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苏州园林置石艺术浅析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1-16 15:00:26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的园林艺术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块瑰宝,而置石艺术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历代工匠们造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凡有园,必有山石。置石作为构成古典园林的要素之一,巧妙地将园林的山、水、植物、建筑景观等联系在一起,共同打造出瑰丽的中国园林艺术。

1置石艺术概念

置石艺术在我国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时期,书上就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一名言。在秦汉时期,造假山之风大为盛行,而且规模很大。通过翻阅各种历史资料可以看出,置石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苏州园林中便可以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古典园林石景设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堆山和置石。堆山就是造假山,按照假山石质材料所形成的机理可分为原生态石山石、人工塑石及两者混合的假山。而在园林中将山石零星布置,称为置石。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非常讲究对石的运用。从古语“园可无山,不可无石”便可看出,置石艺术在园林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2置石艺术特征

2.1石材的选用

石材作为置石文化的主角,如何选好和用好是极其关键的。每个园子都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供后人细细品味研究。拙政园中的缀云峰和联壁峰,令我印象深刻。它们两个位于拙政园兰雪堂北,高耸于绿树竹荫之中。这两座乃明朝名家陈似云先生的名作。它取材于湖石,石体面圆润光滑,并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极具“假山新垒作,古石似天成。根带树丛长,窍穿花蕊荣”印象。湖石材质主要是石灰岩,石质坚而脆,敲击发出清脆的声音。从外观色泽来看主要呈现出清黑、淡黑青。近观其纹理纵横遍布、沟缝坳坎有显有隐。而湖石最大的特点便是石体有洞穴,而且圆滑,这也是造园者之所以选用湖石为材的主要原因。

网师园作为中国建筑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它将小演绎到极致,同时它也是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整体建筑风格是按石质分区使用,巧妙运用自然造物主的恩赐,这正是我国古代造园者的智慧体现。在置石的构建过程中,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石头与周围的古书、亭榭等交相辉映,创设出“虽有人造,宛若天开”之奇效。黄石是一种带有橙黄色的细沙岩,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使用的一种石材,由于其常为墩形,棱角分明,节理近似垂直,质地坚硬等特点,造园者常用它作为独立石峰,用“特置”的手法使其产生较强烈的投影效果,这也是黄石大多作为假山的堆叠材料的主要原因所在。有一些石头其实并不具备审美价值,但是多亏造园者的独特见解,给这些石头起上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名字,再将其安置在恰当的场所,这些不起眼的石头便开始发光发亮。园林中有许多这类石头,如今我们游览园子的时候,常常因为石头别致的名字而驻足片刻。在造园者心思缜密下,石头仿佛有了灵性一般,或生动或风雅,别有一番风趣。

2.2置石方式简述

置石方式主要可分为特置、群置和散置三种形式。特置的山石,也称为“孤赏石”。将姿态奇特、秀美的石头单独置于园林中,或置于建筑前、或路边、或树下……这样的特置山石便可作为一小品点缀整体景色。由于是特置山石,自然要求也是极高的,这些山石往往具备“瘦、透、漏、皱”的特点。群置,是将多数山石相互搭配成群布置。因为山石各具特色,体态各富有变化,经过造园者的布置过后往往能够形成丰富有变化的石景,以此来突显园林的自然之美。以山野间自然散置的山石为蓝本,将山石零星布置在园林的方式称为散置。散置的石头数量有多有少,粗看凌乱不已,细看却颇有规律可循。在《园冶》一书中,将山石堆叠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主要有“特置式”“群置式”“小品式”,所阐述的内容也大致与此相同。

2.3置石艺术手法表达

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坚硬又冰冷。工匠们用灵巧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将没有生命力的它打造成有价值的艺术品,这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工艺外,表现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的拙政园,将“合地宜,因石性,物多不当弃其有余,物少而不必补其不足”所体现出的“随宜布置”的建筑艺术手法表达的林漓尽致。置石艺术往往可以与其他园内景物相辅相成,产生独特的“化学”效应,比如水体与石就可以协调的很好。走在园中,经常可看到石头堆叠在水中,水从石头所堆叠成的自然形态上流下,洞口旁边的植物起到了点缀的作用,使得这个小小的地方看起来十分美丽,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园林中的水池,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形状,池岸处理也忌平直喜曲折。而山石往往做成驳岸,或者让山与池相结合形成“山池”。这样做不仅仅可以加固岸基,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而在水体与陆地之间形成过渡,这样就不会有突兀、生硬的感觉。

留园,是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留园面积虽不大,但是园内布置的十分精巧,令人流连忘返。留园中奇石众多,当你漫步其中时你会发现,造园者巧妙得将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融为一体,具有极其浓郁的私家园林艺术风格。在我看来,苏州众多的园林中,留园的置石艺术应当算得上是成就最大的一家。园内置石艺术技法高超,将整个园林艺术表现的出神入化。《园冶》一书中把山石分成多种类型,其中有一种称之为“厅山”,就是在厅堂的前院中掇山石。一般来说,院落的空间有限,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如果在较小的空间中堆数量较多的石块,只会让整个空间变得复杂、拥挤。而这时造园者只需以一两块形式优美的石峰作为主体来点缀庭园空间,就可以事半功倍了。留园中的冠云峰就是采用特置的手法,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像冠云峰这种特置石峰的作用与现在流行的抽象雕塑颇为相似。因此,作为特置的石峰,它必须具有优美的造型和良好的质地。用传统的标准来说,就是要符合漏、透、瘦、皱的原则。瘦,指山石体态苗条,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指纹理纵横,石穴贯通,剔透空灵;漏,指涡洞相套,上下贯穿,八面玲珑;皱,指山石表面凹凸褶皱,姿态万千,莫可名状。当然,大小上面也要留心。若是两三块石头,还应分出主次来,否则会不伦不类,没有重点。

在较小的庭院内掇山叠石,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小空间由于面积受限,不能放置体积大的山石。因此充满智慧的造园者嵌石于墙内,远远看去犹如浮雕一般,有的石头也许与墙面脱离,但是距离很近,远远望去就像是以粉墙为背景的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当人走在廊道中,或者在建筑内部,通过一些特置的门窗洞口看去,别有一番滋味。置石艺术不仅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来给空间锦上添花,它还可以起到分割空间和遮挡视线的作用。对于像拙政园这样的大型园林,为了避免空旷、单一,常常采用置石手法将大空间分隔成几个小空间。山石的自然形态可以不着痕迹的引人进入下一个空间,而如若用建筑墙壁作为分割,那就过于呆板单一,显然就不能达到如此自然的效果了。

2.4置石艺术意境抒发

古典园林常常借石抒情。古代的工匠们在追求石头的外形基础上,还注重营造石头所阐明的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意境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从视觉景观、环境美学的角度,工匠将石与水、植物、建筑等结合,共同营造了一个画境般的自然环境。这也许就是古代文人能够醉心于此创作的原因吧。第二是将石头注入“活”力,赋予它灵气。石块不再是坚硬的物体,而是与环境相生共存,为周遭注入活力的角色。“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从白居易的诗中便能看出文人也会向石头倾诉感情,石头是仿佛老友一般的存在。第三是以石言志,表达自己的理想。古时往往将石头与刚硬、坚强等词相配。石头冰冷的形象就像是那些不趋炎附势,默默无闻不改初衷的人一样。古人喜爱石头,就如同喜爱松竹梅一样,不仅仅是因为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体现的深刻内涵。

漫步在园林中时,总有一种是游走在画境中的错觉,想必工匠们心中也早有一幅完美构图的山水画,在此基础上进行石景设计。山水画实际上也是置石艺术的理论基础。原本毫无活力的石头,如何将之变成营造完美意境的点睛之笔,想必离不开一个“情”字。现今也有不少园林,面积甚至比古典园林还要大几倍。当我们在其中游览时,却没有苏州园林中的那种感同身受。古人搭建园林的技艺尚在,为何情不复矣?单单模仿古人造园技法只能描摹出空心的躯壳,实质的精神却难以复制。

3结语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置石艺术历史悠久,富有内涵,值得后人细细研究并将之发扬光大。石头在古典园林中像良师益友般的存在,也为园子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石头也好,园子也罢,只有悉心设计,用心营造才能完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我们当下要学习的重中之重,将“情”倾注到石头上,努力钻研方能成就一片如画境般的美景。参考文献:

[1] 计成.园冶[M].重庆出版社.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访问:苏州园林 浅析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