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两个确立的启示11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29 16:2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两个确立的启示11篇两个确立的启示  陈敏尔同志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作的报告心得体会  这次党代会开得很成功,整个会议都很圆满,形成了一个好报告、选出了一个好班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确立的启示11篇,供大家参考。

两个确立的启示11篇

篇一:两个确立的启示

  陈敏尔同志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作的报告心得体会

  这次党代会开得很成功,整个会议都很圆满,形成了一个好报告、选出了一个好班子、营造了一个好氛围,是一次高举旗帜、牢记嘱托的大会,是一次鼓舞斗志、振奋人心的大会,是一次团结民主、风清气正的大会。大会开得好,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开好党代会和做好换届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是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大家深入开展讨论、精心搞好选举,确保了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这次大会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持续巩固了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共识。大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充分彰显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的政治自觉,体现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拥护。大会严格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选举产生了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集中反映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愿望。通过开好这次大会,进一步强化了全市上下牢记殷殷嘱托、践行初心使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了更加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目的。

  科学描绘了重庆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大会坚持从全局谋划

  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把重庆未来发展放在全国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来思考和谋划,全面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重大任务、奋斗目标和重点举措,充分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汇聚了全体代表和全市人民的集体智慧,充分展望了重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必将有力引领全市人民奋进新征程、一起向未来,凝聚起奋力书写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强大合力。

  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大会严格贯彻党中央对换届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突出政治标准,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实现了新老班子的顺利交接,为推动重庆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市第六次党代会闭幕后,昨天下午紧接着召开了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六届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通过了市纪委六届一次全会的选举结果。陈敏尔当选为市委书记,胡衡华、李明清当选为市委副书记,陆克华、宋依佳、姜辉、蔡允革、张鸿星、陈鸣波、于会文、卢红、罗蔺当选为市委常委。

篇二:两个确立的启示

  校长两个确立心得体会

  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始终不渝忠于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确保全党团结一致、行动一致。在奋进新征程中,坚决拥护并捍卫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党是定盘星、全国人民是主心骨、中华民族“复兴号”大船是舵手,在惊涛骇浪面前,你一定能“任凭风浪起稳钓鱼船”。

  坚决维护“两个确立”和坚决实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阅读原著,学习原文,领悟原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其中包含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理论上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历史担当,人民情怀以及人格魅力、在思想上,情怀上,形成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的认可。

  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它需要我们知重负重,担当作为并勇于?地雷阵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将“两个确立”反映到抓当前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上来,用实干实绩来检验“两个维护”是否真正实现。

篇三:两个确立的启示

  观看专题片心得体会

  根据机关统一安排,本人于近期观看了电视专题片《零容忍》。这部专题片作为一部党风廉政建设的鲜活教材,通过采访纪检监察干部、涉案人员、干部群众等,以纪实手法还原案件来龙去脉,分析案件前因后果,讲述涉案者蜕变、腐化、堕落的心路历程,展现出党中央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通过观看专题片,进一步受到政治思想洗礼和党风廉政教育,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长期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电视片《零容忍》中的王富玉、孙力军、陈刚、周江勇等人,面对反腐高压态势,仍然我行我素,恣意妄为,不自醒、不收敛,心存侥幸,欲

  壑难平,把公权力当作谋私利的工具,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最终堕入犯罪深渊。专题片披露的案件触目惊心,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中的教训和启示发人深省。

  一要坚定信念,固本培元,自觉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之基。志正则众邪不生。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坚持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宗旨意识,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充分认清腐败的危害性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法纪意识,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

  二要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触目惊心的案例警示我们,要敬畏党纪国法,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思想上坚定信念立场,在行动上把握分寸规矩,在生活上注意小事小节,自觉抵制诱惑,及时识别陷阱。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做到警钟长鸣;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做到自我净化,自我约束。

  三要防微杜渐,严以修身,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零容忍》专题片中有关涉案人员,甘于被“围猎”,在温水煮青蛙中一步步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最终身败名裂,追悔莫及。现实生活中,一些显现的腐败问题容易防范,但一些隐形变异的腐败却手段翻新升级,令人防不胜防。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讲原则、有界限、守规矩,慎交友、交益友,净化社交圈、朋友圈、生活圈,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从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本色不动摇。

  四要弘扬正气,严守规矩,以实际行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公生明,廉生威。身为共产党员,要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大局意识,要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行动自觉。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守住守牢拒腐防变防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践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推进财政内控,强化财会监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自觉投身到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当中,努力为财政事业增光添彩。

篇四:两个确立的启示

  十八大以来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命题,作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引领和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辟新境界。深入研究总结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对于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成果: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作出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出发,从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和生机活力的高度,全面阐述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问题,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作出科学回答,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一)对讲政治和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作出创新性定位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思想和原则组织起来的,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讲政治,紧密联系党在不同历

  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起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建立起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严密组织和严明纪律,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提出了“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等重要论断,积累了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加强和不断坚定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等丰富历史经验。这些都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保证。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总结和运用从政治上进行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讲政治重要性的认识。他指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讲政治关乎党的前途命运。一个政治上犯错误往往是灾难性的,比工作上或其他方面犯错误危害都严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根本要求论”“根本保证论”“根本途径论”等创新性思想,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得出“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等重大结论。这些重要论述,把对讲政治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理论上的新认识来自实践的深入发展。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管党治党上的宽松软根源在于政治上的宽松软。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他指出:“不从政治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新要求,推动党的建设寻求治本之策;而把“根本要求论”“根本

  保证论”“根本途径论”的新认识落实到党的建设实践之中,则需要新的支撑和抓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命题并将其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重大论断和部署。他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这就形成了党的政治建设“根本性建设论”“决定论”“统领论”“首位论”等创新性思想,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问题。

  由此可见,从旗帜鲜明讲政治到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从“根本要求”到“根本性建设”,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极大拓展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纲举目张的引领作用。

  (二)构建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如何旗帜鲜明讲政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作出深入思考和谋划,形成“如果马克思主义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的科学论断,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上的先进性集中概括为“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四个方面。这一概括把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前提和基础,凸显了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对于党的建设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说,保持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永葆党的团结统一和生机活力,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和目标所在。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强调和坚持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原则的基础上,不仅对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新实践和新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而且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阐释,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他以理论的系统性和独创性,构建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深刻回答了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问题。

  一是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和正确政治方向对于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的根本性作用,把理想信念明确为立党兴党强党之基、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把政治方向作为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明确新时代我们党要坚守的正确政治方向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强调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夯实思想根基,坚定政治信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必须以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承担起执政兴国的政治责任;明确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强调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

  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是明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是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习近平总书记坚守党的根本宗旨,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作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等科学结论,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大命题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站稳政治立场,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

  四是明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政治能力。政治能力强是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能力是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能力,提出牢记“国之大者”和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新概念新要求;强调必须提高党组织的政治能力,明确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的基本功能,要以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这些重要论断拓展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主体范围和实现路径。

  五是明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把生物学上的“生态”概念引入党的建设之中,创造性提出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以及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等新概念新要求;围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调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六是明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我革命等新概念新要求和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品格和最大优势、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等重要认识;强调要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为什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根本建设首位、统领党的建设,系统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原则和实践要求,深化了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鲜经验的集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二、制度成果:构建起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为做到“两个维护”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基于对“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的深刻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章立制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围绕“两个维护”这一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总结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鲜经验,及时把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上升为法规制度,以一系列创新性制度成果构建起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夯实了做到“两个维护”的制度基础。

  一是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规范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写入党章,以党内根本大法形式为做到“两个维护”提供了根本遵循。制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问责条例等基础性、主干性、引领性重要法规,保障“两个维护”的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制定出台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组织工作条例、党组工作条例、党的工作机关条例,以及党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普通高等学校、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组织法规,进一步规范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和组织监督,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制度体系,推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组织制度更加完善。

  二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居于统领地位,并对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作出全面部署。作出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国务院党组、全国政协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的制度性安排,不断健全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党内法规制度。制定出台党的农村工作条例、统一战线工作

  条例、政法工作条例、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宣传工作条例和军队党的建设条例、军队政治工作条例等党的领导法规,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等,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制度,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从机构职能体系上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提供强有力保障。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强化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构建起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这些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极大促进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提升了党的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坚定性。

  三是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突出政治性、系统性、统领性、针对性,制定出台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旗帜鲜明讲政治为指针,制定出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方面的党内法规,把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路线、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等贯穿其中。比如,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出台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等,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政治信仰;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突出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制定出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推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制定出台中央政治

  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规定,推动全党站稳人民立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党的纪律建设方面,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修订纪律处分条例,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补完善政治纪律方面的“负面清单”,极大增强了党的纪律建设的政治性。这些重要法规制度聚焦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深化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看得见、够得着的政治高线,又划出了不可触碰的政治底线,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始终,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实践成果:推动党的团结统一达到新高度,党的生机活力充分彰显

  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这种系统性和整体性体现在党的政治建设对其他党的建设的领导,体现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怎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紧紧围绕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个根本问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开创性举措和变革性实践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推动全党在坚定政治信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全局性、历史性进展,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是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更加牢固。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夯实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统一,在强基固本、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上下功夫,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专题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落地落实,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一个突出亮点和重大贡献,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出进一步概括,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科学定位和评价“标明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重大开创性举措有力解决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信仰出现危机、政治立场模糊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党的意识、党员意识明显增强,政治信仰和对党的历史自信更加坚定,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空前焕发,凝聚起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的磅礴力量。

  二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突出了“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政治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聚焦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

  结合,严格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旗帜鲜明整治“七个有之”,严肃查处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破坏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问题,坚决清除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两面派、两面人,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这些重大开创性举措有力解决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无视党中央权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使“两个维护”深入党心军心民心,有力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极大增强了全党的团结统一和生机活力。

  三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为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宪法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领导重大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党对事关全局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党的领导作用在各种组织中得到有力保障、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得到有效落实,巩固了党的全面、系统、整体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经过不懈努力,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的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四是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更加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贯彻新发展

  理念作为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经过十年的持续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会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发展,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厉整治违背党的初心使命、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强化正风肃纪,集中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这些变革性实践“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心民心空前凝聚,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进一步夯实。

  五是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面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按照“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胸怀“国之大者”,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淬炼和政治实践的锻炼,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强化管党治治责任,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升政治本领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勇于善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增强。特别是

  2020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交出了一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答卷,“中国之治”开辟新境界。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我国保持了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这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彰显了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六是党内政治生态得以重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挖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污染的根源,按照“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的方针,锲而不舍地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上下功夫。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发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厚植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不懈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树立良好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深入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以雷霆之势和坚定的政治定力“打虎”“拍蝇”“猎狐”,坚决清除一切腐败分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和强大威慑力;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预防作用;坚持加强思想教育,形成不想腐的自律意识和思想道德防线,确立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的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新格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聚焦政治问题

  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孙政才、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深入推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并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推动人民军队政治生态根本好转。”经过十年的坚决斗争,我们党取得并全面巩固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生态得以形成并巩固发展,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开辟了新时代管党治党新境界。

  四、永恒课题: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的重大命题。之所以说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理解。其一,这是由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决定的。如前文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持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团结统一和生机活力。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形成了“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的重大结论。历史和实践也一再证明,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其二,这是由新征程上管党治党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一方面,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还存在四个“任重道远”,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的:“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还任重道远,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还任重道远,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清理系统

  性腐败、化解风险隐患还任重道远。”这四个“任重道远”充分说明,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永远吹冲锋号”,将反腐败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进行到底。另一方面,对一些党员干部来说,“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即“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这四个“不”既反映出党内还存在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深层次问题,也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政治意识、政治能力不够强的问题。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是一时之计,而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自身始终过硬的根本保证和根本途径,同样需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不断推进。

  新征程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根本在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这两个“在于”深刻阐明了“两个确立”的实践依据,是在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基础上形成的重大共识,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新征程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需要对“两个确立”深化理解、强化认同,夯实做到“两个维护”的理论、思想、情感根基。

  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还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忽视或弱化虚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倾向,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空的、虚的、抽象的,把党的政治建设同党的

  中心工作割裂开来,把做到“两个维护”当作标语口号,停留在口头上,忽视了政治和业务的高度统一、有机融合;一种是党的政治建设泛化、扩大化的倾向,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一个“筐”,或淡化党的其他各项建设的重要性,或忽视其他建设的规律特点而弱化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以上两种倾向的实质是政治意识淡化弱化,这必定导致认识上的模糊、态度上的含糊、行动上的糊涂,党的政治建设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会因此而落空落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必然会被削弱。防止和克服两种不良倾向,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上深入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深入分析党的政治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继续加大党的政治建设力度,推进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全党步调一致、朝气蓬勃地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篇五:两个确立的启示

  在云端信访工作启发

  要深刻认识《信访工作条例》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以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的实际行动体现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践行好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宗旨意识、为民情怀贯彻到检察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紧扣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的根本要求和关键环节,以检察能动履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成色质效。把释法说理贯穿司法办案全过程,把司法救助开展在办案前端,充分发挥公开听证化解矛盾的积极作用。强化诉源、访源治理,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要对标对表《信访工作条例》规定的责任体系和责任内容,以健全完善机制夯实检察信访工作基础。着力提升信访工作能力,通过专题培训、专题研讨、岗位练兵、实战操作方式,加强对《信访工作条例》的学习贯彻,全面提升检察人员的法律政策运用、群众工作等能力。建立健全年轻检察干警和新录用干警到信访工作岗位锻炼制度,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

篇六:两个确立的启示

  第一篇:两个教学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两个教学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案例一

  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A没有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而是随意放置,然后经过一次相减得出角的度数同桌的学生发现后立即向老师报告说学生A的量法与课本上讲的不一样,是错的而学生A却立即反驳说:我量出的度数和大家量出的度数一样,怎么是错的?由此,课堂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位教师看到此种情景,并没有直接给出任何评价,而是稍加思索后,布置全班学生各自画出一个角,并要求用刚才大家争论的两种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再比较这两种量法学生动手量角,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归纳出四种意见:一是认为学生A的量法是对的;二是对学生A发现了一种新的量法很佩服;三是认为课本上的知识也不够全面,不能迷信书本;四是认为学生A的量法虽然不错,但在量一个角时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到度数,有点麻烦,有时会错最后教师指出:两种量法的操作过程不同,针对不同环境各有利弊,但方法都对,书上面的量法是基本量法,A同学的量法是经过独立思考得到的一种较灵活的方法,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我们要向A同学学习,教师的几句话引发了全班学生的热烈掌声。

  案例二

  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教师首先出示了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空。

  然后教师提问:“从上往下看,(2)式同(1)式比较,等号两边的数各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左边的0.004米变成了0.04米,右边的4毫米变成了40毫米,”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赞赏接着,师生进行了以下的对话和讨论

  师:还可以从哪些等式的比较中得到同样的变化规律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变化规律?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师:那么,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又会怎样变化呢?你能否根据上面的方法,从哪两式的比较中发现其变化规律?

  生(集体讨论):由(3)式与(1)式比较,(4)式与(2)式比较,可知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由(4)式与(1)式比较,可知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师:说得真好!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不同的位数时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吗?

  生:……

  师:同学们能否再换一个角度想想,在数学实践中碰到小数点移动的问题时,不只是往右移吧?怎样考虑才能得出更全面的小数点移动时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由右想到其对立面;由从上往下看想到从下往上看)。

  上述两个案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典型的现实素材,不仅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还通过对数学事件的描述。寓问题于情境之中,寓研究于过程之中,结合评析这两个案例来讨论中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研究,我们会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一:教师做研究必须以改进教学实践为指向,

  研究指向定为改进实践,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当然,我们在现实教学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教法的选择和创新、媒体的运用与整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行为、教学技能技巧,等等,但从教师做研究的角度讲,研究的问题应该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的任务,而是教学中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例如:在案例一中,由学生A的量角方法引发了课堂上的激烈争论,教师能够根据情境巧妙地穿插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各自用两种方法量出角的度数,让全班学生体验、领悟学生A的操作过程,评价他的自主学习能力,赞扬他的自主精神,使全体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灵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学生不仅丰富了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满足了认知的心理需要,还培养了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处理这一教学过程中,与其说这位数学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教学应变能力,还不如说他遇到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他研究的过程,所以,教师做研究必须明确研究的指向。

  启示二:教师做研究必须树立主体意识。

  独立地确定研究问题,自主开展研究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内在要求,树立主体意识,就是要树立应对自身教学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具体地说就是要具有捕捉问题和洞察问题的能力,因为,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许多问题都是偶发的、随机的、个别的,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例如:案例一中,学生A量角的度数,没有按书本上要求的把边对准零刻度线,而是经过一次相减得到所量角的度数,这是一种偶发的、个别的现象,不在教师预设的范围,那么,如何主动捕捉到这一问题?如何洞察到学生A的这种思维过程?如何应对学生A在学习中体现出的自主意识、自主行为和自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又如:从案例二中不难看出,为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探索的各种因素,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这种独特的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独立地确立研究问题和自主开展研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做研究的主体意识。启示三:教师做研究必须坚持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

  教师的身份决定了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把研究定位在行动过程中,其意义在于讲究实效,具体地讲就是要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要做自己的研究,要研究自己的问题,如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教学理念的把握、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的专业成长,等等,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做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这些方面涉及的因素很多,能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非常多的线索,比如,就教学设计而言,案例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只要我们对案例二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位数学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显现了他研究的几个闪光点,第一,实施了合理的情感调控,他充分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按照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结论的发现过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切入口准、坡度和难度得到有效控制的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为学生重组信息、主动探索和发现规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建立了丰富的情感交流网络,做到了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知情交融,第二,展现了思维过程,优化了思维结构,教师围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利用四个等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直观感知四个等式左右所反映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寻找等式左有变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推理,概括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从上往下逐式观察时,激活了学生的顺向思维,在诱导学生从右想到左,从上往下观察转到从下往上分析时,启动了学生的逆向思维,整个过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充分展现了

篇七:两个确立的启示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与洛克的分权理论相比有重大的发展孟德斯鸠的三权划分比洛克更明确且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他仅说明分权而且进一步说明了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解决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且对未来国家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提供了参考模式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要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1787年联邦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国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工、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里,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建国家,以防止权力滥用而形成专制。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宪者的努力下,成为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稳定美国政局,调节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中都能找到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影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本文对其在美国的确立、发展历程等进行了梳理,通过这些内容,希望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而对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有所启发。

  关键词: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起源、确立、发展、意义、启示

  一、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起源

  三权分立的思想最早应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分为议事、行政和审判三个方面,这就是他的“政体三要素”论,为分权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古希腊的波里比阿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国家的这三种权力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牵制,以维护政体的平衡,权力制衡的思想开始出现。17世纪,英国人洛克则创立了资产阶级分权思想的先河,他认为政治权力应分为立法、执行和外交三个方面。

  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生有直接深远影响的应是孟德斯鸠。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详细系统地阐释了三权分立思想,这个思想取得了反对封建专制政权的胜利。孟德斯鸠认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①他把国家权力三分化:立法权是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这项权力应体现公意,应由全体人民来行使;行政权是用以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应当由国王行使;司法权是惩罚犯罪、解决私人争诉的权力,由法院行使。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了分权的必要性:“当立法权力、行政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不同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分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同立法权力合二为一,则将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者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权,执行公共决策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都完了。”②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与洛克的分权理论相比有重大的发展,孟德斯鸠的三权划分比洛克更明确,且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他仅说明分权,而且进一步说明了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解决,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且对未来国家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提供了参考模式。

  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确立

  美国常用“一个国家”、“一部宪法”、“一种命运”来说明宪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就是美利坚合纵国是由《联邦宪法》所产生的。美国是最早将三权分立宪法化的国家。随后三权分立制度成为美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何这项制度能够步入美国的政治生活?究其原因,一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其思想渊源;二是在美国还处于英属殖民地时期,英国人的专制统治,给美国人带来了无尽灾难,从而美国人对权力的专制,尤其是行政专制产生了畏惧感。当美国人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们迫切地要把国家权力进行分化,三权分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点,在联邦建立之前,对美国社会起承上启下的邦联时期,各州政府的立法专制是推动联邦宪法实行分权体制的直接原因。组成邦联的各州遵循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进行了分权,但基于对行政专制的恐惧,把政府的主要权力赋予立法机关,使得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权力配置极其不平衡。而且缺失了相互制约,造成了立法机关权力滥用、无所顾忌。人们认识到权力集中到立法机关依然会带来专制和权力滥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通过了《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从而开始了三权分立完善的过程,也是联邦宪法完善的过程。

  (一)国会

  立法权力机构。在现代政治体制下,它就是立法程序,通过指定某团体作为全体公众的规则制订者,最终正式通过法律。这就是美国国会作为立法机构的职能。美国国会的权力在《美国宪法》中给予了明确规定,包括确立税项及征收税款的权力,借款、调控商业的权力,铸造货币、确定重量和度量标准、建立邮政体系、创立司法体系的权力,划定联邦区域、管理版权和专利的权力,宣布参战、为美军筹资和提供资助常备民兵的权力。国会权力广泛,但也有限制。《美国宪法》专门指定了一些限制范围,比如国会不能通过任何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不能通过公民权力剥夺法案、不能追溯既往的法律等。

  (二)总统及其权力

  行政权力机构。美国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能是执行法律和政策,担负政府的日常工作。行政部门实行总统负责制,各部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署长、局长和管制委员会委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总统免除他们的职务则无须参议院批准。各部、署、局均实行部长、署长、局长负责制。在当今,总统是美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和权力最大的人物。《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职位是单一的,独立于国会之外,由全国选民选举产生。总统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权力是由宪法直接授予的。总统任期4年,连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拥有监督法律执行权、政府官员任免权、缔结条约权、战争权(不含宣战权)等。宪法授予总统上述权力的同时,也给予了限制。比如,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需经参议院批准;对总统否决的议案,参众两院有权经2/3以上议员同意而重新通过;总统未经国会宣布在国外的用兵作战,时限不超过90天等等。对总统最致命的限制是《美国宪法》授予国会拥有罢免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的权力,众议院“独自拥有弹劾权”;参议院“独自拥有审判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三)法院

  司法权力机构。从体制上看,司法程序在某种意义上是政治制度的关键部分。不论司法制度采取哪种形式,它的基本政治作用是一致的,帮助社会控制冲突,对法律的尊重是政治秩序的生命。美国法院法官在司法权力和司法程序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法官任职终身制,薪金高于其他政府官员,而且任职期间不得减少。《美国宪法》对法官行为做出了明确限制,法官任职期间不得在某一政治组织中任职,不得参加竞选公职活动、不得为某一政治组织或其候选人演讲或公开捐款、参加政治集会等活动。国会对法官拥有独自的弹劾权。

  在对权力进行分工的基础上,美国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制约权力”理论,规定了三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这种制衡强调相互性,而不是一种单向制约。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制衡。美国宪法把司法权赋予法院,美国的法院包括联邦法院和州法院。根据亚里士多德最初的三权分立思想,司法权尤其是要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这也是司法独立和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美国宪法为了保障法官能独立行使职权,规定法官只要能尽忠职守,应终身任职。另外在薪金方面,为了解除法官的后顾之忧,规定要高于政府官员,而且不得任意减少,即“按期接受俸给作为其服务之报酬,在其继续任职期间,该项

  俸给不得削减”。同时,宪法还规定:在法官任职期间,不得担任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公职活动等。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和任命,由参议院批准。这是美国宪法设定的立法权、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约。除此之外,国会和各州如果不认可最高法院的裁决,可以联合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其推翻,也可以重新通过被法院判定为违宪的法律。反观之,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体现在最高法院对总统和国会的司法审查权上。这项权力虽然没有在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后1789年《司法条例》中明确规定,但已经在实际中发挥了作用。至今,美国最高法院已经判处100多项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违背宪法。

  三、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

  (一)建国前的发展

  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皇帝或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总揽立法、行政、司法大权。17世纪,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1701年6月签署了《王位继承条例》。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君主立宪政体。洛克在已经存在的政治现实基础上,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高于行政权,他讲的立法权和执行权分别指国会和英王。因此洛克所谓的分权,就是分掉代表封建贵族的国王特权,把立法权、司法权一项项夺过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分权理论在政治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他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他还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明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

  (二)建国后的发展

  已有的三权分立理论、实施三权分立的经验以及英国专制统治的历史教训,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建立的基础。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正是在充分总结英国历史和早期州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提出了比较完善的三权分立原则。1780年至美国内战,是权力的相对平衡时期。其主要原因是:一、华盛顿总统不介入国会立法事务的表率作用,对维护立法与行政两个部门的平衡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早期美国为农业国家,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对简单,导致行政与立法两个部门对抗的机会很少;三、奴隶制问题的发展使三权分立问题居次要地位。1865至1900年之间是国会居主导地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三权分立原则的运行出现不平衡,权力中心向国会倾斜,国会成为三个部门中地位最高的机关,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国会迫使总统按照国会的意志行事。其主要原因是:一、共和党国会对民主党总统的斗争胜利。国会与总统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斗争。当时民主党处于分裂的不利地位,而共和党则长期控制着国会,特别是一直控制参议院,从而不断巩固了国会的优势;二、国会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因而更能够顺应现实的需要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

  行调控,这进一步巩固了国会的权力和地位。1901年以后是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进入20世纪后,美国总统的权力开始不断扩大,国会的权力日趋削弱,到罗斯福执政时期,形成了总统居主导地位的三权关系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留下来,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总统权力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要求扩大政府的行政职能;二、20世纪,美国频繁出现的非常时期,助长了总统权力的扩张;三、进步运动为20世纪强化总统权力提供了舆论准备。

  尽管在历史上,美国的三权关系不断变化,但是三权分立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一方面是因为宪法对三权的平等独立地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处于较弱地位的司法权在国会与总统的权力斗争中发挥了平衡的作用。就美国三权分立长期实施的后果来看,其防止出现专制暴政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专制统治都脱胎于行政部门,而在美国的宪政体制下,尽管总统被英国学者拉斯基称之为集“欧洲君主与首相”于一身的人,但是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不可能形成专制暴政。所以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分权这一由精心构思的制约与平衡来履行的制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防止专制暴政的安全措施”。

  四、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意义和启示

  (一)意义

  首先,从三权分立的目的看,无论对于该理论的创始人还是运用该理论的国家来讲,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如果同一个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制裁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而制约权力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因此,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权力的制约都是一种实在的需要,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

  其次,从三权分立的内容看,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事实已成为历史以后,按分权理论建立的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关,都根据国家权力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三种国家机关分别行使不同的国家权力,并使之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很难说这三种权力是分立的,就连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实际上也是有产者的论坛和表决器,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仍然是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整体利益,为保证国家权力有效、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模式。

  再次,从三权分立的功能来看,在国家生活中,它大体发挥了以下几种功能:1、区分功能。现代美国宪法学家柯尔文曾把三权分立总结为四个要点:(1)政府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固有的独特的职能;(2)这些独特的职能应由三个分别配备人员的政府部门各自行使;(3)三个部门在宪法上应该是平等、互相独立的;(4)立法部门不能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此种说明为许多学者所接受,特别在美国这个说明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现代大多数国家在实践上都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机关的设置(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国家职能得到合理的区分和实现,这的确是有目共睹的。2、平衡功能。国家权力在区分的前提下,根据其职能配置不同的权力机制,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不致

  使某一部门因权力过大而导致权力运行失衡。3、制约功能。立法、行政、司法职能的差异,机构的分离,职权的划分,相互间权力运行的牵制,使得三种权力能够达到有效的制约。4、补救功能。当三种机关中的某一机关在行使权力不当招致社会不满时,其他的机关可以行使权力,挽回影响和损失,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启示

  将三权分立看作是制约权力的手段,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三权分立的地位。第二,有利于我们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中国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权力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人大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深入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使司法机关能配合人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对行政权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应配合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尽快制定完善的司法人员资格法,让高素质的人担任法官、检察官,并对司法人员的枉法行为以重惩,建立严格的错案追究制度,保证司法队伍的纯洁性。三权分立不应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我们要在观念上对其重新认识,摒弃偏见,吸收其合理成分,借鉴其经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国家权力运行走上法治的轨道,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之,三权分立学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其作用在政治体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实行政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可以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吸取其长处来完善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注释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徐希军:美国总统否决权探析[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2]赵震江: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3]张采凤:论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机制[J],比较法研究,1999年02期[4]赵德平:试论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5]刘钰,赵文:美国分权制衡原则探悉[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6]樊体宁:论美国分权制衡制[J],世界历史,1988年01期[7]陈土光,李光炎:评美国的“三权分立”及其它[J],社会科学探索,1989年05期[8]李其荣: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及其动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9]董秀丽:三权分立与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之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10]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篇八:两个确立的启示

  走好交通事业赶考路征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再创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美好蓝图,举坚定信仰之旗,谋行稳致远之策,践初心使命之责,铸开路架桥之魂,创奠基兴业之绩,切实肩负起新时代交通人的时代重任,奋力走好新时代公路交通事业的赶考路。

  必须在领悟“两个确立”中举坚定信仰之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中央全会和决议形式,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行动上,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效上,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聚焦“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扎实推进公路交通网络高水平互联互通和公路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服务构建新发展

  格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当好先行,全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必须在领会指导思想中谋行稳致远之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提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体现高质量、贯彻新理念、适应数字化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着力完善要素保障有力、管理规范高效、市场公平统一的公路交通法规政策体系,着力打造公路交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样板工程、数字化提升的精品工程、提质增效的品牌工程,推动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

  必须在牢记根本宗旨中践初心使命之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扎实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扎实开展路网出行服务、ETC联网运行、安全设施和服务区“四提升”专项行动,扎实推动预约通行、定制出行、点单服务等公路交通出行新模式、新业态,扎实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若干“最后一公里”民生实事,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让人民群众享有便捷、高效的公路出行服务,让公路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在传承和发扬成就经验中当好开路先锋。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

  造的四个伟大成就、五个历史意义和“十个坚持”宝贵经验,既以史为鉴,解读了党过去为什么能成功的基因密码,又把握大势、面向未来,点亮了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实践灯塔。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好党百年奋斗的宝贵成就经验,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以战略自信谋大局,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公路交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成功经验,以战略定力推进完善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制度体系;坚持以系统思维应变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从经济社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和推动公路交通工作,更好发挥先行引领和服务保障作用;坚持以斗争精神开新局,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积极践行“两路”精神、港珠澳大桥“奋斗精神”和“铺路石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服务、高效能治理、低成本运行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谱写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篇九:两个确立的启示

  两个确立学习体会研讨发言

  落实好“两个确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讲政治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优良传统和现实需要,更是党员干部的行动准则。组织部门是政治机关,政治坚定是第一要求。思想上要绝对认同,持续强化理论wz,学*悟*笃行*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方向上要绝对跟随,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纪律,始终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立场上要绝对坚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重大决议、决策和工作部署,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

  落实好“两个确立”,必须扛起政治担当。学习好全会精神,落实好“两个确立”,组织部门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打铁必须自身硬”。要以过硬的能力本领扛起担当,不断在实践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做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悟*,对业务知识熟悉精通,对基层情况知根知底,用能力撑起担当。

  以深厚的民本情怀扛起担当,主动走下机关案头、走进田间地头,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了解实情,到最困难的地方研究对策,从人民群众的期盼中汲取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以清正的作风操守扛起担当,守好“心锚”,

  将规矩和纪律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铁的“内核”为组织工作增光添彩。

  落实好“两个确立”,必须加强政治建设。“两个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既是重大历史结论,更是重大实践要求。落实好“两个确立”,必须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举政治建设之纲,张组织工作之目。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重点考察干部践行“两个维护”情况,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

  固本强基要突出政治功能,着眼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引才聚才要突出政治引领,从党的建设的政治高度抓人才工作,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篇十:两个确立的启示

  半总统制在法国确立的原因初探及启示摘要:法国国体的确立及其特征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根本上是由法国的民主思想和法兰西特有的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首先对半总统制作简要梳理,其次对法国特有的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和卢梭的公意思想,以及来自法国国民性格对法国政体的影响做了深入分析,并得出对中国的几点启示。关键词:半总统制公意国民性格一、半总统制在法国的确立及其特征二战结束后,法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大型企业渐居主导地位,垄断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能力。而第四共和国的政体则是行政权软弱无力、政权更迭频繁。戴高乐于1946年6月在巴耶与9月在埃皮纳尔的两次演说阐发了要在法国加强总统权力的主张。他抨击第四共和国”政党万能”而”总统权力太小”并表示”行政权力绝不能从立法权中产生,甚至间接也不行”①可说是对其诉求的直接表现。这一立场与坚持实行议会制的左翼政党发生尖锐冲突.戴高乐在自己的政治设计无法实现时选择了辞职。1958年5月,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发动叛乱,法国出现严重政治危机。政府频繁更迭和政局动荡引起法国人民强烈不满,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现状,戴高乐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建立强有力总统制的国家的改革主张,法国从此进入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

  1958年宪法扩大了总统和行政权力,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一种新的政府体制---半总统制确立。

  法国半议会半总统制是一种介于议会制与总统制之间的政体。这种政体的特征是:1、总统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2、两院制议会的地位明显下降。3、政府由总统控制。

  二、原因分析(一)法国的民主传统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对于法国大革命及以后的政治制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一位是孟德斯鸠,坚持代议民主制。一位是卢梭,坚持直接民主制。这两种民主制确立了法国两个民主传统。1、孟德斯鸠的代议制民主理论对”半议会制”的影响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法国根据其理论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第五共和国时期,内阁对议会负责,当议会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总理必须向总统提出辞职。总统对议会则是间接负责,因为总统任命政府总理,主持部长会议,特别是总统对政府的决策起重大作用,而政府要对议会负责。因此,总统要对议会予以重视,得不到议会信任,政府就会无能为力。2、卢梭思想对”半总统制”的影响法国半总统制的本质是行政集权,表现为有机统一的三个方面:公民直接投票;议会权威下降;总统权力集中强大、地位超脱并只对选民负责。而这与卢梭公意思想的三个方面:以公意思想为基础

  的直接民主理论、反代议制思想和英雄史观,具有密切联系。(1)卢梭的公意学说卢梭认为,“国家并不起源于强力,而是起源于社会契约,社会

  契约是一切文明社会的基础”②。当每个订约者将其自身的全部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而构成共同体时,社会契约便形成了,人们便从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通过社会契约而形成的共同体不是一个松散的组合体,也不是”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而是一个有机的道德共同体,是”公共的大我”,而这种共同体的意志就是公意。在卢梭看来,公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公意是永远正确的。其次,公意是稳固的、不变的。它一经宣示就成为一种主权行为,就构成法律,作为公意体现的法律不容许有哪怕是细枝末节的修改。

  (2)以公意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英雄观卢梭认为,公意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最终应外化为法律,这就需要一个立法者。但在他看来,人民是不能担当这一神圣使命的,作为立法者,应具备以下素质:“有一种能够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的最高智慧;它与我们的人性没有任何关系,但又能认识人性的深处;它自身的幸福虽与我们无关,然而它又很愿意关怀我们的幸福;最后,在时世的推移里,它照顾到长远的光荣,能在这个世纪里工作,而在下个世纪里享受。”③可见,卢梭所需要的立法者,是一个洞察人性的超人,正是这个神秘立法者在社会之外为社会立法,才将人类从野蛮的自然状态

  转入文明的社会状态,这就使卢梭的公意学说由人民主权论走向了英雄史观。

  (二)文化模式溯源政体是现实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反映,因此政体的产生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需求并符合一个民族的性格。法国”半总统半议会制度”产生的民族文化背景包括下述三方面:首先,从传统的经济与政治基因来看:1789年大革命前身的法国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3/4。农耕文明传统深厚国家的政治特点表现为轻民主而重秩序的行政集权。法国的议会制最终为具有集权特点的半总统制所取代,其深层原因,即在于深受小农生产方式制约的法国社会的组织和整合机制脆弱。议会不能有效融会和表达民意,因而难孚众望。也正是由此,法国总统更多地是在政治纷争中以不偏不倚的仲裁人角色而自我期许。其次,从国民思想来看:法国人好抽象理论,在行动时,必得先有一个周密的计划或系统理论作依据。于是遇到理论与实际相左之处,法国人宁可坚持原则而牺牲实际利益。唯理主义的始祖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立志将数学的精确与清晰引入哲学;而英伦出现的更多是经验主义:各种学说、理论只有当它可以被现实经验所证实,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被人接受。德国学者埃里希·卡勒尔作了这样的概括:”理性主义和用理性驾驭自然的愿望是法国哲学的主调,而且我们看到它们影响了法国生活的各个方面。”④三、几点启示

  (一)世界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国政治体制必须适应本国国情。

  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议会君主立宪制、德国的议会制、法国的是半议会半总统制是其在各自的历史中发展出的,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因此,世界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每个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体制的权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篇十一:两个确立的启示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启示

  作者:丁佩佩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5期

  摘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两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又是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指针。通过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内涵的分析,指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不要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并通过历史经验的启示,指明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至关重要。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一、“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背景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矛头直接指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及其资本主义私有制,这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还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现实矛盾的科学分析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最后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自然趋势。这个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两个必然”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两个必然”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的,因此,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作为补充,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资本主义生产力仍处于发展时期,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和自身的基本矛盾,但这些都无法扭转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给我们指出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明确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要代替资本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意义

  (一)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然性理论的客观依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胜利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了我们工作上的诸多失误,如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过度乐观,人为制造共产主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错误做法,使社会主义事业错失了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代替私有制的资本主义一定要经历更加艰巨、复杂的斗争历程。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但通过适当的调整和妥协,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有所缓和,还没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最高级的社会制度,毫无疑问具有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关系,这是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当前我国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还是相对落后,生产力不发达。因此要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高度繁荣、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新社会,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公正,而不经历长期、艰巨和复杂的斗争,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替代关系,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我们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自身矛盾而引发经济危机时指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而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而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3]可见,马克思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已到了穷途末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曾对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很快就来临。其实,这是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判断上的失误。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革命得到迅猛的发展,在战后60多年的时间里,它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它以往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在对待资本主义生命力问题上,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对他们的失误作了反思,但是,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致我们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往往只看到它冲突的一面,而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一面,以致长期以来,在对待资本主义生命力问题上,我们缺乏科学的、客观的认识。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剖析资本主义得出的科学结论,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斗争过程。

  (三)是我们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困难、挫折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理论依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社会主义在80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高潮有低谷,其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发展充满信心,不必怀疑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经受挫折、困难,甚至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不应当盲目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4]总之,只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科学论断,我们才会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同时能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定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

  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两个决不会”则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5]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交织着高潮和低潮,顺利和挫折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1847年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1848-1849年欧洲革命,检验了刚刚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60年代初,工人运动重新高涨,1864年9月应运而生的第一国际,是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组织,它开辟了工人运动广泛发展的时代。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虽然只存在72天就被强大的反动势力扼杀了,但是,巴黎公社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完结,因为公社的精神是永存的。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处于低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出现了相对和平与稳定发展的新形势。在此期间,国际无产阶级重新积聚力量,在1889年建立了第二国际,使工人运动继续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出现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它先后在欧洲各国党内蔓延,直至占据上风。1914年,一战爆发,第二国际大多数党和领袖公然站在本国政府立场上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导致第二国际存在25年后终于破产,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出现的又一次重大挫折。1917年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的低潮时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从而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后,亚欧一系列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使20世纪呈现出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社会主义又一次遭受严重挫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则代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希望和前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坚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苏东剧变是历史在前进中的曲折,它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苏东由于内、外部原因的影响,出现曲折和倒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但是这种曲折和倒退本身,又孕育着进一步更大发展的条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6]1997年10月20日在社会主义国家古巴首都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上97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的212名代表一致认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灾难只能被解释为一种实践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消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的新路

  在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胜利的经验,我们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从实践上看,我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党的十八大明确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之,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两个决不会”的历史曲折后终将走向“两个必然”,十八大明确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人民出版社,1971年4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

  [4][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推荐访问:两个确立的启示 确立 启示 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