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对“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的再思考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0-24 14: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临沂启动“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研究和实践已有两年时间,在调研反思的基础上,基于课程适应性、德育实效性、研究持续性三个维度,回归“问题导向德育”的原点进行再思考,从树人立德、情意塑德、实践养德的角度提出德育观点与实施建议,旨在促进地方德育课程建设的新跨越。

关键词:问题导向;德育;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42-03

临沂自2012年起,在市域全面启动基于“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吹响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向深层次改革的号角,成为临沂市新形势下文明城市创建和区域教育创新的重点工程。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立足于解决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由问题倒逼改革,用教育科研的方法,站在课程研发的高度,重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打造生动、和谐的实效德育。此项实践研究工作通过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学校推动、教师实践的运行机制,紧扣人们思想的共鸣点,契合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实现了研究工作的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从课程适应性、德育实效性、研究持续性等三个维度,对“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的实践进行再思考很有必要,也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树人立德:既要聚焦“问题德育”,也要关注“德育问题”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研究伊始,主要是针对社会现实中青少年儿童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对己不严格的问题,确立了孝敬、诚信、感恩、分享、责任、爱国、交往、早恋、交流合作、手机和网络、挫折与减压、冲动与自控、人生理想、法制教育、生命与安全等十五个专题,目标直指当前德育工作的“软肋”,聚焦制约德育实效的“瓶颈”,是基于“有问题”的德育研究,课程功能倾向于补偿与纠偏。这一点已赢得了学生家长与学校教师的高度认可与广泛参与。

其实,“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功能定位也不能缺失对学生道德品质向上的“领导力”,凝聚人类发展的“正能量”,尤其要主动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沂蒙精神的传承两大德育命题,突显时代感与地域性,建设“顶天立地”的德育课程。

德育要契合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真正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指示要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问题导向德育课程”要通过对现有“问题德育”主题的深度整合,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的落地平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

德育不能脱离当地的文化传承。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的沂蒙精神,诞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升华于大美临沂建设时期,是临沂地域优秀文化的瑰宝。“问题导向德育课程”作为市域地方课程,自然不能脱离这一宝贵的文化根基,要用沂蒙精神去破解、改造“问题德育”的现象症结,用沂蒙精神去引领、提升“问题德育”的道德内核,把沂蒙精神深深嵌入市域德育课程之中,让年轻一代继承发扬沂蒙精神,并发展、丰富、创新沂蒙文化。

二、情意塑德:既要注重“操行表现”,也要关切“过程体验”

品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主动感知、领悟。德育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营造培养良好道德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在抓细、抓小、落实上下功夫,使良好道德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一)真案例、短视频,建设“生动德育”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德育资源库,用真人真事、真情实景去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引发学生思考,促其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不能仅限于本地资源的开发,而要在独立自建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实施与时俱进、借力发展的策略,善于整合嫁接社会化的道德资源与技术手段,主动疏通与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渠道,用好德育课程的“源头活水”。诸如“感动中国、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最美孝心少年”等典型人物(事迹)评选、表彰活动都是深受社会与学生喜爱的,要及时将这些优秀的社会化资源吸纳到德育课程体系中,提高课程资源的充实与更新速度,优化课程资源库的使用效能。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主要以音画视频的形式呈现教育案例,让课程首先在形态上“动起来”,激活人课互动机制。今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更加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真正把自己摆进课程之中,构建多维多向的互动机制,实现人与课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共鸣。教师要善于以典型案例去启发学生的道德认知,拨动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其萌生良好道德的“心动”,完成问题导向下美好品德的“行动”,让课程绽放出人文主义的熠熠光辉。

(二)悦情感、强意志,打造“和谐德育”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关注德育因素的整体性、一贯性,既注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显性目标的达成,更注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隐性目标的培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依然体现在隐性目标的培育方面,需在课程规划与科学评价方面予以更多关注与引导。

一直以来,简单的说教,机械的识记,应试性的评价,让德育在孩子们心中成就了一副冷冰冰的面孔,缺少了人性的温度与参与的热度。而“问题导向德育课程”侧重于道德补偿与纠偏的功能定位,教学过程中极易产生短期速效和功利意识,给学生一种压抑与挫败的情感传导。教学过程中是否让学生体验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应成为区分人本德育落实程度的分水岭。实施蕴含愉悦情感的德育过程,应是饱含深情的认知过程,持久的自我管控过程,情到深处的自然而为。反之,认知就是僵化的,人为灌输的;行为就是虚假的,非本真的。教师要善于以景酝情、以情唤情,让德育过程的每一环节、每一个因素都散发出情感的愉悦。

由于“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确立的十五个专题,是学生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故更加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甚至是顽强的毅力。它应成为学生道德培养的十五项修炼,更应是道德意志的十五轮涅槃。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中蕴含的意志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以锻造道德修养的“强意志”, 凝聚学生道德成长的“正能量”。

三、实践养德:既要呵护课程“生成”,也要关心课程“成长”

研究至今,“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建设已具雏型,初步完成了一张光盘、一本教师指导手册、一套活动流程的课程业态。每个专题制作完成了一张光盘,内含主题视频、示范课、教学指导手册电子稿以及教学参考等材料;教师人手一册教学手册,明确每个专题设置目的、授课方式、授课过程、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教师的总结发言等内容;实施中初步总结出“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分组汇报——总结结论——拓展实践”的活动组织五环节。

作为一门新生的地方课程,“问题导向德育”的研究过程,也是课程自身不断建构、发展的过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衍生出的“生长点”,让德育实效性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笔者认为,当前亟待发展、补充、完善的工作有以下两点: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育课程生长点

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课程发展提供了宏大的外部环境,有利于课程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和力量。临沂市委、市政府搭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常态化平台,各级文明委、关工委积极推进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公民道德宣传日、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学雷锋行动、志愿服务、经典诵读等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在活动内容上,还是在组织形式上,都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与思考,要让课程始终与时代同发展,共成长。

(二)深度整合现有专题培育课程生长点

从实施效果看,现有课程中开设的十五个专题,科目略显零碎,不利于形成德育的集约效应,分散了研究力量,难以形成精品专题。现有专题之间尚存整合的空间,应进一步厘清现有专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实现全息化育人,特质化育人,打造课程精致化发展的生长点,促进课程的自我扬弃,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7~101.

[2]曾钊新.心灵的碰撞——伦理社会学的虚与实[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16~22.

[3]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84~87.

[4]魏新强.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0,(08).

推荐访问:德育 导向 思考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