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3-01-26 13: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基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A、分析芙蓉意象:芙蓉就是莲花。

  a、《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代表的是高洁的君子之风。

  b、李清照的《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在很多情况下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B、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描述了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

  (4)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盛夏的江南水边,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这应该是一名女子。

  2、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

  明确: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

  (2)“远道”透露出什么信息?这个还能说是欢快吗?

  明确:所思之人不在身边。情感是思念的,是失落的。

  (3)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可是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这叫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以乐景写哀情。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4)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

  明确: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3、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旧乡、长路。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2)“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痛苦到极点。

  (3)这两句,我们再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

  明确: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

  4、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意: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

  明确: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两种: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这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

  明确:好像又皆有可能。

  五、合作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

  (1)闺妇思远: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谐音双关,暗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情。

  (2)游子思乡:旨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

  联系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故乡无限怀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想象着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3、引出从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所谓“对面落笔”,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就是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着笔,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六、总结语:

  《涉江采芙蓉》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七、作业布置:

  试着将诗歌改写为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八、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手法:以乐景写哀对面着笔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2在理解应用中,复习象征、叠词、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掌握对写这一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多元体会诗歌浅显语言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涵。

  一:导入

  一段悠扬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今天新课的学习。好,一个小竞赛,猜一猜这首歌是哪位影视人物的代表曲目?这正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采莲曲》。的确,采莲与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缘,采莲女轻巧的小船荡起了荷塘中多少欢乐的涟漪,而那皓腕下的红花又寄托了多少江南女子缱绻的情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恰恰与采莲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涉江采芙蓉。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读准读顺

  1自主读诗。

  2单人朗读,评点指正,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3整体梳理,解决重点字词问题。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之前朗读出现的问题,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全班再次齐读。

  (二)再读,整体把握

  1本诗的情感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哪些?

  忧愁、孤寂、苦闷思念(题眼)

  2做这种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达出来,使这首一无艰深之语,二无冷僻之词的短诗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啊,我们就有必要深入文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潜藏的感情了。

  三、析读,逐句赏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诗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过哪个举动引发的?

  涉江采芙蓉

  (2)为什么所采之花定为芙蓉,且以芳草兰泽渲染之?

  钻戒象征永恒,白纱象征纯洁,我们的主人公以莲为信物寄托情思,所以莲花在此象征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莲花的高洁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洁。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那么,这样高洁美丽的莲花,作者送出去了吗?为什么呢?

  所思在远道。

  (2)这种急转直下的心理活动,作者是用什么句式表达的呢?

  设问,问答两体。“所思在远道”是不是对“采之欲遗谁?”的回答呢?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你能从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此时游子不觉回望故乡,那么他看到思念的故乡,思念的亲人了吗?

  没有,他看到的是,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2)这句诗前半句叙事,后半句写景,无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叠词:内容重复,音韵悠长,使路的形象在长度和宽度上无限延伸。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层层铺垫渲染之后的直接抒发,那么你看到了什麽样的情感?

  悲伤惆怅

  真情坚守

  社会批判(此处知人论世)

  (2)那么研讨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看似*白直率的语言背后,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解读再一次诵读全诗,读出你们的情感和感悟。

  四、合作探究——对写手法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

  采莲者应为女子。第一,采莲主要是女子从事的活动,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采莲曲,第二:游子之求宦多在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荚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着“夫容”,而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还顾者应为男子。因为“旧乡”即故乡,还顾说明此人不在故乡,而漂泊在外,而为功名羁旅漂泊的定是游子无疑。

  3指出问题所在,诗歌中出现了两位主人公,而抒情主体只能有一个。从而引出对写手法。

  4定义介绍

  5结合本诗诗句,具体分析。

  6表达效果分析

  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诗句中应用了对写手法的部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五、小结——深衷浅貌言浅意深

  1那至此,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完了,现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对《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了吗?它的语言虽然不及汉赋华美,不及律诗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话,自然古朴的语言背后,却运用了、设问、叠词、借景抒情、对写等多种表现方式,使诗人的深情看似单纯,实则九曲回肠,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艺术魅力。你读懂了吗?

  2配乐,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作业布置:试着诗歌改写为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淡自然,*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田园美—虚淡、静穆超俗不羁的品质

  *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3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A、分析芙蓉意象:芙蓉就是莲花。

  a、《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代表的是高洁的君子之风。

  b、李清照的《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在很多情况下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B、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描述了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

  (4)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盛夏的江南水边,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这应该是一名女子。

  2、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

  明确: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

  (2)“远道”透露出什么信息?这个还能说是欢快吗?

  明确:所思之人不在身边。情感是思念的,是失落的。

  (3)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可是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这叫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以乐景写哀情。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4)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

  明确: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3、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旧乡、长路。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2)“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痛苦到极点。

  (3)这两句,我们再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

  明确: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

  4、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意: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

  明确: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两种: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这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

  明确:好像又皆有可能。

  五、合作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1)闺妇思远: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谐音双关,暗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情。

  (2)游子思乡:旨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

  联系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故乡无限怀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想象着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3、引出从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所谓“对面落笔”,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就是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着笔,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六、总结语:

  《涉江采芙蓉》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七、作业布置:

  试着将诗歌改写为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八、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手法:以乐景写哀对面着笔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3

  《涉江采芙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二篇,它出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对于《诗经》的四言,五言诗虽只增加了一个字,但诗歌的音韵、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此诗,对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演变是有帮助的,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可在课前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新课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3篇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A、分析芙蓉意象:芙蓉就是莲花。

  a、《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代表的是高洁的君子之风。

  b、李清照的《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在很多情况下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B、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描述了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

  (4)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盛夏的江南水边,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这应该是一名女子。

  2、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

  明确: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

  (2)“远道”透露出什么信息?这个还能说是欢快吗?

  明确:所思之人不在身边。情感是思念的,是失落的。

  (3)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可是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这叫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以乐景写哀情。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4)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

  明确: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3、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旧乡、长路。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2)“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痛苦到极点。

  (3)这两句,我们再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

  明确: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

  4、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意: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

  明确: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两种: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这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

  明确:好像又皆有可能。

  五、合作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

  (1)闺妇思远: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谐音双关,暗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情。

  (2)游子思乡:旨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

  联系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故乡无限怀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想象着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3、引出从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所谓“对面落笔”,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就是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着笔,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六、总结语:

  《涉江采芙蓉》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七、作业布置:

  试着将诗歌改写为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八、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手法:以乐景写哀对面着笔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荟萃2篇)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 诗歌鉴赏品味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2在理解应用中,复习象征、叠词、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掌握对写这一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多元体会诗歌浅显语言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涵。

  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一段悠扬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今天新课的学习。好,一个小竞赛,猜一猜这首歌是哪位影视人物的代表曲目?这正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采莲曲》。的确,采莲与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缘,采莲女轻巧的小船荡起了荷塘中多少欢乐的涟漪,而那皓腕下的红花又寄托了多少江南女子缱绻的情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恰恰与采莲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涉江采芙蓉。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读准读顺

  1自主读诗。

  2单人朗读,评点指正,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3整体梳理,解决重点字词问题。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之前朗读出现的问题,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全班再次齐读。

  (二)再读,整体把握

  1本诗的情感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哪些?

  忧愁、孤寂、苦闷思念(题眼)

  2做这种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达出来,使这首一无艰深之语,二无冷僻之词的短诗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啊,我们就有必要深入文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潜藏的感情了。

  三、析读,逐句赏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诗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过哪个举动引发的?

  涉江采芙蓉

  (2)为什么所采之花定为芙蓉,且以芳草兰泽渲染之?

  钻戒象征永恒,白纱象征纯洁,我们的主人公以莲为信物寄托情思,所以莲花在此象征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莲花的高洁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洁。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那么,这样高洁美丽的莲花,作者送出去了吗?为什么呢?

  所思在远道。

  (2)这种急转直下的心理活动,作者是用什么句式表达的呢?

  设问,问答两体。“所思在远道”是不是对“采之欲遗谁?”的回答呢?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你能从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此时游子不觉回望故乡,那么他看到思念的故乡,思念的亲人了吗?

  没有,他看到的是,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2)这句诗前半句叙事,后半句写景,无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叠词:内容重复,音韵悠长,使路的形象在长度和宽度上无限延伸。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层层铺垫渲染之后的直接抒发,那么你看到了什麽样的情感?

  悲伤惆怅

  真情坚守

  社会批判(此处知人论世)

  (2)那么研讨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看似*白直率的语言背后,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解读再一次诵读全诗,读出你们的情感和感悟。

  四、合作探究——对写手法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

  采莲者应为女子。第一,采莲主要是女子从事的活动,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采莲曲,第二:游子之求宦多在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荚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着“夫容”,而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还顾者应为男子。因为“旧乡”即故乡,还顾说明此人不在故乡,而漂泊在外,而为功名羁旅漂泊的定是游子无疑。

  3指出问题所在,诗歌中出现了两位主人公,而抒情主体只能有一个。从而引出对写手法。

  4定义介绍

  5结合本诗诗句,具体分析。

  6表达效果分析

  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诗句中应用了对写手法的部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五、小结——深衷浅貌言浅意深

  1那至此,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完了,现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对《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了吗?它的语言虽然不及汉赋华美,不及律诗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话,自然古朴的语言背后,却运用了、设问、叠词、借景抒情、对写等多种表现方式,使诗人的深情看似单纯,实则九曲回肠,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艺术魅力。你读懂了吗?

  2配乐,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作业布置:试着诗歌改写为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示范课心得体会10篇

示范课心得体会1

  最近有机会学习了几节优质教育活动课,不仅有语言领域的阅读活动也还有艺术领域的音乐欣赏和唱歌活动,更有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通过对这些优质教育活动的学习让我有种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些领域中的不足,也让我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提升教育水*的方向和途径。

  接下来就来说一说我感触最深的几个活动吧,首先说一说大班阅读活动 《大卫,不可以》,在观看这个活动的时候我脑海里一边回忆着培训时关于语言活动的组织的相关知识,一边结合自己*时的语言教学活动经验,深深觉得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这位老师选择了一个孩子们都有经验的素材,孩子们在生活中对于“不可以”有很经验,在幼儿园面对老师的“不可以”,在家里面对妈妈的“不可以”,孩子本身对这个话题是很有体会的,因此在活动中孩子们纷纷都很有表达的欲望,有共同语言可以交流。孩子面对这么多的“不可以”会有很多苦恼,不理解,甚至有的孩子还会有逆反的心理,但是通过这个阅读活动开解了孩子这方面的烦恼,引导孩子体会感受到了妈妈隐藏在“不可以”背后的深深的爱,更让幼儿知道了要将对妈妈的爱勇敢地表达出来。其次这次语言活动老师组织的语言非常有开发性,引导幼儿去积极思考,而且做到了对孩子的等待,让孩子都有机会去表达,活动的设计很有层次性,层层递进,节奏也把握的非常好。最后,这是一次阅读活动,在引导孩子阅读是老师使用了图谱,将“不可以”这个句型表达出来,引导幼儿自己去阅读和表达,非常便于孩子理解。

  再说一说最近感受最深的艺术领域活动的组织,关于艺术领域最近观看的比较多,有音乐欣赏,还有唱歌活动,更有名族舞的学习,在这类活动中更注重游戏性和孩子的互动,在《我们来跳民族舞》中老师用精确的语言引导激发幼儿去思考、想象,并大胆的用自己的舞蹈动作去表现,还有之前在培训中观摩的唱歌活动也是将抢椅子游戏贯穿到整个活动中,让幼儿无意识地在,一遍遍的音乐中去进行游戏,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悉了音乐,这样的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学习内容,真正做到了玩中学,游戏中学习。

  通过学习别人的闪光点,积极的反思改进,我的教学水*也得到了提升,我想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融合运用到自己*时的教学中去,将是令孩子和我自己都受益无穷的事情。

示范课心得体会2

  4月14日至4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示范课观摩交流会,与会期间一共听了17节课、6场专家点评及报告。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三天的观摩课活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上课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学理念超前、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识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贵州省的王春兰老师在《打电话》一课中,“将某地发生车祸,正碰到清明假期很多医生护士放假了,值班医生要尽快通知休假的15名医护人员回到医院抢救伤员”为主线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真实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均数》时,河南省的李敏洁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读书情况入手,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以读书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不仅学习了*均数的知识,还受到了多读书的教育。这样的学习对学生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新疆省的何立姣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她先出示预习要求,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图的任意一种图形,用不同的根数多试几次,比一比每次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均分的两种情况,从而为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做好了铺垫。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示范课心得体会3

  为了给学校老师一个学习的*台,营造教学研讨氛围,上周,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上了两堂示范课。这两节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深感不足。

  周二的第一节课,我们听了邓荣富老师讲课,是一年级的语文。在我看来,要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简直就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很难得集中。但是在邓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都在认真听讲,积极地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这让我纳闷。听课后,认真地 揣摩,才发现邓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件富有童趣,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记得讲到字词这个环节,学生认字采用了“摘果子”的方式,只要学生认对了,轻轻一点,“果子”就不见了,当作被学生摘走了,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讲新课的时候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记住一个知识点是很难的,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去复习,这样知识点在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

  3、声音洪亮,声情并茂。一年级的学生不仅注意力很难得集中,还喜欢大声喧哗,一堂课上面,老师的声音不洪亮是不行的,不仅其他的学生会听不到,还会影响课堂秩序。不管是带读字词,还是与学生对话,邓老师的声音都是很洪亮的,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

  周三的第一节课,我们听了潘少荣老师上四年级的语文课,是一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任广陵》。走进四年级的教室,只见学生都端端正正地坐好,书本整齐地摆在课桌的右上角,我想这必是潘老师培养他们养成的良好习惯。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 ,潘老师也是这样培养我们的。潘老师的课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具体表现 一下几点:

  1、导入新颖。这首诗歌要表现的主题是歌颂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那种深情厚谊,潘老师的导入则是给学生讲了李白与孟浩然的一个小故事,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更深化了主题。

  2、释词深刻。学习语文,字词是关键,潘老师上课的时候会对字词讲解得很详细,甚至有学生没有听懂,她还会再讲一遍。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以上几点,是我听了两堂示范课之后的一点心得,这些都很值得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去学习,去效仿,才能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示范课心得体会4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现象频出。很多时候,我们把责任推给学生,仅留下一些例如:作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积累过少,缺少知识的储备,无材料可写,内容空洞无物的评语。冷静反思教学,归根结底,作文教学的无序化,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其中关键。老师为求面面俱到疲于奔命,学生稀里糊涂不知所措。

  如何改变当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作文教学现状,让学生从容面对作文,是我们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徐老师在她的示范课《写作系列课之三:如何提炼分论点》上,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启示。作文教学也应分点细化,从不同的点,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写作系列课之三:如何提炼分论点》明确提出议论文写作中,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让学生从分论点的提炼中感受语言的精彩。课堂上,徐老师从学生的习作入手,贴近学生,也贴近生活,去发现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接着,给出示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模式为引领,层层推进,逻辑清楚;然后以作品中的精彩分论点的为模板带动学习,给学生指出一条作文写作的明路;最后,给出命题让学生自我尝试,讨论习作。

  整堂课,徐老师为我们充分展示了教师应如何完成学习主导者的角色扮演,而学生也在老师的引领下,水到渠成的融入课堂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一堂生动扎实的作文课,也是一堂精彩成熟的语文课。

  课后,在柳直东校长的带领,听课老师展开讨论评课。大家一致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美。认为:实用性,教会学生如何提炼分论点,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师生互动合作则将课堂推向完美。

  我想,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完美展示。徐老师的示范课告诉我们,成功绝不会来自于侥幸。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勤奋的人,才不愧于老师这一社会角色的扮演。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其实更多时候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肯定。老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我们的光阴不该虚度,年华也不应任由老去。

示范课心得体会5

  听了石春梅和苗晓丽两位老师的精彩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从中受益匪浅。两位老师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精美的课件制作等,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语文的展示课堂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展示课堂的特征之一,就是“还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台。课堂因学生的展示而精彩,因学生的展示而焕发生命活力。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线索,一步步地深入文本。石春梅老师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始终紧扣作者描绘的画面,思路清晰,感染力强。苗晓丽老师在《杨氏之子》中围绕聪明、有礼貌,展开想象,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两位名师师都充分做到了这一点。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再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去讨论、交流和发现。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绝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学生带着浓浓的情感色彩,仿佛可以拧出情感的汁液来。

  第四、亲切的评价语言。

  两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的贴切、到位,“你真聪明”、“读得真好”这些套话几乎没有,而是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使教学层次井然,让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会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更让我明确的今后努力的方向:必须不断地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等地跟学生交流,让每个孩子在小组内的密切合作中都有表达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示范课心得体会6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非常幸运地观摩了在xx市举行的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聆听了来自银川各个学校的十二名老师的精彩教学,被各位老师的风采深深折服。课堂上老师们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目标就像指向标,对于每节课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所观摩的这十几节课中,各位老师都明确了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将学段目标与课堂目标相结合,并落到实处。比如《伯牙绝弦》中x老师她学段目标与课堂目标相结合,在课文教学时,她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将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大屏幕上出示,让学生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她进行自学习指导,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她进行总结。

  二、朗读训练与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所在。朗读,更是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蕴含情感的重要方法。各位讲课老师在课堂上都注重对孩子的朗读训练。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孩子从读中学,从读中品,从读中悟。除此之外,几乎每一节课,都注重了孩子们的书写。不管是低年级的写字训练还是高年级的写作训练,都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习惯养成的关注

  习惯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一个好的习惯对于学习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每一位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都提示孩子们的读书或者写作姿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去养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孩子学习语文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这次听课我学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让我感触深刻的就是老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对于课堂教学极其重要。授课老师们那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的语言,对课堂氛围的巧妙营造,让我羡慕不已。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语文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

示范课心得体会7

  因为我们已经提前订好了返程票( 2月1日),所以心里总担心林老师的观摩示范课听不上,还好在大年初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终于盼来了林老师的示范课。听林老师上课就犹如在读一本书,睿智、从容、大气。

  从她身上可以读到许多奇思妙想的教育方法,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随机应变的课堂生成。面对一群混龄的孩子,又对大部分孩子不了解,林老师却让他们两个小时的课堂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渡过了,这对任何一个老师都是一个极限挑战。

  林老师上课前,先强调有了好习惯,才会有好机会,好人生。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调动孩子兴奋点,激发兴趣,数到场小朋友人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跟着老师的节奏数......并时时强调数数时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全体孩子都参与到数数的队伍中。我认为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静定,又不露痕迹地学习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这招妙哉!数数结束后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加分,这让几个思想一直游离在课堂外的孩子也很快进入状态了,(这个环节用时32分钟)孩子们基本上都做到了静定。

  然后林老师又对孩子们进行了金钱价值观的教育:珍惜吴爷爷压岁红包真正的含义,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这个红包?你们准备把红包中的十元钱做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例举吴茂杰小朋友在家里的表现,例举了除夕夜捐款小朋友的事。引导孩子们正确对待金钱,如何运用金钱,让孩子知道:“古者善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说出去的话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小时了,孩子们在思考、体悟、回味老师的谆谆教诲,丝毫没感觉到时间流逝。(第二个环节用时30分钟)

  此刻才真正开始学习,特殊的日子,特殊的课堂。在这有意义的初一,孩子们学*安石的《元日》,真是意义深远。诗中的事物,景物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写照。老师不用多说多讲,孩子们就领悟深刻,学习这首诗只用了七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就吟诵得很好了。(这中间大概还有20分钟到课外学习时间,站列队就用了10多分钟)林老师时时处处都在培养孩子们的静和定,列队的训练更体现了团队精神,让孩子们知道在一个团体里,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最好,集合列队才能做到快;静;齐。

  最后,林老师又带领孩子们在马年里学了两首关于描写马的诗,我想林老师也许是借古诗,祝愿伏羲娃娃们在马年里万马齐奔,祝愿马年伏羲教育一马当先,祝愿马年的伏羲教育工作者们兵强马壮。

  呵呵,这也是我的愿望。

示范课心得体会8

  11月27日,我带领清河区小教部的全体教研员以及基层学校的教学领导和一线教师xx年课改暨“三公开”示范课活动观摩经验交流总结会。按照会议日程,我们首先观摩了两节优质的课堂教学展示(各学科同时进行),自行参观了民主小学的校史馆,观看了民主小学的校本教研展示、认真听取了来自我市几所名校即开原民主小学、调兵山第一小学、铁岭凡河中心小学、西丰县东方红小学的经验交流,还有教师学校的代表——开原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的代表经验介绍。会后与前来学习的同行一起交流,都感觉收获颇多,不枉此行。我作为负责小学教研的带头人,看到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亮点,更感受到了兄弟县区知名学校在教学、教研方面的独特,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课堂教学朴素清新、构建高效。

  本次活动共有60节观摩课,第一节听了开原民主小学王鹤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课《可能性》,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确立、过程的调控、风格的展示每个环节都能透出教师的睿智。尤其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发思维冲突的质疑生成,都给听课教师起到很好的引路导向作用,生动朴实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二节听了银州十八小刘晓媛执教的科学课《探索宇宙》,匠心独运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听课的孩子们和所有在场的教师。使我们看到了课改十年取得的惊人变化。

  二、校本教研多元独特、促进发展。

  无论是参观校史馆还是看校本教研观摩,都能从不同侧面看到一所学校的管理,研讨会上老师们运用丰实的理论、一线教学的课例经验有血有肉地剖析了“构建高效课堂”的诸多策略和方法。我一边听一边想,如果我们学校开展这样的教研,能否达到同样的水准?活动带给我的促动很大,看到了相比之下的差距。

  三、“三公开”形式新颖、凸显特色。

  各兄弟校都做了精彩的报告,即有共性的措施,又能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别具一格的活动,“三公开”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西丰东方红小学的报告“借力三公开活动,打造研究型队伍”活动结束后我又认真地阅读材料进行学习。校长引领,提升教师教学理念的阐述让我感动,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做为业务校长,感觉在学习、实践、总结、提升方面有太多的欠缺,清醒地认识到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引领者必须做到。

  总之,本次活动使我看到了课改十年的喜人变化,看到了“三公开”活动带给铁岭市各县区课堂教学的生机,名师引路,群师参与,在新一轮课改实施起步之际,必将涌现出更多的研究型教师,专业型教师,我们的课堂会收获更加喜人的变化。

示范课心得体会9

  11月20-21日,我有幸在合肥参加了安徽小学语文经典课展示与引领活动。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宝贵的机会,通过2天的学习,我不虚此行,收获颇丰。活动中各位名师们纷纷展现了精彩的一课。作为还在语文教学中处在摸索阶段的我来说,名师们亲身向我们展示了语文该教什么,该如何教。现将感受汇报如下:

  1、素养之高。这次活动请来授课的各位名师均是在小语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每位老师都具有极高的语文素养,一节课的厚度和宽度让我们叹为观止。其中,张祖庆老师的写作指导《世界的另一端》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写作不知怎样引导,所以学生不知写什么。而张老师运用一个奥斯卡短片,让语文课堂抽离出课本,充分调动的想象力,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让孩子充分感受了语文的魅力。

  2.课堂之"真"。我看过很多公开课,语文课花样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而孩子学的东西越来越少。很多人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还原语文课堂的真实性,去翻从简,去伪存真,免去作秀,还原一个真实的语文课堂。其中,来自阜阳的王小红老师就贯彻了这一理念,上了一节常态的语文课《风筝》。她用扎实的功底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识字写字课,让我们低年级的语文教师醍醐灌顶。

  3、读之多样。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能读好。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例如盛新凤老师的《乌塔》一课,就向我们展示了对话朗读的关键所在。课堂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层次非常清晰。

  4、语言之独特。教学语言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有趣。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就会融洽,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教师不应该扳着面孔上课,满口严肃的话,如果这样,学生就会如芒刺在背,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在陈金龙老师的《鹬蚌相争》中,陈老师让孩子讨论战国时期,强大的秦国究竟应不应该攻打赵国,一个孩子起来说:不应该,万一它要是没来呢?"陈老师风趣地说:"万二要是来攻打了呢?"所有学生和在场老师皆是捧腹大笑,像这样的教学片断层出不穷,老师们都拍手叫好。这次活动意义重大,正如活动标题所言,各位名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引领与展示。让我们学以致用,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中大放异彩,爱上语文。

示范课心得体会10

  非常感谢校领导让我赴云南参加全国小学数学示范课观摩交流会,本次赛课的老师都是我们小学的一线老师,这与听名师的课有所不同,少了些仰视,多了些真实。30名教师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上任不足半年的年轻教师。她们能站在这儿上课,就是非常优秀的。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对教师基本功素质的考验,还是对教师课堂驾御能力的考验,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与其说坐在下面听课,其实是在欣赏,以敬佩的姿态去聆听,去学习。

  我就这次的学习体会如下:

  一、上课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上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课件整体设计思路好。

  三、老师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四、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上课教师在教学中有的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六、授课者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间的情感产生交融,促成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学得自主、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扎实。新授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身边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把新知变成能力。王老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你说我说争做动脑筋能手使生生间、师生间的情感产生交融,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七、授课者教态尤其自然,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八、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完善思维。

  这次的学习使我看到各教师各自的教学艺术风采,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打动了我的心。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示范课活动方案5篇

示范课活动方案1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课堂教学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为宗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开展示范课活动。

  二、示范课的目的及意义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为素质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示范课的目的及意义是:

  1、示范引领作用。展示优秀教师的教学水*和教学风格,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传达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

  2、打造名师和精品课堂。示范课是经过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的成果,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无法比拟的。

  三、示范课教师的安排

  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是学校教学业务骨干,对教材教法有独到的见解,在本学科知识领域起到示范作用,确定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本学期示范课开课教师。教研组长所在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自行商议上示范课的教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是每个年级每个备课组上一节示范课,其他学科每个科目上一节示范课。

  四、示范课时间、地点的安排

  示范课观摩活动的时间:每周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地点:五楼会议室,若有特殊需要可做适当修改。开课顺序由教师抽签决定,如遇到特殊情况(如考试、放假等)另行安排。

  五、示范课准备的安排

  1、示范课活动前一周到教科室确定课题内容。

  2、示范课活动前两日(每周一)到教科室确定开课班级,并上交教学设计。

  3、所有示范课需经备课组集体研讨,教研组内反复打磨,方可举行。

  六、听课人员安排

  1、分管教学的行政人员和全体教研组长对所有示范课全程听课并评议。了解教学情况并参与教学研讨。

  2、年级组分管行政和年级组长听本年级的示范课并评议。掌握本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其他教师必须听本教研组的示范课(有课务的教师主动去教务处调课),也鼓励听其他学科的示范课。

示范课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孤独牧羊人》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初步感受乐句,并按乐句变化进行舞蹈。

  2、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图形谱,让孩子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3、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4、让幼儿懂得做事情要坚持到底,还要做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画纸,城门、各种礼物、魔术棒。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游戏《钓鱼》嘿咻咻

  二、情景讲述《去魔法城》引起幼儿兴趣及学习欲望。

  师:小朋友你们说说这个魔法棒是谁送给我的呀?(小魔仙)。

  三、幼儿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能理解图谱。

  师:咦?这张藏宝图上怎么什么都没有啊?

  师:别着急藏宝图的路线图和开门的魔语都藏在音乐里的,我们听着音乐来画藏宝图的路线图,你们伸出你的小手指来和我一起画行吗?

  (教师在幼儿欣赏音乐的同时画出图谱,可以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手指画)

  师:你们知道开门时候的魔语是什么了吗?

  师:你们看看路上有几道大门?每次到了大门的时候就要说出魔语“嘿 嘿︱嘿咻 咻”直到大门打开我们找到小魔仙给我们的宝贝。

  四、分段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1、观察音乐的结构。

  师:先是爬四座山,跳过四个台阶,开大门。

  2、创编各种去的动作。

  师:我们要去很远很远的魔法城怎么去呢?(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谁来做做骑马、开车 开飞机的动作?

  3、听着音乐孩子练习连贯动作。在身体上练习,结合图谱

  五、听音乐完整地走图形谱、做律动和舞蹈。

  1、听音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图形谱。

  2、师:“孩子们现在我们有藏宝图,也知道怎么去魔法城了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了。”课室和听课老师处有些山洞门的图片,孩子自己找门舞蹈,使舞蹈具有流动感,增加孩子和客人的交流。

  六、渗透德育教育。

  最后一座魔法城。

  师:最后一扇大门的时候大家念魔语“嘿 嘿︱嘿咻 咻”哇!我们终于找到宝贝了,看看有些什么?这是书和文具,小魔仙说你们要多看书,爱学习才会越来越聪明;这是一些水果和蔬菜,小魔仙说你们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不挑食身体才会棒棒的;哇!这是什么呀?棒棒糖,小魔仙说你们的小嘴要像吃了棒棒糖一样的甜,懂礼貌。走我们回去分宝贝了,来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七、结束活动。

示范课活动方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将面临入学的变化――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化解幼儿的顾虑,并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变化。

  2、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老师这几天心里很难过,你们知道为什么?

  2、那么老师想知道当你们马上要离开生活学习了三年的幼儿园时,你们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2、幼儿交流

  3、教师总结:每一个人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有开心,有紧张,有担心,有的既高兴又有些害怕……..那今天我们这位小朋友他的心情和你们一样吗?

  二、感受歌曲,引导思考

  1、幼儿观看课件。

  2、提问:歌曲里的小男孩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他担心什么?

  3、你们有这种担心吗?除了这个之外,你还有什么担心的?

  4、幼儿相互交流

  5、师:原来我们小朋友对上小学还有那么多的担心,我倒有个好主意,有一句话说:人多力量大。老师就来和你们一块儿商量讨论一下,看看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些担心消失。

  三、观看课件,交流讨论

  1、老师统计了一下,发现我们小朋友对这些事特别担心。

  2、演示课件

  3、幼儿讨论交流。

  4、通过刚才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么你们现在的心情和刚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5、那么我们进入小学以后还会遇到困难,或者发生让你担心的事,你会怎么办?

  6、教师总结。

  四、活动延伸

  1、现在对上学不担心了吧,那么让我们一块儿高高兴兴被起小书包唱着歌去上学。

  2、幼儿演唱歌曲。

示范课活动方案4

  一、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

  我爱我家游戏目标: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4、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二、游戏准备:

  游戏区域:胖胖娃娃家、瘦瘦娃娃家、牛角娃娃家、大力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三、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四、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评选文明家庭。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游戏目标】

  1.能在老师的提醒下选择游戏内容进行区角游戏活动。

  2.喜欢摆弄和操作各类提供的材料,初步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3.愿意和同伴简单交往,能较长时间地专注一项游戏内容,形成区角游戏的常规。

  【游戏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参与各区域游戏的经验,初步了解各区域游戏的玩法。

  2.游戏场所:本班游戏区域(米奇之家、米奇巧手坊、黛西拼拼屋、布鲁托想想吧)

  3.游戏材料:

  米奇之家:自制各种家具、厨房用品、家庭成员图片、娃娃、衣服等材料。

  米奇巧手坊:各色彩纸、胶水、油画棒、爸爸、宝宝头像。

  黛西拼拼屋:大积木若干。

  布鲁托想想吧:喂动物材料、珠子、小妹妹头像、妈妈头像、小夹子等。

  【游戏过程】

  一、组织幼儿,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二、教师讲解各活动区域的活动内容。

  (一)《米奇之家》:

  1.娃娃肚子饿了 玩法:幼儿在厨房快乐地摆弄小勺子、小铲子给娃娃做饭,并在做完饭后收拾好厨房用具。学习用勺子、筷子喂宝宝吃饭;学习用奶瓶给娃娃冲奶、喂奶。

  2.扣纽扣、叠衣服 玩法:通过操作桌面的小衣服材料,学习自己扣纽扣、叠衣服的生活技能。

  3.帮娃娃洗澡 玩法:帮娃娃脱衣服。做好娃娃洗澡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帮娃娃洗澡。

  (二)《米奇巧手坊》:

  1.帮爸爸装饰外套 玩法:用撕贴的方式随意装饰外套。

  2.撕面条 玩法:要求幼儿把面条撕得又细又长。练习撕纸,学习沿着直线剪面条,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3.宝宝的头发 玩法:老师提出要求,宝宝的头发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引导幼儿较有控制的画直线,大胆的用线条画出宝宝的头发。

  4.穿新衣 玩法:天冷了,娃娃家的宝宝没有新衣服穿了,请你为宝宝做一件新衣服,用漂亮的颜色给宝宝的衣服涂色。

  (三)《布鲁托想想吧》

  1.帮妈妈穿项链 玩法:愿意用各种形状和颜色的串珠串联成妈妈的项链。

  2.喂小动物 玩法:教师为幼儿准备若干食物(各种豆豆),让幼儿投入小动物的嘴巴里。

  3.帮妈妈和妹妹夹辫子 玩法:妈妈和小妹妹的辫子散了,请幼儿利用小夹子为她们夹辫子。

  (四)《黛西拼拼屋》 玩法:"米奇之家"有点挤,想再造一座高楼,请你为"米奇之家"搭一座美丽的高楼。

  三、活动组织。

  1.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选择活动的区域。

  2.幼儿自主活动,教师即时地观察和指导。

  3.小组交流幼儿的游戏情况,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游戏方法。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示范课教案:我爱我家游戏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技能有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以及帮助家人收拾房间的愿望。

  2.能按照标记以及自己的游戏经验对物品进行归类摆放,学习自主收拾整理初步养成收拾物品的习惯。

  3.学习自己拉拉链、按揿纽、扣纽扣、扎带子以及叠衣服和裤子的生活技能。

  4.学习选择用合适的"夹子来晾衣服、裤子、手套、袜子等,了解生活中多种夹子的用途,并懂得成双成对的概念。

  游戏反思:

  1.第一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创设娃娃家真实温馨的情境引导幼儿喜欢来生活坊参与游戏。并通过提供桌面的小衣服材料、图示、教念儿歌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拉拉链、按揿纽、扣纽扣、扎带子以及叠衣服裤子的生活技能。

  2.在第二阶段中教师通过创设淋浴房的情境引导幼儿把在第一阶段中学习的生活技能进行巩固和运用。并新增尿不湿等材料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丰富游戏情节。

  3.在第三阶段教师创设小院子的阳台情境投放多种晾衣夹引导幼儿学习晾衣服:投放网格收纳盒等材料引导幼儿学习分类、收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天是打扫日”的活动主题。将所有物品杂乱摆放。引导幼儿按照标记以及自己的游戏经验将物品归类摆放。

  4.在以上阶段中。教师应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差异进行有意的调整。如孩子还不能达到第三阶段的能力要求教师可降低要求鼓励她进行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的游戏内容。

示范课活动方案5

  目标:

  1、通过谈话、讨论、品尝,初步知道哪些菜属于冷菜,并了解其营养价值和口味。

  2、大胆创作,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准备:

  1、各种冷菜若干盘

  2、绘画工具

  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都吃过哪些菜啊?那你们知道这些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吗?(烧出来的、炒出来的)

  小结:“对了,这些菜都是烧出来、炒出来的,它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叫做‘烧菜’、‘炒菜’。

  二、品尝冷菜

  1、出示冷菜,讨论做法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菜,小朋友们看看都有哪些菜?”

  “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请小朋友选一种菜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做法。”

  小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它们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冷菜。

  2、共同探讨冷菜的营养、口味

  (1)、和幼儿共同探讨冷菜的营养价值

  “这些冷菜的营养可丰富了,那你们知道这些冷菜都有哪些营养呢?”

  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了这么多冷菜的营养价值,其实大部分冷菜都是不用烧,也不用炒,洗干净后切成小块拌上调料就直接可以吃了,冷菜中的维生素就不容易流失,这样我们吃下去身体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身体就会更健康。”

  (2)、品尝冷菜,了解口味

  ① 讨论冷菜口味

  你们知道这些冷菜吃到嘴里是什么味吗?(个别幼儿回答)请小朋友们和你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

  ②品尝冷菜,交代要求

  “到底是不是这些味道呢?一会请小朋友们尝一尝,尝的时候要注意每尝完一种菜要记住它是什么味道的,一会再来告诉大家。”

  ③交流品尝结果

  “现在请小朋友把你尝到的冷菜的味道告诉大家”

  三、设计冷菜,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1、经验迁移

  (1)互动交流

  “除了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些冷菜,你们还知道哪些菜属于冷菜呢?”请小朋友们和你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

  (2)个别幼儿回答

  “谁把你知道的冷菜名字告诉大家?

  2、设计冷菜

  “除了我们*时看到的这些冷菜,小朋友能不能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哪些菜还可以做成冷菜?请你们把自己设计的冷菜画下来,好吗?”

  3、评价

  “画好的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设计的是什么冷菜?(个别幼儿介绍)有的小朋友还想说呢!那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并且请他们帮你们把自己设计的菜做一做,尝一尝,好吗?”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简报3篇

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简报1

  更好地发挥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台增进教师之间交流与学习,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升专业技能,12月24日,峨眉三小唐涛和邹成容两位老师受邀参加了“乐山市高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提升培训活动”,唐涛老师作了《量角有妙招》的思维拓展课例展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邹成容作专题交流。

  两位老师在培训活动中完美呈现了精彩的课堂,为与会教师提供了一个观摩提高、交流研讨的*台;特别是给青年教师在教学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例,真真实实展示了峨眉三小“生·创课堂”的教学范式。

  唐老师以“猜角游戏”引入学习,带领学生回顾旧识、探究新知、抽丝剥茧,探寻知识本质。她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于生,给学生留足了探究时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多次讨论交流、展示合作成果,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动手测量,理解了角的度量的本质,学会了角的度量的策略,这节课先进的教学理念、过人的教学机智和学生精彩的思维碰撞得到了观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课例后,峨眉三小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邹成容老师代表三小团队做了精彩的教学阐释。她从备课思考到学情分析,从教学目标到基本理念,从教学方法的使用到关键能力的创生,深入浅出,高屋建瓴,让参与教师收获良多,激起了老师们的深入思考,这种创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老师们共同的追求。

  这次活动是我校优秀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的完美展示,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课堂教学没有停止,交流、研讨和反思也没有停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苦练内功,在锤炼中规范,在学习中沉淀,在研究中提升,在竞争中成长,为峨眉三小教学工作谱写新的篇章。

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简报2

  为了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我校新教师专业化成长。根据我校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安排,11月26日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本次活动由陈永林副校长、隋淑娟、王锐、王宝刚几位骨干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陈永林副校长执教三年级科学《制作热气球》,向我们展示了他那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落落大方的教态、运用自如的科学实验步骤、还有那活跃的课堂气氛,向听课教师呈献了一节精彩的教学示范课。

  隋淑娟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道德与法制《我的家庭贡献》,让我们了解到道德与法制学科新的教改之后的教学理念。

  示范课结束后的`四位授课老师和听课教师进行了集体评课,在互动研讨环节教师们进行了激烈的点评、智慧的火花发生了碰撞。研讨后老师们把自己课堂中疑惑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当面解决,全体听课教师围绕课堂中的疑惑问题展开了讨论。借鉴优点的同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为授课老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的开展,既为骨干教师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台,又为教师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特别是给新教师在教学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例,从而真正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简报3

  为了更好地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根据学校工作的安排,12月12日至13日,我校开展了名优教师示范课活动。13日上午第一节课,我校美术组全体教师和李校长等领导一起在校录播室观摩了王环成老师的美术教学活动。

  此次活动的授课教师王环成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执教五年级美术《防震减灾》这一课题内容,王老师语言简练、清晰,从5.12汶川大地震引入课题,准备大量视频创设情境,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善于表达,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自信,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观课结束后,在张帅主任的主持下,进行了评课活动。首先,王老师就这节课进行了说课,然后是听课教师评课,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位老师都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李校长进行了活动总结,对美术教师就这节课的评课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强调一定要带着科研型的眼光去听、评课,并要求老师们利用好棠湖小学成功体验课堂(美术)评价指标进行听、评课,使我们的教研更真实更有深度!

  通过此次示范课活动,全体美术老师对美术课的教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教材教法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解决了教师的许多困惑和实际操作的教学问题,并给予了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们受益匪浅。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小学语文示范课教研活动简报

小学语文示范课教研活动简报1

  20XX年5月8日至11日,我局举行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观摩课活动,聆听了十三位老师的课,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听完后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语文课堂的情趣化、生活化、艺术化。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他们的语言亲切和蔼,铿锵有力,字正腔圆。

  二、积极倡导“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两老师所执教的《丰碑》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丑小鸭》一课,是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杰作。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在经历种种歧视、挫折、磨难之后,终于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作者用同情的笔触,将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丑小鸭的故事,使我们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都会从中体悟到蕴含的人格品质、人生哲理。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注重在读中体验和感悟,注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感。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让他们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初步体验到到人生的真谛。因此,本节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如:教学丑小鸭在老婆婆家被母鸡和猫嘲笑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去体会“嘲笑”应用什么样的口气读;这种“嘲笑”的语气被领会之后,再让学生继续体会丑小鸭当时的心情便水到渠成;然后又加上学生对朗读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人,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揣摩身处逆境当中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中抓住“羡慕”一词,先让学生体会“羡慕”一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用上“羡慕”一词练习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揣摩身处逆境当中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容易得多,此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做到了学与用的结合。

  在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时,孩子们也由同情变为高兴、欣赏。在这儿,老师又引导孩子们反复地品读课文,且每一次的导入语都不相同,她是这样说的:

  第一次:丑小鸭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它乐坏了,它张开——(生读)

  第二次:看哪,它那宽大的翅膀,在蓝天下使劲地扇动着。它飞得那么高,那么自信。再读——

  第三次:让我们的心也伴随着丑小鸭一起展翅飞翔吧!这样安排,避免了学生因反复朗读同一内容而感到枯燥的情绪发生,还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带入了一个快乐的世界里。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统一。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从而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丑小鸭的感受,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老师还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本课中,她不断地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如提出问题“丑小鸭在树林里还会收到谁的欺负?”“大家在欺负他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抓住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可以说,整堂课,师生们都随着老师那娓娓动听的语言、入情入境的讲述,进入了一个先悲后喜的故事里。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林老师用投影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象“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林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十三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低段老师紧紧抓住关键字、词和语,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高段老师整体把握,紧紧抓住题眼,步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四、评价语言的收获

  老师们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最数田静老师和束宏冬老师评价语言丰富,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习;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有人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成了点燃火把的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给阅读教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十三位教师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她们的课不但具有“灵”性,而且很扎实。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吧。

  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短短的半天时间,我感悟到了他们课堂的朴实,扎实,求实;感受到了他们对语文的热情,激情;感受到了他们对教法的慎重选择,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准确落实,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更感受到了十三位老师给我今后的阅读教学指明的方向。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但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况且,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诱导探讨法为主

  阅读分析法为辅

  三、说教程

  (一)导入

  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资格答辩上,一位教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要向东南飞?”只见陆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从容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立即博得满堂喝彩。《西北有高楼》是我国早期五言组诗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陆侃如引用这首诗为自己解难,说明古诗十九首影响深远。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二)学生朗诵,教师正音并范读。

  采之欲遗谁?遗,读如(wèi)赠送。

  (三)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诗歌内容,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

  (四)鉴赏

  1、合作探讨

  ①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②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④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

  ⑤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⑥本诗的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教者小结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故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洁、清幽

  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指导背诵

  明确:按照诗意的`“起承转合”来记忆背诵。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推荐访问:芙蓉 示范 课教学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3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1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