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试论文学编辑的多重角色定位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07 19: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文学编辑属于社科类编辑,除了人们通常认为的“为他人做嫁衣者”和帮助作家生产作品的“助产士”,文学编辑是否还有属于自己的比较个性化的角色身份呢?

下面,僅就文学编辑特别是文学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问题做一探讨

一、文学编辑首先应是政治、法律、政策及语言文字规范的把关者

作为编辑这一项职业的基本必备业务技能,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也构成了作为文学编辑的日常主要工作内容。在三审三校过程中,大到文章主题、立意、导向,小到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各类通用的规范进行认真细致的把关。而且,对于一些经常在发展变化着的规范性内容更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库,以力求不出编辑事故,并将刊物的差错率降到最低。

二、文学编辑应是客观公正的职业读者

一件文学作品的好坏与高下,不单单是看语言文字等是否合乎基本规范,决定来稿能否达到采用标准的关键因素还得看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它的文学性是否足够,对社会的观察是否独到,对人性的剖析是否深刻,在故事叙述中是否讲究艺术性,是否能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等等。而这些,必须有大量的阅读作为支撑。要想做到不漏一篇好稿,不发一篇劣稿,尽量少发庸稿,就需要文学编辑当好职业读者,将日常的阅读与审稿当成一件乐事,既要努力做到一目十行,眼到心到,还得能坐得住冷板凳,拥有十分的耐心。唯有通过日复一日大量的阅读,才能实现优中选优。

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一般应该做到“五五分”,即审稿筛稿方面的阅读量占百分之五十,学习提升方面的阅读量也应占到百分之五十。来稿是否采用的决策来源于对前人优秀作品的不断学习与分析,这条采用的“及格线”或许因刊而异,因人而异,但通过更多的经典阅读之后建立起来的“及格线”会更为科学客观。

三、文学编辑应是独具慧眼的文学鉴赏家

关于文学评论与鉴赏,似乎目前已有太多的譬如作协机构及高校体系等这样的职业评论家群体,但身处文学前沿,文学编辑在文学评论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一篇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认可,首先从作品的发表平台高低、篇目在整本期刊中所处的位置便能略见一斑,而这样的初步定位正是由文学编辑来完成的。在当下的中国文坛,一个中短篇小说或一篇散文、一首(组)诗歌,在首发之后是否还能被其他权威的文学选刊转载,这是另一种更高层次的评价标准,而这种二次甄选也是由文学编辑来完成的。在此基础上,当各出版社主持选编文学作品年度选本时,也往往会十分看重来自文学编辑们的意见,那些被发在大刊头条的,而且又被多个平台转载过的作品,进入年度选本的机率要大得多。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学编辑在整个过程中就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评论家角色,尽管他们未必是通过撰写正面的肯定型的文学评论来对优秀作品进行褒扬的,但他们在完成日常编辑工作的过程中就已然完成了这种基础性的评价。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想,那些捧着各种文学期刊以及年度选本的评论家们,已经是站在第二道门边的人了。他们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已无关甄选,而主要是在做进一步的分析阐释。因此,对文学编辑业务水平的考验也更为严峻。那些流传于世的给经典名作开出的“毒舌”退稿信,或许就为我们提了个醒,不从自己手中流失一篇好稿,应该是值得一生去努力追求的伟大目标。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在抬高文学编辑,贬低文学评论家,前面提到的文学编辑的学习提升型阅读,其中就应当包含对文学评论家研究成果的学习,以便从中总结出经典作品的基本特征,并培养自身更为丰富多元的审美口味,博观约取,海纳百川,容得下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从而对自己的文学编辑工作产生有效指引。

在实践中确实也有不少的文学编辑本身就是文学评论家,那这种双重身份必然会更加有利于自身的编辑业务。不仅能发现好稿子,还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并通过撰文对好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推荐、阐释与分析,从而引领读者能更加充分地欣赏和感悟到作品的独到之处。

四、文学编辑应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者

个人以为,理想的状态应是“编而优则作”,但现实中更多的却是“作而优则编”。

“作而优则编”者,大多是将社会上的“散兵游勇”式作家收编至体制内,以利于作家潜心创作,编辑稿件反倒成了他们工作中退居其次的事情。因此,在一家文学期刊编辑部里,常常是文学创作员比编审、副编审、编辑还多,这已属常态。不过说实话,这些基本游离于编辑业务之外的创作员们有不少人的编校基本功并不过关,特别是非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作家们,让他们做编辑,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赞同编辑搞创作呢?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并不合理,但不妨碍我们可以通过感受创作的过程来理解作家,许多时候,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作家提升作品质量,而一个创作方面的“门外汉”自然难以提出有效的策略。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文学编辑还是需要磨练创作功夫的。而且最好是各种文体都试着来写一写。当然,走这条路会遭遇“眼高手低”这个劲敌,但至少我们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见过了无数失败者的案例,就算不知道“怎样写是最好的”,但对于“怎样写是不好的”还是心知肚明的,因而,只要用心地去写,不断地反思总结,创作出的作品总归是差不到哪里去的。

五、文学编辑应努力成为一个杂家

大千世界,古今中外,百科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像是一个个在努力地想把圆圈画得更大一些的人,但无论怎样努力,画完之后,我们都会发现,圆圈之外的面积永远是更大的所在,甚至大到没有边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只是起步,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文化、法律、风俗、典故也应不断吸纳,而日常生活的各种小细节,小逻辑,也应了然于胸,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跳出书本知识的狭小天地,努力深入生活内部去发现那些关于世情百态、人情俗务、七十二行的庞杂知识。在具体的审稿过程中,万一遇到知识上的短板,还应及时补充,以保证能对有关的文本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焦虑,无论路有多长,在拓展知识广度的道路上,我们还是脚踏实地地去一步步前行吧。时间,总会令我们更强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一名文学编辑易,要想当一名出色的文学编辑难。如果我们已经选择了这项事业,那就尽力去做好它吧。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他人身上的完美嫁衣,不也是乐事一桩么。

推荐访问:试论 编辑 角色定位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