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民宗规划】同江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范文精选】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3-08-01 10:20:06 来源:网友投稿

同江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一、基本概况(一)人口分布和聚居情况同江市现有赫哲族1565人,大部分聚居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两个赫哲族乡各辖1个赫哲族村,其余散居在市区和其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宗规划】同江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民宗规划】同江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范文精选】



同江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


一、基本概况

(一)人口分布和聚居情况

同江市现有赫哲族1565人,大部分聚居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两个赫哲族乡各辖1个赫哲族村,其余散居在市区和其他乡镇

1、街津口赫哲族村位于同江市区45公里处的黑龙江南岸,街津口赫哲族乡所在地。全村共147户,414人,其中赫哲族411人。现耕地面积1.6万亩,草原1000亩,林地1500亩,水面7万亩。拥有大型农机具8台(套),小型农机具61台(套),捕鱼船98艘。

2、八岔赫哲族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由赫哲老区和赫哲新区两部分组成。全村有152432口人。现有耕地2.26万亩、草原1500亩、林地1700亩,水面16万亩,现有大型农机具51台(套),小型农机具23台(套),捕鱼船只156 条。

(二)自然地理状况

1、街津口赫哲族村地处完达山余脉低山区。由街津山和额图山两部分面积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2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553.3米。水系为黑龙江支流水系,黑龙江历年的开江期415日至425日,封江期1025日至11月初。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20毫米;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土层厚度2030厘米;植被属完达山植物区系。林相是以椴、色、水、胡、黄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乔木树种有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椴树、柳树、榆树、色树等,亚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有丛桦、刺五加、毛榛子、平榛子、五味子、猕猴桃等,草本植物主要以苔草、地榆、等为主。其中,中草药有五味子、串地龙、龙胆草、刺五加等;菌类有榆黄蘑、元蘑、榛蘑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兔、狼、熊、獾、林蛙、野猪、狍子、狐狸、山鸡、飞龙、野鸭等。

2、八岔赫哲族村由赫哲老区和赫哲新区两部分组成。黑龙江流经该乡全境,同抚路穿乡而过,交通便利。村域内泡泽、河流众多,有著名的“四泡一河”。地势西高东低属平原地带,年降雨量在550㎜左右,无霜期为120天左右,年积温21002310℃,日照为2200小时,封冻日期为1120日左右,解冻日期为415日左右,土壤冻深2.7米左右。

三)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以鱼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古有“鱼皮部”或“使犬部”之称。以渔猎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赫哲族历史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与赫哲族的形成发展同步展开,相互影响。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赫哲族有本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文化艺术主要有“伊玛堪”、“说胡力”、“嫁令阔”等。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随着农业在赫哲族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和商品交换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渔猎经济独步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渔猎、农业及商品交换经济兼容并存的格局,改变了赫哲族单一的渔猎经济结构。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十一五”期间项目建设情况。 2006-2009年累计完成项目建设8个,总投资66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1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58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90万元。完成经济发展项目2个,村镇项目4个,文化项目2个。2010年街津口赫哲族村人均纯收入8400元,八岔赫哲族人均纯收入860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0.5%41.2%

2、“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1)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是改善了村内道路。白色路面3200米,铺设砼排水槽6500米,为赫哲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二是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实施了两村人畜饮水工程,重打水源井2眼,更换了供水设备和供水管网,使赫哲族群众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加强了文化设施建设,新建两个乡文化站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为赫哲族群众开展文化、科普活动创造了条件。

2)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一是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巩固发展种植业。先后购置大型农机具16台(套),建村准化农机库600平方米,并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实现了耕地连片种植,机械化标准化作业,生产的商品粮每年以6,000吨规模推向市场。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为发展传统产业,发展渔业经济,对街津口渔业养殖基地修恩湖进行改造,建成达氏鳇鱼原种场。在养鱼基地幅射下,现养鱼面积达3000亩。同时,为耕地较少的赫哲族群众购蓝狐330只,梅花鹿57只、猪130头,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三是发挥民族文化、民俗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业。在街津口民俗度假区新建了赫哲族印像文化餐饮中心,并引导赫哲族群众积极开办了“渔家乐”民俗旅游服务接待点,现在有30户群众从事饭店、游船、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服务项目。

3)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改善了办学条件。新建了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1095平方米教学楼,并全部更新了两个中心校的微机。二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改建了两个赫哲族乡卫生院1137平方米,并增添了20万元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条件。三是传承民族文化。成立了赫哲族研究会,赫哲族网站。2007年同江市赫哲族研究会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鱼皮制作技艺”、“伊玛堪”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

3、经验与教训

1)国家的民族政策给予赫哲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族特别是赫哲族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巨大,为赫哲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前提保障,使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2)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是快速发展的保证。正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各级部门的支持参与和他们的“特事特办”,以赫哲族的发展为己任,上项目不忘赫哲族、抓扶贫不忘赫哲族、有政策不忘赫哲族、搞建设不忘赫哲族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和支持赫哲族发展的氛围,才使赫哲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3)赫哲族群众的民族美德和品德促进了民族事业的发展进程。赫哲族群众的勤劳、勇敢、朴实性格成为了发展的软环境,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发展的动力,是取得丰硕成果的群众性基础,因此才在民族政策、项目的支撑下形成了全社会的合力,推进了赫哲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配套。两个赫哲族村仍有部分道路没有改造,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另外,街津口赫哲族村的哈渔岛、八岔赫哲族村的八岔岛是这两个村的转产基地,大部耕地都在两岛上。由于没有防洪堤坝和排涝设施,每年都有部分耕地被淹。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这两岛耕地全部绝产,颗粒不收,造成两村收入不稳定。

2)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两个赫哲族村转产后,虽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产业结构单一的现象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差。

3)传承赫哲族文化的工作任务艰巨。目前我市能够用赫哲族语言对话的只有9人,没有1人能够完整演唱一部“伊玛堪”。同时,其他方面也处于濒危状况,加大保护民族文化工作力度,迫在眉睫。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规划编制的依据

1、省发改委《关于开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2、中共同江市委、同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

3、《同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抓住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有利时机,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全面进步,实现赫哲族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综合开发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项目建设必须走综合治理、开发致富的路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要统筹兼顾,搞好生态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使赫哲族村的基础条件、经济结构、社会发育程度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从实际出发,集中资金,优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难点问题,在产业开发上走多业并举、一业突破的路子。

2、坚持整体推进与扶持低收入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发展思路,主要着眼于贫困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针对贫困户的特殊情况,因户制宜,因人施策,用“起小灶”等办法扶持其尽快解决温饱问题。

3、坚持群众参与与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少数民族群众既是扶持的对像,又始终是开发的主体和内因。因此,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项目的选择到项目的实施管理各个环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发动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并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各部门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在项目建设、市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布局等方面为赫哲族乡村搞好指导和服务。

4、坚持国家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要深刻领会国家扶持政策的精神实质,努力把党和国家的扶持投入作为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带动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以自力更生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四)发展目标

赫哲族村规划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各民族团结,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族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经济快速发展。两个赫哲族村到2015年实现总收入4800万元,年平均递增14%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到2015年赫哲族乡村少数民族群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高考升学率提高到80%以上,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0年。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赫哲族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1,900元以上,年平均递增7%以上。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村屯实现道路硬化、绿化、亮化, 饮用安全自来水。

(五)主要任务

规划期间,要继续紧紧抓住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国家民委民族工作联系点等机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赫哲族干部群众主体作用,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抢抓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投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实现赫哲族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充分利用国家的投资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分年度完成街津口哈渔岛围堤、八岔岛围堤工程,保护农田和防止国土流失,为开发旅游景区创造条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立施用有机肥的激励机制,逐步发展生物肥的使用面积,增加中低产有机肥含量。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改造种低产田5000亩,确保农业生产连年丰产丰收。

2)完善村屯配套设施。一是改善赫哲族乡村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条件。赫哲族乡所在地规划期间争取资金完成八岔乡所在地土草房改造项目,彻底改善居住条件。二是改善村屯环境。两个赫哲族村全部实现硬化路面和路旁绿化,并完成两个赫哲族乡所在地、垃圾处理和清洁能源建设。建设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结、生活舒适的田园新农村。三是完善安全饮水设施。着力解决民族乡村人畜饮水条件、供电、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商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3)完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成两个赫哲族乡中心校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二是完成两个赫哲族乡卫生院扩建工程和购置医疗设备工作。三是完成赫哲族博物馆生态馆和同江市赫哲族文化艺术、体育培训中心建设和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四是完成农村服务站所建设,为赫哲族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繁荣民族经济

民族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四个优势,实现四个突破。

1)发挥资源优势,在种植业的效益上实现突破。到2015年,赫哲族村种植业播种面积稳定在4万亩,产量达到6300吨以上。一是利用耕地开发比较晚,相对大面积连片的条件,发展绿色大豆。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提高到3万亩,产量达到5000吨,建设街津口哈渔岛、八岔岛绿色万亩大豆基地。二是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扩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种植比例,逐步建立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2015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000亩,饲料作物面积3,000亩,粮经饲优化到8012.57.5。三是推进农机体制创新,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以国家实施补贴更新政策为契机,继续增加大型农相具,加大农机具更新和耕作新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农机化效率。四是搞好八岔岛上耕地二次承包。八岔岛上耕地承包期即将陆续到期,要在广泛争取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重新分配,缩小群众之间的收入差距。到2015年种植业实现收入1,650万元。

2)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在养殖业的规模上实现突破。渔业生产是赫哲族的传统产业,随着自然鱼类日益减少,要转变观念,转捕为养,依托民族乡村丰富的水面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设街津口赫哲族村和八岔赫哲族村网箱养鱼基地,推进鱼类养殖向名优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品质和产量,大力发展名优鱼养殖、为赫哲族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2015年养鱼面积达到0.5万亩,养鱼网箱500个,水产品产量300吨,实现收入300万元。同时,积极扶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和特色养殖业。在两个赫哲族村建设标准化特色养殖基地,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利用草原和饲料充足的有利条件,扩大数量,逐步实施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加强疫病防控工作。2015年实现牧业收入200万元。

3)发挥民族优势,在提高旅游业的质量上实现突破。以街津口国家级森林园、八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打造精品的原则,建成生态观光、民俗风情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旅游景区。一是要加快旅游等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步伐,丰富景区文化内涵。街津口景区重点狩猎场景再现、莲花河水上游乐等景点,展示赫哲族历史脉络,展现民族文化。八岔自然保护区要编制好总体规划,合理、有序地开发八岔岛生态旅游资源。根据赫哲族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特色,重点开发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旅游。二是健全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引入竟争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兴办旅游企业,不断改进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三是强化旅游市场营销、积极开发传统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纪念品、繁荣旅游购物市场。通过建设街津口赫哲族工艺传承基地,开发赫哲族鱼皮工艺品,带动桦皮、鱼骨工艺品、山产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把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支住产业。2015年旅游业实现收入300万元。

4)发挥地缘优势,在发展个体和民营企业上实现突破。发展个体和民营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今后,要坚持重点突出、规模推进、数量与质量共同提高的方式,放手、放开,在政策、资金上重点扶持,鼓励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大力发展个体和民营企业。要围绕本地大豆、蔬菜、木耳、肉牛、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企业。要充分利用口岸优势和俄罗斯那乃区交往密切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创汇。2015年个体民营企业实现收入200万元。

3、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民族素质

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1)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增加对两个赫哲族乡中心校的投入力度,增设语言和远程教学设备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和手段。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创新,推进素质教育。

2)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争取资金继续增添相应的医疗设备,提高乡级卫生院防病治病水平。同时,搞好村级卫生院建设,达到初级医疗保健水平。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强化管理,创造一个良好医疗保健环境,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

3)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依托市赫哲族研究会、博物馆、文工团、乡文化站利用5年时间,对赫哲族的语言、传统音乐、舞蹈、民间文学、体育、民俗、饮食、服饰、居室等方面进行逐步的挖掘和整理,创作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文艺节目和体育项目,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素质的文化、体育骨干人才、弘扬民族文化。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化法制教育、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少数民族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把少数民族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上来。

4、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创建生态示范乡村、绿色种养殖产业和绿色家庭活动,宣传生态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健全乡村护林网络和防火长效机制,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和林政管理,依法治林,严厉打击盗砍滥伐林木行为,构建强有力的“三防体系”。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产业布局,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按规划要求完成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任务。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加快组织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突出抓好现有森林资源和新增有林地的常年管护,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加大水土保持建设力度。加强水功能区保护和管理,稳定和提高饮用水质量。加强水质监测,严格控制废水排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加强农村污染治理。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队伍

1)深化科技改革。构建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保障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逐步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人才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普及率和实用技术培训覆盖率分别达到80%85%。抓好社会科技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服务体系。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2)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围绕培育壮大特色“绿色”农业,引进、创新、转化新技术、新品牌、新成果。以打造纯“绿色”品牌为重点,着力加强主要农作物品种引育、经济作物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配套技术,建立无公害商果蔬采摘园基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3)大力培养人才。加强民族人才资源开发和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完善并落实激活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每年组织一次到外地学习考察,在本地组织大型集中培训三次,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经验,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

6、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巩固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推动社会公平,建设民主法制,增进民族团结,确保民族地区社会持续稳定,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扩大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相待。

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有效开展,健全完善了市、乡、村两级工作网络体系,增强党组织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支持、乡村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加大民族教育培训力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工作“从娃娃抓起”的思想,在中小学开设了民族知识课题,利用春冬农闲季节,举办各种政策法规、致富科学技术培训班,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组织赫哲族群众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严格按照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原则,坚持经常性排查调处,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的扩大和上移,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础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3)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把培养选拔民族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建设的总体规划。

7、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2个,总投资200万元。

1、街津口赫哲族乡街津口赫哲族村农田防水堤工程。建长2400米,底宽21米,高3米,顶宽3米(有4处河沟,坝基深土方量大)农田防水堤,总土方量10万立方米。概算投资100万元。

2、八岔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村农田防水堤工程。建长2800米,底宽21米,高3米,顶宽3米农田防水堤,总土方量10万立方米,概算投资100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快赫哲族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破除封闭保守思想,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破除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意识;破除广种薄收思想,树立科学、质量意识;破除自然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把思想观念统一集中到实现赫哲族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二)实施政策倾斜,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对民族乡村资源利用、项目开发、信贷、文教、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要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尤其是对民族乡村所辖山林、水面、草原、耕地等资源给予特殊的政策照顾,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民族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拓宽融资渠道,保证重点项目建设

要全面实现规划目标,项目建设资金是关键。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引导,积极鼓励他们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多种经营等生产领域加大投入,拓展生产领域,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二要充分利用同江市制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促进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民族乡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三要利用国家、省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资金,努力改善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开发新的生产项目,完善服务功能,为全面建设新农村增强后劲。

(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乡村级干部和专业人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发展关键是人才。一是对劳动力实行就地培训。充分发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方法,进行实用科技培训,在群众中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及多种经营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科学经营和管理提高收入。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广招人才。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到民族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村的主战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带领村兴办民办企业和二、三产业或从事技术服务。三是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大对民族乡村干部和示范户、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训。通过培训和到发达地区考察,使他们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掌握信息。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委会自治作用和示范户的带头作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奔小康。

(五)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创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体制和机制,是保证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全面加强领导。成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市、乡、村三级工作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服务到位。二是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共同扶持民族乡村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民族村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为全面实现规化目标共同奋斗。四是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规定,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落实到位,使赫哲族群众真正受益,推进赫哲族乡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荐访问:同江市 较少 扶持 【民宗规划】同江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