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商业缝合与文化共享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12 19: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电视剧《似水年华》带有比较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但是,作为全球化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这部电视连续剧并没有完全停留在个人性文本的层面,它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表现出来商业缝合的取向以及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趋势中表达出文化共享的愿望。这一切都使世纪初的这部作品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本。

[关键词]商业性;策略;文化共享

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里,《大明宫词》、《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以及《似水年华》等一批颇具艺术才情与个性而又不乏观赏性的电视剧相继出现。尽管它们只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但由于在视听语言、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些作品对中国电视剧的观念和形态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在这一批电视剧中,由黄磊执导的《似水年华》颇为引人注目,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以处女作的身份而携裹的较浓的个性化色彩,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商业缝合的取向以及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趋势中表达出的文化共享的愿望。这一切都使世纪初的这部作品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本。

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电影最明显的影响可能就是在这个世纪初为中国电影造就了一批身世暖昧的作品。由于融资渠道、制作班底以及演艺人员的国际化,人们已经很难按照传统的观念把《大腕》、《英雄》、《赤壁》这些电影简单地划分为中国电影或外国电影。实际上,资金、制作人和演员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的不仅是如何划分电影产地这样的小问题,甚至还决定了影片的总体风貌、票房收入和文化走向。当然,中国的电视剧在国际化方面还没有中国电影走得那么远,但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就是,中国内地、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甚至整个华语文化圈之间在电视剧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还珠格格》到《橘子红了》、从《情深深雨蒙蒙》到《男才女貌》,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于欣赏由两岸三地的资金、制作人、演员共同调配出来的文化产品,也有越来越多身份暖昧的连续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应该说, 《似水年华》也是一部身份暖昧的作品。虽然我们不清楚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投资背景,但是由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策划人共同策划、由大陆、台湾和马来西亚的演员共同出演、由大陆导演执导的这部连续剧,从一开始便是以暖昧的身份进入人们视野的。

如果说难以确定的身份只是《似水年华》的外部特征的话,那么,难以确定的类型则是这部连续剧的内在特征。中国电视连续剧历经上个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后,已经形成了历史剧、武侠剧等独具特色的各种类型。虽然我们没有给这些类型一个十分具体的限定,但是其明白无误的内涵很容易让大多数连续剧对号入座。然而《似水年华》却和这些类型相去甚远。这部被称为“新人文剧”的作品显然缺少历史剧中历史人物的纵横捭阖、武侠剧中武侠人物的写意人生等标志性元素。即使是和日韩偶像剧相比,在形态上比较接近的《似水年华》却把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置换为一个发生在“人生的定局之后”的相见恨晚的故事。

在理解《似水年华》的类型不确定之前,考察黄磊这部处女作在文化意义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必要的。作为一名在电影专业院校接受教育,并曾经出演《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等几部“文人新剧”的演员,黄磊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注定了会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在《似水年华》中,可以判定导演从一开始就在尝试着独特的呈现画面和讲述故事的方式。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看到一个美丽而又宁静的乌镇与清新伤感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似水年华》区别于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剧或武侠剧,并且和按照流行文化配方炮制出的通俗剧、偶像剧判然有别。但是,联系到这部作品的合作背景,再联系到电视剧的商业性诉求,它也注定了不能够成为一个绝对个人性的文本。所以,人们在《似水年华》中仍然可以看到各种大众商业化的流行配方: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邂逅;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青春时尚的人物造型;精心设计的布景……不过,处于个人性与商业性之间的这部作品并没有完全遵守类型化和商业文化的规则,而是对其进行了改装。于是,在导演称为“纪念即将失去的青春岁月”的这部作品中,本来应该是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却被改装为一个相见恨晚的故事;本来应该是男女主人公花前月下的故事却被改装为二人相隔两地徒有相思的故事;本来应该是大团圆式的爱情结局却在《重庆森林》式的错位中收场。这样,通过作者对类型因素和流行配方的仿制与改装,《似水年华》在中国电视剧中所扮演的独特的角色得以确定。

应该说,《似水年华》在个人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诉求之间对类型因素和流行配方的仿制和改装是比较成功的。作为后现代艺术文化的策略之一,仿制、改装与类型混杂策略往往意味着以经典为依据,在各个层面对这一经典类型进行解构。它通常借鉴经典中的元素,将其复制到新的文本之中,并有意识地进行改装。经过这种改装,个性化文本和类型化文本之间的区别已经缩小,艺术性文本和商业性文本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到有效地缝合,而经典则被解构。这种常常被运用到电影中的策略在《似水年华》中得到运用。正是这样,《似水年华》才变成一种蕴涵着新鲜文化气息的“新人文剧”。通过仿制和改装,《似水年华》绕过了已经形成模式的老路而又把流行元素和个人理想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个人书写和商业诉求的缝合。所以,《似水年华》以一个偶像剧和爱情故事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最后却以一个包含了作者成长、回忆的个人性作品的面貌结束。在各种电视连续剧泛滥的今天,这种尝试无疑为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中国的影视作品从来都不缺少都市的意象,从早期中国电影中都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异己而存在,到后来的对都市生活温情脉脉的表现,都市的形象在中国影视作品中是丰富而又复杂的。而农村和小镇作为电影意象的一部分,大多数时候都是作为都市形象的反衬而存在。因而,农村和小镇便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获得了比都市更加理想化与诗意化的表达。在《似水年华》中,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江南小镇乌镇再次以这种诗意化的形象出现,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它承载了更多的文化符码,它不仅仅是一个被继续诗意化的形象,它也成为无可规避的现代化中人们对传统文化乡愁的寄托。

在《似水年华》中,乌镇作为男主人公文出生、成长和读完大学后工作与生活的地方,无疑是非常美丽的。男主人公文和女主人公英邂逅的这个小镇,不仅有几百年都未曾改变过多少的古朴建筑,而且还有着淳朴的民风——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融洽和睦的邻里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在故事中随处可见。如果不是男女主人公青春时尚的造型,这会让人们感觉到又回到了与现代文明绝缘的古典社会。小镇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诗意化表达,它不仅具有一切古典社会所具有的优点,它还在和以背景的形式出现的现代文明相比较中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在故事中,不仅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谋生的齐叔在多年以前选择了回到乌镇,而且年轻的一代,文和默默,都放弃了到大城市就业的机会而到自己的家乡生活,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

轻人的皈依中昭然若摇。

《似水年华》对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乌镇进行诗意化表达是有时代根据的。任何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都充斥着旧事物的消逝和新事物的出现,在以现代化/全球化为标志的这个时代,新老交替的现象表现得尤为迅速和明显。大多数时候,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新事物出现,会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但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往往是人们生活的剧烈变化。在更多时候,新事物的出现甚至是以对传统生活方式或文化的破坏为代价的。正如电影 《饮食男女》所表现的那样,一个本来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的传统家庭,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分崩离析,家庭成员也在新的生活方式中逐渐迷失自我。因此,仿佛世外桃源的乌镇在电视剧中出现,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策略性拒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想象性挽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对被破坏的传统文化的修补。

当然,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乌镇只是作为爱情故事的背景而出现,文和英的爱情故事因为在乌镇展开而多了几分浪漫色彩与古典气质。在这个意义上说,乌镇和书院在剧中只是一个美丽的场景和点缀气氛的因素。但是,就像《似水年华》在类型上的混杂一样,乌镇和千年书院作为文化符码的意义也是多重的,它不仅是一个奇观与浪漫的场景,它也是对海峡两岸都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象——北京大学毕业的文回到书院从事修补善本的工作,而来自台湾的英第一次来到乌镇后就再也忘不了这个小镇和在书院工作的文。于是,来自台湾的英与大陆土生土长的文在千年书院中邂逅,与此同时,《似水年华》也完成了一次海峡两岸的文化共享。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从清新质朴的校园民谣,到凄切婉转的琼瑶小说,台湾的通俗文化产品以其对流行文化的准确把握而一直保持着对大陆地区的影响。虽然台湾的电视连续剧在大陆地区播放是较晚才出现的事,但是因为海峡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相同的语言等原因,包括《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婉君》在内的一大批电视剧很快就受到大陆观众的喜爱。因此,在电视剧方面,台湾一直保持着对内地的强势地位。到了21世纪,这种情况有所改变,随着《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宅门》等连续剧在台湾的热播,内地连续剧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作为一种策略,受到海峡两岸的观众共同喜爱的作品,大多都是从历史中寻找资源、去意识形态化,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点。但由海峡两岸的策划人共同策划的《似水年华》在叙事策略上和它们有所区别,这部以当下的生活为叙述背景、以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的电视剧,流露出来的两岸文化共享的愿望无疑是强烈的。正如美丽的乌镇可以吸引所有的观众一样,乌镇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符码意义也可以得到两岸观众的共同认同。实际上,无论是内地还是台湾,都正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中经历着剧烈而又迅速的变化,乌镇作为一个温情脉脉的传统文化意象,对于海峡两岸的人们都是有意义的。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海峡两岸历经了分离与隔绝,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格局下又迈向了交流与沟通。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出现《似水年华》这样的文本是必然的。在传统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的今天,无论是内地的人们还是台湾的人们,都需要在共同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慰藉。所以,无论是在电视剧发展的意义上,还是在两岸的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都是一个颇有意味的文本。只不过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它是以爱情故事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处女作的《似水年华》给人的感觉是特别的,它把一个爱情故事讲述得清新而又美丽,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成长、成熟的感悟。同时,它又试图对被现代化/全球化破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修补,并把传统文化表述为一个可以共享的意象。所以,虽然我们可以说这部电视剧的情节过于平淡,可以责备它的台词过于书面化,也可以认为它的动画插段让观众有些难于接受,甚至可以觉得它对一个爱情故事与文化共享的意象缝合是太过于圆滑的做法,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对我们这个时代进行表达的文本。

推荐访问:缝合 共享 商业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