程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各类课程需要找寻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和路径,才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诸类课程中,通识课程强调通过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 [3] ,这一点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故通识课程在价值引领上的重要价值应该被充分认识和发掘,以便达到好的育人效果。在近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新工科、新文科的计划不断推进、传统理工科专业不断升级改造等重重背景,使得课程建设必须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才能成就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自然科学教材可以适当加入伦理道德、科学素养等,让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可以适当加入经过实证调查得出的严谨数据,融入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等,让学科知识更具科学性、逻辑性。针对理工类学科中涉及的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科技、生态环境、能源动力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问题,应引导大学生了解其内涵、发展概况和突破途径,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思考。3. 以课堂教学为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的初衷和使命,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价值引领的要素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比如讲授“高电压技术”这门课时,可以选取解决高难度电力实际问题的最新案例,在讲述具体问题时,将工程师的合作、创新、担当、奉献、无畏等精神融入其中,从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教学过程融入了专业内容讲解和价值引领,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专业精神。课程思政理念的倡导和实施是一项系统、长久的改革过程,好的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课程的特色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找准各类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发展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切忌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出现把各类课程都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荒唐局面,造成“两张皮” “形式大于内容”的不良效果。

 [4]4. 以考评制度为课程思政的“主动力”。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需要教育制度的高效保障,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各高校党委的统筹规划,以及任课教师的高度参与,而且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考核制度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首先,高校相关部门应起草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执行文件,提供平台和机会让任课教师(下转第 70 页)课 程 教 学5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37 期2020·11络体系。二是建设大学生校园“互联网+”平台。运用官方QQ、微信、微博、抖音、钉钉等平台,架起一座网络信息的桥梁。创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相关的“特色精神产品”等新载体,分享趣味性的视频、学习软件以及电子书籍,同步实现资源发布以及信息共享,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趣和共鸣,使其在逐渐积累知识的同时,滋养精神信念。4. 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实践。

 “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认同的外在表现。一是完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管理体制等要素着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现实性和共通性,真正实现师生“同频共振”,以提高教育实效。二是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使教育贴近并融入其现实生活,并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以促进大学生将理性认知转化为他们的日常自觉行为和生活实践,提升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受。同时,要借助各种平台和活动,塑造典范人物的价值权威,促进大学生从他们的具体行为样式中学习和领悟到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三是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是最主动、最及时的学习方式。因此,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其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首先,引导大学生阅读和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了解国家时政要闻等,以提高大学生的理性分辨能力,使其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站稳政治立场。其次,注重培养其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结合实践和大学生的集体活动,引导他们看待事物或处理问题时不盲从、不迷信,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 吴潜涛,艾四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前沿问题聚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责任编辑 朱婧婧 谭江林(上接第55页)充分参与,如设置有关课程思政的教研课题和项目供任课教师申报、举行课程思政相关文件培训、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带领教师观摩课程思政优秀课件、组织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涵教学沙龙活动等。其次,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激励考核制度,把任课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活动的情况进行量化,根据指标结果给予不同的激励,可以是物质鼓励、荣誉奖励,比如把它作为评奖评优、评职称的重要参照系等,以此来激发教师足够重视、充分践行课程思政。再次,高校应设置监督批评措施,建立专业督导团队,及时反馈任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活动的情况,监督教师是否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进行了贯彻、推行,并对做不到位的授课教师给予相应的惩罚。最后,高校应构建动态评估机制,对于诸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软指标,不能简单地量化,而是利用多种评价形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估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反馈,给予改正,从而督促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高尚德行,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从而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各类课程要以自身和课程思政契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要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让价值塑造潜移默化地引导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考核评价制度要充分发挥动力引擎作用,才能保障课程思政的持续建设,从而让任课教师、各类课程、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各司其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参考文献:[1] 武群堂.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的引领作用 — —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2] 张 鲲.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路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3] 张 威.通识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 刘建军.怎样才能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求是,2019,(8).责任编辑 王秉乾 侯 欣学 工 视 窗70

篇九: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年 2 月第 2 期

  高教论坛Higher Education ForumFeb .2021.No.2· 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何玲玲 ,梁 影(南宁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要求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还应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指导者 ,因此 ,高校掀起了开展课程思政的浪潮 ,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力 。

 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梳理 ,结合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认知 、能力 、教学工具方面遇到的现实困境分析 ,相应提出培育专业课教师的主体意识与政治觉悟 、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课程思政 ;高校专业课教师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9719(2021)2 0007 04作者简介 :何玲玲(1971 - )

 ,女 ,广西柳州人 ,教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梁影(1995 - )

 ,女 ,壮族 ,广西钦州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收稿日期 :2020 09 22 修稿日期 :2020 10 13

 一 、问题的提出著名哲学家培根在其著作《习惯论》中指出 ,思想决定行动 ,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 。

 新时代青年学生肩负民族的传承和国家的未来 ,依靠广大青年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所以必须牢牢把握广大青年的政治方向 。

 而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

 由此 ,课程思政应运而生 ,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表明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 ,形成协同效应 [1] 。

 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多方协力而行 ,而专业教师作为实施主体 ,是系统中的关键因素 。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 ,现阶段高校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 ,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育人缺位和错位的情况 。

 高校应着力破解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困境与盲点 ,发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

 二 、研究现状分析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 ,也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专门的德育课程 。

 美国 、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较长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我国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王颖指出 ,美国高校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设置了许多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显性课程是设置公民科课程 、职业道德课 、人文修养课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专门课程 ;隐性课程则是教师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通过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以启发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 。

 路涵旭则指出 ,德国高校则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 ,其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会以各种方式融合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政治 、法律 、经济类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学都要学习并通过考试的通识课程 ;此外 ,各社会团体 、公共机构通过互联网参与线上道德教育 ,形成线上线下并行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 [3] 。

 综上所述 ,美国和德国思想教育的实践对我国具有较大启发与借鉴意义 ,但也要注意要立足不同社会制度和国情差异 ,进行针对性研究 。自 2016 年以来 ,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如何发挥高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课堂中的育人作用 。

 但长期以来 ,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学界对其研究缺乏充分的本国实践经验 ,其研究成果也处于零散状态 。

 陈立思指出 :高校专业课教师每学年教学学时在 100 到 200 之间 ,课堂教学时间多 [4] 。

 同时 ,赵虹指出 :高校专业课教师占总数的 80% 以上 ,学生专业课时也占总课时的 80%左右 ,表明高校专业课教师与大学生接触最多 、影响最大 ,其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 [5] 。

 莫非用研究数据指出我国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缺位现状 :有 86 .8% 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 ,只有 28 .1% 的专业7

 课教师能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专业课的教学课堂中 [6] 。

 罗仲尤认为 ,要破解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障碍 ,应强化教师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并完善相关配套的潜心育人考核评价机制 [7] 。综上所述 ,中外学者都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领域从不同切入点进行了研究 ,由此看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特质明显 ,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德育职业化水平低 。

 近几年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事业领域 ,学者们多从某一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

 关于专业课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被频繁提及 ,但是着眼于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升路径的对策研究为数不多 。

 本文结合新时代背景 ,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助推课程思政工程的建设 。

 三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必要性分析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8] 。

 由此可知 ,课程思政改革建立在专业课教师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 。

 通过强化教师的意识与责任 ,充分挖掘和整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发挥教师率先垂范效应 ,做到思政寓于课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差别也有其一致性 ,首先 ,二者在主体 、任务方面侧重不同 。

 就主体而言 ,课程思政的核心主体是专业课教师 ,思政课程的核心主体是思政理论课教师 ;就课程任务而言 ,专业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隐性育人作用 ,做到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 ;而思政课程就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是大学生思想引领 、价值引导和政治认同的主要阵地 。

 其次 ,二者在教育教学目标 、承担责任使命 、教师品德要求等价值指向上具有一致性 。

 二者都要以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教学方向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 [8] ;二者共同努力 、同向而行 ,承担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育人使命 ;两类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文化建设 ,以成为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与时俱进思维理念的优秀教师为品德要求 [9] 。当前 ,在多元社会价值观交织 、渗透的影响下 ,高校青年的思想观念有很多变化 。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朝气蓬勃 、思想活跃 。

 因此 ,高校理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课程思政改革浪潮正是对此的回应 。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群体也深受影响实用主义 、拜金主义 、功利主义的思想 ,所以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二是西方利用网络传播西方普世价值观 ,影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所以要通过课程思政改革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巩固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 ;三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以细化专业为特征的教育格局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 ,所以中国发展到新阶段的今天 ,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即育人 ,不仅授以生存之道 ,更要使广大青年获得思想 、道德 、政治方面的提升 [10] 。

 四 、新时代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爱因斯坦认为 ,学校教育应以培养一个和谐的学生为目标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非要培养一个专家 。

 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第一群体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 。

 专业课教师只有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观 ,学生才能通过“亲其师 ,乐其道” ,感受到真正有深度 、有温度的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成效 。

 但是 ,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的浪潮中还存在许多仍需改进的问题 。

 (一)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认知困境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作为高校教师主要组成部分的专业课教师能在其课程进行过程中贯彻思政教育的理念 。

 所以 ,只有专业课教师正确认识且高度认同课程思政教育事业 ,才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引导作用 。

 近年来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受到专业课教师对此认知偏差所带来的挑战 。首先 ,部分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往往会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辅导员等学工管理人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班主任的职责 。

 高校专业课教师习惯性地将其角色定义为“智者” ,忽视其“德育”角色 ,或者将育人的本职工作当作兼职 。

 其次 ,目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坚持实现学术自由必然要先实现课堂讲授自由的主张 ,不认同在授课过程中需遵守严格的政治性纪律 ,甚至在课堂上片面夸大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缺陷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四个自信”政治信念的建立 。其一 ,高校专业教师将个人置身于育人职责之外 ,割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责任主体 ,其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实施主体有认识偏差 。

 专业课教师过分强调专业素质 ,在不担任行政工作的情况下 ,缺乏基本的课程育人意识 ,忽视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承担的育人使命 。

 这与新时代所要求的“高校教师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党的坚定支持者 ,继而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1] 相距甚远 。这不利于我国高校事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发挥专业课课堂这个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

 其二 ,部分专业课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向盘”拿不准 ,稍有不慎就成为了西方思想文化输出的助力军 ,其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师对课堂授课政治性纪律的认同偏差 。

 近年来 ,高校教师出国访问 、培训 、留学的机会增多 ,但是这些海归教师并没有发挥自身留洋经历优势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 ,而是误入了片面理解学术研究无禁区的陷阱 [12] 。

 这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应对的西方敌对势力同我国主8

 流意识形态建设工程争夺阵地和人心的挑战不符 ,近期香港“修例风波”就是典型案例 。

 (二)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能力困境课程思政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育人目标 ,所以专业课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将学科知识和学术资源转化为肥沃的育人土壤 。

 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 、提炼和转化等方面的能力 。

 目前 ,国内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使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引导能力较弱 。

 首先 ,高校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较少 ,甚至很多研究生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并不熟悉 ;高校中的科研压力远远大于教学压力 ,高校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把大量精力放在课题的科研项目中 ,没有在育人领域发挥群体示范作用 ,说明专业课教师在传道上投入的实践和精力并不多 。

 其次 ,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较快 、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 ,专业课教师很少对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进行剖析 ,很少从本专业角度对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进行讲解 ,很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 ,并背负起青年的历史使命 。其一 ,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精力缺位 ,其主要原因是高校考核细则 、奖惩评估等制度具有不合理的引导性 ,使教师背负沉重的科研任务 ,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课时量而忽视了教学质量与树德育人 。

 当前 ,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日益增多 ,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纷纷争创建设国家“双一流”高校 。窥探其中 ,各高校主要集中在国家及人才队伍 、一级学科博士点 、国家及科技成果三大奖项的指标上 ,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往往被淡化甚至忽视 。

 其二 ,高校专业课教师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政教育 ,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站位狭隘 ,思政资源挖掘不足 。

 习总书记指出思政工作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而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需要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所以 ,课堂教学应遵循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规律 ,做到“三因”教学 ,才能使专业课课堂充满时代感和吸引力 。

 然而 ,高校专业课教师仍止步于“低头做学问” ,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和思想状况 ,不能有效汲取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到专业课课程中来 。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工具困境课程思政工程的推进除了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育人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有恰当的思政教育工具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 ,教学工具的运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实施课程思政的号召已经提出多年 ,在理论层面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但是在实践层面却没有给予专业课教师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工具 。

 首先 ,缺乏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硬件 ,即没有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材 。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工具 ,因此 ,需要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

 大学专业课程的教材比较灵活 ,而所用教学书籍更新周期较长 ,很多内容老旧过时 ,尤其是贴近时政的内容 。

 此外 ,学科教材以传授真知为特征 ,不同于课程思政以传授思想为主 ,所以很多专业课程教材在贴近课程思政教育时表现出生硬附会的特点 ,特别是一些理工类专业 。

 其次 ,缺乏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软件 ,即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

 当前 ,高校过分关注教师学术上的成就和荣誉 ,忽视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过分关注学生在现实中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忽视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其一 ,缺乏具有课程思政性的教学教材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整体融合存在障碍 。当前 ,课程思政建设大多仍停留...

篇十: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4 卷

 第 1 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24, No.1 2022 年 2 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Feb. 2022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与解决路径 杨 桂 侠

 (衡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摘

 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专业课程更多着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的基本宗旨是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以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价值性。但是,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的缺乏、课程建设教学理念的缺失、育人意识的缺位、教师的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因此,高校必须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构建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2.01.014 作者简介:杨桂侠(1971-),女,河北迁安人,教授。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0202009);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KZX202159);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g202002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2)01-0067-05

  收稿日期:2021-0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由此,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深化。2014 年,上海市一些高校开始施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开启了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的先河。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意味着“课程思政”已经从理念走向实践,从雏形走向系统,其科学性、可行性已经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否清晰、各管理机构及二级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是否明确、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否过硬等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如何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彼此融合、同向同行共同发力,成为困扰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经常性问题。

 1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已经成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高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育人体系的关键。然而,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1

 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依然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会把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对立起来,认为专业课程就是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就是思政课程,二者相关性不大。一方面,专业课程作为具有整体性、规范性、严谨性特点的独立的知识体系,如果额外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可能会造成对专业知识的干扰,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专业课程的讲授深度和进度。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过程中,势必会牵扯更多的精力

 68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https://hssz.cbpt.cnki.net/

 第 24 卷 去研究课程的思政元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同时,有些专业课程的思想元素与思政课程的内容相互重复,勉强插入专业课程中去,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基于此,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各自为政”现象非常普遍。

 1.2

 “蜻蜓点水”式课程思政与“喧宾夺主”式课程思政并存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具有相通性,认识到专业课程存在的育人功能,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蜻蜓点水”式课程思政。表现为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只象征性地加入一些思政元素或内容,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二是“喧宾夺主”式课程思政。表现为过度重视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至于专业知识的内容被大大压缩,导致专业课程变成了思政课程,尤其是在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中,此种情形相对较多。

 1.3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使命。” [3]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实效,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强调“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员教师共同参与,并赋予各类专业课程教师以育人的神圣使命。但是,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专人”开始转向“人人”参与时,对所有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理论素养、个人品格修养、使命担当意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专业课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个人修养等方面参差不齐,使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的可信度、可靠性、感染力。

 2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对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缺失导致教师对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缺少必要的认识 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使二者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学校缺乏关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各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等单位紧密配合,协同联动,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和保障机制,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否则各部门对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不准确,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难以融合、形成合力。二是由于顶层设计缺失,教师对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二者的关系缺少系统思考,把“课程思政”简单生硬地理解为在特定的专业知识外面穿上思政教育的外衣,导致二者关系不但不能相融,反而相互妨碍。

 2.2

 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在专业课教学设计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在专业学科建设以及科研方面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教学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平时在思政教育理论和人文知识等方面缺少积累,从而出现在教学中只是或被动或刻意加入一两句与思政相关的内容,缺少思政育人的整体设计,更谈不上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另一方面,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中,有的教师过度重视思政教育的内容,将思政教育中心化,把“门门课程有思政”变为“堂堂课程都要有思政”,以至于在课程教学中,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代替了专业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上成思政课程,导致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2.3

 部分教师的育人育德意识还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效果如何,取决于它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从教师自身而言,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部分专业教师育人育德意识不足,不能主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做到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同时部分教师在政治理论素养、教育理论知识、人文知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专业课教师只注重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其他相关

 第 1 期

 杨桂侠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与解决路径

  69 知识的收集与思考,或者只关注一些与政治理论知识相关的派生知识,而忽视在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涉猎。在此情形下,就会出现“灌输式”或“宣讲式”的课程思政,使专业课程带有浓厚的“思政味道”,不仅达不到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还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3

 高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路径 课程思政是我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求、着眼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绝不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是针对某些专业课程、某个教学环节、某一领域等方面的修修补补,而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课程建设层面聚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构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思政体系。因此,必须积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3.1

 做好顶层设计,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较完善的制度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一项大工程,内容广泛而丰富,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比如,建立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制,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发挥方向的引领作用;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分工和责任,同时整合资源,协同合作,合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监督评价机制,学校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评价标准纳入“课程思政”评价体制之中,避免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走过场的情况;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探讨并主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师给予奖励,可以纳入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从而提升教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2

 创新课程建设理念,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思政”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达成共识,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必须转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教学的理念,不断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

 首先,引导专业课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本质意蕴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都在于强调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一点二者是相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课程德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它突破了传统的思政课单方面育人的“孤岛”困境,将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出来,表明所有的课程教学目标都是知识育人、道德育人和价值育人三方面的统一,而且首要目标应该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强强联手,同向同行,才能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其次,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高校可以采用集中讲座、座谈交流、活动推介等多种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政策解读,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教学的理念引导制度。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肩负着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的责任。而作为教育的承载体,每一门课程在传授知识或技术的同时,都包含做人的道理。因此,要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制度导向,将教书育人的要求明确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特别是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彼此理解,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承担的育人职责,认识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一性,从而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去。

 70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https://hssz.cbpt.cnki.net/

 第 24 卷 3.3

 做好教学设计,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衔接 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的两个基础方面,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自然衔接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问题。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坚持知识本位的教学思维,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一种“知识—教学”的单一对应关系,而课程思政则要求打破这种单一对应关系,确立一种“知识+价值观—教学”的多维关系。因此,只有转化教学思维、做好教学设计,才能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无缝衔接问题,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完美呈现。

 首先,要在教学内容层面,围绕课程性质和特点做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崭新课程,也不是专业课程的思政化,而是专业课程的内涵式发展。在体现专业课程自身特点的同时,将思政教育不动声色地融入进去,让显性的专业知识与隐性的价值引领自然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之目的。

 对于专业课程教师来说,要认真梳理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

推荐访问: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 思政 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