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20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24 18:0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20篇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第一议题参加人员范围  关于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的会议通知各科室: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20篇,供大家参考。

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20篇

篇一: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第一议题参加人员范围

  关于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的会议通知各科室: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兹定于3月23日开展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活动内容:“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会。二、参会人员:管理处全体人员。三、会议时间:2021年3月23日。四、会议地点:三楼会议室。党支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党支部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带领水库广大干部职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会议围绕“为什么要学党史、党史怎么学、如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三个方面展开,深刻领会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学习正当其时,以党内学习带动全局干部职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

  知识等学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此次专题研究党史学习教育是该局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的先手棋,也是常态化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的缩影。

  党支部将全面推行“第一议题”制度,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最新文章、最近指示、最新要求等作为“第一议题”。通过坚持自学、集中领学,调研活动、交流研讨、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把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改进学习方法,将所学所感落实到工作上,推进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双融合、双促进。

  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结合本单位实际作出专门部署,制定具体方案,着力抓好落实。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进一步丰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下一步,我单位全体党员干部要把“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作为加强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淬炼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精心制订学习计划,努力提高学习效果,为党建建设注入不竭精神源泉和强大组织活力。

  

  

篇二: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坚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凡属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决策、干部调任奖惩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得到正确贯彻和执行。

  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领导班子成员能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带头执行贯彻执行,提高三重一大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度,实行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明确党政领导是

  相关要求传达学习,分析、总结前阶段三重一大工作情况,并对下阶段如何贯彻执行三重一大要求进行部署。二是

  充分讨论研究后做出决定,大额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在经费使用上建立了科室提出用款申请、分管领导审核、主管领导或者领导集体研究审批的逐级审批、分层把关的经费使用制度。

  

  则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专人负责;由行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要经过与会人员的充分讨论研究后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综合科负责。

  (四)移民办主任是三重一大监督管理制度的总负责人,副主任对各自分管科室的三重一大事项负责。

  (五)三重一大事项的相关资料要接受上级组织和干部职工的监督。

  二、严格履行三重一大工作程序凡涉及三重一大工作,办党组都采取了征求意见、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召开党组会研究决策、并送主管部门备案的程序。三、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工作制度今年以来,凡涉及我办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和奖惩、重要项目、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均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包括所涉及的以下相关工作:1、机关人员抽调社区、市上相关部门工作事宜;2、解决移民上访中重要事项处理的决定;3、划拨给乡镇项目扶持资金、思想汇报专题部门基础设施费的决定。

  的三重一大贯彻落实自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执行三重一大情况(一)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

  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核心作用,规定领导班子要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全年共召开党委会15次,研究干部任免1次,重要事项15次,没有出现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二)坚持重大决策问题集中讨论,民主决策,规定凡重大事项、重大问题、人事决策、工程立项目等都必须经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如地质灾害建房、计生整治等项目推进工作等事项上均经过乡党委多次研究、讨论、民主决策。乡敬老院老人宿舍招投标在县招投标中心进行的。

  (三)坚持重要干部任免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纪委监督制度。20__年我乡拟提拔干部,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认真调查。事前,对所有新任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综合评价并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新上任的干部,克勤克俭,兢兢业业,迅速适应了自己的岗位,为我乡的工作作出了新的贡献。

  

  (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集体讨论,民主决策。认真落实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坚决执行重特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项目工作制度,针对抗震救灾的工作实际完善《__乡机关管理制度》,强化机关日常管理工作;新制定并执行了《督查通报制度》便于监督。坚持四公开,即公开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工作人员照片、监督电话。

  20__年至今我乡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机关采购由乡财政所统一审核,大宗采购必须由乡党委会议通过决定,非建设性项目投资2000元以上的资金支出都要经集体讨论。

  二、存在的问题1、各项制度有待完善;2、报告制度还需加强;3、档案的整理还需加强。三、下一步工作安排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进一步促进三重一大制度在我乡的贯彻落实。2、完善各项制度,保证三重一大事项的制度化、规范化。3、强化监督机制。

  

  

  

篇三: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行政会议议题制度一行政会议议题的范围1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县教育局及上级部门的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安排和贯彻意见

  行政会议议题制度

  一、行政会议议题的范围1、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县教育局及上级部门的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安排和贯彻意见。2、研究决定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3、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做出决策。4、听取各处室的上周工作汇报,并就请示的事项做出讨论决定。5、讨论各处室提出的下周工作安排中的重大事项,并做出相应决定。6、对应由党政联席会或教代会决定的事项事先进行审议和提出意见。7、研究决定应由行政会议决定的其他事项。二、行政会议议题确定的依据1、校长办公会议酝酿并提交行政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2、分管领导提出或批示的需要讨论决定的问题。3、各处室提请并经分管领导审定,同意提交行政会讨论决定的问题。4、经办公室主任协调提交行政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5、上级会议或文件要求提交行政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6、学校规定需要定期讨论决定的问题。三、行政会议议题登记的程序

  凡确定提交行政会议的议题,由办公室副主任牵头负责,秘书具体承办。履行下列程序:

  1、校长、副校长列入行政会议的议题,应在周四11:00前将议题内容书面(谢绝口头安排)交办公室。

  2、各处室需提请行政会议研究决定的问题,经分管领导审定同意后,由该处室在周四11:00前将议题材料及分管领导批示件送交办公室。

  3、遇重要紧急事宜、须立即提请行政会议研究的,经校长审定同意后,可不受时间限制直接送办公室。

  4、办公室对已登记的议题做汇总,及时呈报校长审核确定上会议题。

  四、行政会议议题的安排1、上会议题审核确定后,由办公室秘书负责草拟《第*周行政会议议题通知》报办公室主任复核后于周四17:00前印发行政会成员。2、对已作登记但尚未安排的议题,办公室副主任适时向相关处室或分管领导通报,防止议题积压或误时误事;对已安排讨论的议题,及时注销、存档。

  

  

篇四: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192019201920年夏至年夏至年夏至19211921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继成立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时间:1921年7月21-31日参加人员: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董必武、陈潭秋、陈公博、周佛海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了一批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来上海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代表们到齐以后,就便在住处开了预备会。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会址设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住宅,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简单,气氛庄重。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

  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一大开幕会议,并发表热情的讲话。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并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尼科尔斯基介绍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情况,要求中共把工作进程及时报告远东局。

  接着,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再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最后选举中

  央领导机构。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

  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25、26日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讨论认真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统一的认识,又在某些问题引起争论,会议未作出决定。

  7月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这次会议被迫中断。

  一大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黄金荣的把兄弟,利用这层关系进入巡捕房,任华人探长。原来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其行动一直作为“赤色分子”被严密监视。具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

  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没有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撤走了。这次冲击虽然没有带来重大损失,毕竟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转移出来的一大代表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有人提议到杭州开会,又有的提出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不如到我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

  当。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两位国际代表目标

  太大,李汉俊、陈公博也因经历一场虚惊,都未去嘉兴。10时左右,代表们先后到达嘉兴车站,在鸳湖旅馆稍事休息后,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

  这是一个阴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

  南湖会议继续着上海30日未能进行的议题,先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

  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并要求与其他政党关系上保持独立政策,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

  下午5时,天气转晴,湖面上一艘汽艇向画舫急驰而来。大家因有上海的经历而提高了警惕,立即藏起文件,桌上摆出麻将牌,装扮成游客。后来打听到这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会议仍继续进行。

  最后,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

  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会议在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篇五: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政协和旧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新政协”,是因为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也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定,但是由于蒋介石一心想打内战,所以政协会议的决议很快被撕毁,内战爆发。而1949年的省会,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等阶层代表出席了会议,有别于旧政协。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中心议题:成立新中国的议题

  3、内容:

  (1)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4)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

  (5)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相关

  初中历史

  知识点: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会议,内容是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开国大典: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中共四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在大会上作了报告。

  1924年8月至12月,中共中央为召开四大进行各项准备:发出会议通知、分配代表名额、确定会议中心议题、起草会议文件等。12月初,陈独秀与彭述之、维经斯基等人组成起草委员会,进行四大文件起草工作。各种草案都经起草委员会讨论,“尤以民族革命运动的草案讨论得更为详细,争点亦较多。其中尤以关于民族革命的性质问题,各委员的见解颇不能一致”。陈独秀与彭述之意见“略同”,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而维经斯基则持异议,认为“民族革命运动的性质不能确定,须看将来的成功如何”。另外,关于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问题,彭述之不同意陈独秀、瞿秋白等“把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力量看得太低,把资产阶级的(力量)看得太高”的观点,认为“中国工人阶级比任何阶级要革命,并且是国民革命中之必然的领导者”。

  李维汉参加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草案的审查小组。据他回忆,原稿上提出了中国民族革命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和争取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最终,由于考虑到国共合作关系,议决案上没有明确写上争取非资本主义前途的字句,但以肯定的语句指出,中国民族革命运动,“是十月革命后,广大的世界革命之一部分”。至于民族革命胜利后,能否接着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否必须经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决定于“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的革命准备至何种程度及那时的社会的客观条件”,而“那时的世界政治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四大议决案融合了陈独秀和维经斯基双方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四大对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这个分析是很可贵的。

  该议决案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议决案指出:中国民族革命既“是一个资产阶级性的德谟克拉西革命”,又“含有社会革命的种子”。因此,“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而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关于工农联盟问题,大会强调,“中国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之发展,当与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为正比例”。这个议决案和大会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将农民问题同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联系起来,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不解决农民问题,“我们希望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

  代表们在会上讨论陈独秀的报告时,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对于中国政局的分析完全同意,对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及国民运动中的活动“大致认为满意”,同时对中央执委会在组织等某些方面的工作失误提出批评和建议。“在讨论国民革命问题时,几乎毫无争议地通过了陈独秀同志的提纲”。

  参加四大的彭述之称:“在此次大会上的空气极好,现出和衷一致的精神。”“现在可以说我党自经此次大会之后,我党已由小团体而转入真正的党的时期了。”

  

篇七: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编辑锁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

  目录

  1.2.3.4.5.12345简介背景议题党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而后,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

  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下旬,除旅法小组因路途遥远未能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陆续抵达上海。由于当时革命活动处于秘密状态,所以,参加会议的外地代表,统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临时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内。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马林后来又出席了第六次会议)。他们代表共产国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马林还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在24日的会议上,各地代表汇报了工作,并交流了经验。25日至26日,大会休会,由党纲起草委员会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日至29日,大会继续进行,连续3天详细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各地代表在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等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30日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闯进了会场,当询问他时,他答称走错了地方。其实这个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他的行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当晚,代表们商量改换会议地点,在李达夫人(她是浙江嘉兴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7月31日,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一大”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于他当时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作的贡献,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原件系俄文,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所编译局译成中文)(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4)联合第三国际。三、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四、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但是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与那些与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五、接收新党员的手续如下:被介绍人必须接受其所在地的委员会的考察,考察期限至少为两个月。考察期满后,经大多数党员同意,始得成为党员。如果该地区有执行委员会,必须经执行委员会批准。六、在公开时机未成熟前,党的主张以至党员身份都应保守秘密。七、有五名党员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员会。八、一个地方的委员成员,经当地书记介绍,可转至另一个地方的委员会。九、不到十人的地方委员会,只设书记一人管理事务;超过十人者,应设财务委员一人、组织委员一人、宣传委员一人;超过三十人者,应组织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章程另订。十、各地在党员增加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的不同,利用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组织,在党外进行活动。这些组织必须受党的地方执行委员会指导。十一、(英文版原注)1十二、地方委员会的财政、出版和政策都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十三、在党员人数超过五百,或已成立五个以上地方执行委员会时,应选择一适当地点成立由全国代表会议选出之十名委员组成之中央执行委员会。如果上述条件尚不具备,应组织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应需要。有关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详细规章另订。十四、除为现行法律所迫或征得党的同意外,不得担任政府官员或国会议员,但士兵、警察、文职雇员不受此限。2十五、本纲领需经全国代表大会三分之二的代表通过修正案时方可修改。1英文版原注:陈的稿本上没有第十一条,可能是他在打次页时遗漏了,也可能是由于他把第十条以后的号码排错了。2英文版原注:此条款引起激烈争论,最后留至一九二二年第二次会议再作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意义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1]

  

  

篇八: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时间:1921年7月21-31日参加人员: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董必武、陈潭秋、陈公博、周佛海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了一批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来上海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代表们到齐以后,就便在住处开了预备会。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会址设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住宅,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简单,气氛庄重。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

  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一大开幕会议,并发表热情的讲话。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并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尼科尔斯基介绍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情况,要求中共把工作进程及时报告远东局。

  接着,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再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最后选举中

  央领导机构。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

  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25、26日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讨论认真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统一的认识,又在某些问题引起争论,会议未作出决定。

  7月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这次会议被迫中断。

  一大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黄金荣的把兄弟,利用这层关系进入巡捕房,任华人探长。原来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其行动一直作为“赤色分子”被严密监视。具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

  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没有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撤走了。这次冲击虽然没有带来重大损失,毕竟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转移出来的一大代表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有人提议到杭州开会,又有的提出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不如到我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

  当。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两位国际代表目标

  太大,李汉俊、陈公博也因经历一场虚惊,都未去嘉兴。10时左右,代表们先后到达嘉兴车站,在鸳湖旅馆稍事休息后,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

  这是一个阴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

  南湖会议继续着上海30日未能进行的议题,先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

  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并要求与其他政党关系上保持独立政策,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

  下午5时,天气转晴,湖面上一艘汽艇向画舫急驰而来。大家因有上海的经历而提高了警惕,立即藏起文件,桌上摆出麻将牌,装扮成游客。后来打听到这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会议仍继续进行。

  最后,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

  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会议在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篇九: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12人,代表党员50多人。会议在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设置中央局中国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广州共产党的报告

  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陈独秀致中共一大代表信

  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

  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了一批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来上海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代表们到齐以后,就便在住处开了预备会。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会址设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住宅,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简单,气氛庄重。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一大开幕会议,并发表热情的讲话。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并对中共

  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尼科尔斯基介绍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情况,要求中共把工作进程及时报告远东局。接着,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再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25、26日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讨论认真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统一的认识,又在某些问题引起争论,会议未作出决定。7月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这次会被迫中断。一大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黄金荣的把兄弟,利用这层关系进入巡捕房,任华人探长。原来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其行动一直作为“赤色分子”被严密监视。具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没有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撤走了。这次冲击虽然没有带来重大损失,毕竟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转移

  出来的一大代表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有人提议到杭州开会,又有的提出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不如到我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当。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两位国际代表目标太大,李汉俊、陈公博也因经历一场虚惊,都未去嘉兴。时左右,10代表们先后到达嘉兴车站,在鸳湖

  中共一大会议后期,由上海转旅馆稍事休息后,登上事先租好的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

  南湖画舫。这是一个阴天,下起了蒙蒙细

  行。这是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仿造)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得格外清静优雅。11时许,一大

  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南湖会议继续着上海30日未能进行的议题,先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

  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并要求与其他政党关系上保持独立政策,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下午5时,天气转晴,湖面上一艘汽艇向画舫急驰而来。大家因有上海的经历而提高了警惕,立即藏起文件,桌上摆出麻将牌,装扮成游客。后来打听到这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会议仍继续进行。最后,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会议在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篇十: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01011423宋欣如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下旬,除旅法小组因路途遥远未能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陆续抵达上海。由于当时革命活动处于秘密状态,所以,参加会议的外地代表,统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临时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内。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马林后来又出席了第六次会议)。他们代表共产国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马林还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在24日的会议上,各地代表汇报了工作,并交流了经验。25日至26日,大会休会,由党纲起草委员会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日至29日,27大会继续进行,连续3天详细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各地代表在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等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30日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闯进了会场,当询问他时,他答称走错了地方。其实这个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他的行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当晚,代表们商量改换会议地点,在李达夫人(她是浙江嘉兴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7月31日,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

  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一大”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于他当时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作的贡献,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等共12人,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他们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斗争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指出远东各被压迫国家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把会议的精神带回了国内。“二大”正是党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召开的。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出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这个纲领作为党的最高纲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确定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党的第一个纲领对此没有给予解决。鉴于党的“一大”曾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只召开了三次全体会议,其余时间则分组进行讨论。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作了工作报告,张国焘作了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情况的报告,施存统作了关于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情况的报告。大会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议会行动》《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少年运动问题》、《妇女运动》《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和等9个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决定出版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蔡和森担任主编。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

  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李大钊、向警予(女)为候补委员。陈独秀被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为委员长,张国焘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蔡和森为中央宣传部部长,向警予为中央妇女部部长。《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次大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党的“二大”这样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一年,就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它说明,只有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篇十一: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新时期党的第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诞生记

  作者:高天鼎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2015年第1期

  高天鼎

  “文化大革命”中,社会沉渣泛起,人文精神失落,世风不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但以封建主义、宗派主义等思想残余为基础的极左余毒依旧存在。中国在终结“阶级斗争为纲”、着重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迫切要求清除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作出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在党内形成共识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首先向时任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的胡耀邦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主张立即获得胡耀邦的热烈赞同。6月,在中宣部召集的一次会议上,胡耀邦提出:我们要建设高度物质、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有高尚的精神生活。9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还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邓小平在这次会上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此后,“建设精神文明”多次被写入党内的重要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都重申了“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这一时期,中央还编纂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书,于1981年8月由战士出版社出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来源。

  党的十二大特别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全面展开。这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使之同坚持改革开放和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相适应,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为了更好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中央在回顾和讨论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以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适时地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中央、地方和军队都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群众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影响很好。不过就全国来看,至今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这样,也就很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鉴于此,邓小平还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李先念在这次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希望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同志,认真重视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精神文明建设,同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使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发展和创新。”

  9月24日,陈云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作书面讲话,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是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又不可能是单纯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然后再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就可能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胡耀邦和中央书记处对邓小平、李先念和陈云的意见十分赞同,并且认为:进一步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乃是客观需要。这说明,作出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已经在党内高层中取得共识,条件已经成熟。9月25日,即十二届五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二天,胡耀邦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十二届六中全会两项议程,其中一项就是讨论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决议。

  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中央书记处会议后,中央成立了起草小组,组员有郑必坚(胡耀邦秘书)、林涧青(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王愈明(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室务委员)和郝怀明(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局级调研员)等5人。此后,起草小组在胡耀邦的亲自主持下,开始了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个文件要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确定什么样的指导方针,胡耀邦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

  1985年11月,胡耀邦主持召开第一次小范围会议,就文件起草问题,他说:不是事务性的,是纲领性的,要管一个时期。不是说教,要有虚有实,看得见,摸得着,有措施。太宽不行,太窄不行。要有说服力,带有教科书的性质。12月25日,胡耀邦在办公室召集起草小组成员开会。他说:小平同志说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还需要搞一本社会主义伦理学。1986年1月9日,胡耀邦出席中共中央书记处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央机关干部大会,他在讲话中说:80年代后五年,总的来说,必须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件大事抓好,抓出个眉目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方面都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此后不久,在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时,胡耀邦再次强调了文件起草工作的方法论问题,并精辟地论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他说:理论工作的根本方向,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实际密切结合。换句话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研究世界问题。理论工作究竟应当为什么服务?应当明确强调为两个文明的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离开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来谈思想工作、理论工作,是不行的。如果我们的思想工作、理论工作只是一种抽象的空谈或者枯燥的说教,而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种种问题不能给予理论上的说明,对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种种问题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对于干部和群众中现实存在的种种认识模糊的问题不能解答,怎么行?事情在发展,历史在前进,马克思主义者过去公认的个别原理只要不符合实际生活的发展,就要冲破。不然的话,马克思主义就会停滞,教条主义就来了。什么叫教条主义?就是脱离实际,拘泥于已经过时的个别原理。为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当然要想些办法,但是同时必须认识,马克思主义确要发展,一定要敢于把那些过时了的,同现在实际情况不符合的个别原理冲破。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多数,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篇十二: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4党纲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原件系俄文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所编译局译成中文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而后,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1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下旬,除旅法小组因路途遥远未能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陆续抵达上海。由于当时革命活动处于秘密状态,所以,参加会议的外地代表,统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临时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内。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2

  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马林后来又出席了第六次会议)。他们代表共产国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马林还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在24日的会议上,各地代表汇报了工作,并交流了经验。25日至26日,大会休会,由党纲起草委员会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日至29日,大会继续进行,连续3天详细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各地代表在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等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30日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闯进了会场,当询问他时,他答称走错了地方。其实这个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他的行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当晚,代表们商量改换会议地点,在李达夫人(她是浙江嘉兴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7月31日,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

  3

  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

  "一大"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于他当时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作的贡献,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原件系俄文,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所编译局译成中文)(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4)联合第三国际。三、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

  4

  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

  四、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但是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与那些与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

  五、接收新党员的手续如下:被介绍人必须接受其所在地的委员会的考察,考察期限至少为两个月。考察期满后,经大多数党员同意,始得成为党员。如果该地区有执行委员会,必须经执行委员会批准。

  六、在公开时机未成熟前,党的主张以至党员身份都应保守秘密。七、有五名党员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员会。八、一个地方的委员成员,经当地书记介绍,可转至另一个地方的委员会。九、不到十人的地方委员会,只设书记一人管理事务;超过十人者,应设财务委员一人、组织委员一人、宣传委员一人;超过三十人者,应组织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章程另订。十、各地在党员增加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的不同,利用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组织,在党外进行活动。这些组织必须受党的地方执行委员会指导。十一、(英文版原注)1十二、地方委员会的财政、出版和政策都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

  5

  十三、在党员人数超过五百,或已成立五个以上地方执行委员会时,应选择一适当地点成立由全国代表会议选出之十名委员组成之中央执行委员会。如果上述条件尚不具备,应组织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应需要。有关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详细规章另订。

  十四、除为现行法律所迫或征得党的同意外,不得担任政府官员或国会议员,但士兵、警察、文职雇员不受此限。

  十五、本纲领需经全国代表大会三分之二的代表通过修正案时方可修改。

  1英文版原注:陈的稿本上没有第十一条,可能是他在打次页时遗漏了,也可能是由于他把第十条以后的号码排错了。

  2英文版原注:此条款引起激烈争论,最后留至一九二二年第二次会议再作决定。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6

  

  

篇十三: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而后,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1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下旬,除旅法小组因路途遥远未能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陆续抵达上海。由于当时革命活动处于秘密状态,所以,参加会议的外地代表,统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临时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内。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2

  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马林后来又出席了第六次会议)。他们代表共产国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马林还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在24日的会议上,各地代表汇报了工作,并交流了经验。25日至26日,大会休会,由党纲起草委员会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日至29日,大会继续进行,连续3天详细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各地代表在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等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30日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闯进了会场,当询问他时,他答称走错了地方。其实这个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他的行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当晚,代表们商量改换会议地点,在李达夫人(她是浙江嘉兴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7月31日,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

  3

  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

  "一大"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于他当时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作的贡献,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原件系俄文,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所编译局译成中文)(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4)联合第三国际。三、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

  4

  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

  

篇十四: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的第一项议程长期以来被忽视了?

  作者:暂无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2014年第2期

  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即批判军事战略方针方面的错误和调整中央核心领导成员,一直是学者们叙述遵义会议内容的主要方面,而事实上遵义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在整个会议中也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却长期被忽视了,鲜为人知。这是因为这项议程的决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后来改变了原来做出的决定,因此许多中共党史论著都对它略而不提。但这样就不能原本地反映史实,不能正确叙述遵义会议的议程和决议。

  早在黎平会议上就确定了战略前进的方向,决定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研究战略转移的目的地问题,与会同志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做出“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一致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并在会议的第二天就向全军发出军事部署的命令。但正当红军实施渡江作战计划、向川南转移的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布防,封锁了长江渡口,因此红军被迫暂时放弃原定的渡江计划,在川滇黔边机动作战。遵义会议的决议是由张闻天同志受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委托,在会后起草的。这个决议稿正是在红军暂时放弃执行渡江作战计划后完成的,因此,决议的内容已经不是遵义会议第一项议程所做出的决定,而是写有“新的革命战争的胜利,将使我们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三省广大地区中创造出新的苏区根据地”这样的内容。这就使得以后的许多中共党史著作都以决议稿为基准来叙述遵义会议的决议,不再提及在召开遵义会议时对第一项议程做出的决定。

  虽然也有极少著作提到了遵义会议关于渡江入川的决定,但在叙述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时间段上的混乱,把这一决策与后来红军在云贵川地区的作战任务搅缠在一起,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遵义会议的第一项议程。

  总之,必须弄清遵义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及后来因作战受挫而改变的情况,才能正确叙述遵义会议的议程和正确理解遵义会议的决议。

  (本刊编辑部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篇十五: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长期以来,对于中共党史上的庐山会议(即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在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的通称),一般人的印象多是批判彭德怀等人的所谓“右倾”错误。然而,这并非庐山会议的历史全貌,按照既定议程,“读书”被列为此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第一议题”;而且会议结束后,即从年底开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就开始落实“读书”计划,集中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翻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三卷、第四卷(以下简称《年谱》),不难获得以上有关认识。“读书”何以成为庐山会议的“第一议题”?一言以蔽之,实乃毛泽东的大力建议和积极倡导的结果。从《年谱》相关记述来看,在庐山会议召开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曾就党内干部“读书”问题,多次谈话、写信或批示。第一次是在1958年10月26日。毛泽东同吴冷西、田家英就他们二人去河南调查人民公社一事的谈话时指出:“你们这次下去调查,要带两本书,一本是《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一本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出发前要把这两本小册子通读一遍,至少把《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看一遍。”并提醒他们说:“不是要你们搞本本主义,按图索骥,对号入座,也不是要你们照本本去宣传,而是想使你们对马、恩、列、斯关于共产主义说过什么有个大致的理解,下去调查中面对眼花缭乱的实际情况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特别当记者的,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心中有数,头脑清醒,做冷静的促进派。”[1]第二次是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其间就“读书”问题郑重写信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的委员们,并将这封信题为《关于读书的建议》。在这封信中,他开门见山地说:“不为别的,单为一件事:向同志们建议读两本书。”[2]一本是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是《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要求“每人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我以为这是主要的);哪些说得不正确,或者不大正确,或者模糊影响”;并特别强调“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现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乱思想,读这两本书就有可能给以澄清”。[3]第三次是1958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武昌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第一次讲话。在谈到“商品经济”时,他提到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说:“我们这些人,包括我在内,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什么东西,过去是不去管它的。现在我们真正在这里搞了,而且全国也议论纷纷了,要看一看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要看《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还特别交代杨尚昆,把“教科书给每人发一本”,并要求“大家把社会主义部分看一下。我们务一点虚,这是经济理论问题,政治经济学问题”。[4]进入1959年下半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纠正“左”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认清当前形势和问题,毛泽东提出召开庐山会议。《年谱》详细记述和披露了毛泽东对“庐山会议讨论问题”的重视,曾多次召集会议反复研究。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在武昌“江峡”轮上召开协作区主任会议时提出在庐山会议讨论的14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读书”。7月2日,他在庐山住处召集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协作区主任开会,讨论庐山会议要讨论的问题和会议的开法。关于会议要讨论的问题,又增加了4个,形成了18个问题,并指示印发。其中关于“一、读书”部分的内容要点是:一是阐明了读书的必要性。他指出:“有鉴于去年许多领导同志,县、社干部,对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不大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有鉴于现在工作中还有事务主义,所以应当好好读书。八月份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读书,或者实行干部轮训。”二是确定了读者范围和

  读书对象。他指出:“中央、省市、地委一级委员,包括县委书记,要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5]三是明确提出了读书的目的。他说:“我们提倡读书,使这些同志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年整月陷入事务主义,搞得很忙乱,要使他们有时间想想问题。”[6]由此,“读书”正式成为庐山会议第一个“讨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庐山会议讨论问题》中明确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深层原因是他高度重视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理论总结,直接原因则是当时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在理论上成系统的东西还不多,除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外,只有这本书。他希望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联系起来,以苏联的经济理论对照当时中国的实践,从中受到启发,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庐山会议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党内展开了“反右倾”运动,所以“读书”计划并没有提到日程。当此次运动高潮过去后,中共中央重新做出了读书安排,于是党内从11月开始逐渐兴起了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读书热潮。《年谱》详细记述了毛泽东与几位“秀才”一起读教科书的真实情况。其一,成立“读书小组”,持续集中地通读教科书。1959年12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开始着手成立“读书小组”,指定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这四位“秀才”同他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从1960年2月4日至2月9日在广州期间,“读书小组”又增加了陶铸、胡乔木两个人。毛泽东的“读书小组”,采取了边读边议的方法,读书活动前后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经邓力群等人整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近十万字的谈话记录。邓力群后来评价说:“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批注,饱含着他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主要是政治经济学,同时也涉及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历史科学等诸多学科。”[7]其二,对于教科书中的观点,有分析,有肯定,有批判。毛泽东在读教科书的过程中坚持运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批判的方法,不是用教条主义的方法”。[8]他对于教科书中的每段话、每个重要观点,都认真琢磨,并结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加以分析和评论。比如,在读到教科书关于“发展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时,他批注:“这句话,特别是后半句,讲得很好!”[9]在读到“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时,他批注:“好。”[10]在读到“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被消灭了”时,他批评说:“完全不对。”[11]在读到“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的发展,以它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完全独立和自主为特点”时,他批注:“赞同。”[12]再比如,在读到“刺激生产的决定因素之一时”,他说:“‘决定因素之一’、‘根本方法之一’,这个提法可以赞成。但是当作决定性动力,就不对了。要保证人们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的原则,总还有另外的原则。”[13]在读到“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时,他说:“‘彻底’两个字,带来个人主义威胁。这本书在不少地方只讲个人消费,不讲社会消费,不讲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14]在读到“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时,他说:“这一段的说法,原则上对。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但是,提法要适当,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就一定会发生问题。”“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15]这样精辟的批注、评议和分析,不胜枚举。其三,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问题,既“破”又“立”。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学以致用,他在读书时总是采取一种辩证的思维和态度,既能直指书中的缺点和不足,又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风格,在他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得到了淋漓展现。比如,他在读完教科书第34章后就说:“这本书有严重缺点,有原则错误。”[16]并指出:“这本书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本教科书有点像政治经济学辞典,总是先下定义,从规律出发来解释问题。”[17]再如,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他又对教科书做了一番深刻评价,概括地说

  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从总体上评价这本教科书总的说来“是有严重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书”。二是指出这本书的基本缺点“是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三是认为“这本书的写法很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它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绎法;四是认为“这本书说的是书生的话,不是革命家的话”,“两种人,两方面――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同时作者们没有辩证法”。[18]四是提出了一些富有深意的创见,特别就写出一本成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的看法。比如,他在读教科书时郑重提出了共产党面临的“理论课题”和理论家面临的“时代任务”,即“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19]在评价教科书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分析说:“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现在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究竟怎样写才好?从什么地方开始写?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20]当下,人们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加上受苏联解体和苏共亡党的国际大背景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这次读书活动思想内涵的发掘,同时也遮蔽和忽视了对毛泽东在读教科书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深邃见解的认知。细读《年谱》不难发现,毛泽东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超越前人、启迪后人的卓越见解。(一)关于“物质利益”的原则。毛泽东在读教科书时指出:“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的原则,总还有另外的原则,教科书中不也是常说‘精神鼓励’原则吗?同时,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他们现在强调的是个人、暂时、局部的利益,不强调集体、长远和全局的利益。”[21]他还强调:“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22]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令人堪忧的是,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却与物质利益的提高并不相称。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毛泽东的这种思想观点,不能不钦佩他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深邃眼光和远见卓识。(二)关于对“革命”的认识。毛泽东说:“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23]他在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不同时进一步指出:“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24]毛泽东的“革命”观,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认识:一是“革命”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还有非政治意义上的“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等,而这里的“文化革命”与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并非一回事。二是“革命”是实现历史阶段过渡的手段,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有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本身也是“革命”。三是就中国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其分水岭和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理论,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多年来关于“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讨论和争论一直不断。从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来看,这个问题本身可以说是一个“伪问题”,因为按照他对“革命”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因此按照他的革命逻辑不可能允许存在一个资本主义相对充分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关于劳动者“最根本的权利”。毛泽东在读到教科书中关于苏联新宪法中的劳动者权利时说:“这里讲到苏联领导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到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总之,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权利。”[25]这些思想观点,是对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本质内涵的深刻阐述,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在这里,毛泽东还特别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每一个时期,总会有这样一部分人,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不能只建设,没有破坏。要破坏,就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抵触。”[26]“既得利益集团”问题是一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需要面对和不断破解的大难题。毛泽东早在50多年前就提出要注意这个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深远眼光。(四)关于摆官僚“架子”问题。毛泽东在读到教科书第21章时说:“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27]他在读教科书第27章关于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合作时又进一步指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做工作。我们的经验,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不能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28]可以说,为大多数劳苦大众谋取利益、争取平等权利,是毛泽东信仰马克思主义后的忠贞不渝的价值追求,因此担忧领导干部及其子女搞特权、摆架子、脱离群众,成为他难以放下的一大心结。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郑重向党内发出了两个“务必”的警示。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干部特权思想、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果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此毛泽东十分担忧、不满和警惕。综上可见,从毛泽东多次建议“读书”,到“读书”成为庐山会议的“第一议题”,再到毛泽东通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我们从中不但可以领略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所秉持的科学读书观,以及他作为政治家和革命家所展现的犀利眼光和深邃思想;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养成的重视读书、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的思想品格和优良传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95年以来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由边缘走到中心和永葆生机的一个“神奇密码”。

  

  

篇十六: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系统地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议题的是哪—次会议?

  A.十九届三中全会

  B.十九届四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正确答案是B。

  

篇十七: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四第一个提出了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1922月党的二大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考察初步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蔡和森出席了二大并参二大宣言的起草也就是在二大召开前后首次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

  蔡和森在中共党史上的七个“第一”

  一、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蔡和森是最早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人。1920年7月,他在法国蒙达尼会议上阐明了关于组织共产党的主张,同年8月、9月给毛泽东的两封信和1921年2月给陈独秀的信中,对此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并根据列宁的建党思想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经验,总结各国建党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旗帜鲜明地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名称是9月给毛泽东“共产党之重要讨论”信中正式提出的。早于同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制定的《中国共产主义宣言》。毛泽东在回信中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蔡和森的远见卓识和二人的息息相通可见一斑。二、第一个传播列宁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1920年7月,蔡和森参加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召开的会议。会后,他与赵世炎、李立三研究建立少年共产党;1921年上半年与周恩来在巴黎圣母院塔顶讨论建立共产(党)主义组织问题;1921年2月与陈独秀在书信中探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问题,实际上是建党的理论与阶级准备的讨论。在党的创始人中,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加速党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陈独秀是我国第一个组建共产主义小组的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二人没有也不可能对列宁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进行系统全面的著述、宣传,蔡和森利用留法勤工俭学的有利条件,在法国认真研读列宁建党原理并比较研究各国共产党的得失成败,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蔡和森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比较系统和正确地阐述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原则。

  三、第一个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1922年6月20日出版的《先驱》第九期刊头上印发了“打倒帝国主义”的粗体字,以后的《先驱》上,多次进行了重登。这一口号是蔡和森提出来的,他是提出这一口号的第一人。《先驱》是当时团中央机关报,蔡和森从1921年11月从法国经香港回国,来到上海,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在党中央工作。1922年5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6月,在上海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大会宣言起草者之一,并当选为中央委员,这时他协助编辑《先驱》。四、第一个提出了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考察,初步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蔡和森出席了“二大”,并参与《二大宣言》的起草,也就是在“二大”召开前后,首次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9月他又著文《中国国际地位与承认苏维埃俄罗斯》提出,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成为“半殖民地”国家。由于中国资本主义不完全发展而封建势力残余严重,蔡和森称之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由此指出中国革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是国际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反动的官僚买办也是革命的对象。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为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五、创办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蔡和森是1922年7月出席第二大会议,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同时,接受了创办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的任务。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向导》一经发行马上受到了普遍好评。蔡和森在担任主编期间,除了认真做好编辑工作外,还撰写大量文章。蔡和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2005年5月在湖南图书馆查阅了从创刊号至1927年7月18日最后一期的总计201期《向导》,以“和森”署名的计131篇,此外,他还用“本报同人”、“记者”等名义发表了许多文

  章。《向导》每周一期,其中蔡和森在第11期、12期、39期、47期每期发表了4篇文章,16期、21期、46期每期发表5篇文章,差不多每天要写一篇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鲜明有力的文章,而他同时负责编辑工作,担负中央委员的重任。蔡和森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这一时期他完成了如此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所克服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如此,后来获得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六、撰写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史《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蔡和森是研究中共党史的一位开拓者。早在1925年10月,他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驻共产国际,于是年底至次年初,在中共旅俄支部作了长达五万字的题为《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报告,这一报告是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共党史的具体实际,创作的中共党史方面的第一部专门著作。在文中,蔡和森根据党的纲领、决议案等文件,以及代表大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深入地分析了一大至四大党的政策与策略的制定情形,尤其深入透彻地分析和论述了关于党的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中共党史研究的开创者,在治学方法上,也提出了不少重要思想。如指出了研究中共党史的基本方法,即历史的方法,这一方法,对于中共党史研究工作的建立,以及对于中共党史研究工作的科学地位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其基本要求就是历史真实性和客观必然性的统一,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则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途径。他对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开创了党史研究为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的优良传统。今天,这仍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所遵循。七、第一个对党内曾出现过的机会主义历史进行全面阐述党的八七会议后,蔡和森被指定为中央特派员,去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他先到北京,不久迁居天津,在这期间针对党员思想的极其混乱,于1927年9月作了近3万字的报告《党的机会主义史》,报告肯定了我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斗争的伟大功绩,同时详尽地论述了“五

  大”后机会主义在党内政治和组织方面的表现。

  

  

篇十八: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三会一课制度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三会一课的提出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会一课,即俗称的“一课三会”制度,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制度是党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仍须重视和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可以使党员经常受到晋中之窗党性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怎样做一个合格党员的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从而在各项工作中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要注意不断改进内容和形式,注重质量,避免流于形式。扩展资料:“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三会”是: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按时上好党课。基于马列主义原则建立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建立了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组织体系。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对

  1

  定期召开党小组、党支部、地方全体党员会议作出了规定。同时,领导干部讲党课也随着党的队伍建设需要而出现,比如1925年就创办了北方区委党校。古田会议前,毛泽东一直在思考如何“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队伍。古田会议上他总结出召开“小组会”“支部大会”“支部委、组联席会”等18种进行党性教育的方法。延安时期,处于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共产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党内教育办法。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曾先后十多次到抗大授课。这些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虽然未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制度结构,但其历经磨难的精神底色和实践成效,为“三会一课”制度夯实了根基,更注入了灵魂。其实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对党内的权力机关、权力关系、组织原则和基层支部的活动方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支部、区部委员会以及中央委员会至少每两周开会一次”,“盟员至少每三个月同所属区部委员会联系一次”等。这是关于党的会议制度的最早规定。列宁在创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过程中,强调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建成一个有着铁的纪律、有着严密组织体系、有着严格党内生活的先进部队。列宁明确主张,党是有组织的整体,党员不但要承认党纲,更要“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这一思想得到党内多数人的支持,并逐渐丰富发展为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党的二大通过的我党第一部党章就对党小组、党支部、地方全体党员

  2

  会议和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期限作出了具体规定,如各组,每星期由组长召集会议一次。此后,会议制度成为历次党章修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断发展完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会一课制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3

  

  

篇十九: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

  简介

  出席中国兯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兯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陇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陇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不陇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陇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陇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丌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兯产国际派马林(荷兮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而后,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共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迚行,最终圆满落幕。

  中国兯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迚分子李大钊、陇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不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劢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迚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斱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兯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丌一,有的叫兯产党,有的则称兯产党小组戒支部,由亍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兯产主义小组。各地兯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

  作,推劢了马列主义不中国工人运劢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兯产党的条件已绊成熟。1921年6月,上海兯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兯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兯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下旬,除旅法小组因路途遥进未能派代表外,关他各地代表陆续抵达上海。由亍当时革命活劢处亍秘密状态,所以,参加会议的外地代表,统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临时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内。

  议题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兯产党。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兯开了7次会议。兯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马林后来又出席了第六次会议)。他们代表兯产国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马林还介绉了兯产国际的情况。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在24日的会议上,各地代表汇报了工作,并交流了绊验。25日至26日,大会休会,由党纲起草委员会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日至29日,大会继续迚行,连续3天详细认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各地代表在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等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30日晚,丼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闯迚了会场,当询问他时,他答称走错了地斱。关实这个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他的行劢引起了不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当晚,代表们商量改换会议地点,在李达夫人(她是浙江嘉共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共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7月31日,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丼行了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兯产党党纲》、《兰亍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丼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兯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劢阶级重建国家,承讣无产阶级与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劢的各项活劢,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劢的研究不领导;党的组织斱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斱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一大”通过的《兰亍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劢,对党领导工人运劢的任务、斱针、政策和斱法都提出了规定戒要求。

  “一大”选丼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陇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亍他当时在宣传社会主义斱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作的贡献,大会选丼他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党纲

  中国兯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原件系俄文,题为《中国兯产党第一个纲领》,由中兯中央马恩列所编译局译成中文)(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兯产党”。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不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劣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讣无产阶级与政;(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4)联合第三国际。三、我们党承讣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兲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兯产党彻底断绝不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不关类似的关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四、凡承讣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绊党员一人介绉,丌分性别,丌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但是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不那些不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五、接收新党员的手续如下:被介绉人必须接受关所在地的委员会的考察,考察期限至少为两个月。考察期满后,绊大多数党员同意,始得成为党员。如果该地区有执行委员会,必须绊执行委员会批准。六、在公开时机未成熟前,党的主张以至党员身份都应保守秘密。七、有五名党员的地斱可建立地斱委员会。八、一个地斱的委员成员,绊当地书记介绉,可转至另一个地斱的委员会。九、丌到十人的地斱委员会,只设书记一人管理事务;赸过

  十人者,应设财务委员一人、组织委员一人、宣传委员一人;赸过三十人者,应组织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章程另订。十、各地在党员增加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的丌同,利用工人、农民、士兲和学生组织,在党外迚行活劢。这些组织必须受党的地斱执行委员会指导。十一、(英文版原注)1十二、地斱委员会的财政、出版和政策都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十三、在党员人数赸过五百,戒已成立五个以上地斱执行委员会时,应选择一适当地点成立由全国代表会议选出之十名委员组成之中央执行委员会。如果上述条件尚丌兴备,应组织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应需要。有兰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详细规章另订。十四、除为现行法律所迫戒征得党的同意外,丌得担任政府官员戒国会议员,但士兲、警察、文职雇员丌受此限。2十五、本纲领需绊全国代表大会三分之二的代表通过修正案时斱可修改。1英文版原注:陇的稿本上没有第十一条,可能是他在打次页时遗漏了,也可能是由亍他把第十条以后的号码排错了。2英文版原注:此条款引起激烈争论,最后留至一九二二年第二次会议再作决定。

  意义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兯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关行劢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戓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由亍党的“一大”召开亍7月,而在戓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兴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兯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1]

  

  

篇二十: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仅供个人参考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是党的(B)。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十二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才升到理论的吧啊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1992年党的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历次党代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为阶段总结和战略规划的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党代会,反映了这一理论生动的成长轨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酝酿:中共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1978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前,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正误思想交织。中国共产党人在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走了弯路,甚至出现中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经历了从良好的探索开端、遭受挫折再到重新酝酿的曲折历程。(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共八大于9月召开。虽然这次大会有局限性,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正确分析和正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初的探索。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大会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第二,关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方案。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速度,大会强调必须是“积极的、同时又是稳妥可靠的”,要避免陷入保守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在工业方面,强调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在工业布局的问题上,强调“注意沿海和内地配合,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配合,中央国营企业和地方国营企业的配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要表现在我们经济成就的数量和进度上面,还必须表现在它的质量上面”;“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生活,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在企业中,应当建立以党为核心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等。在农业方面,提出纠正“比较忽视甚至不合理地限制社员经营家庭副业”,调整“偏低的收购价格”,“坚持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分配政策”。在商业方面,提出“改进现行的市场管理办法,取消过严过死的限制;并且应当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一定范围内,允许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等等。第三,关于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大会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不但需要无产阶级对于国家机关的坚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领导,而且需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机关的积极参加,二者缺一不可。”“工农联盟是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并且“要继续和改进同他们(民族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和过去一样,这种合作仍然是有团结又有斗争”。今后,“应当采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宗教界的爱国人士和其他各种社会影响的爱国人士,我们都应当继续坚持同他们的团结。海外各地的爱国华侨也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继续团结他们。”[3]第四,关于目前改进国家工作的任务。大会认为,目前国家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适当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职权”;“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继续加强国防,继续加强国防军--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关于国际关系。大会提出:“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但要团结国内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而且要争取国际上的一切有利条件,团结国际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大会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了正确地判断,认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已经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第六,关于党的领导。中共八大根据当前党组织的基本状况提出减少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的注意事项:“克服思想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必须在党的各级组织中无例外地贯彻执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扩大党内民主”、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应当注重调查研究,“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正确的态度”等。这些丰富的思想理论,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社会建设要求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良好开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中断了这些正确路线的执行,但中共八大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二)曲折中断:中共九大--中共十一大中共八大以后,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偏差、对阶级斗争的判断失误,八大二次会议修改了八大正确的政治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八届八中全会远离了八大路线,八届十中全会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1969年4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九大召开。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江青、林彪等人利用大权乘机把他们帮派体系的追随者塞进党内,造成了九大代表在组织上的严重不纯。林彪在九大上所做的政治报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准备和实施,强调其成就,中共九大通过了林彪的政治报告,从而进一步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合法化。1973年8月,中共十大提前一年召开。由于准备仓促和国内政治气候依然不正常,党的十大虽然揭露并批判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但仍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左”的错误。1977年8月,面对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共十一大提前召开。这次大会,在揭批“四人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大会依然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口号、政策和理论。在错误的路线指导下,十一大并没有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致使“左”倾错误又发展了一段时间。总之,从中共八大之后,特别是九大以来,至十一大,“左”倾路线占据主流,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继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几近中断。(三)重新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一届六中全会为了结束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认真纠正党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党的正确路线,中共中央于1978年12月召开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具有伟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推荐访问:中央什么时候提的第一议题制度 什么时候 议题 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