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庆祝中国营养学会成立70周年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0-31 09:00:20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M}u]?}]}㖡书记,汤佩松兼会计。在中国营养学会成立大会上,除了选举出学会的组织机构,同时还发展了中国营养学会的会员,要求申请入会的人员需填写“中国营养学会入会愿书”。据资料记载,至1949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展的正式会员人数有35名。

1946年,中国营养学会创办了专业杂志——《中国营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Nutrition)。它是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学术刊物,该杂志的编辑出版是我国早期营养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杂志所刊登的论文也反映了我国早期开展营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营养科学水平。

中国营养学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由营养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以推动营养科学进步为目标,以交流、传播和普及应用营养知识为活动内容的学术团体。

七十年,中国社会环境和营养科学进程历经演变,而广大营养工作者和各级营养学会“敬业乐群,求实进取”的精神始终如一;七十年,中国营养科学给予祖国这片沃土无私的滋养,润物无声、岁月积淀,成就了对大众健康、政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影响;七十年,中国营养学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承载着历代营养工作者的信念,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迁、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率下降、儿童身高平均增长率提高;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平均期望寿命增加,人民生活和营养状况越来越好。现回忆中国营养学发展对人类健康影响三十大成就如下:

1945年——1980年

1.1945年中国营养学会在重庆创建,从此中国营养科学的历史揭开序幕。七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会员由20余名发展到18000余名,推动营养科学队伍建设,实现了学科可持续发展。

2.1946年《中国营养学杂志》创刊,1956年改为《营养学报》,搭建了中国营养学术交流第一平台。20世纪90年代,《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国食物营养杂志》相继问世,大大加强了研究成果的传播速度和对社会的影响。

3.在吴宪、杨恩孚等专家倡导推动下,1950年首个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系成立(2013年改名为中国CDC营养健康所)。该研究所在1952年第一版《食物成分表》出版(现为食物营养成分监测);1959年首次全国营养调查(2012年发展成为营养与健康监测)开启;1985年开启了30年9省市队列追踪研究、10省市贫困县儿童营养干预项目等。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系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先驱机构,对全民营养健康和指导产生深远影响。

4.1950年,南京军区部队出现流行性阴囊皮炎、口角炎,病情较重并严重影响战士的作战训练。营养专家检查确认为核黄素缺乏,故命名为“口腔生殖症候群”(后被国际采用)。项目研究了核黄素口服剂量和缺乏症状的临界点0.7mg,自此病情得到了控制并迅速治愈。1953年-1954年,为贫穷的百姓治疗了蛋白质营养不良、夜盲症、维生素B2等营养不良。

5.1953年,面对食物短缺,国家成立了“国民营养专门委员会”。营养学家建议了满足居民基本能量需要的粮票供给制和“九二米、八五面”的粮食加工措施,据此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政策到1993年结束,稳定了粮食市场,有效保证了国民基本健康,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立下大功。

6.1954年在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医学院、华西医学院等六所医学院首先设立了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1985年,教育部将医学营养调整为三级学科,届时营养与食品卫生、医学营养都有了本科学生来源。2000年后,农业大学、中医药大学部分建立了食品科学和营养工程学院、食物营养学专业或营养专业。为培养营养学专门人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对中国营养事业和健康工作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1954年周启源等教授研发了我国第一代“5410”代乳粉,1959年苏祖斐教授研发鱼蛋白粉代乳粉,开启了我国婴幼儿喂养科学研究的先河。 我国婴幼儿蛋白质需要、维生素D、副食添加、母乳喂养和乳汁成分等研究,为我国婴幼儿生长发育提供了的宝贵经验,也奠定了今天的婴儿配方食品发展的基础。

8.1959年利用高色氨酸玉米解决了新疆南疆地区的烟酸缺乏导致的癞皮病;1960年在江西发现和解决了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脚气病。近年来的维生素缺乏、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等研究有效地遏制了我国微量营养素缺乏病的发生。

9.20世纪60年代,曾宪九教授、吴肇光教授研究了外科病人的体液和氮平衡,首次引进了营养制剂、发展了肠内肠外营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顾景范教授等科研人员与天津有关工厂合作,推动了氨基酸营养液的国产化,为我国对临床营养发展和提高治愈率奠定了基础。

10.硒需要量的研究是中国营养科学家献给全世界的健康智慧。20世纪70年代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和四川冕宁县发现克山病流行与硒的关系,营养科学家结合湖北恩施高硒中毒的研究,制定了人体硒需要量及安全摄入量范围,并被国际采用,填补了人类硒营养需要量和安全摄入量的空白。

1980年——2000年

11.1984年,中国营养学会加入国际营养科学会(IUNS),1985年加入亚洲营养联合会(FANS),从此中国营养学会代表国家加盟到国际营养科学大家庭,大大加快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交往和营养科技发展的进程。

12.1985年,卫生部全国临床营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起草了《关于加强临床营养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卫生部下发文件,对推动全国临床营养科室建设起到关键作用。2009年又发布建立临床营养试点单位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临床营养工作的开展。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膳食营养管理指导意见相继出台。

13.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推出《推荐的我国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RDAs)。1938年,我国推出《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经过1955年和1978年的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了RDAs。RDAs的出台,对刚刚丰衣足食的人们的膳食保障、营养配餐和福利事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2000年颁布、2013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扩大了营养素类别,完善了各个年龄组的推荐数值。是中国营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对国家食物与营养政策、食品产业、餐饮行业、婴幼儿和保健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14.1991年,第四版《食物成分表》和各省代表值食物成分数据出版; 2002年,第五版《中国食物成分表》第一册、第二册(2004)出版。 2010年全国食物成分监测纳入中央财政项目,并在全国20余个省市开展。食物成分的监测研究是人类生命中不朽的课题,研究成果被大专院校教学、食物计划和配餐及营养教育等广泛使用。

15.1991年,首个《运动员膳食营养素日供给量标准》发布,作为评定运动员膳食质量和指导运动员平衡膳食的参考。长跑、击剑、滑冰、游泳等多个运动项目的能量和营养素需要被确定,成为运动员健康和提高实际技能的保障。

16.深入研究微量营养素缺乏和疾病预防措施的基础上,1993年卫生部开始大力推广妇女口服叶酸增补,为全面预防我国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作出突出贡献。1994年起碘盐作为一项国策推行,2000年中国已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重大阶段目标。

17.20世纪90年代开始,营养学蓬勃发展;继1985年上海市营养学会率先成立后,河北、天津、江苏、山东、甘肃、广东和云南等一批省市级营养学会相继成立,至今地方营养学会遍布各地。营养科技社团不仅是营养工作者之家, 更是对大众健康和社会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18.1995年,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主办“第七届亚洲营养大会”,展示中国营养学学术成果。1995年-2000年期间,中国为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FANS)主席国。2006年第五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在杭州举办。2011年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营养大会在湖北恩施举办,这些会议的成功举办有效提高了中国营养学会的国际影响力。

19.1996年,在食物营养和功能评价共性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卫生部发布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随后的近20年时间里,营养素补充剂、植物化合物健康效应、功能食品生产产生联动效应。营养成为食品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大影响了社会进步和大众健康。

20.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1996-2000)》,承诺要尽一切努力在2000年以前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营养界为此目标持之以恒,贫困农村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等一批项目,“学生营养餐”“国家大豆行动计划”“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等强势开展,对消灭营养不良提供了有效改善措施。

2000年——2015年

21.2000年-2002年,中国CDC完成《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2002年调查结果》,2004年卫计委一系列报告的发布,深刻揭示了中国人膳食营养现状和问题;居民体质指标的变化、膳食行为的变化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早在1959起全国进行了3次营养调查(3次调查分别在1959年,1982年、1992年)。 2002年的全民营养健康数据,为我国人群营养改善和公共营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成为后十年引导政府决策、食品发展和个人膳食行为的指路灯。

22.2001年,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国肥胖汇总分析报告,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了中国人体质指数(BMI)超重、肥胖判断标准。确定>24作为超重、>28作为肥胖的切点;男性的腰围应在85 cm以内,女性腰围应在80 cm以内。 此标准为我国科学研究、健康评价普遍采用。营养科学带动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开展,形成立体化人类营养健康保护网。

23.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百场演讲影响深远,成为中国营养知识普及和传播的经典。同期发布的还有《孕妇、乳母膳食指南》及《0-6岁儿童膳食指南》《青少年膳食指南》《老年膳食营养指南》《零食指南》等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1989年首次发布,历经20余年的传播,将营养学知识和实践带到千家万户,推动了对生命早期和成功老龄化、慢病预防的关注,有效影响了中国亿万人口的营养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24.2008年,卫生部《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正式施行,中国营养学会推动的《包装食品标签营养素参考值》被采用执行;2013年强制性国家标准《预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面向全部食品企业执行,这项里程碑式的转折,带领我国食品工业进入营养导航的升级发展。

25.2009年, 通过对全军各军兵种进行营养研究,修定了1998年的《中国军人每日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及食物定量标准》,并列入国军标。营养素供应直接关系到军人体能、智能和反应能力。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标准为18岁-49岁各个兵种伙食和士兵健康提供了有效保障。对于特殊自然环境与特殊军事作业的营养需要量也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指导。

26.2010年卫生部颁布《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这是在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众多专家历经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的。 办法规定了卫生行业营养领域的工作任务,从此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社区和托幼、养老机构开启了法律保障下的营养职业和工作。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可穿戴设备、 手机App等新技术,使营养科学造福人类健康进入了“个体化”“数字化”“方便快捷”的新高度。

27. 2010年、2011年分别成立了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委员会营养与特殊膳食分委员会、卫生部营养标准委员会。制修订了“营养强化”“婴儿配方食品”“能量和营养素膳食参考摄入量” “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等一批国家营养标准,大大推动了食物营养工作的标准化进程,对食品生产的营养化、健康化起到重要导引作用。

28.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发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启动,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国家每年投入160亿,近3000万学生受益。 2012年-2013年卫生部、财政部斥资1亿元覆盖了10个省份的100个贫困县,为6月-24月龄儿童免费发放营养包,覆盖27万儿童。在营养食谱、原料供应、供餐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方面,把农村儿童和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推向历史新高。

29.2014年,国务院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同年卫计委全国营养工作座谈会在吉林召开,各省市卫生厅主管部门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目前的我国营养工作现状、营养立法和未来工作进行了讨论和部署。2014年12月,新《营养改善法》修订稿提交卫计委。

30.2015年5月,首届国家营养周启动。经过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讨论决定,国家营养周时间定为每年5月第三周。中国营养学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为发起和组织单位。国家营养周的设立旨在利用科技界的力量,汇集资源,传播营养科学知识,提高全民营养意识,携手为健康中国而努力。

推荐访问:中国 庆祝 营养 周年 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