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方式“师徒传授”的利弊分析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15 13:0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师徒传授"式教育是中国美术史上出现最早,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本文尝试从"师徒传授"式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的特点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出发,分析其在美术教育史上的积极作用和弊端,以求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传统美术教育;师徒传授;利弊

一、"师徒传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方式

(一)"师徒传授"教育方式的发展历史

"师徒传授"是指前辈(师、父)通过具体的行为将技艺传授给后辈(徒、子),后辈通过学习进而继承前辈或某种流派的学说或技艺,进而维系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促进人类发展的教育方式。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师徒传授"式教育的雏形已经出现在当时的美术活动中。在当时已经出现了陶器、编织等手工艺产品,而这些个别富有艺术经验和才能的制作者,它们既是农耕者,又是手工艺者,在这期间已有人把自己在工艺制造方面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后人,因此,"师徒传授"式教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文明时期。

到了奴隶社会早期,随着家传与师授为主的私学逐渐出现,"师徒传授"初见端倪。在先秦两汉时期,百工美术教育主要是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由此,"师徒传授"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开始立足生根。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动乱纷繁,教育呈衰落景况。这时期美术教育的主流依旧是"师徒传授"。隋唐时期大量图壁造寺活动形成以粉本为主要媒介,以合作画壁为主要手段的"师徒传授"教育方式。唐宋以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虽然也出现了画院等其他美术教育形式,但仍以"师徒传授"为主,明清时期尤为盛行。传统中国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门派林立,精彩纷呈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替代了传统的"师徒传授",并沿用至今。

(二)"师徒传授"教育方式的特点

1、"亲师合一"的伦理观念

在我国美术教育历史上,师傅与徒弟间的关系归纳起来分为两种,一种为非亲非故,一种带有亲缘关系。由于在传统"师徒传授"中的教育观念本身还被注入了伦理观念的内容,师徒关系,在伦理上就等同于父子关系,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师徒传授"中师徒关系的亲密不仅有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技艺的传授,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传承风格。学生还可以了解老师的思想关观、价值观以及艺术修养等。因此,这种"亲师合一"的师徒关系,除了技术传承之外,还有艺术见解和精神的沿袭,"亲师合一"也就是以伦理关系维系的艺术技巧和思想的传承。

2、"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

"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在传授的具体形式上具有言传身教的特点,也就是言传、物传和心传。

所谓言传,是传授者通过语言将技巧、知识介绍给学习者。言传的内容及其广泛,包括历代艺人对艺术特征的审美总结和对技术的审定标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用口诀进行传授。它的特点是要领突出、言简意赅,易于记忆,便于学习。特别是对初学者具有化繁为简的效用。

物传,传授者向学习者提供范本、谱子,用以临摹借鉴。范本、谱子都是历经积淀、逐步完善而成的模本,在某一门类上达到了规范与风格的统一,得到了创作者与学习者的认可的传世佳作。这种物传的方式不受时代、地域、门派所限,是使学习者打开眼界,为学习储存知识,进而深入学习提高技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心传,这种方式注重的是"悟性",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表达,是综合性地将言传转为心领,将物化转为神会,传授者通过实际操作,最终达到传授的目的。心传能够使学习者独创自己的审美尺度,为后世留下可资传承的基因。

3、技艺专属

在古代社会,艺术家或艺人对一门技艺的专利掌握通常与其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息息相关,由于过去的技艺专属缺少法律意义上的保护,所以,只能靠师徒传授关系来维护。

(三)"师徒传授"的教育内容

在传统中国美术教育中,"师徒传授"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画论教授。它包括理论、品鉴和画法。传统画论联系着中国的思想史、哲学史、审美发展史,涵盖了美术教育诸多内容,是一部融理、法、品、悟为一体的中国画论。它对掌握技巧、提高审美、领会精髓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四)"师徒传授"的教育手段

临摹是学习传统绘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十分重视临摹了,尤其是清代随着制版技术的提高,《芥子国画谱》、《十竹斋画谱》等绘画技法书籍的出现为临摹提供了方便。在历史上许多名家都是通过临摹入门而奠定绘画基础的。

二、"师徒传授"教育方式的利弊分析

(一)"师徒传授"在美术教育史上的积极作用

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师徒关系亲密有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技艺的传授,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技艺,更可以了解老师的艺术理念,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最终提高技艺。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师徒传授"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也可以很好的完成师傅即教育弟子,又把本门流派发扬光大这一目标。

2、因材施教

"师徒传授"这种教育方式由于学习者人数相对较少,徒弟从小跟随师傅,老师学生朝夕相处,这个过程中,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等,能够充分在把握学生的资质与发展水平上进行教育,诱发学生灵悟及理解力。传授者就有精力顾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灵活掌握学习进度,变换学习方式。

在"师徒传授"教育中,学习者一方面观察"师""文"言传身教的示范;另一方面,临摹研习诸家之长。把精研一家与广取博撷结合起来,学师而不惟师,最终形成自家门派或独特风格,把我国传统美术中各种技艺都推向了精深圆熟,登峰造极的程度。

(二)"师徒传授"在美术教育史上的弊端

"师徒传授"教育方式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弊端,具体体现在:

1、墨守成规、技艺僵化

教育中过分强调"亲师合一",学生并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强调师,既是父,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地位。学生只能在师傅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创作,不能随意发挥。与现代学校教育相比较,学生没有接受民主思想和先进知识的机会,严重禁锢学生的思想,约束创新行为,使其技艺僵化单一,缺乏生气。

2、易于失传、后继无人

师生关系易发展成学派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门第宗派观念严肃,"师徒传授"受其影响,造成门派间壁垒高筑,技艺传授相对封闭的后果。明代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加剧,民间艺人沿袭古老的技艺传承作业,手艺是其立业之本和财富凝聚的基源。所以,在技艺传授上单一强调祖传技艺的私密性扼制了传统民间工艺的革新发展。

从我国古代美术发展来看,无论是民间手工艺还是绘画、雕塑、建筑都是作为一种手艺代代口授心传的,只有跟随师傅学习的弟子才能知道创作的秘诀,导致某些技艺失传。技术保密是把双刃剑,它既能促使工匠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技艺,从而推动当代手工和技术的发展,但也会因家庭后继无人或子孙德才不济而使绝技失传。

三、关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思考

"师徒传授"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氛围的产物,同时也是美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它在我国美术教育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研究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方式"师徒传授",力图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重新发掘传统美术教育新模式,总结古人的经验应用在现代的美术教育模式中,探究更为有效地教育方法,把握教学规律,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国美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美术教育纲要[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伊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陈文利.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利弊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6).

作者简介:魏晓(1981.3-),女,山西长治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推荐访问:利弊 师徒 中国传统 传授 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