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9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29 14: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9篇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思路框架本实验以上述理论作依据注重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条件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9篇,供大家参考。

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9篇

篇一: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思路框架本实验以上述理论作依据注重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条件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指导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和现代教学设备作用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有层次地开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开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自主互助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㈠背景分析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开展深层次地改革。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大力开展信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才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它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从小学开始培养少年儿童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国家信息化,为培养大量各行各业需要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基础工程,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但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的信息素养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纵观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原来的计算机课程的影响,在传统课堂中开展,教师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所谓的信息技术,以考试为指挥棒引导信息技术教育,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2、随着信息素养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资源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高速增长令人难以预测。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整合,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3、目前,中小学教师中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⑴教育观念保守,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匮乏,或者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⑶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操作环节,不能与基础教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并没有落到实处。4、目前,网络教育正蓬勃开展,如何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探索出适合不同情况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等同于计算机课的教学。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大纲的制定、教材编辑到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等,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地点上看还是教室、机房轮流转;形式上看还是班级授课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内容上看各年级各种教材都是雷同的。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士足够的重视。据此,我们拟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㈡研究的目的意义我们认为,在信息考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

  2、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也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也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充足的空间。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找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二、课题界定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

  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从小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性和小学生直接经验较少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开设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信息技术课,优化学校信息环境,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从信息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素养的阶段发展模式展开研究,让学生通过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阶段的培养,初步达到上述要求,为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三、研究综述㈠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学习资料,借助与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交互,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该理论强调:⑴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⑵情境对意义建构和学习的作用;⑶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⑷教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⑸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激励和帮助;⑹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独立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而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在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3、儿童心理学理论。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学龄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发育生长最旺盛、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是行为习惯,态度,技能,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现代教育特点,在这个时期内尽早开展信息技术启蒙教育,进行信息素养的早期培育,直接关系到个体以后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4、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㈡思路框架本实验以上述理论作依据,注重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条件,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指导,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和现代教学设备作用,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采取多种形式激

  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有层次地开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开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自主——互助——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四、研究目标1、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进行小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的探索。全面提高信息素养。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发展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通过实验构建在小学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3、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发展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4、探索儿童信息素养启蒙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撰写出具有教高水平的实验论文和经验总结,并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五、研究内容㈠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信息兴趣的培养研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现实中,计算机高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电脑方面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刻苦努力的实践操作,就会日见成绩。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后,就会更加精神振奋,乐此不疲,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信息技术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必须了。㈡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信息意识的培养研究信息素质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切实提高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水平及实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个长期的、任重道远的但又是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实践刚刚开始,但方向是对头的,前途是光明的。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1、强烈的信息获取意识。具体表现为: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有正确的理解,具有强烈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遇到问题能想到是否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善于将信息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联系,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懂得自觉学习,能主动积极地去吸取新信息和研究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等。2、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包容万象、良莠交杂,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往往无法能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等等各种现象。这对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做到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应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参与意识,主动和学生进行多渠道思想道德信息沟通,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课外辅导、思想教育。让自己和学生都有能安全地在网络环境中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㈢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各项信息能力的培养研究1、信息处理能力。最初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几乎都认为其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处理,其内涵包括从采集信息到发布信息的整个处理的流程。早在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

  素养总统委员会”就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我国学者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恰恰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采集信息包括: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包括;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发布信息包括;表达信息、发表信息、表现信息、呈现信息”。

  2、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主要条件,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人群、社区、民族、国家乃至抽象或具体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是基于人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文字的产生、印刷技术的发明到计算机、因特网的广泛运用,都说明了信息技术产生的原初动力是源于人类信息交流的需求。3、信息问题解决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人性化改革的浪潮,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不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象牙塔,也不是只被少数社会精英所掌控的稀缺资源,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教育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人的发展也需要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而言,只有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社会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巨大价值。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了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

  4、信息文化多重建构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科学范式的革命,更带来了文化范式的革命,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面临着全面转型;社会需要重建文化体系,个体也在重建文化体系,这种重建是一种多重建构。多重建构既意味着建构主体的多重,也意味着被建构者的多重,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也意味着建构内容、方式、途径、结果等全方位的多重。无疑,信息技术教育是进行这种多重建构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教育经过多重建构所形成的是信息文化。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培养方法的研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实现,其途径是多方面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1、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都采用电子文本教材,借助于一个网络教学平台,以任务为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起到的是释疑、点拨的作用。2、完善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学习。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3、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信息素养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改变计算机课程中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提倡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以及自主性学习。4、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信息技术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需要反复、经常的练习、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例要控制好。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其它

  时间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技能。5、加强学科整合——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

  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应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又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㈤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1、注重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某种松散的、自由的谈话方式,以及随机地观察、阶段性的问卷调查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提供帮助、指导或改进教学方法。2、学习评价在评价的主体、方式上的改革。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借鉴了Intel未来教育的评价方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六、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同当前的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联系,我们抱着科研促教改的指导思想,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将科研与教改紧密联系起来,采用整体构思与单因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本实验有序、有效地开展。具体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教学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2、调查、检测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3、行动研究法: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七、研究的时间安排㈠启动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1、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对实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3、制订审定子课题研究方案。4、建立实验档案。5、完善校园网工程。㈡实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0月)1、分科组、分年段开展实验。2、问卷调查,分项测验,发现问题,调整实验内容方法。

  3、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4、教学活动观摩交流,学生信息能力展示交流,教学经验推广应用。㈢总结评价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1、撰写各子课题结题报告,收集成果材料。2、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邀请专家组鉴定。八、实验的条件保障1、我校已建立了校园局域网,有100多台电脑免费开放上网。有小学各学科教学软件资源库。有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计算机室。2、学校网站将根据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内容,定期更新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相关联的网上资料,使学生能根据各自需要开展信息技术学习。3、学校曾多次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实验课题,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总结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4、学校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现代信息技术过硬,学科教学水平较高,改革意识强烈的实验教师队伍。这将成为实验成功的根本保障。九、实验预期成果1、汇编《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个案分析》集2、撰写课题实验结题报告。3、开发一批较高水平的CAI课件,制作三至五个优秀课例。4、评选收集一批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创造的电子作品和自己实验、撰写的实验报告。十、参考文献1、《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郭普渡2、《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王旭卿《外国中学教育》2000年第2期3、《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应学俊4、《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宫淑红、桑新民5、《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组冷国华6、《信息素养——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许世红

篇二: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的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模板

  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可参照执行):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是课题最高度的概括。

  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名称要准确、规范名称要新颖名称要简洁、精练

  二、课题提出:课题的提出也叫课题的确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三、指导思想和研究依据:指导思想:就是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教育理论,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例《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指导思想:本实验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与深化的实际,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高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依据:通常包含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四、理论假设与变量界定:理论假设:即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

  先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理论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第一、明确。第二、新颖。第三、合理。第四、可测。理论假设:例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理论假设:通过初中语文网络资源的开发,将网络资源与初中语文课程结合,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变量界定:《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变量界定

  自变量:初中语文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因变量: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质量。干扰变量及控制:实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教学水平等素质、学生基础、学习时间;实验班学生采用平行班、严格控制学习时间及作业量等。五、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再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开发建设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系统的网络课程资源。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六、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研究方案中一项重点内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中研究对象有两种:一是人,二是物。七、研究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具本操作项目,是实验操作自变量的载体。它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假设、目标和对象确定的。八、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可分为:

  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统计法等。

  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另外,工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方法的补充。下面对各种方法作以介绍:实验法: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环境下,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例:《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变量关系分析:自变量:数字化环境。因变量: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干扰变量:教师素质、培训措施、奖惩制度、信息化环境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的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交谈、答卷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对观测、调查和实验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统计检验、分析与解释的原理与方法。九、研究目标检测体系: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要建立科学、规范、可行、可测的研究目标检测体系。如何建立研究目标检测指标体系,就是对因变量进行层级分解,使之更加具体化。尽量细化成一、二、三级指标,直至能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验为止。检测工具和方法包括:测验:包括课外测试、阶段性测试,最终测试等,主要用于检测研究对象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情况,是检验研究结果的主要工具。观察:主要通过外显行为的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情绪、注意力等情况。

  问卷调查:主要用于了解研究对象不易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心理、情感、态度、意志等情况,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验目标设计出有一定深度的问卷。

  作品分析:主要用于对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作文、考卷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其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思维行为等。

  十、研究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包括:1、研究周期(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2、实验阶段。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也可再分为:第一研究阶段、第二研究阶段)、总结阶段。十一、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例、专著、教学资源、课件等多种形式。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包括三个方面:即课题指导小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十三、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包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培训、制度建设、过程管理、经费来源及其预算、研究环境建设、奖惩制度建立等等,要逐条列出。注:申报人可根据学校或现有的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不拘泥于形式,论证条理清晰、说服力强,避免胡编乱造、条理混乱。此文可用于国家级、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的书写。

  静海电化教育中心2017年11月

篇三: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校本课程信息化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界定。“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合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个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能够与专家合作,但不使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实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合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本课题使用的“校本课程信息化”这个概念,综合了国内理论界对此的各种表述,我们认为“校本课程信息化”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组成部分的智能化。信息化教学资料这里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有的校本课程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等。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的功能,它与资源组成的构成相关联,是我们理解学习资源概念的结构性视角。教学环境不但仅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实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教学环境是学习者使用资源展开学习的具体情境,体现了资源组成诸要素之间的各类相互作用,是

  我们理解学习资源概念的关系性视角。二、研究背景与意义。1.研究原因。(1)从主题内容上看,内江市第十一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刚刚起步,现有

  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学科活动以及学校传统活动联系紧密,但仅仅仅仅这些活动的衍生物,部分主题显得大而空,系统性、规划性、实用性比较差。此外,现有的一点校本课程教学,也很少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形式较落后。

  (2)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显得比较陌生,缺乏相对应的知识与水平,校本课程的开发专业指导与培训还显得不够到位。

  (3)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未能开发出一些颇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从整体上看,学校校本课程还缺乏课程规划,课程门类单一,课程实施水平偏低,课程评价脱节,规范性显得不足。

  2.研究背景。校本课程设计和相对应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综合来看,国内外当前在校本课程这个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3、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当前,国内外有专门研究校本课程的,有专门研究教学信息化的,但将二者结合研究的很少。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校本课程信息化研究”,即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部分的信息化研究,有望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创新之路,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三、理论依据1、杜威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刘国正指出,校本课程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校本课程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本课题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把校本课程信息化研究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社会成为学校”,凸现内江市第十一小学校人文特点。2、后现代课程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勾画了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框架。自组织是指自然或客观事物本身自主地组织化、有序化的过程。他认为,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校师生研究的校本课程信息化正是自组织的过程。3、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施瓦布与斯腾毫斯的“实践课程模式思想”,强调实践的课程哲学思想的终极目的是实践兴趣,它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在此理论指导下,本课题提倡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四、研究目标1、充分利用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出一

篇四: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界定

  一、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类方式、工具与技术的总和。该概念强调的是从哲学上论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搜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类技术之和。该概念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进程的一样明白得;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运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类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式,对图文声像各类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利用的技术之和。该概念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各类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和教育价值是它的核心特点。

  3、信息化教育资源包括的内容

  从知识治理角度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资源确实是一些静态的、客观存在的信息资源,依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标准》的规定,信息化教育资源要紧包括以下几类:

  (1)媒体素材:这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大体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这些素材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也能够以散件形式建库,由教师或学生依照需要进行富有制造性的组合。

  (2)题库:是依照必然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运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些课程知识点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成立的教育测量工具。

  (3)试卷素材库:是指各门课程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课件与网络课件:是指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依照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程课件需要能在标准阅读器中运行,而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与大伙儿共享。单机运行的课程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运算机上运行。

  (5)课程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6)文献资料:是指有关专业学科课程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7)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课程最常显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是指列出某一课程中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份:按必然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4、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①、课堂讲解演示

  ②、发觉学习

  ③、研究性学习

  ④、合作式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显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普遍应用为特点的进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展经历了运算机教学实验、运算机辅助教学、辅助治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进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进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先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愈来愈深刻地熟悉到:丰硕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腕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眼前的现实问题。咱们想从“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样的规律和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要紧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以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进程,建构进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一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一个个体能够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明白得,每一个人都依照他们的方式明白得知识的一部份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纳以下的教学原那么:(1)采纳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势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教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忙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加倍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教授,他们能够加倍主动。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半途径、方式、效益。

  (3)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试探与策略

  (4)信息化教育资源在综合课程(品生、品社、科学、综践、体美音)教学中的方式、作用。五、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覆盖省颁课程标准的所有课程。六、课题研究的预期功效一、预备时期: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负责人:宋伟强)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汇编(负责人:宋伟强、郑向阳)二、实施时期课题研讨课(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颜彩燕)中期研讨资料、论文汇编(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公布课、案例、反思、课件交流(负责人:宋伟强、颜志财)3、总结时期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反思汇编(负责人:黄顺锋、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课题总结(负责人:潘亚民)七、课题研究的时期功效一、2020年3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资料汇编成册。二、2020年4月,中心小学刘育真教师指导学生林碧海参加泉州市“一凡书城杯·感恩责

  任、欢乐健康”寒假电子贺卡制作评选活动荣获三等奖。

  3、2020年5月,文明小学叶燕惠教师参加永春县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

篇五: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

  计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形向列位领导、专家和教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进展进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贮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和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普遍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硕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建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制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成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类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利用进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深切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能够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硕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咱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一、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为素养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搜集信息,处置信息,实现发觉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讨和发觉,这对创新人材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进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授取得,而是学习者在必然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忙,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取得。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的熟悉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进程彼此作用的结果。依照这种观点,学习进程被说明为每一个人依照自己的态度、需要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体会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进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体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再也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同意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三、研究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腕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分析:国家教育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

  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使劲度;我校即将成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切,现代技术专门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普遍的应用。

  五、研究内容

  一、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理论部份: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式。

  运算机、网络操作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运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二、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腕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以后教育培训体会,采纳任务探讨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一起窗习和研究。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式、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六、研究方式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要紧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要紧采纳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体会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式。七、研究步骤和内容

  第一时期(2007年12月----2020年1月)申报开题前期,咱们结合“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搜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利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十二月底,咱们召集各年级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听取意见,组织学习新课标等理论材料,让教师初步熟悉到:“一名现代化的教师,除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素养外,还应具有基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教学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新的诉求,应该是传统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师能力的拓展和

  延伸,而不该该是一种摈弃和替代。”要求他们抽出时刻学习试探:“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缺点?

  二、此刻,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那个进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踊跃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时期(2020年3月——2020年7月)课题实施尽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形看,仍然处于低级时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咱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效劳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有了必然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同意远程培训,能够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不受空间、时刻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咱们不断地增强信息技术培训。第三时期(2020年8月----2020年9月)总结提升功效展现时期我校教诲处依照培训打算,每一个月开展一次培训活动。通过三年以来的培训,我校从青年教师“目前已经把握的信息技术情形”、“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形”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成效”对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咱们发觉绝大部份培训教师都有了专门大的提高。

篇六: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

  总结研究报告

  一、课题标识及简介《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是我校结合教学实际于

  2017年10月提出并申报的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一年来,在区教

  研室、电教中心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辐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课题研究工作富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预定目标。

  该课题是根据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旨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自主精神”,从中发展每个人个性,变“学会”为“会学”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项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简单地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集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其内容结构主要是: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的“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最后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核心理念。1、在新课改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主性学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感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注重常态化的实验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转变教师经验教学为科研型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培养出一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科研工作的骨干队伍,对于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保证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是改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工作及学习的能力,大面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课题研究背景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

  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自主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重点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

  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本课题假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使学生扩展感知时空、激发质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及时反馈调节,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2)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体现,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些智能可以培养和加强,也可能被忽视或削弱。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以往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认为的智能仅以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验研究在哈佛大学“零项目”的推进下,已建立了一套从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完整操作模式,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都采用这一模式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以上两种理论所提出的主要理念基础上,我们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明确了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掌握方法,培养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因此课题研究方向和目标必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渐进性。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基本原则、思路方法和手段途径(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1)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实现。(二)课题研究的原则1、教学性原则。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2、合作性原则。“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的教研形式尤其需要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面对课题,或彼此协调、合作形成信息环境的营造,或实践探索交流形成模式雏形的共识。(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1、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进行教学实践。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我们对自主学习的深入思考,结合教学实际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2、以课例为载体,积极开展课堂研究活动。每学期,我校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活动,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知识整理大比拼;成果展示等。(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面向本校3~6年级全体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行动研究法:一是制定计划,即根据教学需求拟定研究目标和试验对象;二是实施研究,即教师培训、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三是研究反思,即分析讨论、阶段总结、找出问题和改进策略;四是根据反思结果拟定新的研究目标、任务和计划。2、问卷调查研究法:是指以预先设计的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用书面提问的方式,通过被调查者的回答来收集资料,通过研究分析调查资料,揭示事物的规律,找出方法。做法是:调查我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能力与创新等。调查的方法有:座谈会、问卷调查法、问题测试法,收集第一手真实资料,对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省力、信息量大、便于统计、结论客观。3、实验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按照研究目标恰当操作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及时观察因变量(学生群体及个体出现的研究效应),有效控制无关变量,确保研究的准确度、有效度和可行性。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由点及面,了解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5、统计法:就是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手段与途径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研训一体化的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就必须对教师加强培训。我们认为,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有效模式进行课例研究,能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提高教师个人的素养。广大教师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个人的素养。在研究中我们将努力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把眼光放长远,为有效备课做出努力。具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求参与实验的教师认真在专业领域多进行钻研,大量阅读专业期刊,多听优秀课例,多参与各级各类研讨交流活动。二是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丰富自身学养的学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2、开展“构建模式”研讨实践。同一年级承担同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除去一个班级,其余教师自主备课,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最后一位教师备课,探索更有效的备课途径,促进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定期开展研讨。我们将把课题组活动的时间固定为每周一次,借助本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发挥本校的已有优势,采取骨干引领、同事互助等形式,在观摩与交流、反思中使每个教师在研讨中成长。活动时确保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记录,使参与研究者从中受益。4、充分利用专家资源。根据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需要,聘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作学术报告,和教师们一起共同研究探讨。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利用专家资源帮助教师更快长,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

  5、注意积累资料。众所周知,开展任何一项实验研究,资料的积累都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记录下实验的历程,为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思路和步骤(一)、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柏艳:课题组长,主要负责课题方案和研究理论架构的设计,课题实施的监控,“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教学实践的指导,并参与所有项目研究、督促、检查,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沈家英:负责分析及阶段性小结,收集调查数据,“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活动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式的研究;组内成员、学校间开展研讨活动的联络、协调,制定研究的内容、形式、方法。门淑君:负责进行小学“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课堂模式探究,组织与安排教研活动、备课、交流、评议等活动,资料汇总,并对课题研究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其他课题组成员负责小学“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教研模式评价机制探究,针对教学实践,找出课例的个性、共性问题,提出对策,归纳可操作性的基本教学方法、理论依据,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二)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如下:1、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7年10月——12月(1)成立课题研究组。(2)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3)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修改、完善方案,进行开题。2、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8年2月——2020年2月(1)课题负责人与教师及家长对课题研究达成共识,开始尝试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实验。(2)教师初步形成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识,对研究课题的收获乐于与同伴交流,乐于与同伴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坚持不断总结经验。(3)依据课标与教材的要求,考虑本班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有质的提高。(4)在总研究课题之下,实验教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并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5)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与研究紧密结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6)伴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将产生教师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经验总结、论文、课件等有形成果。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20年9月——12月(1)对阶段成果进行整合,撰写研究报告。(2)进行成果展示,并进行结题鉴定。

  六、研究过程的发现及困惑(一)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课题组成立后,全组成员学习了《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新课程标准》等大量理论书籍与相关论文、论著。课题组成员有了理论的武装,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对课程改革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促进教学过程的有力手段,传统教学方式单一、被动、陈旧,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推进中的障碍。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现状分析,明确方向1、为了课题的进一步开展下去,我们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针对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利用情况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况也做了调查。(1)我校使用信息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①对课件本身问题:课件缺少3D、FLASH动画,缺乏创新,师生互动少,有的教师操作不够熟练;

  ②对信息技术手段:未能充分利用因特网,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讲解多,少数学科使用信息技术频率低。

  (2)、对学科使用信息技术改进设想和建议,如:

  ①.要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②.增加师生互动,多让学生动手;③.加强教师操作熟练程度,提高课件制作水平;④.增加设备(改进现有设备),提高软件质量;⑤.开发软件多用FLASH动画,要注意音响效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利用情况在我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这也更坚定了我们深入研究的信心,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2.通过对教师调查显示目前我校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方面的优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的优势①硬件基本到位。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设施上基本到位,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②观念基本改变。教师中三分之二在观念上能接受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备课、上课、答题、考试等各个环节,基本接受信息技术的引入。同时,学生对于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交流、作业方法基本能接受。师生观念上的接受是学科整合的前提条件。③具备一定技能。从调查显示,师生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需的技能,这为进一步推进整合工作奠定了较好的操作基础。④形成一定氛围。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氛围,为学科整合提供肥沃的土壤。(2)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教师虽然在观念上接受两者的整合,但从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效果来看,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上,还是从备课、上课、研究等方面都未实现两者真正的整合,说明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未突破,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存在。②在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广上营造的氛围尚不浓厚,教师无法自由上网,学校尚未建立专题网站和电子教案库,说明学校必须加大智能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服务。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公开课普遍较低,说明学校在信息技术科研方面处于起步阶段,还需深入开展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和整合能力。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的途径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提高各学科的

  学习效率,以各学科学习的丰富内容来开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领域,让我校的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自主学习,达到自主发展的最终培养目标

  (三)、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此还要增加“媒体”这个要素。明确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的作用,优化彼此的关系,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1、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构建了“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我们的课题在进行了初期的准备后,开始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探索,初期的做法是首先将计算机引入教学,在信息技术和学科老师的配合下,制作了一些上课使用的课件,开始只是做出原来教师要板书的、要讲解的要点部分。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缺点是对课堂教学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学生的兴趣很快地消失。接下来,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考虑利用动画、色彩等来表示原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便表示的内容,这一改变,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了,教学难点的门槛降低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阶段我们的实验主要改变教学的传递方式上下功夫。优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了学生学习难点的门槛。缺点: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与课本上的知识要点。第二阶段,我们考虑是否可以将体现传统教学优势的多媒体课和网络课结合起来,构建“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水平。

  “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平台,自主学习”→“多元交流,合作互学”→“实践应用,拓展创新”→“总结评价,提升认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以音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在这一环节,创设情境是关键,提出问题是目的。主要通过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愉快精彩的活动或者提出富有诱惑力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方向。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提供平台、自主学习:教师提供接近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材料,组织学生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索、去发现。目的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主动构建新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公开课《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选取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再播放Flash课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自主探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此外,教师也可在课前通过搜索下载相关的资料制成白板互动课件,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在课件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学习。

  (3)、多元交流,合作互学:在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后,组织学生必要的讨论和交流,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全面,鼓励学生敢疑、敢想、敢说、敢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把学习成果或问题反馈出来,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培养评价相关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人机互动,扩充学生的理解范畴,优势互补,培养合作的意识。

  (4)、实践应用,拓展创新:教师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或利用多媒体及超链接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方法和相关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5)、总结评价,提升认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注重在认知过程中的评价方法与功能,以及突出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评,是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参与性,可以有效地落实评价多元化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谈看法、谈体验、谈收获,通过自评互评体验成功。

  另外,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的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知道,多媒体及网络最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反之,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必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照顾学生的差异,学生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教互学,合作教育,具体过程为:(1)引出问题:教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根据教师在网上给定的素材自己发现、提出问题。(2)合作探究:学生利用经过教师精心组织的资源进行自学,并利用搜集来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合作,进行讨论;教师参加讨论,起到引路、点拨、释疑的作用。(3)解决疑难: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研究的过程及形成的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结,把完整的结论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4)反馈交流:学生利用教师提前设置的问题进行练习,利用计算机实时给出评价或给出适当的帮助,并将成绩反馈给教师。(5)评价鼓励:教师做出评价、总结,引出新的问题,设置悬念,鼓励学生课下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

  课题组开设多次网络教学研究课后,总结课题研究实践,我们认为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网络教学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和教育的主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加大了学习自由度;网络教学加大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拓展了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是伴随着网络而产生的,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还存在种种限制因素,只有彻底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实现以促进学习为最终目标的课程整合。

  ①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直接影响到网络教学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安排。在这个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普遍感觉到学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欠缺,而且个体间的差异极大。因此,最好是在中高年级(如刚入学时)调查研究整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建立一个能力发展系列目标,各学科通力合作,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能力基础,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②关于教师教学设计的难度和梯度设置问题从整体来看,信息技术下探究教学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的力度。从每一节的教学来看,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情境,实现自主学习、分层次教学。③加强课堂教学的调控,避免“放羊式”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学习环境下,更要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构建的方向发展。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其次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再次要加强对学生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和主要成果(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双重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从单一、被动、接受式学习慢慢转变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会选择学习内容,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会自主查阅、搜索资料,并学会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等。他们正逐步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技巧、规律,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尼葛洛庞帝提出: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当人们处于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均达到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处理能力”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能从搜集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目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从丰富

  多样的信息中选择、分析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并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创造信息的潜能。

  (三)完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皮亚杰认为,在有关教育和教学的问题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和教师没有联系的。本研究课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但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创造性指导,才能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时获得了自我发展。课题研究近一年来,我校教师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方面。教师能从学生自主求知创新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有新意、效果好的教育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特别是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在教学中,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灵活处理,对课堂可整体驾驭。这在我校的课例中有很好的见证。2、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高我校要求课题组成员人人都能结合自己所教授学科制作教学主页,并用于课堂实践,教师能熟练上网搜集资源与课程整合。目前,我教师90%已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Photoshop、以及FrontPage等常用软件,能熟练地从网络等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用到教学中去,掌握了电脑备课技术,能独立制作课件。其中部分教师还掌握电子白板课件的制作。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学课件。3、教师科研能力正逐步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师在从事探索性研究活动的同时认真学习先进理论,课题论文、教学设计多次获奖。通过研究本课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有所提高,开发了一批课件。多名教师参加市、区级公开课获奖,论文、教学设计获奖。一年来,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与拓展,在完善已结题的课题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

  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使广大教师积累了可贵的教学经验,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对于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教研模式、课堂模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我们将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在实践中提高,在比较中共同进步,从而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让老师们快速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切实改进教师教学策略和方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2019年5月

篇七: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篇一】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一、指导思想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持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二、研修目标1、提升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水平和操作水平。2、能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针对数学教学持续反思和总结,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点,与新时期的教育观点保持一致。三、研修方式1、聆听请教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2、反思提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课堂效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水平。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水平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水平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

  四、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使用于实践,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持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水平。

  总之,我决心持续学习,持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学以致用!

  【篇二】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本学期课题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作为其中的一名研修成员,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一、小课题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研究;

  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调查研究;

  4、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有效性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本人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进而课堂教学水平;改善本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有效性,从而促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逐步提升本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2、学生方面:认清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通过本课题研究,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水平培养。

  三、小课题研究措施

  1、以学习促发展。在专题实验过程中,阅读与课题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同时,在休息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实行资料的查找与收集,以求通过多途径汲取营养,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平常课即研究课。做为研究教师,要时刻以研究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研究的心态将自己课堂变为研究的课堂,在小课题实施过程中,始终将平常课看做研究课。

  3、以课堂交流为自己学习和进取的契机。在课题展开过程中,主要以课堂献课形式实行研课。

  【篇三】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一、自我分析

  根据测评结果,使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不够多,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也弱,而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

  教师不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使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并且要非常熟练地操作常用设备,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课堂。

  二、我的发展目标

  通过本次培训,我希望能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水平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水平两反面得到显著的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1、提升技术素养。了解相关知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2、掌握有准确方法,实行有效的课前计划和准备。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3、学习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方式方法。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展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了解如何科学的实行评估与诊断。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展开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三、具体措施

  1、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

  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1小时,实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持续在反思中进步。

  2、深入实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所得使用到课程当中去,能够实行互相学习提升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难题,以研促教。

  3、认真听课评课,积极备课做课。利用观摩学习的机会,见贤思齐,学习提升。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活动,研修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艺术。

  4、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存有的问题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学习机会。

  5、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多读多写完善自我,为教好书育好人打下坚实基础。诵读名家名篇,浸润人文情怀。写生活感悟,反思人生真谛。通过自身的提升,寻求教学的新起点。

  【篇四】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动教师专业成长和促动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动态与成果;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3、教育政策法规;

  4、教师职业道德;

  5、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6、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

  7、教师心理调试与情绪控制;

  8、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二、具体措施

  1、增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基础。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每期有一本学习笔记。

  2、增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积极参加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学校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等,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每周至少听课一节,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持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水平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5、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践行“高效课堂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认真反思,做好记录,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进步。

  6、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在岗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认真完成作业。

  7、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动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8、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总之,我决心持续学习,持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篇八: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导语】制定工作计划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真实能力,切忌急于求成。比如说一个月才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恨不得两周计划就搞定,太看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最后只能是拔苗助长的结果。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供大家阅读。

  【篇一】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一、指导思想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二、研修目标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数学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三、研修方式1、聆听请教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2、反思提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3、积极学习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

  1

  四、具体措施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总之,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学以致用!【篇二】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本学期课题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作为其中的一名研修成员,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一、小课题研究内容探索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2、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究;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调查研究;4、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有效性的研究。二、小课题研究目标1、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而课堂教学能力;改善本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逐步提高本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2、学生方面:认清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通过本课题研究,促

  2

  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三、小课题研究措施1、以学习促发展。在专题实验过程中,阅读与课题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

  同时,在休息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查找与收集,以求通过多途径汲取营养,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平常课即研究课。做为研究教师,要时刻以研究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研究的心态将自己课堂变为研究的课堂,在小课题实施过程中,始终将平常课看做研究课。

  3、以课堂交流为自己学习和进取的契机。在课题开展过程中,主要以课堂献课形式进行研课。

  【篇三】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一、自我分析根据测评结果,使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不够多,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也弱,而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教师不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并且要非常熟练地操作常用设备,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课堂。二、我的发展目标通过本次培训,我希望能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两反面得到显著的提高。具体内容如下:1、提高技术素养。了解相关知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2、掌握有正确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前计划和准备。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3、学习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方式方法。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

  3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4、了解如何科学的进行评估与诊断。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

  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三、具体措施1、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1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不断在反思中进步。2、深入实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所得运用到课程当中去,可以进行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难题,以研促教。3、认真听课评课,积极备课做课。利用观摩学习的机会,见贤思齐,学习提高。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活动,研修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艺术。4、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学习机会。5、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多读多写完善自我,为教好书育好人打下坚实基础。诵读名家名篇,浸润人文情怀。写生活感悟,反思人生真谛。通过自身的提高,寻求教学的新起点。【篇四】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一、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篇九: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模板

  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可参照执行):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是课题最高度的概括。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名称要准确、规范名称要新颖名称要简洁、精练二、课题提出:

  课题的提出也叫课题的确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三、指导思想和研究依据:指导思想:就是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教育理论,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

  意见等。例《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指导思想:本实验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与深化的实际,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高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依据:通常包含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四、理论假设与变量界定:理论假设:即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有

  页脚内容

  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理论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第一、明确。第二、新颖。第三、合理。第四、可测。理论假设:

  例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理论假设:通过初中语文网络资源的开发,将网络资源与初中语文课程结合,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变量界定:《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变量界定

  自变量:初中语文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因变量: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质量。干扰变量及控制:实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教学水平等素质、学生基础、学习时间;实验班学生采用平行班、严格控制学习时间及作业量等。

  五、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

  再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开发建设教师在语

  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系统的网络课程资源。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3、通过课题研究,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六、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研究方案中一项重点内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中研究对象有

  两种:一是人,二是物。七、研究内容:

  页脚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具本操作项目,是实

  验操作自变量的载体。它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假设、目标和对象确定的。八、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可分为:

  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统计法等。

  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另外,工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方法的补充。

  下面对各种方法作以介绍:实验法: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环境下,所进行

  的一种教育实践。例:《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变量关系分析:

  自变量:数字化环境。因变量: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干扰变量:教师素质、培训措施、奖惩制度、信息化环境等。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的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交谈、答卷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页脚内容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是对观测、调查和实验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统计检验、分析与解释的原理与方法。九、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要建立科学、规范、可行、可测的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如何建立研究目标检测指标体系,就是对因变量进行层级分解,使之更加具体化。尽量细化成一、二、三级指标,直至能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进行直接或

  间接的测验为止。检测工具和方法包括:测验:包括课外测试、阶段性测试,最终测试等,主要用于检测研究对象掌握

  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情况,是检验研究结果的主要工具。观察:主要通过外显行为的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情绪、注意力等情况。问卷调查:主要用于了解研究对象不易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心理、情感、态度、

  意志等情况,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验目标设计出有一定深度的问卷。作品分析:主要用于对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作文、考卷等进行分析,

  以了解其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思维行为等。十、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包括:1、研究周期(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2、实验阶段。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

  施阶段(也可再分为:第一研究阶段、第二研究阶段)、总结阶段。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例、专著、教学资源、课件等多种形式。

  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包括三个方面:即课题指导小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

  究小组。

  页脚内容

  十三、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包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培训、制度建设、过程管理、经费来

  源及其预算、研究环境建设、奖惩制度建立等等,要逐条列出。注:申报人可根据学校或现有的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不拘泥于形式,论证条理清晰、说服力强,避免胡编乱造、条理混乱。此文可用于国家级、市级教育信息技

  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的书写。静海电化教育中心2017年11月

  页脚内容

推荐访问: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 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