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赠别严士元诗5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09-19 13:50:07 来源:网友投稿

赠别严士元诗5篇赠别严士元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别严士元诗5篇,供大家参考。

赠别严士元诗5篇

篇一:赠别严士元诗

农历的正月 十五日 , 春节刚过, 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 之一的元宵节, 正月 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 所以称正月 十五为元宵节。正月 十五日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圆之夜, 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 人们对此加以庆祝, 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

 上元, 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 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 《岁时杂记》记载说, 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 七月 十五为中元节, 十月 十五为下元节, 合称“三元” 。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 地官、 水官, 说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 水官解厄, 并以三元配三官, 说上元天官正月 十五日 生,中元地官七月 十五日 生, 下元水官十月 十五日 生。

 这样,正月 十五日 就被称为上元节。

 按照中国民间传统, 在这天上皓月 高悬的夜晚, 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 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 、燃灯放焰、 喜猜灯谜、 共吃元宵, 合家团聚、 同庆佳节, 其乐融融。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 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 踩高跷、 划旱船扭秧歌、 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除了一般的庆祝活动外统民俗表演。

 除了一般的庆祝活动外, 元宵节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但这些信仰性的活动随着日 渐城市化的进程而不断消亡。

 比如“逐老鼠” 、“走百病” 、 “迎紫姑” 这三项信仰性的活动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元宵节还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提倡佛教, 听说佛教有正月 十五日 僧人观佛舍利, 点灯敬佛的做法, 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 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 下令将正月 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 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 十五。

 (太一:

 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 时,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汉代才一天, 到唐代已延长为三天, 宋代则长达五天, 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 一直到正月 十七的夜里才落灯, 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 白昼为市, 热闹非凡, 夜间燃灯, 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 多彩的灯火, 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 又增加了舞龙、 舞狮、跑旱船、 踩高跷、 扭秧歌等“百戏” 内容, 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夜, 是个情感尤其丰盈的节日 , 有“定情” 、 有“别情” , 有“一见钟情” 。

 在古代, 未婚少女平时是不允许随便出门的, 只有元宵节才被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 不少青年男女都借此机会物色心上人, 或者与心上人约会。

 于是, 古代时元宵节就承载了“传情”的任务少女们皆在这个节日 里相约出门的任务, 少女们皆在这个节日 里相约出门, 明为观灯, 实为看人, 眼观四方、 耳听八路地寻找着自己的心上人。

 从这点来说, 元宵节比七夕——这个让两地分居的夫妻相聚的日 子更适合做中国的“情人节” 。明

 《生查子 元夕》 (宋)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 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 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回头蓦见, 那人正在, 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此第此第二境没有登高望远, 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 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 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赠别诗鉴赏概谈

 送别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注】

 杜少府:

 王勃的友人, 生平不详。

 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 一作“蜀川” 。

 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

 今陕西省关中地区三秦:

 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古为秦国, 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 塞、 瞿三国, 称三秦。五津:

 岷江的五大渡口, 分别是白华津、 万里津、 江首津、 涉头津、 江南津。比邻:

 近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 :

 “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

 ” 这里化用其意。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

 赠别诗情感特点小集情感1:

 茫然、 怅然若失。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 , 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情感2:

 宽慰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千里黄云白日曛,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感3:

 劝慰中带难分难舍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北风吹雁雪纷纷。

 赠别诗情感特点小集情感4:

 表诗人志节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坦陈心志的告白)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情感5:

 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 孤寂、 落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后情境的想象、 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友人的思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感6:

 朋友间的友谊。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赠别诗情感特点小集之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 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 对友人的思念, 表达自己的志节, 依依不舍, 分别后自己的孤寂、 惆怅、落寞。于是, 所谓“昔人论文字, 以意为主。

 ”正确理解首赠别诗词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 首先得从主题入手。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别严士元》 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日 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此诗是刘长卿被贬时所作, 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同因被贬而作的《芙蓉楼送辛渐》联和王昌龄同因被贬而作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 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赠别诗常用表现手法——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 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 所以一定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做深入的分析, 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结论:

 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的抒情方式, 也借助于想象、 联想塑造形象, 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表现手法之情景交融《别严士元》 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日 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 的景物? 抒发了 什么样的感情?——首联总写江南水乡 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 变幻不定; 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 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

 以之寄托别情, 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表现手法之用典送友人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萧萧班马” 出自《诗经》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

 班马:

 离群之马。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李白注注:班马离群

 《柳枝词》 郑文宝(宋)亭亭画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从尾联‘载将离恨过江南’ 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 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 请作较详细的分析。诗人们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运用创造性思维,‘载’ 是一个创新, 他把愁恨搬上了船, 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 这船‘载不动许多愁’ , 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 用疑问句来表达, 有继承, 也有发展。

 表现手法之谐音《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渭城曲》 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中的“明日巴山道, 秋山又几重” ,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秋尽江南草木凋”《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诗中的‘折柳’ 和‘春风’ 各比喻什么? 有何好处? 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 有何深意?诗中的折柳喻行人, 春风喻送行人, 生动而贴切, 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 一是‘丝’ , 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 ; 二是‘柳’ , 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 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注意写景” 之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1)

 杨柳从《诗经》 中“昔我往也, 杨柳依依” 开始, “柳”便与离别结下了 不解之缘; 加上“柳” 与“留” 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 所以杨柳便成了 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2)

 长亭、 短亭、 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 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 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 所以长亭也就成了 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3)

 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 多用于水边送行, 如:江淹“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 。(4)

 寒蝉、 船(舟)

 、 阳关、 古道、 夕阳、 西风、 灞桥、 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五里一短亭送别亲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篇二:赠别严士元诗

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且内容丰富, 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 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 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 感人肺腑, 余味深长, 令人击节叹赏: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 中指出:

 “昔人论文字, 以意为主。

 ”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开篇的一组排比句, 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

 立意问题非常复杂, 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

 表现离别的愁思, 这是最为常见的,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 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硬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等。

 李白的诗境界阔大, 爽朗高远, 全诗一气流转, 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 新颖别致, 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而许浑、 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 情韵悠长,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

 蹉跎。)

 既表达了 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 更是对魏万的勉励。

 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 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 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 寄书应见雁南征。)

 则抒写了兄妹之情, 言浅而情深, 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 可谓情真意切, 催人泪下。

 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既是对谗毁的蔑视, 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 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 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 《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晴? 东道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

 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

 “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 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 从“诗言志”出发, 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 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 以区别其不同。

 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

 “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 说得也更露骨些, 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 更为优柔舒缓。

 ”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 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 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做深入的分析, 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的中间两联, 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

 出句写声,对句写色, 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

 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

 出句写色, 对句写声, 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

 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 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

 受到浓郁的情意, 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 用诗的语言来抒情, 不但含蓄, 而且有味、 有趣。

 又如李白《送友人》 中的“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采用比喻, “白云”、 “落日”, 形象鲜明生动, 并富有创造性, 出人意外, 入人意中。

 且抒情豁达大度, 情深而不觉悱恻, 意切而不露哀伤, 有恰到好处之妙。

 诗人以景喻情, 即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扣人心弦。

 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晴? )

 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 题曰:

 “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 的景物? 抒发了 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 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

  景。

 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

 其答案是:

 “首联总写江南水乡 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 乍阴乍晴, 变幻不定; 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 主要抓住雨和花; 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

 以之寄托别情, 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 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 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 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 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 保卫边疆。

 而魏绛和魏大同姓, 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 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

 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 《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 他抗击匈奴, 官至后将军。

 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 不直接点出

 是用典, 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 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

 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 诗人在使用时, 或用其言, 或用其事, 或直接点出其名, 或只说出其出生地, 个不相犯, 富有变化, 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

 又如李白《送友人》 中的“挥手自兹去, 萧萧斑马鸣”, 化用《诗经》 中“萧萧马鸣”, 点石成金, 把马犹如斯, 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 出来。

 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 题曰:

 “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 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 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 答题前要懂得:

 把愁、 怨、 恨“物化”──化虚为实, 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 这是一个关键, 再则, 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 既要异中求同, 也要同中求异。

 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

 “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 “载”是一个创新, 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 这船“载不动许多愁”, 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 用疑问句来表达, 有继承, 也有发展。

 ”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 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 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 也就是最有情趣、 最耐人寻味、 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 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 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如李白《送友人》 中的“挥手自兹去”, 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但遗憾的是, 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 。

 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 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 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

 其实, 淡到极点, 也就妙到极点, 你看, 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 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 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 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 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却只能“欲说还休”, 欲

 哭无泪, 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 要不然的话, 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 千年不衰? 还有, 课本里柳永《雨铃霖》 中的“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 则更为典型, 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 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 凄恻的内心, 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你看, 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互相注视, 泪眼汪汪, 他们一句话也没说, 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

 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可以用黄庭坚 《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 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 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 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 至今犹梦绕羊肠。)

 来出这样一道题:

 “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 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妙在哪里? ”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 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

 “‘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

 作者侃侃道来, 充满亲情, 不须雕琢, 自见意切。

 ”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 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 谐音的修辞手法, 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

 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 可谓“妙合无垠”, 且富有创新。

 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 或取其长, 或取其深, 言情深意长者, 白也为最, 余者皆不足称。

 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 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 独辟蹊径, 虽不及李白, 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 使诗句情景交融, 意韵悠长, 堪称一绝。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 以“秋”谐“愁”等, 如王维《渭城曲》 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中的“明日巴山道, 秋山又几重”,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 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了。

 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

 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题曰: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 有何好处? 诗中哪些地方用了 谐音的修辞手法? 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 找到喻体和本体, 即可迎刃而解, 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 春风喻送行人, 生动而贴切, 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 一是‘丝’, 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 二是‘柳’, 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 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 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

 杜甫有诗云: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 清朝的何绍基曾经在《与汪菊士论诗》 中说过:

 “诗无佳句, 则温馨之致不出。

 ”诗无佳句若枝头无花, 似空中无霞。

 许多诗人因佳句而名垂千古, 如宋祁因“红杏枝头春意闹”, 张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 秦观因“山抹微云”, 贺铸因“梅子黄时雨”, 李清照因“人比黄花瘦”而名满当世, 甚至因此而得“贺梅子”之类的令名。

 且领悟佳句更有益于领悟全篇,这自是不待言了。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考虑, 佳句绝对是命题的重点, 试卷中所选用的作品, 只要有佳句, 那就考你没商量, 这绝对是命题的原则, 会出题的人哪个不是遵循这一原则呢?

  以上六点仅是鉴赏赠别诗词的一些主要方法, 而要掌握好, 并能在实战中使用,还应深入领会, 做到融会贯通才行。

篇三:赠别严士元诗

19年第5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5.2019

 第 35 卷(183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ol.35 No.183

 作者简介:元

 伟(1989—),男,山西长治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学。

 胡丽娜(1988—),女,山西太原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文学思想史。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学子部小说研究”(15ZDA36)。

 -86-

  论刘长卿的送别诗 元

 伟1

  胡丽娜 2

 (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2.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

 刘长卿在人生不同阶段所作的送别诗,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情感基调和精神内涵。前期送别诗中,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是主题,抑郁不平是其感情基调;中期送别诗中,感叹遭际、关心民瘼与闲居访隐是常见题材,徜徉于出、处之间是其精神状态;后期送别诗则较多冷静的人生思考和对人情的珍视。对“情”的重视是刘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形式化的意象、意境和抒情方式是其突出特点,感情力度递减是其创作展向。利用悲剧意识、时空架构、深情感慨等解诗话语来阐释刘长卿的送别诗作,可以深切体味其在“心灵成长”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

 刘长卿;送别诗;悲剧意识;形式化;心灵成长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135(2019)05-0086-08

 刘长卿是中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历来受到研究者关注。学界对刘长卿及其诗歌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生平事迹考证、诗歌风格综论、题材分类研究、诗歌艺术、思想情感与文化研究、比较研究、名篇赏析、诗歌体式研究、版本评点研究、传播接受研究等方面。

 送别诗是刘长卿诗的重要题材,内容主要为送别亲人、朋友和同僚等。学界对于刘长卿送别诗的研究,或常集中于几首代表作(如《送灵澈上人》)上,或仅就语言风格作赏鉴,或于总体诗歌下作一般讨论,缺乏深入解读。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收刘长卿诗歌 500 余首,经笔者统计,其中送别诗就有 200 余首,占了一少半篇幅,可见其分量。职是之故,笔者尝试对其作解读,并引入悲剧意识、时空等视角,庶几可以体味其深层审美价值。

 刘长卿的送别诗创作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至德二载(757)以前,即任长洲县尉之前,笔者称之“前期”;第二阶段从刘长卿任长洲县尉到被贬睦洲之前,为“中期”;第三阶段是贬居睦洲之后,为“后期”。前期送别诗中,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是主题,抑郁不平是深层感情基调;中期送别诗中,嗟叹命途多舛、关心民瘼与闲居访隐是常见题材,徜徉于出、处之间是其精神状态;后期送别诗较多冷静的人生思考和对人情的珍视。对“情”的重视是刘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涵,形式化的意象、意境和抒情方式是突出特点。刘长卿送别诗的写作缘起,有留别、送别有感而发者,也有为了赠别而作者;既有着鲜明的现场性,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写也具有即时性,从中往往能感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和心路历程。

 万方数据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87-

 一、前期送别诗:怀才不遇、战乱与感时伤世

 刘长卿前期送别诗的背景,大都是亲友分别或同僚赴任。与亲友同僚步入仕途的春风得意相比,自己的遭际却不尽人意,这在他落榜时的送别诗中表现尤为明显。刘长卿的这些诗歌,表面上写与亲友的依依惜别,实则将自己的心迹熔铸其中,写人即写己。刘长卿赠别友人诗作,有着较为固定的模式:先赞扬友人的才华和人格,再惋惜其怀才不遇,最后对友人奔赴之地之景作了想象,同时寄寓美好的祝福。《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便是对友人前往安西做幕僚有感而作。他对友人的书写和评价通常都是很高的,对友人曾经怀才不遇的遭际也心有戚戚焉。如送别同是怀才不遇、落第未仕的友人,作者表现出同病相怜之感。《送贾三北游》云:“贾生未达犹窘迫,身驰匹马邯郸陌。”“把袂相看衣共缁,穷愁只是惜良时。” [1]64 又《送薛据宰涉县》:“一从负能名,数载犹卑位。宝剑诚可用,烹鲜是虚弃。” [1]29 《颍川留别司仓李万》:“故人早负干将器,谁言未展平生意?想君畴昔高步时,肯料如今折腰事。” [1]73 对友人德才的由衷赞美自然引起了无限离愁:“已恨良时空此别,不堪秋草更愁人。” 刘长卿的诗歌,最后常常归于一种内心叩问式的体悟,这种体悟常常源自对佛理的领会。如《送薛据宰涉县》末句云:“既将慕幽绝,兼欲看定慧。遇物忘世缘,还家懒生计。无生望已息,有妄心可制。心境常虚明,时人自沦翳。” [1]31 《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以佛理思考展露了落第时的心态:“果得僧家缘,能遗俗人态。一身今已适,万物知何爱。悟法电已空,看心水无碍。且将穷妙理,兼欲寻胜概。” [1]40 这也体现了他在落第与中举、仕与未仕之间的内心处理方式。尤其是自己落第的时候,写给友人的送别诗里更有着一种深沉复杂的情感——当初的意气风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沮丧意绪和隐世情怀。如“见君风尘里,意出风尘外。……果得僧家缘,能遗俗人态。一身今已适,万物知何爱。悟法电已空,看心水无碍。且将穷妙理,兼欲寻胜概。”“予亦返柴荆,山田事耕耒。”然而这种隐世情绪又是不彻底的,附带着对功名蹭蹬的不甘:“濩落名不成,裴回意空大。逢时虽贵达,守道甘易退。逆旅乡梦频,春风客心碎。” [1]41

 有一些诗内容和情感比较单一,如《送南特进赴归行营》一类;有一些情感则比较深厚,常常在写亲友时投入了自己的心象。送别亲人的诗作又有所不同,表达的是浓浓的亲情。如《送姨弟之南郡》:“别时两童稚,及此俱成人。”“何处共伤离别心,明月亭亭两相照。” [1]61

 送别僧人也是刘长卿前期送别诗常见的题材,其中不乏佳作。究其原因,刘长卿常常借助佛理思考人生价值,体现禅与自然的合一。这种思考因其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显得愈发厚重,使人获得心灵成长的启迪。不过,早期的送别僧人诗作还未见有相当深度,常常寄寓一己之情怀。如《送勤照和尚往睢阳太守请》对勤照和尚得到礼遇表示艳羡:“锡杖为诸侯”,“知到梁园下,苍生赖此游。” [1]65 言外之意,即自己尚未到“梁园”而为“诸侯”。

 相比之下,前期送别诗作中感情厚重、思想深刻的往往是那些带有浓郁悲剧意境的作品。如《严陵钓台送李康成赴江东使》:

 潺 湲 子陵濑,仿佛如在目。七里人已非,千年水空绿。

 新安江上孤帆远,应逐枫林万余转。古台落日共萧条,寒水无波更清浅。

 台上渔竿不复持,却令猿鸟向人悲。滩声山翠至今在,迟尔行舟晚泊时。

 [1]66

 作者送别友人,走近钓台。瞻仰旧迹,当年光武帝与严光的故事仿佛就在目前。但经历千年,钓台与滩早非当年情状,新人换了旧人;潺潺流水空有千年不改的碧波,却也无法改万方数据

 元伟

 胡丽娜:论刘长卿的送别诗 -88- 变浮华历史逝去的事实。历史是“无情”的,正如人世难免有分别一样。在这里,诗人由怀古幽情发端,以点性时间跳跃性地将离别之情借助意象、意境的设置进行开拓。

 或许是早期频频落第,命途多舛,从《送杜位江左觐省往新安江》开始,刘长卿愁苦悲嗟的意绪开始出现:

 去帆楚天外,望远愁复积。想见新安江,扁舟一行客。

 清流数千丈,底下看白石。色混元气深,波连洞庭碧。

 鸣 桹 去未已,前路行可觌。猿鸟悲啾啾,杉松雨声夕。

 送君东赴归宁期,新安江水远相随。见说江中孤屿在,此行应赋谢公诗。

 [1]67-68

 开头四句是刘长卿对友人杜位离去情境的想象,伴着别离愁绪,表达了对天地间个体存在状态的形象感悟。类似情怀,在《送元八游汝南》中也有:“世情薄恩义,俗能轻穷厄。”“人生不得已,自可甘行役。” [1]69 这些诗作大都作于战乱前,彼时作者落第未仕。

 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创作了很多战乱行役题材的诗作,如《从军六首》等,显出感时伤世、心忧黎庶的情感。战乱频仍,文人士子的功名之路更加坎坷。对刘长卿而言,目睹友人因战乱离职,而自己还未入仕,先前不得志的沮丧情绪被功名无望的避世心态浸染,在送别诗里偶尔表现出疏离人世、亲近自然的价值倾向。如天宝十五载(756)作《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白云心自远,沧海意相亲。何事须成别,汀洲欲暮春。” [1]96

 总体来说,对战乱下家离人散的感伤、忧虑仍是刘诗的主旋律。如《旅次丹阳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岑单父》云:“忧愤激忠勇,悲欢动黎元。”“空使忆君处,莺声催泪痕。”[1]97天宝十五载,肃宗即位于灵武,史判官奉奏前往,好友刘长卿为其送行。《送史判官奏事之灵武兼寄巴西亲故》云:“独有西归心,遥悬夕阳外。故人奉章奏,此去论利害。”“因君遇寄远,何处问亲爱。空使沧州人,相思减衣带。” [1]112 挂念好友前途同时,也自嘲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闲人”状态。彼时长卿寓居润州,对飘零孑然的生活深感愁闷,在送别友人时不觉流露出来。如《冬夜宿扬州开元寺烈公房送李侍御之江东》写道:“中原驰困兽,万里栖饥鹰。寂寂莲宇下,爱君心自弘。”“此去尔何恨,近名予未能。炉峰若便道,为访东林僧。” [1]114

 至德二载春,也就是释褐长洲县尉前夕,刘长卿依旧带着怀才不遇、恨不能隐的心情为好友张侍御践行。长期积压的郁闷与愁苦,借着惜别友人的机会不吐不快。《瓜州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复宪台充贺兰大夫留后使之岭南时侍御先在淮南幕府》洋洋四百言,就这样写成。在赞叹张侍御高才同时,也对张“三黜竟无端”的遭遇表达了同情。面对世事变幻、人情迁移,作者发出“是非生倚伏,荣辱系悲欢”的感慨。想到自己功名蹭蹬,郁从中来,无奈吟道:

 畴昔偏殊眄,屯蒙独永叹。不才成臃肿,失计似邯郸。

 江国伤移律,家山忆考 槃 。一为鸥鸟误,三见露华团。

 回首青云里,应怜浊水澜。愧将生事托,羞向鬓毛看。

 知己伤愆素,他人自好丹。乡春连楚越,旅宿寄风湍。

 世路东流水,沧江一钓竿。松声伯禹穴,草色子陵滩。

 [1]114-121

 作者再次以严光比喻自己遗才在野,壮志难酬,失意几不如隐者;好在还有朋友可以倾诉,人生还不至于虚无;惜别之情与命运之悲蕴乎五内,似乎在说:尽管世事变幻莫测,前途无法掌控,但这当下的人情却是真切存在的,需要好好把握。类似的诗作还有《送从兄昱罢官后之淮西》。与盛唐诗相比,刘诗中的“孤高幽深、轻愁柔怨,已经掩饰不住了” [2] 。

 万方数据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89-

 二、中期送别诗:初仕、贬谪、黾勉王事与闲居生活

 至德二载,刘长卿释褐长洲县尉,一偿仕愿,先前的忧郁愁苦思绪相对减淡了些,多了些悠游与自嘲。如《送严维尉诸暨》末云:“应怜钓台石,闲却为浮名。” [1]124 意谓自己为了浮名放弃了当初的“高风亮节”,深感有愧。严维《留别邹绍(先)刘长卿》亦为留别之作,其中“中年从一尉,自笑此身非”和“待见干戈毕,何妨更采薇”二句,与刘长卿诗所体现的心境仿佛。

 在仕与隐之间纠缠、徘徊是刘长卿大半生的生存状态,即便做官后也是如此。除上面诗作外,《别严士元》之“青袍今已误儒生”,《送崔处士先谪越》之“徒羡扁舟客,微官事不同”,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往返于仕隐之间的心态,常外化为对自然之景与人情的痴迷摹写和留恋。刘长卿笔下的自然之景,有着相对固定的物象和情境,且少有具体指向,带有形式化倾向。研究者常提及刘诗在用色、意象和意境设置上的独特风格,即是指此。形式化的意象和句式决定了抒情方式的形式化,由此带来情感指向略显宽泛、不明晰的特点,反证了诗人游移不定、无处安放的内心状态。刘长卿送别诗形象展现了悲剧意识兴起、消解以及试图找到精神归宿的努力。如有名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  。

 [1]132-133

 首联点明离别场面,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颔联写到,诗人目睹飞鸟远去,却不知没向何处,欲向青山求解,奈何青山静默,空对着人矗立。想到朋友远去,孤帆消逝在碧空里,正如飞鸟远逝未知何处一样,只能留给人无尽的悬念和相思愁绪。于是悲剧意识悄然兴起。此时笔锋一转,“落日五湖春”,想象着友人徜徉在落日余晖、五湖春色中,似有些许宽慰,为离别愁绪找到了某种归宿。于是悲剧意识暂时得到消解。然而这种归宿毕竟是想象,经不住诗人内心的追问:谁能看见我在汀洲之上徘徊,眷怀故友,满腔相思之苦却只能愁对着河边白呢?追询之下,想象归宿被冲散,悲剧意识再度兴起。诗人的追问并没有得到答案,悲剧意识弥漫开来,与首联营造的氛围相呼应,使作者的内心活动与整首诗的意境达到融合。此诗所用的多视角表现手法,在其大历年间所作《送李侍御贬郴州》中也有表现,“忆想汀洲畔,伤心向白” [1]350 ,可见是一以贯之的。

 对历史的感悟和对人情的珍视,是刘长卿送别诗常常表现的内容。《长沙桓王墓下别李纾张南史》就是这样的作品:

 长沙千载后,春草独萋萋。流水朝将暮,行人东复西。

 碑台几字灭,山木万株齐。伫立伤今古,相看惜解携。

 [1]137

 长沙桓王即孙策。诗人送别朋友,在桓王墓下看到碑字漫漶、春草萋萋,不禁生出怀古幽绪。历史的遗迹被山木掩去,而春草流水却亘古不变地盛衰、流淌。相对于周而复始的大自然,历史上的人事总是有限而短暂,不能不让人伤感怅惘。这种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怀——“伫立伤今古”,兴起了强烈的悲剧意识。那么有限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诗人如此解答:“相看惜解携。”意思是浮华历史消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当下的人情(友情)却是温热可感、触手可摸的;珍惜人情,便是弥合生命悲剧意识、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向。刘长卿后期的登临、怀古诗作,如《春草宫怀古》《长沙过贾谊宅》《秋日登吴公台》等,都有这种意味。

 万方数据

 元伟

 胡丽娜:论刘长卿的送...

篇四:赠别严士元诗

 七律 作为与五言律诗同时兴起的一种近体诗, 七言律被认为是唐诗华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一、 七律的体制及其定型 七言律诗是在五言律诗定型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体式来说, 七律与五律几乎没有区别。与五律一样, 七律也有四种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根据这四种句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形成了四种平仄格式:

 两种仄起式和两种平起式。

 其余如平仄交替、 两句相对、 两联相黏、 中间两联对仗、 押平声韵等规则,七律也都与五律一样。

 七言律诗的定型是在初唐时期。

 其时的沈佺期、 宋之问、 杜审言等人, 将五言律诗的声律标准推及七言诗, 创作出符合声律要求的七言律诗, 由此开启了唐代蔚为大观的七言律诗发展的序幕。

 明人胡应麟曾以“十变” 概括唐代七律的发展:

 “唐七言律自杜审言、 沈佺期首创工密, 至崔颢、 李白时出古意, 一变也。

 高、 岑、 王、 李, 风格大备, 又一变也。

 杜陵雄深浩荡, 超忽纵横, 又一变也。

 钱、 刘稍为流畅, 降而中唐, 又一变也。

 大历十才子,中唐体备, 又一变也。

 乐天才具泛澜, 梦得骨力豪劲, 在中、 晚间自为一格, 又一变也。

 张籍、 王建略去葩藻, 求取情实, 渐入晚唐, 又一变也。

 李商隐、 杜牧之填塞故实, 皮日休、陆龟蒙驰骛新奇, 又一变也。

 许浑、 刘沧角猎俳偶, 时作拗体, 又一变也。

 至吴融、 韩渥香奁脂粉, 杜荀鹤、 李山甫委巷丛谈, 否道斯极, 唐亦以亡矣。”( 《诗薮》 内编卷五)

 唐代七律演变的基本面貌大体如此。二、 杜审言、 沈佺期与初唐七律初唐时期, 近体诗创作以五律为主, 七律尚未成为一种广为普及的诗体, 体式虽已确立, 成就并不突出。

 如胡应麟所说:

 “七言律滥觞于沈、 宋。

 其时远袭六朝, 近沿四杰, 故体裁明密, 声调高华, 而神情兴会, 缛而未畅。”( 《诗薮》 内编卷五)

 这一时期写过七律的诗人大约有五十多位, 作品有一百余首,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杜审言和沈佺期。杜审言七律数量不多, 但韵律谨严, 格调遒劲, 颇受后人称赞。

 胡应麟说:

 “初唐无七言律, 五言亦未超然。

 二体之妙, 杜审言实为首倡。”( 《诗薮》 内编卷四)

 在七律体式的定型方面, 杜审言功不可没。

 代表作品如《春日 京中有怀》 :

 今年游寓独游秦, 愁思看春不当 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 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 将军西第几留 宾。

 寄语洛城风日 道, 明年春色倍还人。

 一般来说, 律诗中间两联讲究对仗, 首、 尾两联可以散行。

 这一点, 在杜审言此诗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诗为感怀之作, 没有六朝诗的缛靡之气, 格调高华秀赡, 气韵畅达悠扬, 是初唐时期难得的七律佳作。

 沈佺期的七律今存十六首, 是初唐时期写作七律最多的诗人。

 从题材来说, 除了 两首分别写闺情和寄赠感怀的作品之外, 其余均为应制之作。

 他被后人评价最多最好的作品, 是早年所作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明人何景明、 薛蕙甚至推为“唐人七律第一”(杨慎《升庵诗话》 卷十):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 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 照流黄。

 此诗题一作《古意》 , 又作《独不见》 。

 胡应麟称此诗“体格丰神, 良称独步, 惜颔颇偏枯,结非本色”( 《诗薮》 内编卷五)。

 胡应麟所谓的“本色”, 是指“调高格正” 的盛唐诗而言。沈佺期作为律诗发轫时期的代表诗人, 其风格不可能脱离时代之外, 带有六朝诗风的遗韵也是情理中事。

 此诗首联作六朝绮语, 富于神采, 颔联、 颈联写得极为开阔, 尾联则明显带有齐梁乐府诗的味道, 仍然可以看出由乐府向七律演变的痕迹。

 沈佺期另一首寄赠感怀的七言律诗, 是作于流放岭南途中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 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 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 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 何时重谒圣明君。

 唐中宗复位后, 沈佺期、 杜审言因为曾依附张昌宗、 张易之而被流放岭南和峰州。

 此诗格调高华, 蕴意深厚, 与其他应制作品风格迥异。

 这类作品, 在初唐七律中并不多见。

 三、 王维七律与盛唐气象 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获得了很大发展。

 就近体诗创作而言, 盛唐的边塞诗人多长于七律或七绝。

 其中如王昌龄、 王之涣、 王翰等长于七绝, 崔颢、 李颀长于七律, 虽然作品不多,却不乏名篇。

 崔颢七律今仅存四首, 声律、 体式不尽符合律体, 有较为明显的歌行体痕迹, 但格高意远, 尤其是《黄鹤楼》 一篇, 更是千古传诵。

 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 暮乡 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游黄鹤楼时读到此诗, 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赞叹, 后来便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与崔颢互较胜负( 《唐诗纪事》 卷二十一)。

 宋人严羽评价此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沧浪诗话》), 许学夷称其“于唐人最为超越”( 《诗源辩体》 卷十七)。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黄鹤” 凡三见,“空悠悠” 三字更是连用三平声, 且有两个叠字, 因而往往被批评为不合律体; 然而一气呵成, 反而愈觉其妙。

 后四句气势转沉, 格调浑厚。

 李颀七律仅存七首, 题材包括寄赠、 送别、 咏怀、 题记、 咏物等。

 与这一时期七律普遍存在平仄不合、 出现复字、 杂用古调等情况不同, 李颀的七律篇篇合律, 句律稳妥, 对偶工整。

 如《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 易蹉跎。

 李颀七律, 明人评价甚高, 胡应麟认为除了《题卢五旧居》 一首外, 其余几首“皆可独步千载”( 《诗薮》 内编卷五); 李攀龙认为其七律“颇致其妙”( 《唐诗选》)。

 此诗为李颀晚年所作, 颔联、 颈联对仗工整, 气韵宛转。

 王士禛以李颀为唐人七律正宗( 《师友诗传录》)。

 盛唐诗人中, 王维是写作七律最多的一位, 今存作品二十首, 有不少是宫廷应制、 早朝倡和之作, 其中《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一篇, 沈德潜推为“应制诗第一”( 《唐诗别裁集》 卷十三)。

 王维的五律以悠闲淡远为主调, 他的七律也有清新淡远的作品, 如《积雨辋川庄作》; 也有气象阔大、 音律雄浑、 风格矫健的作品。

 正如明人王鏊所说:“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 写山林闲适之趣, 如辋川诸诗, 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及其铺张国家之盛, 如‘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 又何其伟丽也。” 王维诗的后一种风格, 被认为是盛唐气象的鲜明体现。

 再如《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 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 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 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

 明人王世贞对此诗甚为推赏, 认为如果不是两个“马” 字犯重略有瑕疵, 即便作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也不为过( 《艺苑卮言》 卷四)。

 王维曾经出使塞外, 对于边地风光也多有领略,然而甚少将其写入七律。

 此诗尽管在黏、 对方面均有所失, 然骨力雄浑, 清人方东树因之推为“古今第一绝唱”( 《昭味詹言》 卷十六)。

 四、 杜甫与七律的集大成境界 七言律诗在杜甫手上达到了极盛。

 杜甫之前, 盛唐诗人七律作品不多, 少则数首, 多也不过二三十首, 杜甫则倾力创作七律, 留下作品一百五十多首, 后人称其为唐诗的集大成者,七言律诗创作取得的成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明人王世贞指出:

 “五七言律, 广大悉备, 上

 自垂拱, 下逮元和, 宋人之苍, 元人之绮, 靡不兼总。

 故古体则脱弃陈规, 近体则兼该众善。此杜所独长也。”(仇兆鳌《杜诗补注》 卷下引)

 杜甫以前, 七律大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 句律尚不成熟, 格调也比较单一。

 杜甫则大规模地扩充了七律的表现内容, 以之写应酬、 咏怀、 羁旅、 登临、 咏史、 时事等不同的题材。清人赵翼指出:“自高(适)、 岑(参)、 王(维)、 杜(甫)

 等早朝诸作, 敲金戛玉, 研练精切。

 杜寄高、 岑诗, 所谓‘遥知对属忙’, 可见是时求工律体也。

 格式既定, 更如一朝令甲,莫不就其范围。

 然犹多写景, 而未及于指事言情, 引用典故。

 少陵以穷愁寂寞之身, 藉诗遣日, 于是七律益尽其变, 不惟写景, 兼复言情, 不惟言情, 兼复使典。

 七律之蹊径, 至是益大开。

 其后刘长卿、 李义山、 温飞卿诸人, 愈工雕琢, 尽其才于五十六字中, 而七律遂为高下通行之具, 如日用饮食之不可离矣。”( 《瓯北诗话》 卷十二)

 此外, 杜甫还以组诗的形式,拓宽了七律的表现力。

 他的七律组诗有《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 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秋兴八首》。

 其一云: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 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 组诗写于杜甫羁留夔州时期。

 此第一首乃后面七首的发端, 兴起作者的寂寞心绪与故园之思。

 八首之间互相连贯, 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

 杜甫对于七律发展的更大贡献在于艺术技巧方面。

 他对七言律诗的声律、 格调、 意境等所做的创造性发展,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对后世的七律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杜甫的七律, 改变了此前七律束缚于格律的平板句法, 而创造出婉转抒情、 曲折达意的新境界, 实现了技巧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曾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他的七律,在炼字炼句方面颇为用力。

 此诗颈联“常”、“独” 两字, 雕琢而不着痕迹, 对偶精切。

 全诗气象高远, 一气旋折, 言有尽而意无穷。

 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胡应麟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薮》 内编卷五)。

 杜甫对于七律体式的纯熟运用, 还体现在他所作的大量拗体诗方面。

 杜甫说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 ( 《遣闷呈路十九曹长》), 又说“老去诗篇浑漫与” (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体现了他在诗歌声律方面的追求。杜甫早年虽然也写过一些拗体七律, 如 《郑驸马宅宴洞中》、《题省中壁》、《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但那些大多是不成熟的尝试; 而在他去蜀入夔州以后,随着七律创作的成熟, 再进行拗体写作, 则体现出表现技巧和诗歌境界的双重追求。

 如《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 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 每一首诗都有拗救。

 此诗的“千载琵琶作胡语” 为拗句, 其正格的句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五字“作”(仄声)

 为拗, 第六字“胡”(平声)

 字救。

 此诗咏昭君出塞故事, 以拗折之笔写拗折之情, 深曲宛致而又流畅自然。

 沈德潜称杜甫律诗“气局阔大, 使事典切, 而人所不可及处, 尤在错综任意, 寓变化于严整之中, 斯足凌轹千古” ( 《唐诗别裁集》 卷十), 即指其七律而言。

 杜甫的咏史七律, 还有一首也甚为后人所称许, 这就是咏诸葛亮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 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作于杜甫流落剑南时期, 《咏怀古迹五首》 中也有一首是吟咏诸葛亮的。

 相比之下, 此诗在情景结合方面更为出色。

 前两联写景, 疏畅萧散, 后四句言情, 沉郁雄浑。“出师未捷

 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联, 千载之下, 尤令人感慨不已, 据说唐代名臣王叔文、 宋代名将宗泽二人临终即诵此二句。

 杜甫在七律方面达到的集大成境界, 与其风格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明人胡应麟将杜甫与盛唐进行比较, 认为: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

 杜则精粗、 巨细、 巧拙、 新陈、 险易、 浅深、浓淡、 肥瘦, 靡不毕具, 参其格调, 实与盛唐大别。

 其言理近经, 叙事兼史, 尤诗家绝睹。”( 《诗薮》 内编卷四)

 其七律除了有沉郁顿挫的一面外, 还有清新畅快的一面。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 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面对山河逐步收复的大好局面, 诗人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

 其情感恣肆奔放, 甚至吟唱出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等李白式的诗句。

 末句不求蕴藉, 却恰好传达出作者返归故乡的急迫心情。

 通篇一气呵成, 流利畅达, 不愧为妙手偶得之作。

 与风格的多样性相联系, 杜甫七律的集大成境界还体现在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承前其后、 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清人叶燮总结说:“杜甫之诗, 包源流, 综正变, 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 六朝之藻丽秾纤、 澹远韶秀, 甫诗无一不备。

 然出于甫, 皆甫之诗, 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

 自甫以后, 在唐如韩愈、 李贺之奇奡, 刘禹锡、 杜牧之雄杰, 刘长卿之流利, 温庭筠、 李商隐之轻艳, 以至宋、 金、 元、 明之诗家, 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 各自炫奇翻异, 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 《原诗· 内篇上》)

 杜甫对于唐代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 刘禹锡、 李商隐与中晚唐七律 杜甫以降, 诗入中唐, 其时在七律创作方面较为重要的诗人有刘长卿、 刘禹锡、 白居易等人。

 刘长卿作诗以五言自诩, 七律...

篇五:赠别严士元诗

词名句一志趣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唐 白居易《新制布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按图讲诵文山句,千古英雄共一心. (明 于谦《题苏武忠节图》) 昂昂独负青云志, 下看金玉不如泥。——喜弟淑再至为长歌 (唐·李渤 )

 鳌鱼脱却金钩钓,摆尾摇头再不来。——隔江头智·楔子 (元·无名氏)

 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把向空中捎一声

 良马有心日驰千——咏马鞭 (唐·高适)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参 白发未除豪气在 陆游 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教子诗 (宋·俞良弼)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宋苏轼《赤壁赋》)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 (李颀·唐)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少年行 (唐· 林宽)

 白日探得珠,不待骊龙睡。——杏园即席上同年 (曹邺·唐五代) 白首功名原未晚 笑人四十叹头颅——独酌有怀南郑 (宋·陆游)

 白首相知犹按剑 王维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瑞鹧鸪 (张元干·南宋) 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明 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 百尺竿头须进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湖南长沙景岑号招贤大师 (宋·释道原)

 百金孰为重 一诺良匪轻——咏史 (唐·卢照邻)

 百年富贵今谁见 一代功名托至公——东山谒外大父墓 (宋·陈师道)

 百无一用是书生——杂感 (黄景仁·清) 百姓多寒无可救 一身独暖亦何情——新制绫袄 (唐·白居易)

 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清·吴梅村

 报国无门空自怨 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宋·吴潜)

 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万事无过酒。——赠郑兵曹 (唐·韩愈)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九月十日偶书(唐五代·李煜)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采蘩(诗经·先秦)

 鄙夫较量愚智间 何如一意求精诚——鸣鸣硁硁 (清·龚自珍)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虞美人 (秦观·北宋)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咏史 (龚自珍·清)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唐) 鬓华虽改心无改。欧阳修

 鬓虽残,心未死。陆游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杜甫)

 不爱江山爱美人 陈于王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其五 (唐·杜甫)

 不操井臼操桴鼓,谁信英雄是美人?柴静仪(239)

 不逢大匠材难用 袁 枚 不敢妄为些子事 只因曾读数行书——南村辍耕录 (元·陶宗仪)

 不管人间是与非,白云流水自相依。——闲 (徐寅·唐五代)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 (辛弃疾·南宋) 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

 梁启超 不露文章世已惊 杜 甫 不容卧榻有人鼾 章炳麟 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嫦娥。——柳枝 (3) (和凝·唐五代)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梅 (王淇·唐五代)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对酒 (秋瑾·近代) 不惜十指弦,为君千万弹。将新变故易,持故为新难。

 不羡神仙羡少年 袁 枚 不信东风唤不回——送春 (王令·北宋) 不须浪饮丁都护 世上英雄本无主——浩歌 (唐·李贺)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 王冕《墨梅》)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于 谦(240)

 才疏志大不自量 西家东家笑我狂——大风登城书雨 (宋·陆游)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鹤冲天 (柳永·北宋)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探春 (曹雪芹·清)

 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悲歌赠吴季子(清·吴梅村)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清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岳阳别张祜(唐·李涉)

 柴门草径尽梅苔,不放红尘俗子来。杨万里 禅客相逢只弹指, 此心能有几人知。——书石壁禅居屋壁(贯休·唐)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口占绝句 (道潜·北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 (李白·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苏轼·北宋) 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郎(李白·唐)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屈原·战国)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屈原·战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 (屈原·战国) 乘运应须宅八荒 男儿安在恋池隍——题汉祖庙 (唐·李商隐)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出门无侣漫看书,苏轼 出门一笑大江横,黄庭坚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唐·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主?李白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老马(元·郝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马诗二十三首 (李贺·唐)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 (陆游·南宋)

 从古求贤贵拔茅

  素门平进有英豪——小仓山房诗文集·从古 (清·袁枚)

 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鹧鸪天 (李之仪·北宋) 从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达亦不足贵, 穷亦不足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李白·唐)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 (李白·唐)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 (汉·刘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苏轼·北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五代)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唐·杜甫) 旦喜胸中无一事,一生常在平易中,徐积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 (宋·李纲)

 但教方寸无诸恶, 狼虎丛中也立身。——偶作( 冯道·唐)

  但留衰鬓酬周孔 , 不羡余生奉老庄。——和《浩气呤》 (明·张同敞)

 但能共得丹田语,正是忙时身亦闲。——偶题 (曹邺·唐五代)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唐)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李白·唐) 但余白发无公道,只恐东风亦世情. (清蒲松龄《三月三日呈树百,时得大计邸钞》)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咏煤炭(明·于谦)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桃花庵歌 (唐寅·明)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 (李白·唐)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唐)

 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隋宫 (唐·李商隐)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别严士元 (唐·刘长卿 一作李嘉祐)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唐·杜牧)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送陈章甫 (李颀·唐)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滕王阁序》)

 读书成底事 , 报国是何人?——德佑二年岁旦 (宋·郑思肖)

 读书之乐乐陶陶 , 起弄明月霜天高。——四时读书乐 (宋·朱熹)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寄王琳 (庾信·南北朝)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近代·鲁迅)

 飞蛾爱灯非恶灯 , 奋翼扑明甘自陨。——读书吟示儿耆 (清·魏源)

 飞将远从戎,翩翩气自雄。徐渭 风餐露宿宁非苦,且试平生铁石心。——壮士吟次唐人韵(宋·陆游)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袁枚

 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秦荆轲《易水歌》)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文天祥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清黄宗羲《山居杂咏》六首之一)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咏史八首其二(晋· 左思)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玄宗)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 (苏轼·北宋)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近代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秋日 (程颢·宋) 腹中书万卷,身外酒千杯。杜牧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李颀

 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朱峤 高怀无近趣,清抱多远闻。——送温初下第 (唐·孟郊)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红楼梦》诗词·簪菊·蕉下客 (清·曹雪芹)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车舝 (诗经·周)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涧底松 (唐·白居易)

 高枕北窗寻乐地,拥书南面作长城。

 ——消闲 (清·赵翼)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有感 (陆游·南宋)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岑参)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甫阳未必非。陆游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晁冲之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弹琴 (刘长卿·唐) 骨朽人间骂未销 刘子晕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宋陆游《长歌行》) 裹尸马革英雄事 , 纵死终令汗竹香。——军中夜感 (明·张家玉)

 海枯石烂乾坤灭,无为瓦全宁玉折. (近代周实《拟决绝词》)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李白·唐) 浩然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元遗山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感弄猴人赐朱绂 (唐·罗隐)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晋左思《咏史八首》之七) 何事不看霜雪里 , 坚贞惟有古松枝。——代征妇怨 (唐·施肩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鲁迅)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 花近高楼伤客心 , 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唐·杜甫)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唐·杜甫)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李白·唐)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行路难三首 (李白·唐)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刘彻《秋风辞》) 宦海归来两鬓星,故人怜我未凋零。——郑板桥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李白·唐)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入川题壁(石达开)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李白·唐)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鹧鸪天 (黄庭坚·北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先秦《卜居》) 蟪蛄宁与雪霜期 , 贤哲难教俗士知。——过魏文贞公宅 (唐·杜牧)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近代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之一)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和袭美春夕酒醒 ( 陆龟蒙·唐)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诗经·大雅·烝民(先秦)

 寂寂寥寥扬子居, 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 (卢照邻·唐) 寄言后世艰难子 , 白日青天奋臂行。——鸣鸣硁硁 (清·龚自珍)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鹧鸪天 (陆游·南宋)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杜牧·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 (赵翼·清) 江山情重美人轻 袁枚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南宋) 结交有味贫何害, 薄酒虽村饮亦豪。——同许从道登圜翠阁 (宋·刘过)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唐权审《绝句》 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菊(清·郑板桥)

  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天仙子 (韦庄·唐)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佚名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宋陆游《书愤》)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兔罝 (诗经·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李清照《渔家傲》) 九州生气恃风雷 龚自珍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枫亭(宋·刘克庄 )

 旧巢合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吴伟业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杂诗 (无名氏·唐) 菊残犹有做霜枝。苏轼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屈原·战国)

 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秋宿临江驿 (唐·杜荀鹤)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曹植《白马篇》)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丘逢甲

 眷家不解淦家苦,好作寒流江钓雪图。孙承宗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泂酌(先秦·诗经)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李商隐·唐)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猛虎行 (陆机·魏晋) 坑灰未冷山东乱 , 刘项原来不读书。——焚书坑 (唐·章碣)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滕王阁序》)

 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 (苏轼·北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曹操·东汉)

 老...

推荐访问:赠别严士元诗 赠别 严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