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西洋乐器单簧管与中国异域作品结合的音乐表达之我见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14 11:50:06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单簧管属西洋乐器中木管组,音色圆润,低音浑厚,高音如人声般通透,是交响乐队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西洋乐器与中国音乐结合的作品有很多,《帕米尔之音》就是一首结合西洋乐器单簧管与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品,本曲是将中国帕米尔高原地区民族的音乐元素与西方协奏曲曲式结构相结合,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的完美作品。那么在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音乐时,我们应当从《帕米尔之音》三个乐章的曲式中注意运用单簧管的特点来完美展现中西结合的音乐之美。

关键词:单簧管;《帕米尔之音》 ;曲式;中国异域风情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6-0000-02

《帕米尔之音》是中国单簧管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首,也是空政文工团胡壁精老师的经典之作,整曲以协奏曲(Concerto)的形式描写,分为三乐章,快—慢—快的结构,第一乐章采用g小调,第二乐章在协奏曲本调性g小调的基础上高一个纯四度为c小调,第三乐章结束在本调性g小调的关系大调bB大调上。

第一乐章作者使用了对比中部的三部曲式,曲子的引子部是mf强度,作者以极具中国元素的散拍子开始,是一个很好的在西式曲式结构中保留中国音乐文化的运用,并使演奏者在吹奏中以行板为基础然后根据自己的情感自由发挥。在呈示部以54的运奏速度4/4的节奏开始了主题的再次出现,强度mp,在引子中的主题(见谱例一)和呈示部的主题再现(见谱例二)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二乐句(见谱例三)是第一乐句向上的四度模进,从第三乐句开始,单簧管声部形成了一个伴奏形式,钢琴声部成为主旋律,前两乐句和后两乐句形成对比。在第四乐句处以收拢的方式结束呈示部,到此处完成了行板的演奏。

谱例一:①

谱例二:

谱例三:

进入中部乐段,速度132,,3/4节奏型,调性转为e小调。首先从前四个乐句来分析,是一个简单地起承转合句式,第二句是第一句主题(见谱例四)的模仿,在第三乐句又为伴奏形式出现时,钢琴旋律则为主题结构再现。其强弱变化在四个乐句中也有明显的对比,以f进入,后以mp表现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对比,在第四乐句再现时以mf表现。在接下来后四个乐句则为a a’b b’的形式出现,在此乐段中部有七连音、十二连音、十七连音、三十二分音符、变化音出现,并且大面积覆盖为十六分音符,所以达到了一个小的华彩乐段,通过音符的密集出现将音乐达到高潮,并在变化音出现(见谱例五)时又一次一次将高潮推向顶点,中段就此结束,进入再现段。

谱例四:

谱例五:

再现段以62的运奏速度4/4拍的节奏开始,但是在这一段落中有很多演奏版本都有带着自己对曲子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和后面的华彩乐段(Cadenza)连接起来也就是对散拍子形式的引子部进行的一个再现,到a tempo 则是对呈示部的再现,在强度处理上作者是从f到mf到mp最后过渡到ppp再加上对最后一个音的延长使音乐达到逐渐弱到无的效果。

第二乐章则为柔版,6/8拍,速度56,c小调,本乐章也分为三乐段,中间无调性转换,只是用不同的速度分别,第一乐段中四个乐句为a ab b结构,第二句为第一句的又一个四度模进,与第一乐章呈示部的手法相同。中部乐段以华彩乐段(Cadenza)为主,速度为104,到再现段a tempo 处回到原速56,再现第二乐章呈示部旋律。

第三乐章为快板,2/4拍,速度176,为调性变化较多的回旋曲式,所以根据协奏曲的曲式,第三乐章结束在了本调性g小调的关系大调bB大调上,所以在是第三乐章的调性变化为:bB—bE—bB—F—bB—bD—bB。在第三乐章的开始部分,是由钢琴旋律先进入,十六分音符大面积出现,带出欢快乐感,一个下行黑键刮奏很好的把旋律转接给单簧管。单簧管旋律以长音进入,描绘了塔吉克族人们的生活场面,然后主题进入(见谱例六),此主题反复一遍,第二乐句进行部分模进并进行反复,在此的反复有两次重要的强弱对比,f与mp的对比以及f与p的对比。第二乐段转为bE大调,四乐句的结构为a ab b结构,前两乐句为主旋律,后两乐句为伴奏形式出现,经过一个连接乐句开始第三乐段,又回到bB大调,再现呈示部主题,第四乐段运奏速度为220,节拍为7/8拍是新疆异域地区的专有特色节拍,像是3/4与4/4相加的音乐节奏感,在一个华彩乐段(Cadenza)的连接后主题再次进入,回归到bB大调,2/4拍,此乐段变奏运用了很多连音音阶,在此段中连音音阶要注意渐强减弱的连接和对比,像波浪一样的效果,并且要注意重音的处理。第六乐段bD大调,以3/4拍开始,后转到4/4拍和2/4拍。上下行音节连奏,这里的音节与前面一段相反,所以强弱亦相反,是先弱后强。最后一段以急板(Presto)结束,此段基本节奏型为三连音,三连音可以给音乐带来急促感,在最后运用了四个六连音更加急促,趋向结束,此曲在最后为强收,在长音出现从ff渐强到fff。

谱例六:

接下来在曲式分析之后,我们谈一下在演奏此中国异域风情作品时应注意的音乐情感表达。我认为第一乐章整体基本是描写帕米尔高原的景象以及在其中民族的的生活场景及生活态度等,在胡壁精老师写此作品之前专门到帕米尔高原地区采风,了解当地的音乐元素以及民俗风情。“帕米尔高原是古代中国和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上,主要居民为塔吉克族。”②故当地的异域风情浓厚,在演奏此乐章时需注意气息的控制及调节,在引子部分一定要把气息灌满管体,达到饱满的效果,完美体现单簧管浑厚的音色特点,作者正是以单簧低音浑厚、宽广的的音色来描绘高原的无边无际之辽阔,紧接着从低音逐渐过渡到中高音,出现了单簧管圆润的中高音音色特点,像是作者在采风时从高原向更加渺茫的天空望去,在演奏中高音阶段时更要注意气息的饱满度,而口型不应过度紧张,尽量用气息保持声音的稳定性和音色的圆润。呈示部开始后有变化音不断出现在谱中,并有很多颤音(Vibrato)出现,异域风情更具明显,在演奏中要注意强弱变化,若想完美的演奏出作者内心的民族风情,可以多欣赏帕米尔高原地区的曲风来找到更好的吹奏感觉。

第二乐章描写的是一个青年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描绘了青年陷入对未来想象的种种画面,中部乐段以华彩乐段(Cadenza)为主,虽然速度为104,但在吹奏中还是要注意演奏从容。到再现段a tempo 处回到原速56,再现第二乐章呈示部旋律,谱面强度仍为mp与呈示部强度一致,而在演奏中要注意,因为是再现段,所以应比呈示部更加柔美、弱缓,在此乐章中仍需要注意高音吹奏时声音的柔美,不应用过多的嘴部肌肉控制声音的音准度,要更好的控制气息来稳住音准及音色。

第三乐章是在描写塔吉克族的婚礼景象,钢琴旋律的进入带来了一种喜悦画面,大家为之跳舞歌唱,单簧管长音进入,如驼铃阵响的长队从远处走来,在主题演奏时两遍反复中要注意强弱对比与变化,p与f之间的交叉出现,像是人们在欢腾中一次又一次达到高潮。转bE调段落似一对伴侣在回忆过去羞涩的美好生活场景,同样是a ab b的句式,要注意后两句的强度要变弱,是和钢琴旋律的交换,如同两个主人公在轮流跳舞,在吹奏时前两句要强,在后两句要衬托出钢琴旋律。bB调再现主题段较简短,为过渡于下一段,第四段为F大调,7/8拍运奏速度220,此段又是在情景中的一个插曲,或是他人描述婚礼上两人的故事,在7/8拍的节奏型下体现出女主人公的腼腆,所以在此演奏要把气息掌握匀速,可以把7/8节奏型想成3/4加4/4拍,一定不能抢拍托拍,要稳。华彩乐段(Cadenza)可以采取由慢到快的方式,过渡到下一个再现,在此再现段要注意和钢琴的互动性更强,先是一个旋律一个伴奏,后两乐句是两种乐器的对唱式演奏,在音阶演奏时要注意渐强渐弱的变化,在此处重音可以不用舌尖重吐,轻轻吐音可以达到不过于沉重的效果。第六段bD大调的出现在此曲中是第一次出现,音阶是先下行后上行,所以强度是减弱到渐强。最后一个结尾是将主题用三连音的形式出现,使气氛更加激烈,强收处要注意在最后一个音吹奏前要吸足气,保持到最后fff结束。

到此,对《帕米尔之音》协奏曲的研究当然还没有结束,分析的还远远不够,通过浏览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在此只浅层分析《帕米尔之音协奏曲》的曲式分析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希望可以给演奏此曲的演奏者给予帮助,更希望给后来研究者抛砖引玉,更好的研究、解读和演奏这部中国文化与西方曲式结合恰当的协奏曲。

参考文献:

[1] 以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为例,谈莫扎特音乐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初探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当代社会普及的方向[D]——李亚坤 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单簧管的舌奏功能》[J]——王启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 《单簧管五步起音述略》[J]——王启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4]帕米尔高原——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95%E7%B1%B3%E5%B0%94%E9%AB%98%E5%8E%9F

[5] 陶旭光单簧管独奏音乐会版《帕米尔之音》

[6] 考级教材版周雪莲《帕米尔之音》

注解:

① 本文谱例为bB调单簧管记谱音高举例,实际音高需向下移大二度。

② 参考维基百科。

推荐访问:单簧管 我见 异域 中国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