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的质疑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10 18: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逻辑学的角度,探讨当前主流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存在的不当性。对主流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是否反应概念本身的本质属性,是否与概念本身的范围符合进行诘问。同时探讨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对其功能发挥的不利影响。

【关 键 词】校本课程开发;开发;概念界定;质疑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是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础,对此学者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解读。但不同学者的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之间存在分歧,并且与国际上主流的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这种分歧与不同,难免会造成认识和实践上的困惑,理应给予重视。本研究从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之间的分歧与不同入手,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国内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进行了质疑,以期更为深入的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比较

国内主流的界定有: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跟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

靳玉乐: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或解决自身的教育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合作进行的课程发展过程与结果。[3]

国际主流的界定有:

菲吕马克(Furumark):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3]

斯基尔贝克(Skilbeck):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3]

埃格尔斯顿(Eggleston):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校运用有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实验、评价来开发合适学生需要的课程。[3]

从概念界定涉及的属性角度,用表格的形式,分析以上国内外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的分歧与不同。

从表 1可见,国内外主流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在涉及的属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国外界定中并没有涉及与“开发场所”和“开发依据”相关的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本质属性不是相对稳定的吗?不是在国内外的概念界定中皆应出现的吗?否则还是在言说同一事物吗?

二、国内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的逻辑学拷问

逻辑学中,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界定才是适当的,如果概念界定的表述中出现了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则是不适当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本质属性必是具有区别性的固有属性,必不是偶有属性。事物的固有属性是事物全部成员所具有的属性,事物的偶有属性是事物部分成员所具有的属性。以逻辑学对本质属性的界定与说明为切入点,对国内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中所涉及的属性进行分析、辨别。

开发场所,国内在此属性上,一个表述为校内,一个表述为学校现场。如果有不在校内或学校现场展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说明,无论是校内还是学校现场皆是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所具有的属性,即为偶发属性,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属性。实事上存在超越学校现场(校内)的校本课程开发。比如一些与社会调查相关的课程,或者参观科学宫、工厂等相关的课程与野外生存相关的课程等,就不能简单称为在学校现场展开的。此外,部分教师尝试了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开发,这时的开发场所加入了虚拟的场所,更是超越了学校现场(校内)。据此,可以判定开发场所为校内或学校现场皆是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事物的偶有属性,为非本质属性。国外界定在此属性上并没有涉及,部分原因是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大部分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教育,尤其是社区资源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应用。在此语境下,校本课程开发当然不会自限于校内和学校现场了。当然,这也进一步证明开发场所为校内或学校现场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事物的偶有属性,是非本质属性。

开发依据,国内在此属性上分为两类:一类认定开发依据为本校教育哲学,一类认定开发依据为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现实中的确存在以本校教育哲学为依据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存在以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依据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也是两类界定都有认同者的一个原因。但这也说明无论是以本校教育哲学为开发依据,还是以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开发依据,皆是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所具有的,皆是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事物的偶有属性,为非本质属性。退一步讲,假定以“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开发依据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固有属性,那它也没有区别性,仍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属性。校本课程开发当然要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区别,国家课程开发难道不是以国家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开发依据吗?国外界定在此属性上并没有涉及。校本课程开发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即校本课程开发是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对立面提出的,是通过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否定来表现自己的。在此传统语境下,当然不会强调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了。此外,部分国家在特定时期并不存在国家制定的课程纲要,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身之事。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开发依据为本校教育哲学和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偶有属性,为非本质属性。

开发主体,国内外界定皆有涉及,在具体的表述上虽有不同之处,但只是具体程度上的差异,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差异。现实中,所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皆是学校(学校成员或学校教育人员),开发主体为学校(学校成员或学校教育人员)是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事物的固有属性。根据本质属性的要求,如果它再有区别性,则可判定其是本质属性。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属性的区别性,显然是指与国家课程开发这一事物的区别。开发主体为学校(学校成员或学校教育人员)当然能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区别开来,国家课程开发的开发主体显然不是学校(学校成员或学校教育人员),而是国家(国家课程研制机构)。因此可以认定开发主体为学校(学校成员或学校教育人员)是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

开发目的,国内外概念表述中皆有一个未涉及,两个涉及,但具体内容区别较大,可怀疑以上概念界定中所涉及的开发目的没有一个是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上四个界定中关于开发目的表述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当然也各有现实的代表,说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事物的开发目的是多元的,以上概念界定中出现的各种开发目的皆是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偶有属性。以开发目的限定为“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为例,在现实中亦存在许多旨在满足本校“部分”学生学习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即“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只是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的属性,是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事物的偶有属性,为非本质属性。

综上所述,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中涉及了相当多的非本质属性,从逻辑学上讲,当属定义不当。

三、国内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对校本课程开发功能的影响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大功能是形成学校的传统和特色。长期以来,在中央集权教育制度下我们的中小学鲜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与国外知名中小学相比,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独特教育哲学。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引进和政策上的支持,为中小学施放了活力,为形成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建立学校独特教育哲学提供了契机,但现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却并不能提供这样有力的支持。

当前,具有自己独特教育哲学的中小学并不多见,那么这些中小学都不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吗?学校的独特教育哲学在大部分情况下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果,而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因,国外知名学校正是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试问一个从来没有进行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其独特的教育哲学是如何形成的?此外,如果一味强调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国家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上进行,那么学校在发展自己传统和特色上也必然受到制约,也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在这种表述中,实则将校本课程开发当成了国家课程开发的附庸,而不是有益的补充。学校也并没真正获得相应的课程权利,而是带着镣铐在跳舞。

四、结论与建议

国内学者在对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进行界定时,涉及了较多的非本质属性,其本质属性则难以清晰、明确的显现出来,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误解,不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功能发挥,影响了基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本土化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构建。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繁多,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皆有相应的开发场所、开发依据和开发目的。如果人为的对开发场所、开发依据和开发目的做限定,事实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也影响了对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体系的构建。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是外来理论,在引进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改造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将改造的重点放于基本概念的创新上,则是不适当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引进十几年来,所见的是在概念上和国外存在不同,而在理念上、模式上、具体的操作上,却少有新意。如果我们在概念上基本和国外一致,而在理念上、模式上和具体操作上提出了新思路,才可以说成功构建了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才能避免在校本课程开发领域的失语现象。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为现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产生、发展、成熟于无网时代,亦可说是基于无网时代的。[4]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创新网络时代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提出网络时代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模式与具体的操作方法。

注释: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2-17.

[3]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

[4]车树国.试论校本课程与网络课程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4,(5):14.

推荐访问:界定 质疑 校本课程 概念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