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7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29 12:10:09 来源:网友投稿

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7篇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  校本教研的形式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7篇,供大家参考。

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7篇

篇一: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

  校本教研的形式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邵主任在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重大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

  (校本教研会议邵主任讲话ppt.ppt)来源:课题办作者:字体:大中小

  在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以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邵水潮

  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及学科负责人:

  大家好!今年5月初,省教研室召开了校本教研实验校工作的启动会议,时隔半年之后,我们再次相聚郑州,又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见到了许多老朋友,我心里非常高兴。这次会议主要有三项议程。一是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开题报告和专家讲评;二是分组交流,每个参会的实验校都将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三是典型学校的经验介绍以及专家的点评。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将围绕校本教研这一专题,交流经验、澄清问题、启发思想、明确方向、谋划未来。按照我们的工作计划,未来半年内,每个实验学校都将参与申报和实施子课题的研究,每个学科共同体都要组织一次区域性的校本教研交流会;从而形成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的教研格局。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将举行一次全省性的经验交流会。因此,希望每位参会的同志都能认真开会,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贡献智慧,通过对开题报告的分析、对兄弟学校经验的学习,梳理出本学校、本区域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来。为了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并为本次会议作准备,从上个月开始,省教研室各个学科的教研员陆续到实验学校做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既收集到了许多典型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很多学校对于什么是校本教研弄不清楚,汇报的内容和提交的材料与学校的工作总结没有什么区别——“校本教研成了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鉴于这种情况,以下我从课题开题和研究实施的角度讲四个问题:(PPT第2页)1.为什么要申报省厅的重大课题2.校本教研是什么

  3.校本教研有哪些形式4.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预期成果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也欢迎专家和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一、我们为什么要把校本教研作为重要工作并申报省厅的重大课题?(PPT第3页)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在其“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明确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同年12月,教育部在上海启动了“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并在全国确立了80余个校本教研建设基地。自此,校本教研迅速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和课改推进的重要抓手和助推器。2012年8月,国务院在其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再次强调“校本研修”是教师学习培训的一条重要路径。用原基础教育司姜沛民司长的话说,校本教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举,由此可见其在我国基础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二)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教研工作品质和效能的需要近几年来,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一直把校本教研作为全室的工作重点之一。2010年出台了《关于申报河南省中小学校本教研实验学校的通知》(豫基教研字[2010]20号);2012年2月公布了61所“河南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并出台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建设管理办法》(豫基教研字【2012】3号);2012年5月召开了全省校本教研实验校工作启动会议。在两年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对校本教研的概念理解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没做好;(2)缺乏有效的校本教研的交流机制,闭门造车,经验的再生能力差;(3)校本教研流于形式,论文、课题做了不少,但是课堂中的真正问题却没有解决;(4)部分学校工作不力,重点培育学科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基础薄弱;(5)校本教研的本土化不强,没有基于本校的资源展开;(6)缺乏专业引领,

  萝卜炒萝卜,研究的品质很难提升等。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工作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效能,2012年6月,我室申报了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9月份,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的通知[河南省教育厅教教科(2012)844号],该课题被批准为重大课题。这更坚定了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实验学校为“支点”,借助重点培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等策略构建全省校本教研网络,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教研水平的决心和信心。相信本课题的顺利展开,对探索校本教研的省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校本教研是什么?(PPT第4页)按照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对校本教研的定义,它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它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并在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下,解决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而言,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校本教研是扎根于学校的。它不是发生在学术研究机构中的书斋式研究,而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研究,是扎根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生成性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实践性、参与式研究。其研究的问题在学校、研究的主体在学校、研究的重心也在学校。第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虽然大学教师和各级教研机构的人员也会介入其中,甚至起到重要的帮助和引领的作用,但是,他们只能是辅助的作用,而一线教师和校长自始至终都应该是校本教研的主角。以学校的社团活动为例,如果我们仅仅介绍学校里有哪些社团,开展了哪些活动,还算不上校本教研;只有把着力点放在教师是如何指导社团活动的,在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才称得上是校本教研。第三,校本教研的对象应是教师在教学中感知发现的、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正如在座的刘良华教授所说:“校本教研的基本精神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校本教研属于应用性研究,它关注的不是宏观的原理性问题,而是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三、校本教研有哪些形式?(PPT第5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分为三个层面。(一)个体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而在我们看来,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展开。可以说,名师无不是在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师德楷模于漪老师就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她教《春》这篇课文,连续3年用了三种不同的设计,每次都在教学之后记录下授课的得与失,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她的教学技艺就是这样“炼”成的。叶澜教授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校本教研又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协作性。但在大多数学校,教师之间往往壁垒分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并不少见,可以说,缺乏密切的同伴互助和有效的专业引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掣肘因素。研究证明,一项职业成为一种专业有七个标志,其中之一就是拥有强有力的、联系紧密的专业组织。医学专业有会诊制度,法学专业有合议制度,我们教师当然也不应该只做“孤独的舞者”。(二)学校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从学校层面来看,校本教研可以分为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等三种形式。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其实践形式包括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为载体,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界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以阅读为载体,其内容包括读书、读图、读人。而在我们看来,这三种形式其实就像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一样,是密不可分的。其中,课例研究是一个核心抓手,课题研究和阅读都是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服务的。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本来打算在这次会议上安排一次听评课活动,考虑时间

  和场地所限,最后决定在课题启动后组织专门的课堂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希望大家在这一献计献策。(三)区域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在区域层面推进校本教研方面,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领衔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取得了许多经验,他们在四个区建立了一批校本教研的实验性示范性扎根学校,根据教研任务的需要探讨了校本教研的多种组织形式。应该说,这些经验已经触及到了校本教研的核心问题,其经验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可惜的是,尽管这些成果在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甚至全国各地的项目单位也没有真正认真彻底地消化和吸收这些成果。之后召开的几次全国性的项目研讨会,其议题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游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项目成果的影响力。而除了上海之外,由省级平台推动校本教研实施的经验极为少见,省级教研部门大多将自己的功能定位于管理和驱动,还没有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的功能,教研员的研究能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就此而言,我们在座的各位所进行的这项工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四、课题研究和工作推进的思路、方法和预期成果(一)推进思路(PPT第6页)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有力地推进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在整体的研究思路需要把握好一个抓手、处理好两种关系、遵循两条研究路线、利用三种研究方法。“把握一个抓手”指的是组织好子课题的研究。为了扩大课题研究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我们确定在总课题下设立若干子课题,本次会议提供的子课题研究题目的指南仅仅是一个提示和参考,正如我们所强调的,校本教研不是别人让我做什么研究,而是我们在教学遇到了问题,需要提供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大家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实际自主确定研究的专题。子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研究任务,省教研室将会颁发结题证书。明天上午,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做具体的安排。希望各个学科教研员和实验学校认真研究开题报告和课题指南,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实际,积极申报子课题。

  “处理好两个关系”指的是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平衡兼顾好重点培育学科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校内研究和校际交流的关系。为了便于指导和联络,在过去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实施了重点培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策略。每个学校确定了一个重点培育学科,这次参会的就是校长和重点学科的负责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验校的所有工作就是仅仅围绕这个学科而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其他学科置于校本教研之外,那样必然会造成重点培育的孤立,“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实施重点培育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用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让重点学科成为整个实验校校本教研的急先锋和领头雁。请在座的校长、学科负责人和省教研员务必理解这一点,在立足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兼顾其他学科的发展。如上所述,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研究。因此,实验校内部自身的发展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时候,我们学校内部遇到的问题,可能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与兄弟学校联合攻关、形成合力。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彼此鼓励,这样在跋涉的路上才不会觉得孤独。这就是组织学科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但我们不能把组织学科共同体作为研究的目的,它只能是促进实验校建设的一种手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梳理出两条研究思路来,其一是实验校内部的问题解决路线,其大致思路如下:(PPT第7页)其二是学科共同体的研究路线,(PPT第8页)

  其大致思路如下:

  (二)研究方法(PPT第9页)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已有的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深入探讨校本教研的本质并确定推进的策略;用行动研究法进入学校现场、深度参与到研究中;用多案例研究法实施并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三)研究的预期成果(PPT第10页)1.开发出一套从省教研室到实验学校的一系列有效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2.利用各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作用,培育一批优秀的校本教研实验校和区域性的校本教研共同体。3.建立全省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作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

  4.形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在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5.形成若干套优秀的校本教研课例集和论文集。五、课题研究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安排(PPT第11页)1.前期调研这一内容我们已经按计划完成。2.第一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开题报告会任务描述:组织第一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课题的开题报告会。议程包括:课题开题报告会;校本教研典型经验展示;以学科组或地域为单位分组讨论研究计划;发布子课题。预期成果:课题开题报告书;课例光盘;论文集;修订各个学科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计划。负责人:李海龙截止日期:2012年11月30日3.各学科共同体的第一次交流研讨任务描述:各个学科分别组织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会,原则上至少本学科的实验校都应参与,汇报交流校本教研的经验或子课题推进的。研讨会可邀请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到场观摩。预期成果:会议报告、课例、论文负责人:赵阳截止日期:2013年5月4.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任务描述:组织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内容包括:典型经验展示;分片区的交流研讨,展示子课题成果、发现问题,明确研究推进的思路和方向。预期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例、论文负责人:杨伟东截止日期:2013年10月20日5.各学科共同体的第二次交流研讨任务描述:各个学科分别组织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会,本学科的实验校都应参与,汇报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或子课题成果。研讨会可邀请课题组的

  主要成员到场观摩。预期成果:会议报告、课例负责人:李海龙截止日期:2013年12月31日6.第三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任务描述:组织各学科校本教研共同体第三次集体交流,内容包括:典型经验展示;分片区的交流研讨,总结研究成果。预期成果:各个学科校本教研共同体的研究报告、课例集、论文负责人:邵水潮截止日期:2014年3月31日7.接受结题鉴定任务描述:讨论并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预期成果:课题结题报告负责人:申宣成截止日期:2014年4月30日同志们,以上我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着重介绍了校本教研的理论观点、发展现状及实践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安排。在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以工作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的必要性,希望同志们在会议之后,根据工作要求和课题研究步骤,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积极行动,深入研究,加强交流,使我省的校本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使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实现工作和研究的双丰收。谢谢大家!(PPT第12页)

  学校教研工作浅谈(2009-10-0211:28:11)转载▼教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成败。教研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研究课标,把握教学方向的重要活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吃透了课标,读懂了学生,正确的理解了新课改理念,学生才能得到全里面的发展,学生的成绩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可见,教研工作非常重要。它服务于教学,在教学中得以生存,得以发展,并能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依赖与教研而提升,没有好的教研,也就没有好的教学成绩。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

  同发展。所以学校应把教研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与教学共同发展。而当前学校的教研工作还存在两个“认识”问题。一、学校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各校对教研工作认识不同,以至于各校教研工作开展情况不同。有的对教研工作认识十分充分,深知它的重要性,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特色,大大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教研工作认识不足的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没有一个长期教研计划,教研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是一团死水。二、教师认识不足,是开展的关键教师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直接的受益者。教师对教研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大部分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认识不足,恩师只是听听课而已,有的连这也不愿意参加。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啃啃课本,抄抄题学生做做,其他的就没有。要讲一堂公开课,得费很大的劲。我们若不去好好学习,又怎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讲课非常精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只有一位学生低头看自己的东西。课后,老师问那位学生为什么不听讲。那位学生说:“我爸爸是你的学生,你讲的内容和所举的事例,他都做了笔记,我看他的笔记就行了。”老师哑然。这位教师尽管课讲得精彩,但他的知识已经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因而算不是一个好老师。老师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顺应社会的潮流,及时充电,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怎么能培养新一代?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以教研为新的突破口,开展好教研活动,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开展好教研活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激发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想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有完善的知道来督促二胺彩虹。各校可以根据新课改,“岗位大练兵,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立本校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它的完成。首先要确定适合本校的校本研训的内容和课题研究的课题,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其次,学校应改变评价教师的标准,通过评价,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能单一的以教学成绩,来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学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教学成绩短期难见成效,关键是否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为新型的教师,不仅教学成绩要好,更要看他的教研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有新的突破,形成的教学理念。教研能力更是一位教师内在综合素质的体现。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知道来保证教研工作的开展,服务于教学,把教研作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开展好教研工作,打造学校工作的新亮点,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的提升。二、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全员积极参与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教研氛围,在学校工作中认真落实好学校的教研计划,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为这项工作的一员—教师要积极投身到学校教研活动中。这并不是为了学校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促进

  我们自身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特别我们正处于课改之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必须认真的学习、研究我们的教学,不然就会被这场革命淘汰。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教死书,这样不会有什么效果,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每位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认真的研究。教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校本研训,听课评课,听课反思,教学反思,读后感,课题研究,网络交流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在活动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把自己培养成教研型教师,从而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学工作提升。学校教研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大家齐心努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落实好。学校要高度的重视,突出这项工作,这是开创现代学校工作的新突破点,新的亮点,是打造学校品牌的着力点,确实提升教师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篇二: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

  中小学校教研活动之我见

  沐浴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最近几年,中小学校的各种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活动恍如一夜之间从校园中冒了出来,并迅速呈现出星火燎原般的勃勃生机。红火开展的教研活动一方面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在某种意义上,它亦标志着基础教育已经步入自觉发展的成熟期。蓬勃开展的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的实施,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意义可谓深远。当下如果到中小学校走一走,会欣喜地看到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许多教师都在参与课题研究,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教研氛围,时时透露着科研强校的雄心壮志。但是如果驻足停留,透过光鲜的表象仔细看下去的话,会遗憾地发现其实我们对教研活动的认识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教研活动的实施还有一定的偏差,这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逻辑的起点,冷静思考: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研活动的内容从哪里来?教研活动的主体是谁?教研活动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的效果如何评价?一.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教与研本应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教学与教研犹如两扇翅膀,平衡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经纬,推动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学研究的认识有失偏颇,总认为那是高校教师、教育专家学者们的事儿,对其退避三舍,只重教学不重教研,结果不仅教研工作无从谈起,而且教学工作也没有起色。这一境况的存在,直接造成了基础教育中从事教学与从事研究的行为主体相对分离,在某种程度上,也拉长了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周期和转化质量,制约了教育实践的发展。课改以来,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直接参与教研活动,从而实现教学与教研的同位一体,以此实现教研兴教、教研兴校,进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目的,这不仅是对教学研究意义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基础教育发展内涵的复位。眼下在中小学校进行的研究活动,让我们看到认识正在转化为现实,也让我们看到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气象。但在私下里与中小学老师攀谈,有人却感慨道“现在学校没有课题很难发展,教学研究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言下之意,有些学校之所以进行教研活动,不是自觉的意识而是无奈的选择,其目的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单纯,而是更多地夹杂了外在的诸如声誉、利益、资源、地位等功利性因素,动机不纯,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学校只是“为了教研而教研”,纯粹是“形象工程”或者是为了应付工作上的检查;有的学校或许还不知道

  1

  教研是为了啥而一味地瞎折腾„„诸如此类的情况为数不少。他们把教研或课题研究仅仅当成装饰学校形象的“外衣”,当成教育教学的附属品,教研活动游离于学校的常态工作,脱离了教研的原始目的,这是非常有害的,也是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的。只有用平常的心态来从事教研活动,淡化教研活动的功利性,把握教研活动的正确方向,还教研活动以本来面目,它才会真正成为提升教学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才会成为推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教研活动的内容从哪里来?中小学校教研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的价值。因此,教研活动的内容应该立足于本校实际,扎根于教学实践,取材于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棘手问题。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难点、软肋、问题和困惑,正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对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假设、尝试、解决,我们的工作才会再上新台阶,这样的教研内容也才会产生真正的实质效应。近年来,随着办学条件的改观,很多中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江苏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清华附属小学等等都是造访的首选去处,三两天的参观考察,带着一大堆的材料和满腔的改革的热情回来了,恨不得立马在自己的学校或者课堂上把人家的做法全面照搬过来,并变成现实。应该说,其改革的迫切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做法是不理智的,因为它忽视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情境化、差异性特点,忽略了对本地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具体分析,其后果只能是在轰轰烈烈中开场,在悄然无声中谢幕。这种超越时空的“嫁接式”改革,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耽搁了发展的时机,教训是沉痛的。还有一些地方和学校,研究什么、改革什么完全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根本不顾学校的实际,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快餐式”、“拼盘式”的研究和改革,什么东西快就研究什么,什么东西时髦就学什么,各种改革的话语、口号和主张走马灯似的更换,让人目不暇接。正如中央教科所田慧生研究员所说:“很多学校的课堂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实验场,一些该传承、坚持的东西没有坚持下去,而所谓的新东西又不能长久。不少学校现在处于一种改革的亢奋当中,同时也处在思路比较混乱的过程中,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并没有形成比较冷静、严肃和富有智慧的思考。”所以,中小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应该是来源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课堂、自己的身边存在或发生的现实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内在生成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教研活动的主体是谁?

  2

  中小学校教研活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教师是研究主体,拥有教研活动的主动权、选择权和话语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既是教学实践者,又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集双重身份于一身。当然,在教研的过程中,如果需要的话,高校的教育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仅此而已,不能越位。如果中小学教师丧失主体地位的话,研究就会陷入被动,就会成为外在于教师的强制任务,不仅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也会影响教师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降低研究的有效程度。反观当下不少学校所进行的教研活动,或者学校领导唱“独角戏”,教师成了观众;或者被所谓的专家所左右,教师成了被指使的木偶,尽管表面上学校也出了不少成果,但并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东西,也没有转化为教师的行为,教研的意义大打折扣。只有当教师以研究主体的身份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时候,教研兴教、教研兴校的初衷才会真正的得以实现。四.教研活动如何开展?中小学校的教研活动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而是基于学校,为了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性研究。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学一线的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下到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教研活动中,学校的领导或教研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努力营造重教兴研的氛围。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宜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尊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体地位,即使采用“自上而下”式的形式,也要获得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对待教研活动的认识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教研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凝聚集体的力量,形成教研活动共同体,在教中研,研中教,同教研,共进步。本着教研服务教学的原则,选择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采用“小切口,细分析,深挖掘,大作为”的理念,实事求是地展开研究。教研的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案例研讨,也可以是课堂观摩;可以是行动研究,也可以是教学反思,不一而足。五.教研活动的效果如何评价?中小学校教研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评价教研活动的效果如何,也应该以这一目的是否达成、达成程度如何为依据来进行评判。如果教研活动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促进了

  3

  学生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研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则无效。教研活动的成果也不在于拿出多少材料,形成什么样的模式、套路,重在看实效。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还包括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只有学生受益了,教师满意了,教研活动才真的做到位了。教无涯,研不止。只要有教学,就会有问题,就需要进行研究。一个问题的解决,一项课题的完结,并不意味着教研活动的结束,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已解决的问题可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问题也可能会随之出现,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关注、研究。要知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儿。

  4

篇三: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

  教研员需要具备的五项基本素质

  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成为教研员?教研员是一个专业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服务

  教师、帮助教师、引领教师、成就教师。他们是一个专业引领的队伍。一个教研员应该是一个比较出色的老师,至少是一个好老师。这是教研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掌握这门科学,必须具备科学的态度。幼教事业的发展是伴随教育研究而发展的。这个学科很年轻。教研工作需要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把科学的、先进的理论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中间的桥梁就是教研。教研工作是扎根于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为了引领教师去研究规律、研究教育方法、研究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常说教研就是教学研究的一个过程,教育研究应该承担起的责任,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引领老师提高专业素质,以促进幼教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最终落实儿童的发展。

  那么,如果一个老师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他是不是就可以成为一名教研员呢?这里就需要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教研员应该具有的素质。

  教研是阶梯性的服务性工作。所谓阶梯,表明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成就教师,让教师不断发展。教研工作就像老师脚底下坚实的踏脚石,教研员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引领者。而当教师获得成就、业绩时,教研员又应该是坐在台下的欣赏者、喝彩者。做教研员要有胸怀,要有服务意识,要有甘为人作嫁衣的精神。

  作为教研员,应该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素质。

  第一,认同作为桥梁的角色。一个好的教研员应该有良好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知

  道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与幼儿园发展的关系,知道自己与幼教事业的关系,知道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教研工作的关注点是研究教师、关注儿童、研究实践、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策略,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引领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最后达到教师的事业与自身的研究事业共同成长的目的。既然教研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是承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载体,支持、合作、引领是教研人员和老师间的理想关系。教研员首先是教师事业的支持者,同时又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合作者。教研人员还应该比老师站得高,并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倾听、分析、思考,与教师互动,通过反馈引领老师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领反思,再观察、再倾听、再分析、再提出质疑,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第二,自身具备教师的八种能力。

  教研要从研究教育开始。既然我们服务于教师,当前教师的需要就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目前,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以前幼儿园教师基本是中师毕业,现在大多是大专、本科,甚至开始有硕士、博士。虽然学历高了,但是教育实践能力与教育水平还不成正比。作为教研人员,我们提出的理念是:要身体力行,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基本功的培养,自身也要具备教师的八种基本能力,即观察了解儿童的能力,与儿童沟通交往的能力,培养儿童常规的能力,备课、组织各项活动的能力,创造利用环境的能力,评价的能力,与家长交流的能力和参与教研的能力。第三,以教师为对象的专业研究能力。

  好的教研要从研究教师开始。如何了解老师的需要,我有以下几个观点。1.了解教师的原有水平。要从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职业道德入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能发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2.要体察教师的困惑。目前,幼教事业发展非常快,教师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体察困惑不能用简单的问卷法去了解,而必须置身于一线教育实践。3.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必须置身于教师之中,设身处地想办法,帮助教师减缓各种压力,包括心理、精神上的压力,甚至是身体上的压力。4.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掌握对于教研工作也相当重要。第四,具备引领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

  专业指导能力指的是教研员能从良好的专业视角来看待问题。通过敏锐观察、客观评价,不仅要懂得欣赏教师,还要能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教研员不能看到问题就马上表述自己的观点,必须学会冷静思考,习惯于问“为什么”,教研员要有一颗探究心,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善于反思。教研人员到幼儿园并不是去“指点江山”,而应该冷静下来先观察、倾听,不断反思,再与老师互动,从而寻求对策和方法。专业指导的要求,就是在互动中求发展,与老师同呼吸、共命运,把教师的困难看作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第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教研工作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要规划全区园所的发展,所以组织协调能力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研员具有平和的心态、有序的计划、公正的态度、良好的沟通、敏锐的观察、善意的理解、准确的判断以及亲和

  的语言和行为。惟其如此,才能做到指导恰当,受到教师的欢迎,让教研工作顺利进行。

  要具备以上素质,必须善于学习、随时积累、不断总结。建议教研员要主动向书本学习、向教师学习、向孩子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做到三个开放。其一,拥有开放的心态。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骜远,扎实工作,力求不断进步。其二,要追寻常态下的研究。作风务实,不图虚名、不图花样,用尊重事实、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待老师。其三,开放、真实的研究过程相当重要。教研员和教师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都需要从实际出发,学会分辨、学会反省,不断地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研员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追求有效的教研成果的过程中,要扮演的角色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领者、欣赏者,还是园长与教师、教师与儿童、幼儿园与家长关系的协调者。教研员面临的挑战就是从自身素质的提高入手,增强教研队伍的力量,明确教研员发展的目标,让教研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

篇四: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

  学校课题方案

  学校课题方案(精选5篇)

  学校课题方案1

  根据上一级领导机关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文件精神,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我校实施教学小课题研究,为了保证教学小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推进,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就是“真、小、实、低、易、近”也就是说,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降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贴近教师、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的田野研究。

  二、实施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

  三、实施原则

  全员参与、以小见大、方案简洁、集体自由、成果多元、实施流程。学校首先要做好全员培训,解决好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认知问题。本着可操作性强同时又相对规范的原则,实施流程包括以下12个环节。

  1、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教师沙龙,交流“课程与教学”当中的问题与困惑;

  2、教师建立自己的“问题库”,并进行自主选题;

  3、教师申报课题(个人-学科组-科研室);

  4、科研室审定;

  5、学科组或年级备课组组织集中开题;

  6、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包括:查找相关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记录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等);

  7、学科组进行问题跟踪,组织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8、科研室组织中期检查与交流(中期报告);9、教师继续进行实践研究;10、教师撰写结题报告;11、学校开展结题答辩与鉴定;12、组织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评价,印发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集。四、小课题研究评价1、评价原则。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行“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态度评价”相结合。2、奖励办法。经学校领导小组评审,评为一等的比例以小课题总数的50%为宜,其余的为二等。如果你的课题材料差,本次不予结题。3、附加价值。教师小课题研究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参考项目、教师绩效评价的加分项目、职称及各项荣誉评定的必要条件。五、组织机构学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暨课题答辩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组长:朱桂华副组长:王庆红、陈太喜组员:殷刚、于祝军、李波

  学校课题方案2

  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教科研五年发展规划为指导,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和陕西教育局“教科研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

  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和教科研水平,切实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

  强化“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意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坚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和文化知识素养,开展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校本培训,培养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让全体教师获得可持续提升。

  1、课题研究:开展“教师教育科研常识”的专题讲座、讨论,邀请专家指导和引领,力争有1~2个市级以上的立项课题,围绕主课题立数个县级、校级子课题;做好自治区级、市级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和结题工作;做到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教科研常识,创造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学习型校园。

  2、教师培训:依据计划,按照以“整体推进、分层发展、协同优化”的基本策略,通过多形式、广渠道、大强度推进教师培训,21年做到每位教师通过校本培训24课时以上,分层培训和上级部门培训达人均24课时以上。通过校本培训和上级部门培训,力争每个专业30%的教师成为校级骨干教师,10%以上的教师成为市级专业骨干,5名以上教师成为石嘴山市学校知名教师。通过师徒结对、教师定期继续教育培训,增加学校专业化的培训,“研究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

  三、组织机构

  组长:薛建

  副组长:朱欣荣

  成员:常江涛、韩瑞

  四、具体措施和工作

  1、营造科研氛围,强化教育科研作用

  通过宣传、参与、督促、检查等措施,强势推进,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实践先进理论,是解决教学教育实际的、现实的问题,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最佳路径,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全体教师相信科研、依靠科研,主动的参与科研。比如:开展学习教科研培训活动,每月两周星期五下午为教师的学习时间,形式多样。再比如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邀请专家、领导来校指导,以教研组为单位一年外出学习一次。再如为教研组订阅《信息快教科研讯息报》,让教师了解教育最新信息。

  2、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依据《榆林市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与工作条例》、《2021年榆阳区教育局工作要点》和我校实际情况,修改完善《镇川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制订学校09年校本培训计划,将教科研有关工作序列化、常规化,“到什么点就做什么事”,利于教师早明确、早准备,提高科研工作质量。

  3、普及课题研究常识,促进教师课题研究意识

  教师课题研究氛围不浓,极大原因是因为教师不懂、不会,觉得层次高深,难度系数大。如果普及课题研究常识,比如每位教师都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及课题研究是解决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疑虑,是教学需求,是为有效教学服务,是为减轻教师负担服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何乐而不为呢?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科研常识”专题系列讲座,做好石嘴山市xx区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工作,且及时向教师汇报课题研究内容及进程。邀请教科研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提高课题的可操作性。

  4、以评比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本学期开学第2个月进行新教师的汇报课展示,举行教师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说课技能竞赛,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案例、专业课教师技能操作评比,在评比、竞赛中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

  五、工作具体安排

  1、理论业务学习:

  a、每学期分发1本业务学习笔记,开放教师阅览室,为每位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搭建学习信息平台。

  b、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教科研培训的活动,邀请领导、专家来校进行《课题研究》等专题讲座或校内教师教学研讨。

  2、专业技能提高:

  a、师徒结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强化青年教师的成长。

  b、以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开展新教师的汇报课活动,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师的教学技能优质课、说课竞赛,教学设计、案例评比,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操作竞赛,开展教研组每月一节的研讨课,一学期两周的推门听课和课堂教学诊断课活动。

  c、落实教师定期下外出培训工作。

  d、邀请其他兄弟学校教师来校指导工作。

  e、收集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汇编成册。3、教研组建设a、定期开展教研组活动:每周两节课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学习时间,每月两次教研组安排的组内交流课和评议。b、外出学习:对于兄弟学校先进的、或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各教研组组织一次外出学习和交流,回校后形成学习调查报告,并组织组内讨论学习。c、学期末,各教研组对活动进行总结。4、课题建设a、开设“教师教育科研培训”系列专题讲座。b、积极组织教研组、教师申报榆阳区、市级、自治区级的小型课题。c、定期召开立项课题会议,做好课题的过程管理,收集、整理课题资料。d、成立校教育科研学术委员会,做好论文评审送交前的指导工作。5、骨干教师培养a、校内、校外结对培养。b、“走出去”学习。c、写教学反思,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6、研究型教师的培养a、定期下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b、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教学科研的研讨氛围。7、评比对于本次学校以上的校本培训为主的教科研活动中,评比出学期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学校课题方案3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致力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

  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决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内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土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因为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三)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学科备课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导处一份)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由学校组织结题。

  四、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统一思想认识。

  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实走一条“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再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途径。

  2.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宋世刚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教导处)教导处成员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学校将把小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列为对教研组评价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内容确保研究的扎实有效开展。

  3.加强对研究骨干和实验教师的培训。分层对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讲述小课题研究的初步构想让各教研组长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发挥教研组长的带动辐射作用以增强全体教师研究小课题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并组织同年级教师认真分析本组、本学科中带有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做好准备。小课题确立后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大致包括:课题名称、参

  加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研究进度计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4.建立小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它有别于专家层面上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其进行动态修改和论证。为了使小课题的选定更科学研究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易于操作每月分别组织召开小课题研究讨论会。针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讨论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把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来使一个个问题更加明朗使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小课题研究扫清疑惑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5.开展小课题研究评比竞赛活动.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1是开展上展示课活动。要求每学期各备课组要推选一人上体现小课题研究成效的展示课。2是开展说课竞赛活动。由执教教师紧扣所选定的小课题向评审小组从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接受评审小组评价和质疑.3是开展听评课活动。要求执教教师紧扣小课题研究内容对所执教的研究课从教学流程、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小课题实施策略、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6.切实搞好成果鉴定.为了验证小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和有效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领导小组将对各教研组实验教师研究情况和进程进行考核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并结集编印。

  五、研究预期成果

  1.提交校本小课题研究工作小结一份。

  2.每学年提交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案例专辑总结出具有指导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3.建立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小课题研究探索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4.收集整理我校小课题研究成果系列材料。

  5.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六、保障措施

  在保障常规教研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学校划拨专门经费提供专项支持。

  学校课题方案4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学生学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因此,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倡导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交流、课后拓展。

  2、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上阶段试行课堂发展性语言评价的实验,已形成了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学。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窄,见识少,因此制定五个“W”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题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决定课题研究内容。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办校水平、师资力量、学生实际能力,确立了学校总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这五个“W”指的意思如表所示:

  Know-what

  (学什么)

  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

  理解所学的知识

  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Know-why

  (为什么要学)

  从个人生活实际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提出所学知识有关含义与什么相关的推测已有知识经验的推测引起争议Know-how(怎样学)从各种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从知识的意义出发寻求运用知识、经验与新知的关系对怎样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与选择Know-who(与谁交流)信息的交流(信息-筛选-获取),生生合作、师生交流Know-where(何处搜集,用在何处)搜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实践调查、电话、网络),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的交流整个学习内容具体可以这样操作:课前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师生分别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课堂师生交流-课堂生生讨论-课后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目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分别申报和实施子课题(见下表)。学校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建立在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科课题负责人学校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朱世文数学科整合农村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黎素清语文科勤积累促写作谭炳森英语科小学英语双自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李桂源科学科农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的研究吴小勇三、课题研究目的

  运用此模式,进行课前准备,课中体现,课后拓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此模式相关的五个“W”,使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源于生活,当然更要用于生活。因此,该模式的确立就是为了使教师与学生建立爱教乐学、和谐民主、互动发展的师生关系,并且创设一种多参与、多搜集、多交流、多探讨的乐学课堂情境。

  四、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1、这个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形成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模式做到了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将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与师生的互教互学,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不以教师意志而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这个教学模式建立,改变部分教师“教教材”的现状,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准备于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终身。

  3、课题方案中提出的问题就是解决执行新课程中教学目标把握的两种偏差:

  (1)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过程。

  (2)只重视课堂形式,而忽视对知识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施全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理论,并以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补充完善。

  1、全体发展的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能力培养的原则。本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活泼有序的学习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评价、勇于创新,实现“让知识走进生活,让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的目标。

  3、师生互动和谐的原则。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转变,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4、个性原则。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点、语感基础、地区特性、学习环境的现实,适当调整课题的宽度和纵深度,以便更本质地进行课题研究。以实验班及其人员为典型例子,分阶段,有重点地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内容,收集具体材料,包括课堂实施方法、步骤,整理分析个案,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不足,形成自己理论。

  六、研究阶段步骤

  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21年10月至2021年3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21年10月至2021年2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共识、明确研究目的和方向,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确定课题内容,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进行可行性审定,并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课题立项。

  2、实施研究阶段: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为实施阶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意识和有关理论。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五个“W”教学模式学习体系方案,学习计划,促进全员参与。开设试点班,选择实验教师,以“五个W”教学新模式为主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内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周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汇报,对每一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并以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为主要手段,进行过程心得体会及小结。以此构建五个“W”教学模式体系,促进学生敢于交流,乐于自学,善于学习五个“W”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3、总结阶段:2021年9月至2021年3月为总结推广阶段。这阶段主要是整理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和各类活动记录情况,召开结题会议,分层结题,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优秀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科研促教研,科研兴校”学校特色办校的发展目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全体行政人员均为课题小组成员,学校的总课题由主抓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落实。分管学科教学的行政领导分别担任学科子课题负责人,做到领导重视、全局规划、统一指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我们选择的课题小组成员,从年龄上看,青壮年与青年的结合;从教科研业务水平上看,是经验型与探索、创造型的结合。

  3、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将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个人教研成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等结合起来,从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影响力设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经费保障。学校从学校的经费拨出一定的科研经费,专门保障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开展。

  八、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

  预期成果:撰写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教学设计等,各个学科并形成具有本科特点的五个“W”教学模式。

  预期完成时间:2021年3月。

  九、最终成果及其应用

  形成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能自主地搜集知识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一批年青的教学骨干教师,特别是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将试点班教师的优秀课例制成VCD,进行交流,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课题方案5

  为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全市小课题主持人的研究精神,根据XX市教科所2021年12月22日文件关于加强小课题研究的动态化管理,我校已上传小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名单,以加强小课题的过程化管理。

  一、小课题研究方案检查时,有部分方案没有按时提交,本次征文我校所有的课题组均按时间要求及时上传(时间要求是20xx.11.xx),小课题研究工作比较繁琐,但最后结题必须积分规定分数才能结题,衷心希望各课题组对有关要求认真对待,否则工作做了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题主持人要认真阅读XX市教科所“20xx-20xx学年度XX市小课题研究时间表”,严格按课题研究时间表完成课题任务,年级组长,成员之间要随时相互提醒。教科室不再电话通知,参看学校博客及市教育科所博客。

  二、为及时了解市教科所对小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请各主持人每天能及时浏览XX市教科研博客,内有详细的相关要求,更有利于各课题组工作。

  三、所有博文如果上级没有特殊要求,请上传者必须按学校文档要求正确美观编辑,以免影响成绩。本次征文有的主持人打分较低与此有很大原因,要原创,不要抄袭。

  四、为让各课题组成员了解小课题相关文档评分标准,了解自己打分情况,附表1和2是通报上次检查我校市级课题实施方案和小课题征文的得分情况。成绩不理想的请接受经验教训。

  五、有的小课题组已上传多篇文章,为更方便市教所针对性检查,以后上传文档时,教科所要求上传的一定要在上传博文时,题目上标出,如本次上传时,可在最后上边文本框中定写“小课题征文”,下边正文中把题目与内容编辑完整。

篇五: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

  教师(jiàoshī)个人如何进行校本教研

  一、校本(xiàoběn)教研的概念: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以及(yǐjí)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培养教师的校本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校本”,即“以校为本”的意思。“校本”(school-base)早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为欧美等国教育界所关注与探索。“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校本”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所谓“校本教研”,是指各级学校(主要指中小学)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

  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

  二、校本(xiàoběn)教研的基本特征:

  “校本教研”是顺应时代变革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校教育科研形式。目前,“研究性的学校变革实践”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发展的主旋律。在“新基础教育”的创始人叶澜看来,这一实践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质:第一,它是内含变革理论的实践;第二,它是超越经验的实践和具有更新指向的实践;第三,它是创生性的实践,它将实践后的反思指向变革成败的原因,并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第四,它是将研究的态度、意向和内容贯串到实践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实践。如果一所学校在上述(shàngshù)四个方面有了整体性的改进和突破,那么它就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型和超越,使自身的管理实践成为“研究性的

  学校变革实践”。

  三、为什么要倡导校本教研?

  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理由:首先是为了与以下两种教研区别开来。一是与“非校本教研”区别开来。二是与大学教师的教研区别开来。不能以大学教师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教研,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大学研究的目的、要求和手段。“校本教研”是“草根研究”,是“扎根研究”,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其次是为了与已有的各种“校本培训”相配合,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从而使校长和教师都具备这样的本领:既能够将自身的实践经验理念化,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实践化。第三,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其中教师的发展最为关键。通过“校本教研”,使教师学会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和研究自我,使研究的意识和态度成为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一部分,使教师学会自我更新:一是养成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己对时代变化、学生状态和教育变革的敏感性和研究兴趣。二是理清头脑中的传统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使新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实现统一。三是培养自己勇于探索、不断实践、乐于创造的精神和体悟与反思自身改革实践的能力。四是提高形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自觉性,练就新课程

  实施前提下教学改革和班级建设所需要的新的基本功。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在进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始终将生命的价值和研究生命成长放在所有活动的中心。这意味着,在所有的“校本教研”中,研究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是核心所在(所谓“教师”,就是迷恋(mìliàn)生命成长的人,是把

  研究生命成长视为己任的人)。

  四、教师如何进行(jìnxíng)校本教研?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作为教师教育生活一部分的校本研究,究竟(jiūjìng)应该怎么搞?

  理念(lǐniàn):要有强烈的校本意识我们一提研究就觉得高不可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就在于他常年坚持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他有这样一些做法:第一,作记录,包括跟踪观察笔记、听课笔记、教育日记等。他认为,这些记录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可以得出概括性的结论(jiélùn);第二,为推动教师的教研工作,做出组织上和时间上的安排,并设立若干教研小组,规定隔周星期一的校务会议为研究性的报告会或讨论会(形成制度);第三,确定教研主题,如研究儿童的个性及全面发展,研究教学规律,研究具体学科的学术问题等。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就是一个勇于探索、善于研究和不断创新的校长。他一生撰写了40多部教育专著、600多篇论文,而且把帕夫雷什中学办得有声有色,成为“活的教育学”。这充分说明,基层学校的教研天地非常广

  阔,教师的以校为本的研究大有作为!

  起步:带着问题学习、实践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不好解决。如: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何处理?问题学生如何“矫正”?课堂上要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应该怎样?等等。我们可以翻阅杂志等资料,看看专家或他人写的东西,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甚至“依葫芦画瓢”。虽然有“人云亦云”之嫌,但长期坚持,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学会专家们(或他人)研究的方法,为自己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看得多、学得多,日子久了,我们就会慢慢形成一种批判意识:专家写的东西就是那么回事!有些“成果”似乎还有点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写作、研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特别是要对着人家的成果,反思自己。比得多了,总能找出差距。要想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证明自己,最直接的办

  法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坚持搞教研、坚持写随笔。

  尝试: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紧紧抓住实践中的困惑困惑即问题。一切研究都源于问题,而校本教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具备从司空见惯的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选题的能力。校本教研的选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来源:(1)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问题中选题。(2)从教育工作的反常现象中选题。如教师职业责任感滑坡问题,教育方法的定型化现象与改造问题等。(3)从教育争鸣的热点中选题。如结合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讨论,探讨如何平等地对待学生的问题;结合创新教育的讨论,探索如何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问题等。(4)从教育生活的“边缘地区”选题。如宿舍生活的内容和教育方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法问题,学生绰号的来源与传播效应问题,厕所文化现象的两面性问题等。由此看来,校本教研的题目蕴藏于实践中,而题目的确定是要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与分析的。题目一旦确定后,就要努力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

  的问题。

  思考(sīkǎo):学会全面看问题,突破定势思维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研究的关键在于“出新”,而“出新”的要领在于思维上的突破。只有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新思想、新内容、新形式的问世。这就是(jiùshì)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思维上有了突破,才会逐渐进入独立开展校本教研的阶段,才能最终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栅处”的豁然开朗的心境。要在思维上有所突破,关键就是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问题,才能拓宽思路;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同一问题,才能看得全面;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才能富有见地;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系

  统思维等多样化的方式看待各种问题,才能生发出新的观点。

  提升(tíshēng):有“实践”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实践”,使思考与研究(yánjiū)成为一种生活形式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活动,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是有“实践”的“思想”。反过来,我们不能等米下锅、守株待兔,要学会找米下锅、主动出击,找到适合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的道路,即有“思想”的“实践”。还要有对“思想”和“实践”的反思,并付诸新的实践。要使思考与研究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形式,就要求我们:(1)养成敢想——爱写——善改的习惯。校本教研行为具有双重转化的特性,首先是现实教育生活向研究者主体认识的转化。其次是研究主体的观念、感受向文本的转化。我们要养成敢想、爱写、善改的好习惯。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敢想,就是要具有一种“不怕失败,不怕露丑”的精神,不受框框束缚,对自己确定的问题大胆想象。爱写,就是要经常练笔,把自己想到的东西,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善改,就是要不断提炼,把成果改得更完美。如此常写、常练,常练、常新,自然会形成优秀的研究成果。有时,研究成果初步形成后,不妨作个冷处理,放上一两个星期再改,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在研究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急于求成。初学研究,可以先思考些小问题,写些短文,有新意即可;然后再慢慢思考大一点的问题,写长一点的文章,形成系统的思考。(2)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持之以恒,是校本教研出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搞教研,就得冷板凳、热板凳都坐得。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不懈,细水长流。当然,教研的契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许评职称就是一个起点,抓住它,坚持下去,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时刻准备着,当机遇来临时,你就成功了。”这对我们的校本教研不无启迪。(3)理解学生和热爱教育是关键。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对他们身心发展的深切关爱,是校本教研不竭的动力所在。正如卢梭所说,“热爱能够弥补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爱。”总之,要使自己不断得到发展,专业得到不断提升,必须不断学习,以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

  断实践,以丰富自己的各种经验;不断研究,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准。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五、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应该(yīnggāi)注意一些什么?一是观念上的问题。二是要避免把研究外在化:特意摆出个研究的架势,研究一番后便将问题扔到一边,研究没有实现(shíxiàn)日常化和内在化。三是避免把研究庸俗化:目的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和评比等。四是要避免把研究抽象化和简单化:把研究等同于写文章、做课题,把研究的成功等同于论文发表和获奖。五是要学会合作,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实现学术民主、求同存异、

  思维创新、信息交换。

  内容总结

  (1)教师个人如何进行校本教研一、校本教研的概念:教师专业化的提出以及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2)所谓“校本”,即“以校为本”的意思(3)理念:要有强烈的校本意识我们一提研究就觉得高不可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4)题目一旦确定后,就要努力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5)我们要养成敢想、爱写、善改的好习惯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篇六: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一、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自我反思•(二)同伴互助•(三)专业引领•二、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教学型教研•(二)研究型教研•(三)学习型教研

  •一、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校本教研

  •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

  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功能: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

  1/39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本教研是学校文化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渠道。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

  •1、“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其中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校本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在学校中”: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对自身的课堂实践不断地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解决现存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认识论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

  2/39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2、“校本教研”是一种研究方式•“校本教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的内涵

  是行动研究,它区别于一般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研究。

  •行动研究更强调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相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研究具有情境性、非线性、多元生存性,是在行动中不断改善行为的过程。

  •它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行为的改善.

  •3、“校本教研"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像力的不同个体

  ——学生,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

  •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

  •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3/39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而在实践中展开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改善自身的行为而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

  •4、“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

  •(1)“校本教研"是一种“唤醒”•(2)“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3)“校本教研"是一种“视界融合"•(4)“校本教研”是一种“对话文化”

  •5、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基于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①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

  重要抓手。

  •②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

  4/39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2)在学校中

  •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

  •所以,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3)为了学校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

  •6、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行为方式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人与自我的关系)

  5/39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人与人的关系)

  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人与“书”的关系)

  •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

  •1、自我反思。

  •2、同伴互助。

  •3、专业引领。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

  建立自我反思的制度,

  养成独立思考和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我思",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激发,使教师不断回归自我,寻找自我,构建自我;

  •反思是“后思",是事后重新体验原初的经历,一个不同于原本的再造,以“换个角度,换个思路"寻找新的可能性;

  •反思是“否思",重在对自己观念和行为的检讨、批判与更新,

  6/39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通过自我解构,重建自我,超越自我.

  •经验+反思=成长

  •经验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量的积累)•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最根本的机制。(质的

篇七: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

  .

  •一、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自我反思•(二)同伴互助•(三)专业引领•二、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教学型教研•(二)研究型教研•(三)学习型教研

  •一、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校本教研

  •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

  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功能: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

  ..

  .

  •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本教研是学校文化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渠道。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

  •1、“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其中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校本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在学校中”: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对自身的课堂实践不断地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解决现存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认识论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

  .

  •2、“校本教研”是一种研究方式•“校本教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的内涵

  是行动研究,它区别于一般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研究。

  •行动研究更强调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相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研究具有情境性、非线性、多元生存性,是在行动中不断改善行为的过程。

  •它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行为的改善。

  •3、“校本教研”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像力的不同个体

  ——学生,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

  •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

  •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而在实践中展开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改善自身的行为而不断

  ..

  .

  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

  •4、“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

  •(1)“校本教研”是一种“唤醒”•(2)“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3)“校本教研”是一种“视界融合”•(4)“校本教研”是一种“对话文化”

  •5、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基于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①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

  重要抓手。

  •②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

  .

  •(2)在学校中

  •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

  •所以,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3)为了学校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

  •6、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行为方式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人与自我的关系)

  ..

  .

  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人与人的关系)

  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人与“书”的关系)

  •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

  •1、自我反思。

  •2、同伴互助。

  •3、专业引领。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

  建立自我反思的制度,

  养成独立思考和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我思”,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激发,使教师不断回归自我,寻找自我,构建自我;

  •反思是“后思”,是事后重新体验原初的经历,一个不同于原本的再造,以“换个角度,换个思路”寻找新的可能性;

  •反思是“否思”,重在对自己观念和行为的检讨、批判与更新,通过自我解构,重建自我,超越自我。

  ..

  .

  •经验+反思=成长

  •经验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量的积累)•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最根本的机制。(质的

  飞跃)

  •反思的实质:自我对话(本我、自我、超我),是教师内在的

  觉悟、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深层的体验,“教学自我”的建构。

推荐访问:教研是一种扎根教育实践的什么研究 是一种 扎根 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