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PPT中该放什么内容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0-25 11:40:07 来源:网友投稿

同前两期一样,本期我们还是从PPT入手来谈谈制作微课时,应遵守哪些画面设计原则。一般来说,教学中使用PPT的目的是替代板书或讲稿,一般以文字为主。如果我们把这样的PPT录制成微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扫描二维码观看“组合数学”微课。

观看这一微课后,有些学习者提出听不懂,还有学习者提出虽然能听懂,但不愿意继续看下去。如果我们使用另一种形式来呈现,效果会怎样呢?请扫描二维码观看“组合数学——幻方”微课。

看完这两个微课后,你喜欢学习哪个微课?哪个微课更易懂?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无论画面中呈现什么,教师如何讲,如果不能激起学习者相应的“思维活动”,就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画面中呈现大量的文字、教师照本宣科的方式,往往会使学习者产生迷茫甚至厌烦的心理。而使用大量的图片、动画来呈现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大脑则更容易被激活,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例如,在“百词斩”英语学习软件中,记忆bounce(弹起)时,软件除了呈现常规的英文单词、音标、朗读、中译要素外,还配有一张形象的图片(如图1)、一个“象形”单词(如图2),以及一段10秒左右的微视频。这样就会使学习者无意识地观看、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iiiiZ人物关系、各种颜色、各种交通工具等概念,甚至是各种道德观念,大致上就是以上过程。

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就能理解:学习者的思维加工对象不可能是语义信息,因此无论是教材中的抽象、严谨的语义信息,还是教师呈现的以语义信息为主的教学材料、教学语言,学习者都会感到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因此,我们需要把与知识相关的具体情境呈现给学生,引发学习者大脑的思维加工活动;然后再通过语言对学习者的思考过程进行引导,帮助学习者从情境中理解,并建构语义。

因此,我们可以把学习的过程总结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语义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情境需要采用形象化材料才能被大脑高效识别,语义则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形象化材料”与“语言文字”协同被大脑感知和加工,就是“双重编码”的过程。

于是,在制作微课时,PPT画面中应该放些什么呢?答案也就非常清楚了,即尽可能地多使用图片、图表、动画、视频等能够表征情境的形象化材料。当然,教师精心设计的能够引导学习者思考过程的语言解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请扫描二维码,观看小学数学微课“竖式的意义”,再次体会“双重编码”“情境与语义”的联结。

推荐访问:内容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