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6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29 18:20:27 来源:网友投稿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6篇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  因素因素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资本数量的增加资金资产扩大劳动力的提高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质量教育技能的提高生产要素增长率资源配置的改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6篇,供大家参考。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6篇

篇一: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

  因素因素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资本数量的增加资金资产扩大劳动力的提高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质量教育技能的提高生产要素增长率资源配置的改善从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劳动从个体小企业转为大企业规模的节约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规模扩大销售量上升与成本下降经济效益的增加技术进步与知识结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进步丹尼森按不同受教育的年限分组分析了1950年美国25岁以上男性劳动者的货币收益资料认为工资中有35是由于教育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并计算了该年度中这些劳动者经以上调整后的平均收入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

  人力资本开发是需要投资的,投资对经济成长的意义是以短期或长期的回报来体现。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丰裕的主要秘密——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角度已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特别是一些资源不充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起飞的事实,表明除了使经济增长的已知物化要素外,一定还有一个秘密的要素——人力资本。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资本由企业或个人拥有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的价值体现的总称,是未来生产的基础。也有人认为,“资本是一种未被消费掉的劳动”“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学派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中或多或少地都论述了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二、古典人力资本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源之始就提出了人力资本观念。亚当·(AdamSmith)斯密在《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明确地表述了人力资本思想,成(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源头。斯密崇尚劳动是财富之源,把人力要素和人的劳动技能作为资本看待。斯密将资本按使用方法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他对固定资本的描述是:人的能力是一种资本,人们经过学习得到的有用的才能,可以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全民所有后天所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获得才能需要花费费用,所以对个人而言,这种投资形成的才能可以认定是固定资本。而且该投资“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按照斯密的解释,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即:一般劳动技能的“流动资本”和特殊才能的“固定资本”。斯密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取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数量增加,特别是在一个劳动现场中人数高度密集,必将引起分工。由于分工的细化,使人们的专业素质提高,从而提高效率。二是生产性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加,从而引起国民财富的增长。在斯密的这些观点总,已经触及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确定、收益分配和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收益等问题,它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有着奠基意义。后来,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和收入的性质》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经典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学并没有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一种资本。在人、资本和土地三中要素中,他们把人看作是非资本的。三、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二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由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逐步转向教育和培训的投资。由此而产生了两个理论,其一是所谓的“经济增长之谜”,即经济产出的增长远远超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增长。这个“谜”是首先由丹尼森(E.F.Denison)等人用在二次大战期间兴起的计量经济学和丰富的统计数据资料,对若干国家经济增长因素进行详细评估之后,发现产出总量要比要素投入总量的增长速度快,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中,除了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贡献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增长未能解释清楚,他们将其称之为“增长剩余”(GrowthResidual)。对于这种“增长剩余”

  的解释和争论成为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一个主要背景和起因。第二个理论基础是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发展经济学。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在人口普查及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收入的个人分配性质及收益增长的决定因素,特别是贫困问题及反贫困对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结果发现: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发展中国家个人财富和收入及其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教[37]育和个人经济成功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而有规则的联系。发展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予了重要的启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的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W.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他们分别因为在人力资本理论上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得1979年和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就职演说中,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长期困扰经济学界的经济增长之谜,正式宣告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舒尔茨在这篇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指出,现实中好多我们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实际上应该属于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等,因为通过这些投资活动,人们的体能、知识和技能等将得到增进,并由此带来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收入的提高。他认为,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舒尔茨的这篇论文,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观点首先批驳了传统经济理论所认为的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观念,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多。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有必要将传统的资本概念扩展到人力资本概念,而不应仅仅考虑有形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同时又有异质性。其次,强调通过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已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多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会对投资收益率的差异做出合理的反应,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经济行为,结果就会使社会经济迅速增长,从而提高国民收入。他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力的投资以及专门化进程,经过调查可以发现,专门化和人力资本是提供高收益的重要原因。再则,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大类,即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式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等,并进行了教育资本构成分析和计量方法论证。此外,舒尔茨还详细论述了资本的组成和它的异质性、技术是一种资本形态、人力资本的积累等理论,使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与舒尔茨一起推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另一位学者是贝克尔。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分析上。他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家庭生育行为进行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提出了生育、培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稳定和稳定偏好等理论的指导下,贝克尔在人力资本形成、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进行计量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丹尼森通过精确的分解计算,论证出1929——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归于美国教育的发展。四、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前景由于近些年来对人力资本的研究逐渐升温,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主要有新经济增长理论、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等。这些新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更趋充实和完善。新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入古典的生产函数模型中,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从而确定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有卢卡斯(RobertLucas)和罗默(PaulRomer)。卢卡斯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在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转变成为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内在化。卢卡斯的理论基于两个假设,假设之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出率递减,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个体只能积累有限的人力资本,为了不把经济增长唯一地归因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卢卡斯引入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即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社会中的各个家庭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都对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有贡献,一般均衡增长轨道是每个家庭都预期到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将要达到的水平,由此作出相应的私人投资决策。假设之二是私人人力资本投资有收益递增长的效应,即父母人力资本越多,孩子的人力资本收入产出率越多。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卢卡斯证明了人力资本增长率正比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正比于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和私人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品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罗默的研究则是直接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两者除了具有递增的收益外,还能提供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也产生递增收益,促进经济增长。罗默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他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一般知识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知识产生递增的收益。虽然,知识的专利化使其具有“部分排他性”(Partiallyexcudable),但知识的使用是非排他的(Not-rivalry),即知识具有“溢出效应”。罗默指出,知识的再生产决定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原有的知识的积累,并且积累的知识越多,用于生产知识的人力资本边际产出率越高。从罗默的模型可推导出,人均收入百分率的增长正比于社会投资于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本的比重,正比于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于是,一些国家投资于研究和开发的人力资本太小,而被“锁”在“低收入陷井”里[15]。卫生经济学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把国家投入的医疗卫生费和个人为健康保健支付的费用作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投资的结果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态存在,并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从微观上看,卫生保险的投资可以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提高并延长其人力资本的劳动能力,或者增加下一代人力资本的劳动能力,同时可相应地增加其经济收入。从宏观上看,增加社会对卫生保健的投资,可以提高整个国民人力资本的质量,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教育经济学是把教育支出作为对人的长期性投资来研究其分配和收益的学科。一般认为,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双方面的。其一,通过教育可以增加劳动者的工作适应性并挖掘其专业潜能,直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质量,这称为“知识效应”。其二,教育对人有感化作用,从而通过提高劳动者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间接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非知识效应”。人力资源会计学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拉姆零尔茨(Flamholts)。1974年,他发表了《人力资源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学是美国会计师联合会给人力资源会计学下的定义为:确定并具体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资料和数据,并把此类信息提供给有关方面的过程。也就是利用会计学的概念和方法,出于管理和财务核算的目的,[17]全面评价和计量组织中有关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人力资本理论由舒尔茨等人提出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渐凸显,然而对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却方兴未艾。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教育支出、卫生保健支出以及教育子女的支出都被看作是生产性支出,都决定着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或者说,决定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没有这些投资,人力资源质量无法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难以实现。在这个层次上,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体现为投资产出比。其次,人力资本的价值也是研究的重点,

  人力资本的价值如何实现和计量是研究的一大难题。人力资本只有投入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并且产生效益,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然而如何测度它的价值量都无定论。第三,人力资本本身无法单独形成生产力,它必须同非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同时,在社会生产中,还必须将不同的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才能对生产活动产生影响。因此,人们很难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这些“集体产品”中分离出来,更不要说评价单个人力资本对这些“集体产品”的贡献。第四,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它的载体是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社会交往和个体经验的个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永远属于它的载体。难以想象,每个人的思想、经历和感情不会影响其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现代激励理论早已证明:人力资本的激励水平将极大的影响其存量价值的体现。

  第二节

  人力资本中的教育投资分析

  一、舒尔茨的教育投资分析舒尔茨在研究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时,对比了1929年与1957年的国民收入、教育投资情况,见下表。1929年与1957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年份19291957国民收入(亿美元)15003020工资(劳动)投入(占国民收入3/4,亿美元)1125=(1500×3/4)2265=(3020×3/4)劳动力总数(万人)49206800人均国民收入(美元)22873331

  分析的前提是:基本国民收入是由物化的资本加上劳动力投入后产生的新价值,而劳动投入后创造的价值以工资收入为标志,资本的投入则创造了工资以外的国民收入,这两者之比在当时美国为3:1。舒尔茨提出一个问题,若劳动力水平在1929和1957年没差别的话,则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应维持在2287美元左右,他们创造的国民收入应为6800万人乘以2287美元,为1555亿;而实际是1957年国民收入中由人力创造的那部分收入在这个数额上高出了710亿(2265-1555=710)。他认为,这一差额不是劳动力数量增加带来的,(因为数量增长的结果是430亿,即1555-1125=430)。因此,舒尔茨认为,这个差额中包含了劳动力质量提高带来的收益。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乃是人们在教育上投资增加的结果。舒尔茨计算了美国1929——1957年全社会包括家庭与个人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而投入的教育资本。见下表1929和1957年美国人均教育资本分析年份19291957当年积累的教育资本总额(亿美元)18005400劳动者人数(万人)49206800人均教育资本(美元/人)36597941

  其中,1957年的5400亿美元是由于人均教育资本增加的结果,若不增加的话,社会积累的资本总额仅为2488亿美元(6800×3659美元)。也就是说,社会追加了投资2912亿美元(即5400-2488)。这2912亿美元的追加投资,是用在劳动者身上的,其收益表现为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他进一步得出了平均的教育收益率公式:某级教育投资的年收益率(%)=(某级毕业生人均年收入-前级毕业生人均年收入)/用于某级教育的年人均投资)×100%计算出初等教育年收益率为35%,中等为10%,高等为11%。平均收益率为17.3%。

  用此平均收益率可算出追加的2912亿美元投资获得的收益为:2919×17.3%=504亿美元教育投资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增长中(1520=3020-1500亿美元)起了将近1/3的作用(504÷1520=33%)。二、丹尼森的教育投资分析丹尼森首先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增长率两大类。因素生产要素投入量因素分析资本数量的增加(资金、资产扩大)劳动力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改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质量(教育、技能)的提高从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劳动从个体小企业转为大企业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要素增长率规模的节约企业规模扩大销售量上升与成本下降经济效益的增加技术进步与知识结果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丹尼森按不同受教育的年限分组分析了1950年美国25岁以上男性劳动者的货币收益资料,认为工资中有3/5是由于教育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并计算了该年度中这些劳动者经以上调整后的平均收入。这样计算后他认为不同教育年限的劳动者逐年的收入平均差额,就是由于教育水平提高而带来的,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93%。丹尼森根据美国1929——1957年的资料计算出这一时期劳动投入量占生产要素总投入量的73%,而教育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通过劳动投入才起作用的。因此,他确认0.93%×73%=0.68%才是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影响。丹尼森又计算出1929——1957年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2.93%,因此,他认为由于教育投入而引起国民收入增长占整个国民收入增长的22.9%(0.67÷2.93)。丹尼森和舒尔茨的数据不一样,但同样都说明人力资本中教育投资的重要作用和对国民收入增长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人力资本的产权关系

  一、人力资本产权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产权与传统的物权是不同的,产权的核心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人力资本的所有关系、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利得关系及处置关系,即对存在于人体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的所有权。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产权实质上也是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具体而言,人力资本产权包含着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使用和人力资本收益等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关系。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一种经济权利,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参与社会的生产过程、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同非人力资本产权相比,人力资本产权主要有如下四个特征:1、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众所周知,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可以分离的,非人力资本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相对容易地转移,而人力资本却做不到这

  一点。周其仁(1996)的研究表明,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状况都是无法改变的。不仅在罗森(Rosen,1985)所说的“自由社会”里,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在巴泽尔(Barzel,1971)所考证的奴隶社会里人力资本只属于个人的命题仍然成立。因为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尽管可以全权支配奴隶的劳动并拿走全部产出,但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资产”,他(她)依然可以控制自己劳动努力的供给。所以,为了节约奴隶制的费用,一部分奴隶主不仅必须善待奴隶,而且只好实行定额制,即允许奴隶在超额后拥有自己的私产,以致一些能干的奴隶积累了财富,到最后买下了他(她)自己,成为自由民。这说明,即使在奴隶制的法权结构下,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的产权特征依旧没有改变。此外,在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尽管一切非人力资本都已经归全社会公有,市场也已消亡,但还要“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是一种天然属性,不会因社会制度的变迁而改变。2、人力资本的价值难以度量,而且价值信息易于隐蔽。首先,不管是实物形态的非人力资本,如机器设备,还是价值形态的非人力资本,如有价证券,其价值的大小,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尺度来度量,而人力资本,如管理能力、知识等,是难以用得到普遍认可的标准来进行度量的,所以,人力资本的定价!句题一直是经济学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其次,在非人力资本市场上,虽然也存在卖方与买方的信息不对称!句题,但非人力资本所显示出来的市场信号,总是可以让双方据此作出大致的估计。而在人力资本市场上,虽然也存在学历证书、职业证书、个人履行等人力资本价值显示信号,但相对非人力资本信息而言,这些信息是残缺的,而且是难以直观量化的。同时,由于人力资本价值更多的是在人力资本运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必然决定了人力资本价值信息具有更大的可隐蔽性。即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在工作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只有他(她)自己最清楚,别人是无法知晓的。3、人力资本的多样性与专用性。同丰富多彩的非人力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是多样性与专用性的有机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不同专业,每个企业也都有各自的不同工种,这些差异从总体上表现出人力资本的多样性,从个体上表现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正是人力资本的这种专用性,决定了单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应用范围是非常狭窄的。一种在某一领域很有价值的人力资本,一旦转移到另一个不相关的领域,就会变得一钱不值。我们常说的“隔行如隔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一位经济学博士,在让他(她)阐述相关领域的经济问题时,他(她)可能有独到见解,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个人可能不会驾驶汽车,当你责成他(她)去为你开车时,他(她)的人力资本就无法派上用场,从而在这个领域大为贬值。4、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的协作性。企业是一种典型的以团队生产为特征的经济组织。在企业里,无论是决策与管理工作,还是生产线上的工作,都表现为一种协作性的工作。所以,在生产车!司,要求有不同工种,如车工、铣工、磨工等之!司的配合,在管理阶层,同样需要不同知识结构、性格结构和年龄结构等管理人员的合作。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必然对其它专用性人力资本具有依赖性,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其所有者之间的协作。一般说来,协作能够使人力资本的价值产生“1+1>2”的效果。相反,离开协作,人力资本的价值也会大打拆扣。企业之所以用团队生产的方式取代了市场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协作生产带来的合作收益有关。

  第四节

  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智力资本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当我们正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曾被预言家称为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人才时代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而推动这个时代到来的力量,正是智力资本。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占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一、智力资本的概念与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有关的概念很多,有知识、智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慧资本等等。近年来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从知识和学习角度解释智力资本,重点研究人力资本、知识的创造、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知识管理角度解释智力资本,主要是侧重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强调信息的作用。从创新管理角度解释智力资本,是特指研究与开发(R&D)的管理。从资本市场角度考察智力资本,是注重智力资本的数量、价值的大小对企业资本负债表的影响,属于企业价值管理。目前对智力资本概念的解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对企业智力资本构成的分析,属于企业管理层面,所定义的只是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它的作用结果,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没有揭示智力资本的实质,不符合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运行的现实。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是由智力和知识的融合程度决定,并由智能运作创造价值和带来剩余价值,融合的越好,价值就越大。这一定义将智力资本的构成、资本属性、核心要素和运作过程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资本的实质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智力资本是智力和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智力和资本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简单的结合,而是两者真正融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融合越好、越紧密,智力资本的效益就越高、价值就越大。智力作为获取知识的基础,是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的结果,同时知识又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两者相互促进,在学习中发展智力,智力的增长又创造新的知识。智力资本既不能等同于智力也不能等同于知识,更不能视为二者的简单相加,它是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后的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本,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一个不断交互累积的过程。可以用关系式来表示智力资本:智力+知识=脑力资产+成果资本智力资本注意上式不能写为:智力资本=智力+知识即:智力资本≠智力+知识如果用代数式来表示则为:

  ICf(I,k)I1K1I2K2InKn

  式中:IC—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I—智力(Intelligence);K—知识(Knowledge)。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则为:

  智资力本

  智力

  知识

  图3-1

  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一种能够创造财富或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知识相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这个全新的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基于两个条件,一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智力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创造财富的资本;二是前人已经有许多关于智力资本的观点和提法,尽管不准确,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理论框架,但毕竟值得我们借鉴。为什么智力和知识融合形成能够创造价值的智力资本是最为准确的定义呢?其实,能够把握这一实质是很困难的,有许多定义看似有道理,但总有不妥之处。智力资本中的智力和知识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费。一个人如果只有智力而无知识就会成为一个文盲或聪明的“白痴”,离开社会、离开环境、不去学习、不获取知识,就会成为一个“高智狼孩”。同样,如果不注重智力开发,只是死读书、读死书,就会成为“书呆子”“现代垃圾”、。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但是它并不是无形的,它可以通过信息的传递表现出来,如文字、语言、产品、创意等。同时智力资本也不能完全与人划等号,不是“人”就是智力资本,人力资源只有经过投资和投入(时间、精力)之后才能逐步形成智力资本,而且必须不断地将智力和知识融合才能保持智力资本不贬值,否则便失去了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再成为智力资本。关于智力资本的性质、特性和规律将在其后的章节中详细论述。我们可以用几个例子来说明智力资本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有一个秀才与农夫比本领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农夫看不惯秀才每天读书,认为秀才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便问秀才:“你有什么本事”?秀才说:“我们可以比比力气”。农夫大笑:“比力气你哪里是我的对手!”秀才拿出一个手帕,让农夫从院内将手帕扔到院外,农夫扔了几次都飘回了院内。无奈,农夫只好交给秀才。秀才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用手帕包好,轻而易举地将手帕扔到了院外。当然,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类似的故事很多,这里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即智力和知识结合会产生巨大的效益,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另一个例子是“抓鱼与捕鱼”。这是萨缪尔森用来解释资本的例子。最早人们捕鱼的方法是下河去抓鱼,再有经验,再有力量也抓不到几条鱼,还会使你沮丧。以后,人们发明了钓鱼杆(知识产品),用同样的时间、很小的力量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渔网、渔船,捕鱼的效率越来越高,可以满足许多人的需要。这正是智力资本的作用。当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也都是智力和知识结合的产物吗!智力与知识怎样才能结合得恰到好处呢,这使我想起了“帕累托最优境界”(ParetianOptimum)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人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最优境界”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均衡的理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说明经济处于最有效境界,这时的资源配置能使总体效用达到极大值,其产量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而任何新组合都会使消费者的满足减少。换言之,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对现状的任何改变,使一些人的福利减少,另一些人的福利增加都不是帕累托最优。对于智力资本来说,我们追求的智力和知识的结合就是这种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结合,其效用将达到极大值,如果能达到这种状态,并以累进的速度发展,那么智力资本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如果全人类都发挥智力资本的这种效益,将会创造出空前的无法预料的人间奇迹来。人类文明正是这一

  融合的结果,我们将企盼着人类将这种融合达到最优境界,创造出更为灿烂辉煌的未来。二、智力资本的构成智力资本的基本构成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隐含部分,包括人力资本中除去体力劳动的部分,可称为脑力资产,属于智力和知识的融合过程;另一部分为外显部分,可称为成果资本,指一切可以带来价值或效用的智力成果,包括创意、知识产权(发明、专利、著作、作品、商标等)、声望、名誉、有价信息、知识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等,属于智力和知识融合的结果。脑力资产和智力成果构成了智力资本,其核心要素是智力和知识,智力和知识的融合创造了财富或带来了收益,实现了价值的增殖。成果资本是智力和知识融合后创造出的能够产生价值或效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创意、产品、服务、信息等,其特征是含有智力和知识成果。实际上,成果资本是通过智力劳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创造的成果,可以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著名教授的知名度是通过一系列的智力和知识成果显现出来的,如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培养的优秀学生(声誉)、学术报告等,教授作为一个智力资本的拥有者随着不断提供的智力成果而使自己的价值提高,名誉、地位和收入也逐步提高。脑力资产是人力资本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只是除去体力部分,所以,可以将脑力资产作为人力资本概念看待。将人与资本结合在一起称为“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的这个概念,冲破了百年来人们对资本作为物看待的观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标志着人类社会在向着与自然协调发展、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已在本文的第二章中阐述。实际上,对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说明人们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三、智力资本的分类智力资本的基本构成是脑力资产和智力成果,核心要素是智力和知识,但是,我们可以从智力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将其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1)按资产划分:智力资本可由脑力资产、市场资产、智力产权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组成。(见图)智力资本

  脑力资产

  市场资产

  智力产权资产

  基础结构资产

  ①市场资产(MarketAssets):包括品牌知名度、顾客及忠诚度、分销渠道等。②智力产权资产(IntellectualPropetyAssets):包括专利、著作权、技术创新等。③脑力资产(Human-centeredAssets)。④基础结构资产(InffrastructureAssets):包括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信息系统、网络系统、金融关系等。(2)按结构可将智力资本分为这样三部分:人力资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为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智力资本的最大化。(3)按价值划分: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和成果资本之中。目前,智力资本的分类和每个名词的含义尚有分歧,以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更科学的划分。四、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

  智力资本有二个核心要素:智力和知识,这两个要素有着各自的内涵和特征,只有深刻地全面地把握它们的内在规定性才能更准确地更清晰地理解智力资本。1、知识“知识”(knowledge)是目前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其含义人所共知。然而,作为研究智力资本的要素有必要重新认识“知识”的含义及其价值。《辞海》中对知识的定义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实的反映。“知识(精神性的东西)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递给下一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识随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9]。知识的这一定义是完整的和准确的。它告诉我们知识来自社会实践,先经验后理论,有载体可传承,而且在不断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对“知识”的研究进入新的高潮。管理学家杜拉克将未来社会定义为“知识社会”,这个新社会以知识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而有别于过去的社会。“知识不仅仅是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另一种资源,而且是当今唯一有意义的资源。”托夫勒(1990年)响应杜拉克的观点,宣称知识是最高品质的力量之源,是向着未来的力量转移的关键,它将最终取代其他资源[134]。奎恩(1992年)将管理能力称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这些学者还认为,未来属于拥有知识的人。“知识是新的竞争资源这一认识如闪电一样袭击了西方”。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对知识赋予了新的含义,他创造了“知识工作者”一词,认为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及以后的生产力革命和管理革命,是由于知识含义的彻底改变而引起的。他在1993年发表了《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Society)一书,将知识社会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他认为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对知识的探求纯粹是为了知识、启迪、智慧本身。第二阶段大约从公元1700年开始,随着新技术的发明,知识成为有组织、有体系、有目的的知识,即应用知识。第三阶段是在1881年前后,泰勒引入了科学管理,将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可以将知识转型的三个阶段简单表述如下:第一阶段启蒙时代为了启迪思想、增加智慧的知识第二阶段工业时代应用知识第三阶段知识时代知识的知识“知识正被应用于知识,这是知识变革的第三阶段,或许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42]。德鲁克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2、智力人类生命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智力(Intelligence)。古往今来,智力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们研究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体的智力潜能,已成为人类一个永久不衰的话题。“智力之谜,犹如‘哥德巴赫猜想’,令人神往;智力又是一把古老而又令人困惑的生命之剑,谁把握住这把生命之剑,谁就拥有了未来”[52]。千百年来,人类对自身智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一是对人脑功能的探索;一是对智力的认识和开发。智力是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应该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即感知、记忆的能力,判断、思维的能力和想象、创造的能力。人脑的机能是智力的基础,知识的获得是它实现的条件,思维则是它的加工过程,实践既是智力的手段又是它的目的。我们如果将智力用以下6个圆圈组成的图来表示,即感知、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技能。如图3-9。思维是6个圆中的中心圆,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智力成分模型。

  感知

  记忆

  言语

  思维(中心)

  想象

  技能

  图3-9

  智力成分模型

  五、智力资本属于资本范畴智力资本究竟能否成为资本,是否在资本范畴之内,自然会想到要弄清资本(Capital)这个概念,虽然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或有形的资本,但毕竟应归属于资本范畴。。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现象形态”[20]。提出了资本的总公式:“G—W—G”(货币—商品—增加了的货币)。指出“价值变成了过程中的价值,变成了过程中的货币,并且当作这个,变成了资本。„„G—G’,货币生出货币。在资本最早的解释者重商主义派口中,就是用这一句话来描写资本的”[46]。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的生命在于不停地运动,在运动中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那么,对于资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条,一是具有增值作用。资本的定义决定了资本必须是不断地增值,即不断地增值自己。二是运动。没有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增值,这是资本本性得以实现的条件。例如,货币作为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产生增值,静止的货币是不能产生增值的。第三,资本是趋利的。资本总是向着有利可图的方向运动,不追求利益就不可能产生增值,这也是它的本性决定的。从上述对资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智力资本属于资本范畴。思考题:1、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具有比其他生产要素更重要的作用?2、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两个概念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3、案例:芬兰的启示1995年,芬兰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第18位,98年提升为第五位,99年上升为第三位,人力资源则排名第一,到2001年,其人均科技成就排名超过美国,排第一。芬兰只有514万人口,面积只有北京的一半,多次遭入侵,二战作为战败国承担战争赔款。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不足的战败小国,经过半世纪的努力,成为世界第一竞争力的国家,有着深刻的内因,那就是高素质的芬兰人。他们热爱祖国,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崇尚科学态度,不断创新和超越。创新的教育树立了芬兰人的自信和自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一位学生敢于向一统天下的微软视窗挑战,开发出了与之抗衡的Linux系统。没有这种气概,能够设想今天的芬兰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竞争力的国家吗?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99年由上年的13位降为25位,2000年又降到28位。国际竞争力也由99年的29位降为31位。近几年,我国虽在科技上有长足进步,但和芬兰

  比,就没有任何值得自满的理由了。思考:芬兰和我国在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的地位变化对你有哪些启示?

篇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

  【

  案

  例

  】

  :

  一.引言

  浅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本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TheodoreSchultandGaryBecker1960年代的工作。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率差异,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一起的解释变量,但是,它的缺陷是将技术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看作是内生的,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集中于个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关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方式。由于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因子,所以社会思想的开放、有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吸引就会不断增强。在国家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本越高,就能支持更多的公司,而且从其它区域吸引公司的能力也越强。Becker认为个人积累的技能和能力等人力资本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Rauch则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工资也相应较高。CoulombeS考察了加拿大各省之间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收入的条件收敛。AliYoussef等指出,发展中国家会通过提高当地技术和加强人力资本来吸引FDI,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FDI,而FDI的流入又给本地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外溢效应,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JamesJ.Heckman认为中国现在的投资政策是物质投资高于教育投资,城市人力资本投资高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内学者也围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的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本因素在加速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未来几年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作为创新主体和新技术应用主体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日益凸现。因此,对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二、模型构建与分析(一)模型构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物质资本投入量、人力资本投入量。为了估计人力资本投

  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将考察有效劳动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和作用,这里将人力资本投入量与劳动力投入量之积作为有效劳动投入的代表量。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给出了人力资本投入与物质资本投入对产量的贡献比例关系生产函数式如下:

  其中,Yt为t年的GDP,Kt为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Lt为t年的劳动力数量,Ht为t年三个层次学校的学生在校人数,

  和β为方程的参数。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校率分别为:小学学生在校人数(Ht1),中等学校学生在校人数(Ht2),大专及以上学校学生在校人数(Ht3)。这就是说,有三个模型需要估计检验。估计下列线性模型。为了消除异方差,对上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后,得到:

  logYta0a1logKta2logLta3logHtet

  (1)

  将方程(1)中的Ht分别用Ht1、Ht2、Ht3代入,可得到相应如下的三个模型:

  logYta0a1logKta2logLta3logHt1et

  logYta0a1logKta2logLta3logHt2et

  (2)

  logYta0a1logKta2logLta3logHt3et

  (二)数据来源

  文章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1985~2006年的数据资料(见表1)。其中:

  1.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从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

  2.物质资本投入量本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包括国有经济固定资产和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的投入;

  3.人力资本投入量的的测算方法有很多,但我国人力资本投入的测算又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这与我国统计资料缺乏和统计口径不一致有关,所以测算结果往往各异。本文利用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包括大专)在校学生人数来衡量人力资本投入量,劳动力数量用经济活动人口数量代替。

  表1亿元、万(人数)

  年份

  GDP

  单位:

  固定资产劳动力数小学生在中学生大专以上

  投资额量

  校人数

  学校学生在校人数

  在校人数

  1985

  9016·042543·2050112

  13370

  4936

  170

  1986

  10275·13120·6051546

  13183

  5146

  188

  8

  1987

  12058·63791·7053060

  12836

  5216

  196

  2

  1988

  15042·84753·8054630

  12536

  5041

  207

  2

  1989

  16992·34410·4055707

  12373

  4836

  208

  2

  1990

  18667·84517·0065323

  12241

  4881

  206

  2

  1991

  21781·55594·5066091

  12164

  4999

  204

  0

  1992

  26923·48080·1066782

  12201

  5114

  218

  8

  1993

  35333·913072·067468

  12421

  5102

  254

  2

  0

  1994

  48197·817042·068135

  12823

  5387

  280

  6

  0

  1995

  60793·720019·068855

  13195

  5819

  291

  3

  0

  1996

  71176·522914·069765

  13615

  6213

  302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9

  0

  78973·024941·070800

  3

  0

  13995

  6530

  84402·228406·072087

  8

  0

  13954

  6843

  89677·029855·072791

  5

  0

  13548

  7305

  99214·532918·073992

  5

  0

  13013

  7872

  109655·37214·074432

  20

  0

  12544

  8302

  120332·43500·075360

  70

  0

  12157

  8799

  135822·55567·076075

  80

  0

  11690

  9111

  159878·70477·076823

  30

  0

  11246

  9265

  183867·88774·077877

  90

  0

  10864

  9206

  317341413556719903110913341562

  2006

  210871109998.278244.0

  10712

  8998

  1739

  ·stats·gov·cn上机步骤

  一、输入数据新建工作文件二、录入数据在命令窗口依次键入以下命令即可:输入数据三、回归分析:输入命令:lslog(y)log(K)log(L)log(H1)c

  lslog(y)log(K)log(L)log(H2)clslog(y)log(K)log(L)log(H3)c得到如下三个估计结果及有关信息:DependentVariable:LOG(Y)Method:LeastSquaresDate:02/13/11Time:22:00

  Sample:19852006Includedobservations:22

  Variable

  Coeffici

  t-Statisti

  entStd.Error

  cProb.??

  LOG(K)LOG(L)LOG(H1)

  C

  0.7369110.03253322.650850.00001.2788960.2607943.9038630.00010.7109620.2120463.3528640.0035-17.2742

  73.229430-5.3490150.0000

  R-squared

  0.996407????Meandependentvar10.79925

  AdjustedR-squared0.995809????S.D.dependentvar1.004443

  ????AkaikeinfoS.E.ofregression0.065028criterion

  -2.465024

  -2.26665

  Sumsquaredresid0.076116????Schwarzcriterion

  3

  Loglikelihood

  31.11527????F-statistic

  1663.109

  Durbin-Watsonstat1.086935????Prob(F-statistic)0.000000

  DependentVariable:LOG(Y)Method:LeastSquaresDate:02/13/11Time:22:01Sample:19852006Includedobservations:22

  Variable

  Coeffici

  t-Statisti

  entStd.Error

  cProb.??

  LOG(K)LOG(L)LOG(H2)

  C

  0.6450690.0674879.5584190.00001.4992690.3473483.3163340.00040.2433960.1990111.2230290.2371-13.2547

  23.211127-3.3850140.0033

  R-squared

  0.994611????Meandependentvar10.79925

  AdjustedR-squared0.993713????S.D.dependentvar1.004443

  ????AkaikeinfoS.E.ofregression0.079640criterion

  -2.059627

  -1.86125

  Sumsquaredresid0.114166????Schwarzcriterion

  6

  Loglikelihood

  26.65590????F-statistic

  1107.482

  Durbin-Watsonstat0.791718????Prob(F-statistic)0.000000

  DependentVariable:LOG(Y)

  Method:LeastSquares

  Date:02/13/11Time:22:01

  Sample:19852006

  Includedobservations:22

  Variable

  Coeffici

  t-Statisti

  entStd.Error

  cProb.??

  LOG(K)LOG(L)

  0.7777400.06623711.741830.00001.1571850.3495073.3109090.0039

  LOG(H3)C

  -0.0759810.062538-1.214961

  0.2401

  -9.1555973.508666-2.609423

  0.0177

  R-squared

  0.994606????Meandependentvar10.79925

  AdjustedR-squared0.993707????S.D.dependentvar1.004443

  ????AkaikeinfoS.E.ofregression0.079681criterion

  -2.058618

  Sumsquaredresid0.114282????Schwarzcriterion-1.860247

  Loglikelihood

  26.64480????F-statistic

  1106.358

  Durbin-Watsonstat0.804952????Prob(F-statistic)0.000000

  三个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以下三个方程:

  logYt17.060570.705596logKt1.460132logLt0.505764logHt1(3)

  -3.7112315.7456

  3.01574

  1.70381

  R20.99285

  F=1663.109

  logYt18.44520.56298logKt1.74331logLt0.50195logHt2

  (4)

  -4.563748.997845.03373

  2.67681

  R20.99406

  F=1107.482

  logYt12.896720.66554logKt1.53243logLt0.03274logHt3

  (5)

  -3.136929.17382

  3.74531

  0.47036

  R20.99179

  F=1106.358

  2.结果分析.

  小括号内的数值为对应变量的t—检验值,对这3个方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发现:

  <1>拟合优度检验:三个方程的R=0.99,说明总离差平方和的99%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仅有1%未被解释,因此,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和优度是很好的。

  <2>.模型的显着性检验:三个方程的F值都大于临界值,通过检验。可以认为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数量以及三个学历层次的学生在校人数三个解释变量对我国的GDP整体影响显着。

  <3>固定资本显着性的检验:无论用哪一指标表示人力资本投资,国内总投资(GDINV)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在5%显着水平上显着,这说明国内总投资对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积极的影响。

  <4>变量显着性检验:方程(3)中用小学生在校人数代表人力资本投资T值均小于临界值(在5%范围内有意义),说明小学教育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不显着.而在方程4中中学文化层次的logHt2的系数为正,且在5%显着水平上显着。参考强敏<<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到小学层次的在校生对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影响显着说明中国的初等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是

  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的假设一致,中国过去一直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大部分劳动力都是来自农村的仅具有小学文化的人口。而通过今年最新数据看出,logHt3虽然系数比较大但影响不显着这显示出中国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效显着.又通过方程(4)说明我国劳动者文化水平、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企业也改变了旧观念,加大技术要素的投入,贯彻科学展观.

  <5>.在方程(5),用高等教育学生在校率代表人力资本投资。方程(3)显示,logHt3在5%的显着水平上不显着,这反映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这说明尽管中国近20年来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率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社会和政治制度等因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本来应该发挥的最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经济增长中未充分发挥。一方面,中国拥有最为丰富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众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却未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6>.方程检验的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不仅要重视中等和高等教育,其初等教育更是这个国家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的基础。中国尽管表面上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但在许多农村和偏远山区,却是名存实亡;尽管每年教育经费增长幅度加大,但分配到乡村小学的经费却是风毛麟角,中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基础教育,使3级教育同时增长,平衡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中等和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速度十分惊人,3个回归方程都显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弹性系数十分明显,表明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显着的。这也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这一结论,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三、结论

  从中国1985~2006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数、小学生在校人数、中学生在校

  人数、大专以上学生在校人数个学历层次的学生在校人数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观察和析,研究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长中的作用,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重要因素,从文章的分析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生产函数计量模型显示,利用在校学生的比例作为人力资本的表征是合适的,这能够反映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生产函数计量模型显示,利用在校学生的比例作为人力资本的表征是合适的,这能够反映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中国的初级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大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等教育层次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较显着;中国高等教育层次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着,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空间还很大,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经济时代还没到来,因为经济发展是全局的发展而不是局部的发展。

  3.文章的实证研究与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假设是一致的。通过计量分析充分显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因此今后中国的教育政策应特别注重改善国家的各级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投资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全民教育,为中国经济增长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本。同时,使教育即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发动机”,促使中国经济走上快速、良性的发展道路。

  四、政策建议

  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而且在现代化生产中,人力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形态投资的作用。各国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实绩越佳,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越大。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转变,其关键环节在于加大知识因素、技术进步因素,而归根到底必须改善人口质量,扩大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1.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有先天赋予与后天获得之分,而人的能力或素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这种后天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文化水平、企业精神等,这些都是教育的结果,由于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也可视为教育问题。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来说,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它还会带来长期的满足。一项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不仅能给个人增加收入,而且能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为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的生产性投资,从而肯定了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的特殊重要的地位。

  2.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作用。物力投资和人力投资,都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生产投资,二者对经济作用的结果都能使国民收入增加。但是,在现代化生产中,人力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形态投资的作用。当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正是人力资本的数量不断增加的结果。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本以比物质资本快得多的速度在增长,因而国民收入比物质资源增长的速度快得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明显增加,这正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3.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和运用都是关键的因素,而这两个因素都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都需要通过人的素质来体现,通过人的活动来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它们都要通过人力资源作为载体。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源泉,是构成国家财富的最主要的基础。特别是在生产日益现代化的条件下,支撑着生产率提高的乃是人力资本。值得强调的是,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

  4.重视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从上述实证与理论分析来看,那么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便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特别是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质

  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需要积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基数。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资本存量继续增长的后劲,阻碍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基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二,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加大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是有空间的,也是有可能的,更是有必要的。

  第三,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特别是中等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普及基础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的质量,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篇三: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

  浅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人力资本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TheodoreSchultandGaryBecker1960年代的工作。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率差异,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一起的解释变量,但是,它的缺陷是将技术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看作是内生的,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集中于个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关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方式。由于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因子,所以社会思想的开放、有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吸引就会不断增强。在国家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本越高,就能支持更多的公司,而且从其它区域吸引公司的能力也越强。Becker认为个人积累的技能和能力等人力资本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Rauch则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工资也相应较高。CoulombeS考察了加拿大各省之间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收入的条件收敛。AliYoussef等指出,发展中国家会通过提高当地技术和加强人力资本来吸引FDI,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FDI,而FDI的流入又给本地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外溢效应,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JamesJ.Heckman认为中国现在的投资政策是物质投资高于教育投资,城市人力资本投资高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内学者也围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的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本因素在加速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未来几年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作为创新主体和新技术应用主体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日益凸现。因此,对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一)模型构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物质资本投入量、人力资本投入量。为了估计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将考察有效劳动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和作用,这里将人力资本投入量与劳动力投入量之积作为有效劳动投入的代表量。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给出了人力资本投入与物质资本投入对产量的贡献比例关系生产函数式如下:

  YtAtKt(LtHt)et其中,Yt为t年的GDP,

  Kt为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Lt为t年的劳动力数量,Ht为t年小学学校的学生在校人数,

  和β为方程的参数。估计下列线性模型。为了消除异方差,对上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

  后,得到:

  logYta0a1logKta2logLta3logHtet

  (1)

  (二)数据来源文章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1985~2007年的数据资料(见表1)。其中:1.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从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2.物质资本投入量本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包括国有经济固定资产和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的投入;3.人力资本投入量的的测算方法有很多,但我国人力资本投入的测算又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

  题,这与我国统计资料缺乏和统计口径不一致有关,所以测算结果往往各异。本文利用小学在校学

  生人数来衡量人力资本投入量,劳动力数量用经济活动人口数量代替。

  年份

  GDP

  固定资产投劳动力数量小学生在校人

  资额

  数

  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9016.0410275.1812058.6215042.8216992.3218667.8221781.5026923.4835333.9248197.8660793.7371176.5978973.0384402.2889677.0599214.55109655.20120332.70135822.80159878.30183867.90210871.0201119

  2543.203120.603791.704753.804410.404517.005594.508080.1013072.0017042.0020019.0022914.0024941.0028406.0029855.0032918.0037214.0043500.0055567.0070477.0088774.00109998.2101055.6

  5011251546530605463055707653236609166782674686813568855697657080072087727917399274432753607607576823778777824478956

  1337013183128361253612373122411216412201124211282313195136151399513954135481301312544121571169011246108641071210987

  得到结果为:

  DependentVariable:LOG(Y)Method:LeastSquaresDate:10/27/13Time:17:09Sample:19852007Includedobservations:23

  Variable

  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LOG(K)LOG(L)LOG(H)

  C

  0.7337041.2955430.741459-17.71750

  0.0314060.2542160.2021803.077179

  23.361645.0962373.667322-5.757709

  0.00000.00010.00160.0000

  R-squared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rbin-Watsonstat

  0.9966450.9961150.0638600.07748432.835991.072962

  MeandependentvarS.D.dependentvarAkaikeinfocriterionSchwarzcriterionF-statisticProb(F-statistic)

  10.860661.024589-2.507477-2.3100001881.4110.000000

  模型通过计量分析得到方程:

  Log(Y)=-17.71750+0.733704log(K)+1.295543log(L)+0.741459log(H)

  3.0771790.031406

  0.254216

  0.202180

  =0.996645

  =0.996115F=1881.411

  2.结果分析.小括号内的数值为对应变量的t—检验值,对这3个方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发现:<1>拟合优度检验:方程的R=0.996645,说明总离差平方和的99%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仅有1%未被解释,因此,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和优度是很好的。<2>.模型的显著性检验:方程的F值都大于临界值,通过检验。可以认为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数量以及小学生在校人数解释变量对我国的GDP整体影响显著。<3>固定资本显著性的检验:无论用哪一指标表示人力资本投资,国内总投资(GDINV)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在5%显著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国内总投资对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积极的影响。<4>变量显著性检验:方程(3)中用小学生在校人数代表人力资本投资T值均小于临界值(在5%范围内有意义),说明小学教育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而在方程4中中学文化层次的

  logHt2的系数为正,且在5%显著水平上显著。参考强敏<<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得到小学层次的在校生对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影响显著说明中国的初等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的假设一致,中国过去一直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大部分

  劳动力都是来自农村的仅具有小学文化的人口。而通过今年最新数据看出,logHt3虽然系数比较

  大但影响不显著这显示出中国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效显著.又通过方程(4)说明我国劳动者文化水平、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企业也改变了旧观念,加大技术要素的投入,贯彻科学展观.

  <5>.在方程(5),用高等教育学生在校率代表人力资本投资。方程(3)显示,logHt3在5%的显著水平上不显著,这反映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这说明尽管中国近20年来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率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社会和政治制度等因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本来应该发挥的最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经济增长中未充分发挥。一方面,中国拥有最为丰富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众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却未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6>.方程检验的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不仅要重视中等和高等教育,其初等教育更是这个国家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的基础。中国尽管表面上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但在许多农村和偏远山区,却是名存实亡;尽管每年教育经费增长幅度加大,但分配到乡村小学的经费却是风毛麟角,中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基础教育,使3级教育同时增长,平衡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中等和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速度十分惊人,3个回归方程都显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弹性系数十分明显,表明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这也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这一结论,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三、结论从中国1985~2007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数、小学生在校人的在校人数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观察和析,研究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长中的作用,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重要因素,从文章的分析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生产函数计量模型显示,利用在校学生的比例作为人力资本的表征是合适的,这能够反映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生产函数计量模型显示,利用在校学生的比例作为人力资本的表征是合适的,这能够反映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中国的初级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大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等教育层次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较显著;中国高等教育层次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空间还很大,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经济时代还没到来,因为经济发展是全局的发展而不是局部的发展。3.文章的实证研究与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假设是一致的。通过计量分析充分显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因此今后中国的教育政策应特别注重改善国家的各级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投资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全民教育,为中国经济增长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本。同时,使教育即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发动机”,促使中国经济走上快速、良性的发展道路。四、政策建议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而且在现代化生产中,人力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形态投资的作用。各国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实绩越佳,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越大。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转变,其关键环节在于加大知识因素、技术进步因素,而归根到底必须改善人口质量,扩大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1.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有先天赋予与后天获得之分,而人的能力或素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这种后天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文化水平、企业精神等,这些都是教育的结果,由于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也可视为教育问题。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来说,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它还会带来长期的满足。一项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不仅能给个人增加收入,而且能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为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的生产性投资,从而肯定了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的特殊重要的地位。2.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作用。物力投资和人力投资,都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生产投资,二者对经济作用的结果都能使国民收入增加。但是,在现代化生产中,人力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形态投资的作用。当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正是人力资本的数量不断增加的结果。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本以比物质资本快得多的速度在增长,因而国民收入比物质资源增长的速度快得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明显增加,这正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3.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和运用都是关键的因素,而这两个因素都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都需要通过人的素质来体现,通过人的活动来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它们都要通过人力资源作为载体。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源泉,是构成国家财富的最主要的基础。特别是在生产日益现代化的条件下,支撑着生产率提高的乃是人力资本。值得强调的是,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4.重视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从上述实证与理论分析来看,那么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便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特别是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增加人力

  资本存量。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需要积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基数。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资本存量继续增长的后劲,阻碍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基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二,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加大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是有空间的,也是有可能的,更是有必要的。

  第三,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特别是中等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普及基础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的质量,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计量经济学

  ——浅谈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一班小组成员:乔瑞桃

  朱春燕黄娟钟华

篇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

  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重视和实现人力资本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来源民富国强主要来自企业的基本增值能力经营企业说到底就是要实现价值的增值现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存在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关键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企业中人的问题这些企业没有明白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物资资本的收益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人力资本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沈萍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2期

  摘要:人力资本的起源与发展,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是推动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日渐成熟、日趋理性,一批优秀的企业应运而生,它们开始走出国门,海尔集团海外建厂扩张力推海尔品牌,树立了在中国家电行业中的领导地位,TCL集团更以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为契机,合并成立TTE公司,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彩电供应商,而联想集团则以12.5亿美元的大手笔并购了IBM的PC业务,华为、中兴等企业敢在刀尖上跳舞的精神,更让国人为之振奋。就是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带动中国经济不段增长,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则是取决于人力资本和创新思想。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指出,发达国家资本的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可见人力资本已成为人类财富增长、经济进步的源泉。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人力资源之始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提到,人的能力是一种“资本”。人们经过学习得到的有用的才能,可以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全体居民所有后天所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者舒尔茨经过对农业经济的长期研究最后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进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和农業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强调人力资本像其他资本一样,都应当获得回报。他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成长具有推动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人力资本是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既然人力是一种资本,无论对个人对社会,其投资必须有收益,即人力资本可以带来利润,并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差异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而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人体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知识、创新能力等质量因素之和。人力资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是资本性资源,强调的是,它不是原生劳动力,而是一种经过开发而形成的具有一定体力、智力和技能的生产要素资源。而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投资形成的可以带来财富增值的资本形式,强调以某种代价所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

  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内涵的继承,延伸和深化,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人力资本是在合理的制度下生成和发挥作用的,有了比较进步的制度知识,创新能力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资源仅仅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还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需要进一步转化为资本,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三、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寻求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中,人们发现这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的创新活动。2001年5月15日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所指出的“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尚且如此,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这样。而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力资本的竞争。

  在中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方式仍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下,对人的管理仍然还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如何把人作为一种活动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如何能真正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企业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能力,正如惠普总裁维斯·普莱特所说“21世纪的成功企业,将是那些尽力开发,储藏并平衡员工知识的组织。”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重视和实现人力资本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来源,民富国强主要来自企业的基本增值能力,经营企业说到底,就是要实现价值的增值,现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存在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关键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企业中人的问题,这些企业没有明白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物资资本的收益率。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取决于它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地位、影响力已经不是天赋条件的差异,而是人的素质、能力的差异。人才是一个国家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一个企业只有实现更加积极、更加开发、更加有效的人力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使优秀人才得到充分的使用,才能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人力资本的创新思想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所谓创新思想不光是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更关键的是人的思维要创新、企业人力资本的创新是企业再生活力的重要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大加强,甚至可以说,人力资本控制了企业,而不是出资人。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经济增长所起的明显作用,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没有人力资本的推动,货币资本根本运作不起来。企业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不败之地。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经济发展。由此,企业就要创造一个让人力资本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将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最终实现社会财富总量的最大化。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并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世界银行专家曾对世界各国的资本存量作过一项统计,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约为64:20:16,充分说明人力资本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作者简介:

  沈萍(1963--)女,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市政工程管理处高级人力资源师、市政处办公室主任

篇五: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原理

  一、什么是决策科学一、概念:决策科学是在特定背景下,依据特定的方式,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对某种或几种资源进行分派和组合的行为系统。

  二、决策科学的组成要素:⑴决策框架⑵治理系统整合⑶共享的心智模式⑷数据、量度和分析⑸着眼于最优化

  二、概述一、古典经济学时期人的:经济价值的思想,(预期年收入贴现法例如:假设英格兰人口600万,每一年制造的收入为2600万磅,资本化期限为20年,总人口的价值等于2600*20=52000万镑。人均价值为52000/600≈

  二、本钱估价人力资本价值法,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3、亚当∙斯密第一个明确了人力资本的概念4、其他学者:萨伊、杜能(德国)萨伊:一个成人是一项累计资本。劳动者的报酬包括一般工资收入和利息杜能:同等条件下,高教育的人能创造更多价值。

  三、人力资本的内涵:一、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多种因素相互复杂作用和综合影响的结果。人的能力同时具有外生性与内生性,其中后天的因素在人的能力形成与进展进程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行为者通过教育、培训、干中学等途径取得知识、体会和能力水平。

  四、人力资本的特点一、外部性二、时限性3、动态性4、资本性五、产权性(最突出)五、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关系一、相同点:由于一样是对人力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加,他们不可幸免的彼此联系,阻碍,乃至在微观层面上合二为一。⑴两种理论产生背景相同,都是西方工业经济已经成熟、知识经济略见眉目,故二者所面临的任务与所要解答的问题是一致的。⑵都具有社会效用,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类本身的进步与文明。

  ⑶人力资本强调的是高效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高收益性,这种投资必然会提高人力资源的总量水平,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条件。⑷人力资源的治理水平制约着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进展中国家的高端人材流失)二、区别⑴二者研究范围不同,人力资源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宏观的、概况性的范围。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源中全数教育性投资的凝结,仅指复杂劳动的能力和知识,不包括自然人力资源。⑵研究对象偏重点不同,人力资源强调的是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养和健康状况,通过挖掘出来的内在能力;人力资本强调的是指在形成那些进程中的投入,人力资本需要投资形式,目的通过投资取得更大收益。

  六、企业人力资本的含义一、能为企业此刻和以后制造收益的员工的知识和技术才是企业人力资本。二、是全部员工实际投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总和。3、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员工集体和谐与合作的整合。

  七、人力资本治理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治理:指每一个人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组合的选择与决策。二、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本治理:是指企业或组织对其有效的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八、人力资本需求与供给一、概念⑴人力资本需求:指一按时期内,在某种价钱下雇主情愿而且能够购买或租用的人力资本量。⑵人力资本供给: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一按时期内依照某一市场价钱情愿向市场提供的人力资本量,这些人力资本量之和组成成了该市场价钱水平上的人力资本的社会总供给。

  二、阻碍因素⑴阻碍人力资本需求的因素分析

  微观因素: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治理水平、企业利润量、企业生产规模宏观因素:经济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周期、制度因素

  ⑵人力资本供给的阻碍因素微观因素:人力资本的投资本钱和收益率;家庭收入、家庭环境、个人特点等;年龄和已有人力资本专用性;时滞性。宏观因素:原有生产结构、国家政策和制度、收入水平与收入分派状况、人口结构转变人力资本的生产技术、非市场条件、文化风俗。

  3、个人人力资本供给曲线

  高收入时,工资上升,更倾向于闲时;工资下降,倾向于工时。

  低收入时,工资上升,工时增加

  4、特点⑴人力资本需求:人力资本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具有替代性。⑵人力资本供给: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性更大的经济资源;人力市场的市场供给以营利为目的;人力资本的供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九、人力资本投资(HCI)一、概念:是必然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不确信的改善而将现期的必然收入转化为资本。

  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

  人力资本投资也是必然主体的经济行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也为取得效益人力资本投资也需要花费现期的一定收入人力资本投资之前必须生成投资,即有一定储蓄人力资本投资也有风险(2)区别投资估算不同投资收益有别投资风险不同投资决定者不同

  3、特点:1)人力资本投资不完全依托于物质生产进程(2)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与可调整性(3)人力资本形成时间要比物质资本更长(4)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流动性差和抵押性差特点(5)人力资本的折旧方式不同于物质资本,在一按时期内为“负折旧”(6)人力资本投资也是消费的进程(7)人力资本投资无法完全货币计量

  4、形式:医疗保健、教育投资、职业培训、人力迁移投资、信息投资

  5、阻碍因素:心理上的时刻偏好、人的实际年龄、投资本钱、收入不同、风险因素

  6、外部性:医疗保健投资具有正的外部效应;教育投资及各类职业培训会产生较强的外部效应;迁移引发二重性外部性。

  7、决策的分析进程确信投资目标收集有关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资料

  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备选方案通过定量分析对备选方案进行初步评价对备选方案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十、人力资本核算一、概念:是把人作为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并对其价值进行计算和报告的进程

  二、原那么:类推原那么、时效性原那么、简明科学原那么、权责发生制原那么、稳健性原那么

  3、成因;对人力资本核算的熟悉不到位、核算的理论尚未定型、缺少法律制度的保障、运行环境不成熟

  4、计谋:转换思维,跳出人力资本核算研究的怪圈;因时制宜,重视人力资本核算信息的披露;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行人力资本核算。

  五、障碍六、历史本钱法和重置本钱法⑴历史本钱法:

篇六: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一)资本扩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在整个经济和管理的领域内,人力资本理论扩展了“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并不是对人的物化,而是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以前,人们认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物化的生产资料的投入,管理的重点也是在如何让生产资料与劳动的投入更匹配,如何让机器更有效的运转。对于人在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是零星的洒落在一些大师的论述里,如:马克思、亚当·斯密。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则是全面地而且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人在社会财富增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鸟扎华的范围得到了扩展,资本不再仅仅包括过去的厂房、机器、资金,更包括了人。而且人是生产资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人作为劳动力在质量上是存在差异的。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在人力资本的数量背后,人力资本的质量极大的影响着生产结果和收益.资本是异质的,人力资本尤为突出.

  特别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显现。有学者提出,过去是“资本雇佣劳动",而知识经济下是“劳动雇佣资本”.这些思想凸现出人力资本在众多生产要素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最为主导的要素。这些思想与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与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理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用众多的、具有说服力的资料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要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如贝克尔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人力资本理论让管理者认识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提高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中包含了对学校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既有宏观的分析也有微观的分析。以我们熟知的专业培训为例,人力资本理论中将培训分为了专业培训和一般培训,两类培训的收益是不一样,从而在投资方式上也存在差别。这些分析框架和相关的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宏观的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到各个企业自己的职工培训,都是人力资本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在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人力资本投资还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J·海克曼在《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提出,中国当前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是很低的。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平等,人力资本投资与实物投资之间的不平衡降低了实物投资的回报水平。’(三)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及范围。学校教育、在职,海克曼著。曾湘泉等译。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4页.276

  October2013日尺兰阵35化人力成本为人力资本文j喻德武

  什么是人力成本,什么是人力资本,这个界限似乎很难厘清。实际上,我们可以给一个简单的定义:人力资源的投资如果不能产生预期收益,那就是一种负担,就是成本;反之,人力资源的投资产生了预期收益,人力资源就变成了资本。如何降低人力成本

  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动力,一种是人才。劳动力与人才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从事重复性的劳动,一个是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或劳动力,而是知识,而知识是由人才所掌握并应用的。

  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一家民营企业业务订单大量萎缩。但公司不仅没有进行裁员减薪,而且还主动召开全体员工大会稳定人心:经济危机只是一时的,将会很快过去,大家一定要满怀信心,利用业务订单不足的时期,好好学习工作技能;公司也不会在这一期间减薪裁员,希望大家安心工作。员工受此鼓舞,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果然没过多久,经济形势好转,业务订单上升,企业很快便摆脱了亏损状态,给员工很大的激励,企业的凝聚力也因此增强了不少。

  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在“压缩人力成本”的思路指导下,拼命地裁员、降工资,确实达到了压缩成本的结果,但同时,导致企业业务也因此迅速萎缩,失去了发展的后劲。

  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事实,每个企业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现实环境千差万别,不能说作出哪种决策一定对或一定错.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在不同情况下判断事情的紧迫性和重要程度的能力.例如,一个小企业刚刚起步,既缺乏资源,更缺乏雄厚的资本和融资能力。如果遇到重大的经济危机,不进行有效的裁员“止血”,那么企业很可能随时面临倒闭的危险。

  其实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现实和前提是:外部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整个市场是积极向上的.所以,纯粹以眼前所见所闻就立即下判断,是一种非常武断的做法。

  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裁员,而是怎样裁员。很多企业经营者有以静态眼光看问题的惯性思维,即“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只看到别人控制成本的“成功之处",却在不了解其背景与现实状况的情况下,盲目地学“先进做法”,把很多关键人才也一并裁掉了。这无异于自断四肢,怎么还能够

  行动自如呢?所以,在企业经营当中,最重要的是怎样识别

  人力成本。以下是很多企业对人力成本认知和采取对策的两大常见误区。

  误把裁员等同于压缩人力成本裁员,尤其是大规模裁员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手段,不可常用。其最大的危害是动摇全体员工的“军心”和士气,员工担惊受怕、无心工作,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产出。所以,裁员的关键是要裁掉那些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而又绩效低下的人。误把低工资等同于压缩人力成本一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代表了一个企业的人才竞争力。薪酬水平低,要么代表企业盈利能力差,要么代表企业缺乏远见和战略眼光。比如,企业主认为企业盈利的绝对功劳应该归属自身,却忽视了全体员工的努力,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缺乏分享的肚量。刻意把薪酬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不仅会造成优秀人员的高流动率,而且也难以判断人力资源是成本{还是资本,不是从人II这种“资源”本身所…固有的静止观点出…发,而是要从投资回…报的角度出发,才可}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的加入。短期来看,企业有利可图,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必将失去发展的后劲.给优秀人才的待遇从来就不是成本,而是一种投资,利用得当,必将产生超值、持久的回报.投入产出比更重要在人浮于事的组织当中,很多人往往会成为食利阶层—一些资源垄断型企业凭借着权力寻租而保持优势,而处于完全市场竞争领域的企业则不是这样。这时候,很多人不断成为消耗!bIL7,而且会制造现金流的黑洞,源源不断地吞噬着企业的经营成果,使企业走向僵化、走向绩效低下的境地。判断人力资源是成本还是资本,不是从人这种“资源”本身所固有的静止观点出发,而是要从投资回报的角度出发,才可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人的能力从总体来说由体能、技能和智能三大部分构成。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耶兽一大学的一项合作研究成果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存

  在两组简单的等比级数规则:对于体能、技能与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三者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是1:10:100

  人力成本到底包含了哪些部分呢?是不是指工资性收入?比如工资、奖金、提成、各种福利、补贴等.这个够了吗?当然不够.因为这只是固定成本,此外还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力成本增长速度高于企业业绩增长速度人事经理老王把某业务部门主管和员工代表做的绩效薪酬分配方案交给了老板,心里想:老板应该会批准,因为这个方案代表了多数员工的心态.近期的业绩大幅增长,绩效工资跟着仁涨也是合理的,况且员工并没有问公司多要工资。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老板就把老王叫到办公室,阴沉着脸说:“你看看你,也不动脑想一想,按照这个方案,公司还能开下去吗?”老王有点摸不着头脑.原来,老板觉得这个绩效方案说得很好听,实际上是变相涨工资.公司利润本来就微薄,这就好比从公司利润上割肉,还何谈发展呢?这个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员工只看到业绩增长和自身付出的劳动,却没有看到公司的利润在下降,因此就出现了以下两大怪现象.第一,做的业绩越多利润却越少。也就是说,做的数量超过了利润的“临界点”,如果不严加控制,会呈现收益递减的现象。第二,薪酬收入增长率大于利润增长率。薪酬增长过快,且_不封顶,超过了利润增长率。加薪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多,企\lL越来越处于失控的状态。

  摘要:影响人力资本供给的因素很多,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影响人力资本供给的主要因素,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人力资本;供给;影响因素进入到知识经济为主21世纪的时代,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越来越多、人力资本的多少不仅决定了一个企

  业的发展和一个地区发展实力和后劲,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研究与探讨一个地区人力资本的供给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成长能力,实现地区乃至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稳步攀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华等人(2007)在总结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后,认为人力资本为在既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拥有较高层次的科技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与生态位人力资本、而劳动力的定义为在既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劳动者因为受到所拥有的较底层次的人力资限制,可能只具有相对层次较低的积极能动、智力的与体力的劳动能力总和、人力资本与劳动者之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在所起作用的方式和其获取的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人力资本的运用类似于物质资本的运行,即管理人员的所做工作如机器在创造产品和赚取利润时的作用()在获取方式上,人力资本的获取不仅需要一定的天赋和物质资本,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劳动与实践的积累,即获取条件较高;而劳动力的获取相对比较简单,大多数人都能满足较低的条件,容易被替代,替代成本较高、本文人力资本的概念采用上述张华等人的观点、

  一、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的构建迄今为上,对于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这一课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大量的解答和说明()因为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再作逐一说明、但若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核心因素:一是劳动者工资的变化,即工资的变化对人力资本供需的调解;二是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即如同物质生产技术一样‘不断

  两者在基本属性上有区别,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的形式,强调具有体能、智能和技能的人的资源性。人力资本则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能够创造价值的技能和知识。”人力资本具有运动性,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其次,两者在质上有根本的差异。人力资源主要反映为一种较为简单的数量关系,而人力资本更多地反映技能型、专业型劳动者和管理者劳动的异质性,即个人间在生产能力或收入能力上的差别,也就是偏重于人力素质的差别或能力的差别。再者,两者在财富创造上有区别。作为资源,人力资源可用来创造财富和创造价值,也可不直接参与财富与价值的创造,且可能处于一种被闲置的状态,而人力资本必须能带来未来效用的增加或实现将来的价值增值,否则不能被当作人力资本。最后,两者研究对象的侧重点有差异。人力资源往往是作为群体性概念,而人力资本主要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推荐访问: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成效的因素是人力资本 一个国家 成效 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