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7篇)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2-25 1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7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土耳其革命前的概况;一战后土耳其的境遇;土耳其民族主义革命的过程;凯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7篇)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土耳其革命前的概况;一战后土耳其的境遇;土耳其民族主义革命的过程;凯末尔改革的措施;识记印度觉悟的史实。分析甘地指导的民族运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地图,理解土耳其民族所处的客观历史环境。通过材料分析理解凯末改革的局部内容。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可以对土耳其走向近代化的历史有所理解和感悟,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开展过程中,各国近代化进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开展道路,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教学重点

  凯末尔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目的、内容和作用;英国殖民侵略印度。

  教学难点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历史功绩;印度的觉悟进展的对抗斗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和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地图“假如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

  二、新课讲解

  1、土耳其的历史概况师: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信奉伊斯兰教,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师:17世纪末起,帝国走向衰落,欧洲属地先后脱离帝国。一战中,德意奥三国同盟战败,奥斯曼帝国随之瓦解。一战后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签了?摩得洛斯停战协定?和?色

  第1页

  佛尔条约?。师: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人民的革命任务是什么?生:土耳其面临着亡国的危机,民族危机激起了土耳其民众爱国主义情绪和民族独立意

  识。2、凯末尔倡导民族民主革命出示凯末尔头像和凯末尔语录“防线是没有的,有的是整个防御面,这个防御面就是祖国。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在浸

  透同胞们的鲜血之前决不丢弃。〞——凯末尔师:这时,一位将军决然辞去了卖国的素丹政府授予的军职,以平民身份参加了抵抗运

  动,他就是凯末尔。过程:1920年初,土耳其召开议会,通过了被称为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重申土耳

  其领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废除特权条约。1923年夏,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条约,成认土耳其的领土完好和国家主权。这标志着

  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成功完毕。10月29日,议会通过建立土耳其共和国的决定。3、土耳其改革出示材料:军事成功后,一位记者问凯末尔:“你已经拯救了祖国的命运,如今你准备

  干什么呢?〞凯末尔曾感慨地说:“他们以为这就是结局,认为我到达了目的。但这不是结局,仅仅是开场。只有如今,我们的事业才真正开场了。〞

  师:独立战争后,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中选为总统。但他认为“这不是结局,仅仅是开场。只有如今,我们的事业才真正开场了。〞凯末尔为什么说我们的事业才真正开场了?

  生:凯末尔为了让土耳其尽快走上现代化道路。改革前现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轻视工业和贸易。社会消费力开展程度比战前还低,有三十多万户以上的农民家庭中连一件木犁消费工具都没有出示材料:“就我们这场运动的哲学观来说,我们的目光要转向西方。我们将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到亚洲的土壤上。我们将按西方的形式改造我们的学校……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第2页

  我们的头脑愿意承受现时代的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我们不希望被看作是一个渴望孤立在道德屏障背后的亚洲民族。〞——凯末尔

  师: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凯末尔是如何“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到亚洲的土壤上〞的。凯末尔改革措施:〔1〕经济上:打破轻视工业和贸易的传统观念,公布一系列开展工商业的法令,利用国家的力量开展民族经济,并积极鼓励私人经济的开展。〔2〕政治上:申明教会和国家完全分开,公布宪法,并以欧洲法律为蓝本制定了一系列律法。〔3〕文化上:实行文字改革。通过立法议案,宣布用新的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4〕社会生活上:提倡科学的现代化精神,公布了有关服饰改革的法律,要求人们改穿西服;采用公元历法;提倡妇女承受教育;等等。成就:20世纪30年代,土耳其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与同时期的苏联、日本和德国并列,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西亚病夫〞变成令人尊敬的现代文明国家。印度的觉悟1、1857年-1859年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讨论明确:原因:英国在印度实行疯狂的殖民掠夺和残酷的殖民统治。详细讲述:①英国殖民者在印度采取高压手段进展统治,大肆掠夺,造成印度社会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引起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根本原因〕②印度土兵由于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以及生活待遇的恶劣,反英情绪不断高涨,建立了许多机密组织,进展反英活动。③1857年,密拉特城85名土兵因公开回绝使用涂有猪油牛脂的子弹遭到逮捕,激起了印度军民的愤怒。〔直接原因〕意义:表达了印度人民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有力的支援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2、甘地学成归来指导印度贫困农民,号召人们罢工,举行祈祷和绝食反对印度新的治安法,以及引起的流血惨案。3、通过屡次理论活动,包括甘地在内的不少民族主义者意识到,仅仅抵抗英国并不能奏效,意识到印度各阶层与英国人的合作市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关键,于是提出了“不合作〞一词,作为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补充和完善。不合作策略得到了国大党的支持,甘地被受权全权指导国大党,并成为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

  第3页

  4、甘地指导的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过程与意义,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总结稳固】

  甘地指导印度人民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体会民族运动的正义性。印度的觉悟和对抗说明了,哪里有压迫和剥削,哪里就有对抗。

  第4页

篇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发展史。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地位。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一个高峰。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影响。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通过我国最近较有意义的两部法律文件引导出本次课题:《汉谟拉比法典》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的颁布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重要法律保障,将成为香港由乱到治的重要转折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最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迄今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哪部吗?(《汉谟拉比法典》)知识点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阅读教材P6、P7页,梳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2.阅读教材,说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表现,并和埃及、中国进行比较分析。知识点2古巴比伦王国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典)知识点3《汉谟拉比法典》(1)让学生总结归纳该部法典的内容《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汉莫拉比法典》的内容可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①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③经济领域:有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该法典中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分析该部法典的目的与性质第16条自由民藏匿宫廷或穆什钦努(指被征服地区的人)之逃奴于其家,而据不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反映当时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①第226条倘理发师未告知主人而剃去其奴隶之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反映当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采用的刑罚十分残酷②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这就是所谓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反映了法典公正观念,但这种公平正义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③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反映当时社会里社会地位高的阶级对社会地位低的阶级享有特权由此可得出结论: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基础上。总体说来,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确定了私有制,此外还保留了同态复仇原则和神明裁判的习惯。1、《汉谟拉比法典》目的由上述材料分析可知:该法典的目的是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的专制统治2、《汉谟拉比法典》性质由上述材料分析可知:该法典是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3、《汉谟拉比法典》评价引导学生评价《汉谟拉比法典》①这些规定同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与现代法律相比,它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②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源远流长。教师总结: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又是此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在汉谟拉比统治时,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他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虽然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请完成本节课相关习题,《少年班》P3-P4

篇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漠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2)识读《汉漠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2)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温故知新古埃及的文明成就①、政治:君主专制制度一一法老;②、建筑:金字塔③、文字:象形文字;④、历法:太阳历;⑤、医学:木乃伊2、学习新课:第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义:“两河”,是指西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河流域,又称“_____________”,意既“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_______________的狭长地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巴格达为中心)(2)、文明起源与发展:①________________约从公元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__________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断。(前3500年、城市为中心)②________________大约在,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此后,

  两河流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公元前24世纪)

  相关史事:(3)、古巴比伦文明成就:①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②苏美尔人制定阴历,设置闰月。③60进位制。楔形文字泥板公元前7世纪的古巴比伦人凭想象刻画在泥板上的世界地图,地图上的楔形文字形容圆圈外面的未知世界“永无天日”。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波斯帝国,为了颂扬自己,他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把其战绩刻在悬崖上,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1835年为英国学者罗林生发现。用了12年的时间,他释读古波斯文成功,为以后进一步释读楔形文字创造了条件。(贝希斯敦铭文)问题思考:想想看,当今世界上普遍采用什么进位制?二进制、四进制、六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十六进制、60进位制。第二、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过程:古巴比伦王国原是____________中游的一个小国。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________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幼发拉底河、汉谟拉比)(2)统治:汉谟拉比实行______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君主专制制度)三、《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内容: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的石柱上,正文公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①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②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

  时甚至可以将妻子儿女送去抵债。③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

  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3)影响: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统治源远流长。

  3、知识拓展: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4、本课小结: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历程:约前3500年出现小国。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前1595年被外族灭亡。文明成就:政治: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文字:楔形文字建筑:空中花园历法:阴历,设置闰月数学:60进位制5、课后活动:读材料,想问题。《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偿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偿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偿自由民购买奴隶,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你认为《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法典规定了奴隶可以买卖、抵债;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6、课堂练习(1)最早在两河流域建立国家的是(A)

  A.卡德人C.非尼基人

  苏美尔人B.阿D.西伯来人

  (2)两河流域的两河是指(A)①尼罗河②幼发拉底河③底格里斯河

  ④恒河⑤印度河

  A.②③

  B.④⑤C.①⑤

  D.①④

  (3)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

  域是在(C)A.公元前3500年C.公元前18世纪

  B.公元前19世纪D.公元前16世纪

  (4)对古巴比伦王国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公元前19世纪统一两河流域

  B.汉谟拉比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C.古巴比伦王国是奴隶制国家

  D.空中花园是其文明的象征

篇四: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的局势概况有个初步地了解和认知。并培养学生从有关资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兴中会、同盟会以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能力目标

  通过视频材料,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情况能有个直观清楚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互动,加深学生的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奋斗、奉献的精神。(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历史概况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教学重难点1.重点(1)20世纪初中国的概况;(2)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3)辛亥革命的意义。(4)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上台的举措;日本“二十一条”的提出;袁世凯复辟与护国运动;军阀割据概况。2.难点(1)兴中会的创建;(2)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3)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一战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

  解。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召开,如何处理德国成为列强讨论的焦点,而中国山东问题也被列为重点问题。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凡尔赛合约》却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给日本。当时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合约。中国战胜了却无法享受战胜国的待遇,还受尽掠夺,那20世纪初的中国的发展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二、讲授新课1、(1)20世纪初的中国阅读课文,请从课文中归纳出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2)指出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清政府的支持;列强忙于一战无法顾及;有识之士的爱国心。2、(1)兴中会的创建指出兴中会创建的时间、地点以及领导人分别是什么?答:创建的时间:1894年;地点:夏威夷的檀香山;领导人:孙中山。(2)走进孙中山孙中山早期是做什么的?是什么促使他走向了革命的道路?3、同盟会的成立(1)指出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同盟会的性质、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是什么?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性质: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2)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4、黄花岗起义对黄花岗起义有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即可。从这一小结的学习中,我们对20世纪初的中国的局势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请同学们从整体上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和发展进行归纳总结下。分组进行讨论和总结,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

  (思路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总结)。5、武昌起义(1)背景、经过面对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惊恐万状,急忙调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这就造成湖北守备空虚,为湖北革命党人提供了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湖北地区,革命基础较雄厚。当地16000多名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组织的占2/5。这为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积蓄了力量。1911年9月底,他们在武昌设立起义总部,布署起义。10月9日,因革命党人不慎,起义计划泄露;次日,起义总部又被破坏,军警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在失去指挥机关的紧急情况下,革命党人自行联络,自发起义了。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接着,驻汉阳、汉口的新军也先后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故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2)结果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的响应10月11日,武昌城内的战斗一结束,起义军就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做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并签发安民告示。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6、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和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独立,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齐集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黎元洪为副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交待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换算方法)接着,又成立了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了。

  (2)《临时约法》的颁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示《临时约法》的史料)(并阅读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7、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东山再起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已难以维持,便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其侵华的新工具。与此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袁世凯,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军维系清王朝的统治。这样,袁世凯就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乘革命势力迅猛发展之机,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革命党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汉,占领汉口、汉阳,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另一方面,又在帝国主义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谈,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采用欺骗的手段,诱使其交出政权。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绝对赞成共和,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势力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对清皇室施加压力,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为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故意在北方制造紧张局势,迫使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在共和国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其功不可没。但是,由于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

  主买办的权势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均未完成。(小结)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进行

  革命宣传和斗争的结果。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表明了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8、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阅读课文,指出袁世凯上台后做了哪些举措,目的是什么?举措:(1)将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到北京;(2)改组内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3)削弱革命派的力量,独揽大权;(4)镇压国民党人反抗;(5)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目的:巩固自己的势力,扩张武力。9、“二十一条”亡国条约的签订(1)背景: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于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北洋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二十一条”对中国权益的损害严重且涉及范围深广,被称为“亡国条约”。(2)结果:忙于恢复帝制的袁世凯为获得日本的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件。

  10、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1)复辟概况:1914年9月28日,袁率百官到孔庙祭孔;12月23日到天坛祭天,穿古衣冠,行大拜礼。祀孔祭天是袁复辟帝制的预演。德、英、美、日等帝国主义也支持袁称帝。为了恢复君主国体,袁一手操纵的参政院制定《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由“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各省在军政长官监督下加紧选出“代表”,在当地进行所谓国体投票。1915年12月11日,参政院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名义上书袁“劝进”。12日,袁发布命令,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2)讨论探究你对复辟帝制怎么看?帝制在中国还能行得通吗?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总结观点。(3)护国运动概况介绍: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11、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为三大派系:直系、皖系和奉系。(1)请同学们从《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形势图》中指出三大派系的控制范围。

  (2)假设你现在就生活在民国初期,你觉得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讨论交流。

  学完这一小结内容,我们对辛亥革命和中国当时的时局概况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民族危机的深重,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人民的生活也苦不堪言。相比过去,我们已经很幸福了,没有战争,没有动乱,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享受生活。所以,对于今天的好日子我们得学会感恩,感恩革命先辈不屈的斗争,没有他们的付出也就没有今天的和平年代。

  三.本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篇五: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

  word

  第2课《大河文明人类的摇篮》

  教学知识与能力: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目标

  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善的法典;说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找出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分析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字塔不但是统治都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教学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

  重教学难点: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点

  点、

  难点

  教学

  导学过程

  环节

  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

  入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首先进入文明时代的是哪些国家呢?

  新这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了人类文明,人

  课类社会随之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四大古国是何时进入到文明时代的呢?有什么共同之

  处?为什么人类文明会产生于大河流域呢?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四大古国是何时进入到文明时代的呢?有什么共同之

  处?为什么人类文明会产生于大河流域呢?

  学习过程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

  时间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500年

  大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

  1/5

  word

  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70年

  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

  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河川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水波荡漾与滚滚逝水交织着人们对河流的记忆。人类文化的发源,莫不是以大河流域为主要的舞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出示课题)

  落(一)金字塔的国度

  实

  公元前5世纪,

  课这些文明古国都和中国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起源于尼罗古希腊历史学

  标河流流域的古埃及。

  家希罗多德到古埃及探访历

  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它每年定史遗迹和风土

  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民情,他

  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说:“埃及是

  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古代埃及人留下了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尼罗河馈赠的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厚礼。”你如何

  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些诗句反映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理解这句话

  的事实。马克思也说过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呢?(小组合

  天文学”。这个论断也反映了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作)

  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

  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大家对金字塔

  了解知多少

  呢?请大家畅

  所欲言。

  2/5

  word

  修建金字塔,集

  学生发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总结。

  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聪明才智,解决

  了许多难题,创“法老”。法老们不仅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幻想死后成神,主宰阴界,因

  此,“法老”死后,便取出内脏,浸以防腐剂,填入香料,将尸体长久保存,造了一大奇迹。

  称作“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现在,埃及境内可以说,金字

  保存至今的金字塔共96座,大部分位于尼罗河西岸可耕谷地以西的沙漠塔是古代埃及

  边沿。

  人民智慧的结

  晶,是古代埃

  金字塔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及文明的象

  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征。同时,金

  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顶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字塔也是无数

  动,完好无损。

  劳动人民血汗

  的结晶,它给

  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古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哈佛古埃及人民带

  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长57米,仅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来了无尽的苦

  狮爪是用石头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鼻部难,是奴役奴

  有损伤,据说是在一次战争中被拿破仑的士兵用大炮轰掉的。斯芬克斯象征隶的见证。

  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

  胡夫金字塔,又称齐阿普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60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7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高138米。原四周底边各长230米,现长220米。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51度52分。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1公里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东、西两侧尚有遗迹可寻。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万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是由约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万块,平均每块重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万吨。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3/5

  word

  了解了古埃及之后,我们再回到西亚来看一下,出示古巴比伦地图,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新月沃地名称的来由。古巴比伦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如果你是古巴比伦的律师是否可以为奴隶进行辩护?为什么?(从《汉谟拉比法典》的性质来考虑)。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了呢?(从它的内

  容来分析)。这些文字从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规定,是为了维

  护奴隶主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新月沃地”如今很不平静。介绍伊拉克局势。(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西游记》中唐僧历经艰险到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取的什么“经”?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古代印度的关键词是什么?什么叫种姓制度?其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种姓制度”实质是奴隶制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包括了全体社会成员。)

  4/5

  word

  种姓制度不但在当时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对印度后来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反这四大文明古国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从经济上看,都是大河农业;

  思从政治上看,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

  完姓制度都是奴隶主专制的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了辉善煌灿烂的文明,把人类引进文明时代。我们只是采撷了几朵大的浪花,同学

  们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他们丰富的内涵。纵观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教运用历史音像资料,营造浓厚的神秘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课的知识点难度不大,理学解起来比较容易。札记

  5/5

篇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2.理解《汉谟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3.理解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重点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实质。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早期东方世界代表性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人民的重要财产。据说,国王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太多,难以应付。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并把它刻在一个高2.25米的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历史的殿堂,重温这段历史的岁月。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料1古代两河流域。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古代两河流域》地图,指出“两河”指哪里?学生:“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教师: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从地图上看,这条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地又很肥沃,因此得名。古代,在这条地带上先后居住过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生活在沃地东部,那里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称为两河流域。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

  史料2“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状况。

  东临

  伊朗高原

  西邻

  阿拉伯大沙漠

  北接

  小亚细亚山地

  南临

  波斯湾

  中部流通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如今

  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地处干旱地区,但两河经常性泛滥

  教师: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两河流域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淤泥,便于农业种植,为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

  史料3两河流域王国的更替。

  国家名称

  时间起止

  建立者

  苏美尔城邦国家

  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

  苏美尔人

  阿卡德王国

  约公元前2371年-前23世纪下半叶

  阿卡德人

  乌尔第三王朝

  约公元前2113年-前2006年

  苏美尔人

  古巴比伦

  约公元前1894年-前17、16世纪之交

  阿摩利人

  王国

  亚述帝国

  约公元前935年-前605年

  亚述人

  新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626年-前538年

  迦勒底人

  史料4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又位于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处,许多古代民

  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形成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特色。

  这种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

  教师:阅读教材P6,分析两河流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学生:(1)国家的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止。(2)国家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此后,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3)国家强大: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2.楔形文字

  史料如图。

  教师:楔形文字书写用的芦苇和泥板都是就地取材。楔形文字是国家形成和行使职能的条件之一,其本身又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

  思考:为什么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文字是人类所发明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了文字,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记录历史、积累文化知识,才使得后人能直接从前人那里继承生产经验、文化科学艺术。(3)有了文字,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各地区间文明的交流和交融。(4)从历史事实来看,历史上最早产生文字的地区,大多同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可见文字是与文明社会密不可分的。二、古巴比伦王国

  史料1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亚述称臣,后利用其地理条件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但直到汉谟拉比继位之后,巴比伦才成为一个强国。

  史料2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汉谟拉比十分勤政,他兴修水利,奖励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并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决心使蓝图变成现实。从公元前1787年起,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先后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征服活动大约进行了35年,耗尽了汉谟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强悍尚武的亚述和它庇护下的埃什嫩那之外,两河流域已基本统一在汉谟拉比的铁腕下。后来,巴比伦被等同于两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称为“古巴比伦文明”。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谟拉比时期如何进行政治统治的?学生1: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学生2:汉谟拉比在位时期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三、《汉谟拉比法典》史料1如图。

  教师:《汉谟拉比法典》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学生: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教师:阅读教材P8,说说《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1)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2)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史料2第16条,自由民藏匿宫廷或穆什钦努(指被征服地区的人)之逃奴于其家,而拒不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

  第226条,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

  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

  第282条,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

  ——《汉谟拉比法典》教师:请同学们就以上图文资料,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学生思考,各抒己见)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作为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这一法典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和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些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图片和条文中看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两河流域是人类较早出现国家的地方。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王国的更替和战争使得国家政权机构日益趋于完善,由分散走向统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以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化成果。

  第2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自然环境:两河流域2.文明历程:出现,统一,强大3.文明成就:楔形文字二、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的统治三、《汉谟拉比法典》1.内容2.地位

  古代两河流域

篇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

  过程与方法

  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

  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

  与价值观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二)楔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三、课堂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3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2.文明历程: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4教学反思

  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推荐访问: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教案 上册 人教版 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