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研究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07 13:30:1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课题组以上海高校为基点,分析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经验与特点,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考,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先进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11-0049-04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力量,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把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经验与特点

调研显示:截止到2009年,上海高校学生党员达7.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6%。其中:研究生党员3.6万人,占研究生总数的44.4%;本科生党员4万人,占本科生总数的12.8%;专科生党员0.2万人,占专科生总数的2.5%。近年来,随着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上升,高校各级党组织越来越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之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1.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注重先进性教育。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的党员队伍建设目标,各高校在党员发展工作中,以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为重点,全面把握和坚持党员标准,结合高校学生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并坚持“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切实加强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综合考察,既坚持考察政治素质、学习成绩,更重视坚持考察入党动机、理想信念;既坚持考察平时表现、群众基础,更重视考察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坚持把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制度、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度以及入党公示制度等作为学生党员发展中的重要制度,并在实践中建立和不断完善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2.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高校各级党组织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大学生入党前、入党中和入党后形成了“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预备党员教育”、“学生党员教育”以及“离校教育”等五位一体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特别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中,主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的教育,使积极分子在思想上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预备党员教育中,重点在组织入党的同时解决好思想入党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预备党员对党的理论、宗旨、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员标准的认识,同时通过预备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对学生的激励教育作用,较好地促进了预备党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的进一步升华和提高。而在离校教育中,坚持在毕业生党员离校前开展以“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加强毕业生党员的党性党纪教育,为学生党员离校后尽快找到组织提供指导和服务。

3.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备。近年来,上海市教卫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有关精神,从上海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先后制定下发了《上海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上海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上海高校毕业班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优秀在校大学生选拔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2006年,市委办公厅转发的市委组织部、市科教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上海高校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各高校党委也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虽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新形势下,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有关调研分析,当前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1.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缺少针对性与有效性。部分高校党组织对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在思想上行动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重发展,轻教育”的思想依然存在;还有的党组织没能准确把握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缺少相应的教育机制。特别是在教育的内容上往往忽视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对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研究缺少针对性,在教育的形式上往往“上下口径一般粗、对上对下一个样”;有的甚至还存在以会议传达会议精神、以文件落实文件要求的形式主义现象,因而教育效果不能满足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需求,导致部分党员在入党前后表现反差明显,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却没有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为执著的追求。甚至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其职业发展增添砝码的“内在动力”之一。

2.对学生党员的管理缺乏严格要求。部分党组织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上,忽视对发展后的党员管理,或是把党员的教育管理局限于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等方面,忽视了对党员的全方位管理,党组织的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主动性和针对性,更没有形成相关的管理机制。同时,管理措施不适应、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目标管理上,党组织缺乏对党员的明确要求,过程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二是在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上,缺乏监督、跟踪等后续工作。三是在不合格学生党员的处理上,部分党组织往往会以各种理由为学生党员开脱,“出口难”的问题较为普遍。导致一些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对重大的政治热点和一些社会思潮漠不关心,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缺乏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纪律观念淡薄,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愿做群众工作,有损于党员的形象,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队伍有待加强。许多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担任,他们承担着大量的学校行政事务和自身在学业上、素质上的提升任务,很难对党支部的工作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在党支部工作中,他们更注重新党员发展,很少对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造成书记的角色错位:党支部书记仅仅成了学生入党过程的组织者,而不是学生党员成长的引领者。同时,学生辅导员担任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具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但有的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党务工作知识,有的缺乏党的组织工作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的思想性政治性不强。另外,年轻的辅导员流动性较大,他们有的是由于党组织的委派,碍于党员的形象才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有的是由于工作难找,出于无奈才从事这一工作,因而临时观念较重;也有的把在高校担任党务工作作为一种“镀金”的经历,一种跳板与过渡,一有机会立即跳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稳定。

4.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评价体系尚需完善。一是教育管理评价的单一性。一些党组织往往用易于把握的学习成绩和参与组织班级活动这两个“显性”的标准来评价党员,而忽视了分类考核、目标考核等评价体系。二是评价主体的单一性,目前仅有学生党员的自评、党组织的评议和群众评议,忽略了党员之间的互评和党员在生活社区的评议。三是在评价标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有的党组织认为,现在的学生党员大都是独生子女,又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要不犯原则性的大错误,即使平时表现平平,或者犯小错误,似乎都可以谅解。对不合格党员,有的党组织扯不开情面,担心处理了会影响和“耽误”学生的前途,从而造成学生党员队伍的出口“堵塞”,也使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陷入不良循环的被动局面。四是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党组织只注重评价体系中分值的评定,而忽视对学生党员文理科分类的确认;有的只注重各种量化指标,对不能量化的内容因为难以操作被搁浅;也有的党组织只注重学生党员的自我小结、组织的评定和同学的评议,而忽视对日常表现的量化评价,从而造成对学生党员评价上的不准确性。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考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长效机制建设,既要有操作性,更要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将党性教育贯穿始终。在理想信念问题上,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党的宗旨问题上,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感染大学生党员,提高党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组织纪律问题上,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和保密纪律等教育学生党员。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要用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学生党员,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使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廉洁问题上,要用反腐倡廉建设的举措和成就教育学生党员,在党员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使之做一个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律的模范实践者。

二是在教育对象上要体现突出重点和分层分类相结合。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党员意识、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的教育。各级党组织要组织他们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参观考察革命教育基地、参加世博先锋行动等,进一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端正入党动机,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对正式党员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党的理论、党性锻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各级党组织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党员,使之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党性锻炼,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毕业班党员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党的宗旨、党性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各级党组织要紧紧抓住毕业契机,使广大毕业生党员认清形势,肩负起时代的重任,经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培训,一般是有目标指向的教育活动,主题明确,时间较为集中。如2006年全党普遍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2009年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集中教育主题清晰,针对性强,党员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因而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就分散教育而言,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党员组织生活这一日常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开展微型党课、网上学习、知识竞赛,围绕学生党员最关心的问题、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等积极开展学习讨论,组织党员示范岗活动、党员志愿者活动、世博先锋行活动等。这样的日常教育活动,由于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灌输式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因而使学生党员都能从中受到启迪,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开展学生党员教育时,要把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时运用的各种形式和方法有机地交融起来,只要是党员乐意接受的形式和载体,都可以去搭建,更多的教育形式更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创造。特别要充分运用当地和学校自身的党史资源、党员培训资源以及改革开放成果资源,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国情教育、党情教育及党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使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走在高校前头。

2.健全实践机制。一是要强化党组织对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引导功能。要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党员提高主体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党员有明确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贴近大学生实际,思政课教材中要利用现实中最新的案例资料等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创新支部活动方式,通过针对性活动激发学生党员荣誉感。要注重从行动上引导学生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党组织要在发展党员、党内评优、有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决策、重大措施等方面征求学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学生党员的知情权;要拓宽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通过“公推直选”等保障学生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到落实;要积极受理学生党员提出的各类意见建议,确保并引导学生党员的监督权得到有效发挥,使学生党员真正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党内事务管理和学校管理。

二是要创设学生党员发展成才的良好环境。要建立健全党员素质提升机制,进一步推广试行成功的“党员成长计划”或“党员素质培养规划”等;切实施行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关爱措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关心学生党员生活、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在困境中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与温暖。

三是要搭建有利于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如依托学生会等社团、社区建立“党建工作组”,依托学生公寓设立“红卡工作室”,设立临时党支部,优化党建网络平台,建立红色社团等。同时,党组织还要关注社会,主动以国家、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新闻热点为抓手,搭建平台。如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为主题,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面向社会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宣传党的政策与知识、关注社会热点、开展精神文明共建等,着力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党员角色,凸显党员身份。

3.创新管理机制。一是要树立学生党员管理过程的全面质量观。要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党员管理体制,并形成职责明确、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党员管理新格局。在学生党员的管理中,党组织要切实健全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各级党组织都负有重任,高校党组织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学校党委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向和重点,适时制定与党员教育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院(系)党委(党总支)主要是根据学校党委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学生党支部,包括临时党支部和活动型党组织主要是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同时,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必须覆盖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不管在学习场所,还是在娱乐场所;不管是社团活动,还是在生活的社区活动,都应该有党员教育管理的踪影,努力做到横向到边。这既有利于形成党员教育管理的合力,又能调动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

二是要抓好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队伍建设。要抓好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党支部书记是关键。党组织要将民主选举与组织考察相结合,选好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考虑到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工作任务,可适当减少行政工作量,并确保他们的编制待遇;组织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增强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将理论素养、党建实务、工作能力和党性修养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专题集中培训重点。严格考核与组织激励相结合,调动支部书记的工作活力。健全学生党支部书记考核办法,完善激励机制。

三是要健全学生党员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和培训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价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党员交纳党费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制度。还要根据学生党员的实际,制定有关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不合格党员的及时处理制度。同时,在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中,特别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切实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4.构建考评机制。一是要构建刚柔并济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评价指标。构建、完善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评价指标,是评估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教育管理效果的评价,不仅要沿用过去的刚性指标,也要构建柔性评价体系,全面关注他们在没有道德约束和角色压力时的一言一行,同时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等进行观测,以此将学生党员的一些隐性行为也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结合起来,形成对学生党员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行有动力,做见实效,奖惩有据。

二是要重点强化对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和评价。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核心。考核过程中,要注意把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素质有机结合,把思政课考试和日常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充实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内容,强化可量化可考核的部分。这就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评指标体系,明确考评内容,改进考评方法,从根本上克服考评的随意性。特别要注意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反馈,防止出现考察评语“模板化”,防止考评结果与群众实际感受、社会认同情况脱节,努力使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真正由虚变实。

三是要建立与社会相衔接的多方位考评机制。党组织可以不定期向与学生支部共建的社区、向学生党员实习的公司企业、向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发放各类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党员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不定期邀请学校周边社区居民、学生家长等到校座谈,考察学生党员平时表现,探讨改进方向。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保障考评机制的有效运转。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在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同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学生党员的服务机制。特别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时,如何更好地引导高校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上关怀、工作学习上激励、生活上帮扶的新机制,真正帮助他们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课题组组长顾继虎系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秘书长;组员施恩望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方涛系上海市教卫党委组织处干部,陈倩系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郭欢欢系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党员

■ 责任编辑:周奕韵

推荐访问:管理机制 关于进一步加强 学生党员 高校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