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5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23 17:50:07 来源:网友投稿

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5篇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精选公文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5篇,供大家参考。

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5篇

篇一: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精选公文范文--------------------------

  义和团运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5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编写意图。本课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二是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三是《辛丑条约》。教材编写这一课主要是为了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的坚决反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维护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

  ----------------精选公文范文----------------1

  ---------------------------------精选公文范文--------------------------

  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心愿。同时希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本课难点: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关系(三)教学要点: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拳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2、平原大捷3、义和团的斗争口号及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二、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4、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5、俄国制造海兰泡大惨案三、《辛丑条约》----------------精选公文范文----------------2

  ---------------------------------精选公文范文--------------------------

  、《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二、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调整方案》、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外xxx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3、思想觉悟目标:使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热情。三、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展示诗歌“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

  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是为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立即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引导学生默读课前提示,然后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既是对前几课内容的复习同时也便于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分析。“义和团的兴起”一目,叙述了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两个历史阶段。该目我讲明了四个问题:1、义和团的最初名称、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和主要成员,对义和团的主要成员,强调以贫苦农民为主。并着重指出:从本质上说,义和团运动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这是民族危机加深而资产阶级尚处于幼弱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的,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精选公文范文----------------4

  ---------------------------------精选公文范文--------------------------

  强大力量,而且也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2、平原大捷。平原大捷是义和团的兴起阶段到发展壮大阶段的转折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中国传教的权利等史实,然后指出,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朱红灯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就是由群众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引发的。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要求学生记忆。还指导了学生阅读《义和团歌谣》,以便学生加深印象。3、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一个部分。对此我讲清了“扶清灭洋”的核心是“灭洋”,从属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斗争总目标。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斗争口号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xxx本质缺乏认识,反映出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处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4、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这与慈禧太后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改剿杀政策为利用政策有直接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另一个问----------------精选公文范文----------------5

  ---------------------------------精选公文范文--------------------------

  题。我注意讲述了慈禧术后利用义和团的险恶用心。从1900年夏开始,义和团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要求学生读了课文中《义和团的武器》、《义和团的团旗》、《义和团战士》三幅插图,这有利于学生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产生正确的联想。

  “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与上一目是这样衔接的“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进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我使用了《义和团运动的形势》挂图,形象地说明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进军路线,也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具体史实。同时还提醒学生,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中的“奥”、指的是奥匈帝国。本目讲明了四个问题:1、廊坊----------------精选公文范文----------------6

  ---------------------------------精选公文范文--------------------------

  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使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这里我突出说明了,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主要的作用。并指出,天津人民冒着枪林弹雨送“得胜饼”和绿豆汤慰劳义和团前线战士,说明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民心所向。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清政府发布“剿灭”义和团的上谕,义和团运动转入低潮。这时我引导学生看了《清兵屠杀义和团战士》插图,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教材中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xxx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我指导了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对这句话的含义展开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义和团运动自身的弱点,还讲清这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4、八国----------------精选公文范文----------------7

  ---------------------------------精选公文范文--------------------------

  联军的侵华暴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对于小字叙述的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指导学生进行了默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还指导学生读了课文中《八国联军炮毁后的北京正阳门和北京街市》插图,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时侯,沙俄在中国东北黑龙江边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沙俄军队还强占了中国的江东六十四屯。这充分暴露了沙俄野蛮、贪婪的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此我提醒了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讲明了两个问题:1、《辛丑----------------精选公文范文----------------8

  ---------------------------------精选公文范文--------------------------

  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四点,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同时指出,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又对中国进行了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进一步确定了清政府充当帝国主义忠实走狗的地位,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自然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以上内容讲完之后,进行了小结,概括了本课所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识。----------------精选公文范文----------------9

  ---------------------------------精选公文范文--------------------------

  最后,还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深化了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课教学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作为一名中国人是永远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的。同时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讲述,和对“《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一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10

  

  

篇二: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历史]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建议地位分析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世纪末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

  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渊。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

  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篇三: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1883——1885《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

  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四: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思考导学】1.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答案:原因:甲午战后,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教会和中国特别是山东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是其兴起的直接原因。标志:1898年,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答案: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自身的局限性,即思想愚昧、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的落后、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时代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战争既无法摧毁封建制度,也不能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3.简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答案:(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巨额赔款,更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更加凋敝。(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馆界”成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的大本营。(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这使清朝官吏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更加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自学导引】一、义和团运动1.兴起(1)在山东首先兴起的原因

  ①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狂。山东人民与教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②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2)标志:1898年秋,赵三多率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3)口号及评价: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2.发展(1)义和团北上①1899年底,由于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②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③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纷纷进入北京、天津。(3)反击外国侵略

  ①1900年6月,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②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义和团进行了英勇的抗击。3.失败:1900年8月,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经过(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杨村一带,遭到重创。(2)6月中旬,侵略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陷落后,他们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3)八国联军参与镇压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4)侵略军攻陷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2.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9月。(2)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在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⑥修订商约。(3)危害: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重点阐释】1.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不同原因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点、两大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及由此得出的重大认识不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不同点:太平天国运动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了农民政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义和团

  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始终处于分散状态,在运动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小生产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认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关于对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变化:①在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袁世凯曾进行疯狂镇压。②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转而实行招抚政策,企图加以控制利用。③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为讨好外国侵略者,又颁布了“剿匪”手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镇压。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反映出其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反动本质。3.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

  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4.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两次运动失败原因的异同点以及从中得出的认识贡献:①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②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英勇地抗击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失败原因:①相同点:反动势力大于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力量;双方都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②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涣散性。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典例剖析】[例题]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回答: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剖析:本题选自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对

  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两大爱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掌握及分析、概括、评价等历史能力。题目以两段引言为切入点,要求提炼其观点并予以评价。题目切入点好,设问巧妙,考查的能力要求高。回答此题时,首先须认真审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题目的观点。维新派的观点认为,导致民族危亡是由于自身的落后和衰败而引起的。而义和团虽看到民族危机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但没有从中国自身找原因。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其主张的进步性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农民阶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朴素的爱国性质虽然很强烈,但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则是不可取的。参考答案: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则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

  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课时演练】一、选择题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5题:1.这场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矛盾的尖锐C.山东人民与天主教会之间矛盾的尖锐D.义和拳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矛盾的尖锐答案:B2.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是在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后得出的分析:本题属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和正确全面把握历史概念的能力。农民阶级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分析。答案:D

  3.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A.清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是由其阶级本性决定的,“剿灭”“招抚”只是手段不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义和团。解题的关键是认清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及国内阶级矛盾。清政府和义和团的矛盾是尖锐的阶级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清政府未从根本上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也不可能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答案:C4.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是在A.北京西什库教堂B.杨村、廊坊C.北京东交民巷D.天津大沽口答案:B5.这场运动的直接作用是A.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分析:本题属限制性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题所要求的“直接作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它所起的直接作用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的狂妄计划,使帝国主义认识到“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答案: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根据相关知识回答6~8题:6.之所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主要是指A.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进一步扩大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C.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D.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答案:C7.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③

  需要调整侵华政策④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属材料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19世纪末,由于中国人民巨大反抗斗争的威力,迫使外国侵略者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由直接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变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但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所以将②排除。这样,只有B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B8.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

  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地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材料2(按: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7材料3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蹙(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材料》材料4(按:下文出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其故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也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回答:(1)材料1、4关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2)依据材料2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

  直接原因。(3)依据材料3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4)材料4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参考答案:(1)材料1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4认为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材料4的见解较为正确。(2)看到让她归政的假“照会”。(3)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4)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有重大意义。10.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似之处。参考答案:①从战争的爆发来看,都是资本主义列强联合发动的。②从战争的性质来看,两次战争都是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③从战争的经过来看,侵略者都曾攻占北京,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都曾外逃;侵略者都在北京进行了抢掠

  和破坏,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侵略者都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进行殖民统治。④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来看,中国最后都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外反动势力都曾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都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视野拓展】⒈史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性质的研究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这是一致公认的。但对它是否反封建,是否宗教迷信问题上,分歧很大。(1)义和团反不反封建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同时也具有反封建性质。“义和团是一个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因而它本能地带有反封建的性质”。但是,“尖锐的民族矛盾、那拉氏一伙的欺骗利用,使这场运动不足以突出反封建的性质,但是这场运动也没有因此泯灭、取消反封建的性质”。另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封建性。义和团把清政府当作帝国主义的对立物去加以扶持,从来没有提出过明确的反封建的纲领,更没有触及过土地和政权问题,义和团没有也不可能对封建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进行冲击。义和团运动的本身,

  也不肩负反封建制度的历史使命。(2)义和团的迷信色彩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的迷信表现了农民群众的落后性,但宗教迷信的背后隐藏着现实的革命热情。“义和团不是用宗教去引导人们等待死后的天国,而是引导人们从敌人手里夺回已经失去的现实世界,鼓舞人们以最大的勇敢与殉道精神为自己的命运而战,为祖国的自由而战”。“当时人民在满清愚民政策与宗教麻醉的欺骗下,只能由这种落后的形式表现他们的义愤,不应该对之做过高的要求”。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是一种蒙昧主义的性质。“近代中国的农民是带有封建主义的沉重枷锁在反侵略战场上同帝国主义搏斗的”,“义和团就是这样依赖神仙符咒同帝国主义作斗争”,义和团的勇敢精神及其纪律是靠封建迷信来维持的。由于这种迷信的蒙蔽作用,在近代军事科学技术面前打了败仗,无法持久地保持原先的勇敢精神,结果付出了重大的血的代价。一种意见认为,对义和团宗教迷信的评价应一分为二。义和团的宗教迷信在运动初期,对鼓动群众、严明纪律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又模糊了结义者的理想和起了腐蚀斗志的消极作用。(3)义和团的排外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的排外是由于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新的生产方式引入中国的仇视。义和团笼统排外是一种历史的惰性力量,反映了封建蒙昧主义给这个运动带来的落后性。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的排外虽然与农民的小生产方式所造成的阶级局限有关,但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引起的。它是一个被压迫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所自然产生的一种要求生存权利的本能反映,“是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思想,是当时中国人民所能采取的反抗侵略的唯一形式”。2.史学界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对于这一口号,通常的看法是:它是一个爱国的口号,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已暂时降到次要地位,因而具有动员广大群众迅速参加反帝斗争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模糊清朝统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等消极作用。在具体评价这一口号上,有些不同意见:(1)“扶清灭洋”口号是一种策略。这种观点认为,“群众看到在清朝统治的营垒中,也有同情他们而痛恨洋人的力量。因此,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旨在得到封建官府和地方绅士的同情和支持,至少能以此减轻封建统治者的阻挠和破坏。”因此,它是义和团为实

  现其“杀洋灭教”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斗争手段。(2)“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策略。这种观点认为,“农民小生产者是提不出类似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那样的政策和策略的”。这个口号虽然对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消极因素却很大,它不仅模糊了清朝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而且以后“竟成为清朝统治者得以蒙蔽、欺骗、甚至利用和控制一部分义和团的原因之一”。“扶清”和“灭洋”是相互排斥的,把两者联系起来,被害的是义和团,受益的是清朝统治者。(3)“扶清灭洋”口号虽非策略,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观点认为,“首先,它动员和团结了各阶层人民一起来参加‘灭洋’的斗争,其次,它也减少了来自清政府的阻力,使运动迅速发展”。如果不打出“扶清”而是“反清”的旗号,义和团是进不了北京的。(4)“扶清灭洋”口号很难说是策略。这种观点认为,“扶清”“保清”就根本不能灭洋,这正是显示出它的蒙昧和落后。(5)“扶清灭洋”,并没有把“扶清”与“灭洋”等量齐观。这种观点认为,义和团提出“扶清”,是把清朝政权看作一个异己的势力,不是同一个势力,农民阶级没有使自己同异己者混同起来,保持着独立的立场。

  ⒊庚子赔款《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本息合计共计近十亿两,由于这项赔款是赔偿1900年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的损失,所以被称为“庚子赔款”(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这个数字是按当时中国人口为四亿五千万来计算的,就是要处罚中国人民,每人一两。帝国主义关于这次赔款的争论主要是两点,一是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如何分赃问题上争论不休,另一个是中国如何偿还,把中国财政上所有的收入都包括进去,还不够,就按中国人口抽人丁税,表现了它们的恶毒与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列强分赃的办法,沙俄以调动军队最多,列为第一,德国以公使被杀,为第二,其他各国或者以出兵多少,或者以它的教会受害,甚至连中国教徒受的损失也计算在内,在义和团运动中各国出兵攻击义和团、清军时受到的损失也计算在内。1909年,为了减少刺激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美国决议“减免”其所得赔款大部分,改充中国留美学生的教育费用。后来,英、日、法等国也相继效尤。一战后,中国是参战国,对战败的德、奥两国的赔款停止支付,十月革命后苏俄于1920年正式宣布终止对俄的赔款。到1938年,帝国主义已从庚子赔款中实际掠走了赔款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两,折合银元近十亿元。

  【研究学习】研究课题: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活动方式:1.认真学习教材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内容。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特点。3.同学之间进行广泛的讨论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有关的论文。有关指导:1.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特点要从农民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入手进行思考。2.义和团运动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分散性,从其开始到其失败,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义和团运动还有许多特点,如它具有英勇的斗争精神,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等。这些特点都同农民阶级的阶级特性有关。【教学指导】教学思路导析1.教材框架2.重点难点义和团运动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况下爆发的,它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进一步发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辛丑条

  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因此,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作用、《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及如何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是中国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朴素认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也导致了义和团的上当受骗。重要概念阐释1.义和拳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义和团的前身之一。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活动于山东、直隶等地,从事反清斗争。1813年山东八卦教起义中,义和拳也被官府列为禁止的“拳会”之一。甲午战争后,义和拳转变为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以反对外国教会侵略为主要斗争内容。它没有统一的组织系统,基本单位是坛,是练拳习武的场所,各坛之间互不统属,但因有共同的反帝宗旨,故随时可联合行动。1899年下半年,改称义和团。2.“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斗争口号。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

  亡的严峻选择。义和团在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这正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冲击。但这个口号也表现为笼统排外主义,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的一面,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不可能对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从而提出正确的反帝纲领和策略。关于口号中的“扶清”,我们也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应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否则就很难说该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当然,这个口号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一个沉痛的教训。教材材料运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材料2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待,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人的奏报

  材料3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回答:(1)读材料1,归纳义和团的思想主张。(2)阅读材料2、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清政府采取“安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它的真实目的吗?参考答案:(1)反对清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把斗争矛头直指侵略者。(2)由剿灭到安抚。因为义和团运动发展迅速,已非武力所能镇压;同时也为了利用义和团对付外国侵略者。(3)控制和利用义和团。不是,镇压是其根本目的。文献资料导读有关义和团的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

  堂止住天;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非是谣,非白莲,口头咒语学真言;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拳匪纪事》第二卷按:该材料选自义和团的揭贴。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方式及目的。材料“摈鬼子”可以看出农民阶级担负起了时代救亡的伟大历史任务,但其方式又有盲目排外,其目的也不外保大清一统,所以农民阶级又具有很大的落后性。通过分析该材料,可以加深对农民阶级巨大反抗精神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义和团失败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篇五: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史纲论文----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探究史纲论文----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探究---参考书籍----<<天朝的狂欢>>

  究其根本,义和团运动的实质也许只是那个时代几乎扭曲的社会意志的一次暴走。就像是参考书籍的书名一样,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抗击列强的运动,简直就是一场狂欢。在这场闹剧中,充斥这鲜血、暴力、死亡、野蛮和愤怒,这些都成为了狂欢的道具。在那个时代,杀人和被杀绝不比吃饭睡觉来得困难,一群满腔怒火的人,早已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只要随便一个谁说一句稀奇古怪的话,他们都会绞尽脑汁地让它变成真的,并且使自己也相信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义和团的起源大概实在山东曹州。这里武风极盛,各式各样的拳会、武馆遍布,也因此,这里的土匪强盗也是一大特色。加之此地不但地处四省交界,管辖不力,而且经年洪水泛滥,农户们无地可耕,难以维持生计,就有相当一部分人落了草。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后,巨额赔款引发了苛捐杂税的高潮,借着这股东风,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命交给了土匪。官府的无所作为和土匪的无所不为,是刘士端创建大刀会的原因。我们看到,在最开始的阶段,大刀会只是一个为了保护一般平民不被土匪任意欺凌而创立的民间自卫组织。但是,它作为义和团雏形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原因就是它将“刀枪不入”的概念植入了人心,以及它与地方教会冲突的导火索一般的作用。关于第二点的例证,就是在巨野教案中成为暴风雨中心的王希步等的大刀会对当地教会的杀戮,他们甚至以捉拿教士的名义攻打了巨野县城。他们的行为,对于德国巧取豪夺了胶州湾等地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巨野教案也对接下来的诸多事件留有影响。

  义和团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由赵三多、阎书勤组织的义和拳。梨园屯教案是阎书勤的杰作,这个极度仇洋的年轻小伙子有着无穷的精力和无法无天的勇气。其实整个事件也不是阎书勤太鲁莽,地方政府对教会的包庇和许多传教士的无理取闹也必须考虑在内。无论如何,这个事件的结果直接地导致了义和拳的诞生。赵三多是一个十分有名的拳师,在当地乃至邻近的各地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这也是阎书勤找上他,希望拜他为师的理由。赵三多同意了,但是我想如果他能预见未来,他一定不会接受这个看起来极为诚恳的徒弟。因为,在成为赵三多的徒弟后,阎书勤开始用师傅的名义招收人马,并且希望赵三多出面成为他们的领袖。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赵三多开始了作为这个叫做义和拳的首领的不平凡生涯。虽然这一次的尝试依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赵三多却提出了许多历史性的概念,将后来大名鼎鼎的义和团的骨架拼接完全。首先,他举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其次,他将大刀会的“刀枪不入”的理念也融入了自己的组织;其三,他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拳”,这也是后来义和团独特的降神仪式的起源。以上两个阶段的尝试之后,“义和团”的名字终于由一个叫做朱红灯的矮小中年人刻在了历史。要说朱红灯对义和团的创新贡献,就是实实在在地将“刀枪不入”的能力以降神仪式作为载体具象的呈现在世人面前。简单易学的神术、多年来拳教的矛盾、盲目的跟从心理等等,使义和团的发展无可阻挡,即使朱红灯本人后来被抓后中枪而死去,但是义和团以及许多人都已经相信所谓的“刀枪不入”。并且,

  这种神术还引起了朝堂上的关注。我们来说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看法。其实准确的说,许多官员对义和团并不是那么认可,比如北洋三军,或者说张之洞这样的南方大员。甚至于一些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官员心中,也是有所保留的。可是,有几个大老级的人物信了,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端王载漪本人就是一个拳术的狂热爱好者,而且,洋人们力保光绪的事实令他的儿子成为皇帝的美事落空,他的仇洋情绪是可以想像的。更何况,端王是当时京师虎神营的统帅,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并且他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密切,没有人可以忽视他的意志。再加上军机大臣刚毅、大学士徐桐等人的全力附和下,政府开始对义和团采取更加温和的态度。慈禧太后是一个很有功力的政治家,但是毕竟是旧时代的人物了,再加上国家连年来的丧权辱国的经历,这位老太太也始终没能沉住气。在派了几拨人去考察了义和团的实际情况后,她已经开始犹豫了。然而最终帮她下定决心的却是列强的大使们。义和团的猖獗已经令他们感到极度的危险,他们对政府的能力没有信心,于是提出了让各国组建护馆卫队进驻京城的要求。或许不能称为要求,因为他们非常自主的组建了一支数量完全超标的军队,气势汹汹而来。慈禧太后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当即大发雷霆,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恐惧。数十年来,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无一例外的失败已经让这位站在帝国顶点的女人变的谈“洋”色变。用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清政府现在是要“狗急跳墙”了。1900年6月21日,一纸宣战诏书用一种轰轰烈烈的文采向全世界展现了

  一个曾经的天朝大国的疯狂。接下来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可笑的,对于这份疯狂的战书,以张之洞为首的南方大吏们拒不承认这道在他们看来莫名其妙的命令。实际上,朝廷真正可用的军队恐怕就只有京师的虎神营和聂士成的甘军等虽然精锐但是数量有限的官兵,以及一大批悍不畏死的义和团拳民了。就是这样的组合,即将面对的则是包括美、英、法、俄、日等十一国联盟的强大的军队,虽然双方在数量上的对比是清政府占优势,但是考虑到联军先进的武器和高超的作战能力之后,此战的结果其实所有人都应该能够料到的。那么,是什么让清政府的那些实权派相信着己方的胜利?当然就是义和团,义和团庞大的数量,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术。假如,义和团真的拥有这样的能力,那么确实,这场战役有着获胜的机会。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去嘲笑义和团的愚昧和相信义和团的人们愚蠢,就当时看来,我是指以当时人民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来看,在那个绝望而麻木的时代里,在穷途末路的清政府官员眼中,义和团的神术就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所有不利于这个希望的人和事物,都是不可原谅的。所以,无论义和团运动的真相有多么可笑,它的本质都是十分神圣的。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义和团运动从始至终都存在这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因素。在大刀会、义和拳时期,他们制造了数不胜数的教案,其中绝对不乏错杀、误杀、滥杀的例子。此外,在义和团进京后,他们更是放肆地屠杀他们认为的亲洋的汉奸。他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汉奸的方法是这样的:他们将嫌疑人按在地上,在他面前焚烧一张黄纸,

  如果灰上扬,则判无罪;若灰沉降,则判有罪,此人就是罪人,义和团可以当场将他杀死。再比如,当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时,义和团认定妇女的裤子,最好是带血的,和大小便之类晦气的东西可以让洋人的枪炮失灵。于是全城的义和团开始强行进入民宅直接的抢夺妇女的裤子。几天之后,整个北京城的城墙上挂满各式女裤,在加上很多粪盆尿壶,显得极其的滑稽和恶心。义和团的狂热的凝聚力自然有目共睹,但是,这个组织的信仰却是并不那么坚定的。举例来说,早在大刀会时期,刘士端的大刀会原本是被地方政府默许的民间自卫组织,尽管已经开始与教会势力产生摩擦,但是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但是一个叫做庞三杰的大刀会分会干部,以总头领刘士端的名义扯起了一大批乌合之众,向与他有过恩怨的教会展开疯狂的报复,以至于情势无法控制。政府被惊动了,外国大使被激怒了,于是刘士端被诱捕正法,大刀会一度沉寂。而造成这一恶果的庞三杰,却在受到大刀会余党追杀时,加入了教会。可见,这个组织内部的信仰是十分脆弱的,这里面有些人都为了私欲加入,当自己的利益无法保证时,就会毫不犹豫的站到一边,与组织撇的一清二楚。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为诡异的大型民间武装运动,它的声势之浩大、形式之怪异、过程之可笑,可谓是独一无二。义和团运动就仿佛是一场狂欢,整个清朝的狂欢。历史的前进是无可阻挡的,清朝的衰落、西方文明的冲击都是必然的选择。只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总会伴随这动荡不安。义和团运动的疯狂,似乎就是为了崭新时代

  的到来,而耗尽旧时代的生命力。随着这场运动在死寂中的收场,我们的民族也在伤痕中继续前进。

  

  

推荐访问: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 是一种 本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