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关于党内和谐的几点思考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07 11: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促进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课题。本文对党内和谐内涵、提出党内和谐的原因和促进党内和谐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党内和谐 和谐社会 实践

促进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党内和谐作为党的建设理论的新概念、新范畴,不仅赋予执政党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也对党的各方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一个既能有效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又能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实现自身和谐的政党。把握党内和谐的内涵及功能,明确促进党内和谐的基本思路,解决当前党内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党内和谐的内涵及功能

党内和谐是反映党内整体运动状态的政治范畴。所谓党内和谐,是党内关系融洽、党内生活健康、党的建设和各方面工作运行有序的综合体现,指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党内民主团结、集中统一、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从本质属性看,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党的先进性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纲领目标之中,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党内和谐是建立在党的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和谐,是党的先进性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党内和谐以党内充分民主,高度集中统一,具有生机活力和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基本特征,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全党在指导思想和共同纲领目标基础上的思想统一、组织协调、行动一致,是党的先进性在党内关系、党的生活和党的建设中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按照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不断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在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实现党内的动态和谐的过程。党的先进性与党内和谐本身是一种包容关系。没有党的先进性,就不可能有党内和谐;没有党内和谐,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党的先进性。

从内在功能看,党内和谐是实现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动力机制。对党内和谐问题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一个政党和组织的和谐往往是其失去活力和发展动力的表征;还有人提出,党内越不和谐,越能分别体现和代表各方面的利益要求。这些观点实际上曲解了党内和谐的含义。首先,党内和谐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之上、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中的动态和谐。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得以实现的。没有矛盾,就等于没有和谐。和谐相对于矛盾而存在,矛盾为和谐提供存在的前提。促进党内和谐的过程,是不断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协调党内各种关系的过程,也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反之,如果形而上学地理解和谐,认为和谐就是追求一团和气,回避矛盾,这恰恰亵渎了和谐的精髓。其次,党内和谐不是否定党内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而是建立在整合协调党内各种关系基础之上,不断实现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统一的和谐。党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形成党内的多元利益群体。实现党内和谐不是回避党内矛盾,而是要通过完善整合协调机制来化解由于这种利益矛盾所导致的党内思想认识分歧,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步调一致,更好地代表党员的整体利益。反之,如果认为和谐就是鼓励党内各种利益群体各行其是,并将其合法化,这是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违背的,其实质必然是破坏党内和谐。

从外在功能看,党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之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首先必须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促进和维护党内关系、党内生活和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全面和谐。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种互动共进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和谐的动态整体。但从两者关系的主要方面看,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内和谐是重点和突破点。社会和谐发展以党内和谐为基点,以党内和谐为基本条件。执政党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内和谐是一种内在机制,会不断增强党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利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党内和谐是一面旗帜,会不断增强党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激发社会活力,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提出党内和谐的现实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也决定了必须更加重视党内和谐。

1.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内和谐是党内的先进性建设的保证。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为实现以上目标和要求,则必须以党内和谐作保证。党内和谐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譬如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诸多方面,每一方面的正确实施都必须在党内和谐的状况下进行。否则,党的执政能力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党的执政绩效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2.党内和谐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导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这个构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化解矛盾并取得好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发扬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本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党内和谐,必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党内和谐是新时期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主客观形势的变化,为加强党内和谐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实现党执政理念的转换,加强党内团结,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党的队伍的壮大和先进。注重制度建设,重新修订了党章,相继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等一系列制度,为党内和谐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党内生活中增强了公开性,充分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党内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在某些方面,有些党员和组织的思想和行为与党性的要求不相符合,党内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例如,有的党员干部不能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散布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有的党员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思想滑坡;有的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存在着“信仰危机”;有少数党员干部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不强,一切以我为中心,对个人名利斤斤计较,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有的党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阳奉阴违,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党员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热衷于讲交情、拉关系,深谙庸俗关系学。

造成党内不和谐的原因很多,综合分析起来,主要有:一是国际形势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仍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我国进行渗透;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些情况导致有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二是现实利益矛盾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党在主体上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几个方面;从利益的内容上,存在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区别。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也容易造成党内不和谐现象。三是思想斗争不力。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些党员和党组织及领导班子,不能经常地、自觉地拿起批评的武器,积极开展健康的思想斗争。四是组织建设强度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薄弱,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党员思想变化的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地方和部门党组织治党不严,对党员教育管理抓得不紧,流于形式。五是制度建设不健全。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变化的情况,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在坚持党章方面,在以执政党的视野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方面,在制定、执行、完善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三、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与措施

由于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要以推进党内和谐为抓手,一方面需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新的执政理念和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党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党员为本,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党内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全体党员的和谐。如果每一个党员政治坚定,思想统一,遵守纪律和心情舒畅,党内就在总体上实现了和谐。当前在党内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党员的权利和关心党员利益最为重要。在党内传统的政治教育中,强调党员的义务往往要比强调党员的权利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在党内民主的推动下已经十分关注自己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党内的知情权、质询权、选举权、表决权和罢免权等方面。如果党员不能享受党章规定的权利,那么党员也不可能尽党章所规定的义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党员,让党员享受应有的权利,使党员真正成为党内的主人。同时,我们还要关心党员的利益。在党内的传统教育中我们讲党员的奉献往往多于利益。奉献是党员的宗旨,是实现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讲党员的利益也是不现实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的阶层成分已经多元化,党员之间确实存在不同的利益。如老板党员与雇工党员、厂长党员与一线党员就存在不同的利益。当前,党内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党员有情绪。因此,当前党内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不同层次党员的利益要求,进而理解其政治态度,做好思想工作。无论是关心党员的权利还是关心党员的利益,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实现党内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

2、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党内和谐是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空前团结。党内和谐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来实现。如果党内一团和气,搞无原则的团结,那么党内最后还是不能实现和谐。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我们党通过延安整风达到的空前团结,是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既是对党的传统经验的借鉴,也是当前推进党内和谐的重要途径。党内和谐,不是党内没有矛盾。事实上,党内没有矛盾,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今天,我们党内还存在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西方的和平演变对我党还在继续渗透。特别在因特网普及的今天,社会上各种思潮还会对党内成员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我们党不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这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传播开来,党内不仅不可能和谐,而且还有产生分裂的危险。党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党内的团结和和谐是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实现的。我们党内和谐,一定要承认党内思想矛盾的客观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清除党内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只有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才能达到高度一致,最终达到实现党内和谐的目的。

3、要健全党内制度。健全党内的各种制度,主要是理顺党内的组织关系,使党内权力运作顺畅,领导活动规范有序。我们党执政以来,党内运动不断,出现过严重的不和谐。造成党内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封建的人治色彩浓厚,党内政治制度不健全。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长官意志代替了党内规定,领导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领导干部的作风不正,搞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党内就不可能和谐。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及时总结历史的教训,提出了“走制度建党”的路子。他指出:“制度是决定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致力于制度建设,党的领导活动已经走向规范化。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制度建党,开展了以学习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教育活动。同时,我们制定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员纪律制度和党员权利保障等制度。制度具有长期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党的领导活动在制度的规范下运作,党的决策才能科学,党员的权利才能保障,党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能得到及时纠正。当前,我们党推进党内和谐建设,一定要把健全党的制度作为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 张荣辉

推荐访问:党内 几点思考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