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9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2-13 10:50:05 来源:网友投稿

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9篇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9篇,供大家参考。

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9篇

篇一: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一章我们要从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说起,一方面考察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关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形成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社会工作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所举办的慈善事业,形成于资本主义时期。一、社会工作产生的思想萌芽和思想基础在原始社会,多数情况下,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主要是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也主要靠习俗来进行调节。在这一时期,只有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而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剥削阶级最初所采取的是压制手段,比如对流浪、乞讨者实施幽禁、鞭打、烙印、切耳、挖鼻等刑罚,或者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蔓延泛滥。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人们无法忍受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便起来造反,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王朝。到了后来,虽然也规定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却很少真正实行。劳动人民憧憬着一个各种社会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社会,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就反映了劳苦大众的这种愿望。(一)思想萌芽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提出了“”的思想。《礼记·礼运》就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法家则提出了“实利”思想,主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实行“九惠之教”(参见P51或资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等(《管子·入国》)。道家提出了“无为”思想,反对上“多为”,主下“有为”(《庄子》),并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老子》)为理想社会的容。在西方,古希腊宣扬的是“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共享而得来的,富人要幸福,要控制穷人,就要为穷人提供财富,使穷人有机会获得幸福。而古罗马提倡的是责任观,他们认为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是教义中所包含的一种责任,要使受救济的穷人不因受到救济而丧失尊严,而富人则因为救济穷人才更加显得尊贵。希伯莱人则认为,人们公平地享有社会物质财富是一种正义的观念。公正就是个人按其功劳获得应有的财富,每个人都应公平地享有社会财富。以上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以与各家各派对理想社会憧憬的思想之中,包含和蕴涵着不同动机的慈善事业以与社会工作的思想萌芽。(二)思想基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从思想上看,这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以与它所提倡的博爱思想,另外还有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直接相关。在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发端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并在启蒙运动中得到新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容:(1)反对神学,提倡人学【神学→人学】(2)反对神权,提倡人权【神权→人权】

  (3)反对神性,提倡人性【神性→人性】(4)反对愚昧,提倡理性【愚昧→理性】(5)反对迷信,提倡科学【迷信→科学】(6)反对神道,提倡人道【神道→人道】

  从这六个方面的容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主的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强调的是天赋人权,他们认为一切享有天然能力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

  资产阶级这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主要确定的是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神或别的什么为本位;二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因为人道主义是自由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三是政治上的主义,这是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四是伦理上的人道主义,这是指在伦理的层面上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权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部权利。这四个部分就构成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在当时,提倡人道主义的进步意义主要就在于(简单提一下):首先,它直接触发了16世纪的改革,动摇了中世纪封建统治的基础;第二,人道主义和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它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人”、“人权”、“人性”和“人道”等概念;第四,它弘扬了科学和理性的光辉,促进了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二、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慈善事业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一)慈善事业的出现在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由于奴隶和农奴反抗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斗争加剧,这使得剥削者、统治者意识到,单靠镇压不足以维护其统治和社会生产,应该适当的辅之以对穷苦人的恩赐性救济施舍。这个时候,一些社会人士出于对弱者、不幸者的同情怜悯之心,或从不同的观念出发,便开始举办各种不同的慈善事业。(二)中国的慈善事业中国的慈善事业起于周朝。在《周礼·司徒》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以保息六政养万民”,保息六政即“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这六种措施类似于现代的儿童福利、老年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住宅和就业服务等各种福利服务工作。另外,“荒政十二”这样的救荒应急措施也是从周朝开始的(参见P51)。在历史上,我国慈善事业的类型有5种:①官办的慈善事业。如乞丐收容所、疯人院、济良所(收容妓女)、感化院(改造罪犯)、残废人习艺场等;②团体办的慈善事业。如由基督教、天主教教会主办的孤儿院、育婴堂等;③同乡会馆办的慈善事业。主要管理外地到京城应考或办事者的食宿生活,资助那些因贫困而流落京城或其他城市的同籍人返乡,为那些客死异乡的同籍人募捐集资,举行殡葬等;④宗法性的慈善事业。由祠堂、宗庙救济贫穷族人,开办义学,资助办理婚姻丧葬等等;⑤私人办的慈善事业。多数以地主、官僚、富商集资举办的善堂、山庄等救济机构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很多,有些全国性慈善团体,它们在各地设立四五百个分会,发展会员几十万,在各大城市举办养老院、残废院、教养院、医院、学校等。(三)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最初主要是由教会发起或举办的。一些教义中就明文规定应救助贫民,认为教士保护孤儿,照顾寡妇,帮助老弱病残者,这些行为不但是教士本身的义务,也是死后免遭天谴而使灵魂得救的一种方法。因此,这种观念便引导着那些信徒们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西方社会比我们国家更有慈善的传统,我想这跟人们所信仰的也有一定的关系。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思想萌芽和基础以与慈善事业活动,社会工作才逐渐衍生出来了。

篇二: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张凌宜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专业0902班学号:200972041

  [摘要]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得以诞生和发展,本文旨在通过阶段划分和相关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来记录社会工作在我国100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阐明我国社会工作的显著特点。[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阶段;发展特点;标志性事件关键词]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一)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二、我国社会工作的各个发展阶段(一)第一阶段:萌芽期——个人的慈善事业阶段(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开始在我国起步发展)1.教育方面:(1)标志性事件: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2)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入以及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20世纪初至20~30年代,一些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并在我国的大学讲授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这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2.社会服务方面:(1)标志性事件: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2)一些上层社会的人士开展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孤儿救助、贫民救济等活动。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我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它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40年代,当时政府将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二)第二阶段:断层期——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发展的断层。(1949年至改革开放期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出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错误理解,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三)第三阶段:发展期——有组织的开展社会活动(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期间)1.1987年国家民政部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

  1

  2.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讲程。国家教委首先批准了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3.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4.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这可视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或教育)的开端。5.高等学校则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矢志不渝,并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6.不同部门也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如民政、妇联等。(四)第四阶段:专业化时期——科学的专业服务阶段。(21世纪至今)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积累,使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突飞猛进,进入高速、专业的发展期。于是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专业化、职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故作详细分析。1.建立、健全职业化体制(1)标志性事件: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2007年12月,民政部按照上述文件要求编写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正式发布,相关考试于2008年6月底在全国举行。首批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即将在我国诞生。毫无疑问,上述几个重要文件的发布、实施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是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影响深远。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这就对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2)制定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社会工作在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家庭服务、社区建设、矫治服务、医疗卫生等各领域的发展,实现社会工作的多元化和专业化。(3)建立包括资格认证、从业规范、登记管理、继续教育、评估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4)设置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关,构建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体制,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的发展。(5)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等用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预算,创建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体制。建议在每年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项目的预算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社会工作事务的固定投入。并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参考GDP的增幅,按比例提高社会工作的经费投入比率,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2.推进和加快社会工作法律制度建设(1)标志性事件:2006年民政部联合人事部在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的大趋势下,民政部抓住机遇,联合人事部正式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2)法制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均建

  2

  立了完备的社会工作法律制度体系,从根本上确定了整个职业体系的合法地位。然而,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刚刚起步,各项法律法规亟待建设。从社会工作发展的长远来考虑,应重视社会工作的立法研究及实践,加快社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确立社工的职业地位,维护社工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尊严;保障社工的职权及执行力,提高社工的工作效率;保障社工在工作中的合法权益,降低社工的职业成本及风险。3.实践和确立社会工作运行机制(1)标志性事件: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2)以社区为平台,以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抓手,创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和“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义工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采取一种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大众化的方法开展公共事务的管理,逐步理顺社会工作与政府、社区、机构、居民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促使政府转变职能,降低管理成本,整合人力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3)设立配套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设置专职社工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薪酬制度,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指导思想,设计及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设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标准,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合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4)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实施办法:一.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如2003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人事局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将社工列入专业技术人才,规定每年组织一次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助理的资格认证考试。二.建立注册管理和继续教育制度。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管理,使其成为注册社会工作者,以促进社工的职业发展,规范社工的职业操守和实务工作。三.是建立岗位配置制度。如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在本市民政系统及相关机构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配置社会工作者,并要求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上述目标在3年内到位。四.是探索建立岗位轮训制度。如协调社会工作各领域的有关部门,共同对实际在岗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的岗位轮训。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反映,也是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全面化、系统化及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社会工作逐步走向成熟。三、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一)非一般发展规律,开始由政府主导起步,而非民间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起步。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与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模式不同。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

  3

  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特点。(二)发展过程中,民间组织表现并不活跃,政府协调社会工作中起主导作用。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首先我国社会工作起步工作就是由政府的民政部主导完成的,所以对历史发展模式的依赖导致这一现象;其次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有一很客观的实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的“自己的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的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三)“跳跃式”发展模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借鉴国外多,自主创新少;政府引导多,自我实践少。可以看到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开始发展至改革开放前期都没有很大的进展,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的,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种短期内跳跃式的发展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得来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的推进主要是由政府完成的,而政府在一些事情的觉得上具有社会实体、社会各团体所不能具有的强制力,所以形成“跳跃式”发展模式。(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就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特点。

  4

篇三: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

  ..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开展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齐小玉

  讨论:“贫困生活〞是……造成贫困的原因是……怎样可以改变“贫困〞的处境?一、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来是欧美国家的思想源头,对社会工作专业

  的形成和开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古希腊人:“幸福〞是在与他人分享中获得的,富人的幸福是将自己的财富

  分给穷人。古罗马人:富人帮助穷人被看作是的责任,且要保证穷人的尊严;鼓励人之

  间相互帮助。古希伯来人: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公正〞就是与分配:每个人按贡献享有财富;分配:每个人都公正地享有财富。〔二〕基督教宣扬的“博爱〞《圣经》强调“爱自己的邻居〞,宣扬“明爱〞和“意志之爱〞——“明爱〞:献身于他人的幸福,或是“聆听、回应、转化之爱〞;——“意志之爱〞:强调爱是无条件。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斥责社会贫富不均,鄙视富人,仇恨压迫者。——基督教文明所宣扬的“博爱〞观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一个直接的思

  想根源。〔三〕人道主义价值观承认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1/10

  ..

  ..

  对人的本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是有尊严、有理性的,人拥有追求真理的在动力。

  认为天赋的和社会的个人自由有极高的价值。只要为人们提供机会和自由,人的潜能就能释放出来。

  宣传通过社会改革减轻人们的困苦,主给人们开展的机会与促进个人的权利。

  ——人道主义价值观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根源。欧洲的思想传统一方面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底,利他主义、社会公正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主。由团体和世俗人士所开展的扶贫济弱活动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直接的实践根底。直接的推动: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后果:出现城市贫民;产业工人的生活陷入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社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新的个人与社会需求出现;与时回应贫困问题是必要和必须的。二、社会工作的产生〔一〕1349年,英国《劳工法》英国爱德华三世颁布——产生的原因:“黑死病〞后造成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工资上涨,故主雇不到劳工社会的开展和稳定受到威胁。——规定:由劳动能力、没有资产的劳工必须承受任何雇主的雇佣,防止劳动力的流失国民不得提供任何救济给有劳动能力的乞丐。——〞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影响了济贫立法。〔二〕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2/10

  ..

  ..

  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地方教区举办贫民救济,首创了国家设立机构、监理制度进展救济的先例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禁止无家可归与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分院救济与院外救济,首创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对“贫困〞的态度——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开展的意义:政府担负起社会救助的责任,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合法性前提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理念在〞有劳动能力的乞丐〞概念影响下对不同情况的贫民给予不同的救助,有效利用的社会资源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可视为式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新济贫法》〔1834年〕规定:〔1〕济贫资金主要来源于各地区的地方税〔原称济贫税〕,济贫事务仍由地方和教区共同负责。〔2〕停止发放院外救济,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住进济贫院和贫民习艺所。〔3〕规定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承受三个苛刻条件:丧失个人尊严;丧失个人自由;丧失政治权利。——局限性1788年,德国的“汉堡制〞:对各国的救济制度和方法有较大影响1852年,德国的“爱尔伯福制〞:对后来救济工作的方法影响较大〔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由于贫民、失业人数剧增,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征募捐款救济贫民,带来混乱1869年和1877年,英国伦敦、美国水牛城相继成立慈善组织会社;会社的根本理论主:个人应对其贫困负责;承受公共救济会损害其自尊心、

  3/10

  ..

  ..

  进取心与道德观念;贫民应自助维持生活。——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专业化开展的贡献:〔1〕“会社〞首创的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者,强调“个别化〞,依

  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提供物质救济-调查-登记-互助-协作等方法〕;

  〔2〕“会社〞促进了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奠定了社区组织工作的开展的根底。

  〔四〕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也称“社区改良运动〞,发起人英国牧师巴涅特受英国的汤恩比博爱精神的影响于1884年在某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汤恩比馆〞——地方文化中心/活动、服务中心——为老人、青年人提供开展各种活动与开展联谊的机会;研讨中心——〞汤恩比馆〞的特点:〔1〕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2〕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的需要而工作〔3〕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4〕促使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成为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新潮流,各国效仿,美国成立了“赫尔馆〞〔1889年〕——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1〕社会工作的目的是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是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2〕社会工作应顺应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3〕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4〕社会工作进展的方法,应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

  ——评价:

  4/10

  ..

  ..

  它是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与对社区环境的改造;

  工作者认识到受助人出现问题不仅是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精神方面的不满足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积累了有关案主与其环境的知识

  推动了全世界社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五〕社会工作专业化开展——社会工作由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开展弗莱克斯纳博士〔美国〕提出:“社会工作是专业吗〞?——从志愿的助人……独立专业的开展过程提出一种职业成为一个专业的条件瑞墨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成熟的专业取决于三个方面:〔1〕明确的价值体系〔2〕一套系统的知识〔吸收了大量的知识〕〔3〕专业训练方法1.建立知识理论体系——芮奇·蒙德/玛丽·里士满:1989年,出版《贫民中的友善访问》,总结社会工作理论1917年,出版《社会诊断》——里程碑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社会诊断》1922年,出版《什麽是社会个案工作》定义“个案社会工作〞为:“一个通过调节可预见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其环境的关系来开展人的个性的过程〞。〔实践经验的提炼,上升为专业知识,才有成为专业的可能〕促进了助人模式的概念化开展:“生态模式〞、“人在情境中〞、“问题解决模式〞、“生活模式〞的概念。促使凭热心、善心和经验的助人活动成为向以系统的助人知识为根底的专业化助人阶段开展。2.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展〔知识体系和助人实践〕

  5/10

  ..

  ..

  英国开创先河:1893年,英格兰建立两年制的“慈善培训〞学校美国:1898年,纽约慈善组织会社举办六个星期的训练课程,受薪的“友善访问员〞;1910年开设为期两年的教育课程——纽约慈善学院,1962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3.确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美国:“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1919年〕英国:“英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69年〕1956年,成立国际社会工作联盟——旨在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质量,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意义更加关注个人问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强调社会资源的运用;关注个人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强调案主早年的生活经验对其当前行为的影响;强调收集案主情境资料,加以科学的诊断,使社会工作成为一种“科学的慈善〞;促进了助人模式的概念;开展出了“生态模式〞、“人在情境中〞、“问题解决模式〞、“生活模式〞等概念;将人们的实践经验提升为一套可以传播的系统专业知识,促成了社会工作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奠定了社会工作的各种工作方法的根底;促进社会工作以系统的助人知识为根底的专业化助人阶段;确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六、《群体的社会过程》〔1930年〕柯义尔,1930年,《群体的社会过程》1939年,在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社会群体工作成为其中一个独立的小组。作用: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七〕社区工作方法的形成〔1939-1950年〕

  6/10

  ..

  ..

  1939年,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提出社区组织的方法

  1946年,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成立了“社区组织研究协会〞

  1950年,在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正式将社区组织列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之一

  作用:社会工作开始成为一种比拟完善的专业

  〔八〕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1950年〕

  现代社会,社会与案主问题多样化,单纯靠某一种方法难以解决案主问题

  学者探索出社会工作共同的特征与干预阶段,打破了三种方法各自独立的局

  面

  在社会工作实务层面,社会工作者运用系统理论,着重考察案主与其环境的

  互动,并依据案主问题的具体情境决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的影响:

  在社会工作实务层面,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满逐案主

  与其环境系统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变革,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社会工

  作者成为其教育的目标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

  〔一〕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1、孔子的“〞社会的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夜,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古代社会福利

  形式

  《礼记·礼运·》

  2、仁政

  孟子主统治者广施“仁政〞,“老吾老,以与人之老;幼吾幼,以与人之幼。

  天下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百姓亲睦

  7/10

  ..

  ..

  3、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众》〕“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假设此,那么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二〕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实践1、中国古代的救济事业〔1〕保息与救荒——《周礼》保息六政和荒政十二六政:正常年份的社会福利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荒政十二:救荒应急措施散财、薄征、缓刑、弛力、舍禁、去儿、省礼、杀哀、畜乐、多昏、索鬼神、除盗贼。〔2〕九惠之教《管子·入国篇》提出执政者居上为政,应广施仁政,行“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饥、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3〕仓储救济——汉宣帝:设常平仓,“常持其平〞;——隋文帝:设义仓,灾荒时开仓济民。——宋朝朱熹:制度舍仓法,鼓励民间自行捐粮,自行管理,灾荒时开仓济民。2、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实践评价〔1〕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以家庭、家族为单位,人们在遭遇贫病鳏寡、生活无衣时,一般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出面照顾;〔2〕古代的救济事业以临时性的救灾救荒事业为主,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救济事业。——评价: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事业不能满足百姓的生活安全、幸福的需要

  8/10

  ..

  ..

  〔三〕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工作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展〔1〕开展民间社会救助事业如:的贫民教养院、游民习艺所、博济工厂、外城教养局,资善堂、公善养济院、龙泉寺孤儿院、孤儿院等。〔2〕国民党政府规定了各地方救济院的设置、行政管理和经费的管理〔3〕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开展1920年,中国已有约20所大学设有社会学系,燕京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东吴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学系分设社会工作专业或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并各自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基地等。2.开展慈善事业其中著名的是:南方的骞:建第一所养老院北方的熊希龄:香山慈幼院

  3.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1940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社会部,隶属于行政院,主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组织、社会运动、社会服务、劳工行政与合作行政等实务。1942年,设立社会部,各省下设机构。1945年,国民党提出社会政策根本纲领,但没有执行。4.社区组织与社区开展1930年,兴起“乡村建设运动〞,较为著名的有晏阳初、梁漱溟的实验区。——评价:虽受到批评,但对社会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贡献。5.微观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1913年,承受过医疗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修姆应聘到耶鲁医院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积极推动成立了“社会服务联盟〞。1918年,协和医院成立“与社会服务部〞。

  9/10

  ..

  ..

  〔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社会工作1.特点政府包办〔行政性〕;专业化社会工作中断〔非专业化〕。2.以行政手段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取得一定成就,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工作和农村福利。〔五〕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工作1、专业社会工作开展的必要性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福利社会办〞企业职能的转变——企业福利走向社会化家庭职能的转变——转化赡老扶幼的责任,开展社会化的福利事业与服务项目邻里关系的衰弱2、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迫切性各种社会问题:下岗、贫困、残障等;老人、儿童、残疾人的供养和服务问题;城市贫困问题,暂时陷入困境的人群的救助;城市农民工适应问题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开展和未来

  10/10

篇四: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对于加深对社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将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我国的社会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1)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它的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这个时期始于英国(18世纪60年代)、相继于法国、德国等西欧主要国家(19世纪30年代)的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并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但同时,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破坏性的影响。这表现在:第一,整个社会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这使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追求个人利益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等充斥着社会。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2)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抬高神而贬低人,狂热的宗教意识使人的尊严受到损害,使人的发展受到压抑。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统治,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由此引发的欧洲宗教改革也恢复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新的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3)长期助人实践经验的积累。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特别是针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帮扶,其实在世界各国自古有之。应该说,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诸多社会问题,人们总是采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适用的方法去应对这些问题,然后人们不断探究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可以说,现代社会工作是长期以来助人经验积累的结果。无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还是社会工作的方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总之,专业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工作就是在迫切的社会现实需求、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和长期助人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西方社会工作的实践从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看,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德国汉堡制(1788)与爱尔伯福制(1852)、慈善组织会社(1869)、睦邻组织运动(1884)等都是早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前提的重要实践。之后,西方各国又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产

  生了福利国家思潮。(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行国,也是遭遇近现代社会问题最早的国家。1601年英女皇伊丽

  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PoorLaw,史称旧济贫法)。其内容有如下几个要点:①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方征收济贫税。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③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不得行乞游荡,以工作换取救济(这可看做以工代赈的发端)。教区设贫民习艺所,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④对不能工作的贫民,如患病者、老人、残疾人,实行救济。对有家庭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回家从事生产(outdoorrelief“院外救济”);对无家可归者设救济所收容救济,强迫他们在所内工作(indoorrelief“院内救济”)。⑤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无法从其家人或亲属处获得帮助时,才给予救济。(李迎生,2010:37)

  就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关系而言,济贫法成为现代救济工作的开端,对专业社会工作影响很大。但也有不少严重缺陷:第一,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第二,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第三,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2)德国的汉堡制(1788年)与爱尔伯福制(1852年)德国也是工业革命开始较早的国家之一。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贫民问题,1788年在汉堡市实施了由布希(Busch)教授起草的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史称“汉堡制”。它规定在该市设立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①为失业者介绍工作;②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③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④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使贫民不致依赖成习。(李迎生,2010:38)汉堡制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虽然后来因城市人口增加太快,救济人员不足,趋于衰微,但在其施行的13年中,很有成效。1852年德国的另一个小城市爱尔伯福市,也仿效汉堡制并加以改良,实施救济制度,史称“爱尔伯福制”。其具体内容为:①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其间贫民不得超过4人。②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为荣誉职。其工作有二:其一是发放赈济款。求助者必须与赈济员接洽。接案后,赈济员应首先赴求助者家庭做家境调查,经调查确实需要救济者方能给予帮助。救济实施后,每两星期再前往调查一次。发放赈济款依据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标准,不许贫民养成依赖心理。其二是从事段内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与管理游民等。③全市每14段设一个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1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由区监察员任主席,每两星期开会一次,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④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9人组成,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统一管理和支配全市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每两星期开会一次。总之,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的精神与做法,为以后各国探索公共扶助和社会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3)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针对英国当时济贫法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和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的混乱与浪费,牧师索里(ReverendHenrySolly)参考汉堡制及爱尔伯福制的做法,于1869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致力于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各种慈善活动。慈善组织会社认为,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损害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致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因此,会社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以维持其本人的生活,外来力量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其具体实施方法为:①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

  机构,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主持救济分配工作。②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咨询部,供济贫法执行人员、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材料,使不少同时向多个救济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其真面目。③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其涉及的项目包括申请人的各种社会环境,如住房、健康、教育及工资等。④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之能够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慈善组织会社”在英国及美国影响很大,其实践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有重要的贡献:第一,首创派友好访问员(friendlyvisitors)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依据调,按“个别化”处理。这种做法,促进了个案社会工作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第二,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睦邻组织运动(1884年)“睦邻组织运动”(theSocialSettlementMovement,SettlementsandNeiborhoodCenters)也被称为“社区改造运动”,是1884年英国牧师巴湿特(SamuelA.Barnett)为纪念亡友汤因比(ArnoldToynbee)而发起的。汤因比是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为宣扬基督的博爱精神,消除人间不平,与贫民共同生活,并为他们服务。但汤氏不幸患肺病于1883年去世,年仅30岁。同为牛津大学毕业生的巴湿特,是东伦敦教区的牧师,在汤因比精神的感召下,发动当时就读牛津、剑桥大学的学生前往该区为贫民服务,与贫民同处,以便实际了解贫民生活情形,研拟对策。并于1884年在其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取名“汤因比馆”(ToynbeeHall)。这实际上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他们的口号是“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相亲相爱”。②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③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④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而且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睦邻组织运动”不仅成为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一种新潮流,而且引发了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其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在于:第一,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第二,社会工作应随时依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第三,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第四,社会工作进行的方法,不仅可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而且应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组织工作等方法。(5)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端于英国,形成于德国,齐全于美国。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第一,国家通过制定法案或政策,执行对社会福利的管理,使作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社会工作行政开始登场。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比较规范的活动空间,并在这一过程中验证、提炼和发展具体的专业方法。特别是后来“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受到空前的重视,其提供服务的专业方法得到认可和发展。此时的社会工作也由主要面向弱势群体的专业开始向面向全体国民的专业转变。3、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于专业的理解,社会工作界比较认同格林伍德(E.Greenwood)的看法。1957年格林伍德在其《专业的属性》中指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①一套理论体系(abodyoftheory),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②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authority),专业人员对服务对象拥有判断的专利权,服务对象也可由这种

  专业的权威获得安全感。③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ofethics),即有一套共同信守的专业工作守则或信条,如客观、保密等。④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tionofthecommunity),社会人士或社区居民承认该专业在一定范围内的权利与特权。⑤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culture),包括专业的价值观、象征符号、行为规范等。(李迎生,2010:48)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是在长期的社会服务实践、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不断借用其他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就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在专业化过程中,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的形成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特点。

  (1)专业方法的发展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的价值观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帮助人、服务人的活动和职业,专业方法是其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许多慈善活动开始是出于怜悯,其助人方法并不讲究。当这种助人活动需要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展时,助人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就成为必要。

  在社会工作领域,十分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在一段时间内也曾出现过将工作领域细分、强调某种专业方法的现象。后来,随着对社会问题复杂性的认识,社会工作者逐渐认识到,面对复杂问题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社会工作者开始探讨将几种社会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的可能性,这就是整合社会工作(综合社会工作)的出现。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以问题为本、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2)目标模式的变化社会工作针对社会中的问题而出现,并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最初的社会工作任务是解决已出现的问题,通过诊治解决受助者的问题,在这里社会工作扮演的是补救的功能。比如,救助社会上的贫困、失业、老人、流浪儿童等困难群体。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者愈发感到单纯的治疗型社会工作十分被动,而且治疗型社会工作把服务对象看得过于被动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如何激发和发展服务对象的能力,使其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去解决问题就成为社会工作者考虑的重要问题。此外,社会工作者也希望通过工作和服务对象的发展去预防问题的再度出现,于是,预防也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个工作取向。这样,社会工作就走出了单纯的治疗、救助的旧框框,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不但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而且特别注重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这就将社会工作的目标追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社会工作的最初目标是救助穷人和弱者,后来变成不但“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强调发展、增能取向都反映了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3)工作对象的拓展随着社会问题的变化和人们对人类生存问题认识的变化及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展。起初,英美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只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失依儿童和老人及残疾人、失业者和贫困家庭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这些人基本上是不能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剧烈社会变迁,基本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陷入极度困境的人群。或者说,社会工作的早期对象是由于生理、心理原因,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后来,社会工作除了依然关注这些最困难群体之外,也关心在非物质生活领域遇到困难的人。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重要障碍的人,在职业生活中遭受沉重压力而心理上、精神上处于亚健康的人士等。这样,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扩展为所有“有需要”的人士。(4)理论派别的形成现代社会工作不是只靠个人经验而开展的专业活动。它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初,社会工作只是实干家的领地,缺乏对理论的关注。社会工作关心的主要是细致的、帮助人的方法,而对指导这些方法的理论缺乏重视和认识。

  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社会工作的务实品格的误解,另一方面是对实际工作缺乏理论化的总结。社会工作对理论的关注来自于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对自己的专业性的证明。最初,社会工

  作的理论只是被动地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后来,社会工作也特别注意发展自己的理论,包括实践理论和一般理论。这样,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就包括社会哲学层次的宏观理论、针对某一类问题的中观理论和实践层次的微观理论。这些理论吸收了社会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社会工作的实践,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论,也形成了多种理论派别和工作模式,并对社会工作实践给予解释和指导。这表明社会工作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表明社会工作在不断走向成熟。

  4、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自古以来,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和实践都很丰富的。但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则开始于中华民国时期。(1)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产物,我国传统社会缺乏产生社会工作的条件。传统的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社会结构特征是以生活和生产相重合的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亲友、邻居为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家族集团式结构。在文化价值方面,我国传统上崇尚儒家思想,同时又受道家、佛教思想的影响,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融合的生活文化。一个世纪之前,中国仍然是典型的、成熟的农业社会。虽然这种农村社会也不乏贫困和社会问题,但是人们主要是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问题。社会的低度分化和低流动性不可能育化出现代社会工作。这样,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是却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萌生19世纪中期以来,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及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我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19世纪末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社会危机长期持续,严重威胁着人民生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不时处于危急状态。同时,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入以及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20世纪初至20~30年代,一些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并在我国的大学讲授社会服务课程(这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一定联系的),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这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社会服务方面,一些上层人士开展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孤儿救助、贫民救济等活动。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乡村建设运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我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都是有限的,但它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40年代,当时政府将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对我国社会事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3)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工作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出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错误认识和理解,1952年的“院系调整”取消了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为了加速发展工业化和加强对社会的组织动员,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加强社会管理,我国逐渐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城市,普遍实行“单位制”,政府不但成为全部社会资源的占有者,也成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责任人。在农村,除了对“五保户”的救助和救灾,政府没有其他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农民基本上靠家庭和村集体来解决困难。这

  样,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没有专业社会工作生存的基础。如果说我国城市中的某些福利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性质的话,那么这种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它与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有明显差别。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重新步入现代化进程。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逐步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及群众团体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加之民政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的提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要求被提上议事日程。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进程。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在此后进程中,民政部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做了不懈努力,高等学校则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矢志不渝,并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种背景下,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政府部门在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有了新举措。2004年6月1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并首先在上海试点;2006年7月20日,民政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07年2月15日,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08年6月28、29日,我国举行了首次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另外,2007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办组织专家就MSW(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问题进行论证,2008年年底通过,2009年通过答辩正式实施,中国人民大学等33所高校获得首批试点资格,于2010年正式招生。所有这些直接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篇五: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二)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二)社会工作的产生西方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社会工作的形成

  宗教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其次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普遍指出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1601年英国女王颁布“救济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这对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救济法规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2.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现代社会工作是长期以来助人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无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还是社会工作的方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三、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专业发展阶段,它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是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反映,也是其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不但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而且特别注重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传统的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崇尚儒家思想,在较为封闭的圈子中,对他人无多求助,因此不可能产生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二)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中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三)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的行政干部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职能,这种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四)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97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通过改革开放

  解决了许多历史上积累下来和新产生的问题,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人们开始用新的发展观来看待社会进步,即不但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这个价值体系中,所有伤害人,漠视人的尊严和平等,压抑人的发展的现象都将被社会工作者所反对,并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

  社会工作的领域(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二)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的困难是社会工作面对的直接任务,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更能反映社会工作的范围及其功能。(1)日常生活方面(为有困难者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2)就业方面的问题(3)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帮助是就一般困难而言,发展则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一、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国际上公认的涵义: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本事却是相同的,即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二)一般性定义

  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同怜悯、同不考虑受助人的现实需要及接受服务能力的配给式福利也不相同。(三)几个相关概念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立法而确定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2.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协议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和服务支持,我国传统上对社会福利作狭义理解.狭义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在涵义上基本吻合。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盈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一)对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的解析

  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题,他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1、社会工作者:他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就无从谈起。

  2、受助者:也成服务对象、工作对象.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4、助人活动:它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社会工作的类型(一)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

  综观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一个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

  的发展过程.这表现为服务提供者由慈善助人者向专业助人者的转变和从不太重视工作技巧到十分强调专业工作方法的变化。因此,社会工作曾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其最初的形态是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业化,而现代形态则是理性化、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二者之间呈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当前,我国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解有三种:1、普通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所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它是附属性的建制。其工作人员凭借忠诚、热心和奉献精神开展工作,基本不需要助人专业培训。它基本上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2、实际社会工作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他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济妇联对妇女的合法权益的保护.这些工作的特点是:工作人员基本属于国家行政干部,他们利用正式的组织架构,按照政策及本部门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他们的工作以服务工作为主,同时也是管理工作。其服务工作部分是实际社会工作,它是行政性和半专业性的。这类工作当前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3、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变迁及其原因,并揭示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即人们怎样组成社会,社会又如何运行以满足其成员的需要,并由于二者之间的张力而导致社会变迁。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社会学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之上,当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个人的、心理的因素解释时,社会学就显示出其特殊的作用。(二)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及规律的科学.当受助者的问题主要是个人性的,并与他的意识和认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者就会运用到社会心理学得知识去分析和帮助他解决问题。所以社会心理学必然成为社会工作者的

  重要理论支柱。(三)社会工作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关系

  政治学是研究权利关系的科学,它不但指国家政治体制,也研究行政和日常生活中的权利运作过程。在一些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社会工作就是要维护社会弱者的权利,使其享受公平。社会弱者所遇到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要彻底解决他们的问题,根本途径是完善社会制度,社会工作者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社会弱者争取合法地位和权利的努力。

  管理学知识对社会工作的贡献,集中反映于社会行政之中,社会行政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一整套管理方法对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管理以有效地达到社会工作的目标,是管理学与社会工作关系的突出体现.(四)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集中体现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福利经济学主张社会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即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而使社会弱者得到好处,并认为这不但有利于社会弱者的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稳定.(五)社会工作与伦理学

  伦理学时研究人类行为之对错、善恶的科学.社会工作者以利他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尊重受助者,保护受助者,帮助受助者.这无不体现了社会工作者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精神。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助人过程特征分析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

  基本需要的过程。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

  社工作者的角色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

  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5)资源获取者—为服务的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6)政策影响人-社会工作者将其工作经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减缓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1、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2、救难3、解困4、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持续的意义1、社会秩序的涵义: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运行的有序性。2、社会秩序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第一,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第二,社会秩序为获取福利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3、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第一,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第二,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第三,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①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性与相悖性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同维持社会秩序视为社会工作的两项相互联系的功能.帮

  助有困难者走出困境会产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对有困难者的救助,这种一致性是一般状况或者总体而言的.但二者在某种情况下,可能相互冲突.在社会政策不尽合理的情况下,简单强调秩序的重要性可能会贻误对有困难者的救助,甚至会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只强调助人的至上性可能会冲击社会秩序,因为有时原有秩序并不一定能向有困难者提供制度化的帮助。这样就会发生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本位观同强调助人的个人本位观之间的冲突。

  ②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在社会制度并不能合理地向有困难的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合理援助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能会要求修订政策,他们对原有政策或秩序的触动又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其后果也将有利于建立更加协调的社会秩序。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助人目标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社会工作包括对受助人问题的辨认和对其企求的接受,收集助人所必须的资源并将其传递给受助者。为了收集和传递这些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递系统,这是社会工作的工具性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积极组织和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为受助人服务。一般来说,实施社会工作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涵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包括福利服务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即服务提供者采取何种组织方式去回应社会的需求。受助者求助模式即有困难者怎样向福利服务提供者请求帮助,资源获取模式即福利服务提供者如何获得提供服务所必须的资源,服务提供模式是指服务提供者如何将资源传递给服务对象。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现有的、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其主要特征是非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福利服务的提供有政府提供、民间机构提供和社区共同体提供三种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行政化的。我国

  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采取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第一,国家将社会成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福利服务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由国家拨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资金,没有其他资金来源。第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依赖国家的统一政策对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各种资助。第三,在提供福利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行政部门与工会、共青团及妇联等群众团体一起通过行政程序并借助于思想工作对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扶.第四,这些福利服务及解困工作被当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而列入工作议程。第五,执行服务及解困工作任务的是国家干部.综上述,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行政的、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一)经济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会采取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福利的政策。在政府对市场经济有较多干预的情况下,政府则会通过利益再分配来减少贫富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这样,不同的经济制度就会对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二)政治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政策较能反映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就获得了一个支持性的实施环境,并称为社会政策的执行者.相反,当社会政策不能反映社会公平及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的环境是约束性的,社会工作者会以自己的工作去试图改变政策环境。(三)社会救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专业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与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的功能范围及强度有关,即它们给社会工作提供了补充服务的活动空间。因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派生的社会制度,当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时,新的需求空间产生了,社会工作获得了存在的必要条件.民间互助制度的衰退和功能不足,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让渡的空间加大,都会增加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并使得其功能范围扩大。中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

  内容:1978年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政策。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这场体制改革内容的集中表述。(P33了解)

  特点:第一,整体性.这场变革不但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政治体制、科学教育、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第二,渐进性。以探索性改革为前导,获得经验后再推广经验.第三,非同步性.从总体设计的角度看,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

  政治,先体制外围后体制核心。第四,计划性与自发性并存.改革是有计划性的,而一些自发性的改革则使各种亚体制之间出现不协调.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P33了解)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方案,发展社会服务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被提上日程.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

  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是在半专业化社会工作的改革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建两种努力下发展的。两种社会工作在共生和互动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显现了原有体制的强有力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模式明显地反映出对原有制度和经验的路径依赖。(二)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结构特征:第一,不同模式并存.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继续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责任,并依靠社会政策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家庭将继续承担自我保障的职能,并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社区将承担互助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社会福利机构将逐渐成长,并在社会服务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二,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社区提供的互助服务虽然不属于专业社会工作,但在互助解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是行政性和半专业化的,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其专业化水平将有所增强,但仍带有行政性的色彩。专业社会服务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民间社会服务将拉动整个社会服务向专业化方向成长。第三,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我们把长期以来在我国实现的较为制度化的社会服务称为实际社会工作,它是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在社会转型期,本土性社会工作仍将是主要的社会工作模式。第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推进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建立将成为一种现实要求。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

  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社会工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把救助看作是一种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它承认和容许受助者的羞耻感及不平等意识.(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正式社会工作,又称有组织的社会工作。它开始于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社会进程。早期正式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抛弃了求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并应互相帮助。(三)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专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19年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成立,吹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号角。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世俗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与社会工作世俗化同步发展的.在这两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中的宗教价值逐渐让位于以科学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价值,人本身无条件地被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中心位置来考虑。帮助人不再是一种宗教上的义务,而是一种人道主义义务。社会工作完全被放到人与人关系的天平上来检验.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P42看)(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意义(二)价值和社会工作者(三)价值和知识(四)价值和技术三、价值和反价值(P43读)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意义.有价值的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存在。从理论形态而言,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一)操纵(P43读)

  操纵是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的价值相反的。长期以来,操纵环境一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目标。但是对案主的操纵显然是被禁止的。不管是在利益上操纵其他人,还是代表案主的行为都是违反社会工作价值规范的。(二)家长作风

  家长作风涉及对另外一个人自由的某种干预限制。即使在缺乏预见性、成熟等条件下,家长作风也不应该在社会工作中存在。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信仰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是西方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这些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于新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因此,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成为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深厚基础。(一)新教伦理

  新教伦理的核心概念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其在神学领域里树立起个人的权威,在世俗领域中产生思想解放作用,诱发自由、民主、自立观念的产生。(新教伦理的假设P44读)(二)人道主义

  其实质就是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愚蒙,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道,提倡人道。人道主义是以人为中心,它有如下组成部分:第一,哲学上的人本主义。第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第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第四,伦理上的人道主义。(P45读HPU观点假设)(三)社会福利观念

  社会福利观念是社会工作价值的灵魂.社会福利的描述定义分为两个范畴:第一,作为非市场经济让渡的社会福利,它以免费的方式向需要者提供食物和服务。第二,作为满足基本需要服务的社会福利。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身体上的和物质上的,而且包括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增强。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P47读)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中,但影响最大的有三个范畴:第一是由社会工作实务操作定义所代表的价值范畴体系,第二是由比斯台客所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第三是由泰彻所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一)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美国社会工作实务的操作定义包括六条价值叙述:(1)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2)在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3)它们具有相互的社会责任。(4)尽管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人类需要,但是每个人从本质上来说

  是唯一的,与其他人是不同的。(5)民主社会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现每一个人全部潜能

  和社会责任假设.(6)社会有责任提供各种方式,克服或阻止在个人和环境之间存在的自我实现

  的障碍。操作定义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新教伦理中的价值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完成了从个人责任向社会责任的过渡。这种价值理念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得以建立的哲学基础。(二)比斯台客的价值体系他认为:(1)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2)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利(3)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的驱动力和义务(4)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其有自我实现的义务,他具有自我决定的权

  利(5)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并且他有这样被考虑的权利和需要(6)为了其潜能的实现,人有要求合适的手段的权利(7)每一个人需要在其社会提供的权利和社会保证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

  足他在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8)人的社会活动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最重要的(9)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10)社会通过其个体成员的贡献有权利变富(三)泰彻的价值体系泰彻认为:(1)每个人都有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2)每一个人都应该收到尊敬和得到周到的对待(3)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他的决策(4)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赋(5)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分享对货物和服务的控制(6)对于为了理性行为所必须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完全和自由获得的

  权利(四)三种价值体系的比较

  泰彻的价值体系与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是比较接近的。但是,仔细比较起来,操作定义和泰彻的价值体系还有相当的差异。首先,前者更多的是从社会的立场说话,而后者,则主要是站在个人立场上说话。其次,前者采用更加肯定的语气说话。而后者则多采用虚拟语气说话。这是其基本立场的不同所致。最后,前者更加一般化,更加接近知识范畴;而后者则比较具体化,更加接近价值范畴。与其他两个体系相比较,比斯台客的价值体系居于二者之间,兼有上述两个体系

  的特征,比斯台客价值体系更能代表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更能发挥持久性的影响。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和争论(一)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的对立

  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长期受到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钳制和束缚.社会学曾经被当作社会主义而受到限制,以实施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社会工作更容易被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扣上“社会主义”的帽子而受到限制。这尖锐地反映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价值观的矛盾和对立。西方社会把一切与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有关的社会工作都标定为“激进的社会工作”,就是证明。(二)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之争(P49读)

  在社会工作内部,不同学派之间在价值观的内容、重点和取向上亦存在着争论,作为代表的是功能学派和治疗学派的矛盾和对立。功能学派认为,社会个案工作的技巧并不是精神病学的附属物,而是基于帮助而不是治疗这一特殊过程概念之上的一项完全独立的技术。治疗学派主要以精神分析的理论化、扩展的人格类型、心理—社会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具有特色的防御机制和个人成熟水平等为方法论基础。治疗学派把其服务看成是可以精确度量的,功能学派则反对这种对“治疗”一词的使用.(三)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三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P49读)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体系是由社会价值所决定的,是受到机构价值影响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三者并不总是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有时候它们会出现尖锐的对立和斗争.西方社会的社会价值是受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影响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作方式,并不能保证社会都认同社会工作者所信奉的价值体系。机构的价值应该反映社会的价值,有时候机构并不能忠实执行社会的价值。(四)价值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矛盾(P49读)

  专业的价值在执行过程中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把抽象的叙述转变成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时,在价值的操作上可能出现问题。

  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需要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包括三个来源:(1)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需要借鉴和创新)(2)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批判与继承)

  (3)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综合与发展)(一)借鉴与创新

  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受任何文化观影响的共享的部分,承认社会工作中某些核心价值的普遍性,是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前提.资本主义在其工作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资产阶级对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用以发展我们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造、创新工作,赋予它们以新的形式和内容。(二)批判与继承

  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是建立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丰富源泉,我们要批判其封建性的形式,继承其爱人助人的内容.(三)综合与发展

  三大构件组成了中国当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提炼共性,进行综合,使之成为统一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们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借鉴和创新,对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价值理念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对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综合和发展,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拟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社会价值、专业价值、专业伦理价值和操作守则。(一)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整个大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它们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理念所决定的,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它们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是和国际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相平行而发展的。(二)专业价值

  结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应包括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人。1、敬业

  敬业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和实践的根本态度,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基础。2、接纳

  接纳是拒绝判断,积极地追求理解,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尊重。

  3、自决自决即自我决定。自决就是提醒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案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

  定的权利,当事人自决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当时人绝对清醒,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第二,自决的方向和后果对当事人绝对无害.4、个别化

  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5、尊敬人(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它们是受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决定的,同时又是前两种价值的具体表现,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规定的社会工作的伦理法典包括六个层面的内容(P53—54读)(1)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2)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3)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4)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佣组织的伦理责任(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6)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四)操作守则表现为社会工作的各种原则和技术.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所谓“社会工作理论"则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社会工作需不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加以指导?一些人认为社会工作是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与悟性,而不是以来于系统的理论知识.这种将个人经验的作用置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之上的观点,导致社会工作者中间一种轻理论重经验的不良倾向,对于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从社会工作所处理的对象与问题的变异性、特殊性中,得到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无用或用处不大的结论,这种推理过程至少有两个错误。第一,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

  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体,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就能把这种共性寻找出来,这种被我们寻找出来的共性,与我们的个人经验一起,总是能构成我们知识中一个有用的部分.第二,对“理论概括”做了不当的理解,以为“理论概括"必须是很强的共性、普遍性、恒常性的概括,通过理论概括所得到的知识必须在很大的时空范围内有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其实,社会工作实务的多变性、具体性,并不排斥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和运用。

  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关系(P58读)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P59辅助性的解释,读)(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与模式。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逻辑结构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P60读)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调查”阶段.

  这是社会工作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而很少对这些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等进行理论的思考。社会工作者对理论及理论的用途完全缺乏明确的认识.第二个阶段可称之为“精神分析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以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不妥当的,社会工作应该是一门科学,然而这一时期唯一被社会工作者采用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理论。第三个阶段是“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

  “功能主义学派”的新的社会工作观,在关于人的本质、关于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等问题上与精神分析学都有着巨大的分歧,对精神分析学派来说,个体的行为被视为过去实践尤其是儿童时代人生经历的结果。只有洞察了一个人心理世界所经历的早年过程,才有可能将他从当前行为模式的羁绊中解救出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探寻和治疗服务对象的心理疾患.功能主义者则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前所处情境的结果,当前所处情境即包括环境也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个体行为不是被过去实践所决定的。给予一定的机会,在一种结构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改变他自己.因此社会工作的任务不是对服务对象加以治疗,而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建立一种有助于服务对象潜能得以发展的积极的、开放的相互关系,使服务对象的能力与行为发生变化.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也不

  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服务对象本人。第四个阶段(被大卫豪)称为“获得”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社会工作者竞相从佛洛依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借用指导性理论.社会工作的职业知识空间被迅速而非系统地充实起来。第五个阶段则可称为“盘点”阶段。

  到20世纪60年代末,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一次清点、整理和评估,以便对社会工作的“家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第六个阶段是“理论统一”阶段。

  竞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论”的理论框架。第七个阶段可称之为“理论归类”阶段。

  多元理论并存被当做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构造“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对纷呈复杂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来使理论空间有序化,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理论至少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分别称之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部分和“社会工作的理论”部分,这两部分,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区别:第一,它们的内容互不相同。“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机制进行说明,“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进行说明。第二,它们的功能互不相同。就它们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侧重于讨论“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则侧重于讨论“如何改变人与社会”,就它们对社会工作本身的作用而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套抽象的背景式假设,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则主要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套具体的行动指南.第三,它们的地位互不相同。“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整个理论架构中处于前提的地位,“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整个理论架构中则处于“结论”的地位。第四,它们与社会工作在联系上的紧密程度互不相同.“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社会工作可以使用但并非仅有的社会工作才能使用的理论,其也可以为许多其他学科或领域使用,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只有社会工作才需要加以使用以及只有社会工作才能够加以使用的理论,它是社会工作专业独有的理论领域。“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社会工作的理论"二者之间的联系则表现在:第一,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种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

  的具体说明,都必须把某种对人与社会的本质,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机制的相应理解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或逻辑前提.一种“社会工作的理论"只有置于一定的“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获得较为充分的理解.反过来,任何一种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关于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论,都必须与一定的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说明相联结,才有可能进入社会工作领域,成为真正的“为社会工作的理论".第二,他们之间在逻辑上是相互蕴含的.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说明在逻辑上也总是蕴含着一定的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关于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皮拉利思等人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型,并将其与大卫*豪的模型相比较(P62理解)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P66—67读)(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二)认知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三)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和纠正,它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四)社会系统理论

  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五)标签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正常人”。(六)沟通理论

  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七)人文主义理论

  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如现在与过去的理解不一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问题就出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八)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也认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人本主义,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九)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决定社会结构及形态的变迁等)为指导形成的一套社会理论。它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源。(十)“增权”或“倡导”理论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十一)女权主义理论它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

  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整理归类(P67—71)

  范式是科学家库恩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一群科学家共同享有的一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背景假设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类型,在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整理归类的过程中,用范式概念整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讨论中,李康特、伦纳德、大卫·豪等人的工作具有较大的影响。(一)李康特提出,可以根据理论构造中所隐含的哲学性背景假设和专业性背景假设来分析、比较社会理论。理论构造中的哲学性背景假设包括五个方面:(1)理论构造的抽象水平;(2)理论构造中的现实观点与价值定位;(3)理论构造的概念化程度;(4)理论家在理论建构中的视点(5)理论构造的模式专业性背景假设则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根据理论与构造中蕴含的这两组假设内容上的不同,李康特将社会工作理论区分为规范取向和经验取向两种基本类型.(二)伦纳德则提出了另一种范式分类模型。他首先依据各种社会工作理论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差别,将它们划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范式。伦纳德的四范式分类模型:自然科学范式:观点A:社会科学应追求自然科学的地位,客观性和测量的重要性;社会知识是由感觉资料决定的。观点B: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客观性和方法上的一般相似性;强调自然科学的不精确性;或然性在两类科学中的重要性。人文科学范式:观点C:主观理解对社会科学的决定性意义;问题是价值相关的,回答却能够是戒指无涉的。观点D:社会科学是被社会决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处于中心地位;研究理论的社会社会经济背景的重要性。(三)大卫·豪对其四范式模式的解释1:功能主义者(调停者)

  包括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主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或系统论等。对人与社会的看法: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客观有机体。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1、问题定义:个体对社会来说是一个问题,他在应付社会方面存在着问题。2、问题评估:引起问题行为的原因。3、目标:对个人及问题进行治疗、纠正、维护、控制和监督。4、方法:改变行为、提供支持和维护性服务,控制和保护个体。2:解释者(意义的探求者)包括的主要理论:标签理论、沟通理论、人文主义等对人与社会的看法:社会是个主观的意义世界,是个人通过符号互动过程建构起来的。社会工作过程理论:1、问题定义:个体的经验,他或他所处的情况存在着问题。2、问题评估:理解个体经验的个人意义.3、目标:促进个体的自我理解,实现个人的潜力。4、方法:个人劝告,帮助理解经验的意义。3:激进人文主义者(觉悟的提高者)包括的主要理论:激进人文主义、女权主义等对人与社会的看法:社会是个主观的意义世界,但却是一个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公正的世界。社会工作过程理论:1、问题定义:社会对个体来说存在着问题。2、问题评估:个人是政治性的。3、目标:给人们自由,提高人们的觉悟、使他们觉醒,对个人自己的情境与经历的控制.4、方法:提高觉悟,恢复对个人自己的情境与经历的控制4:激进结构主义者(革命者)包括的主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增权或倡导理论等。对人与社会的看法: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内部存在着不平等、压迫、冲突与斗争的强制结合体。社会工作过程理论:1、问题定义:社会对经济上的非生产性是一个问题.

  2、问题评估:经济体系的不公平、不正义。3、目标:改变经济秩序,对财富和权利实行再分配。4、方法:批判经济体系,为弱者的权利与资源而斗争。

  第四节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P72读)

  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要想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必须加强自己的理论意

  识,自觉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里包括两个既相互联

  系又相互促进的任务。首先,是要虚心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国家已有的各种社

  会工作理论。应该肯定,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方面,当代西方国家在发展程

  度上显然要高于我国。第二,要认真研究和总结我国社会工作者自己的历史和经

  验,在此基础上,参照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概括和发展出我国自己的社会工作

  理论。

  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P75看理解)

  (一)福利的概念与哲学内涵

  (二)社会福利的定义(P76中西方)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志之一,社会福利是各国社会制度建构中不可或

  缺的重要组织部分。从广义上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

  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狭义上说,社

  会福利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

  质和社会服务。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社会福利制度是满足社会中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福祉,而一个国家(或地区)

  社会福利的内容与特征不仅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在社会福利制度中,主要构成要素有资源(物质和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

  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对一个完

  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言,社会工作专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为满足公

  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制度,它必须透过社会服务体系来实

  现上述目的。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通常来说,社会福利的分类包括二分法和三分法

  (一)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1、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在一个社会里,个体的需要主要通过家庭、市场和国家这三种主要渠道来满足。然而,在不同的社会里,满足个人需要的机制构成是不同的。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就剩余性社会福利而言,政府在福利方面扮演的角色是边缘性的,但就制度性社会福利来说,政府扮演了全面的角色。2、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消极的福利意外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标签作用给福利接受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而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从各国当代社会福利改革的经验来看,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将过去为边缘人提供的消极福利改变为积极的福利,将福利与个人就业和价值等充分联系在一起,减少因接受福利带来的负面的心理影响,努力促进福利接受者的社会融合.3、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公共福利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因此,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其中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而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二)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将社会福利归结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表现模式和制度再分配模式。第二种模式体现了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发展产物的意义,不仅总体社会福利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个人福利也同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业绩表现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政府来说,制订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社会需要的满足应该以工业发展的业绩和生产力的表现为基础.第三种模式则是指以公民需要为原则,在市场外通过国家再分配的方式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三社会福利的功能

  第一、社会福利通过资源分配与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从而减轻公

  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第二、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可以通过资金与社会

  服务,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第三、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促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着解决个

  人、家庭、社会以及社会问题的作用,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四、社会福利服务本身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投资,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也有积极的作用;

  第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不仅会改善弱势人群的生活素质,提升社会总体的文明程度,而且社会福利服务本身也可以通过相互帮助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发送或传递体系。通常来说,社会福利作为一个改善公民的社会功能与减轻人类痛苦的资源和服务体系,包括社会行政系统与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实施社会助人的行动系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或成熟的程度.一、社会福利作为人—资源-行动的综合系统

  首先,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系统,包括一般的公民、社会福利工作者与社会福利对象。在这一系统中,人及其需要的满足是核心问题.为满足一般公民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需要,需要通过社会行政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来策划并传递社会服务。

  其次,社会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必须依赖必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金钱、物质、津贴、服务、相关的理念及政策。经济资源是社会福利发挥效力的前提,而理念与政策则是保证社会福利制度效率的重要基础。

  最后,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必然要通过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完成社会服务的规划与传递。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

  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服务的组织、传递与评估等都需要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来完成,从而保证社会服务本身的效率与公平。

  社会工作作为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其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社会福利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第二,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实施可以使服务更有效地惠及服务对象.第三,社会福利制度要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必须通过社会行动来完成,而这一行动必须以专业实践来达到,社会工作是这一行动的内容。第四,社会是不断变迁与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对上述过程做出反应,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应对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公正、理想、技术、人性和非人格化的服务都必须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来体现,而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三、社会福利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P82读)

  社会福利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社会服务领域具体表现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行动者如何实施社会政策,完成既定的社会目标。

  当今社会福利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即普惠主义模式、剩余主义福利模式和混合福利模式。第一种福利模式下,福利分配采取涵盖所有公民的普惠主义原则,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差别,建立公民之间的完全平等,从而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整合.通常来说,在普惠主义模式下,国家干预社会福利的角色是主导的和控制性的,具有明显的家长控制色彩。

  在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下,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等则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它的社会福利政策路线是“中间道路”,其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公私混合的模式。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第三节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P83)(一)福利国家的内涵与意义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隐含深刻的政治企图,也包含着对经济活动调整的意蕴。福利国家既有均等化的效果,也形成新的社会分层.(二)工业化进程与福利国家的发展(P85读)

  在资本主义制度里,社会福利的扩张既是一种公民权的体现,也是一种民主内容本身的发展.1、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

  工作革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西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进程,而且使社会结构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2、产业革命的发展及其社会后果3、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福利发展模式的发展(三)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改革(P88)二、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发展(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模式,同时在社会福利方面也形成城乡二元体制。在城镇建立了以就业为基础的单位社会福利制度,而在农村则实行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有限的社会保护机制.中国自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是影响并推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我们仍不可忽视政治环境与全球化趋势等因素对国家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发展轨迹的影响与制约.(二)社会转型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民政部加快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措施。同时,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兴起,政府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努力。

  第八章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早期,社会工作教育开始在大学里取得立足之地,这一方面标志着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教育又成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机制。第一节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性质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P365—366)

  社会工作教育在欧美国家的早期发展源于对志愿者的训练.早期的志愿服务组织为了保证服务水平而对志愿者进行训练,以适应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对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直接反映.

  当服务内容超越了简单的物质救济品的提供之后,个人的经验以及热情就不足以应付服务的要求了。因此,接受教育,训练就成为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必然要求,然而这又是以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为前提的。当服务需求不断增大,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时候,志愿者的服务无论从量的方面还是从质的方面都不足以满足要求,职业化就成为必须的,而职业化又为社会工作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服务的

  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有组织的慈善服务机构以及受薪社会工作者开始取代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社会服务机构雇佣专门人员开展社会服务,开始了社会职业化的阶段,也同时推动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英美等国的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P365读)

  20世纪30年代末期出现了两年制的硕士学位课程.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比较迅猛的时期是20世纪50—60年代,公立大学设立社会工作系科,成立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学科确立了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性(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职业训练(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训练

  社会工作教育作为职业社会工作者的训练过程,首先必须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价值观上认同专业的追求。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目标的实现。(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是对实践经验和方法总结的过程(四)它是以实践为目标的社会工作理论的诠释(五)专业教育教育学生接受专业的价值观

  三、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教育与训练(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取向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专业理论和专业的价值观,另一部分是实施专业过程的方法技能.前者是一个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养成的过程,后者则是一个技能的熟练过程。这就注定了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和训练两种取向.(二)不同教育层次对教育和训练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教育层次高的,其教育目标就更偏重于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和能力;教育层次相对较低的则偏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四、学院教育与继续教育(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必须与社会同步发展

  学校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的知识是有限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地接受再教育,不断地掌握新知识。这就要求社会为社会工作者的发展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继续教育史共同的趋势,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继续教育史现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社会问题不断变化,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新方法,新技能。第二节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一、专业目标、专业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一)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是通过调动人的潜能、促成各种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来实现它的专业目标的。(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直接目标;其次是推动专业理论的发展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创新。(三)专业目标和专业教育目标要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内容(一)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使专业的价值观内化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二)基本知识与技能技能的传授

  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主题部分,专业目标的实现是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和手段的,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不可能实现专业目标。三、专业教育目标与课程(一)课程是目标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二)课程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四、课程设计的依据影响课程设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直接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一)专业教育目标(二)学生的经验与背景(三)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规律五、课程的层次与结构(一)社会工作教育的层次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课程(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

  1、传统文化与社会基础价值观教育的课程2、训练基本思维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的课程3、传授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课程4、训练专业服务技能技巧的课程六、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评估(P373)1、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2、成本与效益的实现3、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程度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作用一、专业与专业化(一)什么是专业

  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专业是由一群人共同掌握的一套系统的价值、技巧、知识和信念,并用以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二)什么是专业化

  专业化是一个由在经验指导下的个人行为的集合向由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的群体性共同行为发展的过程。二、不同范式下的专业(P375)三、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入口(二)专业教育模式与专业的发展(P376)四、专业权威与专业主义

  专业的存在需要有其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必须以其有效的社会功能为前提,权威是通过发挥专业的作用解决人与社会所面对的问题来建立的(一)专业权威对专业化水平的保证作用

  专业权威的存在有利于专业服务水平的保证,是使专业取得社会广泛认可的重要条件。权威的建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是专业人员通过自身的专业活动满足了受助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受助人对专业人员活动的认可与信任.(二)案主利益、专业人员利益与专业目标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同时,它也是一种职业,也是从业人员谋生的基本手段。为此,社会工作就要同时面对案主的利益和专业人员的利益。二者的利益既具有相一致的一面,也具有相冲突的可能。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是保护案主的利益,而作为一种职业,专业人员的利益则是在保护案主利益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这就是社会附加在社会工作专业过程中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当专业人员将社会的回报作为追求的目标时,案主的利益就会成为专业人员取得自身利益的牺牲

  品。所以,案主的利益和专业人员的利益只有在专业目标之下统一,才能保证专业的正常发展。五、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专业化与工作体系的制度化

  社会工作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且要有一个完整的专业实施体系,对于专业体系来说,重要的是在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基础上的内在一致性;对于专业的实施体系来说,就需要有一套严密的工作制度作为约束实际工作的规范,因此社会工作必须实现专业的内在统一与工作制度外在要求的协调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工作专业实现其社会职能.

  专业化与制度化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二者在服务对象上实现最后的统一。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就是要求专业行为的内在统一性,也就是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一套系统的理论、统一的专业价值和专业伦理守则的约束下进行助人的工作。这种一致性是对专业价值的一致性的要求,并不是对具体的专业活动的统一要求。制度化则要求行为模式和活动在外在表现上的统一性,它是对制度约束范围内的行为的外在要求。制度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专业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具体工作的规范性。

  第四节社会工作专业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一、共同的趋势:国际化社会工作专业要面对两个问题:专业本身的国际化和专业所面对的社会问题

  的国际化。(一)专业发展的国际化

  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能够实现交流与沟通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共性,共性使交流和沟通成为可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正是一个因差异而走向沟通和交流,因共性而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二)社会问题的国际化

  社会工作专业植根于不同的国家,但却必须面对许多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共同性,是使社会工作专业实现国际化的一个根本动力,共同面对的问题,如生态恶化、战争、贫困、公共卫生等,这个过程就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国际化。二、共同的挑战:本土化(一)传统文化与现实基础的差异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挑战(二)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之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西方文化传统国家时所遇到的不适应,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

  过程。本土性社会工作指的是对某种助人模式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发挥着有效的助人功能的制度化的行动过程.所以,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调节机制,就必须在吸收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价值与方法.

  第五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一、恢复与重建(一)1949年以前的社会工作教育

  1949年以前,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已经开始形成,但是长期的战争使当时的中国处于混乱状态,社会工作作为职业并没能发育起来,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抑制.(二)20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专业的重建

  1986年,教育部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全国高校系统社会学专业发展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上,社会工作被当做社会学的应用科学确定为社会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这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课程发展的开端。

  社会工作教育之所以能够以不同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方式发展,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西方成熟的经验成为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源宝库.其次,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特殊的历史条件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三,最终促使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社会中迅速发展的决定因素还是社会结构本身发生的变化,使社会工作专业有了发挥其功能的空间。第四,中国社会工作中各种职业间的制度壁垒尚未形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有较多机会到社会工作专业相关领域乃至非专业领域就业,这就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需求(一)对原有的工作体系的调整与改造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在吸收国外社会工作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工作体系进行调整,依据专业社会工作的要求对原有实践形态的社会工作进行专业改造,可以将政府行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只能与民间传统机制的社会调节作为入手点,总结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与方法。(二)对现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现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几乎全都是未经专业训练的,而目前专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所以,对目前实际社会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三、国际通则与我们的选择(一)向国际靠拢又必须适应中国现实的要求

  (二)接受国际通则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篇六: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第二讲社会工作的演进

  讲座二社会工作的发展及专业化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形成

  •1.客观现象引发需求

  农业和手工业安全性降低,失业增加。这是由于工业化的演进不断破坏旧的工作与生产方

  式所导致的。

  旧的农村社区和都市环境被破坏,社会解体。都市化的持续进行不仅瓦解了农村社区而且

  破话了就的都市环境,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解体和悲惨现象。

  家庭受到冲击,代际关系紧张。发展冲击着家庭领域,致使家庭活动范围缩小,功能下降,

  也使代际空前紧张和疏远。这一切说明社会中不但仍然存在着贫困问题,而且涌现出新问题;该阶段的西方社会已不

  同于以往,对行业性社会工作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2、行业性工作出现的原因:

  ➢社会问题需要受薪人员来解决。当时的人们认为造成贫困的原因有物质的匮乏和不足、

  道德的堕落、精神不健全、偶然事件和疾病等,而处理这些原因造成的问题需要有专门知识的受薪人员。

  ➢1877年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在美国成立。该会社成功的使用了数年“友善访问员”之后,

  开始使用受训人员与案主建立联系。

  ➢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兴起。受其影响,人们是人到在与穷人友好接触时,工作

  者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理解普通大众的生活和痛苦。上述三者促使社会工作在志愿性工作的基础上产生出行业性工作。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发

  展和行业协会成立,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区分开来,这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专业性社会工作的诞生1、专业社会工作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问题加剧及社会工作向行业性工作的转变,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愈来愈高。仅仅依靠未受训者凭爱心、善心、慈悲心和乐于助人的双手去解决社会问题,在数量和水准上都远远不够。人们开始呼吁建立专业社会工作。

  该时期的社会工作加进了更多的科学成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社会工作受到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极大影响。人们假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寻找问题的原因,一旦原因确定,解决方法也随之出现,社会病态也就可以消除。这种实务理论是以社会学为基础、对助人活动的科学关注,本质上是科学的慈善。

  社会工作的训练教育在这个时期也逐渐发展。纽约慈善组织会社秘书长德瓦恩于1898年主持成立了纽约慈善学院,开办了为期6个星期的暑假训练班,训练受薪的“友善访问员”。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也宣告成立,开设了两年制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1910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开设了社会工作的有关课程;1912年波士顿社会工作学院还开设了医疗社会工作课程,这些课程为社会工作从行业性工作向专业性工作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和知识的储备。

  2、1917年理奇蒙(Richmond)的《社会诊断》(SocialDiagnosis)出版——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诞生

  •《社会诊断》出版的意义:

  1)创立了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Richmond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列原则来界定个案工作的参项和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职责。2)从操作意义上把个案看成是由特殊过程构成的。这些特殊过程通过有意识的在个人与个人、人与社会环境之间进行调适来发展人格。3)提出了系统收集资料来理解个人的有组织的方法,认为社会工作是用特殊方法来实现改变的过程。4)奠定了richmond的社会工作创始人的地位。由于该书具有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准,受到了广泛欢迎并“立刻成了社会工作做什么的标志”Richmond业因此被人们誉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专业社会工作的初步发展由于专业社会工作刚起步,在随后年代人们仍在为建设专业社会工作方面不懈努力。在社会工作训练和教育方面,“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于1919年成立,并与1932年颁布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最低限度课程。即一年制的大学教育方案,开设个案工作、医疗知识和精神病学知识等课程”。在此后的十几年中,社会工作教育内容更被抽象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组织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霍丽斯-泰勒20世纪50年代初的报告对社会工作教育发生了重大影响。社会工作教育的重点也从“补救与治疗”转为“预防与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也从“技术训练”层面提升为“理论

  研究”层面。贝姆的研究对社会工作教育业发挥了相当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6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规模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工作的专业组织开始建立。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发展中应该发挥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1、(1)社会工作的专业标准

  整合诸多“专业标准”作为一个“专业”应该是:拥有理论体系、经过学校训练、体现专业权威、具有伦理守则、拥有组织文化、得到社会认可、产生经济收入。格林伍德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专业的五个特质为:系统化理论体系、专业权威、社区认可、规定的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加文(Garvin)和特罗普曼(Tropma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专业七条标准,即知识体系,理论基础,大学训练,产生收入,对实践者的专业控制,对专业活动的内在道德或伦理控制,可测量或观察的结果。他们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专业也是非专业,它正要获得完全的专业地位,但某些领域还未符合标准,因而面临挑战和批评。(2)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吗?虽然对社会工作是不是一个专业一直争论不休,但死相当数量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社会工作工作已是一个专业,拥有了社会工作在主人专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日俱增专门化和限制加入专业的机会而走上了专业轨道。在社会工作追求专业化的过程中,一些学者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出现了“去专业化”的主张——认为社会工作应保留某些最初的和独特的品性。过度的专业化不但会导致其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的丧失,而且会偏离对社会变革的承诺。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表明: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和工业化、市场经济的需要分不开的;相关的社会福利理念是支撑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国家干预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特别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力量;发展社会工作需要制度化的空间;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提升福利服务地位与效果的必然选择

  •2、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20世纪30年代前后传入中国2001年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的社会工作硕士课程班在上海开办。2003年2月28日中国第一个民间社工组织——乐群社工服务社在浦东诞生2005年国家劳动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试行

  •3、内地社会工作的特点

  正经历着从传统的行政模式向现代的专业模式的过渡:

  政策实施行政化。社会福利政策依赖行政系统向下贯彻。逐步专业化。从业人员和工作方法越来越向专业方向靠拢。

  民间互助型。初级社会群体、亲友之间的互助在解决人民生活困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社会工作在内地发展及专业化需解决:

  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福利投入。社会工作以经济发展为后盾,没有资金作保证,社

  会工作就难发展。政府对国民负有社会福利的责任,其他社会组织同样负有社会福利的额责任,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政府与社会责任共担。实际的社会工作主要由政府及其密切关联的群众团体承担,压缩

  了专业社会工作的空间。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以来,政府开始把福利和服务等转移到社会,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群众团体仍没有完全改变其政府附属的性质。要想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群众团体必须转变职能,服务社会。

  提高社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现有实际社会工作者虽具有了高度的服务意识,适用和熟练

  的工作技巧,再加上强有力的社会动员能力,就能很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求和提供有效服务。但必须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服务技巧,进行大规模在职培训。

  大力发展社工教育。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与社会工作

  教育是分不开的。要实现社工专业化,必须完善社会工作教育。

  促进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长期以来,我们重实践,轻理论,缺乏对理论的

  梳理,从而带有非规范性,不利于经验传播和提高。所以,实际工作者可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基

  础上对经验进行总结,理论工作者也可通过参与社会工作时间而总结出系统的、有理论深度的经验。

  实干加宣传。社会工作不能停留在书斋之中,而是要走向社会,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

  难,也让政府引起重视。同时,宣传也极其重要,让群众知道“有困难找社工”,只有如此,社会工作才能有广泛群众基础,并为政府提倡和支持,进而迈入专业化新阶段。

篇七: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齐小玉

  讨论:“贫困生活”是……造成贫困的原因是……怎样可以改变“贫困”的处境?一、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来是欧美国家的思想源头,对社会工作专

  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古希腊人:“幸福”是在与他人分享中获得的,富人的幸福是将自己的财富

  分给穷人。古罗马人:富人帮助穷人被看作是宗教的责任,且要保证穷人的尊严;鼓

  励人之间相互帮助。古希伯来人: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公正”就是大同与分配大同:每个人按贡献享有财富;分配:每个人都公正地享有财富。(二)基督教宣扬的“博爱”《圣经》强调“爱自己的邻居”,宣扬“明爱”和“意志之爱”——“明爱”:献身于他人的幸福,或是“聆听、回应、转化之爱”;——“意志之爱”:强调爱是无条件。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斥责社会贫富不均,鄙视富人,仇恨压迫者。——基督教文明所宣扬的“博爱”观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直接的

  思想根源。(三)人道主义价值观承认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2

  对人的本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是有尊严、有理性的,人拥有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

  认为天赋的和社会的个人自由有极高的价值。只要为人们提供机会和自由,人的潜能就能释放出来。

  宣传通过社会改革减轻人们的困苦,主张给人们发展的机会及促进个人的权利。

  ——人道主义价值观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根源。欧洲的思想传统一方面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利他主义、社会公正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张。由宗教团体和世俗人士所开展的扶贫济弱活动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直接的实践基础。直接的推动: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后果:出现城市贫民;产业工人的生活陷入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社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新的个人与社会需求出现;及时回应贫困问题是必要和必须的。二、社会工作的产生(一)1349年,英国《劳工法》英国爱德华三世颁布——产生的原因:“黑死病”后造成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工资上涨,故主雇不到劳工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受到威胁。——规定:由劳动能力、没有资产的劳工必须接受任何雇主的雇佣,防止劳动力的流失国民不得提供任何救济给有劳动能力的乞丐。——”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影响了济贫立法。

  3

  (二)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地方教区举办贫民救济,首创了国家设立机构、监理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禁止无家可归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分院内救济与院外救济,首创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对“贫困”的态度——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政府担负起社会救助的责任,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合法性前提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理念在”有劳动能力的乞丐”概念影响下对不同情况的贫民给予不同的救助,有效利用的社会资源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可视为式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新济贫法》(1834年)规定:(1)济贫资金主要来源于各地区的地方税(原称济贫税),济贫事务仍由地方和教区共同负责。(2)停止发放院外救济,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住进济贫院和贫民习艺所。(3)规定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丧失个人尊严;丧失个人自由;丧失政治权利。——局限性1788年,德国的“汉堡制”:对各国的救济制度和方法有较大影响1852年,德国的“爱尔伯福制”:对后来救济工作的方法影响较大(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由于贫民、失业人数剧增,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征募捐款救济贫民,带来混乱1869年和1877年,英国伦敦、美国水牛城相继成立慈善组织会社;

  4

  会社的基本理论主张:个人应对其贫困负责;接受公共救济会损害其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贫民应自助维持生活。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贡献:(1)“会社”首创的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者,强调“个别化”,依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提供物质救济-调查-登记-互助-协作等方法);(2)“会社”促进了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奠定了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的基础。(四)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也称“社区改良运动”,发起人英国牧师巴涅特受英国的汤恩比博爱精神的影响于1884年在某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汤恩比馆”——地方文化中心/活动、服务中心——为老人、青年人提供开展各种活动及发展联谊的机会;研讨中心——”汤恩比馆”的特点:(1)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2)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的需要而工作(3)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4)促使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成为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新潮流,各国效仿,美国成立了“赫尔馆”(1889年)——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1)社会工作的目的是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是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2)社会工作应顺应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3)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4)社会工作进行的方法,应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

  5

  ——评价:它是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及对社区环境的改造;工作者认识到受助人出现问题不仅是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精神方面的不满足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积累了有关案主及其环境的知识推动了全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五)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社会工作由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弗莱克斯纳博士(美国)提出:“社会工作是专业吗”?——从志愿的助人……独立专业的发展过程提出一种职业成为一个专业的条件瑞墨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成熟的专业取决于三个方面:(1)明确的价值体系(2)一套系统的知识(吸收了大量的知识)(3)专业训练方法1.建立知识理论体系——芮奇·蒙德/玛丽·里士满:1989年,出版《贫民中的友善访问》,总结社会工作理论1917年,出版《社会诊断》——里程碑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社会诊断》1922年,出版《什麽是社会个案工作》定义“个案社会工作”为:“一个通过调节可预见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其环境的关系来发展人的个性的过程”。(实践经验的提炼,上升为专业知识,才有成为专业的可能)促进了助人模式的概念化发展:“生态模式”、“人在情境中”、“问题解决模式”、“生活模式”的概念。促使凭热心、善心和经验的助人活动成为向以系统的助人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助人阶段发展。2.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知识体系和助人实践)

  6

  英国开创先河:1893年,英格兰建立两年制的“慈善培训”学校美国:1898年,纽约慈善组织会社举办六个星期的训练课程,受薪的“友善访问员”;1910年开设为期两年的教育课程——纽约慈善学院,1962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3.确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美国:“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1919年)英国:“英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69年)1956年,成立国际社会工作联盟——旨在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质量,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意义更加关注个人问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强调社会资源的运用;关注个人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强调案主早年的生活经验对其当前行为的影响;强调收集案主情境资料,加以科学的诊断,使社会工作成为一种“科学的慈善”;促进了助人模式的概念;发展出了“生态模式”、“人在情境中”、“问题解决模式”、“生活模式”等概念;将人们的实践经验提升为一套可以传播的系统专业知识,促成了社会工作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奠定了社会工作的各种工作方法的基础;促进社会工作以系统的助人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助人阶段;确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六、《群体的社会过程》(1930年)柯义尔,1930年,《群体的社会过程》1939年,在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社会群体工作成为其中一个独立的小组。作用: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七)社区工作方法的形成(1939-1950年)

  7

  1939年,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提出社区组织的方法

  1946年,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成立了“社区组织研究协会”

  1950年,在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正式将社区组织列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之一

  作用:社会工作开始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专业

  (八)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1950年)

  现代社会,社会及案主问题多样化,单纯靠某一种方法难以解决案主问题

  学者探索出社会工作共同的特征与干预阶段,打破了三种方法各自独立的

  局面

  在社会工作实务层面,社会工作者运用系统理论,着重考察案主与其环境

  的互动,并依据案主问题的具体情境决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的影响:

  在社会工作实务层面,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满逐案

  主及其环境系统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变革,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社

  会工作者成为其教育的目标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1、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夜,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古代社会福利形式

  《礼记·礼运·大同》

  2、仁政

  孟子主张统治者广施“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天下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百姓亲睦

  8

  3、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众》)“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二)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实践1、中国古代的救济事业(1)保息与救荒——《周礼》保息六政和荒政十二六政:正常年份的社会福利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荒政十二:救荒应急措施散财、薄征、缓刑、弛力、舍禁、去儿、省礼、杀哀、畜乐、多昏、索鬼神、除盗贼。(2)九惠之教《管子·入国篇》提出执政者居上为政,应广施仁政,行“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饥、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3)仓储救济——汉宣帝:设常平仓,“常持其平”;——隋文帝:设义仓,灾荒时开仓济民。——宋朝朱熹:制度舍仓法,鼓励民间自行捐粮,自行管理,灾荒时开仓济民。2、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实践评价(1)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以家庭、家族为单位,人们在遭遇贫病鳏寡、生活无衣时,一般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出面照顾;(2)古代的救济事业以临时性的救灾救荒事业为主,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救济事业。——评价: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事业不能满足百姓的生活安全、幸福的需要

  9

  (三)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工作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1)发展民间社会救助事业如:北京的贫民教养院、游民习艺所、博济工厂、外城教养局,资善堂、公善养济院、龙泉寺孤儿院、北京孤儿院等。(2)国民党政府规定了各地方救济院的设置、行政管理和经费的管理(3)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1920年,中国已有约20所大学设有社会学系,燕京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东吴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学系分设社会工作专业或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并各自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基地等。2.发展慈善事业其中著名的是:南方的张骞:建第一所养老院北方的熊希龄:香山慈幼院

  3.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1940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社会部,隶属于行政院,主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组织、社会运动、社会服务、劳工行政及合作行政等实务。1942年,设立社会部,各省下设机构。1945年,国民党提出社会政策基本纲领,但没有执行。4.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1930年,兴起“乡村建设运动”,较为著名的有晏阳初、梁漱溟的实验区。——评价:虽受到批评,但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积极的贡献。5.微观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1913年,接受过医疗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修姆应聘到耶鲁医院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积极推动成立了“长沙社会服务联盟”。

  10

  1918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宗教与社会服务部”。(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社会工作1.特点政府包办(行政性);专业化社会工作中断(非专业化)。2.以行政手段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取得一定成就,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工作和农村福利。(五)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工作1、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性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福利社会办”企业职能的转变——企业福利走向社会化家庭职能的转变——转化赡老扶幼的责任,发展社会化的福利事业与服务项目邻里关系的衰弱2、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迫切性各种社会问题:下岗、贫困、残障等;老人、儿童、残疾人的供养和服务问题;城市贫困问题,暂时陷入困境的人群的救助;城市农民工适应问题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发展和未来

  11

篇八: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第一节欧美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事件

  (课堂简单提示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书写该章节逻辑框架的阅读作业)

  第二节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时期与主题

  (课堂讲授)

  第三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课堂讲授与讨论)

  第二节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时期与主题

  本节主要参考书:

  Louisec.Johnson:

  《SocialWorkPractice:AGeneralistApproach》,1988.pp18-28

  该书是本专业第6学期《社会工作专业经典导读》课程的英文教材。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个时期:

  1.1920年之前

  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

  2.1921年-1930年

  “评估”和“干预”概念发展时期

  3.1931年-1945年

  “人在情境中”和“助人”概念发展时期

  4.1945年-1960年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

  5.1961年-1975年

  通用的实践与多样化的实践模式的发展时期

  6.1976年到现在

  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的巩固

  1920年之前

  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

  1917年MaryRichmond发表《SocialDiagnosis》中译《社会诊断》

  指出社会工作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案主问题和情景的某种理解上;

  SocialDiagnosis具有两种含义:

  其一,社会工作实践当时受到医学的影响;

  其二,这部著作反映出社会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较心理学重要,她注重广泛地研究构成案主问题的社会情景。

  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总结:

  1920年以前的这一时期标志着社会工作实践正发展有系统的助人方法;

  19世纪中叶的用“友善访问员”和“试误法”,社会工作者不再使用;

  社会工作开始认识到: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建立基于对问题原因的理解上,特别是对外部的社会因素的理解上。

  1921—1930年:

  “评估”和“介入”概念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可以称为“Freudian时代”

  Freudian的心理分析成为在诊断上的工具,也是早期社会工作评估的术语;

  在审视人类问题的原因上,寻找的重点从社会情景转向个人的人格结构,即寻找造成人类问题的成因;

  这一转向更与Freudian的框架理论相吻合。

  “介入”的概念

  “介入”被看作是一种治疗,目的是帮助适应不良的案主通过运用资源,以重新适应社会现实;

  “介入”的目的是帮助案主能更好的了解自我和发展自己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VirginiaRobinson认为:治疗发生在社会工作者和案主间有意义的互动中。1931年—1945年“人在情景中”

  和“助人”概念发展的时期:

  1929—1933美国经济处在大萧条时期。

  大萧条的结果是:社会工作者在诊断和治疗中开始重新考虑案主的控制能力以外的因素。

  重新界定“诊断”概念,包括进了案主对环境的主观解释。这一解释导致了“人在情景中”的看法。

  “人在情景中”是心理社会学派看待人类问题的方法。

  “助人过程”、

  “研究、诊断与治疗”的三结合

  这一时期共同的理解是:

  这三个活动不是一个接一个的完成的,而是环环相套的。

  诊断仅仅被视为一个工作假设;

  诊断被不断地评估和精练,治疗可能也需要调整焦点;

  “研究、诊断与治疗”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

  此一时期,对小组和社区工作的认识不断提升。

  1945—1960年: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

  FelixBiestek:

  《TheCaseWorkRelation》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得到较好的发展。“社会工作关系”概念被看作是社会工作者和案主间态度上和情绪上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目的是帮助案主更好地适应环境。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

  HelenPerlman:

  《RelationshipTheHeartOfHelping》

  社会工作关系的特点是有目的的、接纳的、支柱的和培养性的,它被认为是培养案主信任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特质。

  通用的(整合的)实践与多样化的实践模式的发展时期﹕1961—1975

  理论发展特点:

  这是一个理论发展十分丰富的时期,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案主、小组,在新的方式应用旧的方法,发展新的服务具有了可能性。

  1960年,诊断学派取向有了新的称谓:心理取向;功能学派取向进一步发展。诊断学派与功能学派发展出治疗理论有了自己的较为坚实的知识基础,社会工作专业开始去提炼它的实践概念。评估和干预与诊断和治疗相反﹐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案主参与了解其问题上。

  这一时期显示社会工作专业特点的一个重要之处﹐是釆用了通用的或整合的观点。这时认识到每一个传统的助人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所以﹐通用的观点强调﹐或许需要把不同的方法结合到一起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通用的或整合的观点:

  (1)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达到规范化:拓展实践的发展与理论;达到三大方法在概

  念上的统一;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类型被抽象出来。

  (2)拓展的概念:

  人在情境中

  (personinthesituation;)

  案主与工作员关系

  (clien-workerrelationship)

  (2)拓展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进一步在“社会系统理论”中运用,也是所有社会工作的重要的支持性知识。

  关系的概念的拓展,“关系”不仅对案主的工作是重要的概念,而且在小组工作和社区组织文化中被记录下来的许多其他关系来说,也是重要的。

  互动技巧——被讨论,这个概念与“关系”很密切。

  (3)1970年代,两本整合观点(anintegrativepoint)著作:

  CarolMeger<SocialWorkPractice>(《社会工作实践》);

  HarriettBartlett:<TheCommonBaseofSocialWorkPractice>

  (《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

  这两本书反思了5个概念的发展。

  这两本书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转折点的标志。

  书的重点是整合理论,而不是发展某个理论,在整合中导出了几个很有用的概念。Bartlett提出:

  社会功能主义socialfunctioning

  评估中的专业判断professionaljudgmentinasscssment

  介入行动interveationaction

  Meger提出:

  个体化过程processofindividualazation

  介入点interventionpoint

  行动计划planofaction

  并看到诊断过程是评估和介入的工具。

  (4)AllenPincus和

  AnneMinahan的教材

  带出新的取向,这种取向是:社会工作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计划。

  主要视角:影响个人或系统发展的条件。

  介入计划:是建立在对问题的评估基础上;评估个体问题,分析诊断社会情景,建立目标和阶段,决定任务和挑战,努力建构影响变化的条件。还提出:发展专业的新的方式:思考实践,提出新的概念化实践。

  (5)发展整合的方法和一般实践(generalistpracticeintegratedmethods),有些案主不适合个案、小组、社区的任何一个方法,需要在三个层面以不同的手法介入到一个个案中去。整合的手法是为回应复杂的问题而出现的。

  (6)新的取向

  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被注意,此一时期,新的贡献在于出现短期的个案;

  危机介入;

  任务为中心的社会工作;

  认知行为派;

  家庭治疗;

  焦点治疗干预家庭系统。

  与通用方法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出现了许多迎合案主特殊需要的新派别。这些新派别包括家庭治疗﹐焦点治疗干预家庭系统;

  危机干预﹐目标在于促使案主脱离危机情境;

  任务为中心的社会工作﹐目的在于帮助案主实现重要的任务以减低他们的问题;认知行为派﹐重点强调认知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尽管有不同的焦点﹐所有这些派别都讲到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

  ﹐强调评估和干预的策略。所以﹐可以说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演化出来。

  1976—现在:

  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的巩固

  五个重要的概念:

  人在情景中

  关系

  过程

  评估

  介入

  人在情景中

  这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焦点。

  社会工作者关注的不是个人也不是单独的情境﹐而是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相互作用既影响案主又影响情境。

  关系:

  这是指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之间在情绪上和态度上的动态的相互作用。

  在案主和工作者两方间发展出的有成效的信任和理解﹐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媒介﹐通过它﹐案主就能更好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

  过程:

  这是指循环往复的专业活动﹐它从社会工作者遇到案主的第一刻起就已开始﹐直到专业关系终结的那一刻为止﹐令人满意或没有令人满意地实现了宣称的干预目标。

  这些专业活动通常包括同案主订立关系﹐收集用于评估的资料﹐同有关机构签订契约和进行评估。

  评估:

  指不断地了解处于特定情境中的案主的过程。此处的“了解”是同案主一起制订介入计划的基础。

  介入:

  这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行动﹐其目的是按照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之间达成一致意见的改变方向﹐产生出需要的改变;

  这一“改变”或者是发生在案主身上﹐或者是发生在案主所处的情境上﹐也可能是发生在案主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上。

  总结:

  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中,一个中心主题就是社会工作知识的发展。

  专业化使社会工作把助人的实践活动建立在了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之上。

  第三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一、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先秦: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德政

  汉以后唐:制度性救助:常平仓、义仓

  宋元时期:广惠仓

  清:社会救助机构-养济院;

  民间救助机构-北京的普济堂;

  育婴堂;饭场

  二、20世纪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社会救助制度:

  国民党时期保留了清代的社会救助机构和设施,1911-1928间战乱时期,社会救助系统基本维持清代的水平。

  1928-1932年国民党政府公布:

  《各地方救济院规则》1928年

  《管理各地方私立慈善机关的规则》1928

  《监督慈善团体法》1929年

  《监督慈善团体事实规则》1930

  《各地方慈善团体立案办法》1932

  《寺庙兴办公益事业实施办法》1932

  《救济事业贬褒条例》1932年

  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开始在我国出现。在7所大学

  开始专业教育;

  社会工作实务:

  在社会工作教学的过程社会工作实务也开展起来,在个案、小组、社区层面帮助战乱中的有需要的人士。

  私人慈善事业的发展:

  张蹇(1853-1926)

  1921年简历了第一座养老院

  熊希龄(1870-1937)

  1920年开办香山慈幼院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助人模式

  1949年以后,接受国民党政府举办的各类社会救助机构,也建立了一批新的社会救助机构。

  1953年全国工友救助机构920个,福利生产也开始发展。

  1958年全国有福利生产性单位6065个,

  临时性生产单位1395个;

  1963年全国城市社会福利单位1660个:

  *社会福利院489个

  *养老院237个收养各类人员124321人

  *儿童福利机构732个

  *精神病人福利院202个

  *城乡敬老院32215个,收养老人263254人。

  特点:政府负责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政府负责,并提供资源)

  四、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教育

  1988年北京大学开始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89年

  招收了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1993年10月在工青妇部门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1994年12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1999年全国有20多所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2006年全国有170余所院校设立本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有20多所大专层次的教育学校。

  社会工作实务:

  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

  1992年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

  1987年民政部倡导我国城市社区服务,

  1994年街道一级的社区服务中心成立,

  2001年全国有社区服务设使18.1万个,

  社区服务中心12674个。

  五、参观社会服务机构:

  本课程将安排同学们参观:

  朝阳区潘家园社区服务中心;

  博爱医院;

  朝阳区阳光社区矫治中心;

  阅读:

  第二章第二节的补充教学参考资料

  该节内容是本章重点。

篇九: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失业流浪和贫困现象英国政府将以往各种有关贫民救济的法规加以编纂合并制定了1601年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的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也称为伊丽莎白第43济贫法做了这样一些规定它规定了政府要利用税收举办公共救济事业确定了教区要为所在地之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的人和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的人准备工作救济那些无力自理生活的人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一章我们要从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说起,一方面考察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关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形成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社会工作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所举办的慈善事业,形成于资本主义时期。一、社会工作产生的思想萌芽和思想基础在原始社会,多数情况下,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主要是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也主要靠习俗来进行调节。在这一时期,只有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而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剥削阶级最初所采取的是压制手段,比如对流浪、乞讨者实施幽禁、鞭打、烙印、切耳、挖鼻等刑罚,或者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蔓延泛滥。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人们无法忍受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便起来造反,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王朝。到了后来,虽然也规定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却很少真正实行。劳动人民憧憬着一个各种社会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社会,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就反映了劳苦大众的这种愿望。(一)思想萌芽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大同”的思想。《礼记·礼运》就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

  第--------------------------------------------------------------------------------------------------------------------1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法家则提出了“实利”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实行“九惠之教”(参见李P51或资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等(《管子·入国》)。道家提出了“无为”思想,反对上“多为”,主张下“有为”(《庄子》),并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老子》)为理想社会的内容。

  在西方,古希腊宣扬的是“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共享而得来的,富人要幸福,要控制穷人,就要为穷人提供财富,使穷人有机会获得幸福。而古罗马提倡的是宗教责任观,他们认为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是教义中所包含的一种责任,要使受救济的穷人不因受到救济而丧失尊严,而富人则因为救济穷人才更加显得尊贵。希伯莱人则认为,人们公平地享有社会物质财富是一种正义的观念。公正就是个人按其功劳获得应有的财富,每个人都应公平地享有社会财富。

  以上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以及各家各派对理想社会憧憬的思想之中,包含和蕴涵着不同动机的慈善事业以及社会工作的思想萌芽。

  (二)思想基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从思想上看,这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以及它所提倡的博爱思想,另外还有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直接相关。在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发端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并在启蒙运动中得到新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1)反对神学,提倡人学【神学→人学】(2)反对神权,提倡人权【神权→人权】(3)反对神性,提倡人性【神性→人性】(4)反对愚昧,提倡理性【愚昧→理性】

  第--------------------------------------------------------------------------------------------------------------------2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5)反对迷信,提倡科学【迷信→科学】(6)反对神道,提倡人道【神道→人道】从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主张的是以人为中心,

  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强调的是天赋人权,他们认为一切享有天然能力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

  资产阶级这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主要确定的是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神或别的什么为本位;二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因为人道主义是自由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三是政治上的民主主义,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四是伦理上的人道主义,这是指在伦理的层面上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权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部权利。这四个部分就构成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在当时,提倡人道主义的进步意义主要就在于(简单提一下):首先,它直接触发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动摇了中世纪封建统治的基础;第二,人道主义和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它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人”、“人权”、“人性”和“人道”等概念;第四,它弘扬了科学和理性的光辉,促进了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二、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慈善事业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一)慈善事业的出现在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由于奴隶和农奴反抗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斗争加剧,这使得剥削者、统治者意识到,单靠镇压不足以维护其统治和社会生产,应该适当的辅之以对穷苦人的恩赐性救济施舍。这个时候,一些社会人士出于对弱者、不幸者的同情怜悯之心,或从不同的宗教观念出发,便开始举办各种不同的慈善事业。(二)中国的慈善事业中国的慈善事业起于周朝。在《周礼·司徒》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以保息六政养万民”,保息六政即“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这六种措施类似于现代的儿童福利、

  第--------------------------------------------------------------------------------------------------------------------3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老年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住宅和就业服务等各种福利服务工作。另外,“荒政十二”这样的救荒应急措施也是从周朝开始的(参见李P51)。

  在历史上,我国慈善事业的类型有5种:①官办的慈善事业。如乞丐收容所、疯人院、济良所(收容妓女)、感化院(改造罪犯)、残废人习艺场等;②宗教团体办的慈善事业。如由基督教、天主教教会主办的孤儿院、育婴堂等;③同乡会馆办的慈善事业。主要管理外地到京城应考或办事者的食宿生活,资助那些因贫困而流落京城或其他城市的同籍人返乡,为那些客死异乡的同籍人募捐集资,举行殡葬等;④宗法性的慈善事业。由祠堂、宗庙救济贫穷族人,开办义学,资助办理婚姻丧葬等等;⑤私人办的慈善事业。多数以地主、官僚、富商集资举办的善堂、山庄等救济机构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很多,有些全国性慈善团体,它们在各地设立四五百个分会,发展会员几十万,在各大城市举办养老院、残废院、教养院、医院、学校等。

  (三)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最初主要是由教会发起或举办的。一些宗教教义中就明文规定应救助贫民,认为教士保护孤儿,照顾寡妇,帮助老弱病残者,这些行为不但是教士本身的义务,也是死后免遭天谴而使灵魂得救的一种方法。因此,这种宗教观念便引导着那些宗教信徒们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西方社会比我们国家更有慈善的传统,我想这跟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也有一定的关系。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思想萌芽和基础以及慈善事业活动,社会工作才逐渐衍生出来了。

  第二节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从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德国的“汉堡制”(1788年)和“爱尔伯福制”(1852年),“伦敦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睦邻组

  第--------------------------------------------------------------------------------------------------------------------4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织运动--伦敦“汤恩比馆”(1884年)等,都是早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前提的重要实践。之后,西方国家又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产生了福利国家思潮。下面我们对这些内容做一介绍。一、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TheElizabethPoorLaw”)

  我们知道,英国是资本主义起步较早的国家。16世纪初的时候,由于城市中羊毛工业的兴起,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一方面在农村中大量发展畜牧业,变农田为牧场;另一方面,又通过行政手段,实行圈地运动,将大批农民赶出家园。那么,圈地运动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大量的自耕农和佃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后,许多人开始流入城镇,成为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进而被抛向了劳动力市场,其中一些人甚至沦为了城镇贫民和乞丐。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无产者的失业、流浪和贫困问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失业、流浪和贫困现象,英国政府将以往各种有关贫民救济的法规加以编纂合并,制定了1601年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的《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也称为“伊丽莎白第43号法”。

  《济贫法》做了这样一些规定,它规定了政府要利用税收举办公共救济事业,确定了教区要为所在地之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的人和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的人准备工作,救济那些无力自理生活的人。济贫法将这些救济的对象分为三类:一是体力健全、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强迫他们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二是无劳动能力、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废者、精神病者以及须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等(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三是无依无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济贫法》采取的救济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方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

  第--------------------------------------------------------------------------------------------------------------------5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工赈法。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WorkHouse)供男女儿童学艺,教区还义务为有工作能力的贫民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其进行工作自救。(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将救济工作分为“院内救济”(indoorrelief)与“院外救济”(outdoorrelief)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的先例。(5)规定亲属必须首先负起赡养贫民的责任,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才能给予救助。而且救助对象仅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在该区居住满三年的人。这种以居留权作为接受公共救助的条件,即所谓“亲属责任”或家属责任,到今天还是公共救济中的争论问题。

  到了1834年,英国议会对济贫法案进行了三点修改:(1)救济设施必须全国一致,各区应分别联合成立协会,每个协会最少设立一个济贫所,由驻伦敦的委员下乡进行监督,负责拟定章程规则和监督审核账目;(2)济贫所内给予被收容者的待遇应当较一般工作低;(3)原则上只进行院内救济,废除院外救济。这里所做的修改,使得贫民救济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了。此项法案后来几经修订,直到1948年根据《贝弗里奇报告》的建议制定《国民扶助法》之后才宣告废止。

  济贫法历经了三百多年,就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关系而言,它成为了现代救济工作的开端,对英国、欧洲乃至世界社会救济事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济贫法》还对于不同情况的贫

  第--------------------------------------------------------------------------------------------------------------------6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民施以不同的救助,使社会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同时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要从事劳动,这样也可以避免刺激一些人的“懒汉”思想。第三,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济贫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作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第四,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总而言之,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严重缺陷:(讨论)(1)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2)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3)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参李P36)。另外,济贫法还以其“惩诫性”、“恩赐性”著称于世。济贫法普遍实施之后,不但没有使有劳动能力的贫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反而使他们沦为永久的贫民。当然,济贫法的问世,还是有它的进步意义,它奠定了英国乃至欧美各国现代社会救助立法的基础,开创了用国家立法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先例。二、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德国的“汉堡制”(1788年)和“爱尔伯福制”(1852年),标志着有组织的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

  (一)“汉堡制”汉堡为德国的一个工业重镇,自工业发达以来,居民生活悬殊,乞丐和贫民人数日益增多,成为了汉堡市最为严重的问题。汉堡市居民在1765年的时候组织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改良市政管理制度,其中有一部分计划就是有关救贫的行政方案。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贫民问题,1788年汉堡市实行了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将整个汉堡市分为若干个社区,每个社区设监督员1人,赈济员若干人,并设中央办事局,综合管理全市所有救贫的行政事务。它的实施救济的原则就是助人自助,它的宗旨就是设法帮助贫民自力更生,为失业者介绍工作,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将病患者送往医院

  第--------------------------------------------------------------------------------------------------------------------7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诊治,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对贫穷者予以救济,并且还募捐资金,建立统一的慈善金库,这种社区型的救助工作被后人称之为“汉堡制”。“汉堡制”实施了13年,很有成效。但到后来,因城市人口增加太快,救济人员不足,逐渐趋于衰微。“汉堡制”被奉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的先驱。

  (二)“爱尔伯福制”1852年的时候,德国的另一个小市镇爱尔伯福(Elberfeld),仿照“汉堡制”进行工作,并予以改进,实行结果,成效显著。爱尔伯福实施的这种救济制度,史称“爱尔伯福制”。这一制度把爱尔伯福全市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每段贫民不得超过4人。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综合管理全段救济工作。赈济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审核求助者资格发放赈济款,并办理段内有关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与管理游民等。同时在全市将每14段分为一个赈济区,每区设监察一人,以领导赈济员,每两周开会一次,报告工作概况。此外还设有中央委员会作为全市的总赈济机关,委员会由九名委员组成,是全市最高的赈济机关,统一支配和管理全市济贫所、医院以及院外的各种救济事项,每两周开会一次。总的来说,爱尔伯福制主要有以下优点:(1)行政权集中,督导严密,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2)赈济员由当地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志愿工作者担任,且可连任,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能提倡志愿服务精神;(3)赈济员所管区域不大,能对贫民进行周详地照顾;(4)在爱尔伯福制中,消极的救助与协助相结合,可以促使受助者自立,同时也重视预防工作;(5)爱尔伯福制注重家庭访视,这是一种个案工作方法,而划段、区,由地方人士志愿服务,这也很符合社区工作的精神和做法。(三)新汉堡制由于人口的增多,“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渐渐不能适用,于是便促成了1892年的“新汉堡制”的问世。我们在这里简单提一下。“新汉堡制”的特点就是中央比以往更能独立

  第--------------------------------------------------------------------------------------------------------------------8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行使职权,废除了分段制度,长期发给赈款,并将受救济者分类,以便处理。总的来说,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的精神和做法,为以后各国探索公共扶助和社会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慈善组织会社在英美盛行。在英国,一方面由于济贫法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失业与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开始特别关心贫民问题,各种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成立。但是,这些慈善组织间缺乏联系与协调,步调不一,重复浪费甚至互相冲突的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索里(ReverendHenrySolly)牧师参考“汉堡制”及“爱尔伯福制”的做法,于1868年建议成立一个组织,来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各种慈善活动。因此,1869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组织慈善救济暨抑止行乞会社”,后改名为“伦敦慈善组织会社”。该会社认为:个人应对自己的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摧毁贫民之自尊心进取心及道德意识,终使贫民依赖救济为生。它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维持其本人的生活,反对扩大公共贫穷救济,特别强调以道德的影响来改变贫民的生活方式,鼓励私人慈善会社的建立及私人对贫民的救济行为。(实施救济的方法可参李P38)

  此后,英国和苏格兰的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建立了慈善组织协会。另外,在1877年的时候,美国的布法罗市(Buffalo)也成立了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此后六年,美国共有25个城市成立了“会社”。

  慈善组织会社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建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方面,会社促使了社会个案工作的产生。“会社”首创派“友善访问员”(friendlyvisitors)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依据调查,按照

  第--------------------------------------------------------------------------------------------------------------------9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案件分别做出处理,这其实也是社会个案工作中强调“个别化”原则的做法。

  另一方面,会社采取了协调合作的方式使得各个救济机构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促进了各救济机构和慈善组织为社区解决问题,这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伦敦“汤恩比馆”

  继慈善组织会社之后,19世纪80年代,英美两国又兴起了睦邻组织运动(thesocialsettlementmovement,settlementsandneiborhoodcenters),或者叫社区组织或社区改良运动。睦邻组织运动以社区睦邻服务所的建立为标志,以知识界人士的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调动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为特色,它是社会工作萌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石。

  睦邻组织运动始于1884年英国伦敦东部圣犹太教区的牧师巴涅特创设的汤恩比馆。巴涅特(SamuelA.Barnett)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任东伦敦教区牧师,当时该区是伦敦最贫困的教区之一。汤恩比(ArnoldToynbee)是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教徒,满怀热情志愿为贫民服务,立誓消除贫困以宣扬基督的博爱精神,消除人间的不平等。两人志趣相投,尽心尽力于共同的事业。但不幸汤恩比年届30岁便因病去世。巴涅特为纪念亡友的伟大牺牲精神,并为号召知识青年为贫民服务以继承汤恩比的遗志,1884年,他在伦敦东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取名“汤恩比馆”,鼓励学生为贫民服务,并与贫民共同生活,了解贫民生活情形,努力从事经济、生活、文化改革活动。

  汤恩比馆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其特点有四:(参李P39)(1)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2)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的实际需要而工作;(3)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第10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4)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这些具体做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表现的精神很快成为了许多地方争相效仿的对象。汤

  恩比馆成立以后,睦邻组织运动迅速推广,它不但成为了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一种新潮流,而且也引发了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其中尤以美国最为发达。美国最有名的社区服务中心是1889年由琼·亚当斯(JaneAddams)女士在芝加哥创立的“霍尔馆”(Hullhouse),它对芝加哥市民生活的改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美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到1939年,全美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已经达到500多所。

  可以说,睦邻组织运动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它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由工作者深入社区,发现社区需要,了解社区居民,发动社区力量,为社区服务。它对于现代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五、德国的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那些局部的、地方的、补救性的措施已渐渐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西方国家政府举办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事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现代社会工作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

  德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约40年内,就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19世纪下半叶,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形势下,社会主义政党出现在德国政治舞台上,无产阶级组织的力量相当强大,而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则相对软弱。首相俾斯麦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他希望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拉拢工人队伍,借以赢得工人对国家政权的支持,阻止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他积极推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法案,并颁布实施。

  --------------------------------------------------------------------------------------------------------------------第11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1883年,创立强制劳工保险和疾病保险,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规定由雇主负担1/3,雇员负担2/3的费用,用以支付雇员在生病期间的各种医疗费用。

  1884年,创立职业灾害保险,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规定雇员因工受伤,由雇主负担其全部医疗费和生活费。

  1889年,创立残疾与老年保险,颁布《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规定雇员因年老不能劳动,其老年的生活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平均负担。

  这三项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从此产生了。德国则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后,德国又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保障措施。此后,欧美很多国家也先后纷纷效仿,相继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工人社会保障体系。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国家通过制定法案或政策,执行对社会福利的管理,使作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社会福利行政开始登场。(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比较规范的活动空间,从事福利服务的提供,并在这一过程中验证、提炼和发展具体的专业方法。总的来说,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为无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了福音,而新的制度的有效运作又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制和方法,这就使得社会工作脱颖而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随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社会工作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造福于民的不可或缺的职业。六、“福利国家”的兴起与发展“福利国家”(welfarestate)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41年英国大主教威廉·邓普(WilliamTemlpe)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公民与教徒》(CitizenandChurchman)中。他创立了“福

  --------------------------------------------------------------------------------------------------------------------第12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利国家”这个概念来取代“权力国家”(powerstate)。而“福利国家”的总设计师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与社会活动家威廉·贝弗里奇(W.Beveridge)。早在一战爆发前,贝弗里奇就曾帮英国政府设计起草过失业保障法案,该法案于1911年颁布实施。1942年11月,贝弗里奇向英国内阁提交了《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的长篇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全面实施社会保障措施以重建家园。这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贝弗里奇报告”。报告提出了要在战后重建英帝国,必须铲除“五害”(疾病、贫穷、愚昧、怠惰和匮乏),同时,须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措施,包括失业、老年、职业伤害、遗属等保险项目和家庭津贴等。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建议是,英国应首先推出面向城乡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分种族、信仰、财产状况,只要达到规定的年龄,就有权享受一份退休金,安享晚年。

  总体上看,“贝弗里奇报告”为二战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做了理论上的架构,也为福利国家描绘出了初步的模型。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此后,瑞典、法国、丹麦、挪威、联邦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直升飞机救援,没有暂住证也可以看病)等先进工业化国家也纷纷按照“福利国家”的模式重建并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先后成为“福利国家”。除西欧、北欧国家外,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也效仿“福利国家”构建了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有四个:(1)项目齐全;(2)标准较高;(3)国际化;(4)全民化。(可参李P44)在1945年至1973年这段被西方称为“辉煌的30年”中,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西方各国普遍实施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普遍化政策,也潜伏着种种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危机。1973年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之后,各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潜伏的危机日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为此,各国都开始对其福利体系进行改革,目前还在进行中。

  “福利国家”的出现,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主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使得社会

  --------------------------------------------------------------------------------------------------------------------第13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福利行政得到空前的发展;第二,社会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受到空前的重视,其提供服务的专业方法得到认可和发展;第三,社会工作由主要面向弱势群体的专业开始成为面向全体国民的专业。七、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慈善事业开始向社会工作转变。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农民破产、工人失业,贫穷、流浪、盗窃、卖淫、赌博等社会问题日益增多,社会本身已经提出了对治理这些病态现象的责任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慈善事业显然是不能适应客观要求的,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1862年由英国社会人士所组成的伦敦赈济会,超出了纯粹个人慈善的范围,摆脱了传统宗教的施舍观念。他们和其他一些民间慈善机构开始共同考虑通过专业教育,建立专业体制。此后,美、英、德、法等国由举办慈善学校转变为创建社会工作专门学校,这一现象的出现成为慈善事业转变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标志。发生这样的转变,在本质上是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实践为基础的。英、美等国的睦邻组织运动,德国首相俾斯麦社会保险制度的推出,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社会安全法案的颁布和实行,英国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的实施和推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扩大。相对于慈善事业来说,社会工作是社会文明更大的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思想。在社会工作中,既包含了社会救济事业,又包括了更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福利事业,其中不但有各种补救性的援助措施,还发展了改善社会生活、预防社会问题的专门技术和专业管理方法。社会工作虽然起始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

  --------------------------------------------------------------------------------------------------------------------第14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物,是人类文明历史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管理的一大进步,它为不同制度的社会在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上积累了经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已经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E·芮奇蒙德(MaryE.Richmond)出版了《社会诊断》(SocialDiagnosis)一书,该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因素在了解个人行为时的重要性,把医学知识也应用到了社会工作专业中来,使得社会工作向多学科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的基本宗旨就是要促使社会工作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使社会工作的技术成为一种可以传递的技术。该书的出版无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正式起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1.专业方法的发展(个案、小组、社区)在1917年,玛丽·E·芮奇蒙德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以后,她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书,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开始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在30年代中期(1936年)以前,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主要就是指“社会个案工作”。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向社会工作领域的渗透,社会工作者开始关注案主个人经验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案主早年生活经验对当前行为的影响。这个时候的社会工作者不再只是关心贫民的慈善布施者了,而同时也成为了关注并能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或心理病症的“社会医师”了。就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发展而言,芮奇蒙德的思想是个案工作诊断派的起源。而汉密尔顿的思想(G.Hamilton)也为个案工作心理分析奠定了学理基础。在个案工作中颇具影响力的功能派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个案工作中另一重要派别即问题解决派的形成则相对较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关于这些派别的具体内容在个案工作方法中有详细的叙述。

  --------------------------------------------------------------------------------------------------------------------第15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在个案工作方法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20世纪20年代,团体工作也就是小组工作,开始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同时团体工作的理论构建也在积极地进行之中。到30年代时,小组工作开始形成并逐渐受到重视。柯义尔(GraceL.Coyle)在1930年出版了《群体的社会过程》(SocialProcessinOrganizedGroups)一书,奠定了团体工作的学理基础。直到40年代中期(1946年),团体工作才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开始被当作和个案工作同样重要的方法看待。

  另外,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起初它只是一种服务于个案工作的间接方法,后来社区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团体,并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去解决社区中的问题,但其方法的形成以及获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地位相对要晚些。1939年莱恩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提出研究报告(即著名的“莱恩报告”),认为社区组织这一有着悠久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代表着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这样,到了1950年的时候,社会组织正式被列为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直到60年代,社区工作才正式得到普遍认同,被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与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同样重要的一个基本方法。这样,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方法的地位正式得以确立。此外,社会福利行政以及社会工作研究也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工作界的重视。社会工作正日益走向高度专业化。

  2.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我们知道,最初,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已出现的社会问题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它主要扮演的是补救者的角色,其任务就在于诊治受助者的问题。这在个案工作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者愈发感到单独的治疗型的社会工作是十分被动的,于是预防问题的出现开始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这是社会工作的目标模式变化的一个方面:由治疗到预防。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最初关心的是眼前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践,社会工作者逐渐认识到,

  --------------------------------------------------------------------------------------------------------------------第16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不但应该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所面对的问题,而且还要从长计议,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避免其再次陷入困境。这就是:由救助到发展。

  这样,治疗—预防,救助—发展也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工作思路。社会工作不但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而且要特别注重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这就使得社会工作的目标追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然,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不仅由其任务变化所引起,而且与心理学、社会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种转变也反映了社会工作者对助人过程、对受助者的角色以及社会工作功能的新的理解。

  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产生和发展一、我国古代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思想与实践

  (一)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早在古代社会,人类思想史上就产生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比如1.《礼记*礼运》记述了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社会福利主张(略)2.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对人民爱护,并采取保护措施。包括: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从中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第17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5)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

  夺其时”的重要性;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6)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3.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指出人与人之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要互相爱护,社会才能向前发展。4.荀子的“富民”理论荀子的“富民”理论,主张只有人民过着幸福安乐的日子,国家才能富强起来。他的主

  要观点有三:第一,思富而弃贫;第二,富民是反“均平”的必然;第三,富是人同自然长期斗争不断积累的结果。

  5.管子的“九惠之教”(略)以上这些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仅仅是一种超时空的幻想,但这些美好的愿望和有价值的思想对我国后来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慈善事业和救助工作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十分重要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古人的这些思想可以被看成是现代的老人福利、儿童福利、社会救济、医疗保健、婚姻咨询、健康服务、贷款扶贫、就业服务、烈士祭祀、社会安全等思想在历史上的最初的萌芽。(二)我国古代社会救助措施1.周代的“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在周代,曾提出过“保息六政”的治国安民方针,我们在前面也提过,即“一曰慈幼,

  --------------------------------------------------------------------------------------------------------------------第18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这类似于现代的儿童福利、老年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住宅与就业等各种福利服务。

  “保息六政”实际上是正常年份特别是升平时期的社会福利措施,而遇到荒年,则有另外一些救荒应急的措施。“荒政十二”分别是:(1)散财---给饥民以粮食;(2)薄征--减免租税;(3)缓刑---减免刑罚;(4)弛力---减除徭役;(5)舍禁---解除山林之禁;(6)去几---撤除关卡;(7)省礼---减少吉礼;(8)杀哀---节约凶礼;(9)畜乐---闭藏乐器而不作(10)多昏---不备礼而婚配者多,则男女相保;(11)索鬼神---祈求保护百姓;(12)除盗贼---为民除害,安定民心。

  2.汉代的“仓储后备制”从济贫制度来看,影响最为久远的是汉宣帝所设置的“常平仓”。常平仓是“常持其平”的意思,这说的是,官府在谷贱时以较高价买入储存,谷贵时以低价售出,救济百姓,帮助百姓平安度过荒年。常平仓正式确立了我国的仓储制度,在后来的隋、唐、宋、明等朝代还出现了“义仓”和“社仓”等不同形式的仓储制度。仓储制度是一种实行较有效的济贫制度,它与现代的社区发展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相当契合。3.宋朝的“乡规民约制”在我国古代社区组织中还存在一种乡约制度。所谓“乡约”,就是指同住在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我国的乡约始于北宋的“吕氏乡约”,明朝的王阳明先生也定有“南赣乡约”,从自动自发、组织教化以及结合政统等三方面来看,我国的乡约制度均符合现代社区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可以称之为是现代社区发展的典范。总的来说,在我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都有着一些不同形式的慈善工作的制度和措施,但是,早期的救济事业多以临时抢救的救荒事业为主,经常性的贫民救济及其他的社会福利

  --------------------------------------------------------------------------------------------------------------------第19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事业很少,并未能够形成一种普遍的制度。二、我国社会工作的曲折发展过程1.社会工作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事业产生,这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救济事业向科学的社会工作的过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工作

  在这一时期,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团体相继成立,一些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在实践方面,乡村建设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晏阳初领导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梁漱溟领导的邹平村乡村建设实验区等。3.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工作

  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实践我们分两部分来介绍:国统区的社会工作:在社会行政方面取得长足进步,1938年成立了赈济委员会,接着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内设立社会组织部,于1940年改为社会部并改隶行政院,成为民国以来政府设置最高社会行政管理机构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除直接举办少数社会事业外,主要是监督和管理私人办理的福利事业。苏区的社会工作: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成立了解放区救济总会,在解放区救济总会指导下开展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民工动员、支援前线、社会教育、社会改造、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4.在抗日战争时期及二战结束后的社会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跟国民党合作,进行了大量的战地服务、救济难民、救亡宣传、慰问将士等方面的工作。一些进步组织如“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的社会工作十分活跃。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区救济总会和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

  --------------------------------------------------------------------------------------------------------------------第20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共同接受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募集的大批救济物资,分别在所管辖的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救济工作,这些都为新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5.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社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工作学的研究和教学虽然停止了近30年,但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从未间断。194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取缔存在了几千年的娼妓、流氓等游民活动,先后封闭了全国所有的妓院,瓦解了全国的流氓游民组织据点,在各地设立920所生产教养院,广泛开展了收容、救济、改造妓女和流氓等游民的工作(妓女们吃白面,老百姓吃粗粮,妓女们的生活还是降低了,为他们的性病花费了很多钱)。从1951~1953年,44万余名集中起来的妓女、流氓等游民,全部被改造成为新人,并得到安置。人民政府在全国城乡普遍开展了禁烟禁毒的群众性运动,封闭烟馆,禁止种植鸦片,收缴毒品,组织吸毒者戒烟,在3年内各地400吸毒者陆续戒绝。人民政府还开展了对革命烈士及其家属、革命军人家属、革命残废军人、牺牲病故军人、伤亡的工作人员和民兵、民工等,分别给予表扬、抚恤、优待的活动,开展了对复员军人的安置和群众性的拥军优属工作。同时,人民政府还担负了繁重的救灾任务,遣送、安置城市中的灾民、难民,对城乡贫民开展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工作;整顿、调整、改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1600多个救济福利团体和419所旧慈善机构,把它们纳入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轨道。195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创建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了多项职工福利工作。以城市的区、街、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乡、镇、村为基层社区,开展了各项社会服务。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工作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后,社会工作具有了建设性的特色,更多地发挥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功能。突出的表现是依靠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在各地普遍开展多种

  --------------------------------------------------------------------------------------------------------------------第21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社会福利事业。城市原有的各类生产教养院,在基本完成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的社会问题的历史任务以后,分别改为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精神病福利院。以安置残疾人就业为任务的各类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在城市组织生产自救的基础上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农村广泛地对鳏、寡、孤、残实行“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烧、儿童保教或老人保葬)的福利制度。同时,开展了城乡的优抚安置、防灾救灾、社会救济、婚俗改革、民间纠纷调解、对流浪人员的收容、遣送、安置等工作。社会保险经过统一规定退休、退职办法,整顿了劳保医疗制度,规定了精简职工保险待遇,还规定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等几方面的措施,得到了改进与发展。7.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社会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集中表现为以多种社会服务的形式结合成社会工作的有机整体结构。主要内容有:70年代兴起的以个案工作为形式的扶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社会救济;到80年代,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即以社区发展为主要形式,结合有关部门、团体包干负责支援的形式,对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瘠山区和其他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个体(结对子)的扶贫相结合。社会福利由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开始扩展为全市、全区、全乡的社会福利网络;或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企业、各类扶贫经济实体和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依托的社会福利网络,开展多项目、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具体内容,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当然,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实施范围不广,与国情、国力和现代化要求不适应等,由于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所以这就更需要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培训、研究和推广势在必行。

  --------------------------------------------------------------------------------------------------------------------第22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考察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两种并存的发展趋势,一是国际化发展趋势,是指社会工作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各国在社会工作的理论、内容、方法上也趋于接近,国际社会工作交流更加频繁;二是本土化、民族化发展趋势,是指各国社会工作者,都在着力研究这个起源于西方社会,植根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以作为本国、本民族开展社会工作的借鉴,创造适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社会工作。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发展趋势,似乎相互矛盾,但从实质上看,这两种发展趋势展示了社会工作在当代的空前繁荣。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风险,对整个世界所有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民族、地区所造成的震荡,较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初期,要剧烈,要广泛,要深刻。正如奥雷利奥·佩西所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能在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两极间的结果将影响的不仅是几个地区和几个民族的未来,而是全人类的命运”。现在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充满风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必然激励着社会工作的繁荣,而它的繁荣也证明了社会工作是一个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为人类创造幸福、促进社会发展的专业。

  因此,我们应当紧紧跟上形势,牢牢把握机会,加快我国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第23页----------------------------------------------------------------

  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24页----------------------------------------------------------------

推荐访问: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 社会工作 发展史 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