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从金平傣族傣族电瓶车产业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因与思考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15 11:40:11 来源:网友投稿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生计方式往往体现为家庭劳动力的一种资源配置,具有谋求经济利益的功能,然而只有当我们放眼到其实际存在的村落集体中它才能获得更丰富的意义。本文金平傣族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电瓶公交车为例,采用田野调查法,从影响傣族发展的经济结构角度入手,对金平傣族的经济转型现象进行剖析。并通过辨析傣族村民在生计方式不断转变的环境中的适应、选择,来探讨在遭遇现代化情境下的少数民族村落渴望内部发展经济,并弘扬文化的心理。

【关键词】:勐拉傣族;电瓶公交车;生计选择;变迁

一.田野概况

勐拉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西南部,傣语“勐拉”,意为地域宽广、土地肥沃的坝子。勐拉乡下辖勐拉、新勐、田头、广东、荞菜坪、翁当、老乌寨等7个村委会76个自然村。[1]多为傣族,依水而居。本次调查的田野地点就是傣族人口占92%的新勐村委会进行调查。新勐村委会地处勐拉乡西部,下辖上勐村、中勐村、下勐村、旧勐村、坪寨村、普尔上寨、普尔中寨、普尔下寨、布搞村、健民村等10个自然村。现村委会驻地旧勐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新勐村委会现有农户937户,4437人。有苗、瑶、傣、汉四种民族聚居在此。其中傣族4383人,占全村人口99%。由于新勐村委會大部分为傣族,所以村民们日常或村小组负责人开会都是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新勐村委会农民主要以种植香蕉和橡胶为主,现家家户户通过种植香蕉和橡胶,生活水平逐年上升。新勐村委会的交通工具以摩托车、汽车为主。根据笔者调查,仅普尔上寨, 60户人口中就有30多辆汽车。进村道路两旁已经开起多家商铺,如家具用品、超市、农产品、汽车维修等。经济条件相对其他高山村委会来说较为富足。由于新勐村委会距离乡政府所在地较近,交通较为便利。商业及旅游业也有上升态势。

二.电瓶公交车生存现状

在新勐村委会最令笔者觉得好奇的就是这里通行的交通工具--电瓶公交车。这种只能在旅游景区出现的交通工具竟然普通的交通工具出现在平常的街道上,另笔者对其傣族民族经济有了研究的兴趣。

众所周知,交通工具的演变,从步行至现在的随处可见的各种代步车的演变发展,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瓶公交车一般行驶在平坦路面。具有噪音小、动力性能良好、行驶稳定、无污染气体排放等优点。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发展,乡镇村寨之间的交通流量逐年增加,城镇之间的营运车辆也随之增加。这种在各旅游景区和极少数城市出现的代步车辆,在勐拉乡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这让笔者感到意外。但综合其中因素,它的出现也变得合情合理。勐拉乡处于亚热带气候区域,常年温热。夏季多为30度以上,在勐拉乡会发现,行驶的电瓶公交车的左右后方皆为敞开式,通风极好。

在公交车行驶之前,一直都是三轮摩托车为主要的营运车辆。但当地由于没有营运证等一些正规的手续,很多人都对三轮摩托车的安全有所质疑。电瓶公交车的出现,也改变了勐拉多年坐车拥挤,并且安全没有保障的顾虑。从年龄层面上来看,主要乘客人群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从价格层面上来说,公交车也降低了营运车辆的费用。许多人都开始选择乘坐公交车。驾驶员的年龄层为中青年人群,大部分为当地村民,也有少部分为其他村委会的。笔者在调查过程得知,他们多为农民,没有做司机之前,也曾经做过很多工作,但最多的还是务农。他们当中可以分为有田地和没有田地两种情况。访谈调查中,公交运营公司老板告诉笔者,基于公司营运时间不长,所以基本人员配备,除去司机外,就由家里亲戚来帮忙。由于其涉猎的行业较多,所以财会人员由他妻子承担,而对于车辆管理维护方面,主要由自己的哥哥承担一切事物,如修车、充电、检修车辆等工作。除此之外便再无其他人员。管理较为随意。虽有意向再为扩展公交车行业,但因现在处于萌芽运行阶段,管理上就显得比较松散。

三、电瓶公交车存在原因

生计方式作为人们的谋生手段,农民选择怎样的生计策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和基础建设的保障

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生产运输和生活出行主要依靠公路交通,但滞后的交通也成为发展当地社会经济的一道阻力。早在2005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二五规划对新农村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通村公路油化或硬化;主要生产、生活道路硬化(含石板路)之前,勐拉乡新勐村委会的通村公路就逐渐开始铺设。从最初的泥巴土路到现在基本上全村的主干道基本修通,昔日的人背马驮到现在机械化运输。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村民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新勐村委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修通了,车也提速了。村寨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更加密切了。正是有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前提,电瓶车才走进了傣族村民的视野。众所周知,一辆电瓶车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辆三轮摩托车的价格,对于商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着眼远处,盘活资源。在笔者多方访谈中得知,公交车公司老板选择电瓶公交车的原因之一也正是看好新勐村委会旅游优势和政府投入的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这些基础,加之在水泥路面上行駛,公交车的性能远比三轮摩托车要好。这也成为电瓶车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市场导向竞争发展

路修通了,人们与外界的沟通愈加频繁。新一代的傣族年轻人已经不在只是想着靠天吃饭,专心务农来维持生计,他们有些放弃了土地,转念来进行另外的生计方式。从而出现了各种行业的出现。他们有些开餐馆、办娱乐场所、香蕉代办生意、又或者当公务员等,更多的是为人打工。司机这个行业就是众多工种的一种。在勐拉乡营运车辆中,本地营运车辆现存200多辆三轮摩托车,8辆电瓶公交车。其余面包车、大巴车为营运县外长途,在这里并不赘述。虽然三轮摩托车的数量远远高于电瓶车,但是由于电瓶公交车还处于初级营运阶段,从现有角度来看,处于向好的发展趋势。

三轮摩托车属燃油车辆,虽在城市中多已销声匿迹,不再营运载客。但在云南边陲乡镇内依然是乘车的主要工具。三轮摩托车从理论上虽属老年代步车,但是在勐拉乡目前的200多辆三轮车中,驾驶员的年龄都处于中年(四五十岁较多),60岁的还在于少数。驾驶员中多数是无证驾驶或驾龄短,而且无载客营运证。噪音大安,全性能较低。电瓶公交车的出现对三轮摩托车的影响很大,燃油的费用高、起步价格的降低、乘客的流失都曾经独霸一方的营运车辆呈现经济下滑态势。正常的市场竞争使单一客运市场的的勐拉乡开始走向正常,虽然价格竞争导致三轮摩托车司机的薪资有所减少,但是对于交通工具来说,多种交通工具的产生,多种生计方式的运行,使更多人有了多种生计的选择。也逐渐用经济化的眼睛来年看世界。

(三)变化:生计方式多元化

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环境就成了他们生命的基本源泉。 斯图尔德认为“生计是受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文化因素”。勐拉乡新勐村委会的傣族居民居住相对云贵高原地带海拔地势较低的地区,年平均气温22.6℃,素有"天然温室"之美称。因为地理气候优势,村民们一直以种植稻田为主,其他蔬菜为辅的种植方式进行种植。同样气候的优势也使得热带作物橡胶、香蕉的引进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水稻生产逐渐被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所替代当地群众因地制宜,先由传统—的水稻种植逐渐向多元化的农业生产发展”。[2]而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农田从水稻种植变为辣椒、豆角等蔬菜种植。在外来公司大唐公司的带动扶持下,开始种植香蕉,提高效益。这种转变也正是从稻作文化转为“两焦文化”的一个标志。其次由于水稻的改种,很多节日也相继消失。在解放前,每年傣历九月就要进行盛大的扁米节。但由于生产种植的改变,稻谷文化也渐渐消失。香蕉和橡胶均为热带种植作物,虽然都能为农户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中间养护过程繁琐。相对于香蕉的管理,橡胶的种植和收割阶段则更为辛苦。农户经常凌晨天未亮去割胶,天亮后去取装满橡胶浆的筒。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当地村民是这样告诉笔者的,“割胶一般要早晨天还没亮就要去割,因为白天气温炎热,胶汁容易干,所以割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我听我父亲说以前勐拉农场那边是要求早晨4点到9点是割胶时间,这段时间滴出来的胶才有一小碗多。一棵橡胶最多一年挣七八十。以前我们还自己割胶,但是这几年橡胶的价格下跌,一公斤才十元,辛苦一天挣的钱太少了,转念一想还不如做些其他的活计”。正是因为如此辛苦而繁重的农活促使更多的年轻人去寻求更多的商机。村民们改变自己种植“两焦”的现状,把地租出去,收租金来做些其他生计。对于土地的依赖似乎不再那么重视,在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中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钱賺活。

这样,有些在乡镇上最基础的商店,如家居、汽车维修等。经济上繁荣了,住在村中的人走出来买东西的也越来越多,交通工具的选择就是便利的条件之一。营运车辆由最初村里的一两辆到现在的几种交通工具的出行,都是一个村的消费观念变化的体现,更是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体现。很多人开始选择了驾驶员这一行业可以看出,它不仅为家里增加一笔经济收入,更多的是体现村民的观念已由最初的靠天吃饭到多种生计方式共存的一种意识的转变。

四、电瓶公交车引发的若干思考

(一)自身思考与发展前景

与同类型的交通工具相比,电瓶公交车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用电时间仅限一天,充电要去固定的地方充(笔者进行访谈中了解到,有几位司机开车去较远的路线,结果半路车没有电,特意乘坐别的车回来取充电器去充电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山区土路则行路困难等等的困难外,很明显也有固定的乘坐客户人群,并呈现逐渐向好发展的态势。调查中可以直观的看到,同市场竞争的三轮摩托车已经开始在消费群体中明显受到了排斥。人们更愿意乘坐便捷、经济的公交车。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但电瓶车存在的前提的条件便是硬化过的公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对比,无论是从座位的安全程度、收费标准、舒适程度、稳定性能上比较,电瓶公交车的载客量明显高于三轮摩托车。虽然就目前的情况看,在新勐村委会的几个自然村中,还有普洱下寨、布搞、健民三个自然村还未修通通村主干道路。但就未来国家对乡镇村寨重视程度的发展趋势来看,乡镇村寨公路的修通是势在必行。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设提出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行政村的环村路建设,对于这一部分的实施,是未来村镇发展的必然基础之一。

(二)收入不稳定提高

我国也正处于轉型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市场的多变、政策的变化等,这些外部因素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控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和收入总额,在很多行业中农民的生活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3]。如近两年来橡胶价格开始下滑,割胶从赚钱的生意变成了费力却不挣钱的活计,农户开始放弃大片的橡胶林。转而种植其他。而虽然香蕉的销售一直很好,但由于土地长期以来一直单一作物种植,病虫害增多的态势会越加明显。一旦遭受传染病虫害,那连片的香蕉园也会损失巨大。访谈中很多农户表示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转念依靠农业之外的方式去增加经济收入。

农民靠天吃饭,以地为生的情况发生着改变,对土地的依赖性逐年降低。转而他们开始依靠外部环境,这一点凸显在新一代的傣族青年中,他们有的虽被土地观念所束缚,同时又受到外部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他们用行动表示自己已开始依赖农业之外的经济来源。不定期的工作也使得愈加依靠外部环境的人开始在不同时期寻找不同的工作,但对于一份稳定工作的渴望是每个人寻找安定生活的基础。人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越变越好,经济在发展,人均收入在提高。但是正如上述所说,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主导着社会,对于经济的发展有很多未知元素的存在,农民的经济收入面对着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

(三)民族多样性的和谐发展

在新勐村委会的地理、经济的优势,使他们与很多其他各个民族的交流尤为多。从农业上,请其他民族的工人来采摘香蕉和橡胶。从商业上,由于交通的便利,集市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场所,更多傣族群众愿意来集市上购买生活用品,并销售自己制作的一些手工艺制品或食品,同时其他的民族也开始来到集市上做起了小生意,如瑶族、苗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民族商品互市也是民族沟通的发展表现。同样,先进的种植技术也同样被这些工人或多或少的学到,而带回自己的村寨。民族间交流日渐丰富。也带动了周边各民族的发展。

五.结语

生计方式变迁属于社会整体性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破固有的传统生计选择,很多人开始思考更多元化的生计方式。而生计方式的改變伴随而来的也是很多传统文化的消失,这些都是在数百年间形成的,虽然在现代逐渐被人遗忘,甚至弃用,但其并不会消失。

人类的经济行为总是与文化密不可分,而这种文化的形成既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偶然结果,也不是人类主观世界的纯粹想象,它是由各种复杂的外在、内在因素构成的。首先从生计方式上来看,社会结构悄然发生着改变。无论是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中看,环境促使生计方式发生改变。希尔斯曾说过,“得之于过去的范型与近期出现的范型的混合,以及既认同于从古到今世传的范型,又背离这一范型,这样的混合范型绝不仅仅是互不相涉的同时并存,相互依存才是它们的典型特征”。[4]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傣族传统的生计方式变迁向着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方向演进,更进一步地说,新的生计方式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经存在的旧事物上,形式与实质都是以传统生计为出发点和方向的,新的生计方式吸收了存在于它们之前的某些东西。

其次由于生计方式发生了改变,内部社群关系更加紧密,交流也更为密切。交通的便捷,使村民之间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营运工具的作用,增加了陌生熟悉化的进程。也使得村寨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人们走动频繁,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感情,互帮互助的情况多了起来,内部和谐的氛围更加融洽。

注释:

[1]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年3月,第36页。

[2]何少英 刀洁.守望国境线上的家园——金平傣族的社会文化[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5),第6页。

[3]胡兆义,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生计方式变迁研究--以河北省D 县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4] [美]爱德华·希尔斯,林荣远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46页

参考文献:

[1]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胡兆义,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生计方式变迁研究--以河北省D 县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少英 刀洁.守望国境线上的家园——金平傣族的社会文化[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5)

作者简介:刘爽(1987—)女,汉族,黑龙江铁力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宗教艺术。

推荐访问:傣族 电瓶车 动因 民族文化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