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张恨水小说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五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3-01-25 18:10:06 来源:网友投稿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1  论文摘要:张恨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也堪称21世纪的雅俗文学大家。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征,并蕴涵着现代性特征。由于他对旧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恨水小说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张恨水小说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五篇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1

  论文摘要:张恨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也堪称21世纪的雅俗文学大家。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征,并蕴涵着现代性特征。由于他对旧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改造,打通了雅俗文学的边界,张恨水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证明了新旧文化融合改造的可能性,对当今文学的现代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张恨水小说文化特征独特价值

  张恨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由于他对旧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改造,打通了雅俗文学的边界,因此也堪称为20世纪的雅俗文学大家,其作品如《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是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张恨水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于传统中融合新知却又不生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证明了新旧融合改造的可能性,这正是张恨水的价值所在。为此,我们必须弄清张恨水传统的旧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他作品中所包含的现代性特征,从而在历史的流变中欣赏他的独特价值。

  一、传统文化特征的体现

  张恨水的小说赢得新旧两方面读者欢迎与他创作背后独特的文化心态有关。他说:“由于学校和新书给予我的启发,我是个革命青年,我已剪了辫子。由于我所读的小说和词曲,引我成了个才子的崇拜者。”这一方面是新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是旧的传统的文化心态。但毕竟时代氛围不同了,他所处的是一个传统文化失去主导地位的时代,外来的西方文化逐渐成为强势。迫于时代压力,再加上在新式学校受教育时“我受着很大刺激,极力向新的路上走”,使他具有趋时向新的心理。然而,在张恨水的心理构成中,无疑传统文化成为主导。他的趋时向新的心理只不过是时代压迫下新的文化心理的无奈追加,只是起着催化他适应时代要求的作用。由此他的文化心理构成逃不出“中体西用”的框子。这决定了他的文化心态是稳中求变。促使他在旧的传统文化支撑下吸收融合新的文化素养,使旧的文学焕发出富有现代性的活力。导致他具有如此的文化心态,当然有“过渡时代”的原因,再加上他个人所接受的旧式教育,使他“长久地在新旧文化之间徘徊着,艰难地进行着对新旧文化的独特选择,在新旧兼容中探索着对传统文化的改良。”

  作为通俗小说大家的张恨水作品具有丰富的传统的文化特征。张恨水的小说深植于丰厚的中华民族审美基因的地层,水*融地与*传统通俗小说的审美因子连脉,它的出现是*古代小说走向的一种必然。虽然,古代神话与传说的审美形态简单,审美方式稚嫩,但是包括现代通俗文学在内的所有的通俗文学都同它有着割不断的审美渊源。张恨水的小说虽然在审美形态和审美方式上有所改善,但基本形态方式未变。如《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和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的四角恋爱中充满了传奇般的色彩,令人啼笑皆非。而《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离合也是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推进中让读者获得无限的审美情趣与愉悦。

  张恨水由于是一个传统型文人,自然具有丰富的传统思想特征。他从启蒙时期就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少年时代熟读孔孟之书,形成正统的儒家文化心理,成为他的人格支柱。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他坚持儒家伦理道德。他把道德修养视为“立人”、“立国”的根本,将“尽孝”、“尽忠”视为做人的起码道德。他的个性与气质与儒家标榜的“忠孝仁爱信义和*”的道德信条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其作品中主人公的一些性格特征成为他这种性格特征最生动的注解。从《啼笑因缘》中主人公樊家树对待爱情的心理中,可以看到很深的儒家文化心理特征。他对爱隋的艰难选择体现了传统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中徘徊、彷徨的心态。他具有强烈的“*民化”色彩,这与儒家的“爱民”思想相关。他为人正直、*易近人,具有淡泊名利的儒家内敛的风范和为人处世的伦理特征。他对于沈凤喜、何丽娜的爱隋选择,无疑是在传统儒家伦理与审美价值观下做出的选择。由于他固守东方传统文化,所以喜欢具有东方古典美的少女沈凤喜,而不喜欢具有现代西方美的何丽娜。作者故意将沈、何两人的面貌设计一样,更让读者明白,樊家树的选择,女性外表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个人内在气质。樊家树在儒家审美情趣的影响下,更喜欢天真浪漫、温柔多情、委婉含蓄的沈凤喜,显示了他对以儒家审美价值观为基础的东方情调执著而深沉的追求。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恨水小说乃至他本人身上浓郁的传统情调与儒家文化特征。

  传统佛道思想更是张恨水重要传统的文化特征。我们看到他借助佛教来超越现实人生,解脱内心痛苦,寻求精神和谐。同时,他又用道家思想使自己享受生命乐趣。我们可以从他的重要作品《金粉世家》看到浓重佛教的“色”、“空”风格。张恨水在自序中也说过“今吾儿死,吾深感人生不过如是,富贵何为?名利何为?作和尚之念,又滋深也。此以吾思想而作小说,所以然,《金粉世家》之如此开篇,如此终场者矣。”在《啼笑因缘》中,樊家树与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的爱情本身具备世事姻缘各有机缘的佛教思想。

  何丽娜为获得樊家树,宁愿一个人呆在西山别墅,清心寡欲,用佛学来解脱自己。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张恨水浓厚的佛教文化特征,张恨水是借助佛学来体验人生的悲凉感,用佛学去支撑起自己的人格大厦。由于双重人格的影响,加以旧诗词的熏陶,张恨水具有浓厚的名士情结,这也是他的传统文化特征之一。他自己也曾说过:“用小铜炉焚好一炉子香,就作起斗方士来。这个毒是《聊斋》和《红楼梦》给我的。《野叟曝言》也给了我一些影响。”他的成名作《春明外史》的主人公杨杏园无疑是对张恨水自己的一个有效注释杨杏园是位颇有诗兴词趣、性格孤傲、不乏正直善良的人但由于没有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保障,其名士气不是很潇洒具有穷愁的意味。他淡泊名利,具有超逸淡远的人生态度他对梨云除了情感寄托外,自然具有才子佳人传统文化情结的根由。当梨云死后,他写挽联,清明祭典读悼文,如在第二十九回中,杨杏园独自游园,心情落寞,借景想起“春江水暖鸭先知”、“红飞花影瘦”等诗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流落异乡,颇有名士气的文人形象。杨杏园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风范,不仅是儒教风范,也是名士情趣的表现形式。由此,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张恨水的名士情结。

  张恨水小说的审美题旨同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联系,保有*传统文化的根底。从审美的综合因素来看,张恨水小说不侧顷承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社会言情的走势流向,且极力地拓展了通俗小说的审美疆界,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张力,使张恨水成为*传统小说真正的嫡传者。

  二、新的文化特征的融合

  张恨水处于过渡时代,自然我们会发现他身上富有活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特征。他主张创作要符合时代要求。他具有传统的“风流才子文人隐士”的思想习性,又有对新事物与时代风气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张恨水身上具有同时代知识分子趋新避旧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的小说逐步摆脱旧文学的束缚,不断吸纳新文学富有现代特胜的因素,获得广泛的欢迎肯定。他走着一条同新文学殊途同归的路。他一方面坚持传统文化,用通俗小说的各种样式创作;另一方面又因时而变,将旧的东西转化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文学。这就决定了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家,他的作品也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恨水因时而动的趋新特点可从他对传统章回体通俗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性改造中体现出来,使之重获生命力。张恨水凭借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吸纳新文学各种必要因素,他认识到旧的通俗小说艺术更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主张“花样无非翻旧套,文章也要顺潮流”。他在作品取材、思想设定上顺应时代潮流,淡化封建士大夫立场,接受个性*意识和*民精神;在艺术技巧上花样翻新,学习新文学技巧、注重细节描写、性格刻画和景物描写。

  张恨水对旧章回体小说现代性改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张恨水小说具有浓郁的反封建色彩。如《春明外史》、《啼笑因缘》从社会一文化角度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罪恶;而《金粉世家》是从宗教一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维系的大家庭制度的衰亡过程及其必然趋势。这些作品的叙述态度是理性的、温和的。张恨水在《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虽然没有对民主自由进行显性的呼唤,但在一系列冷静*和的描写中,透露了他对民主自由的渴望憧憬。在《金粉世家》的女主人公冷清秋身上具有现代女性特征,她可以说是我国20世纪初叶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女性典型。她有林黛玉的才情、孤高和多愁善感。在爱情失落后,她就有脱离金家自力更生的打算,并主动向金燕西提出离婚要求。在遭到拒绝后,她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摆脱金家奢华的大家庭的束缚,最终走上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自食其力的道路。她以卖文、卖字为生,生活虽清苦,却十分清白自在,成为当时许多女性奋斗的一条道路。由此,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全新的现代思想与特征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的熏陶。

  张恨水小说思想内容的现代化特征,更在于他紧跟时代选取题材、内容。他主张“我于小说的取材,是多方面的,意思就是多试一试。其间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者多”。而在创作中他是不肯和时代相脱离的。“至少我是不肯和时代思潮脱节的人。”再加上他的创作是“叙述人生”,因此,紧跟时代选择创作、题材,是他无法避免的。

  张恨水对章回体通俗小说的改造也体现在艺术形式上,他将我国的传统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上显示出与旧章回体通俗小说不同的特征。对此,他有自己的主张:“关于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风景的描写和心理的描写。有时也特写些小动作……这是得自西洋小说,所有章回小说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渐淘汰手法的,那意思也是试试看。在近十年来,除了文法上的组织,我简直不用旧章回小说的套子了”。在人物描写时除了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法,用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外,他适当用西方现代小说的心理描写,如《啼笑因缘》里沈凤喜的描写多用心理剖析。《金粉世家》里女主人公冷清秋的塑造,更多借助心理描写完成。在情节结构上,张恨水将传统小说的曲折多变、引人人胜与现代小说睛节结构的开放性结合起来。对传统的粉饰现实的大团圆审美观念的不满和唾弃,是“五四”新文学的美学特征之一。张恨水小说情节设定上具有这一现代性文学特征,摆脱了传统文学的倾向。《春明外史》主人公杨杏园与梨云、李冬青虽缠绵多情,却以悲剧结尾。《金粉世家》就是主人公冷清秋的悲剧叙述。《啼笑因缘》更是对传统审美圆满主义的一大突破。

  总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张恨水新旧文化特征,发现他走的是一条用创作实践使旧的通俗小说焕发活力的道路。张恨水的存在昭示了现代文学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对今天的文学现代性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命题便是对*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化,成为现代文学的有机营养。张恨水对旧的通俗文学的改良,无疑成为这个命题的一个不错的参考答案。张恨水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文学因素的融合是成功的。这同张恨水不断的探索创作有关,这种一生不止的探索精神使得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使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活力。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2

  摘要:开展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应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本文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学科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学科特征;人才培养定位

  一、引言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需要对才人的培养作出科学的定位,这样才能明确人才培养需求,更好地让人才教育工作的价值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现阶段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的问题,比如:职位不匹配,就业面过窄等。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当前的人才培养问题,人们要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工作。

  二、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分析

  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大众化教育已经成了主要的人才教育理念,不同领域学科专业人才数量大幅度提升,但是高端人才的数量和比例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尤其是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继续进行深造和参与学术研究的学生数量很少,整体比例基本维持在千分之几的层面上,绝大多数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是从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文字类工作。所以,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人们应该要对学科设置状态进行明确,并且对社会用人需求进行充分的探究,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既考虑语言文化方面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用人需求,增加更多应用型文学的内容。但是应用型汉语言文学本身的专业基础与其他理科专业和科研项目学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具体学科领域和专业设置方面,当前集中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两种学科设置特点,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说,以往教学活动更多地关注艺术化的“狭义文学”特征,而对实际社会生产方面的文字需求没有进行更加全方位的应对和考量。

  三、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第一,品德素养定位。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要对学生自身的品行、道德、素养进行准确的定位,确保人才本身需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事业观,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可以在自身岗位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具备文明诚信、爱岗敬业、团结奋进的良好品质和较强的责任感。对于人才教育培养来说,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可以让自身不断地反思和内审,让人才自身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意识得到不断的发展。“一方面具有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理解(知识层面),另一方面深受古典与现代人文精神的熏陶,能够在坚持个人的独立、自由中以天下为己任,担当国家、民族、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精神层面)”。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能传承良好的文化精神,具备良好的人文品性,真正地站在社会文化的前沿,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新时代的新知识分子。第二,知识定位。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来说,其本身需要对于汉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掌握水*,同时具备开拓的视野和扎实的写作功底。在专业办学的过程中,应对本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地跟踪,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主要集中在文字工作领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应对实际社会岗位上的诸多需求。学校要科学地对自身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融入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切实地打造一套更加完善的理论知识教学体系。第三,能力培养定位。对于新时期的人才来说,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优秀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是如此。在人才培养中,只有明确能力培养需求,才能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对汉语学科的前沿问题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对于不同领域的写作技能方法进行掌握,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和语言文字材料加工的能力。同时,人才也需要具有足够的沟通能力,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胜任各类工作的需求。以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定位为基础,人们需要对于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更好的创新,融入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全面目标。例如,在专业技能训练和具体实践活动中,通过展开与岗位结合紧密的实训活动,让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在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进行培养。在日常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技能比赛、专业技能认证,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当前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学科特征了解不够深入,人才培养定位工作开展不够准确,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想切实地落实好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人们必须要对学科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找准切入点,提升办学体系的科学性。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3

  一、21世纪西方文学的走向

  回顾历史,20世纪的西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20世纪的西方文学经历了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演变的过程;其次,20世纪西方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具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从历史定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中具有更高的地位。它与反映传统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相比较而言,更能形象地折射出西方20世纪的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针对整个20世纪西方文学的纵向发展走向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21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走向,势必会在多元化的混乱格局中逐步走向融合。

  二、21世纪西方文学的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并没有终止,小说家、诗人与剧作家依然在努力地创作,但是他们的创作倾向却发生了很大改变,这种变化之后所呈现的特征,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走向多元性

  20世纪的9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以“西方中心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为首的绝对主义已经失去统领地位。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家都开始关注与思考如何构建新的国际文化*台。在文化中心失去以后,全球人类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世界文化所呈现的是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人们所关注的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对话与文化交流。20世纪西方文化的多元性倾向引发了西方文学呈现出多元性。西方文学这种多元性的体现主要是融汇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中。严格地说,多元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观念与思想观念,而且也形成了一种写作的倾向与创作观念。而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当今社会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在单纯的运用一种方法进行纯粹的文学创作。因为在多种文化观念是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的。比如说,绝大多数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吸收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观念,而现代主义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有可能表现出一些后现代主义色彩。同样的道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创作方法与观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构成了西方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走向。

  (二)回归现实主义

  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现代主义向着后现代主义发展道路,但随后变逐渐出现分化与演变,甚至是沉寂。对于后现代实验文学的号召力与震撼力已经彻底丧失,而一些“元小说”、“新小说”、以及“反小说”却在上个世纪更多地存留在了文学史中,并且深深地印在了跨世纪的作家与读者的脑海之中。因此,作家们开始注重回归现实主义,即使这种现实主义一改昔日面目。而且作家们也开始注重尊重历史与面向现实,深入揭露社会当中的不*等现象,特别是社会危机对人类造成的精神扭曲以及政治权利对人造成的一系列迫害。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实用主义思潮相行不悖,这些思潮充分改变了人类的价值观,他们对知识进行商品化,从而文学也变的越来越具有功利性和实用化。在此背景之下,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虚构文学、纪实文学更受人们亲睐,而小说甚至成为拍摄电影的基本素材。对于20世纪法国现代派文学曾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走向衰落,而现实主义文学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反而依然具有新活力。因此,人们在新的世纪可以对它进行展望和期待,有可能它会发展的更加丰富多彩。

  (三)图像转向

  从古至今,从文化传播媒介进行考察分析,文化发展的经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口头文化、印刷文化以及电子文化。从这些文化媒介发生的变化可以确定,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从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媒介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读图阶段,21世纪的人类生活在由图像、复制、拷贝、脸谱、模仿以及视觉类像所控制的文化传播当中。当前,人们对普通文化所持态度是观看而并非阅读。之所以产生此种状况,是因为,人们脑海当中以具备了图像转向。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发展,人们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文学形式。比如,网络文学、影视文学、动漫文学等,人类生活的社会被摄影、广告、电影图像化。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无法满足传统以文字为主的阅读方式。大多读者选择采取运用图像电子媒介的形式享受阅读的过程。

  (四)重返道德关怀

  经过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大潮之后,以前人们所具有的信仰、理性、理想以及科学观念都已变得岌岌可危。此时,人们感觉漫无目的,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但是,世界的发展并非像后现代主义所描述的一样,奉行一种“随意发展”的策略,少数人按照这种随意发展之后,发现什么都变得“不随意”。人类在探寻理想与信仰的道路上,所遵循的是道德与规范的原则,这项原则如果体现在文学之中,即是重新返回道德关怀。比如说,法国在1968年以后所创作的人文主义小说,都是关心人的存在,关心人具有的价值,探寻人的永恒性。这种创作的观念,在迈向21世纪后得到更大发展,显得更加突出。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4

  随着女性主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并日渐盛行,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这不仅为古代文学史的重新审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引入,有助于我国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的研究,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乃至审美观的变化,并有助于构建我国新时期女权主义者所极力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两汉时期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文学史、美学史乃至思想史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价值观念固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基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能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一、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与社会身份变迁

  1. 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的消解与重构

  一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对偶家族与夫权社会产生的催化剂,并直接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首次出现于人类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从原始社会群婚制*出来的婚姻关系,便以家庭的形式凝固下来,并不断消解女性主体地位,使其逐步沦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生育工具。上述转变从先秦到两汉一路走来,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表征,并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汉代是我国封建礼教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建议,儒家学说从此成为*文化思想的正统,从此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逐步走向单一化。特别是在伦理方面,董仲舒提出“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这一论断成为封建社会妇女要遵循的“三从四德”的雏形。而汉代的文学作品则与思想领域的转变遥相呼应,一般认为当时刘向的《列女传》与班昭的《女诫》是当时妇女们社会与家庭行为准则的主要文本。其中《列女传》是以男性的视角所提出的女德要求,而《女诫》则以女性的身份提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男女不*等的理论基础。三从与贞节观念的产生界定了两汉时期开始的*妇女的属下地位,完成了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但任何矛盾都有其两面性,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剥夺了她们的许多权力,但同时又赋予她们另外的权力,也就是这种束缚所造就的性别差异,可以使妇女通过对自身贞洁的肯定来实现某种威望,从而获得某种超越感的心理体验。因此,当前对女性主体性的重构,应避免过分的性别对抗,而应结合社会历史现状,实现双性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客观而论,汉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文学中屡受当代女性主义者诟病的作品,其实并非无一是处。例如汉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表达和认同,尤其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心理活动体验以及审美特征的表达,说明相当部分的作家与作品并没有将女性置于男性的对立位置上,因此并不可全部予以否定。

  2. 汉代文学中女性社会身份的变迁

  许多中外论著都谈到了女人的“三性”,也就是女儿性、妻性和母性。“三性”不仅是*传统女性一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诠释,同时也深刻体现着女性本身的社会身份特征。

  在女儿性方面,班昭在《女诫》中指出: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而从女儿一词的结构来看,为儿前加一女字,说明虽然男尊女卑,但是女儿也要担当儿子之道义,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班固的“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的感慨。汉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体地位的日渐消亡,她们只有通过构建自身的“德”这一新权力,通过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肯定,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反映到女儿性层面,就表现为忠孝、勇气乃至非凡的才能。这些无论真实还是虚构的女性形象,也是原始女性意识的某种自然流露。

  在妻性方面,随着汉代以来封建礼教的逐步形成,女性被限定在家庭之中,同时也要承担与之相对等的各种义务。除了操持家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对丈夫的绝对忠诚,即使死了也不可停止。但另一方面,道德对男性的约束很轻,面对丈夫的背叛,女性唯一可以动用的力量就是情与理。因此,在汉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怨妇的形象屡见不鲜。汉代著名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诗歌通过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和悲剧性的结局,告诫父母不要无端干涉子女的情感,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积极意义。班婕妤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弃妇,其失宠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依靠自身的道德力量活下去。她在《自悼赋》中说“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她本人也因此成为封建时期女性的道德典范。

  母性是汉代文学作品中妇女的第三重身份。如果说当时妇女的妻性身份主要通过贤淑与勤劳的道德品质获得,那么母性则主要展现在教育方面。例如班昭在《女诫》的第四章明确提出德、言、容、功等关于女性的四大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美的最早界定,其强调的并不是外表,而是教育作用之下的内在美。也正是因为教育使得当时的母亲们能够实行举止上的自我规范,才有机会在当时的夫权社会中一展才华,为自己赢得地位。

  二、汉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艺术发展

  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在艺术性上也呈现出发展变化的特征。女性形象在艺术上突破了先前时期那种简单与粗糙,创作手法日渐提高,并逐步走向成熟。

  1. 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

  汉代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诗、赋为主,其中诗歌到汉代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赋的产生相对要晚得多,但是也在汉代趋于成熟。虽然不同体裁的文学样式在两汉时期的发展状况存在巨大差异,但是文学创作逐步摆脱生活的束缚,使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显现出来,从而使文学作品迈向艺术真实。文学特征的变化也反映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以诗歌为例,先秦时期的《诗经》大多描摹的是生活中真实的女性形象,其中的思妇往往十分大胆、热情,同时还具有一丝泼辣。而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则褪去了热情与泼辣,显得温柔和敦厚,呈现出一种思而不怨的特征,这些思妇形象已经经过了作家的艺术化处理,将现实生活中诸多女性的美好特征集于一身,这种艺术化的女性形象,显然比生活原型更具韵味和美感。

  2. 女性形象从*面化向立体化演进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由于表现手法、篇幅等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对女性人物的表达多是基于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和侧面,因此这种表达具有明显的*面化特征,也就是只展现了人物的一个侧面,丰满性稍差。汉代初期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仍有此方面的不足,例如《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表达重心是她的贞节,其他方面较少涉及。而后来的文学作品则产生了明显的进步,例如叙事名篇《孔雀东南飞》的篇幅明显加长,因此可以依靠足够的笔墨展现人物特征,塑造出性格特征丰富的立体化人物形象。其中的主人公刘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她擅长女红,对家人恭敬孝顺,对丈夫尊重忠贞,表现出其性格上温顺的一面。当她被弃还家,面对兄长逼婚,万不得已以死明其志,又表现出其性格中刚烈的一面。这一形象就比以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满了许多,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3. 表现手法的多元化

  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侧重于写实,较少利用文学化的表现手法。进入汉代以来,文学迅速发展,文学化的表现手法使用逐步增多,并体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例如《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虽然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表达的先河,但是显得比较单纯。而汉乐府在女性形象的文学表达上就有了明显的发展与进步。例如《陌上桑》中就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来描写罗敷的美丽。而在《羽林郎》中作者则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胡姬的服饰打扮。上述描写显然并非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却收到了绝妙的表达效果。而到了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各种表现手法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开篇的比兴,紧随其后的排比,还是对府君送来聘礼的夸饰,抑或焦刘分别时的旁观者口吻,都促进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的艺术美感。

  三、汉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

  汉代一统天下,从根本上结束了自周代以来近千年的割据与战乱。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与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水*有了迅速提升,这为女性的装饰美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文人对女性的推崇与歌咏也为女性的装饰美提供了文化土壤。此外,随着独尊儒术的推行以及《列女传》、《女诫》的出现,忠贞成为女性品德的主要内涵。所以,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产生了较大变化。

  1. 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修饰美

  诗歌、辞赋是汉代文学作品的主要体裁,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外在形象的描绘可以看出,汉代女性十分注重外在修饰,所有出场的美女们基本上都是满身绫罗、满头金银。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对郑女曼姬的描写: “被阿緆,揄纻缟,杂纤罗,垂雾縠。襞积褰绉,郁桡溪谷。衯衯裶裶,扬袘戌削,蜚襳垂髾。扶舆猗靡,翕呷萃蔡。下靡兰蕙,上拂羽盖。错翡翠之葳蕤,缪绕玉绥。”再如班婕妤的《捣素赋》中对赵女的描绘: “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这些上层女子们衣着华丽,配饰精美。不仅上层的高贵女子如此,就连下层劳动妇女的打扮也莫不如此。例如《羽林郎》中对胡姬的描述虽为夸张之辞,但是其注重外表修饰的风尚仍然让我们为之瞠目。由此可见,汉代女性的衣着打扮开始日趋奢靡,这与《诗经》中女性的朴素之美和《楚辞》中美人佩戴香囊的高雅境界已经大不相同。正如晋代葛洪所言: “古者事事醉素,今者莫不雕饰,时移世改,汉代已然。”

  2. 男性文人对女性之美的推崇

  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一书中指出: “汉代的文学其实就是楚文化,两者一脉相承。”我们对汉代的诗赋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作品中文人对女性之美的描述,确实深受先秦时期《楚辞》文学美学特征的深刻影响,不仅对女性之美的描写十分夸张,而且还穷形尽相、几近完美,这一特征从西汉张衡的《七辩》中可见一斑。

  汉代男性文人对女性之美特别推崇,达到了自先秦以来对女性之美的终极,同时也将女性之美的推崇在文学塑造方面达到了极至。他们关于女性的审美特征成为我国古代相当长时期内度量女性美的标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以及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3. 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节操之美

  如果说修饰之美是汉代女性形象的外在之美的话,那么节操之美则是女性形象的内在之美了。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节操之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妇女对丈夫的忠贞,二是妇女们对双亲乃至国家的忠孝。

  前文提到,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心,因此男忠女贞成为社会思想以及文学作品的主流,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方面极尽其美,另一方面却极少二三其德。无论是《陌上桑》中的罗敷,还是《羽林郎》中的胡姬,虽然都是社会的下层妇女,但是都在操守上表现得极为坚贞。而《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更是流传千年的表达对爱情坚贞专一的名言佳句。正是这些诗歌对女子纯洁忠贞的反复咏叹,才使得汉代女性形象拥有强大的道德力量,从而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此外,汉代文学中还出现了王昭君和花木兰两个女性形象。王昭君为国出塞和亲,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出征,都使她们成为形象高大的英雄,这些文学作品将女性形象上升到了忠君报国和孝敬父母的高度。由此可见,汉代对女性的审美还是以儒家正统价值观为核心,将德行之美置于外在之美之上,从而暗合了班昭《女诫》对女性美的要求。

  四、结语

  整体而言,汉代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虽然并不多,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这些作品及其中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的作用以及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对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主体地位的消解与社会地位、艺术发展以及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启示我们: 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应该尊重历史、强调和谐,应该通过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爱情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弘扬,构建现代社会的男女双性中心关系,而不是对夫权社会的简单否定及重回母权崇拜的历史旧路。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

  藏传因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代表了藏传佛教的特色,也代表了藏族特有的文化景观。古印度佛教自传入*,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仍然具有鲜活的色彩和强大的生命力。这集中体现在藏传因明生动活泼的辩经活动中,而其最常用的论辩方式就是应成论式。直到现在,以应成论式为主的辩经活动仍然盛行于藏区寺院之中,他代表着藏族独一无二的逻辑文化。本文从藏传因明的起源与发展谈起,逐步引入藏传因明的应成论式,探讨其类型、结构和特点。

  一、藏传因明的起源与发展

  (一)藏传佛教与藏传因明

  藏传因明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人十分重视学习因明,把因明作为“五明”之一。其中,因是指推理的根据或原因;明是指知识或学问。因明通常被认为代表了古印度的逻辑学。因而,藏传因明也代表了藏区特有的一种逻辑学。

  古印度因明历史悠久。相传,因明出现于上古时代的《奥义书》。但直到公元2世纪左右,因明才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当时婆罗门教内部六个学派之一的正理派重视研究因明,其创始人足目撰写了古印度最早的逻辑学专著—《正理经》。然而,印度本土佛教日渐式微,“当佛教逻辑在印度绝迹之后,*本土僧侣们的因明著述发展起来,从而逐步继续了印度的传统。”u藏传因明“忠实地保存了黄金时代的印度文明及印度哲学最杰出的成果”。

  藏传因明在佛教传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佛教传藏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弘期与后弘期。划分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是朗达玛灭佛事件。前弘期从松赞干布开始到赤祖德赞为止;后弘期自朗达玛灭佛事件之后,佛教又开始在藏地复兴。

  据史料记载,唐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时,带来了一些佛经等物品,随从中还有一些僧侣。但总的来说,当时的佛教对藏区社会影响微弱。到松赞干布的第四代孙赤德祖赞时,佛教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立足于*。随后,赤德祖赞之子赤松德赞在公元八世纪请印度中观派佛学大师寂护到藏地弘法。不久,寂护与*法光译出了陈那的《因轮》,这是藏传因明的第一本译著。在公元779年,寂护建成了桑耶寺,并请来了印度12名僧侣,开始在藏地剃度*出家。到了赤德松赞时期,统治者大兴佛寺,并组织翻译大量佛教经典。其子赤祖德赞更是把佛教推上了发展的顶峰。

  然而,佛教与藏地的原始宗教—苯教矛盾日益恶化。这是朗达玛灭佛的重要原因。为了躲避迫害,大量佛教徒纷纷逃至藏地周围的地区并在那里继续传播佛教。后来,藏地统治者恢复了对佛教支持的态度,藏地佛教又开始兴旺发达,这就是所谓的“后弘期”。

  (二)藏传因明的两个时期

  由于*未把入藏不久的古印度佛教进行本土化,所以早期的藏传因明带有古印度因明的特征。这一时期被称为“古量论”时期,也被称为旧因明时期。翻译印度佛教经典是*此时最主要的学术目的。

  到了公元11世纪,佛教后弘期初,法称七论译全。俄·洛丹喜饶在桑朴寺给僧众讲解因明,并革新了因明论式,以辩经的方式规范学风,以辩难、讨论的模式强化僧众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了藏传因明的独特风格。这标志着新因明时期的到来。在这一时期,*的自著逐渐增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量学,又被称为“新量论”时期。因明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佛理辩论中,形成最具特色的寺院论辩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藏传因明的发展。

  二、藏传因明应成论式的流变

  在藏传因明的推理论式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应成论式。应成论式,藏文作Thrhgyuz,是梵文的意译。它是佛家逻辑的一个术语,意思是,用论辩对方所承认的根据或理由,能够肯定正确的推导、诱导出或者证明对方所不承认的宗。

  应成论式是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专用于反驳他人主张、维护自身义理的一种特殊推论格式。由于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都认为自己属于大乘中观应成派,并接受了用应成论式来排斥异己学派,因此,应成论式传入藏区后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从发展时期上来说,应成论式可以划分为早期和成熟期。

  (一)早期的应成论式

  应成论式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它肇始于龙树。其后学,主要是佛护、月称一派把应成论式发扬光大。他们使用这种只破不立的论证方式去驳斥他人的论点,即利用对方所肯定的理由来否定对方的主张。这是应成论式的特点之一。

  由于应成论式在反驳过程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被诸多佛教逻辑大家广泛介绍和采用,如陈那、法称等。但他们最终没有把应成论式定为正式论式,很可能是考虑到应成论式的破斥力量极易导致彻底怀疑主义的出现,从而影响佛家理论的传播。所以,古印度只产生了应成论式的萌芽。直至佛教入藏,应成论式才得到长足发展。

  (二)成熟期的应成论式

  应成论式正式成为佛教逻辑论式,应该在恰巴·曲桑之后、萨班之前这段时间内。萨班所著《正理藏论·为他比量品》对应成论式下了定义。但有人从史料中推测,《量论摄义》是应成论式确立下来的“最早论著”。

  萨班对应成论式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两点:第一,他对前人关于应成论式的分类进行评述;第二,他提出了自己关于应成论式的分类,并给真似应成论下了定义。萨班在列举了前人对应成论式的分类后,指出其中的混乱,并提出了自己对应成论式的划分:“自续之中亦同故,存在因无、遍违故,不容误难决定故;应成分四不应理。不成若分二真成,似应成式则成无,因此,遍成是错乱,故应成非十四种。”田他把应成论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应成论式,一类是似应成论式。萨班给真应成论式下了定义:“通过说许立不许”田,就是以种所许因来成立敌所不许宗;他给似应成论式下的定义为:“说许却不立不许。”田也就是利用敌因却不能引生敌所不许宗者。在这两大分类下,萨班又把真应成论式分为二十种,似应成论式分为四种,分类极其细致精准。

  继萨班之后的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罗桑扎巴,对应成论式也有深入研究。宗喀巴在萨班基础上,把真应成论式分为“射理由”和“不射理由”。其中,“射理由”是指“出过破”,即直接驳斥对方的理由;“不射理由”是指“立量破”,即正面立一个与敌论对立的命题以达到破斥的目的。

  宗喀巴之后的藏传因明中影响较大的是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此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小理路;第二部分是叙述中理路;第三部分是叙述大理路。第三部分专门研究了应成论式的内容。在普觉·强巴看来,三支论式、五支论式虽然是藏传因明的经典论式,但在论辩的实践过程中,应成论式的作用更大。

  三、藏传因明应成论式的特点

  在藏传因明中,应成论式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是藏传因明区别于汉传因明的主要特点之一。应成论式的特点表现在其形式方面,比如口头化与对净化的特点。常见的应成论式主要是典型论式、口头论式与对净论式。这些形式与西方逻辑学三段论有所不同,下文会进一步分析。

  (一)应成论式的典型论式

  应成论式中的“应成”意为“傲必将变成过失(必”,“应成论式”亦即“委婉出过论式”或“顺他显过论式”或“顺成反破论式”,属于“能破”的一种论式。应成论式不同于佛教逻辑中的五支论式、十支论式、三支论式与二支论式,其典型论式为:

  佛教逻辑中的五支论式包含有“宗”、“因”、“喻”、“合”、“结”,三支论式包含有“宗”、“因”、“喻”。从应成论式的典型论式可见,整个论式没有使用喻支。这有利于论式间的不间断连接,适合于口头对辩。

  (二)应成论式的口头论辩形式

  口头论辩应成论式是古代印度各教派、学派、学者间进行辩论时的常用论式。藏传佛教传承了这种辩净之风。在藏传佛教里,评价一位高僧一生在教理方面的作为时,一般会从“讲、辩、撰”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最精美的藏传佛教绘画中,提婆大师的形象就是在口头辩论中准备拍掌问难的姿势,栩栩如生。而“在汉传佛教中,因明只是论辩的工具,属于小道”日。因此,汉传佛教对论辩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藏传佛教。于是,以口头形式的论辩也就成了藏传佛教的一个特点,并且这种口头辩论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使用应成论式进行口头论辩,其形式多种多样,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论辩均可。黄明信的《藏传佛教的立宗与口头辩》列举了几种口头论辩形式,对这种口头辩论场景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比如,学僧坐在地上围成一圈,自由组成一对一的若干对。问者站立,答者坐着。其余的人可以自由参加问者一方,形成多人问、一人答或一人问、多人答的不同组合。在相邻的两个年级间举行的年级对辩结束后,两个年级聚在一起,讽刺对方失误,然后扬起帽子高呼“保护神胜利了!”

  (三)应成论式的对译形式

  在论辩的主体上,参与应成论式的人员一般为立者、敌者和证者三类,其中每一类又可以分为真、似两种,于是一共有六种情况,分别是真立者、似立者、真敌者、似敌者、真证者与似证者。证者又分为三种—裁判证者、随言证者与惩罚证者。设立证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论辩双方的公正与公*。

  应成论式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分别是有法、所明与因。有法是因和法所依起处,故争净所依、净依、依、所立有法、欲知有法、所别、前陈。法就是所要证明的“有法”的属性,又叫所明、所立法、差别、能别、后陈。“因”就是与“有法”结合成为论证的理由或根据,又叫能立因、因之后陈。

  应成论式的对净,有问有答。一般来说,应成论式的回答只有三种情形:承许、因不成,不周遍。回答者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来回答。承许,即论辩对方承认所立宗体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形下,破者必须论证原来所立宗体是不正确的。如果对方在论辩进行了一段之后,否定了他自己原来所作回答,返回头来承认自己原本否定的是正确的,这在应成论式中叫“根本许”。论辩双方必须默契使用“承许、因不成,不周遍”来进行答复。如果破方认为有必要明确问题,可以说“请述答案”。这要求立宗者要完整地把答案述说一遍。

  (四)应成论式与三段论的比较

  把应成论式与西方逻辑学的三段论式进行比较,有法相当于小项S,法相当于大项P,因则相当于中词M,因而,有法、法和因三者关系可以表示为:有法+法—所立、宗体、应成语,命题SA P有法+因—能立因,小前提SAM。因+法—随后周遍、后遍、周延,大前提MAP

  需要注意的是,应成论式中的否定命题被当作肯定命题的负式来处理。通过对比二者,发现西方逻辑学的三段论并不能很好地比附于应成论式。因为藏传因明对特称判断小项作为“有法有过”来处理,并且也不承认“A是A”的思维基本规律。由此可见,藏传因明中的应成论式是藏传因明与西方逻辑学相区别的根据之一。

  当然,应成论式符合逻辑学的推理与论证方法。以经典案例“白法螺颜色之辩”来说,守方主张:“凡是颜色都是红色”。应成论式以攻方提问、守方回答的方式来展开。攻方通过构造两个互为矛盾的判断,即“白法螺的颜色应是红色,因为是颜色故”与“白法螺的颜色应不是红色,因为是颜色故”,并迫使守方承认“白法螺的颜色应不是红色”。守方不得不以“不遍”来回答“白法螺的颜色应是红色”,从而反驳了自己的主张。

  总之,应成论式具有口头化、对净化的特点,形式多种多样,但使用者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在实际的辩经活动中,参与者利用应成论式可以有效地训练自己的论辩能力,为进一步研习佛教经典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总结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孕育出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逻辑文化从更深层次上彰显了他们的丰富内涵。藏传因明作为民族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逻辑学”。本文通过分析其历史渊源,对藏传因明特有的应承论式所具备的口头化、对净化等特征进一步探讨,发现应承论式体现了藏传因明的特征,散发出藏族逻辑文化独特的魅力。这一特征区别于汉传佛教和其他国家的佛教因明理论,并影响到了蒙古族的逻辑文化。

  到目前为止,以应成论式为主的辩经仍然是藏传因明最具活力的部分。*社会科学报的记者曾江与张春海曾在桑普寺亲身体验了辩经的乐趣,“……藏族同胞独创的辩经又赋予其一种艺术美感,成为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日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就如同宝贵的民族“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一样,需要我们好好珍惜、保护。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阅读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1)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论文 (菁选3篇)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论文1

  中医学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关的科学与学问组成的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具有内在相关性、相似性、统一性和多元性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在*古代的生命科学领域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独特的学科体系。中医学的特色是直接脱胎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唇齿相依。*古代文化的"延续是中医学延续与发展的基石。

  1、*文化与中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唯有中医学作为*文化的一朵奇葩得以延续。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医学来说是哲学。*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如,《易经》是*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深邃哲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易”有3意:①变异:指变化。哲学上讲,只有相对静止,没有绝对静止,变化是永恒的真理,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是变化。中医在临床上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昨天、今天、明天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然后用运动变化的思维去认识人的疾病。②不易:“千古不易者谓之经。”指在绝对的变化之中,一定有不变的东西。③简易:在实现不易的过程中,一定有最简单的路径。《易经》的哲学精神是一种执简驭繁的智慧,如采用阴阳的观点看事物。

  *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和,中医实乃中和之医,简称中医。“中者,不偏不倚,不过不急。”“中庸”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医在防病治病中的最高原则或最高追求。如《伤寒论》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所以“以*为期”是最佳的生命状态。再者,从哲学的角度里看,《论语》讲的是社会伦理学,伦理学即哲学的“用”。读《论语》能懂得敬畏生命,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因此,中医学在现代的发展仍需保留其哲学特质,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

  2、*古代文化内涵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2.1顺应自然的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不但是*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是中医学关心的理论问题。中医主张体自然之道,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最高目的即为自然之功,治病为了恢复本然的*衡状态,养生只求尽其天年常度保全自然”就成为中医治病之首务。

  2.2朴素系统论的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的本体论基础是*古代的元气论自然观。元气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气,“气体一而万殊”。无形而化生的元气构成*古代“大化流行”的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追求的是形而上的和谐完美,而排斥形而下的分解组合。

  2.3重神轻形的方法论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之一为重道轻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中医学方法论重神轻形的特征。因此,尽管藏象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但中医学的脏腑功能不是或主要不是从这种形态结构中分析得出的。故一些学者据此即认为中医学脏腑并没有实体概念,只是“机能的复合体”,故具有重神轻形的特点。

  2.4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

  《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言作为象的代表,象作为意的代表,均是得意的工具。思维过程不应拘于言象,而应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只有意才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医者,意也”典型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特色,即通过“象”一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来认识人体,并以象为本构建人体生理、病理模型。“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不难发现,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难于言传的体悟及直觉。古今医家多强调这种直觉体悟的“得意”工夫,只有这样方能达到中医治学之最高境界。

  2.5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中医学理论和临床范式早在《内经》及《伤寒杂病论》时代即已基本确立,“理必宗《内经》,方不离仲景”成为不变的信条,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范式革命,而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是其重要内因。例如,吴有性的“戾气说”已突破了传统六淫致病模式,包含着科学革命的胚芽但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只能视之为“非圣无法”“创异说以欺人”。由此而言,中医学具有浓厚的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2.6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

  “医者,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医门法律》),“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谓正己,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具备仁爱之心。其次,为医者还需具备精湛的医术。孙思邈将中医传统医德概括“大医精诚”,深刻地揭示了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3、小结

  总之,中医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不仅具有顺应自然的天人关系观念与朴素系统论的整体观念,更有在方法论上亦具有重神轻形、在价值取向与伦理追求上具有“崇古尊经”和“医为仁术”、在思维意境上具有得意忘象的特点。因此,必须从*古代文化内涵上深人理解,方能不断地推动中医学健康向前发展。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论文2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的不断提高,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也被逐渐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我国教育部与2014年颁布实施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要求各类各级学校强化教育工作中的*传统文化,这也为*传统文化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教育技术装备,2015,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16,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医学伦理学,2015,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15,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01):71-72.

  [10]潘秋*.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03):291-292.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论文3

  摘要:在课程整合理论指导下,对长期分科教学的医学留学生汉语和*文化课进行有效的整合研究。优化文化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规范文化课主题教学和教学管理。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整合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教师合作和创新意识大有益处。

  关键词:课程整合;医学留学生;*文化体验课

  一、背景

  近几年,来华学历留学生增长速度令人瞩目。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5年间,学历留学生从107,432人,发展到184,799人,增长率达到41.87%。其中,医学留学生占学历留学生总数的40%,其巨大的贡献率无容置疑。这一庞大群体不仅是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直接感受者,而且是我国发展民间外交、培养“知华友华”使者的重要战略资源。充分发挥*文化教育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使命感的召唤,更是责任感的要求。进入21世纪,各国开始探索实践层面的课程整合。可是,医学留学生的课程整合研究还相对滞后。通过知网文献检索,输入主题“课程整合”,并含“医学留学生”,查询结果为“0”。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过多年的培训,讲授医学专业课的教师已经积累了应有的分科教学经验,他们习惯现有的模式,不喜欢变化带来的挑战;二是授课教师不直属于国际教育学院,而是分属于各二级学院,如果进行课程整合,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汉语和*文化的课程整合不仅易于开展,而且十分必要。首先,汉语作为贯穿来华医学留学教育的始终。在《暂行规定》和《草案》中均有表述,足见其重要性。其次,汉语和*文化密不可分。课程整合不仅符合学科规律,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第三,汉语水*考试四级中很多*文化元素,课程整合是“临床实习前汉语能力必须达到‘汉语水*考试(HSK)’四级”的必要保障。第四,课程整合的突破将对医学留学教育起到示范作用。

  二、课程整合理论

  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以共同要素为核心安排教学活动。狭义上讲,课程整合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组织教学,以期形成合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超越原课程设置目标。

  三、整合课程,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现有的汉语和*文化的课程体系是分科形式,即汉语课下设基础汉语和医学汉语;*文化课只设在一个学期,共计32学时,由英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授课。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开设主题文化课,由*文化专职教师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课时根据具体主题确定。其中,主题文化课与汉语课紧密联系,形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同时又与文化理论课互为补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整合课程将弥补文化课时的不足,*衡汉语课和文化课的比例;整合课程将避免传统分科教学造成的语言课和文化课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整合课程将实现“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主题文化课程建设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规范*文化理论课(英文授课)的内容,避免与汉语课内容的重叠。第二,规范汉语课中的文化主题,将具有实践探究意义的文化元素纳入主题文化课上,汉语课上不做赘述。第三,创建主题文化课程,将汉语课中具有实践探究意义的*文化元素设为主题,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合作环节、探究环节和展示环节。

  四、整合课程,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整合要求汉语教师和文化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政、互不通气”,而是要加强协商合作,共同确定文化主题。主题可以是取自教材的文化内容,也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如:*节日、*艺术、*服饰、*饮食、*风俗、“双十一”、大学生驴友等。主题必须兼顾实践性、合作性、内涵性、展示性等特点。主题确定后,文化教师应发挥创新精神,根据不同主题撰写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评价体系及评价手段、研究性问题等。另外,每学期末要进行教学反思,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备注中,为以后教学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五、整合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意识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外界刺激总体性的、独特的反应”。文化自觉意识就是个体对文化客体具有主观敏感性、文化对比能力和文化包容态度。文化自觉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确认本文化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也确认他文化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奉行文化交流、文化共处,不搞文化独尊、文化强权。文化主题课既能为留学生提供*文化主题的实践探索环节,同时也能为留学生提供展示环节,包括*文化作品展示和PPT展示,在PPT展示中,对于挖掘文化主题内涵、探讨本族文化与其不同、进行文化符号创新的展示给予高度评价,为不同生源国留学生提供文化交流*台,充分培养留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六、整合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整合后的文化主题课采取“三三制”教学模式,即讲授占三分之一,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占三分之一,学生汇报占三分之一。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同时也促进教和学双主体的和谐发展。“三三制”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出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第一,文化主题确定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文化主题由学生敲定,教师只提供可选择主题。第二,文化体验过程中学生是任务执行者、问题解决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鼓励者。第三,主题汇报环节中学生是任务的归纳总结者,教师是欣赏者。“三三制”教学模式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前期准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进相同主题的不同民族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通过比较和探究,扩大学生视野,提升文化融合能力。

  七、整合课程,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更有利于提高留学生对汉语和*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HSK水*考试作为广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能客观考查汉语为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鉴于HSK的权威性和成熟性,我们以此对两个年级的164名学生进行了两次HSK四级测试,两次试卷对照筛选后,保留153份有效试卷。第一次考试是在文化主题课开课前,第二次是文化主题课开课一个学期(16学时)后。分析发现,第二次考试成绩高分段和中分段人数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35.85%和33.33%。低分段人数明显减少,减少了40.23%。这充分证明,整合后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文化教育教学质量。

  八、结论

  课程整合是提高医学留学生*文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整合后的文化主题课既能与汉语课形成有效的呼应,又能避免传统文化课和汉语课因交叉重叠造成的不必要浪费,因而实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效果。随着来华医学留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来华医学留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文化课教学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手段,才能实现来华医学留学生战略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DB/OL].2007,

  [2]周爱军.课程整合理论的启示[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5-66.

  [3]王启康.论自我意识及其与自我之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1):124-133.

  [4]邱柏生.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4-19.

  [5]孔子学院总部.新汉语水*考试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2)

——浅析边际效用价值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挑战论文

浅析边际效用价值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挑战论文1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 挑战

  摘要: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后,受到了以哲逢斯、庞巴维克等人为代表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剖析,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依然是科学的理论,它并没有过时。

  在马克思之前,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学派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已经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他们发现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但对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和什么劳动才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价值形式是怎样发展的等等,却是不理解的,也不曾提出过这些问题。马克思吸收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学派中的正确部分,批判了他们学说中错误的、自相矛盾的说法,用他的劳动二重性的科学分析,建立了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从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司空见惯的对象人手,发现了凝聚在商品中的秘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指出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表现为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表现为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从商品的两重性进一步导引出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两重性,商品的两重性是由创造商品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一致的、无差别的劳动,它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技术下,以社会的*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在一个统一的价值形式中,存在着两种形式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种表现商品自己的价值,另一种只是别的商品的价值的表现。价值形式是以价值获得价格形式即货币形式才彻底完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生产都是商品生产,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为商品。商品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赞赏和肯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怀疑甚至非难,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以哲逢斯、瓦尔拉斯、刁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等人为代表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他们主张用“最后的效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效用,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效用递减,所以价值就是指一种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他们还主张用稀少性说明价值,认为价值依存于稀少性。

  首先,“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逻辑上说不通,同时与社会实际情况也是不相符的。他们认为,价值既然是由共同属性来决定,那就不应只由劳动这一种属性来决定,商品除了劳动这一属性外,还有他们都是人们的“供求的对象”,都具有“稀少性”,都是“自然的生产物”等等其他属性。

  其次,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事实不符,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以下一些实际问题:一切稀少物品,如古书、古钱、图画、雕像等一类东西,其价格总是和消耗的劳动相背离的;土地、专卖权等没有消耗劳动也有价值;不同的劳动如木匠的劳动和画家的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却创造出数量不等的价值;甲乙两种商品生产时耗费的劳动时间相等,但因甲商品所含的过去劳动比乙商品多,其价值也比乙商品大,等等。

  第三,他们批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把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且只注重研究交换价值而忽视使用价值,因而陷人种种矛盾之中。他们认为物品的使用价值十分重要,它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借以建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把价值区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交换价值。一种物品具有价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用性,二是稀少性。

  第四,他们认为决定物品价值量大小的,既不是物品的最大效用,也不是物品的*均效用,而是某一物品合理使用时产生的最小效用即边际效用.市场上某一类商品越多,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这一商品的价值就越小,反之亦然。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3)

——浅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论文

浅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论文1

  论文关键词:英汉习语 民族文化 特征

  论文摘要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习语叉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中英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试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事物认知观等方面探讨英汉习语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特征。

  习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它是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谈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关系。

  一、 自然环境差异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to trim one’sails to the wind随机应变,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坚持到底等等。英语 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 poor fish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冷淡的人,queer fish怪人,a shy 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山水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山崩地裂、东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又如,*盛产竹,竹子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节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咏竹之高洁与坚贞。英美民族生活地区不产竹,bambo是舶来品、借用语,所以英语中与竹子相关的习语寥寥无几,更无联想意义。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汉语用雨后春笋般 、如雨后春笋,英语用 like mLlshrooms。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骄阳似火,赤 日炎炎似火烧。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如“爱人”般可爱、温柔、美好。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语中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著名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 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 13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 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小菜在*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在性格方面,*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 money,no 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 ;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历史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习语如 arut!of the mill 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a spade实话实说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

  四、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画龙点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话传说。英语习语如“cat’S paw受人愚弄的人,the bear and thetwo 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laddin’S lame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 的东西,old nqan of sea难以摆脱的人或物”等出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 ,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 中 a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如 ns”。又如在*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 as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j。由此可见*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又如*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 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 marked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 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六、宗教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人*已一千多年,人们相信佛主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很多习语如“一尘不染、万事皆空、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在劫难逃”等与此有关。在英美,人们习语“God helps those wh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 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sword ofDamocle即将临头的危险,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等来自“圣经”。

  总之,英汉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语言里的结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通过英汉习语来源的比较,我们看到了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灵活运用英汉习语。

  参考文献:

  [1]刘艳芹.从英汉习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J].*原大学学报,2O06,(4):87—89.

  [2]卢梅.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5,(2):147—148.

  [3]杨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盐城师范学院学报[J]2002,(3):90—92.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4)

——生命的价值高一议论文5篇

生命的价值高一议论文1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要求一夜成名已不再是一种个性化的思想。甚至有“哪怕只有三分钟热度,也要让别人看到”的狂想。无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只有个性化超前意识的想法是受大众青睐的,但我们也不能置疑,纵使社会有何种发达与进步,拥有一个永不消去的信念必将受益终生。

  清幽山溪,以其宁静恬美而受到诗人的倾心;悠悠山谷,以其深邃辽远,深为哲人看好。并非人前加上一个高等的修饰便比常人更有权威的说服力,但你瞧那乡田间老人会意舒心的笑不也正告诉我们永恒美于任何人的心中吗?曾喜爱一句歌词“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简简单单的一个生命轮回,不期光宗耀宗,不贪万心崇拜,只做绿叶间的一点陪衬,但求阳光的一缕轻柔。生命何其短,何必为名利、为钱财、为虚荣而喋喋不休?时光荏冉,不经意间,生命之花很快凋去,在屈指可数的岁月里,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印象中还清楚的记得的那句老话“人无法选择怎样开始,却有权力支配自己的一生”是希望登台亮相般光祖耀宗,还是蜗牛爬坡般一步一步求得永恒的终途?在这寂静如夜的时刻,我想到了母亲那如海水般深沉的泪眼,我想到了父亲那比枯藤还弯的脊梁。真想说一声:爸,妈,我会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为了所有,除了虚荣。

  日光又转过了一个弯,匆匆的一天也将近半,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为名缰利锁,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向着虚幻捕风捉影,停一停吧!看看你身边的一草一木,看看你身边的一花一鸟,它们何曾因宠辱而屈于萎靡,何曾因诱人而夸夸其谈。或许闲看云卷云舒、闲听雷鸣雨奏只会是无志的人才会有的心境,或许在你眼中,只有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才算是积极向上,但你忘了,忘了自己手中的老茧是岁月与汗水的结晶,忘了灿烂不会书写命运,而永恒却能够填满生命的每一个空格。生命的价值便在于此——永恒。

生命的价值高一议论文2

  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对她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石桥回答:“你那么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不错,彩虹的生命没有石桥长久,石桥也的确没有彩虹美丽,但是我认为虹与桥的看法都是片面的。石桥固然不美但是长久地稳固地架于*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沟通,这就是它生命的价值;彩虹的存在固然石是雨过天晴的.瞬间,但它那瞬间的美丽却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同样石生命的价值。

  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生命石有限的,人生之途不过十几年的道路,那我们无法延长它,更无法求得它永存。但是我们可以追求美好,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十几年默默的奉献足以换的永恒的生命;一次轰轰烈烈的壮举,一次瞬间美好的展现,也可以说石生命的永恒,所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本身,而在于奉献。只要有所奉献,不管石长久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还是在短暂的瞬间发出灿烂的光华,这样的生命都是永恒的。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正是像石桥那样,长久地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也许你还记得《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的那次壮烈的松骨峰战斗。在那些带火扑敌的烈士中有一位名叫李玉安的英雄,然而,人们发现这位“烈士”至今还活着。他被救以后,回到家乡黑龙江,当了一名普通的粮库工人,几十年来,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丝毫没有向别人透露自己的过去。直到1990年,当人们知道他就是松骨战中的英雄的时候,许多人大为不解,甚至为他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遗憾。李玉安舍弃了自己本可得到的各种优厚的待遇,而选择了做一名普通工人,默默地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这长久的默默奉献充分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

  还有的人生命虽然不长久,但是在短暂的生命中,却闪现出灿烂的火花,永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不也是他生命的不朽价值麻?我国现在作曲家《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聂耳,只经历了人生中的二十个春秋,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民族的精魂,又有谁能够忘记他呢?大诗人裴多菲也只走过了短短的二十几年的道路。然后他的诗篇为后人世代传送,这难道不是他生命的永恒吗?

  可见,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或如石桥长久地默默付出,或如彩虹展现瞬间的美好。只要你奉献。

  奉献便是生命的永恒,便是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高一议论文3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地否定自己。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发生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我们应坚信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来源于你自己,坚信你的人生价值能使你走向艺术的顶峰。卓别林,这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演员的长相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但他坚信自己的生命价值,自信自己的长相是上天对他最好的馈赠。于是乎他挖掘自身长相的价值,矢志不移,终于成为闻名于世的小丑笑星大师。贝多芬,连遭命运的重创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这对一个痴迷于音乐的人来说,是一种多大的打击啊!但贝多芬坚信自己的价值,顽强的与生命作斗争。他认为双耳失聪,双目失明可以用心灵去感悟音乐的真谛,在一次次的努力中,他对音乐的感应能力甚

  至比普通人还强。《第九交响乐》那恢弘的乐声在他的手指间跳荡,坚信自身的价值使他走向了艺术巅峰。他的生命价值在他的自信中得以体现。

  生命的价值来源于你对社会的奉献。丛飞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他之所以能在离开人世之后还受到这么多人的感念,是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奉献自己的一切,使世界因他而精彩。他这样想,也这样做了,一次次对贫困孩子的资助,一次次对贫苦人民的鼓励,使多少人重新找回了自信,重新走在创造美好人生的路上。王顺友,这几十年来不曾失过一趟邮路的邮差,他认为为人民带来方便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于是,便有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足迹,便有了世界的精彩,便有了人们的微笑。

  当然,生命的价值来源于你自己需要有适当的定位。陈景润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教学工作,而擅长于数论的研究,正是他正确的选择定位,才有了他摘取王冠上明珠的辉煌。梅花,这个花之隐逸者,正是对自己适当的定位,才有那“枝叶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誉。倘若他跻身于那万紫千红的万花丛中,那可能是另一种凄冷的境地。

  对自己适当定位,坚信生命的价值来源于自己,去创造,去实现这种价值,去奉献社会。那么你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世界也会因你而精彩。

生命的价值高一议论文4

  踏上回家的路,有些“单凋和凄凉。在这条小路上哪怕有一朵花来装点,也会变得美丽。可冬天的花,怎能与春天的花儿相比呢?梅花也应该不会在这狭小

  的路上开吧!

  走着,走着,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前面不远处就有一片梅林。这里很美,很美,令人心醉。可,望着前方永无止境的小路,又不愿停下。突然,我觉得好冷,好冷,全身在颤抖。一阵寒风拂过我的身旁,一片雪花落在我手上——下雪了。我走进梅林里躲雪,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花”。我坐在一棵最大的梅树下,看着花与雪的对比,美,真是美呢!仿佛人间仙境。在这美的境界中我慢慢地闭上了眼,静了,一切都静了睡了。

  “小姑娘,小姑娘”。我慢慢地睁开了眼,雪已经停了,梅在雪后更加美丽。“这么多梅树组成的园林真美!”

  “这里是很美”一种声音回答我,回过头,就看见了一棵老梅树“那你们为什么会在这里开放呢?”我问。“是的,这里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像在山上那么快乐,但我们要奉献自己,也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梅树说。“那什么又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呢?”我问

  “就是存在这个世上的时候,不求回报地奉献,当我们离开人世时,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因而得到了永存。”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它的一生之中,也都可能会有自己认为辉煌的历史,即使它永远地离开了,也不会感到伤心,后悔。因为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做好了一个选择。

  一滴水落在我的脸上,我缓缓地睁开了眼,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温暖就贯穿了我的全身,只有在这个“很大、很大”的梅林里我才会感到无比温暖。或许是因为生命的价值和它们的无私奉献吧!它们可以伫立在冰雪之中,因为它们要有一个辉煌的历史。只要它们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多美的一天啊!

  多美的一切啊!闭上眼,静静的,静静的,一滴热泪从我眼角往下流,滴嗒,滴嗒,滴嗒······

  我背上行李,又向着这条永无止境的小路走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我家去看一看年老的外婆,但在我的耳边却时常响起一句话:“做最好的选择,才能展现最优秀的你。”

  鸟儿选择天空,因为它可以高飞。

  鱼儿选择大海,因为它可以畅游。

  骆驼选择沙漠,因为它可以跋涉。

  骏马选择草原,因为它可以驰骋。

  做最好的选择,才能展现最优秀的你。

生命的价值高一议论文5

  夜里,一场噩梦突然把我从梦中惊醒,吓了我一身冷汗。

  望着灰蒙蒙的窗外,天色正渐渐转白,可以模模糊糊看到窗外的柳条在摆动。我不禁回忆起了那个梦:那是一片很蓝很蓝的天空,干净而透明。天空下,是一片结了冰的湖泊,在阳光的照射下,冰滩上金光点点,宛如无数精灵在上面跳跃,又似无忧无虑的滑冰运动员在冰滩上轻快地展示。

  太阳冉冉升起,天气开始变暖,冰,开始慢慢融化。那无数小精灵,也像失去了生命,停止了跳跃。那些自由自在的滑冰运动员也疲倦了。湖泊,却渐渐苏醒,生命渐渐充满了活力。最后,只有一些碎冰在湖上漂泊。

  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从远方缓缓走来,迈着小脚,挎着一只精致的小篮子。老奶奶走到湖边,不由自主地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她停下了脚步,放下小篮子,欣赏着这派风光,嘴角露出了慈祥的笑意。

  大概她把小篮子放在了一处坑洼不*的地方,那小篮子也太重了,没过多久,突然翻了个身,跌进了湖里。老奶奶慌了,想抓住那个小篮子,没想到,却一个趔趄栽进了湖里。她挣扎着,想往岸上靠,可她的力量拗不过湖水,她越想上岸,湖水就越把她往湖的深处推,她想抓住那些碎冰,挣扎着终于碰到了碎冰,可碎冰却渐渐陷了下去。她唯一能够做的,只有求救,可岸上空无一人。

  她绝望了,求生的欲望多么强烈啊!好像一直被猎人逮捕的野兔,已经受了伤,却被绳子紧紧捆着,眼看着猎人的刀子就要落下,却无能为力,它想喊,可没人救它,它的眼睛里充满了绝望;又好像一只被冲到岸上的鱼,没有水,无可奈何地在泥坑里打滚,它好渴,好难受,它想妈妈,想家,它快要渴死了,眼睛里充满了绝望。

  渐渐地,老奶奶陷了下去,起初还可以看到一双无力的手在挣扎,直到最后,就什么也看不到了。一个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或许,老奶奶的家人正在焦急地等她回家;或许,她做了孙女最爱吃的东西要给孙女送去;可谁知道,生命会这么不堪一击。

  生命真的很重要,当人们年轻时,在遇到情感挫折的时候,会意气用事,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摆脱一切痛苦。可是,如果以死了结,世界真的会改变吗?感情会更深刻吗?不,如果那样做,反而失去了使感情得到发展的机会。

  幸福会长长久久,若有了阻碍,还有可能得以延续,失去了可以再度挽回。可生命却不一样,失去了,就没有了,再也挽回不了了,如何享受自己的幸福?

  就是那双冰泊中的眼睛,使我懂得了生命的价值。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5)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3篇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1

  人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可实际上,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怎样,才能使生命充实,实现生命的价值呢?

  毅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她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她不但翻译和创作了许多文章,还学习了医学知识、针灸技术、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多门知识和学科,以此为人民服务。张海迪用她的毅力,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自强,实现生命的价值。

  刘伟12岁时玩捉迷藏,摔靠在高压线上,失去了双臂。但他没有消沉,选择了自强。他学会了用脚自理生活,并进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两年以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高三时,成绩优秀的他又放弃高考,改学音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脚弹钢琴的人。参加某电视台的达人秀比赛,让他几乎一夜成名。他的经历让很多人只能用“震撼”来形容。而他那句“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鼓舞了很多人。自强,使刘伟获得了无形的手,帮助他实现了他生命的价值。

  奉献,实现生命的价值。

  1903年,邹容住到了爱国学社,与章太炎结成忘年交,在革命的前沿共同呐喊。邹容以青年人的热情、浅近直截的文笔和无可辩驳的事实,写成了在日本就已开始创作的《革命书》一书。他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表达了一个冲锋在前的革命战士的高昂斗志。书一出版,便唤起了革命潮,也使清*对他怀恨在心。邹容入狱后,他仍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因为在狱中饱受折磨,他在出狱前一天死去,年仅20岁。他为革命奉献了生命,但奉献也实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使他的灵魂无比崇高。

  张海迪的毅力、刘伟的自强及邹容的奉献,无不实现了其生命的价值。“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生命价值的实现,并不只有一种方式,但要实现,要靠我们自己的雕琢。我们的生命,终会成为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珍宝。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2

  冯骥才说过:“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光;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光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人的时光也是一样,看得是你的人生是否精彩,是否有价值。

  花的价值是悄然长大,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幽花香;树的价值是扎根,再扎根,冲破岩石,汲取营养,长出粗壮的枝干,枝繁叶茂时为人们遮风挡雨;小鸟的价值是一次一次试飞,一次一次跌倒,然后展开翅膀,与蓝天白云相拥。

  我想那是一件件多么美妙而又幸福的事啊!但是,我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我不停地问自我:”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呢?”这时,雨水那猛烈的声音让我醒悟。此时正下着瓢泼大雨,电闪雷鸣。虽然此刻雨水正下着,但雨过天晴之后彩虹必须会在大家的眼中呈现。我就应也像彩虹一样为自我的梦想去拼搏,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或许,在努力的道路上有坎坷,其实你只需跨过它,你就能够前行;努力的道路上有低潮,那一刻,你也许想过放下,可雪莱说过:“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认为人生的价值是――为梦想去拼搏。

  给永远比拿快乐。我一向奉行的这句话。在书上我看到:一次,一个小朋友看到我的车十分羡慕,他问我的车哪来的?我说是我哥哥送我的。我以为他会说“要是我也有这样的一辆车就好了。”开始回答大跌眼镜:“我也想做怎样的一个哥哥。”我让他坐一程。他叫我把车开到了他家,我本以为他必须要和伙伴们炫耀一番,但是,他没有。他把一个小男孩叫出来,说以后也给他一辆这样的车。我的眼眶湿润了。一个小男孩能够如此伟大,让我佩服。我认为认人生的价值是—给予。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3

  人生有一份作业,它叫梦。

  以岁月为页,以长大为录,以一路风雨斜阳为笔,完成名叫“梦”的作业。人生其实只有两件事——做梦与圆梦。我们有时会忘记这作业的存在,有时困倦到不想再提笔为这作业书写一字,有时会感叹力不从心、时不我待,但是这作业不会轻薄半分,因为梦不会减少。

  年少之时,该为这作业添上狂放、洒脱的一笔。少年的梦似风、似水,不因困苦停滞,不为烦恼打扰,有的只是指点江山,激扬热血。看,是谁掷笔于地,把目光洒向边疆,让从戎的梦在眼中燃烧,成就千古佳话;是谁于橘子洲头,看一江秋水,把救国救民的梦想刻在心中,把*引向全新的未来;是谁拥住了上帝的苹果,以梦为马,把真理带向世界,让科学引领大众……这是明丽狂放的一笔,我们以它为作业的开头。

  中年时,稳如山,静如水,让心简单,让梦不*凡。已而中年,岁月之流把人打磨,把心打磨。锋利的棱角化于圆润,躁动的内心归于*静,但,梦不可以简略。村上春树曾将生命比作长跑,中年是已看过了风景、一切归于*淡的一段旅程,但不可因*淡停下脚步,不要因*淡停止做梦。乔布斯几经打拼,先是被苹果赶出,一败涂地,但他没有停止梦想,白手起家,于中年再归苹果,同时将苹果由低谷带向高潮。他的成就不因别的,只因为岁月没有埋藏他心中的梦。或许我们没有他那样的机遇与天赋,但相信我,人生的作业本上,中年的梦将是它最充实的内容。

  人老,心不可老,梦不可老。曾经记得一个台湾广告,三个*均年龄80岁的老人,为了一段曾经的记忆,撑着伤病的身体,完成了环岛一周的梦想。为何?因为有梦。人于老年,便像炭烧到了末尾,于灰烬中只见零星火苗,而梦,是你于灰烬中再燃的氧气,是人生最后绽放的引线。点燃梦想,为人生的作业画上圆满的句号。

  人生的作业,是一辈子的旅程,我们成长,岁月让我们不断变化,但我们书写的答案将会永远清晰、明了。

  因为梦不变,梦不老。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6)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菁选3篇)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1

  1、通过对饮食文化的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


  

  2、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2

  从餐具看饮食文化

  到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讲究饮食礼仪,闻名遐迩的青铜器工艺达到全盛期,由甑与鬲结合而成的?【,已发展至青铜器制。在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而当时祖先开始懂得吃面食、云吞及粉食了。由于这段时期注重礼祭,出现了许多酒器,如现场展出的《戍马铜觚》是饮酒器,铜?F用以盛酒,而《窃曲纹龙首三足铜?B》是当时的调酒器,最特别的是《铜冰鉴》,冰酒器具,内置方形罐,用以盛酒。现场也展出了同时期常用的漆器餐具仿制品。

  汉代的展品较特别的有《铺首衔环铜》,是当时的铜烤炉,另外汉代陪葬品《陶灶》,反映出当时人们已有完整的炉灶设备,这座船型的陶灶是南方流行的款式,而北方只用简单的长方型炉灶。


  

  隋唐是*文化与国势强盛时期,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进一步交流融合,菜肴品种大增,建立不同饮食流派,当时已普及高足桌、椅,加上宴会菜式丰富,因此由分餐制的一人一套餐具形式演变为多人围桌合食的形式。当时着重华丽的生活,金银及玻璃器皿相继出现,并且造工精巧。现场展出的隋唐食器有入口自东罗马的《金足金杯》。另外在新疆出土的唐代《饺子、点心》,胡晓建说,点心是一些饼食,用面以花模印成漂亮的形状及花样,而饺子内则有肉,反映新疆地区也受中原饮食影响。

  至于其它朝代的展品,较特别的有东汉《宴饮杂技画像砖》、北魏《青瓷莲花尊》、辽《莲瓣形柄金杯》、南宋《影青瓷注及温碗》及清道光《粉彩锦荔枝盖碗》等。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3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


  

  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7)

——欧美乡村音乐的特征表演与浅析论文

欧美乡村音乐的特征表演与浅析论文1

  一、欧美乡村音乐的起源

  欧美乡村音乐起源于18世纪末,算的上是起源最早的音乐形式,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东海岸一带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逐渐向西部和南部的内地和山区迁移,以求发展创造出的音乐。这些拓荒者在劳动休息时,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国民歌,这些歌曲简单、活泼,大多数都是叙述日常劳动和生活的,还有恋人们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乡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随着人们的迁移分化,这些歌曲也随之演变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北方,它们变成了伐木工人的劳动歌曲,在西部山区它们变成了纯朴、豪放的牛仔歌,这些歌曲还随着一些迁到海边的苏格兰人演变成了水手们的劳动号子。

  二、欧美乡村音乐不同时期、特点的音乐形式

  1早期的乡村音乐

  最初的乡村音乐只是作为自娱节目在家庭、教堂以及乡村聚会时表演。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闻媒体和商界的介入,情况发生了变化。1925年,南方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建立了广播电台,乡村音乐得到登台亮相的机会。第一个上场的歌手罗杰斯共录了30首乡村歌曲。他运用独特的山区民间唱法,使歌声在真假声区来来*的转换中显得那么的悠扬动听,人们开始纷纷模仿他的演唱,后来,罗杰斯被人们誉为“现代乡村音乐之父”。

  2牛仔音乐

  牛仔音乐来源于欧美人对大西部的迷恋,这还体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乡下人变成了打扮漂亮、精神抖擞的牛仔男孩和牛仔女郎,唱着来自乡间的浪漫歌曲,向人们展示着孤独大草原中的浪漫景象。30年代以后,在好莱坞表现欧美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中,乡村音乐大出风头。著名演员奥特里是这个时期演唱乡村音乐风味牛仔歌曲的主要代表。他在银幕上塑造的牛仔形象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乡村音乐也因此在全国更为流行。

  3兰草音乐

  起源于40年代的“兰草音乐”,也是乡村音乐中影响颇大的流派。它的得名来源于创始者BillMonroe的乐队“兰草男孩”(TheBlueGassBoys),BillMonroe综合了舞蹈、通俗音乐以及山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在表演时常常由人穿着民间服装轮流演唱、演奏,形式非常活泼。“兰草音乐”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精致、纯正、原汁原味。常常包含两三部和声以及激烈的节奏和不受约束的情感。“兰草音乐”最初只在南方肯塔基山区流行,后通过电台的宣传才得以流传到城市,此后得到迅速的传播。

  4山地摇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乡村音乐成为了欧美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战时经济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音乐趣味的相互渗透,终于在50年代使乡村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山地摇滚是乡村音乐和摇滚乐的第一次结合。山地摇滚改变了传统乡村音乐的形式,对乡村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乡村音乐歌星们把山地摇滚带入了城市音乐舞台上,其他歌星也纷纷效仿,录制并销售了近五百万张唱片,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乡村音乐这个原先的“下里巴人”逐渐变成了“阳春白雪”进入到了欧美的上层社会。1958年,乡村音乐协会成立,其宗旨是在向全世界推动和发展乡村音乐。

  5酒吧音乐

  酒吧音乐是乡村音乐中最富有活力的,也是变化最多的一支音乐形式。酒吧音乐是一种自由进行的、很喧闹的音乐形式,产生于战后的南方酒吧。这个时期,乡村音乐的聚集场所由公开社交场所转移到了酒吧。乡村音乐进入酒吧后,不得不在歌词和演唱风格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过时的老歌难以在这种氛围中生存。社会地位的变化和随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是这些农民出身的工人所关心的。锁不住情人的心、难以维持的婚姻、及时行乐、借酒浇愁等,常成为酒吧歌曲的主题。

  三、欧美乡村音乐的特点

  1欧美乡村音乐的主题内容

  欧美乡村音乐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经验的音乐。它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反映普通欧美人的价值观,也有对往事的怀念留恋,还有对当今世事冷暖的诉说以及对社会现状的评议。从战争、自由到爱情、家庭,甚至身边熟悉的人物、动物等都可信手拈来,编成歌曲。正因为它体现着普通欧美人的情感――对竞争生活的厌恶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它能触动中下层欧美人的心灵,受到人们的喜爱,引起大众的共鸣,欧美乡村音乐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面,我们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歌曲,来理解这类歌曲的基本表现主题。

  (1)表现基本价值观的主题

  代表歌曲《心满意足》(“SatisfiedMind”)许多歌手为这首歌灌了唱片,其销售量不计其数。这是一首已进入“口头传说”的乡村歌曲。关于这首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表达了欧美人(也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一些评论家认为欧美人沉溺痴迷于金钱与成功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毫无疑问,大多数欧美人都会对歌中所唱之词持以赞同态度――“他们哪里知道,那比登天还难。要找到一个富翁,他感到心满意足”正因为如此,这里所真正追求的,恰恰就在于“心满意足”。一种价值观的全真体验。

  (2)表现思乡怀旧的主题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意到,世界上由于做工、旅行、移民而四处迁徙最多的人民就是欧美人,他们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欧美人没有家庭、家乡观念,缺乏对故土的思恋之情。其实并不然,欧美乡村音乐在成百上千首歌曲中已经告诉我们,欧美人具有强烈的乡愁与乡思。《底特律城》(“DetroitCity”)这首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叙述了一个南方人北上底特律,在一家制造汽车的大工厂做工的情景。这首歌的核心在于表现主人公盼望重返故里、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表现贫穷而自豪的普通人的主题

  在欧美乡村歌曲中,这类歌曲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创作都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讲述歌手自己或词作者曾一度饥寒交迫,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虽然他们现在再也不缺衣少食,但他们却时刻不忘自己凄苦的身世。这些或许可称为乡村歌曲中的最佳作品,揭示了“欧美人的梦想”,或者说是表达了弥漫于乡村歌曲中的对于“欧美梦”的阐释。例如,《生活在普邀人爱情中间》(L宜vingintheLoveofCommonpeople)这首歌的合唱词就突出表现了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自豪感的留恋,强调了人们应尽力改造生活的责任感。准确地说,这就是欧美梦的真正含义。

  2欧美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

  欧美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它的风格淳朴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具有内在的感染力,往往易于成为边唱边舞的群众性音乐。歌谣体大多表现一些风土人情的主题,歌唱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谣。歌谣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琐碎小事,有时也会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特别简短押韵的,很少有冗长的歌谣。由两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称“单二部曲式”,也叫“二段体”,用A+B图示表示。在欧美乡村音乐的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单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初步陈述性质,材料简单,结构方整,情绪稳定,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个乐段可以是再现性,也可以是对比性,分为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和没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三部曲式又称三段体或ABA曲式,也是乡村音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A段”和“B段”),组成了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和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了“A-B-A(或A")”的构造。不论是A段或B段,其内部结构都相对比较自由,由短短的数个小节或一两个乐句,到更复杂的结构组成都可以。

  3欧美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欧美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是将情感与声音完美的结合。由于乡村音乐是从欧美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唱法方面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较多地运用民间本嗓的音色来演唱,并带有浓重的鼻音。例如,被人们誉为“欧美乡村音乐之父”的歌手罗杰斯,他就擅长运用真声和假声相互转换和交替的方法来演唱。他的歌声在真假声区来回自如的转换,声带非常松弛,自然的音色感人至深。赢得了很多热爱乡村音乐的年轻人的崇拜与效仿。

  同时歌手又常常运用一种“孤独的”、“冷漠的”腔调向听众诉说着一切,他们脸上常常毫无表情,好像倾诉的欢乐和痛苦都与自己无关,而实际上却完全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到歌词的感情中去了。乡村音乐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彻底的真诚,用他们的真诚来演唱,用真诚来打动人,这就是乡村音乐的本色。

  4欧美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

  在演唱形式上,乡村音乐多以男、女声独唱为主,有声部的小合唱也很常见。纵观欧美乡村音乐的发展历史,男声独唱的形式运用的相对较多一些。除了一些家庭组合的小合唱形式以外,说唱结合,时弹时唱的形式也很多见。例如,一些乐队组合,他们的成员基本都是边弹边唱,并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演变,音乐特点的不断丰富,说唱结合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中,这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乡村歌曲演唱的音域不宽,一般在中声区进行。早期的小合唱很少有和声运用,因为乡村音乐最初只是用于乡村家庭的娱乐活动,家庭成员们演唱的小合唱大都没有和声,形式很自由、简单,但收到的娱乐效果却是不打折扣的。真正运用和声处理实际上是在乡村音乐商业化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5欧美乡村音乐的伴奏乐器

  早期欧美乡村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小提琴,其它乐器还有吉他、班卓琴等。小提琴是白人殖民主义者带进欧美的。它是乡村人最喜爱的,曾一度是乡村音乐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它活跃于各种场合,但最受家庭舞会的宠爱,而这种亲切宽松的氛围也非常适宜于乡村音乐的生长。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在现代乡村音乐中,伴奏乐队的配置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酒吧音乐中,由于这种娱乐场所非常嘈杂,欢笑声、碰杯声、桌椅移动声混杂在一起,*缓低沉的音乐已经不能压住这些噪音了,所以乐队要不断提高音量,加快节奏。密集型的和弦弹奏法逐渐成为酒吧音乐的伴奏特点,伴奏乐器多以电声乐器为主,例如:电吉他、电贝司和鼓,钢琴上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随着欧美乡村音乐的不断发展变化,后又加入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如曼陀铃、夏威夷吉他等。由于乡村音乐的伴奏无需庞大的乐队,华丽的布景,因此演出的场面极其灵活,形式多样。

  在欧美民间音乐争奇斗艳的百花坛中,乡村音乐可谓是一支艳丽的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旋律、真挚朴实的歌词以及返璞归真的本嗓演唱赢得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心。在21世纪的今天,曾一度红遍欧美的摇滚乐、迪斯科都已黯然失色,被人们慢慢遗忘。但是乡村音乐却以其清新、质朴的风格依然占据着无数欧美人的心灵。由此可见,乡村音乐在欧美文化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欧美人民宝贵的艺术财富。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8)

——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特征1

  摘要:

  高职体育文化具有半封闭性、时代继承性、大众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它是高职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内涵,论述其特征。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特征

  Abstract vocational sports culture has a half-closed, era inheritance, public sex, fitness, entertainment and other features,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its content, it discusses its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Culture Feature

  一、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其他院校体育文化的相似点

  (一)半封闭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是根据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既定目的,按照合适的构架,合理设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不仅是从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强化身体、构建文化氛围,亦从灌输正能量思潮、陶冶情商的思想文化氛围;不仅是从规范自身行动的制度文化氛围,亦是张扬个性的精神文化氛围,都在其内在环境中形成一个紧密的构架,这些不同的地方也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统一的构架。因此,院校体系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它的构架性、整体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构架性并不说明校园文化一定都是封闭的,跟社会大环境脱节。与之相反,当下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是多元的社会。所以,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也是开放的。另外,没有文化的开放,文化建设就无法前行,最终会走向消亡。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同样也应该开放。但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开放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应跟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有选择、有限度地开放。

  (二)时代继承性

  实际上,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譬如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对学校及学生的内心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和制约,并体现这个时期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从这个特征上来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继承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充分说明整个社会人文和经济的发展与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其它文化现象同样都是通过继承把优秀的文化代代继承不断完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三)大众性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理所当然的是校园中的老师和学生。主体的文化水*比较高,使高职体育文化具有比较高层次的特点,这是与中小学体育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跑步、踢球、做广播体操,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在运动形式上更加高雅、在运动场地更加高标准,在运动的内涵上更加丰富,活动内容上的较高水*等等。因此,高职院校体育为满足主体对体育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应为老师及学生提供完善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器材,有鲜明特点的体育运动指导团队,完备的体育指导书籍和影音资料,满足老师和学生的体育需求,使院校体育文化元素充分释放。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高起点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社会大众类体育文化是脱节的,属于小众的体育文化。相反它的受众群体包括各个年龄层,身体素质各异,爱好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它天生具有大众特性。另外,大学毕业后的大学生们,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考核,其中一项就是他们对体育知识的领悟,每年的毕业大学生就成为体育文化的宣传者。所以说高职体育文化具有大众性。

  二、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健身性

  高职院校体育主要的方式仍是依靠机体运动开展,所以,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特质就是提高身体机能的健身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中,不管在室外运动或是室内活动课,不管是探讨运动技能技巧还是普及大众健身知识,其实均是为了加强体质,使身体更加健康。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健身性。

  (二)娱乐性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著名的《体育颂》中写道:“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这句话说明了体育运动根本上是为了大众娱乐而应运而生的。当代体育的特点有技术运用的难度性、在运动中体现的艺术性、运动时直接反映出的视觉感官性。这些特点是人们乐于见到并愿意参与的,使之成为当代人们休闲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娱乐方式更加丰富,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健康的构筑。现代体育运动体现了三个方面,即力量、勇气、毅力完美的结合。社会大众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体育活动的胜利,或突破了自我完成了以前未能达到的目标之后使自己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心中充满正能量。

  (三)竞争性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统一规则下,争夺统一目标的活动,先得者为胜,不得者为败。它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比意志、比作风和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抗衡和竞争,对参加者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竞技体育是人类竞争的典范。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被广泛证明的真理,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学会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高职体育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较量体力、智力、心理,在公正、准确、*等的基础上展开拼搏,体味到竞争的剧烈性和残酷性,增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运用技术和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丁有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高职教育研究.2007.6.

  [2]蓝*.高职校园体育文化[M].*农业出版杜.2003.6.

  [3]曲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湖南教育出版杜.2004.6.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5篇(扩展9)

——知识的价值议论文

知识的价值议论文1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财富;但如果你失去了文明,那你是彻彻底底地失败了,因为你已经失去了生命的真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注重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因此,拥有美德,讲究文明,就成为我们人人心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有很多同学都能滔滔不绝地谈文明礼仪和各种美好的道德品质,但是总听见某些学生口中吐出的脏话,看见校内校外,街道边随见丢弃的垃圾,我就会不由得反思道,难道我们仅仅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吗?所以我们要践行社会文明,就要从自己的言行上下功夫,告别不文明的行为,践行更多的美好品质。

  文明素质,她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我们若想拥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不断地践行各种文明礼仪,才能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高。

  文明素质,她又是一面折射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民族的形象的镜子,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有着莫大的影响。又如在国外,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人们决不会过马路。只要行人在斑马线,即使车主又很紧急的事,道路上那川流不息的各种车辆,都会止步让行,也就很好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素质。这,试想,一个民族若是没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素养,还怎能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文明和美德,不仅对个人,还对一个校园、城市、社会,甚至一个民族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就拿我们校园的礼仪来说吧,它不正是要求我们从校园、家庭、社会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的文明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如果我们中的任意一个人没能达到,就会直接影响到创建工作,甚至给城市带来更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告别不文明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质,严格按照校园礼仪教育的要求,用实际行动践行各种文明礼仪和美德。

  让文明之花绽放在那我们心间,文明和美德相伴同行!

推荐访问:独特 特征 价值 张恨水小说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五篇 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1 张恨水小说的文学价值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