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新常态下河南省城乡互动发展评价

木木文档网 发表于:2022-10-25 14:20:06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o}]_iivNvN_?ם׭׿m4ky乡镇企业的聚集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保障了农村城镇化的稳定发展。范昊,景普秋(2018)提出了城乡关联-共生发展分析框架,通过“降维”思想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不同区域进行实证测度,表明中国整体上处于城乡互动融合发展格局。张金珠,赵亚伟(2018)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城市病”和“乡村病”的概念,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建立城乡之间双向互动机制。蔡秀玲,陈贵珍(2018)提出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的概念,通过建立城乡共建共享循环系统、城镇人力资源下乡通道、资本下乡机制和模式来推动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

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为了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守系统性原则:指标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仅能从侧面反映出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公共服务水平,空间关联和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能反映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各指标互相独立,又彼此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

3.2 评价指标体系

对城乡互动发展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关联水平,社会文化发展,公共服务差异以及空间关联水平等四个方面分析。我们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城乡联系较为密切的数据项,进行定性分析,建立突显城乡发展水平、交流互动、均衡发展状况的指标。指标体系中部分重要指标解释如表1所示。

准则层解释:社会文化发展:积极影响当地的文化发展的互动形式,包括商业形式、人员流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指标层解释:GDP非农比重:GDP除去农业外所有部分占GDP总量的比重;城乡家庭人均消费比:城市家庭人均消费与农村家庭人均消费的比值;农村农户固定资产非农比重:农村农户除农业投资外所有部分占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鄉村非农人员比例:农村总人口中除去务农人员,其余人员占总人口比值;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生产耗费的总动力与农业耕地总面积的比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值;教育经费分配的系数:城市教育经费总额与农村教育经费总额的比值。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计算通过15名专家评定,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处理所得。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处理所得的权重,均通过了一次性检验,符合逻辑,具有科学可比性。

AHP分析法是一种适用于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及分析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适用于城乡互动二元经济体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指标、多层次的复杂的问题。AHP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出权重之后,根据一致性检验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检验,通过结果检验来验证权重计算是否合理。

4 河南省城乡互动评价

4.1 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文的评定影响等级是通过10名专家之间互不影响评定后,依据综合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所得。具体计算如下:

S=WF*Ru=WE*ST(S为综合隶属向量,u为综合评定值)

4.2 评价分析

(1)由图1对原始数据分析可知,乡村居民收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状态,消费水平在日益增长,紧追城市居民的发展。通过功能层总体指标数据对比的折线图可以看出,在2007年到2016年,河南省城乡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总体来看,河南省城乡经济互动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城乡公共服务发展(B)与经济发展(A)现状有较大的差异,公共卫生(B5)方面的发展总体上来较为缓慢;公共服务中义务教育(B4)和文化条件(B7)增长趋势相反,公共卫生(B5)和体育结构(B6)增长趋势相近,但增速缓慢,呈水平趋势。2007年至2011年间,义务教育(B4)方面没有明显增长趋势,数值在0.02左右浮动,且浮动范围极小,但2012年,义务教育(B4)的发展系数逐渐增大,乡村教育水平及文化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城乡的教育水平逐年上升,教育经费分配逐渐趋近于平衡,乡村的教育状况日益改善,居民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低于城乡互动发展的平均水平。

(3)空间关联水平(C)中,城镇体系(C8)和交通條件(C9)都是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城镇体系的变动较为明显,从2007年的0增长到2016年的0.086,反映出河南省城乡互动发展在资源方面的交流正在逐步改善。城镇体系的建立是连接城乡互动发展的桥梁,小城镇处于大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处,城乡通过小城镇能实现物资、人员、产业的互动。

(4)城乡社会文化发展(D)中,文化产业结构(D10)呈直线增长趋势,但人均教育水平(D11)呈直线下降,总体发展呈现水平曲线。此类指标的发展,与近十年来人均教育事业经费的连续增长联系紧密,反映了虽然政府注重文化建设,但是社会居民的文化活动降低的现象。

研究城乡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现今研究成果,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第一步,经过了大量的实地走访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筛选出有效参考数据并以此作为模型的基础数据支撑。第二步,建立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进行实证分析,使用河南省统计年鉴的十年数据代入公式计算,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计算,通过模糊数学的工具将各个指标因素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实现数据间的统一单位,得出清晰结果,研究并检查模型的准确性,使各指标间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可比性,确保模型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统性。最后一步听取专家评判并得出:河南省城乡互动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为72.91分,在70~80分之间,属于一般水平,结果说明河南省的城乡互动具有很大潜力,根据专家意见:每增加百分之一的城乡互动水平,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这将是河南省乃至我国下一步经济的活力增长点。通过数据分析和整体研究,我们认为近年来河南省城乡互动具有向优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从研究层面给予实践者们经济发展方向,分析并展现了建议的利弊,真挚希望实践者能早日成功。

5 建议

5.1 扶持农业发展,加强城乡生产要素互动

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多样化的农林牧渔生产。通过政府引导,向农村提供专业的专家团队,教授农民先进的种植理念,引进新型农业科技,吸引投资,开发特色农产品、特色养殖品、特色林业产品,例如:奇特品种的花卉苗木、中药材以及养殖产业。

实行产业结构一体化,使农业从生产到销售实现一体化经营。企业通过承包土地实现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采用流水线模式将养殖业实现育种到屠宰的产业流水化,例如:针对养猪户,企业提供饲料、售卖一条龙承包的完整产业线。

实行政策优惠。对农产品运输进行补贴,适当降低农业税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区域内农村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大农村种植养殖等产品向城市输入的优惠力度。

5.2 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提升城乡规模效益

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现有的规模效益。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其公共服务的规模效益作用不明显,农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城市人口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制定促进城镇稳定就业,积极推进城镇化等政策,让农村居民享受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促进河南省整体效益提高。难点:新近的研究发现,缩小生活质量差距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这一建议需要与正确价值观念共同发挥效用。

5.3 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城乡经济互动的桥梁

建设完善城镇基础公共设施,包括公共交通、通信设施建设、水电气供应、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建局需统筹规划住宅区、商业区、服务区的建设,建立环保、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立根当地独有的民风民俗,建设旅游型小城镇;根据当地适宜的区位条件,发展工业型企业集中的小城镇。开创特色经济,促进城乡互动,带动城镇发展。招商纳资,用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条件与强健的资金储备号召城市企业迁往城镇发展。

5.4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的互动

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化,注重产品和文化的结合。河南省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其中农村仍存在许多未开发的文化资源。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加强地方产品与特色文化的结合,形成例如:登封市的“小仓娃芥菜丝”这样具有文化产业标志的特色文化产业。

加强企业与农村的文化联系,提高企业反哺农村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通过政府的引导,开展地方文化活动等文化交流项目,使企业与农村紧密联系,方便企业了解农村境况、农村创业者学习企业先进知识。政府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促进企业形成反哺社会的帮扶意识,形成政府带动企业,企业带动乡村的良性循环。

5.5 农村电商平台,推动特色地方产业

通过在农村发展电商,方便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农村第一产业发展。通过建设健全的网络体系将农村绿色食品、地方特色食品等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依托互联网开发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量,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运用第三媒体——自媒体平台。河南省可以将乡村文化转化为有形资本和地区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的崛起。例如:当地政府通过宣传别具一格的农村景象,建立具有特色地理环境、蕴含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的标志性景区,并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吸引顾客,提供给顾客优质的服务体验,带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村经济收益。

深挖互联网经济效益,开设农产品专用服务平台。建立对农村剩余产能管理的ERP系统软件。例如:将农村每家每户大量剩余的季节性果蔬、花草等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平台售卖给城市小区居民,同时居民也可以通过平台定制所需的新鲜果蔬,形成城乡双向互动售卖模式。难点:技术具有瓶颈,Wed网页平台程序的友好与便捷程度将决定项目是否成功。

[参考文献]

[1] 段娟,鲁奇,文余源.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77-81.

[2] 段娟,文余源,鲁奇.我国中部地区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7-10.

[3] 张改素,李艳雨,孟怡伟.河南省县域城乡互动水平的时空演变[J].河南科学,2018,36(6):971-977.

[4] 胡一鸣.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357-358,361.

[5] 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等.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状态评价与整合推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2):41-46.

[6] 唐永伟,唐将伟,陈怀录.中国农业区城乡互动发展路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6):149-153,170.

[7] 王二红.论集聚经济规律对我国城乡互动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7):246-250.

[8] 范昊,景普秋.基于互动融合的中国城乡关联-共生发展区域测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8(8): 45-54.

[9] 张金珠,赵亚伟.城乡双向互动,建设美丽乡村[J].人民论坛,2018(26):78-79.

[10] 蔡秀珍,陈贵珍.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双向配置[J].社会科学研究,2018(6):51-58.

推荐访问:河南省 互动 常态 城乡 评价