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0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09-30 16: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0篇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2006年第1期(总第175期)教盲埠圣EDUCATlONEXPLORATIONNo.1,2006General,No.175教育政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0篇

篇一: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0 6 年第1期( 总第17 5期)教盲埠圣E D U C A T lO NE X P L O R A T I O NN o . 1, 20 0 6G e n e r a l, N o . 17 5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 原因及矫正措施石火学(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350 0 0 2)摘要:

 在当前的教育政策贯彻执行实践中存在着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现象, 教育政策执行上偏差的产生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剖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并从教育政策质量、 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执行资源和监督评估机制四个方面矫正教育政策执行偏差. 对于准确、 全面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 促进党的教育方针、 政策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教育政策; 执行偏差; 原因; 矫正措施中图分类号:

 G 4 0—001.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2—0 8 4 5( 20 0 6)0 1—0 0 51—0 3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实践环节. 教育政策方案变成现实。

 有赖于有效的教育政策执行。

 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认为. “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而其余9 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

 然而. 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上的原因, 其行为效果偏离了政策目标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但不能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教育政策问题, 而且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出现。一、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 象征性执行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执行主体只做表面文章,或只做宣传而不见诸具体的操作性行动. 也就是说教育政策并未落到实处. 其结果使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成为空架子。

 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方面, 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 有关部门领导、 教师言必谈素质教育:

 而另一方面, 应试却在踏踏实实地进行。

 以往普遍认为是禁锢教师、 学生枷锁的“应试教育” 表面上被打碎. 但却被冠以“素质教育” 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 ,结果使得有关素质教育的政策停留在文字上、 文件上. 无法落到实处. 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2. 附加式执行主要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另外的内容.使原政策的外延扩大. 调整的范围、 力度、 目标和政策对象超出了原政策的要求。

 农村中小学的收费. 多是教育收费政策附加式执行的表现形式. 突出体现在收费的范围和力度超出了原政策的范畴. 出现乱收费、 多收费的现象。3. 残损式执行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收稿日期:

 20 0 5—0 6—28作者简介:

 石火学( 19 6 8 一), 男, 安徽安庆人,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从事g x - f f - 商c策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一51一断章取义. 为我所用. 有利的就执行, 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

 如一些地方执行机构在执行教育政策时. 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 而放弃义务、 无视政策责任. 谋求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4 . 替代式执行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从表面看与原政策相一致. 而实际上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 挂羊头, 卖狗肉. 用地方的土政策取代国家的教育政策. 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 如许多城市学校实施的农民工子弟的借读政策、 异地就学政策等. 就是一种教育政策的替代式执行的典型形式。

 教育政策的替代式执行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执行偏差. 它严重地伤害了教育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 机械式执行主要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过分夸大教育政策的原则性. 无视教育政策的灵活性, 不因地制宜, 而是机械地教条式执行。教育政策的执行应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以上五种教育政策执偏差中. 前四种是无视教育政策的原则性.最后一种是无视教育政策的灵活性。

 共同的结果是不仅导致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好政策” 不能有好的结果. 而且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浪费了有限的政策资源, 损害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既然教育政策存在上述种种的执行偏差. 因此有必要找出纠正偏差的措施. 否则. 教育政策要么是装饰的“花瓶” . 浪费了有限的政策资源. 要么成了损害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利器” 。

 为了使措施对症下药.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以上执行偏差的表现中. 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1.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转型期政策环境的复杂性政策环境一般包括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万方数据

 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和我国加入W T O 后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

 体现在教育政策目标和执行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育政策资源的确定性上。

 在计划经济时代. 教育目标主要是政治功能. 教育执行资源完全通过计划和行政的方式配置:

 而现在教育目标主要是经济功能。

 教育执行资源除了完全通过计划和行政的方式配置外. 主要通过市场的方式配置资源。

 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是政治领域的民主化。

 在纵向上. 教育的决策权部分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 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

 在横向上. 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是社会领域的自治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是办学主体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出现了以政府为主. 社会团体、 公民个人并存的局面, 与之相适应, 政策的执行也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二是增强了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缺乏监督, 灵活性和自主性就意味着随意性。

 主体的多元化和执行自主性的增强. 无疑增加了执行的复杂性和难度。教育政策的制定环境和执行环境明显是两个不同的环境。

 尽管在教育政策的制定时对执行环境作了相应的预测。

 但毕竟是一种对未来的推测和判断, 再科学的预测,一定还会有差异。

 转型期无疑增加了差异的程度. 这不仅给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增加了难度. 而且也给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增加了难度. 从而产生执行的偏差。( 2)教育政策执行资源的不足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主要包括人力、 财力、 信息和权威资源. 是实施教育政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教育政策执行资源的不足. 集中体现在教育政策执行经费的不足上。

 教育政策执行经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政策执行经费专指执行机关为执行政策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 具体包括:

 执行机关人员的工资、 薪金和奖金支出, 执行机构办公用具和设备的支出. 执行机构为执行政策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所支出的费用等。

 广义的教育政策执行经费还包括因实施政策的其他配套支出。

 教育政策执行经费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配套支出的不足。

 如果存在上述不足. 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太好的教育组织和部门就不得不放弃对政策的贯彻. 即使迫于某种压力和威胁而执行. 也必然会降低或偏离政策目标. 导致执行偏差. 要么象征性地执行。

 要么残损式地执行, 甚至替代式地执行。

 如在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 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教师的工资得不到保证. 致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实施土政策. 提高收费标准. 或变相扩大收费范围. 使义务教育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3)教育政策质量不高教育政策质量不高包括下列几种情况:

 其一. 教育政策目标不切实际, 太高或太低。

 如19 8 0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 就指出,“在20世纪8 0 年代. 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 .而实际上. 根据19 9 1年的教育统计年鉴. 在降低验收标准的情况下, 全国也只有7 6 %的县普及了小学教育。

 其二,一52一教育政策目标模糊。

 政策目标是政策的指南, 如政策目标模糊不清. 不同的政策执行者基于不同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会对政策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 甚至会相互矛盾。

 进而导致执行偏差。

 许多学者指出,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目标不具体、 不明确。

 其三, 教育政策的内容太具体。

 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 各地的教育政策环境不尽相同. 有时会相差很大. 如果教育政策的内容太具体. 没有灵活性, 很可能和具体情况不相吻合。

 执行者在政策的要求和具体情况之间左右为难. 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执行偏差。( 4 )监督、 评估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 评估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活动. 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其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最后的政策效果。尽管我国的政治制度已建立了相应的行政和司法监督机制. 然而. 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监督、 评估机制还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

 其一, 政策的执行机构同时也是政策的监督、 评估机构, 导致政策的监督、 评估机构实际缺位. 缺乏社会多元监督、 评估的机制. 容易导致监督、 评估“走过场” 等各种造假现象。

 其二, 监督、 评估机构权力过小。

 有些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 尽管设立了独立的政策监督、 评估机构, 但由于其权力过小, 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其三, 缺乏监督、 评估的环节。

 政策执行的监督、 评估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避免政策执行偏差的一个基本途径。

 如果缺乏监督、 评估的环节, 那么教育政策的执行就犹如脚踩西瓜皮。

 滑到那儿算到那儿. 执行偏差必然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监督、 评估机制不健全, 不仅会丧失纠正偏差的机会.而且会降低惩罚的风险. 相应地增加了政策执行者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虑而变相执行政策的可能性. 使政策执行不可避免地陷入执行偏差的恶性循环。2. 主观上的原因( 1)利益主体上的矛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利益主体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有时甚至相互矛盾. 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 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 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

 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 但在很多情况下. 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 甚至会有冲突。其次是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 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 如同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 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在乎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 而普通教师更在意福利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当政策的执行者和制定者以及不同层次制定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 执行者为了维护自己或自己所代表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偏好. 就有可能背离政策的基本精神. 歪曲执行政策. 导致执行偏差。  万方数据

 再次. 是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利益矛盾。

 尤其是当执行人员同时又是政策对象的时候. 由于政策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利益. 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执行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合法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 执行偏差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最后. 是部门利益矛盾。

 教育政策问题往往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既然是社会问题. 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不限于教育部门. 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 但由于部门利益的差异,教育政策的执行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有力配合。

 在我国的教育法规制定和执行中. 因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出于本位利益而相互掣肘. 导致延误教育政策出台、 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现象不乏其例。( 2)政策执行者素质上的缺陷政策要靠政策执行者去实施. 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政策质量等因素. 而且也取决于执行者自身的素质。

 执行者自身的素质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

 政策执行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客观上要求政策执行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而且还应有基本的教育科学和政策科学相关的知识。

 比照上述要求. 我们的政策执行人员还存在诸多的缺陷。

 其一。

 政策执行者文化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欠缺。

 尤其是缺乏相应的教育科学和政策科学相关的知识. 无法理解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实质内涵. 其所执行的政策必定是曲解后的政策。

 例如, 素质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希望教育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要求. 这样理解无疑把握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然而, 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实践中. 政策执行者按照日常生活的涵义进行理解和执行. 结果无疑是千差万别. 甚至与原政策精神南辕北辙。

 其二. 政策执行者道德品质上也不尽人意. 把自己的价值作为公共价值或政策价值的指南. 政策的价值取向如果与政策执行者不一致. 得不到执行者的认同. 执行政策则会消极抵触。

 产生不满情绪, 从而影响执行者的行动。产生政策执行偏差。

 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估的机制,执行偏差就会呈现扩大的趋势。f 3)执行机构的缺陷政策执行机构是政策执行的载体. 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科学的组织体系。

 由于长期人治的影响.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官本位严重、 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或有章不循. 把教育政策的执行建立在个别领导的学识和判断上。而不是建立在健全的组织机构上。

 除了人治的问题外, 由于执行机构层级过多. 导致信息传递失真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尤其是中央级的教育政策, 一般要经过省、 市、 县三级传递后. 才能传递到具体的执行机构和人员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 即使不发生人为扭曲的现象. 也难以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扭曲。

 而事实上. 由于各层级及其人员的知识背景等差异. 对政策的理解总会有差异. 信息扭曲的情况大量存在. 甚至可能是面目全菲。三、 矫正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措施根据以上原因分析,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矫正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 使教育政策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一53一展的有力工具. 成为实现教育政策目标、 解决教育政策问题的根本途径。1. 提高教育政策质量为避免教育政策执行...

篇二: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学与管理》2015 年 3 月 20 日* 该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个性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13SJDFDY131)

 的部分研究成果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对能够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加大。因此, 贯彻素质教育政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变得尤为紧迫。但现实却是, 我国素质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失真现象。本文从当前素质教育执行的现状出发, 分析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 从而提出相应的矫正对策, 以期能够真正将素质教育政策落实到位。素质教育 政策执行 失真 对策摘要关键词一、 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 与政策内容不符以及违背政策精神的所有现象。例如, 在教育政策执行前方案失真, 执行中方式、 行为、 目标失真, 执行后评估失真等。狭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和与政策内容不相符的现象[1]。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失真现象,而不包括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失真现象。二、 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1.完全照搬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结合地方教育实际情况, 将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完全照搬到地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往往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制定的高等级的宏观政策, 只能制定总体目标和原则, 因此, 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贯彻实施之初就应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但实际情况却是,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为避免出错或受地区环境限制照抄照搬政策, 从而造成政策无法有效落实, 缺乏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可操作性。2.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 部分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虽然能够根据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政策法规、 实施措施等, 但却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 政策、 规定全部成为了摆设。例如, 虽然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了具体的基础教育减负措施, 以期切实减轻中小学的课业负担[2]。但在实际学校教育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所谓的升学率, 学校和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远远超出规定的作业量, 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使得政策执行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二是,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空喊口号, 而无实际行动。地方政府或学校在执行政策时,无法摆脱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 仅仅将政策视为文件上的文字, 而没有将政策转化成实际措施加以实施。3.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是指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采取截留的执行方式, 具体表现为不向下级组织或政策实施对象传达和部署政策或措施。这种截留的执行方式会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不仅使得下级组织和政策实施对象无法及时了解教育政策, 而且会从根本上动摇党和国家的权威性, 从而无法贯彻落实政策。4.选择式的政策执行方式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地方利益,往往会对国家政策进行有选择的执行, 这会破坏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和最终执行效果。素质教育政策要求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周 鼎(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 江苏徐州, 221000)17··

 智、 体、 美多方面。但学校、 教育工作者为了政绩, 一味追求升学率,选择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即考试成绩, 从而造成学生发展不全面, 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改善地方办学条件、 减轻财政负担, 国家鼓励地方发展社会力量办学, 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经济利益, 枉顾社会力量办学的相关政策, 通过将乱收费合法化、 索取高额学费等手段, 获取经济利益。5.对策式的政策执行方式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政策过程中, 为了地方利益, 往往会出台一些与党和国家相悖的政策,以抵消国家政策的影响。这样最终会导致政策的目标无法达成, 并且会破坏国家制定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例如, 部分中小学校为了升学率和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往往制定两种教学课时计划。一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这类计划会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来制定;另一种是减少技能课程而加大语数外的课时量, 供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执行, 这根本无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三、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矫正对策1.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效果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群体就是政策执行人员, 因此, 我们要根据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对其专业执行能力的要求, 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 不断开展教育培训, 提高其执行能力, 以满足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需要。(1)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政策执行者最为重要的思想堡垒, 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就无法坚持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很有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 大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选择式政策执行方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要通过培训和学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能为了一时的政绩而追求应试教育的短期效果, 而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教育责任, 认识到只有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

 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作为最基层的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者,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自身就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在现阶段, 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 所以,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3)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执行和管理水平在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虽然政策执行者会严格按照政策的规定执行, 但仍会出现执行失真的情况, 究其原因是政策执行者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 政策执行者知识理论有限,不能正确把握政策精神, 不能充分利用政策资源, 就很难保证执行效果。另一方面, 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管理水平不够高, 在调动地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方面缺乏经验, 不能将各方资源有效利用, 从而影响贯彻和执行素质教育政策的效果。2.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对政策的认同感一方面, 通过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宣传, 政策执行者可以更好解读和把握政策精神, 明确政策执行目标, 避免对内容领会偏差的情况出现, 从而减少政策执行失真的可能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既可以提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反过来会更加配合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工作。因此,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是需要整个教育界各方面力量共同协调、 配合完成的。另一方面, 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学校的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宣传, 给予适当的通报表扬或批评。以此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便于大家学习先进经验和吸取教训, 最大限度地激发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责任感。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评价体系预防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 首先就要保证政策本身要制定得科学合理, 这是杜绝政策执行失真的根本措施。(1)

 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虽然很多地方政府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 都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往往目标规定不够细致。各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发展情况, 按照各年龄段具体制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以便于教育工作者在政策执行中, 能够有具体的量化目标遵循。(2)

 结合地方客观现实制定素质教育政策我国幅员辽阔, 地域间差异较大, 尤其是各地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因此, 在素质教育政周 鼎: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18··

 策执行过程中, 不能够一概而论, 搞 “一刀切” , 而是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地方经济、教育教学发展状况、 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等情况, 为各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执行目标和标准, 以确保各地方能够顺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政策。(3)

 改善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不仅包括文化考试, 也要包括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试, 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 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 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和职称评价制度。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从今年开始已经在各省实施,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有所增加, 难度加大, 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要参加考试, 这样不仅能保证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也能激发教师主动提高自身能力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政策有效执行[4]。4.加强监督力度, 确保政策执行到位目前,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执行不力,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监督力度, 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避免政策执行失真。(1)

 保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机构的独立性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革现行的监督机制, 改变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兼任教育监督机构主要领导的现状,使得监督机构的人员、工资、 财政支出、 管理等能够独立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才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独立的、 不受外界干扰影响的监督机制, 从而有效的监督保障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2)

 全程监督政策执行过程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改变以往只重视政策执行结果的现状, 将政策执行前目标制定、 执行中整个过程、 执行后的结果评价纳入到整个监督体系中,便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进行监督以及调控。(3)

 确保监督主体多元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机构不仅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 也包括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的监督, 因此,要加强不同政策执行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互相监督体制。同时要将各类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 便于社会大众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5.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法治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 但依然还是存在监督不力的问题, 因此, 当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就要适当加强惩罚力度,启用责任追究机制, 有效遏制政策执行失真问题。(1)

 规范素质教育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是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切必须以法律作为唯一标准。要想保障素质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 就要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一方面, 通过法律法规对政策执行过程、 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 以便能够在出现违规违法现象时及时进行监督和处理。另一方面, 法律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对违法者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可以有效预防和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使得政策执行者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贯彻执行。(2)

 确立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果评估标准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对政策执行评估的科学研究, 不断加强政策执行评估机制的建设, 以便能够建立起一个科学、 合理的评估机制, 为政策执行者提供明确的执行评价标准, 这样才能在出现政策执行失真时及时明确责任,找出执行失真原因, 避免评估停留在单纯定性阶段。除了在政策执行部门建立评估机制外,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 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3)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明确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政策执行者由于工作失误造成执行失真, 就要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纪律处罚; 对于有意造成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行为, 还要对执行人员追究其经济和法律责任, 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 保证对政策执行监督的权威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素质教育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和落实。总之, 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必须对我国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政策,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1] 茹阳.试论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及其矫正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2] 陈学军, 邬志辉.教育政策执行:

 问题、 成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9)

 .[3] 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1)

 .[4]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作者:

 周鼎 (1974-)

 , 男, 江苏南通人, 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助理研究员, 硕士。]【责任编辑 杨 子】周 鼎: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19··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作者:周鼎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江苏徐州,221000刊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英文刊名:Teaching & Adimistration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周鼎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3)2015(3)

篇三: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12年12月第14卷/第12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 O U RN ALO F H田EI N O RM ^L U 憎VERsFrY/Educati onal Scj en∞Edi ti on/D ec.2012V01.14 N O .12义务教育择校政策执行失真研究岳伟,赵雪(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择校政策执行失真的问题.破策本身的有限性、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才观念睬旧落后是导致择校政策执行失真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采取提高认识,转交教育观念;均衡教育资豫,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切断利益链等措施,义务教育择校政策才能够真正落实。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政策;择校费I失真中圈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缩号:1009· 413X12012) 12-0018-05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是当前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的敏感性问题。随着择校及其诱发的问题日益增多,我国自1995年开始将其列入公共政策议程中,此后每年都出台了相应的治理政策,但是效果不佳,目标始坌墼! 难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依旧是民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义务教育择校政策经历了哪些变化?现实的禁止择校政策为什么难以落实?如何破解禁止择校政策失真的难题?下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一、义务教育择校政策的演变’ ::I|· ,.!‘ .择校是指家长和学生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主动放弃免费就近入学权利,继而选择交纳一定费用到其他学校就读的行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数量有限.分布不均衡导致择校现象愈加严重,国家为了解决择校问题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并根据择校现实适时调整。择校现象自建国后零星出现,其形式主要是“ 以分择校” ,择优录取。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择校问题并没有进入政策议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引人,国家开始重视、鼓励建设民办学校,并出台“ 改制学校”政策,由此出现了“ 以分择校” 和“ 以钱择校” 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择校现象开始蔓延。这一时期,国家虽然对择校问题有所重视,但是并没有制定相应政策,仅有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 妇与择校相对立。择校依旧没收稿19期:2012一10—29基金项艮:全国教育科学。-f-_五” 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城市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的系列研究成果( EFA080247)作奢简介;岳伟( 1976一) ,男-教育学院、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硬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赵雪( 1989一) ,女,硕士研究生,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万方数据

 有进入国家政策议程。1995年国家开始重视“ 择校” 以及“ 择校” 带来的问题.对“ 择校” 表示不赞成的态度,择校进人政策议程。此后国家每年出台择校政策,明确规定“ 禁止择校” ,不准招收“ 择校生” ,严禁收取择校费。例如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1996年在全国开展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工作“ 五不准” 之一就是“ 不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小学和初中招收‘ 择校生’ ,坚持就近入学原则。” 一定要把‘ 择校生’ 高收费问题坚决遏制住,重点是大中城市⋯ ⋯ 同时要坚决制止各种形式以权择校的‘ 条子生’ 和‘ 关系生’ 。捐资赞助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不准与招生入学挂钩。眦21对违反规定乱收费的学校严厉查处。政策的实施表面上给当时的“ 择校热” 降了温,但是,各种形式的“ 以权择校” 、“ 以钱择校” 依然存在,并以“ 隐蔽” 的形式进行,择校矛盾日益激化。面对隐蔽进行的择校现象和愈加凸显的择校矛盾,政府在治理择校问题上态度有所转变.政策有所放宽。政府对“ 实在有困难的一些大中城市,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地( 市) 政府严格审批,只允许少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 含完中初中部) 在近期内招收! 择校生’ ,这些学校仍为公办学校.招收‘ 。择校生.’ 的牧人为国家所有。蚍3] 政策的放宽-使择校政策被替换性执行。择校费转化为“ 借读费” 、“ 赞助费” 、“ 培养费” 等其他的形式运行,择校行为普遍化,择校问题愈演愈烈。对此,教育部办公厅在2000年印发了‘ 关于全国中小学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重点检查和治理“ 择校生” 乱收费的问题。之后政府又颁布一系列政策,重申禁止择校,禁止收取择校费。由于择校现象的白热化引发了教育不公平的严竣化,政府出台的政策从。禁止择校” 这一层面开始转向择校背后的深层原因,触及择校根源,关注教育公平。2007年到2012年,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监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一系列关于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坚决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尤其针对城市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问题。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审计署又电发了《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严格规范教育收费标准和学校收费行为,治理各种形式的收费,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9·自1995年“ 禁止择校” 进入国家政策议程,至今已经有18年的历程,通过这些“ 择校” 政策和文件,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在治理“ 择校” 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决“ 禁止择校” .重点是杜绝“ 择校乱收费” ,目的是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然而现实情况是择校“ 屡禁不止” ,反而在国家政策的勒令禁止下,愈演愈烈,“ 择校热” 依旧是教育界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复杂问题,并且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 顽疾” 得不到根治。究其原因,主要是择校政策执行失真导致了政策目标和政策结果相背离。二、择校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探析择校政策执行失真主要是指政策在实际执行丰偏离甚至背离了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是敷衍式地、象征性地做些表面工作,而实际中为了自身利益有选择地、替换性执行政策,表面看似和政策一致,实际上“ 偷梁换柱” 、“ 断章取义” 等等。政府、学校这种行为不但不会解决择校问题,反而导致择校问题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必须找出导致择校政策的失真的原因.制定解决措施,保证政策能够真正得蓟贯彻落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 一) 择校政策本身的有限性1.政策本身法律力度和效度不够,强制性弱1996年我国开始出台“ 禁止择校” 政策,表示坚决禁止招收“ 择校生” ,然而在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我国政府由于财政负担、择校矛盾等原因,政策有所松绑,政府态度由“ 坚决禁止” 转变为“ 争取实现” ,在1997年、2000年和2010年出台的政策中的表达均是在“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 争取两三年内” 、“ 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策的威信力度,使政策缺乏强有力的强制性,给择校以喘息的机会和规模扩大的可能。另外,政策目标由“ 全国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和不招‘ 择校生’ 及变相‘ 择校生” ’ [朝减缩到“ 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 ¨ “ 禁止择校,制止各种形式的‘ 择校生” 转变成了“ 治理择校乱收费” ,并且允许少数地区的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严重削弱了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法律力度。2.择校政策滞后于现实我国择校现象建国后开始出现,但是治理择校却是在1995年进人政策议程,纵观我国出台的择校政策,其价值取向基本定在治理“ 择校乱收费” 上,将万方数据

 · 20·“ 择校” 问题看作是“ 择校乱收费” 问题,然而择校问题不仅仅是“ 择校乱收费” 问题,它已经演变成更为复杂的问题,治理择校乱收费治标不治本,虽然后来出台的政策转向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触及教育公平,但是政策的基调始终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3.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虽然政府年年出台禁止择校的政策,在工作任务、措施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然而整体上变动不大。工作任务都定在“ 经费保证机制” 上、“ 学校收费标准” 上、“ 改制学校清理规范” 上,措施都集中在“ 政策宣传” 、“ 学校代收费管理” 、监督和评估这些方面,这些措施仅仅是在宏观上笼统地制定,并没有根据每年、每个地方的择校具体问题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因此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和可行性高的解决方案,从而使政策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 择校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博彝择校政策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学校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一条利益链条,三个利益群体为了自身利益,会对自身利益产生威胁的政策采取不理睬、无作为的态度。各种利益博弈,使择校政策失去了效力和信度,也使择校引发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最后导致政策无法正常实施,实现目标。1.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问的利益博弈中央是制定择校政策的主体,其目的是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就近入学,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然而,政策执行的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等相关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他们根据自身利益有弹性地、有选择性地执行政策。一方面政府为了体现对中央政策积极响应的态度,象征性地执行,只做表面工作。实际中,政府为了突出在教育工作上的“ 政绩” ,会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向优质学校、重点学校等名校倾斜,鼓励名校办分校,以各种名义、形式办重点学校,这为择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减轻教育上的财政负担,替换性执行政策。由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制度,基础教育直接由地方政府负责,这一改革加重了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负担,尤其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2008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城市也全面执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再次加重了地方政府教育经费负担,无奈之际,地方政府默许学校接受“ 择校生” ,收取“ 择校费” 。总之。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歪曲政策意图,曲解政策精神,背离政策本质.最终导致择校政策失真。2.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利益博弈政策禁止学校以任何形式招收择校生.禁止学校收取“ 择校费” 以及与学生入学挂钩的各种费用。然而由于政府对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学校不得不“ 铤而走险” 继续招收“ 择校生” 。高额的择校费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成为了学校重要的经费来源,弥补了经费不足。减轻了学校的财政负担。并且为学校带来了优秀的生源和不断上升的知名度。所以,面对择校为学校带来的巨大利益,学校表面上表示对政策的支持,实际上又制定新型的招生计划。将“ 择校费” 改为“ 赞助费” 、“ 培养费” 等形式,继续隐蔽性和变相性地收取费用,招收“ 择校,生” 。3.家长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政府制定择校政策是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家长则是从当前和个体利益出发,择校可以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优质教育,从而获得“ 高文凭” 、“ 高学历” ,这对孩子的一生、对家庭以后的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受当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观念的影响.其教育观念由“ 就学” 演变成了“ 求学” [ 引,所以家长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选择学校.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政府禁止择校会让家长失去选择优质教育的权利,家长不满意就近的学校质量,担心影响孩子的前途。千方百计地选择好学校,至于政府颁布的择校政策,家长则是置之不理,甚至择校越是被禁止,家长择校热情越是高涨。( 三) 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经费不足引起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择校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比例失衡,初级教育占最少,中等教育其次,从而导致义务教育经费短缺,无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优质教育。而且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了《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实施重点学校制度,在经费、师资、生源和优惠政策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再加上重点学校自身优势吸引了许多优秀生源。从而又加强了学校的实力,使好学校越好,差学校越差,形成了所谓的“ 马太效应” ,这严重导致了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择校政策在这种利益不均的格局下,无法起到实质作用.政策最终在执行中失真、万方数据

 失败。( 四) 错误的人才观念加剧了现实的择校行为当前大到社会、学校,小到老师、家长、学生,其观念都走人了一个误区:考高分、上好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学生只有上好学校,将来才能成才,将来才是社会上需要的人才。这种错误的人才观念加剧了择校行为,产生了“ 择校热” ,并且使人们抵触择校政策,因此也成为了择校政策顺利实施的重大阻力。综合上述分析,择校政策失真是实现“ 禁止择校” 的重要障碍,而造成择校政策失真主要是由于政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群体,他们之间的利益博弈成为了择校政策顺利实施的巨大阻力,严重影响了择校政策的效度和信度,因此,中央必须意识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利益博弈,通过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察和管理,并继续加大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度,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严格的、全面的政策和配套性措施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解决择校政策执行失真的对策( 一) 提高政策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我国要在各地区实现“ 零择校” ,首先要提高政策认识,统一中央和地...

篇四: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政策与法规概述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第一讲

 现象12008年9月1日, 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二〈2〉 班学生正在上课。

 当日, 中国实现了 城乡 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 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08年9月1日, 中国2亿多城乡 中小学生走进校园, 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 中国实现了城乡 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

 人人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一直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目标, 早在2000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主张。

 而当民族之梦成为现实, 实施了22年的中国义务教育政策, 也终于“实至名归” 。

 过去几年, 大陆教育在历经了教育产业化喧嚣和争议后, 终于回到公益事业的轨道上。

 伴随着一项项力度空前的官方对教育支持政策的接踵出台, 大陆九年义务教育也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 的跨越。今秋, 当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 学生同享“免费新政” 的时候, 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愿望也得以实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教育已经大功告成——免除学杂费并不是终点, 而是新的起点, 它意味着新的责任、 新的考验。教育乃民生之基, 教育公平还任重道远:

 免除学费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领域久治不愈的乱收费现象会不会因为“免费新政” 的实施更加猖獗; 而在全免费的前提下, 如何兼顾各类人群的教育公平、 追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又将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新课题。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 减免学费仅仅是开始, 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教育制度改革, 追求教育的公平化、 科学化和多元化。

 现象 2左图:2009年6月 4日 , 郑州十 九中高三六班右图:北京某校自 习室

 教师节前不久, 教育部给全国中小学老师送上一份“贺礼” ——出台了个《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 其中第十六条是“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老师批评学生, 为何还要教育部发文赋权? 现在的师生关系究竟怎么了? ”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批评权”, 有人嘲讽其奇特, 有人叹息其无奈。

 “过去是教不严,师之惰, 现在是教得严, 师之错。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班主任这样描述近年来出现的教育困局。《青年周末》 记者通过多点调查采访发现, 在重申教师“批评权” 的背后, 其实是中国式教育陷入某些困局的尴尬, 争议“批评权” 击中的正是教育改革当下微妙、紧张的师生关系这一软肋。因悲于教师批评, 先有枝江女孩跳湖, 后有武汉男因悲于教师批评, 先有枝江女孩跳湖, 后有武汉男生跳楼; 因愤于教师批评, 先有昭通鲁甸一中某初三学生将怀孕教师打致流产, 后有北京十一培训学校男生因不满女教师批评而对其连扇耳光。

 2008年6月, 安徽省长丰县吴店中学的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并未制止, 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因此被称为“杨不管” 而被舆论围剿。在8月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面对媒体时曾谈到之所以强调教师拥有适当“批评权” , 是因为一些地区出现了“学生不好管, 老师不敢管” 的教育乱象, 甚至发生了上面老师坐视学生打架而袖手旁观的极端案例。

 ??为什么我国义务教育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什么是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 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内涵规的内涵

 政策三类观点点:

 准则、 计划、 文件、 法规、 谋略、 方案、 措施圈:

 首尾相连; 过程 + 结果; 多种因素线:

 目标结果

 八种定义1.关于目标和目的的断言;2.行政管理机构所做出的积累起来的长期有效的决议, 管理机构可以对他权限内的事务进行调节、 控制、 促进、 服务,另一方面, 也对决议发生影响;3.自主行为的导向;4.解决问题或改良问题的策略;5.被核准的行为, 它被核准的正规途径是当局通过决议, 非正规途径是逐渐形成的惯例;6.一种行为规范, 在实际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持续的和有规律的特征;7.政策系统的产品:

 所有行动积累的结果、 决议, 在官僚政治中成千上万人的活动, 从政策进入议事日程到该政策生效整个周期的每一个环节, 都在产生着、 形成着政策;8.是被当事人体验到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系统的结果。

 公共政策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所制定的政策, 一般称为公共政策。

 旨在利用国家公共权力来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 分配和协调公共利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 分配和协调公共利益。托马斯·戴伊说:

 “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 教育政策就理所当然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

 教育政策• 孙绵涛:

 一种有目的、 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 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萧宗六:

 国家和政党为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萧宗六国家和政党为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政准则。• 张新平:

 有关教育的政治措施, 是有关教育的权利和利益的具体体现。• 成有信:

 负有教育的法律或法律责任的组织及团体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袁振国: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定时期的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四个指导全局的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5月 27日发布)

 --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2月 13日发布)月 13日发布)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 13日发布)

 --知识经济到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6月 21日审议通过)

 --后危机时代

 某小学因经济条件差等因素, 没有修建围墙。

 住在学校周围 的一些人家, 经常将自 家的东西很随便地放到学校的操场上, 占据了学校操场的不少地方。

 其中有一户是做柴油生意的, 和其他人家一样, 也将柴油放到该校的操场上。

 这种做法, 对学校操场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该校的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 更为严重的是有安全隐患。

 该校的校长很着急, 与周边的住户交涉, 但都没有结果。

 校长很气愤, 又很疑惑, 这么严重的问题怎么就没有人管呢?案例评论:本案例中, 校长可取的做法是:

 当问题发生后, 在不能得到协商解决的时候, 校长应该学会借助法律及时有效地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按照相关教育法律规定, 学校与这几户 人家的纠 纷属于民事纠 纷, 学校可以原告身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用 法律的武器来维护学校和师生的权益。为此, 我们应当了 解和掌握教育法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法律:是指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 经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教育法律:指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通过对教育关系的调整, 促进教育秩序、 教育公平、 教育效率的实现, 是教育与社会走向秩序化、 公平化、 效率化、 和谐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及依法授权的政府机关制定的, 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 教育关系的法、 法令、 条例、 规则等各种规范文件的总称。

 教育法律和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规与教育法律从广义上理解, 含义是相通的, 都是指以国家权力为保障强制执行的教育行为规则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讲, 教育法律主要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行为规范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行为规范; 而教育法规乃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既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和规章, 还包括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制定的地方教育法规和规章。而教育法规乃是个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1 .

 共性第一, 共同 的指导思想;第二, 体现着党和人民的共同 利益;第三, 都是上层建筑。2.

 区别第一, 主体不同 ;第二, 制定的程序不同 ;第三, 表现形式不同 ;第四, 基本原则和实施方式不同 ;第五, 稳定性和调整范围不同

 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关系教育道德:

 是指能使教师自 觉主动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增强教师威信, 提增强教师威信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系列生活和工作准则构成的体系。

 联系:1.

 都属于上层建, 有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 又反过来服务于社会经济, 其本质是一致的。2.

 都是对教育关系起调节作用, 对人的教育行为起着规范作用。3.在同一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作用方向, 反应的利益关系一致。的作用方向, 反应的利益关系致。区别:1.

 表现形式不同;2.调整的范围不同;3.实现的方式不同;

 二、 课程内容、

 • 理解教育制度、 教育法规, 以及相关的概念• 小学教育制度、 法规体系• 小学教育制度、 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依法治教• 依法治校• 依法执教• 教育管理与权益保护

 三、 为什么 学习教育政策与法规?育政策与法规?

 • 政策因为问题而存在。• 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 教育如何改革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需要?如何改革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需要?教育效率优先还是教育平等优先? 教师短缺问题如何解决? 教育经费匮乏怎么办? 新世纪中小学课程如何跟上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什么 要有教育政策?

 教育法规有什么 作用?• 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保障人民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革提供实践保障• 为教育改革提供实践保障• 规范组织和个体的教育行为:指引作用、 教育作用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为什么 要学习 教育政策与法规?1 . 培养我们的政策法律意识2. 明确教育工作和改革的方向2. 明确教育工作和改革的方向3. 指导和规范我们正确的教育行为4. 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四、 如何学习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这门课?策与教育法规这门课?

 1 .认真学习政策、 法规理论知识, 形成正确认识。2.学习我国的各种教育政策法规, 理解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树立科学的政策法制观念。3.勤于思考, 结合教育实践中的案例, 依据相关的政策、 法律, 认真思考、 分析、 总结。

 小学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体系小学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体系第二讲

 要点•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评价• 小学教育政策的体系

 一一、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特指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 已经引起人们关注、 不利于人的培养和发展、 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 并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解决的教育中的不协调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政策问题资料1

 (一) 小学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五个阶段:五个阶段:1.社会问题的出现2.社会问题取得合法性3. 动员 种种活动研讨该问题4.形成官方行动5.将官方计划付诸实施的执行

 (二)

 构成教育政策问题条件1.牵动社会公共利益, 需要通过制定一定的教育政策进行协调和解决。2 这些问题反映出不同人群或利益群体的价值2.这些问题反映出不同人群或利益群体的价值观或利益的冲突。3.这些问题是明确的、 外显的。4.这些问题既有必要也有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基础。

 (三)

 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1.教育政策问题分析与政策目 标确立2.教育政策方案设计与论证3.教育政策方案选择与公布

 政策制定流程图分析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教育政策目标设计教育政策方案以差距形式表达问题:

 探求差距产生的原因; 确定教育政策目标; 确定目标应注意什么问题要注意方案的多用性; 设计方案要有创造性思维; 要准确估计方案的后果; 要规定方案的实时细节对教育政策方案进行科学性论证选择教育政策方案教育政策公布实施政治可行性论证; 经济可行性论证; 技术可行性论证; 社会心理可行性论证; 教育政策试点; 政策信息可靠性、 足够性分析选择教育政策方案的两条标准:

 价值标准、 满意标准;用以选择政策方案的方法原则政策公布前的协商; 政策的合法化资料2、 3

 二二、 教育政策的实施教育政策的实施

 [美] 艾利森认为:

 “在达到政策目 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有10%确定的功能只有10%, 而其余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

 (一)

 教育政策实施的基本程序1.明确教育政策实施主体与对象2.教育政策的宣传与理解3.教育政策实施的组织与计划(5W)4.教育政策执行、 督察与调整5.教育政策的总结、 巩固与提高

 (二)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与对策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的现象政策偏离政策表面化政策表面化政策扩大化政策缺损政策替换

 克服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的对策1.增强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可行性与权威性2.加强对政策实施主体的培训和实施过程的规范2.加强对政策实施主体的培训和实施过程的规范3.建立和完善教育政策督察制度和机制4.进行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反思与调整

 三三、 教育政策的评价教育政策的评价

 教育政策评价教育政策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 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育评价的类型• 预测性评价:

 对教育政策方案的目 标、 内 容进行价值分析, 并对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 过程评价:

 对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目 标的适应性、与政策方案的一致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的与政策方案的一致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价, 是检测和发现政策失真现象的有效途径。• 结果性评价:

 是教育政策评价的重点, 也是预测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着眼点和归宿, 他是对教育政策实施的成果产出和实际影响、 效果...

篇五: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教育发展研究   圈刘超良李红梅一、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制定的模式及特点国家层级的学校德育制度作为教育制度的重要构成其决策权及决策方式由政府所掌握和确定。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往往是由国家作为决策主体由组织政府机构、教育官员和专家制定的并依据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修正。这一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形式可概括为“精英模式”与“渐进模式”。…学校德育制度决策的“精英模式”与“渐进模式”各有其合理性。“精英模式”能发挥决策人员的理性较为全面地掌握德育理论和信息科学地预测社会和德育的发展趋势比较准确地把握国家意识形态反映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渐进模式”是一种基于经验对已有学校德育制度进行改良式的决策模式。学校德育制度变革之所以采用渐进方式是因为决策者掌握决策信息的有限性、决策的程序性和决策者利益的维持所致。“渐进模式”能减弱学校德育制度变革的阻力并能促使德育的稳定发展。学校德育制度决策的“精英模式”与“渐进模式”也各有其局限性。“精英模式”通过政府决策人员和专家等对学校德育制度决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公共利益但由于没有大众的参与疏远也会学校德育制度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由此学校德育制度往往被人们当成外在意志而增加了实施的难度甚或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回避或抵制制度执行的困局。由于“精英模式”存在着缺陷“渐进模式”便开始被采纳。但也有学者认为“ 般而言渐进模式只有有限的效度。该模式在一个承平稳定的社会里其效度较高而在急速变迁的社会中新问题层出不穷渐进改变不再适应实际的需要渐进模式就失去了作用。”“我国当前施行的学校德育制度多是经 世纪  年代以来经渐进变革而成的但当前社会环境和德育现状以及德育主体的德性素养已与往日相去甚远致使现行学校德育制度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力日渐减弱。一句活由于学校德育制度制定的“精英模式”和“渐进模式”的局限性和在实施过程中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已导致学校德育制度的失真。二、学校德育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制度失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能被有效地贯彻落实。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目标或不能解决有关德育问题甚或对德育发生不良的影响。这一现象称为学校德育制度失真。 一 学校德育制度失真的表现形式学校德育制度失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形式化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学校德育制度或为应付上级部门的督查而拟订执行计划安排一些德育活动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学校德育制度的基本精神二是短期化由于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德育为人们所轻视学校德育制度很难长期得到执行往往在短时性“运动式”的学校德育制度贸彻活动后就被束之高阁缺乏一贯性和延续性三是残缺化学校德育制度得不到全面实施与落实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只能部分刘超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华中帅范大学教育学院博上生 武汉       李红梅三峡大学讲师 宜昌        学校德育制度的失真与创新一  —万方数据

 学校德育制度的失真与创新为人们所执行致使其在实施过程中残缺不全。 二 学校德育制度失真的原因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失真的原因可以从学校德育制度本身、学校德育制度的配套制度、学校德育制度的执行者和学校德育制度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校德育制度本身的缺陷   制度目标不合理其一目标过高企图以学校德育制度来解决非德育制度所能解决的问题。学校德育制度的规限与指导域是有限的一些政策性文件都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如一地抓紧抓好。全社会都要努力关心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Ⅲ“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等。而德育是否首位不仅仅是教育观念问题还涉及教育评价制度、教育经费制度、学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持单一的学校德育制度是无助于德育地位提升的。况且全社会是否关心并促进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学校德育制度是难以管得了的恰恰相反当前社会道德生活的无序正影响着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其二目标不确切制度执行者难以理解与把握。比如《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提出“制定本大纲旨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全方位德育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增强德育整体效果提高德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德育体系。”其中“全方位”是指学校工作的各方位还是全社会、“全员”包括哪些人、“德育整体效果”由哪些方面组成等都是模糊的概念。由于《大纲》没有明确的规定执行者就很难确切把握德育 二作的目标也可能使他们放弃应负的德育责任。   制度内容存在矛盾现象其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层序不清。在我国学校德育制度文件中存在着德育总目标内容与具体目标内容层序不明的问题。比如中学德育总目标中的“热爱祖国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德育具体目标层仍表述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和“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如果德育总目标不能分解为具体的德育目标那么学校德育制度就很难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得到执行。其二德育内容分类项的有序性与彼此关系的不明确性。在某些学校德育制度文件中德育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各方面内容自成体系。如政治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革命史、了解国情、时事政治等以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道德教育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传统美德为框架有序地组织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情感、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各有内容体系。各分类项德育内容明晰有序但彼此却处于无序状态表现于德育实践有时突出政治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形成德育“泛政治化”现象有时淡化政治教育使政治问题道德化。另外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看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   年 月  日 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中可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德育服务的井应该包括在德育之中。可是从这一文本中再也找不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关系的表述况且两者确实各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总之尽管德育的各分类教育的目标、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性各有不同的教育原则、方法和途径但学校德育制度并没有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关系、教育原则、方法和途径等做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其三学校德育制度表述无主语德育主体不明确。比如《 、学德育纲要》对德育内容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中学德育大纲》对德育内容的规定是“对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以卜各系列内容的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德育内容的规定是“针对高校学生及各学习阶段的特点安排德育内容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在这三个德育大纲中都没有具体明确谁来规划和实施德育内容。学校德育制度规范的主体不明则可能使德育主体职责不分并难以在德育工作中得到确切而有效的实施。学校德育制度内容的矛盾性使人们难以把握德育的真正内涵而德育方向不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 万方数据

 学校德育制度的失真与创新德育工作陷入无序状态即使教育者殚精竭虑地开展德育工作也无法达成学校德育制度的预期目标。 学校德育制度的配套制度不健全既然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那么学校德育制度就需要其他制度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配套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  没有建构起与之配套的学校制度学校德育制度的实施需要人、财、物、事、时间和信息等要素的配合还需要相应配套的各种学校制度的支持然而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往往以单一形式出现缺乏一定的配套制度。学校教育主要以教学为中心其他教育 活动和管理工作都围绕教学【而进行。由于学校德育制度和其他制度多从各自预期的目标而设计即便学校德育制度设计合理也会因教育资源的有限性造成其实施与其他学校制度发生矛盾冲突从而削弱学校德育制度对德育工作的规范和指导能力。   缺乏切实合理的评价制度和督导机制支持一方面学校德育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予以支持。有学者指出“‘德育首位’之所以一直游离于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思想之外活像一架穿梭于学校上空的‘轰炸机’而却命不中师生心中的工作目标其关键之处就在 对学生品德这一‘目标’缺乏科学测评这一‘导航机制’。”口。直以来我们总期望教育者能起主导作用自觉地执行学校德育制度但正因缺乏切实合理的评价制度的支持学校德育制度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德育是系统性的教育活动需要德育督导机制给予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    年 月 日 规定“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切实可行的德育督导评估制度。”但从现实的德育活动看各级教育行政部 并没有认真落实有的缺乏督导评估的制度和计划有的即使开展督导评估活动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也只是“走过场”有的通过督导评估后发现问题却不能及时解决从而影响学校德育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说普遍缺失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制度和督导机制是造成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失真的重要原因。 学校德育制度执行者的问题学校德育制度的执行者包括有关政府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由于制度执行者各自的利益、观念等原因而导致的学校德育制度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 德育制度执行者之间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公共决策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公共决策执行者是按“经济人”模式行事的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憾此而言由于社会各部门、个人之问存在着事实巴的利益关系为维护各自利益都会通过一定的绀织机构和手段尽可能拓展自身的利益范围。因此通过制度配置社会各部门、个人资源的能力必然受到它们之间利益关系的限制。同样如此学校德育制度涉及政府部 、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的利益而他们会从自身利益考虑德育行为影响着学校德育制度的实施。就各级政府而言对教育的要求首先是满足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决定学校德育制度的实施程度。学校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国家层级的学校德育制度能否或在多大程度 涉及学校教育自然也被纳入学校牛存与发展的利益范围。当分数和升学率成为学校获得生存与发展资源的手段时那么学校就会将此置于学校教育的首位当决定教师的待遇、职务、声誉的主要标准是其所教课程的学生成绩时那么教 币就会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科教学上德育只是服务于教学的工具以致“管”代“育”便成为是当前德育的主要形式当能否升学、就业是以学业成绩和知识、能力为凭证时学生受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做有知识有才能的人。上述正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各教育主体为利益获取而不能认真执行学校德育制度的深层原因。   学校德育制度执行者认识的局限陉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制度执行者的认识局限性『『   导致对学校德育制度的目标、意义、内容、要求等方面的误解。一是因为学校德育制度是决策部门制定的对执行者来说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执行者为利益计而忽视制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以致缺乏执行制度的主体性甚或对学校德育制度持不信任或抵触的态度。二是对学校德育制度理解上的偏差。建国后较长的时期里学校德育的政治化现象影响了人们对德育的正确认识。《中小学德育工  一万方数据

 学校德育制度的失真与创新作规程》     年 月 日 中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对这一德育的政治方向规定当前许多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依然把它当作是德育价值的基本取向。但由于长时间来人们对政治教育、政治运动有着复杂的心理对学校德育总持有怀疑或漠视的心态以致人们对学校德育制度的理解往往有偏差执行过程中难以不折不扣。   学校德育制度执行者的动力不足产权理论认为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存在多种属性如果某些屙陛在使用 不存在排他性就表明...

篇六: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博弈下的教育政策失真研究——以义务教育“择校生收费政策”

  【专 题 号】G3

 【复印期号】2007年 10期

 【原文出处】《中国刊》(京)2007 年 4 期第 101228 页

 【作者简介】魏宏聚河南河南 开封 475001

 魏宏聚(1972-)男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教育的研究。

 【内容提要】

 以义务教育择校生收费政策为例可以发现地方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导致该政策失真的机制与特点。地方利益是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制约因素地方利益团体间的利益博弈可能造成国家政策失真。为此中央政府应该具有与地方利益团体博弈的失真现象的发生。

  【日 期】2006-06-07

 【关 键 词】利益团体/博弈/政策失真/择校生/收费政策

 [中图分类号]G510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7)04-0010-03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具有多元利益诉求的利益团体其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往往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作出政策选择这就有可能产生由于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导致政策失真现象的发生。何为教育政策失真袁振国认为制定教育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它的有效执行而实现其政策目标。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执行活动及结果偏离政策目标的不良现象我们这里将这类现象通称为教育政策失真。[1] 从利益团体的视角出发地方政府由于地方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而使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失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正如一位地方教育官员所说(中央的)经都是好经关键是让歪嘴和尚念坏了本文拟以重点学校办分校收取高额择校费扭曲国家义务教育收费政策为例说明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学校利益和民众利益之间的相互博弈而导致教育政策失真的机制与特点。

 一 义务教育择校生收费国家利益的政策表达

 政策是政府用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政府利益的表达载体。关于义务教育择校生收费问题中央政府分别在 1995、1996和 1997 年连续三年相继颁布相关政策表达中央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坚决态度。

 1995年中纪委全会后国家教委迅速发文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判定择校生问题已经由高中阶段波及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明确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必须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不准招收

 择校生

 严禁把捐资助学同录取学生挂钩。

 1996年中央政府颁发《关于 1996年在全国开展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现仍在招收

 择校生

 的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果断措施首先解决好高收费问题。

 【专题名称】中小学教育

  1997年中央政府又颁布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使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和不招

 择校生

 变相择校生

 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

 从上述系列政策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政策利益选择非常明确那就是义务教育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应坚持就近方便群众子女入学的原则不许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收取高额的择校费。这从后续的一系列文件、政策中均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明确态度义务教育应坚持少收费直至免费的义务理念。但是地方政府又是如何通过地方政策表达自己的利益选择呢

 二 义务教育择校生收费地方利益的政策表达

 从 1996年国家发文治理乱收费至今已经过去十来年了但治理择校生乱收费的一系列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面对中央政府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采取打擦边球的做法从政策上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择校生提供方便。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把择校生正规化择校费成为明码标价下表是 2005 年某市物价部门、门批准的部分初中分校收费标准①

  单位 元

 学校名称

  收费标准(每生每年)

  三中分校初中

  5000

  四中分校初中

  6000

 五十七中分校初中

 6500

  七中分校初中

  7000

 上述学校均为该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分校公开的称谓是公办民助实际上仍为政府举办的公校。因为公办学校与民助分校是一套师资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的计划与安排找不出民助分校与公办学校的区别何在。某市督导暗访小组无意中的发现揭开了名校办分校的秘密暗访督导小组原本是想查看中原某市某学校的收费情况却意外地发现挂着同一牌子的一所学校竟然有 4所学校的称谓督导组发现 4所学校的人员交叉任职两校本部都可以招收择校生而两个分校又可以招收分校生。按国家规定分校必须是以民营资本为主体但是现在他们却以国有资产的法人代表出面贷款办校所建学校定性为民办学生为高价生。[2] 暗访小组上述发现表明公办民助这一政策是地方政府在择校生收费问题上的利益表达它实际上是(地方政府)给重点学校的初中以政策出路。它们以

 的名义转制成民校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又没有分开教育、财政、领导都是原来的既能保留用纳税人的钱堆起来的教学又能以

 的壳不受约束地收费。[3]

  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何为地方利益它是由哪些团体的利益组成本研究试图结合义务教育来确定地方利益的内涵并描述地方利益团体之间利益博弈的机制与特点。

 (一)地方居民的受教育利益

 对于地方居民来说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每个地区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学校毕竟是少数难以满足民众接受高质量义务教育的要求。在民众的压力下地方政府试图对重点学校进行扩容利用已有名校的良好声誉兴办分校使那些有迫切接受优质教育要求的子女进入分校接受优质义务教育。分校与本校实质上是一个学校唯一的区别是分校收费这一点学生家长心知肚明。虽然上分校家长需要付一笔较大的费用但的确扩大了优质教育的服务对象范围使部分家长的教育利益得到维护。从这一角度出发民众是心甘情愿的有家长称学校让我领回多交的借读费我还真不敢领怕学校报复孩子不让孩子就读怎么办一些家长收到学校的退款

 又偷偷退了回去。所以如果从民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名校办分校维护了部分民众的利益是民众利益在无奈情况下促使政府做出的一种政策表达。

  "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同样是一名人具有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双面实体。公共性在于政府的行为目的是调节或满足社会的需求。私人性在于执行政府职能的个体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作为地方政府总是想以尽可能少的经济投入获得较大的义务教育质量回报取得较大的义务教育政绩。为此名校就成为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工作政绩的最直接体现。如何支撑名校硬、软件建设如何扩大自己的政绩巨大的资金需求只有靠给学校优惠政策来解决名校办分校就是地方政府扩大自己政绩的一种作法。此外名校收的择校费一部分要上交教育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又把这部分资金用于补充办学经费不足的缺口于是也缓解了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某市物价局行政事业收费管理处处长的话道出了分校择校费对于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收取择校费)是为了缓解教育不足同时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家长掏钱供孩子上学是理所当然的。初中建分校也出于以上考虑。收费的标准高中择校费是参照学校的投入和其他费用算出来的初中分校的费用是参照国家对每个学生的投入计算出来的。[4] 某省教育厅纪检室一名负责人称要想遏制教育乱收费的现状不改变教育投资的现状一切都是纸上谈兵。[4] 所以收取择校费实际上是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弊病与负效应屡禁不止是地方政府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于是在主管部门的暧昧态度下一些学校偷换名目(择校费)照收不误[3]。总而言之在经济人角色的假设下政府行为不过是这些自私而有理性的人在一定约束下的行为的结果与表现。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可以使地方政府扭曲执行中央政策最终导致上级政策的失真。

 (三)学校的发展利益

 虽然政府的投入政策一直向重点学校(名校)倾斜但比起这些学校的实际需求财政投入仍远远不够。收取择校费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为弥补政府投入不足而发展自身的一种做法。《南方周末》2005年 12月 1 日在一篇调查中指出巨额的择校费都收到哪里去了在绝大多数地方择校费的具体收支没有进行财务公开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更没有纳入审计。这笔款项成为学校巨大公用经费的补充成为学校支配的资金黑洞。学校收取的择校费可能用来满足团体私利如学校的利益发放教师的福利等也可能用来满足少数个体的私利如领导个人的私利等。据河南省荥阳市检察院反贪局的一名检察官称今年他们先后查处了 5名校长违法违纪案件都是小金库问题小金库的钱都是乱收费不记账的收入。[3] 所以总有一些学校为了自己学校的发展及个别领导的私利置国家禁止乱收费政策于不顾违规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取高额费用。

 三 结论与评析

 通过以上描述从地方政府的角色出发教育政策失真现象发生的机制或本质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情况

 (一)利益主体群的存在而造成教育政策失真

 教育政策是在复杂的团体、和目标人群中执行的在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利益主体群。从大的利益群体来看有两大利益群体中央政府代表的是国家利益群体地方政府代表的是地方利益群体。地方利益群体又可细分为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乡(镇)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民众利益群体等。利益群体之间的是利益关系。由于利益主体群的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利益多元化。从理论上分析以上利益主体的利益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应整合于国家利益之中但在现实政策实践中利益主体之间仍存有潜在的利益

 冲突和矛盾它们之间的利益博弈处于一种隐性状态。为此即使存在着某些社会利益目标的一致、和谐也无法否认利益冲突的客观事实。所以教育政策如果无法使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表达和满足就可能存在着地方利益遮蔽国家利益的情况。

 (二)地方政府的双重利益角色而造成教育政策失真

 有学者指出在任何国家中央政府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而地方政府则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因此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5] 因此地方政府受到两大利益关系的影响其一是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二是地方与民众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既要受中央利益的影响又要受到地方民众利益的制约。从利益的视角透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扮演着双重利益角色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国家在地方的教育行政组织代表国家行使地方教育领导与决策权必须体现国家整体教育利益另一方面地方教育部门又作为地方者代表的是地方局部的教育利益。双重角色的冲突决定了地方政府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双方利益的影响和制约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就会有政策变异导致政策失真现象发生的可能。

 (三)地方政府的教育寻租而造成教育政策失真

 寻租是一个概念也就是寻找租金的活动或现象。租金原义是指由于某种物品的自然稀缺而产生的租金使得该物品的占有者可以不付出努力而获利。什么是寻租呢斯蒂格利茨的解释为指为了寻求对己有利的政府政策而采取的活动比如为得到政府的保护以免受来自的竞争。[6] 经济学寻租意义上的租金则是指某项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与其真实成本之间的差额该差额是由行政命令或社会法规固定下来而不可变更的因此与自然稀缺所产生的不可改变的租金具有相似的性质。有能力的人会发现寻找由物品的真实价值与补贴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租金要比寻找提高效率、发现新损失了这些作出的贡献。[7] 结合义务教育寻租活动可以这样理解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地方政府把名校作为获取租金的稀缺资源某些分管教育和学校的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假以各种手段如学校的名声而谋取个人或团体利益的行为。[6] 此外还存在另一种寻租现象地方政府可能利用国家政策进行寻租活动。比如为了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在争得向自己倾斜的政策后便力图用足用活政策利用政策的制定权对中央政策进行变通打擦边球。比如地方政府办分校收费问题的基本是从理论上分析分校不是公办学校是民助学校政策禁止的是公办学校收费并没有禁止民办学校收费所以分校收取择校费是

 合理的

 在此情况下有些地方行政领导在执行中央政策的过程中就显得日益具有地方利益意识有选择地执行中央政策符合地方利益的政策就用足用活反之就变通办理或软拖硬抗。这种状况也造成了中央政策无法贯彻执行损害了中央利益。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寻租是教育政策主体的寻租。因为教育本身无所谓寻租而是参与教育的主体寻租他们或设置可能寻租的制度或利用某些制度的弹性通过手中的权力获取非法的或合法但不合理的利益。

  "

  总之地方政府一旦他们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就可能会使公共政策偏离预期目标。虽然公共政策一般为整体利益或国家利益而制定但是执行者往往从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角度对待政策地方利益对国家利益的遮蔽是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为此中央政府必须具有与地方政府进行博弈的意识采取措施使这种遮蔽可能造成的利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注释

篇七: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代码:10730

 分类号:D035

  密级

 公开

 )

 论文题目(中文)

 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 以兰州市政策执行情况为例

 )

 论文题目(外文)

 Study on Devi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作 者 姓 名

 冯兵

 学 科 专 业

 公共管理·政府绩效管理

 研 究 方 向

 公共政策

 教 育 类 型

 学历教育

 指 导 教 师

 包国宪

 教授

 合 作 导 师

 论 文 工 作 时 段

 8 2018 年 1 1 月

 至

 9 2019 年 年 5 5 月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9 2019 年 5 5 月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 2 222 号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I

 小学生减负政策 执行偏差 研究

 —— 以 兰州市 政策执行情况为例

 中文 摘要 小学生负担过重一直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多项减负政策和条令,积极推进学生减负工作,但实际的减负效果却并不乐观。进入新时代,教育减负依旧是最热的社会话题之一,直接关系着我国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为此,需要了解减负政策执行偏差现状,分析问题、对症下药,切实解决教育减负的现实困境,破解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掣肘。

 本文选取兰州市减负政策执行作为研究案例,重点就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情况展开调研,采取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分别与教育行政工作者、小学教师、小学家长、小学生、辅导机构从业者五类主体开展深度访谈。同时,采用“三级编码方法”进行访谈资料编码,共获得 20 个次要范畴、4 个主范畴、1 个核心范畴:“减负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编码整理分析得出:兰州市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偏差表现在“减负政策执行出现与政策内容不符”、 “减负政策执行发生目标偏移”、“减负政策执行出现违背政策精神现象”三个方面。减负政策执行偏差会带来:“孩子负担加重、身心健康受影响、教育差距拉大”等方面的危害。

 运用利益分析框架、复杂理论,进一步编码整理发现,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一、减负政策本身质量,包括“政策目标、政策标的群体界定、政策价值内涵”三个方面会造成减负政策执行偏差;二、减负政策执行主体,包括“政策执行中存在多方利益主体、多方利益主体博弈、主体行为存在选择悖论”三个方面是造成减负政策执行偏差的最主要因素;三、减负政策执行地域因素,包括减负政策执行“场景和地点、特定区域、历史-制度因素”等方面也会对减负政策执行产生影响。

 最后,结合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现状、原因分析,围绕减负政策执行价值引领、顶层制度设计、具体执行过程,本文提出了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偏差的改进策略:一是注重价值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即从“发挥公共价值引领作用、建构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综合模型、完善减负政策顶层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顶层价值、制度上的改进;二是规范执行过程,优化政策环境,重点监管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万方数据

  II

 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包括“搭建沟通协商平台、完善监督保障机制、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转变落后教育观念”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减负政策,政策执行偏差,原因,改进策略万方数据

 III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DEVI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TAK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 ZHOU CITY POLIC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overburde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s alway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state has successively introduced a number of burden-reduc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actively promoted students" burden-reduction work, but the actual effect of reducing the burden is not optimistic. Entering a new era, education reduction is still one of the hottest social topics.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China to deepen education reform,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run the people"s satisfaction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bias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analyze the problem, prescribe the right medicine,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education reduction, and solve the biggest constraint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elects Lanzhou City"s implementation of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as a research case,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and adopts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which is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worker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rimary school parent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seling institutions.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ree-level coding method” was used to encode the interview data, and a total of 20 secondary categories, 4 main categories, and 1 core category were obtained: “The reason for the devi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coding and analysis, the implementation deviation of the reduction polic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Lanzhou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is inconsistent with 万方数据

  IV

 the policy content”, “the target devi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violates the policy spirit”. The devi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will bring about: "the burden of children is increase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 affected, and the education gap is widened". Using the interest analysis framework and complex theory, further coding and discovery,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bias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as follows: 1. The quality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itself, including the “policy objectiv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policy target group, and the policy value connotation” will cause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bias; Seco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including "multi-party intere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multi-stakeholder game, the main behavior of the choice of paradox"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the devi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Regional factors f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enarios and locations, specific regions, historical-institutional factors”, will also have an impa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reasons analysi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urden-reduction policy, focus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lue-reduction policy, top-level system design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implementation bia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First, focus on value leadership and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laying the role of public value,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reducing the burde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the top-level value and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are carried out. Seco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standardized, and the policy environment is optimized, tha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regulatory burden reduction policies. The process creates a good policy implementation environment, inclu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a communication and consultation platform,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creating a good policy environment, and transforming the concept of backward education”.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urden Reduction Policy, Policy Implementation Deviation, Reasons, Improvement Strategies万方数据

 V

  目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导论 ..............................................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2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2 1.2.1 研究问题 ................................................ 2 1.2.2 研究思路 ................................................ 3 1.3 研究的创新点 ................................................ 4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6 2.1 核心概念界定 ................................................ 6 2.1.1 小学生减负 .............................................. 6 2.1.2 政策执行偏差 ............................................ 6 2.1.3 公共价值 ................................................ 7 2.2 相关文献综述 ................................................ 7 2.3.1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 7 2.3.2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 ........................................ 9 2.3.3 小学生减负政策研究 ..................................... 11 2.3 理论基础 ................................................... 13 2.3.1 利益分析框架 ........................................... 13 2.3.2 复杂理论 ............................................... 13 第三章 小学生减负政策回顾与分析 ......................... 15 万方数据

  VI

 3.1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国家的减负政策 ........................... 15 3.2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减负政策 ................................ 16 3.3 21 世纪以来的减负政策 ...................................... 18 3.4 兰州市小学生减负政策 ....................................... 20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3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3 4.2 兰州市减负政策执行案例描述 ................................. 23 4.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4 4.4 资料收集、分析方法与工具 ................................... 26 4.4.1 资料收集 ............................................... 26 4.4.2 分析方法与工具 ......................................... 26 4.5 编码方案 ................................................... 27 4.5.1 开放性编码 ............................................. 27 4.5.2 主轴式编码 ............................................. 34 4.5.3 选择性编码 ............................................. 36 4.6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7 4.6.1 编码信度的检验 ......................................... 37 4.6.2 编码效度的检验 ......................................... 37 第五章 兰州市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现状 ..................... 38 5.1 兰州市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偏差现状 ........................... 38 5.1.1 减负政策执行出现与政策内容不符...

篇八: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国家提出向质教育转变是顺应时代,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决定。对全面提高我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其地位决定了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转变来。

 然而在一些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层出不穷,归纳为以下几类。

 偷梁换柱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又或者曲解上头文件刚领性文件,断章取义。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均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表现为“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政策浮夸型。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什么建宿舍,操场等一些立杆见效的实物上,还有一些更加夸张,学校领导天天跑饭馆说拉赞助去了,到后来直接是挺着个堪比女人十月怀胎般大小的肚子回来。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无动于衷型。一些地区学校假借说本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道大,面对检查的时候直接推脱说无法实施,硬件条件不允许,把检查人员打发了,又或者一餐饭一条烟搞定。继续推行着“ 四班子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出现这些现象有着它们的特定的原因。

 第一.社会的是根本原因。教育改革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必将受到其影响。

 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GDP 快速连续几年以两位数高数增长,而国民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地步,没有意识到要思想与经济同步推进,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瘸腿瘪状。上层决策没有这意识,下层群众更没有领导的带动, 第二,当事者利益驱动。这里的当事着不单单是当权者,更很广泛地涉及到普通家长们。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任期是有限的,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政绩出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出路,所以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最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来,自己看得见,领导也看得见。所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利益驱动性就不是很强,甚至敷衍了事,稳扎稳打应试教育。而对于普通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到一个好的中学大学,而学业的晋升又是以分数为金杆定律,别无他路,只能无奈地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了。

 第三,素质教育自身的实施难度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含义上就要求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不仅是书本上的还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上。单单从一个数量上就要求学校需要注重更多的方面,更多的是除了分数容易创造出来以外,其他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现出来的,自然得不到教育者的喜欢 虽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很困难,但是必须做好素质教育的路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繁荣经济。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 一. 磨合各方利益,共同发展素质教育。伴随市场经济诞生的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求,

 应该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改进不合理的政绩评价体制,不能单单以升学率和高分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核心。特别是作为负责教育决策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教师,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 树立素质教育的权威。作为我国稳扎稳打推进的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一定要以素质培养为出路,。国家也曾经明文出台文件甚至法律肯定素质教育的地位。明确素质教育的定义,避免一些人的歪曲虚假素质教育的含义,糊弄群众。同时坚定走素质教育这条教育路子不动摇,既要坚持又要与时俱进,完善素质教育的内涵,但又不是简单的扩大范围和广度。

 三. 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其实,现在一些落后的社会思潮干扰教育工作是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极度关心与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不广造成的,国家应该实施教育科学普及工程。让他们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完善教育传播者的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

 总之,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单一的小学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出现的原因,出现了表明我们的体制中有弊端,还有需要去改进的地方。而改进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紧扣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体制才能在错误中得到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篇九: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节 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任小爱 20080401035

 一、教育政策失真的表现 1象征性政策执行 指只有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 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被宣传一通,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例子是“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 2、附加性政策执行 主要指政策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要求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出了政策原定要求。 “土政策”是附加式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而自行附加额外目标的政策。

  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说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有提高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流行说法,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其实,上述这些是教育中的常规工作,以前也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只是没有解决好而已,难道提出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就能解决长久解决不了的难题?

  3、选择性政策执行 主要指一个完整的政策执行时,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完整的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 4、替代性政策执行 这主要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等等,这些均是各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

  5、观望性政策执行 这主要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坐观,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如“软拖”。

  6、照搬式政策执行 这主要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的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

 二、. 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 主要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关 1教育政策问题的特性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待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种类1.目标团体的人数目标团体的人数目标团体的调适量的大小(渐进式改革)

 2 教育政策本身的因素教育政策的正确性教育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教育政策资源的充足性

 3 、教育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标团体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如他们的态度。(2)政策执行者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如: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状况;利益需要;政策执行主体的意志力和领导技能(3)政策执行组织对政策执行的影响(4)主要从以下各方面影响政策执行: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执行机构内部或执行机构之间的融合程度;执行机构的执行规则

 4 、教育政策环境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文化环境,体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国际环境等。

 三、减少教育政策失真的对策 完善管理体制 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科学诊断问题 政策执行公共化 及时跟踪评估 强化监督监控(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明确职责,制定必要执行法规和制度) 加强舆论宣传加强舆论宣传

篇十: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教育管理 ·2015 年第 9 期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失真与回归① 冯 帮 (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 学政策对促进 学校均衡发展 、保障教育公平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

 但 目前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失真成为适龄儿童和 少年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障碍 。政策本身的规 范、教育 资源有限、政策相关者的博弈、监 管不力等 因素是导致就近入 学政策失真的主要 原因。要真正实现就近入学 政策 目标 ,需要规 范就近入 学政策 ,鼓励优势资源均衡流动 ,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加 强落实监督机制 ,从 而使 该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 ;政策执行 ;失真 中图分类号 :G40.011.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5485( 2015)09—0066—06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失真成为不 能很好解决 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重要原因。本文力图阐释对义务 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失真 的表现和义务教育阶 段就近入学政策失真的归因 ,进而提 出具体针对性 的对策建议 ,从根本上提升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保 障度 。

 一、 就近入学政策失真 的表现 ( 一) 政策 的象征性执行 就 近 入 学 政 策 的 象 征 性 执 行 即 是 执 行 的表 面 化 ,具体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 中表面上轰 轰烈烈宣传 ,实 际上却未采取具体 执行措施 ,导致 就近入学政策未达到既定 目标 。尽管我国明确规定 地方各级政府是就近入学政策的义务主体 ,各级地 方政府应合理设置小学和初级 中学 ,但是有些地方 政府实际上还是按照原有制度办事 ,小学 、初级 中 学的设置仍然按照撤点并校后的布局 。如城区的超 级小学和村小的几人学校。原本应该就近入学的低 年级学生 ,因农村教学 的落后导致家长千方百计跨 区择校 ,导致教育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当实施就 近入学政策的条件还没有被政府提供 的情况下 ,使 适龄儿童 、少年就近入学成为一 句 “教育 口号” 。

 “67.3%的教育局长表示 自己所在地 区就近入学政 策落实情况并不好。在落实不好的地区中,87.1%是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一般或 比较差 的地 区。因 而 ,对于均衡水平一 般或 比较差 的地 区而言 ,就 近 入学 政 策执 行难 度 较 大 。

 ” _1]学 校 和家 长 对 就 近入 学的政策 的态度也是不统一 ,“ 经过 实证研究发 现 多数北京市学生家长 、学校领导 、教师对择校是持 赞同态度的”|2]。与此同时 ,一项对“现有入学方式的 调研显示 ,就近入学的学生 只占 48%,靠其他方式 人学 的学 生 占 9%,通过 电脑 派位人学 的学生为 4%,择 民校 入 学 的学 生 为 3%,择公 校 入学 的学生为 19%,通过直升班入学的学生为 17%” _3]。由此可见 , 在极力宣扬就近入学政策的今天 ,各级地方政府 、 学校和家长仍然在就近入学政策的幌子下允许择 校 ,各种择校行为仍然大量存在 。

 ( 二) 政策 的附加性执行 就近入学政策 的附加性执行 即是执行 的扩大 化 ,具体指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 中 自行增加该 政策原本没有的规定 ,间接使政策变形走样 。中央 政府提出就近入学 的总政策指令 ,要求各地方结合 ①基金项 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 10JZD0036) 。

 作者简介 :冯帮( 1982一),男 ,湖北大冶人 ,湖北师范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

 一66—

 义务 教 育 阶段 就 近入 学 政 策 的 失 真 与 回 归 实 际制定就近入学政策的具体措施 ,因而各地 区对 就近入学政策进行 了不 同程度的规定 。有些地方政 府 对 实 施 就 近 入 学 政 策 具 有 地 方 保 护 主 义 ,如 “ 中 央政策规定 ,在流入地居住半年的农 民工子女可 以 在 当地公立学校入学 ,但 上海某区教育局的政策规 定 ,农 民工子女若在该 区公立学校就读 ,必须提供 户籍及身份证 、在该 区连续居住一年 以上的租房合 同及产权证 、公房使用证等住所证 明、父母双方在 沪就业 的劳动 ( 聘用 ) 合 同、营业执照等工作证 明 及相关证 明,如属转学需提供子女户籍所在地的学 籍证明 、户籍所在地县级 以上计划生育部 门出具 的 计划生育证书等五项有效证件 ”[ 。海 口市教育局政 策规定 ,对于完成范围内招生任务仍有余力接受其 他生源的义务教育学校可适 当招收少量借读生 ,但 不得收取借读费。这就给学校名正言顺招收借读生 提供了可乘之机 ,学校有可能实际上并没完成范围 内的招生任务 ,但学校为 了招收付费生或优秀生而 特意留下学位。[51在严格根据学区来执行就近入学 政策时 ,当地方各级政府正式公布划片入学时间表 后 ,望子成龙 的家长为 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 ,不 惜花重金购买学校附近的学区房 ,掀起 了学 区房热 销现象。适龄儿童和少年本应依据所在户籍就近入 学 ,然而地方政府允许在学区内高价买卖住房 ,甚 至学 区外的学生缴纳高额借读费 ,使原本凭借 户籍 就近入学 的政 策变成 了“ 以房择校 ” 和“ 以钱择校 ” 的政策 。从 一定意义上说 ,就近入学政策促 了以房 择校的倾 向 ,这 背离了就近入 学政策 的初衷 ,影 响 就近入学政策的全面落实 ,导致就近入学政策难 以 保 障适龄儿 童和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促进 义务 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

 ( 三) 政策 的选择性执行 就近入学政策 的选择性执行具 体是指政策执 行 主体 以自己的利益为主 ,根据利益得失来考虑在 多大程度上执行该项政策 ,执行对 自己有利的部分 政策 ,消极应对甚至摒弃对 自己不利的部分。政策 执行 部门和学校基于就近入学政策对 自身 的利弊 考虑 ,会 出现对就近入学政策 的个体选择现象 。当 就近入学政策与 自己的利益相 冲突时 ,政策执行部 门和学校会想方设法利用就近入学政策 的漏洞 ,选 择执行对 自己有利的部分规定 ,形式上执行 了上级 教育行政部 门规定 的就近入学政策 ,实际上却是利 用政策的漏洞为 自己行方便 。不少地方政府尤其是 教育质量薄弱地区 ,就近入学就演变成了学生和家 长必须执行 的强制规定 ,以确保适龄儿童和少年接 受九年义务教育 ,同时保证薄弱学校可以招收到足 够生源正常开展教学 ,而对于优质学校 ,各级地 方 政府和学校基于 自身利益考虑 ,在满足学区内的生 源外 ,想法设法地提供给优秀生和付费生更多的可 乘之 机。曾晓东在对 12183 名学生调查后发现 ,有 40.5%的学生属于择校生,其中,通过特长和学习成绩 选拔等方式择校的占 22.01%。以就近购房和转户 口 的方式择校的占 26.07%,通过缴纳共建费 、对学校 捐资或其他突出贡献择校 占 29.68%。l6 表 明地方 政府和学校基于 自己的利益考虑部分执行 、消极应 对就近入学政策,利用多种择校方式为自己谋利益。

 二、就近入学政 策失真 的原 因 ( 一)政策本身存在问题 政策本身质量高低影响着该政策的实施效果 。

 就近入学政策失真 的原 因可追溯到政策本身 的规 范性上。就近入学政策对“就近入学”的规范不够统 一。

 首先 ,就近入学对适龄儿童和少年而言是权利 还是义务 ,相关法律文本和政策文本没有清晰明确 的规定 ,导致有些地方把就近入学看成是一项受教 育者的义务 ,而有的地方则将其视为受教育者 的权 利 ,义务的强制性和权利的可放弃性导致各地 区对 于就近入学实施程度不 同。其次 ,表现在对 “就近” 的不同规定上。虽然现有政策文本对“就近”进行 了 规定 ,但是有的过于抽象 ,有的过于具体 ,使其标准 难以把握。2002 年我国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 校舍建设标 准的通 知》规定 “城市普通 中小学校布 局 要 考虑 方便 学 生 就近 入 学 。”这 对 “就近 ”规 范 得 比较抽象 。而 1987 年颁布的《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 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步骤和规划统计指标问 题 的几点意见》中规定 “走读生上学途 中单程时限 小学低年级上学途中不超过三十分钟 ;小学高年级 上学途 中不超过 四十五分钟 ;中学上学途中不超过 六十分钟” ,这对“就近” 的规定就太过具体 ,现有的 中小学校 的布局尤其是贫 困山村地 区是否能满足 这些规定尚不得知 ,地 区情况各异 ,使得各地区划 分学区依据不 同,人们因其理解不 同造成就近人学 政策的实施程度各异。

 一67—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失真与回归 一个完整的教育法律规范包括假定 、处理和制 裁三个要件。[73我们从《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法》1986 年和 2006 年对就近入学 的规定 中可 以看 出,二者都没有对不执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制裁” 的 规定 ,因而缺乏对各级地方 政府 、学校 以及家长或 监 护人 的约束力 ,导致择校学生成功进入优质学 校 ,满足 了地方政府 、学校 以及家长或监 护人 的利 益诉求 ,长此 以往 ,助长 了更 多的人利用就 近入学 政策漏洞为 自己行方便 ,满足 自己的利益。

 一个完整的教育政策规范包括 目标 、对象和措 施三个要素 。[83现有政策的调控对象是户籍所在的 适龄儿童和少年 ,由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实施就近入 学。但是却未提及家长或监护人以及相关 的社会组 织在此政策 中应承担的责任。将就近入学政策 的实 施 完全依靠政府和学校 ,使家长对就近入学缺乏正 确的责任意识 ,想方设法地为孩子择校 ,这是就近 入学政策难 以落实的重要原 因。

 ( 二 )政策 受到 有限教育资源 的制约 执行环境严重影响着就近入学政策执行 。教育 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就近入学政策失真的根本原因。

 首先 ,表现在教育总投入不足。尽管《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 纲要 ( 2010—2020 年 )》提出 到 2012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 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 比例达到 4%,但远远低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 需求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 以县为主” 的教育财 政投入体制 ,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县级人民政府 , 由于教育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地方各级政府更愿意 利用有限的财政支持收效 明显而快捷 的事业 ,以此 来获得政绩 。同时各地 区发展程度不一样 ,尤其在 一些欠发达地 区,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 ,各级地方 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人就更加捉襟见肘 ,使地方政 府很难有效执行就近入学政策 ,从而给“ 以钱择校 ” 提供了可乘之机 ,间接地增加了地方和学校的财政 收入 ,同时弥补教育投入不足漏洞 ,最终结果是由于 教育资源有限,地方政府变相地执行就近入学政策。

 其次 ,表现在 当前我 国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有优 劣之分 ,而且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短缺 ,并且主要集 中于大城市 ,成为有能力 的家庭竞相争夺 的对象 , 人们竞相涌人优质学校 ,以期在教育起点上取得有 力的竞争地位 。就近入学政策能够完全实现的前提 是 所有 学 校 的教 育质 量 是一 样 的 ,这样 就 可 以 避免 一6 8 一 出现各种择校现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孜孜 以求的教育 目标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 当前义务教育 阶段存在不均衡 的现象 ,不同学校之间在软件和硬 件上存在极大差距。超级学校 、麻 雀学校等畸形学 校充分说 明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 ,加上我 国 有史 以来 的抓重点学校优先发展 的传统做法 ,致使 地方各级政府 在教育经 费投入上更倾 向于重点学 校。这给就近入学提供了不利 的实施环境 ,当孩子 不能“就近” 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时 ,家长就会采用各 种方式让孩子跨区到优质教育资源所在学 区就读 , 如不惜重金在优质学校 附近购买 高价学 区房 的方 式来实现名正言顺地“ 就近入学” ,或是让孩子参加 各种补习班 以期以特长择校 ,这是披着合法的外衣 却背负着沉重经济负担的变相择校。而不同方式的 择校很大程 度上增加 了地方政府的经费 ,同时给学 校带来 巨大的利益 ,满足了有能力 的家庭对优质教 育 的需求 ,导致就近入学政策始终停 留在表 面 ,未 能有效深入贯彻.。

 ( 三) 政策相关者之 间的利 益冲突 “任何一项教育政策 的执行必然会涉及到不 同 教育团体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每个 团体必然会从维 护 自身最大利益出发 ,去解释和执行教育政策 。” [9_ 因此 ,政策相关者的利益满足程度决定 了他们对此 项教育政策的支持程度 ,政策相关者之间的利益 冲 突往往成为政策失真的重要原因。

 当就近入学政策不能满 足甚至损害各级地方 政府 、学校和家长的既得利益 时 ,为了维护 自身利 益 ,追求利益最大化 ,就会采取各种应对措施 ,使政 策难 以认真贯彻执行 ,导致就近入学政策失真。在 就 近入学政策的执行中 ,政策相关者的利益会出现 博弈。就近人学政策制定者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提出 此项政策 ,以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而教育政 策的制定者存在个人的能力 、智慧 、经验等方 面的 局 限性 ,面对复杂多样 的学校 实际 ,基 于保 障每个 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很难制定 出完全符 合各方利益的完美政策 ,难 以避免 与各级地 方政 府 、学校和家长产生利益冲突。

 一是就近入学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的利 益冲 突。就近入学政策 的总方针是国家制定的 ,保障 的 是适龄儿童依法履行义务教育 的义务 。在就近入学 总方针 的指导下各地 区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地方学

 义奏数 音 段就 近 掣豉 柴的失真与回归 校特点 ,制定详细具体 的就近人学内容和规则。各 级地方政府和学校是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者 ,在执 行 就近入 学政策过程 中,学校作为 “社会人 ” 和“经 济人” 双重角色 ,在 当前唯分数论 的压力下 ,迫使其 更加注重 “经济人” 的角色 ,追求教育投入最小化 ...

推荐访问: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失真 小学教育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