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浅析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造园特色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17 13:30:08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MO|#]5y7'-z=ovi_駞M&m4ii_muv]muii]=vimtimZ材料,但是因成都地区多浅丘平原,降水丰沛,河流众多,湖池星罗棋布,所以水景成为了成都园林重要的景观。”[11]

城市水系的发达为名胜园林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石令人古,水令人远”[12],以水活园,尤其在西蜀园林中往往都具有很大比例的水面。对水的运用方式多样,通常以“池”和“渠”相结合的形式,在西蜀园林中较为常见的理水手法是采取集中水面结合水渠贯穿全园的方式,如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均可见这样的方法。

三苏祠园林中“三分水,二分竹,还有一分是家屋;三轴并,环水居,一瀑两山几楼宇”[13],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1/5。祠内通过城北瑞莲堰将岷江水引入园内,再向东西南分流,将亭榭与瑞莲池中连为一体,其中木假山堂北面方池水源便与瑞莲东西两池相通相生。因水源来自自然河流,源源不竭,体现出活水造园的成熟技法。全园水体由湖、池、井等连同众多沟渠组成水网,形成众多的岛和半岛,并以堤、桥、廊相连接,因势造景灵活多变,形式丰富。

2.2.3 垒石挑山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大部分为开放式的公众场合,所以在假山石的选料上,常是以挖塘取土之土垒筑土假山,或在土假山上点缀石料形成土石相间的假山。三苏祠的假山地形多为矮丘,园中道边或溪畔,多以土间石,依凭自然地势构土成冈,形成以土山为主、间以垒石的山埂,山型浑朴自然,既能减少人工又能節省物力,又便于栽种植物,以绿意衬托山石,或植以小木,或配以莳花,刚柔并济,颇有生趣。三苏祠中“堆山”少有,但“置石”则时常可见,石料多为当地卵石和红砂岩,也有太湖与灵壁,或置于门前水畔,或散于林间草边,又“或植小木,或种溪荪于石之奇巧处”,平添几分野趣。

2.2.4 莳花莳树

本土植物花卉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西蜀园林以竹和花为主的花木特色,这种有别于其他地区园林的特色也成为了西蜀园林的精神标志,三苏祠尤以此为胜。在传统的蜀文化中,竹文化占据重要地位,从古至今竹便是抵抗世俗污浊侵蚀的顽强精神的象征,文人骚客无不为它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生命力而称颂,为竹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条件。此外,栽花赏花自古以来便是西蜀民间风尚,在成都地区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传统花木不胜枚举,如梅花、茶花、兰花、菊花和芙蓉花等。这一方面源于成都地区优良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更是与平民百姓甚至文人墨客对于花卉的喜爱息息相关。

园内以名贵乔木与乡土树种混交成林,植物的栽植多配合诗词典故,衬托园中的人文精神,如门厅前院中的两株对植银杏,巍然耸立,隐喻苏氏雄文雄句。园内采用群植或盆栽的方式,将杜鹃、山茶、海棠、柑橘等乡土观花观果植物作为植物造景的主体,呈现出一种质朴可爱、自然大方的整体风貌。三苏祠的竹以当地广泛自然生长的慈竹、苦竹、琴丝竹、观音竹等为主,也有人面竹、佛肚竹、紫竹等高观赏价值的品种。竹的配置形式多样,有群植、丛植、列植,或造竹海背景,或点于山前堂后或衬小径幽幽。

园内另一特色便是荷花,每到夏季,三苏祠中便可观赏道莲池胜景。林语堂曾在他的文集中这样描述眉山:“镇上街道整齐,五六月间荷花盛放……花朵盛开,香气宜人。”[14]苏轼当年也为荷花迷醉,他的高洁胸怀及人生志向,则像这脱俗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2.2.5 诗书画意,尽融一园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深受古时入川名士文豪的优秀作品和思想的影响,充分发挥文学语言形而上的审美功能,园中的题名、匾额、对联、刻石等多取意于诗、词、歌、赋、文,一方面使纪念园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纪念的宗旨,是造园中的重要脉络,力求与园林意境相吻合。

三苏祠中的诗文书画多有画龙点睛之效,祠中景点名称多直接出自苏氏诗词文章,如取自苏轼《赤壁赋》“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意的抱月亭。亭前水面开阔,亭后翠竹悠悠,夜深人静之时可赏月中阴晴圆缺。前厅门楣上挂一匾:“文献一家”,为清道光眉州知州红运开书。门枋上挂对联一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为清康熙年间进士张鹏翮书。从构思布局到取名造景都与诗文书画密切关联,园内处处流露出纪念先贤、弘扬三苏文化的园林个性[15]。

3 结语

不同于北方园林之雄、江南园林之秀、岭南园林之巧,发达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温润的气候、丰茂的植物造就了雅致的西蜀名人纪念园林,表现出一种清旷大方、飘逸自然的造园特色。园林内建筑富有川西民居风格特色,粉墙青瓦,朴素宜人,造型和尺度与自然地贴合环境;水面开合有致富于变化,水岸多以开朗平直为宜;堆山手法古朴自然,显现出西蜀园林特有的大气疏朗、清旷端庄;植被茂密,景观有趣,衬托当地的人文情怀。总之,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园林无定格,情景各千秋”的具象化表达,从共性上展现“文、秀、清、幽”的造园技法,又受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影响,突显与园林类型截然不同的个性,是真正所谓“各有千秋”的造园旨趣。

参考文献:

[1] 姜涛,李春浓,陈其兵,等.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景名特色研究[J].广东园林,2015(2):65-67.

[2] 陈其兵,杨玉培.西蜀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 谢娟,廖嵘,余燕.浅论西蜀名人纪念园林[J].四川建筑,2008,28(4):27-29.

[4] 蒋侃讯.园之理法,法无定法——三苏祠造园艺术简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14-17.

[5] 蒋侃讯.中国眉山三苏祠造园艺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6] 曾宇,王乃香.巴蜀园林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7] 郭丽,陈其兵.三苏祠的园林特色分析[J].中国园林,2006(5):60-65.

[8] 谢娟.西蜀名人纪念园林及其纪念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9] 文震亨.长物志校释[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0] 成都市园林志编委会.成都市园林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1] 蔡致洁.川西名胜园林形成发展及特色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12] 刘庭风.巴蜀园林欣赏(五)三苏祠[J].园林,2008(4):30-33.

[13] 姜小萌.西蜀文人纪念园景观视觉质量评价[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6.

[14] 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 赵长庚.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推荐访问:浅析 园林 名人 纪念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