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2023年)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3-01-24 16: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1  (一)营业外收入  1、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2023年)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1

  (一)营业外收入

  1、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

  2、企业准则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盘盈所得、罚没所得、捐赠所得、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补助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等。

  (二)营业外支出

  1、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包括: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捐赠支出,赞助支出等。

  2、企业准则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失、盘亏损失、罚款支出、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非货币*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等。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2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 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计提减值准备,但对于非流动性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律不得冲回,允许转回的有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其中对于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

  1、小企业会计准则: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应收及预付款项。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应收账款。

  2、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计提坏账准备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种方法。其中直接转销法下,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应收账款。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

  1、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按照规定应交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

  2、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交的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税、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入“管理费用”。

  注:企业缴纳的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辆购置税等不需要预计应交的税金,可以不通过应交税费核算。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扩展阅读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扩展1)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异同分析3篇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异同分析1

  一、制定依据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管理会计档案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三、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会计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总则第11条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总说明第11条都要求企业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五、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

  1、会计科目设置基本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85个一级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60个一级科目,其中有58个一级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仅名称相同,而且核算内容也基本相同。

  2、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

  如资产计价方法都以取得时发生的货币支出,或以形成前所发生的料工费支出,或以换出非货币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或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都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估计资产损失的方法也相同。资产增减,负债增减,所有者权益增减,收入的分类及其确认,费用的分类归集,利润形成等的账务处理基本相同。

  3、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

  如都要求定期编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同时提供会计报表附注,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相对更为简化。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异同分析2

  一、适用范围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小企业,按照制度规定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若选择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就不能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含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看,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小企业也可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二、会计科目设置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比《企业会计准则》少设了25个一级科目。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小企业经济业务相对简单,因此可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部分科目进行归并,如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合为应收股息科目,原材料和包装物归并为材料科目等。第二,小企业会计核算简化或者没有某科目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从而可少设。如资产科目少设了自制半成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各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未确认融资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负债科目少设了应付股利、预计负债、应付债券;所有者权益科目少设了已归还投资;损益类科目少设了补贴收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三、账务处理不同

  1、资产清查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小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生资产的盘盈或盘亏时直接进行处理。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简明扼要,与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符。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中已取消了资产待处理项目,企业在编报前必须将待处理的资产进行处理,因此财产清查还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多余。

  2、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难确定,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进行较多的职业判断,而小企业会计人员少,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更少,所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款项计提跌价或坏账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3、简化长期投资的核算。

  小企业投资的业务比较少,按重要性原则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简化了的成本法或简化的权益法核算。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法的规定,股权持有期间内,企业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应由本企业享有的部分,借记“应收股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制度中不要求严格区分投资前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的分配还是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的分配,但如果在投资当年取得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属于以前年度实现的利润,则应冲减投资成本。《小企业会计准则》权益法简化核算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取得投资时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小企业会计准则》权益法的规定,以现金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扣除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入账,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不对该差额进行摊销。

  第二,不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权益法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小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应根据小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但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具体解释中只要求在被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时,小企业按应享有的份额或应分担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同时增加或减少投资收益,而没有规定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没有设三级科目,也无法反映是否要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笔者的理解是为了简化核算,不对其进行处理。

  4、简化了专门借款费用的核算。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的核算,要求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至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专门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必与资产支出数挂钩。这简化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算手续,但可能会导致资本化金额夸大,进而多计固定资产价值,少计本期利润,但长远看又会使未来时期的折旧费用予以抵销。

  5、简化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计量。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以合同或协议约定应支付的价款和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作为其入账价值,这避免了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过程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及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较为繁琐的计算。

  6、简化了所得税的账务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计算出当期应交的所得税,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可见,所得税的账务处理采用了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付税款法,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而不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加以反映。这简化了时间性差异的核算。

  7、其他资产核算方法的简化。

  《小企业会计准则》还简化了一些资产的转移价值核算方法。如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摊销要求采用一次摊销或分次摊销法,没有要求按五五摊销法;短期投资期末按总成本与总市价孰低计量,不需要分项比较计量,在短期投资转让时可不结转其已提的跌价准备。

  8、待转资产价值核算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是外商投资企业待转的"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的价值。外商投资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时,按确定的实际成本,借记非现金资产类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年终企业按“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三)》中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运用扩展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所有企业。

  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是小企业接受捐赠待转的资产价值,其核算内容不仅包括了小企业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还包括了接受现金资产的捐赠。其账务处理为:小企业接受货币性资产捐赠时,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时,按确定的实际成本,借记非现金资产类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期末如果接受捐赠待转的资产价值全部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和“资本公积”,期末如果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金额较大,经批准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分期*均计入各年度应纳所得额,分期进行上述转账处理。这使小企业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更全面,核算也更趋于合理。增加了以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收债权的会计处理。根据*2003年5月15日发布的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及时地增加了以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收债权的会计处理,用以规范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的融资业务的会计核算。

  四、财务报告方面的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只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基本报表,而且报表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根据小企业业务比较简单,有些业务发生的可能性很少的情况,删除了若干项目。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中减少了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递延税款借项等项目,负债中减少了预收账款、应付股利、专项应付款、递延税款贷项等项目,所有者权益中减少了已归还投资项目。利润表中减少了补贴收入项目等。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扩展2)

——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3篇

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1

  (一)制定依据相同

  《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相同

  《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都要求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管理会计档案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三)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相同

  《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都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会计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

  《企业会计制度》总则第11条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总说明第11条都要求企业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五)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

  1. 会计科目设置基本相同。《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85个一级科目,《小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60个一级科目,其中有58个一级科目与《企业会计制度》的不仅名称相同,而且核算内容也基本相同。

  2.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如资产计价方法都以取得时发生的货币支出,或以形成前所发生的料工费支出,或以换出非货币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或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都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估计资产损失的方法也相同。资产增减,负债增减,所有者权益增减,收入的分类及其确认,费用的分类归集,利润形成等的账务处理基本相同。

  3. 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如都要求定期编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同时提供会计报表附注,但《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相对更为简化。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扩展3)

——小企业会计准则心得

小企业会计准则心得1

  来到金桥税务师事务所已经两月了,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在这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成长了、学习了也被教育了。在两个月前开始的本次会计实习,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的方式,再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金桥税务师事务所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而我身在其中也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工作者,作为一个需要接受社会再教育的年轻人,我所不知道和需要学习的和改变的实在太多。可是在姜所长的精心关照下,领导的指导教育下,在各位同事的悉心帮助下,在外面这个集体的整体温暖的氛围里,我得到了成长和进步!

  在业务上熟悉并掌握会计流程的各个步骤及其具体操作,包括了解账户的内容和基本结构,了解借贷账户法的记账规则,掌握开设和登记账户以及编制会计分录的操作、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操作以及根据原始凭证判填制记账凭证的方法。得到了在学校里没有的实际工作经验,在专业水*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观!我坚持自我的反省且努力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而遵守职业道德是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基本前提,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已的信条,并切实地遵守它。另外,爱岗敬业是能做好工作的关键,爱岗敬业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在工作态度上,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对于会计工作业务要熟悉,对待纷繁复杂的.各项数据要有耐心。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己的学识、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总是不敢掉以轻心,总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这样下来感觉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进步。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我能够从容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了本岗位工作的正常进行,我能够以正确态度对待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从而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有效的团队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为会计工作需要和众多方面打交道!为此我和我的同事以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在工作中我不光自己努力工作,同时也和同事之间处理的非常好。在工作中除了互相学习外,生活中我也经常和同事交流,了解各自内心的想法,相互出主意、想办法。对于自己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的工作中的不足,方法上的错误,同事们都会真心诚意的帮助我找原因、想办法。对于其他同事的问题,我也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和其他人一道,帮助他。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

  20xx已成为过去,在20xx这新的一年里,我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立足本职,以严格要求为准则,锐意进取,使自己有新的进步,为事务所作出更大的贡献。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扩展4)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5篇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1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等。笔者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全世界128个国家中,有67个明确要求国内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国际会计准则还得到了美国的重视,欧盟的支持,亚洲国家的纷纷效仿。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化 经济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深,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急剧增多,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一种指导性原则,用于规范会计核算(尤其是财务会计核算)、制定会计制度等。会计准则规范的数字背后体现并调整着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其与国家的法规、政策一样,都是一种政治博弈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消除或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使之逐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趋于一致,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

  1、会计准则国际化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会计准则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W.Carlin和C.Mayer(2000)发现,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国家,GDP增长较快,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也较快。Busman和Smith(2001)认为,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一定途径影响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换句话说,保守的会计准则会消除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成分,短期来看会降低经济增长水*,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健康增长却是十分有益的;而乐观的会计准则正好相反。因此,制定会计准则往往是以*利益为第一导向。

  2、会计准则国际化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而使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财务报表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财务报表是提供给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参与决策的,投资者增加投资额,就会增加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的生产力扩大了,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必然扩大。

  3、会计准则国际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促使*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放眼全球,制定出更真实、更公允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为国家监管、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真实、公允的会计准则,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准则能够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关系与关联方交易,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2年就开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随后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到2006年,**正式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39项新准则极大程度地参考了标志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又往前迈了一大步。然而仍存在下列问题:

  1、法律环境与准则的制定有差异。在法律体系上,我国是成文法体系国家,与英美等遵循例法体系的国家有很大差别。在法律传统上,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法律环境发展上的滞后与*会计准则中要求更多地以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来处理问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2、缺少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法规的制定、实施,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纲领。而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根据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基础,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3、会计准则的侧重上有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侧重点是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计量为优先考虑,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鉴于此,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系统隶属于公司体系内部,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罚;*会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等等。

  5、我国会计界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较小。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会计司司长冯淑萍也作为亚洲的代表被选人准则咨询委员会。2001年1月1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运转,以往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按形成的理事会的政治化决策过程被专家决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说,包括*在内的发展*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大打折扣。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不能采取被动的态度,而应争取主动,在国际协调中取得发言权。

  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

  为了*经济的更快更*稳的发展,为了保证*会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协调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国家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整个法规体系而存在。它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各方利益向背,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共同存在和发展。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包括:

  ①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协调;

  ②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

  ③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2、加快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而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以前没有在会计准则之外再另外制定“概念框架”作为行动指南,若直接制定一项与会计准则分离的、理论性的概念框架,则很难被大众普遍接受和理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在制定财务概念框架的过程可以分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的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对我国实务中尚未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其准则的制定,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可采用国际上多数国家所应用的比较先进科学的方法,也将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同时,理论界应当对此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使我国会计准则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在继续准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确保会计准则制定发布后得到有效执行。建议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靠非正常交易及关联方交易等操纵利润;要鼓励和支持信息评估、分析、传输、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提高投资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公开披露信息对市场的作用。

  5、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如何在新的体制*现发展*家的条件和利益,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对发展*家的挑战。我们应通过咨询委员会这一渠道,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家的现实,降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具体而言,我国应介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积极开拓*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应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向双向主动的会计协调方向发展,既有选择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又要将我国会计准则介绍出去,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这个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2

  【摘要】一个国家会计准则首要是依据本国的经济、政治经济、文化、教学等环境要素等特色,为了满意本国经济的开展而树立的,而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无穷区别已日益变成国际资本市场合理流动和国际资本有用装备的妨碍,因而,有必要对各国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和谐。

  【要害字】会计准则;国际化和谐;国际交易

  一、会计准则的效果

  (1)会计准则的散布和施行使不一样行业的公司在处理各种详细会计计算业务时有了共同的,可比的计算规范,使全社会所有公司都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进行会计计算,然后规范了公司的会计计算做法,进而进步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拟定会计准则,规范公司会计计算做法的意图之一,即是维护那些不能对公司的会计材料进行直接操控的出资人和债仅人的利益,让他们能及时获得公司实在牢靠的会计报表,以便行使他们自个的权力。

  (3)会计准则供给了公司会计计算的根本原则和规范,在审计报告中有必要清晰公司所提交的会计报告是否遵从了会计准则。

  二、会计国际化的寓意

  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开展,客观上请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业务上,经过彼此交流、彼此和谐,然后到达选用国际规范和共同通行做法的做法。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在没有先入为主的条件下,各国之间进行的会计准则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在对等、独立、自愿条件下进行,没有任何一方以高高在上的姿势推行某种规范的状况,和谐各方面经过交流、商洽、和谐,采纳抛弃(抛弃自个已有的规范)、改善(改善已有的实务)、承受(承受它方的主张)、退让(在某一商洽上退让)、进步(进步自个的规范)、重建(和谐各方设立新的规范)等方法,来到达各国会计规范的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和谐,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和谐是单主体、单方向的和谐,它是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向国际推行国际会计准则的作业。并且,从规模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包含了国际会计准则和谐的内容,因而,后者归于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从其规模来看,有一国与另一国之间的会计准则和谐,有地区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以及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从和谐情绪看,又依据经济开展需要自学采纳和谐做法的自动和谐,也有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采纳和谐做法的被迫和谐。综上所述,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和谐主体在必定的规模或许结构内,构建一个交流、*衡机制,采纳自动或被迫方法,消除与各国会计准则的区别,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到共同的进程。

  三、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意义

  1.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开展国际出资。第二次国际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竞赛日趋激烈。公司要想在竞赛中求得生计和开展,就有必要改善运营办理,加快技术进步,使商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合理而节省地使用资本,这一切都需要很多的资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需要很多的外来出资。在资本流动进程中,一方是资金需要者,一方是出资者,两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特别是对出资者来说,假如可以很快地把握资金需要者实在牢靠的、详细的和理解无误的财政信息,那么他就会敏捷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反之,假如缺少这种必要的财政信息,他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决议计划。要使公司供给的财政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可信性,就有必要和谐各国的会计准则。一样,资金需要者也需要了解出资者的财政状况。

  2.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办理和促进跨国公司的开展。这些年跨国公司的开展反常敏捷,不只发达国家安排跨国公司,开展*家也开端安排跨国公司,有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广泛全国际。这么,假如身处国际各国的子公司的财政报表都是以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为根底编制的,那就不只会简化财政作业,进步作业效率,并且会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运营状况的对比、剖析和查核评估。

  3.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推进国际交易。在国际经济国际化的今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国际经济以外。在这种状况下,国际间的交易越来越开展,越来越扩展。在国际交易交往中,购销两边都需要使用发表的财政信息来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假如购销两边都依据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来编制财政报表,发表财政信息,那就有利于两边的了解和交流,有利于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所以说,会计准则的和谐对开展国际交易具有很大的推进效果。

  4.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能使公司会计部分节省开支,下降编制财政报表的本钱。在各国会计准则存在不一样的状况下,公司会计部分通常需要编制很多套不一样的财政报表,以满意不一样国家会计信息的需要。这么会造*力、物力和财政的无穷浪费。假如各国对会计报告与发表的请求不存在过多过大的不一样,就能大大下降会计方面的开支。一起,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对下降审计方面的开支也具有一样的效果。

  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和谐涉及到与会计准则相关的各个方面,从会计准则和谐作业的根本内容来看,其一般包括利益的和谐、方针的和谐、做法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

  1.各国之间的利益不一样,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本动因。满意利益需要,或尊敬他方的利益需要,保证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中,和谐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较好完成,这是和谐成功与否的要害。从参与和谐的各国来看,它必然要思考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给本国带来的利害得失,而对这种利害得失的思考通常会放在一个更大的规模和更长时刻来思考,即所谓视野放宽,眼光放远,将眼前的得失与久远的利害作对比,然后思考对和谐结果的承受程度。在利益和谐的进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清楚地和谐各方的利益地点,以及如安在各方之间寻求利益的共同点或结合点。只在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和谐各方发生相关性。找到共同的利益,就有协作的根底,寻得互补互利的方针,和谐才有条件。经过利益相关的和谐,各方的尽力,才能保证各方的需要和利益都能经过会计准则的和谐得到满意。

  2.方针的和谐。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是一种有意图的国际性活动,其终究或最高方针是树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进步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方针实际上即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共同性;其次才是进步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经过和谐,在各国较好地完成其经济方针和经济利益的根底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必定的规模或边界内趋于共同以树立一个可对比的结构。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和谐问题上获得一致,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底和保证。

  3.做法的和谐。所谓做法,是指各国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所采纳的情绪和举动。一个国家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情绪活跃仍是消沉,首要要看和谐能否给该国带来利益。对做法的和谐,要经过深入细致的交流作业,把各国潜在的和谐志愿调集起来,使之投入到和谐的举动中来,经过和谐进程,亦可使各国之间不利于协作的抵触做法或情绪得到化解。

  在上述要素的和谐傍边,利益和谐是最根本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能否顺利进行,要害在于各国的利益在和谐中不受危害,或许在某些方面遭到危害而另一些方面得到补偿,或许短期利益遭到危害而久远利益得到保证。而方针是详细,方针和谐会使利益和谐明朗化、详细化。做法和谐是利益和谐、方针和谐的终究落脚点,只要利益有保证,才会转化为和谐的举动。

  参考文献

  [1]张琪.*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和谐化.常识与立异.2009(7)

  [2]李新宇.*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现状剖析. 公司家天地下.2008(8)

  [3]吴克*.*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剖析. 财会通讯.2009(36)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3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推广,融资租赁已经成为当前各个企业实现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经济业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这过程中开展会计核算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本文围绕着新会计准则,就融资租赁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融资租赁会计处理工作中的承租人会计处理措施以及出租人的会计处理措施两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企业提供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措施参考,保证其在新会计准则下实现融资租赁水*的优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融资租赁;会计处理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其已明确的就企业的融资租赁处理工作进行了规定。融资租赁主要是指当企业开展租赁活动时,当其本身就企业中和资产所有权存在关联的风险与报酬租赁进行了转移。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过程中,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对于保证融资租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会计处理工作当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处理人员应当积极从多方面制定会计处理措施,切实提高会计处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性。

  一、融资处理的基本性质分析

  融资租赁活动的开展需要承租人与出租人共同承担,在探讨融资租赁的性质时,应当分别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种角度进行性质思考。首先,从承租人角度分析,融资租赁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债券型融资活动,在该活动进行中所形成的是相关企业的负债,并不是企业的权益,与传统的长期性债权融资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其主要表现在融资租赁活动的本金与利息主要是按照租金的方式进行支付。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下,企业有必要按照法定义务,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向相关的企业投资人支付相应的利息与本金,且该义务的执行期为租赁的整个期间。所以,在讨论融资租赁时,可忽略支付利息及本金的方式,其主要是指在融资租赁的时间段中,企业占用了一定需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偿还的负债额。由出租人角度来进行融资租赁性质思考,其主要是作为债权性的投资活动开展的,而相应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取形式和传统的债券购买以及贷款发放形式存在着差异,而且都是以租金的形式进行定期收取的。但是其与其他债券投资方式一致的地方在于当合同限定的租赁时间到期时,出租人能够按照合同的具体规定来收取全部的租金和相关收益。并且在合同完成之后,相关的出租人就失去了对相关融资企业的资产要求权。

  二、融资处理中的会计处理工作探讨

  (一)承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活动的过程中,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应的会计处理工作。首先,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时,就应当就相应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进行确认,其主要是指承租人收到租赁资产时,就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进行计算,并以较低的资产额记作融资租赁活动中的入账价值,而这里的入账价值表示为企业融资额。同时,承租人明确资产增加的同时还应当明确相应的负债,并以最低租赁付款额展开相应的计量,计量结果即为还本付息的总价值额。而具体的会计处理方式表现为,固定资产等于融资额与初始直接费用的总和。而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则表现为还款总额减去融资额的结果。另外,在计算长期应付额时应当将其与还款总额划等。其次,在会计处理工作中还应当将租赁期内的融资费用进行*摊。其主要是指在会计处理工作的最末阶段,会计人员应当将整体的融资费用在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中展开*摊,并且在进行费用*摊计算时,会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实际利率法来进行计算。但是在应用该方式进行计算时,还应当就当前货币的时间价值条件进行考虑。另外,会计人员在就融资租赁各个阶段中应当分摊的实际融资费用进行计算时,其计算方式为整体的融资金额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而整体的融资金额的计算方式则应当采取租赁资产净值减去初始费用的形式。而租赁还款的方式主要是以租金支付的方式来进行,所以,还应当严格按照复利计算的方式进行计算,要保证融资租赁时间到达时,所有的费用分摊完成。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租赁期满时注重对相关费用的确认。当融资租赁的付款额仅含有租金时,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但是当最近租赁付款额除了租金以外,还包含租赁资产选择权购买实际价款时,而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即购买价款。另外,当最近租赁付款额中涵盖担保余额,并且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实际的担保余额。那么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且担保费用仅是融资额偿还金额,不属于实际的融资费用。

  (二)出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根据新会计准则中的明确规定,出租人应当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当日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和初始直接费用相加来作为相应的入账价值,并就相应的担保余值进行计算。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当把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与未担保余值相加,之后将其和现值大小进行对比,而两者之差即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其次,在租赁时期内,出租人还应当就投资收益进行,并将未实现的投资收益*均分摊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而出租人在进行实际的融资收入计算时应选择实际利率法作为计算方式。而融资租赁从根本上来说是出租人的投资项目,所以实际利率主要为融资租赁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出租人应当采用投资额等于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这一公式进行融资收益计算,而所计算的内含报酬率应当是融资租赁过程中的折现率。另外,出租人在进行分配收益计算时,应当采用投资金额与实际利率相乘的公式进行计算。在投资额偿还阶段,出租人的投资金额会随着偿还开展的过程出现逐渐降低的情况,其所应当分得的收益也会逐渐降低。此外,融资租赁期满时的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当最低租赁收款额仅为租金时,出租人在租赁期满阶段所得到的收回额仅为在公允价值担保下的旧资产,但这却不是具体的收益。而当其中涵盖担保余值时,当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担保余值时,则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而此担保费用也不能被看作融资收益。另外,当其中含有相应的租赁资产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出租人在进行租赁内的含利率计算时可将相应的购买价款当作现金流入量,应在计算后将其合理地分配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但是在租赁期满之后,出租人仅能收回投资成本,在该阶段难以确定整个项目中的收益大小。

  三、结束语

  会计处理工作是企业融资租赁开展中的重点环节,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加强会计处理工作优化是企业会计人员当前开展会计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首先,会计人员应当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中的融资租赁内容的研究,明确融资租赁工作的根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个角度展开具体的会计处理措施的研究与制定。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实际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不断实现融资租赁中的会计处理水*优化。

  参考文献

  [1]邵翠丽.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新思考[J].*管理信息化,2012,06:28-29.

  [2]陈明坤.新准则下承租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诠释与思考[J].企业经济,2013,11:159-161.

  [3]岳玉书.浅谈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4:49-51.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4

  【摘要】 本文通过对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特点及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机制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在自己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关键词】 保险会计准则;出台依据;保险风险;再保险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依据及特点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又由分离到统一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4个发展阶段。这4个发展阶段要么没有充分流露出保险行业的特点,要么制度规范存在差异化,不系统或过于繁杂。同时由于这4个发展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有着较大的差异,阻挡或局限了国内保险会计制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使保险企业得以标准化、规范化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要求,2006年2月15日,我国*发布了关于“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机制《企业会计准则——原保险合同》”,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及部分国有企业实施,并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在所有大中型集团企业内实行,从而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点

  1、 更接近国际惯例。新保险会计准则构建了诸多现代化理念,同时也规范了传统保险合同的认定、计量工具、准备金测试、相关信息的划分和保险合同的独立审核等。与传统的保险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保险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特点: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审核目标是保险合同而并不是保险公司(因为签订保险合同的并不一定代表是保险企业)与金融综合经营策略相融;新保险会计准则对责任准备金的测试标准符合可行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企业损余物质和代为追缴赔偿款的审核要求可以控制保险行业对效益的评估能力,从而降低其经济效益,规范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行业投资利润的确认可以完善保险行业的效益报表,由分散式到集中式,在一定意义上可消除目前单纯以“保险费、档次论英雄”的评价模式;新保险会计准则规定再保险业务单独审核,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清晰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增加了保险行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促进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强效性。

  2、准则突出复杂性。与其他会计准则相比,保险企业新会计准则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源于现代保险行业的复杂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严密与复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涉及大量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技术术语。其次是现代保险业务,尤其是新保险工具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要素等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最后是保险会计准则涉及的一些问题尚在讨论中,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由于我国各界对保险会计准则这一新兴事物的认识尚需要提高,且保险会计准则的文字表述还存在比较浓的西方风味,这进一步增加了准则的复杂性。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界定“保险风险”

  “保险合同是保险机构与被保险人之间约定保险权利义务的内在联系,并担当着被保险人保险义务。首先借鉴国际惯例,强化了“保险风险机制”,作为审核和判断保险合同的基础依据;其次“保险风险”还可作为分解混合保险合同(混合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使保险人既承担保险风险又承担其他风险。比如:理财性的产品,大家很熟悉,既有保险风险,又有投资风险)的依据。但是新保险会计准则没有表露出“保险风险”的内涵,而“保险风险”是保险合同的重点,“保险风险”没有明确限定,保险合同也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限定。新保险会计准则也没有对“特大保险风险”进行限定,这将使得混合保险合同的分解难以操作。新保险会计准则对混合保险合同的认定依据是:倘若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能够得到划分并能够做到单独计量,则可以进行分解;若保险风险与非保险风险不能做到单独划分或单独计量,则不能从事划分,从而把全部保险合同的保费都划分为收入。

  (二)违背了会计原则

  保单取得成本是指保险企业在签订业务或继续续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与保险合同有密切联系的费用,其包括的内容有手续费用、劳务报酬、体检费等一系列相关费用,保单取得成本源于保险费用中的附加费。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保险人在获取保险合同成本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劳务报酬应当在产生时计算到当期损益中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如某一件商品可以提供销售空间,在其他各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效益总额与销售业绩之间呈现正的增长关系,即销售业绩提高,企业效益也随之增加。从会计信息的可操作性来分析,会计监督核算的最终成果也要结合上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真实有效的反映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会计审查核算的最终结果将呈现出“悖论”现象,即公司业务量快速增加,其经济效益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大幅降低,而一旦销售业绩增长出现*稳或大幅下降时,经济效益反而呈现增加现象。可见,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首先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其次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未严格确定“再保险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再保险业务承担独立核算机制,但是却没有确切界定“再保险风险”机制,这样有可能致使会计再保险的泛滥使用。再保险人需要承担担保风险、时间风险和投资风险,经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协商约定在协议中规定一种风险或几种风险转变的再保险就是财务再保险。原保险人可通过这种再保险的模式只将现有的再保险风险转变给再保险人,因此财务再保险是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一种。现有风险再保险可以降低分保费用,也使再保险人自身所担负的风险最小化,最重要的是其可以降低因为自然灾害发生、赔偿支付过多造成公司财务亏损,缓解市场需求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财务再保险在如今的再保险管理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直接投保人和再保险人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正是因为财务再保险管理机制具有与一般再保险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得到了保险行业的信赖,但是也由此存在很多滥用的情况,最根本的就是没有转变风险或者转变的风险不够充分,从而成为其他金融投资的工具,致使保险公司账面出现虚增效益。财务再保险可以实现“报表粉饰”的现状,所以由财务再保险引发的争端也日趋增多。例如:“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破产原因之一便在于其收购的子公司利用有限再保险机制实施非法活动,最终给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带来灭顶之灾”。我国《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没有对在保险业务作任何规定,《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也没有对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会计处理作特别限定,《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也未对“再保险风险”进行明确标注。

  三、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对策及措施

  (一)明确界定“保险风险”管理制度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保证

  世界保险筹委会对保险风险定义为“保险合同持有人转移至合同发出人的除财务风险以外的风险”。世界保险筹委会还将保险合同所面临的保险风险分为三类:发生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产生数量与预计数量不相同的可能性;程度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相同的可能性;发展风险就是在保险合同期间最后时期,保险人义务金额的改变。因指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利率指数及信用指数,或者类似现状的转变而引起的不确定因素称为价格风险。只发生价格风险而不存在保险风险的合约不属于保险合同,而是界定为衍生金融工具。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保险风险进行明确的限定;作为更准确无误地体现我国居民接受保障的程度,在认定保险合同时应提高“重大保险风险”的限定,并对重大保险风险进行适当的量化,以将混合保险合同中的商品价格、汇率、嵌入衍生工具等非保险风险实施分拆,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二)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内在条件

  当前,我国从*法的角度对新保险会计准则进行规范的主要是《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且不说这些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实行,另外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合理高效地反映出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殊性,所持有的新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还不够;其次,缺乏一定的准确性与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外界环境的转变对不适合的地方做出修改。

  (三)改进保险风险管理机制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动力源泉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涉及现有风险再保险的重大事故,但由于现有风险再保险被泛滥利用的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国*有必要改进保险风险管理制度,以防患重大事故的发生。新保险会计准则应该准确表明有限风险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准确表明“有限再保险风险”,并对“再保险风险”进行系统、细致的量化分析。对转变风险比较小的有限风险再保险,可在《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制度中明确标注,将其按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妥当处理,或将保险风险与利率、金融工具等融资手段进行拆分,分别按保险业务和存款或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处理,从根本上防治保险企业滥用风险管理工具。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时期,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也需要一个系统的、合理高效的会计准则。再制定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会计的一般操作流程,又要考虑保险公司的特定身份;既要系统、充分地理解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道路,使之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同时又要思考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状况,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新保险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堪称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丁少群. 我国保险企业保费收入确认与计量方法改革探讨[J]. 金融会计,2006.

  [2] 邵毅*,任坐田.*企业会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3] 彭玉龙,叶建芳. 保险合同会计的国际进展与启示[J]. 保险研究,2005.

  [4] *会计准则委员会编. 金融工具会计与保险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5.

  [5] 庹国柱,朱俊生.论当前保险发展与风险防范——从“保险泡沫论”说起[J].保险研究,2004.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5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概念、主体与对象的基础上,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新特点,与此同时,重点强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由2006年被提出,至今为止,已经在企业中执行了较长时间,是我国企业会计领域整体水*进步的主要体现。在该准则下,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的计量属性等都较以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企业本身的财务管理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企业财务管理

  (一)企业财务管理概念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财务往来以及资金收入与支出,均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见,企业财务管理即对企业的财务以及经营行为进行管理的一项工作。改革开放使得市场经济逐渐代替计划经济体制,成了我国的主要经济类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长必须以大量资金为基础,以综合实力为依靠来实现,因此,对资金以及财务的管理便开始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企业财务管理主体与对象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以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为主。前者指的是能够独立经营的,能够直接对企业资金进行结算的单位,后者指的则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够对为企业资金结算提供帮助的财务管理人员。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往来的资金。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体需要通过凭借相应准则,对对象进行管理,以为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提供保证。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是会计领域进步与改革的主要标志。相对于以往会计准则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传统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利润表较为重视,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状态,即以利润的增长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依据。新会计准则在衡量了当前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基础上,转变了上述管理理念,提高了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视力度。其次,新会计准则的核算方式逐渐向着国际化的方向靠拢,使得会计的计量属性得到了有效体现,相对于以往而言,得到了开拓性的进展,表明了我国会计核算整体水*的进步。最后,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以及成本核算等同样做出了新的规定,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原有的核算方法,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做出一定的改革,才能与当前的会计准则相适应。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经营决策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对管理目标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同样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在过去,企业通常以利润最大化等作为主要管理目标,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价值成了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这必定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细节产生影响。以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科研费用一项为例,该部分费用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在科研方面所发挥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企业价值这一管理目标的代表。在新准则下,企业为提升自身价值,必定会更加重视科研方面的投入,在社会对科学技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上述管理目标的转变,能够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是企业长远进步的主要途径。

  (二)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对企业价值的重视这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整体上看,依然以非上市公司为主,以企业价值为准,实现对一个企业的衡量,是提高衡量结果合理性的主要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价值的衡量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财务报表以及职工薪资等,便属于其主要体现。准则要求企业必须将上述信息真实准确的披露,而上述信息的披露往往关系着企业的融资等问题,因此,企业为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必定会转变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发挥更大价值,据此使信息披露更加能够体现企业的实力,这对于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增强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决策同样会产生影响,以融资为例,新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企业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按权益法核算变为了按成本法核算。上述核算方法的转变,会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的数据方面。例如:如子公司获利,在上述核算方式下,母公司报表的利润便会相应减少。母公司的经营决策需要以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为依据来制定,因此一旦报表中发生了数据变更,其经营决策的制定过程也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四、结论综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我国各大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管理理念以及经营决策的制定等方面,为充分利用新会计准则的优势,减轻其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的财务管理主体,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此适应财务管理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傅荣,贾兴飞,晏超.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J].会计研究,2014,06:31-39+96.

  [2]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3-7+95.

  [3]田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8-19.

  [4]陈宏健.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现代商业,2009,18:250-25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扩展5)

——企业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3篇

企业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1

  [摘要]

  企业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企业界、会计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过一年半的正式实施,获得了不少投资者的好评。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仅对其在无形资产处置、商誉减值测试、公允价值引入等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商誉减值测试;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以来,范围不断扩大,在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方面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新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问题

  新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处理方面,及时吸收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既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具有*特色,同时又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体现了国际趋同。我国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亦有不尽完善之处。

  1.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加大了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难度

  (1)尽管新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进行区分并明确其含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2)新准则列出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但是这些条件和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加大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难度。

  2.可能采用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1)新准则未对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如何处理做出规定,那么,企业可能自主选择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调节利润,如在赢利较大的年度,将后续支出费用化,减少当年利润,达到避税的目的;在赢利较小的年度,将后续支出资本化,增加无形资产价值,以提高当期业绩。

  (2)企业内部研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而,企业只需“合理”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给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可乘之机。

  (3)在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限于直线法,并且对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调节利润。

  3.对策建议

  (1)明确列举出无形资产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建议仿效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列举出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存在的无形资产的方式适用性将更好。在我国逐渐成熟的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多,主要应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租赁权、特许权、电子计算机软件、网址和域名等。若按以上列举的方式明示,将更具操作性,不使无形资产流于账外,降低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程度。另外,也可将土地使用权独立于无形资产单列,专门研究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摊销等问题也会更有助于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运营。

  (2)研究和开发。有关研发支出的处理,可以采取一种变通的方法:①在研发过程中设置“在建无形工程”科目,用来归集研发过程中的费用支出,若企业研发成功,则连同申请注册费、聘律师费一并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完成资本化的会计处理;②在研发过程中的每个会计期末,设置一个与“在建无形工程”相对应的备抵账户“研发失败准备”科目,以避免将来研发失败对当期利润造成巨大影响;③若研发失败,则将研发过程中在“在建无形工程”科目归集的费用扣减已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账户后的余额计入当期费用。

  这种处理有以下优点。首先,可以减少主观判断,有效控制通过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模糊划分来操纵利润的行为;其次,符合真实性原则,使账面价值与实际相一致;再次,杜绝企业将失败了的开发支出也“合理”地予以资本化的可能性。

  (3)无形资产的费用摊销应区别处理。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一律计入管理费用不尽合理,这是因为,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具有多样性,有的是用于产品生产,有的是服务于经营管理,还有的是为了出租给他人使用。由于持有目的不同,受益对象不同,其摊销费用列支渠道也应有所不同。用于产品生产的,其摊销费用理所当然地构成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用于经营管理的,其摊销费用应由行政管理费用负担,计入管理费用;用于出租给他人使用的,其摊销费用应计入“其他业务支出”。这样分别处理,更符合成本费用分配的“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二、关于商誉减值测试的问题

  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各国会计界有不同的理解,在实务中也存在很大的区别。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但不予摊销,即视合并商誉为一种永久性资产;二是不仅将商誉确认为资产,而且在未来受益期内做系统合理的摊销,即视商誉为一种可摊销资产;三是立即调整股东权益,视商誉为一种权益抵销项目。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界定商誉为一项资产,每年需要进行资产减值测试,确定其价值的变动情况。《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一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一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和FASB颁布的第142号会计准则 (SFAS142)《商誉和无形资产》中的规定类似,对商誉不必进行摊销,而是每年必须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值测试。其合理性体现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的减值测试可以较好地反映商誉的实际情况,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现存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可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进行利润操控。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也必然的存在一些潜在问题:由于商誉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要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而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确认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范围的大小圈定直接影响商誉减值损失的计算结果;减值测试有一定的复杂性,执行难度较大,比如企业在对商誉进行分配后,发生报告结构变化,有些部分合并或取消等原因,就要对商誉进行重新分配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减值测试,这样工作量很大,而且得出的结果也未必准确,但是却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对于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一资产减值》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但是在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计量确认的操作过程中却缺乏详尽的指导和解释。所以这一方法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因为商誉的减值测试是与企业报告体系结合起来考虑的,越小的报告层次,越难得到资产组的公允价值,而且层次划分的越细,对资产组的公允价值进行操纵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按照怎样合理的方法将商誉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我国准则却没有详尽的指导,并且我国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商誉减值的准确性更难计算。

  因此,笔者认为在借鉴国际准则的情况下,我国应该结合实际,对商誉在不超过10年的期限内进行摊销,同时定期对商誉是否存在减值进行检查,并在必要时进行减值测试。这种做法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便于操作,更符合我国现行情况。

  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首先应确定资产组,确认商誉的测试范围。其次对于测试时间,由于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每年一次测试效果不大,应根据需要进行测试。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进行减值测试:第一,法律和经营环境发生不利于企业经营的重大调整。第二,出现未曾预料的强大的市场竞争情况。第三,关键人才流失。第四,减值测试单元内的营业分部或很重要的部分很可能要被出售或处置。第五,减值测试单元内的一个重要资产集合面临大幅度减值。第六,减值测试单元的附属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确认了商誉减值损失。如果减值测试单元内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应首先进行非商誉资产的减值测试并确认其减值损失,之后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企业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

  新政策的出台是相关部门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是科学的、是符合*的国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推动企业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接下来我将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的提高以及激发企业制定新的管理体制三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首先新的会计准则使得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更为可靠。在2006年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地反应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是可靠,内容完整”。而且公允价值的引入充分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会计新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财务报告者的经济决策有联系,因此这一方面的规定充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的提高

  通过相关专家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对比结果表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就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更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而且可以做到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对称,提高了工作效率。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应收账款台账、账龄分析制度、应收账款坏收制度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的制定,促使企业对自身会计管理系统与经济管理体制进行逐步完善。除此之外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众多环节都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联系,先前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不符合新政策的要求,因此在这方面也需要做出改动。

  (三)促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的提高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公司运行的过程中发挥的是引导与决策的作用,他们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出台以后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在决策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旧会计体制运行期间,企业在预算管理体系方面讲究的是利益的最大化。现如今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新对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以及对企业的激励作用进行考虑。除此之外,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不同财务处理方式对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就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企业管理体制的转变

  新政策出台后,企业要想跟紧时代的发展步伐就需要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在本行业内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一方面企业需要树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另一方面需要对自身的会计系统进行调整与升级。接下来我将从这两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能促进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在新形势下改变管理体制适应政策的转变

  新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并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因此企业在新形势下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贯彻落实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政策内容。并且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对自身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譬如在员工薪资、会计核算等方面制定新的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对会计系统进行升级

  通过对现如今各大企业的会计系统的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如今使用的会计核算系统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工资标准核算模块、企业成本核算模块等构成。但是这些模块的核算方式还需要进行改进。譬如在工资模块这方面需要根据新准则中职工薪酬准则进行调整,将职工的工资、奖金、年终津贴、养老、社会保险费等都纳入职工薪酬模块中,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维护员工合法利益的同时也方便企业进行管理。而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将员工薪酬、材料费用、运输费用、紧急情况处理消耗的资金都纳入其中。会计核算系统的不断调整与升级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发展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相关管理人员与*部门必须加强在这一方面的重要程度。只有在多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会计准则才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最终实现保护国内外贸易,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目标。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加入WTO后为更好保护我国外贸经济领域的驱动下,新企业会计准则不断更新与完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促进了企业与金融的改革,推动了现代市场体系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企业来说,这一准则的出台即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会计核算系统。因此企业需要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正确、全面的掌握,并能够做到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制定一系列与新准则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相信在*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将在新政策的影响下取得重大进展。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扩展6)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1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等。笔者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全世界128个国家中,有67个明确要求国内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国际会计准则还得到了美国的重视,欧盟的支持,亚洲国家的纷纷效仿。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化 经济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深,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急剧增多,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一种指导性原则,用于规范会计核算(尤其是财务会计核算)、制定会计制度等。会计准则规范的数字背后体现并调整着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其与国家的法规、政策一样,都是一种政治博弈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消除或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使之逐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趋于一致,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

  1、会计准则国际化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会计准则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W.Carlin和C.Mayer(2000)发现,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国家,GDP增长较快,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也较快。Busman和Smith(2001)认为,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一定途径影响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换句话说,保守的会计准则会消除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成分,短期来看会降低经济增长水*,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健康增长却是十分有益的;而乐观的会计准则正好相反。因此,制定会计准则往往是以*利益为第一导向。

  2、会计准则国际化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而使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财务报表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财务报表是提供给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参与决策的,投资者增加投资额,就会增加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的生产力扩大了,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必然扩大。

  3、会计准则国际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促使*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放眼全球,制定出更真实、更公允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为国家监管、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真实、公允的会计准则,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准则能够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关系与关联方交易,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2年就开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随后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到2006年,**正式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39项新准则极大程度地参考了标志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又往前迈了一大步。然而仍存在下列问题:

  1、法律环境与准则的制定有差异。在法律体系上,我国是成文法体系国家,与英美等遵循例法体系的国家有很大差别。在法律传统上,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法律环境发展上的滞后与*会计准则中要求更多地以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来处理问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2、缺少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法规的制定、实施,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纲领。而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根据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基础,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3、会计准则的侧重上有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侧重点是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计量为优先考虑,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鉴于此,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系统隶属于公司体系内部,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罚;*会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等等。

  5、我国会计界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较小。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会计司司长冯淑萍也作为亚洲的代表被选人准则咨询委员会。2001年1月1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运转,以往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按形成的理事会的政治化决策过程被专家决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说,包括*在内的发展*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大打折扣。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不能采取被动的态度,而应争取主动,在国际协调中取得发言权。

  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

  为了*经济的更快更*稳的发展,为了保证*会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协调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国家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整个法规体系而存在。它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各方利益向背,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共同存在和发展。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包括:

  ①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协调;

  ②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

  ③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2、加快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而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以前没有在会计准则之外再另外制定“概念框架”作为行动指南,若直接制定一项与会计准则分离的、理论性的概念框架,则很难被大众普遍接受和理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在制定财务概念框架的过程可以分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的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对我国实务中尚未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其准则的制定,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可采用国际上多数国家所应用的比较先进科学的方法,也将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同时,理论界应当对此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使我国会计准则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在继续准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确保会计准则制定发布后得到有效执行。建议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靠非正常交易及关联方交易等操纵利润;要鼓励和支持信息评估、分析、传输、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提高投资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公开披露信息对市场的作用。

  5、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如何在新的体制*现发展*家的条件和利益,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对发展*家的挑战。我们应通过咨询委员会这一渠道,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家的现实,降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具体而言,我国应介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积极开拓*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应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向双向主动的会计协调方向发展,既有选择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又要将我国会计准则介绍出去,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这个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2

  财务会计准则由出现到发展,到最终的成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从最初的西方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到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成就,本文就财务会计准则在美国的发展得出对于各个国家在制定准则时的启示,再次研究了财务会计准则的性质,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会计准则时一种技术手段,另一种是经济后果观,从整体的财务会计准则概述上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

  一、财务会计准则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带来的启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至今为止已经有将近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首先,在1938年~1959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成立,说明会计原则、程序和会计名词,研究的公报比较侧重与会计实务。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时期的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并没有一定的系统研究和理论的支持,它所发布的一些公报也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并不成熟;而且当时的委员会权威性还不够,并没有像现在有一定的权威性,再者,当时的委员会所发布的公报还存在过分的多样化;其次,在1959年~1973年,美国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发布意见书说明会计原则及程序,从而增加它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同样,当时的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有一定的缺陷:它忽视了会计理论研究,一味的强调会计实务,缺乏理论框架,因此,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无法适应经济环境和外部压力。最后,从1973年至今,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FASB,它的主要内容相对于前两者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也适合现在的会计发展要求,它的主要工作是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准则进行解释,并且发布技术公报。相比前两者来说,它也存在缺陷:即现在FASB发布的准则过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发布的准则对日常活动所出现的新的业务的适应性比较差。

  对于美国来说,美国会计准则所解决的重大问题则是:在理论方面,它解决了会计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在准则的自身方面解决了它制定准则的方式、内容含量、政治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于美国会计自身以及其他国家,包括我国的会计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会计准则反映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水*,会计准则受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高度关注,而且,会计准则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二、会计准则的性质

  (一)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

  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认为会计准则本身必须是有序、系统的,而且要内在一致,应该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并不受个人的左右,在立场上通常是无偏见的。对于这种认识,学者们所具备的思想特点通常表现为首先认为会计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其次,对不同的概念进行界定,演绎或者归纳具体的内容,最后认为存在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既然认为财务会计是一种技术,就要达到完善,但是现实是不可能的,各国的会计组织不一致,是有一定的差异。再者,按这种观点,在准则的研究中主要解决的是财务。

  (二)经济后果观

  持经济后果观的学者们所持有的立场是,认为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准则本身是一种约束或者规范,背后隐藏经济利益,经济后果观的表现是会计信息影响了各利益相关方,其结果是一部分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受损,他们所体现出的思想特征是按这种立场认为,单纯追求完善的准则是不现实的,恰当的思路应该是寻求一种经济后果最公*合理的会计准则。对于这种观点的评价,一般认为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最完善的准则并不代表最公允的后果,因此,准则制定应当是就事论事,而并不能一概而论。对此,他们所作出的提议则是,在制定准则的同时,它还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回避一套完善的概念框架。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会计准则类似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基本概念以及财务报表,我国的会计基本原则类似于美国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开始是在建国以后,在建国以后—1992年,我国并没有会计准则,那个时期对会计进行规范的只是国家统一发布的会计制度,1992年~2006年,在这一时期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2006年我国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废止国家的统一制度,在2006年以后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自定,不断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所具备的特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主要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适应了会计发展的大趋势,现阶段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不断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并且由原来的计量属性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使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适应现实的发展,关注日常经营活动的交易实质,体现出报表的公允真实。

  具体来说,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接受了国际上都比较认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同时还在财务会计目标上明确了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决策有用观点,体现了一定的投资人的重要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一定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也有了一定的扩展,进一步来说对会计工作的权衡观也有提高。其次,在报表体系的构建上面也确立了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报表体系;最后,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方面借鉴引入了西方国家的做法,并且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会计要素的范围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其中,我们国家的改进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国的会计要素接受了西方国家的十要素观点,另一个则是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以未来经济利益定义要素的方法。最后来说,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形成了会计计量属性多种并存,但是以公允价值为核心逐渐转向价值的计量。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3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后, 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愈发频繁, 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特征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贸易活动, 尤其是跨国范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依靠会计准则实现, 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不能掌握这种差异, 就会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等问题。笔者从会计准则定义入手, 就我国与国际的会计准则差异进行了探讨,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国内,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国际性贸易行为愈发频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想要科学、客观地对贸易风险做出评价评价, 就需要更加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对方的财务信息, 故而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我国会计准则整体发展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 但并没有全盘接受国际准则相关规定。因此, 加强我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差异的分析及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准则基本内涵概述

  会计准则是一种包含会计理论、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在对会计概念正确理解基础上, 正确开展会计工作及处理各项会计事项的规范标准, 具体包括资产进行、权益计量、确认费用以及财务状况报告等内容。

  从会计准则发展的角度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时间较早, 我国会计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会计准则建设发展过程中, 借鉴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 同时也存在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规定内容。

  二、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 制定机构差异分析

  制定机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环境差异, 导致其性质出现差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准则具有两种制定机构, 一类是*部门主导的制定机构, 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权威性。IASC于2001年完成重组, 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二) 制定程序差异分析

  制定程序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差异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所有成员提交相关参考材料至委员会, 对材料进行讨论并确定专题, 随后转交至筹划指导委员会;

  二、筹划指导委员会在相关人员协助下, 对材料进行研究, 并就专题内容提出论点提纲;

  三、筹划委员会在理事会建议评价基础上, 制定准则初稿;

  四、理事会对初稿进行审查, 并交付于委员会所有成员评论;

  五、由筹划指导委员会筹备一份会计准则修订草案交由理事会投票表决, 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支持后, 作为征求意见稿在全球范围内公布, 并邀请相应的利益主体参与讨论;

  六、通常情况下, 会设定六个月的意见征求期, 意见征求其结束后, 各方评论意见统一移交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

  七、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提供一份会计准则修改稿并上交至理事会;

  八、准则正式签发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的支持, 之后会被翻译和发表。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征求社会上的建议和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透明度;

  二、由*会计司草拟会计准则;

  三、草拟阶段, 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意见征求稿、草案以及送审稿;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四个阶段;

  五、如需对已经发布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且修订程度重大, 具体修订程序与如上程序相同;六, 会计准则生效时间与*发布时间相同。

  (三) 公允价值运用差异

  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更加侧重于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会计准则则选用了排斥的方法对待公允价值计价。从计量属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程度及范围, 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程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 分析探讨了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晓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11)

  [2]朱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02)

  [3]张宁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6)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4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过程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过程可追溯到1996年9月。在经过了近24年的运作之后,IASC感到,要进一步发挥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必须使各国会计准则“发散”的状况得到“收敛”,必须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透明度和可比性。为此,IASC于1997年批准设立了“策略规划工作组”(Strat?egyWorkingParty,SWP),负责考察在完成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达成的“核心准则项目”之后IASC应该具有的结构及策略。1998年12月,SWP发表了一份改组IASC的设想草稿,1999年4月至10月,又召集了各种会议对报告草稿提出的建议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终报告,题为《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来规划的建议》。IASC于1999年12月通过决议采纳SWP的建议,并根据建议任命了一个提名委员会来推选首批受托人。2000年3月,IASC执行委员会批准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章程;5月,IASC全体团体会员又一致通过了IASC的重组方案和新的章程,同时提名委员会宣布了首批受托人名单。

  新章程中反映和采纳了SWP的改组建议。新章程包括ABC三个部分。A部分阐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称、目标、成员以及基金会的设置。B部分规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内部结构以及行政部门的具体安排和工作职能。C部分是从1992年10月的章程中选取的,其中的条款在B部分实施后将停止发挥作用。章程还规定了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包括:在财务会计及报告方面具有权威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分析能力;具备沟通技巧;具有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了解财务报告环境;具有合作精神;诚实、客观以及遵守规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使命以及公众的利益承担义务。

  2000年6月,受托人基金会推举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大卫?特威迪为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2000年7月到12月,受托人基金会为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确定而广邀提名,最后将被提名者缩小到45人。受托人基金会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对被提名者进行面试后最终确定了14名首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新准则制定委员会于2001年4月1日走马上任,这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二、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结构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章程规定了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结构。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常设解释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

  2000年12月,IASC执行委员会在确定新的组织结构时,将原来负责准则制定的IASC执行委员会(Board)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的独立的法律实体,负责任命准则制定委员会、常设解释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监督这些机构的工作,并为其筹集资金。常设解释委员会是从原结构中继承过来的,指导委员会是为一些重要准则制定项目提供建议而由有关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要向基金会和准则制定委员会提供各种咨询意见。

  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接收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和解释书,若不发布正式文件修改或终止,这些准则和解释书仍将有效,会议还商讨了IASB的工作议程和一些其他问题。2001年5月,IASB会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有正式联系的国家的准则制

  定机构的*,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以及美国。_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试图与这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确定统一的发展目标。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原因和特点

  1、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成为重要推动力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促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经济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扩大,金融市场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资本市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许多国家的企业对资本的需求由原来主要由国内资本市场得到满足转向了主要依靠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

  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长期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国际会计准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证券上市的企业分属不同的国家,遵循不同的会计准则,因而提供的财务报告各不相同。为此,国际会计职业界力图协调各国的会计准则,以期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国际上协调财务报告要求的活动较早出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美国有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公司进入该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和融资。到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按美国的会计准则重新编制它们的财务报表。这样的公司不断增加,美国会计准则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到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筹资的公司也同样遇到按该囯监管机构要求重新编报财务报表的问题。重新编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所以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感到了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由此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IASC及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为了能使国际会计准则得到国际金融证券界的认可和采用,它的制定机构的改组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日程。

  2、国际支持达到新阶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由一些国家的职业会计团体建立的,成立时除了得到这些会计团体的支持外,并不被国际社会所重视。但经过20年的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逐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组织的认可,它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也渐渐获得了“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地位。

  1993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提出应当为跨境融资和证券上市的企业规定一套合理完整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若能修订其国际会计准则,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确定一套核心准则,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将在全球证券市场上认可和推荐国际会计准则。1995年7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公开宣布了它的这一政策,同时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建立核心准则问题达成协议。

  至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本完成了根据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提出的要求修订和建立核心准则的工作。核心准则为会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包含了一般经营活动的所有重要领域。核心准则的实施将提髙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1998年,七国集团的*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要求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对国际会计核心准则及时进行评审。他们承诺,将尽力保证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各类民间机构中遵循国际公认的最佳实务原则、准则和规范。并呼吁参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所有国家都承诺遵循这些国际公认的规范和准则。

  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制定了一项战略,建议在欧盟范围内消除证券交易中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要建立一套会计准则,以增强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创造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欧盟委员会认为应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要求2000年底以前所有欧盟上市公司都应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2005年以后这项要求则将成为强制性的。成员国也可以将该项要求扩大到非上市公司。

  由此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得到的支持逐步增强,在20世纪末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必须进行改组,以回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3、提高准则质量的`压力驱动

  IASC在其发展的前20年中,主要致力于让世界认可或承认它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为此它的准则在规定计量和披露要求时,往往给出多种选择,包罗各种不同的会计实务,以使其适用面宽广一些,能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和支持。这种发展策略带有普及推广和争取支持的成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被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认为不是质量最髙的会计准则。

  既然IASC制定的不是最髙质量的会计准则,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国际组织来制定最髙质量的会计准则,满足国际社会对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求。这对现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威胁。SWP在其报告《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来规划的建议》中指出了这一点:“IASC现在应该进行结构调整,以使其能够满足对一套高质量全球性会计准则的需求。如果IASC不能进行这种调整,那么为回应市场的要求和压力,其他地区性或国际性组织就会应运而生来填补这一空缺,成为全球性或地区性准则制定者。”可见,IASC不改组将有可能影响到它的生存,建立髙质量会计准则的要求驱使IASC不得不进行改组。

  4、财务信息提供者的促进作用

  公司在决定其证券在国外市场上市时,必须考虑市场对信息的要求。当有证券发行时,投资者不会投资于那些他们无法确定其质量的证券。各公司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稀缺财务资源进行竞争,只有满足了投资者及分析者的信息

  期望的公司才能够实现其筹资的目标。而在财务报告领域’各国间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各国资本市场对这种不同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两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相互认可对方国家公司的财务报告。这是对公司最为方便的方法,欧洲证券交易所之间采用这样的方法。

  (2)附加信息。上市公司使用其所在国的报表,但是在P注中提供附加信息。

  (3)使用可以选择的处理方法。上市公司在本国会计规则中选择与国外证券市场要求一致的规则来编报财务报表。

  (4)采用不同的准则。如果以本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年度报告不能通过上述几种方法获得上市国的认可,那么就必须按照上市国的会计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表。在这些方法中,完全不用改变的情况只有在采用了被国际上公认的准则时才能实现。许多进人国际资本市场的公司都有编制两套财务报告的经历。因此,从财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看,希望能有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来改变它们编制两套财务报告的状况。

  四、对策思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改组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准则制定机构与会计职业界“脱钩”、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不再自动成为IASC的会员;IASC巳注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选取以专业技术和知识水*为首要条件、以技术能力和财会知识等方面的8项条件为标准,国家的代表性因素不再重要;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决定将其制定的准则更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maticm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IFRS),等等。

  面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领域的这种新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的委员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问题。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制定者的水*必须是世界一流的。国际会计准则正在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的游戏规则之一,应该承认,这种游戏规则制定的理论和实务在经济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水*,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国际会计准则达到高质量和高标准。因此,通过改组,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质量水*确实得到了提高,我们就应当支持和认可。当然,*有*的国情,国际会计准则质量再髙也不可能全盘搬人*。对于已制定和将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尽可能吸收、引进并使其为我所用的态度。

  其次,我们应有一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划。此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在短期内避免了多套国际会计准则的出现,新准则制定委员会若能按预期的那样制定出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有可能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资本市场所接受,相对统一、“收敛”和公认的国际会计准则有可能逐步达到。如果这种趋势的估计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为此应有一定的规划,在对现有或即将制定的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进行深人研究的基础上,使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设与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结合起来,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水*的提高,逐步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去。

  再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注重吸纳财务报告编制者、使用者和审计者等方面的代表进人准则制定委员会,为保证各方利益的协调提供了基础。这对我们是有参考意义的。我国证券投资界已呼吁采纳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他们是从财务报告编制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反映着这些群体的意见。若不能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志集中起来,我国会计环境中多重报告要求和规则的“发散”状况就可能会出现或扩大。在如何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方面我们需要有统一的对策,而这种统一对策的形成是各相关利益集团相互协调的结果。

  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改革,继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后,《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一批具体会计准则又先后出台。在会计改革中通过实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策略,我国会计规则和会计实务与国际惯例的差异已大大缩小。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改组及其今后的动向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我们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和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脉搏和步伐,使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相适应。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5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推广,融资租赁已经成为当前各个企业实现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经济业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这过程中开展会计核算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本文围绕着新会计准则,就融资租赁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融资租赁会计处理工作中的承租人会计处理措施以及出租人的会计处理措施两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企业提供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措施参考,保证其在新会计准则下实现融资租赁水*的优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融资租赁;会计处理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其已明确的就企业的融资租赁处理工作进行了规定。融资租赁主要是指当企业开展租赁活动时,当其本身就企业中和资产所有权存在关联的风险与报酬租赁进行了转移。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过程中,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对于保证融资租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会计处理工作当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处理人员应当积极从多方面制定会计处理措施,切实提高会计处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性。

  一、融资处理的基本性质分析

  融资租赁活动的开展需要承租人与出租人共同承担,在探讨融资租赁的性质时,应当分别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种角度进行性质思考。首先,从承租人角度分析,融资租赁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债券型融资活动,在该活动进行中所形成的是相关企业的负债,并不是企业的权益,与传统的长期性债权融资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其主要表现在融资租赁活动的本金与利息主要是按照租金的方式进行支付。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下,企业有必要按照法定义务,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向相关的企业投资人支付相应的利息与本金,且该义务的执行期为租赁的整个期间。所以,在讨论融资租赁时,可忽略支付利息及本金的方式,其主要是指在融资租赁的时间段中,企业占用了一定需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偿还的负债额。由出租人角度来进行融资租赁性质思考,其主要是作为债权性的投资活动开展的,而相应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取形式和传统的债券购买以及贷款发放形式存在着差异,而且都是以租金的形式进行定期收取的。但是其与其他债券投资方式一致的地方在于当合同限定的租赁时间到期时,出租人能够按照合同的具体规定来收取全部的租金和相关收益。并且在合同完成之后,相关的出租人就失去了对相关融资企业的资产要求权。

  二、融资处理中的会计处理工作探讨

  (一)承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活动的过程中,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应的会计处理工作。首先,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时,就应当就相应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进行确认,其主要是指承租人收到租赁资产时,就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进行计算,并以较低的资产额记作融资租赁活动中的入账价值,而这里的入账价值表示为企业融资额。同时,承租人明确资产增加的同时还应当明确相应的负债,并以最低租赁付款额展开相应的计量,计量结果即为还本付息的总价值额。而具体的会计处理方式表现为,固定资产等于融资额与初始直接费用的总和。而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则表现为还款总额减去融资额的结果。另外,在计算长期应付额时应当将其与还款总额划等。其次,在会计处理工作中还应当将租赁期内的融资费用进行*摊。其主要是指在会计处理工作的最末阶段,会计人员应当将整体的融资费用在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中展开*摊,并且在进行费用*摊计算时,会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实际利率法来进行计算。但是在应用该方式进行计算时,还应当就当前货币的时间价值条件进行考虑。另外,会计人员在就融资租赁各个阶段中应当分摊的实际融资费用进行计算时,其计算方式为整体的融资金额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而整体的融资金额的计算方式则应当采取租赁资产净值减去初始费用的形式。而租赁还款的方式主要是以租金支付的方式来进行,所以,还应当严格按照复利计算的方式进行计算,要保证融资租赁时间到达时,所有的费用分摊完成。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租赁期满时注重对相关费用的确认。当融资租赁的付款额仅含有租金时,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但是当最近租赁付款额除了租金以外,还包含租赁资产选择权购买实际价款时,而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即购买价款。另外,当最近租赁付款额中涵盖担保余额,并且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实际的担保余额。那么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且担保费用仅是融资额偿还金额,不属于实际的融资费用。

  (二)出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根据新会计准则中的明确规定,出租人应当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当日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和初始直接费用相加来作为相应的入账价值,并就相应的担保余值进行计算。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当把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与未担保余值相加,之后将其和现值大小进行对比,而两者之差即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其次,在租赁时期内,出租人还应当就投资收益进行,并将未实现的投资收益*均分摊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而出租人在进行实际的融资收入计算时应选择实际利率法作为计算方式。而融资租赁从根本上来说是出租人的投资项目,所以实际利率主要为融资租赁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出租人应当采用投资额等于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这一公式进行融资收益计算,而所计算的内含报酬率应当是融资租赁过程中的折现率。另外,出租人在进行分配收益计算时,应当采用投资金额与实际利率相乘的公式进行计算。在投资额偿还阶段,出租人的投资金额会随着偿还开展的过程出现逐渐降低的情况,其所应当分得的收益也会逐渐降低。此外,融资租赁期满时的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当最低租赁收款额仅为租金时,出租人在租赁期满阶段所得到的收回额仅为在公允价值担保下的旧资产,但这却不是具体的收益。而当其中涵盖担保余值时,当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担保余值时,则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而此担保费用也不能被看作融资收益。另外,当其中含有相应的租赁资产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出租人在进行租赁内的含利率计算时可将相应的购买价款当作现金流入量,应在计算后将其合理地分配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但是在租赁期满之后,出租人仅能收回投资成本,在该阶段难以确定整个项目中的收益大小。

  三、结束语

  会计处理工作是企业融资租赁开展中的重点环节,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加强会计处理工作优化是企业会计人员当前开展会计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首先,会计人员应当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中的融资租赁内容的研究,明确融资租赁工作的根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个角度展开具体的会计处理措施的研究与制定。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实际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不断实现融资租赁中的会计处理水*优化。

  参考文献

  [1]邵翠丽.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新思考[J].*管理信息化,2012,06:28-29.

  [2]陈明坤.新准则下承租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诠释与思考[J].企业经济,2013,11:159-161.

  [3]岳玉书.浅谈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4:49-5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6

  【摘要】 本文通过对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特点及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机制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在自己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关键词】 保险会计准则;出台依据;保险风险;再保险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依据及特点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又由分离到统一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4个发展阶段。这4个发展阶段要么没有充分流露出保险行业的特点,要么制度规范存在差异化,不系统或过于繁杂。同时由于这4个发展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有着较大的差异,阻挡或局限了国内保险会计制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使保险企业得以标准化、规范化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要求,2006年2月15日,我国*发布了关于“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机制《企业会计准则——原保险合同》”,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及部分国有企业实施,并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在所有大中型集团企业内实行,从而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点

  1、 更接近国际惯例。新保险会计准则构建了诸多现代化理念,同时也规范了传统保险合同的认定、计量工具、准备金测试、相关信息的划分和保险合同的独立审核等。与传统的保险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保险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特点: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审核目标是保险合同而并不是保险公司(因为签订保险合同的并不一定代表是保险企业)与金融综合经营策略相融;新保险会计准则对责任准备金的测试标准符合可行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企业损余物质和代为追缴赔偿款的审核要求可以控制保险行业对效益的评估能力,从而降低其经济效益,规范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行业投资利润的确认可以完善保险行业的效益报表,由分散式到集中式,在一定意义上可消除目前单纯以“保险费、档次论英雄”的评价模式;新保险会计准则规定再保险业务单独审核,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清晰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增加了保险行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促进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强效性。

  2、准则突出复杂性。与其他会计准则相比,保险企业新会计准则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源于现代保险行业的复杂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严密与复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涉及大量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技术术语。其次是现代保险业务,尤其是新保险工具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要素等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最后是保险会计准则涉及的一些问题尚在讨论中,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由于我国各界对保险会计准则这一新兴事物的认识尚需要提高,且保险会计准则的文字表述还存在比较浓的西方风味,这进一步增加了准则的复杂性。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界定“保险风险”

  “保险合同是保险机构与被保险人之间约定保险权利义务的内在联系,并担当着被保险人保险义务。首先借鉴国际惯例,强化了“保险风险机制”,作为审核和判断保险合同的基础依据;其次“保险风险”还可作为分解混合保险合同(混合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使保险人既承担保险风险又承担其他风险。比如:理财性的产品,大家很熟悉,既有保险风险,又有投资风险)的依据。但是新保险会计准则没有表露出“保险风险”的内涵,而“保险风险”是保险合同的重点,“保险风险”没有明确限定,保险合同也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限定。新保险会计准则也没有对“特大保险风险”进行限定,这将使得混合保险合同的分解难以操作。新保险会计准则对混合保险合同的认定依据是:倘若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能够得到划分并能够做到单独计量,则可以进行分解;若保险风险与非保险风险不能做到单独划分或单独计量,则不能从事划分,从而把全部保险合同的保费都划分为收入。

  (二)违背了会计原则

  保单取得成本是指保险企业在签订业务或继续续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与保险合同有密切联系的费用,其包括的内容有手续费用、劳务报酬、体检费等一系列相关费用,保单取得成本源于保险费用中的附加费。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保险人在获取保险合同成本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劳务报酬应当在产生时计算到当期损益中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如某一件商品可以提供销售空间,在其他各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效益总额与销售业绩之间呈现正的增长关系,即销售业绩提高,企业效益也随之增加。从会计信息的可操作性来分析,会计监督核算的最终成果也要结合上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真实有效的反映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会计审查核算的最终结果将呈现出“悖论”现象,即公司业务量快速增加,其经济效益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大幅降低,而一旦销售业绩增长出现*稳或大幅下降时,经济效益反而呈现增加现象。可见,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首先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其次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未严格确定“再保险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再保险业务承担独立核算机制,但是却没有确切界定“再保险风险”机制,这样有可能致使会计再保险的泛滥使用。再保险人需要承担担保风险、时间风险和投资风险,经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协商约定在协议中规定一种风险或几种风险转变的再保险就是财务再保险。原保险人可通过这种再保险的模式只将现有的再保险风险转变给再保险人,因此财务再保险是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一种。现有风险再保险可以降低分保费用,也使再保险人自身所担负的风险最小化,最重要的是其可以降低因为自然灾害发生、赔偿支付过多造成公司财务亏损,缓解市场需求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财务再保险在如今的再保险管理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直接投保人和再保险人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正是因为财务再保险管理机制具有与一般再保险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得到了保险行业的信赖,但是也由此存在很多滥用的情况,最根本的就是没有转变风险或者转变的风险不够充分,从而成为其他金融投资的工具,致使保险公司账面出现虚增效益。财务再保险可以实现“报表粉饰”的现状,所以由财务再保险引发的争端也日趋增多。例如:“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破产原因之一便在于其收购的子公司利用有限再保险机制实施非法活动,最终给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带来灭顶之灾”。我国《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没有对在保险业务作任何规定,《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也没有对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会计处理作特别限定,《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也未对“再保险风险”进行明确标注。

  三、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对策及措施

  (一)明确界定“保险风险”管理制度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保证

  世界保险筹委会对保险风险定义为“保险合同持有人转移至合同发出人的除财务风险以外的风险”。世界保险筹委会还将保险合同所面临的保险风险分为三类:发生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产生数量与预计数量不相同的可能性;程度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相同的可能性;发展风险就是在保险合同期间最后时期,保险人义务金额的改变。因指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利率指数及信用指数,或者类似现状的转变而引起的不确定因素称为价格风险。只发生价格风险而不存在保险风险的合约不属于保险合同,而是界定为衍生金融工具。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保险风险进行明确的限定;作为更准确无误地体现我国居民接受保障的程度,在认定保险合同时应提高“重大保险风险”的限定,并对重大保险风险进行适当的量化,以将混合保险合同中的商品价格、汇率、嵌入衍生工具等非保险风险实施分拆,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二)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内在条件

  当前,我国从*法的角度对新保险会计准则进行规范的主要是《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且不说这些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实行,另外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合理高效地反映出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殊性,所持有的新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还不够;其次,缺乏一定的准确性与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外界环境的转变对不适合的地方做出修改。

  (三)改进保险风险管理机制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动力源泉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涉及现有风险再保险的重大事故,但由于现有风险再保险被泛滥利用的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国*有必要改进保险风险管理制度,以防患重大事故的发生。新保险会计准则应该准确表明有限风险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准确表明“有限再保险风险”,并对“再保险风险”进行系统、细致的量化分析。对转变风险比较小的有限风险再保险,可在《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制度中明确标注,将其按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妥当处理,或将保险风险与利率、金融工具等融资手段进行拆分,分别按保险业务和存款或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处理,从根本上防治保险企业滥用风险管理工具。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时期,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也需要一个系统的、合理高效的会计准则。再制定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会计的一般操作流程,又要考虑保险公司的特定身份;既要系统、充分地理解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道路,使之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同时又要思考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状况,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新保险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堪称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丁少群. 我国保险企业保费收入确认与计量方法改革探讨[J]. 金融会计,2006.

  [2] 邵毅*,任坐田.*企业会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3] 彭玉龙,叶建芳. 保险合同会计的国际进展与启示[J]. 保险研究,2005.

  [4] *会计准则委员会编. 金融工具会计与保险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5.

  [5] 庹国柱,朱俊生.论当前保险发展与风险防范——从“保险泡沫论”说起[J].保险研究,2004.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7

  摘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是公司运作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将针对新会计准则下,如何灵活开展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一些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成本核算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

  互联网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受益于网络技术,目前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呈现出信息化和统一化的特点。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一方面它在生产材料、企业运作上,依托于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互联网企业,对待信息传递及时、灵活是它的特色,所以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上,信息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发展受地域限制的因素越来越小,很多企业都形成了跨地区的集团经营模式。针对这类企业,会计在核算企业成本时,也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在集团内部分级核算,最后汇总于集团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

  二、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成本核算的改变

  (一)生产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行前,在生产成本核算工作方面,一直实行的是吸收成本法,计入生产成本核算部分的主要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比如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成本核算,原本计入产品成本的支出,现在归于当期损益,而原来归于当期损益的费用则归属为产品成本。

  (二)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在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上,也有了一些调整。比如当生产原材料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不足成本时,应当做好计提存货跌价的准备,计算好资产损益情况,并入到当期损益中。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材料存货,同时还需要做好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另外,直接材料的成本核算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像存贷款等资本费用的利息核算方面的调整。

  (三)直接人工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计算中,人工成本的核算工作改变较大。在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时,按照新会计准则,只要是企业为公司职员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薪酬和福利,都属于职员的薪酬范围,并把其纳入到服务带来的经济利益中来。即职工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劳动报酬,除了解除劳动关系所获得的补偿外,其他都要计入到公司的相关会计工作中,改变了之前的劳动支出费用太过随意的会计核算行为。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开展会计成本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会计人员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实行新会计准则,是为适应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而作出的改革和完善。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也给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挑战。新会计准则,相对之前的会计准则,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这也给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带来不小的难题,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效率,需要强化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通过学习明确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能够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

  (二)增强企业成本效益观念,发挥成本会计核算职能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更重视企业的成本效益的核算工作,所以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也必须树立起企业成本效益意识,注重发挥企业成本会计职能。在新会计准则实行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的对成本的评价标准都是以企业成本工作绩效为依据,由于成本效益的复杂性,不能仅考虑某一段时间内劳动所带来的损耗成本,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效益,可以从产品本身成长指标出发,反映出其中的成本效益。比如,为了加强企业工作成本效益的考核,要重视评价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企业会计人员在核算公司成本时,要明确产品投入越少越好,产出投入越多越有利,产品的投入实际增长最好要低于产出的实际增长,要不断提高产出,降低投入。

  (三)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不仅有利于优化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也让我国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制度更加接近国际普遍实行的会计准则,为企业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所产生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便利。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的形势,加强各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规则的掌握,更能促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比如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新会计准则包含的一些变化,对生产型企业有不小的影响,所以在运用新会计准则时,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相关的培训工作,例如组织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外地培训学习或者请专业培训人员展开培训等方式。另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因为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利益,所以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掌握,完善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控制好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四)借助财务软件工具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便利,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借助专业的财务软件来进行公司财务核算,大大增加了财务工作的便利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增加了工作的准确度,减少了人为错误。在新会计准则中,很多的细节都可以通过使用财务软件来体现,这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帮助,所以企业要提高对专业财务专业的使用,借助其提供的明确的数据信息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

  (五)增加会计工作的控制机制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财务运作的整体进行核算,不仅仅是数据的统计,也有利于企业成产、经营体系的完善。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重要方式,利用企业的会计核算控制职能,很多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方向,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新的调整和安排,企业根据这些新的会计准则,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成本,给企业的整体运作提供了财务保障,有利于企业增加盈利。

  四、总结

  做好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新会计准则下,做好企业的成本会计计算工作,需要在了解新制度的基础之上,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和探索,像借助财务软件、建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也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完善。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8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概念、主体与对象的基础上,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新特点,与此同时,重点强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由2006年被提出,至今为止,已经在企业中执行了较长时间,是我国企业会计领域整体水*进步的主要体现。在该准则下,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的计量属性等都较以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企业本身的财务管理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企业财务管理

  (一)企业财务管理概念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财务往来以及资金收入与支出,均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见,企业财务管理即对企业的财务以及经营行为进行管理的一项工作。改革开放使得市场经济逐渐代替计划经济体制,成了我国的主要经济类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长必须以大量资金为基础,以综合实力为依靠来实现,因此,对资金以及财务的管理便开始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企业财务管理主体与对象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以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为主。前者指的是能够独立经营的,能够直接对企业资金进行结算的单位,后者指的则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够对为企业资金结算提供帮助的财务管理人员。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往来的资金。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体需要通过凭借相应准则,对对象进行管理,以为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提供保证。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是会计领域进步与改革的主要标志。相对于以往会计准则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传统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利润表较为重视,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状态,即以利润的增长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依据。新会计准则在衡量了当前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基础上,转变了上述管理理念,提高了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视力度。其次,新会计准则的核算方式逐渐向着国际化的方向靠拢,使得会计的计量属性得到了有效体现,相对于以往而言,得到了开拓性的进展,表明了我国会计核算整体水*的进步。最后,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以及成本核算等同样做出了新的规定,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原有的核算方法,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做出一定的改革,才能与当前的会计准则相适应。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经营决策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对管理目标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同样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在过去,企业通常以利润最大化等作为主要管理目标,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价值成了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这必定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细节产生影响。以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科研费用一项为例,该部分费用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在科研方面所发挥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企业价值这一管理目标的代表。在新准则下,企业为提升自身价值,必定会更加重视科研方面的投入,在社会对科学技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上述管理目标的转变,能够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是企业长远进步的主要途径。

  (二)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对企业价值的重视这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整体上看,依然以非上市公司为主,以企业价值为准,实现对一个企业的衡量,是提高衡量结果合理性的主要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价值的衡量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财务报表以及职工薪资等,便属于其主要体现。准则要求企业必须将上述信息真实准确的披露,而上述信息的披露往往关系着企业的融资等问题,因此,企业为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必定会转变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发挥更大价值,据此使信息披露更加能够体现企业的实力,这对于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增强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决策同样会产生影响,以融资为例,新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企业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按权益法核算变为了按成本法核算。上述核算方法的转变,会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的数据方面。例如:如子公司获利,在上述核算方式下,母公司报表的利润便会相应减少。母公司的经营决策需要以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为依据来制定,因此一旦报表中发生了数据变更,其经营决策的制定过程也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四、结论综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我国各大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管理理念以及经营决策的制定等方面,为充分利用新会计准则的优势,减轻其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的财务管理主体,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此适应财务管理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傅荣,贾兴飞,晏超.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J].会计研究,2014,06:31-39+96.

  [2]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3-7+95.

  [3]田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8-19.

  [4]陈宏健.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现代商业,2009,18:250-25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扩展7)

——新会计准则包括什么内容 (菁选3篇)

新会计准则包括什么内容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应当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年度和中期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货币计量为基础,以综合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财务结果与影响。

  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第十五条

  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十七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第十八条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第十九条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三章

  资 产

  第二十条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二条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四章

  负 债

  第二十三条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第二十四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与该义务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五条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二十六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第二十七条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十九条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收 入

  第三十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三十一条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

  第三十二条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七章

  费 用

  第三十三条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第三十四条

  费用只有在经济来源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十五条

  企业为生产成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成片承包、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六条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八章

  利 润

  第三十七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第三十八条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除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

  损失是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第三十九条

  利润的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金额的计量。

  第四十条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九章

  会计计量

  第四十一条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第四十二条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马上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四十三条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十四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第四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

  第四十六条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经营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的高低与控制情况等。

  第四十七条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第四十八条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

  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列报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披露对于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由*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会计准则包括什么内容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应当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年度和中期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货币计量为基础,以综合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财务结果与影响。

  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第十五条

  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十七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第十八条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第十九条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三章

  资 产

  第二十条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二条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四章

  负 债

  第二十三条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第二十四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与该义务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五条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二十六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第二十七条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十九条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收 入

  第三十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三十一条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

  第三十二条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七章

  费 用

  第三十三条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第三十四条

  费用只有在经济来源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十五条

  企业为生产成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成片承包、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六条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八章

  利 润

  第三十七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第三十八条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除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

  损失是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第三十九条

  利润的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金额的计量。

  第四十条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九章

  会计计量

  第四十一条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第四十二条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马上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四十三条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十四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第四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

  第四十六条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经营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的.高低与控制情况等。

  第四十七条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第四十八条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

  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列报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披露对于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由*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会计准则包括什么内容3

  1.“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了“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

  3.“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4.“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可以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按新准则《应用指南》的讲解,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单设“包装物”科目、“低值易耗品”科目或“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科目。

  5.新准则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6.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7.新准则设置了“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核算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现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

  8.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准则相比有所变化。

  权益法核算下,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9.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摊销无形资产时,

  借:管理费用或其他业务成本

  贷:累计摊销

  10.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

  11.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准则相比有所变化。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12.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3.新准则把“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4.新准则把“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5.新准则设置了“预计负债”科目。核算内容与原准则相比有所变化。

  16.“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关的核算。

  17.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8.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19.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0.新准则把“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1.新准则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2.新准则把“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3.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4.新准则把“所得税”科目变为“所得税费用”科目。

  25.新准则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项目。

推荐访问:会计准则 小企业 区别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3篇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